順治之死又有新說法:被鄭成功炮斃于廈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0:55
順治死因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懸案之一,清室記載對此避而不言,民間一般采信五臺山出家之說,而不少學者傾向于史學家孟森提出的死于天花說。最近,一份新發現的史料為順治之死提供了又一種說法,而且是最聳人聽聞的說法:順治被鄭成功軍隊斃于廈門。
  此前被正史廣泛認定的相關史實是,1660年5月,鄭成功在南京打了敗仗,退守廈門。满清趁機派大將軍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廈門鄭成功的軍隊。經過激烈戰斗,1661年2月,海門、高崎、鐘宅三路清軍都被鄭成功擊退。盡管沒有任何正史提及順治參與了此次軍事行動,但這份新發現的史料顯示,順治正是在這次戰役中被炮擊身亡。
  這份史料是一本名為《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手抄本,是泉州南安的鄭成功宗親鄭夢彪從鄭氏后人手中得來的。由于手抄本年代久遠,內容文字晦澀難懂,鄭夢彪將復印件委托鄭成功研究專家、廈門鄭成功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宗洽進行研究。張宗洽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段直指順治死于廈門的驚世之言。
  張宗洽先生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這兩段文字的發現。他認為,以往關于順治死因的種種說法均多可疑之處,因此其至今仍是懸案。此次新發現的史料到目前為止雖仍顯單薄,但肯定是為史學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因此意義極為重大。經過對幾種說法的比較,他本人覺得順治死因的這一新說更為可信,但要完全揭開其歷史真幕,還需要作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對新史料可信度的論證,對相關史實的考證,等等。他介紹說,他已經將這部分史料以及自己的初步研究結果寄給了北京的著名清史學者何齡修先生,希望相關的研究工作能得到國內史學界的共同參與。
  順治被鄭成功炮斃于廈門?
  在張宗洽家中,記者見到了這本手抄本的復印件,與順治之死有關的兩段文字赫然在目。
  其一為:“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于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余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譯為今文即: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布這一消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后太子即位,宣布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
  其二為:“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文中所說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后,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后,輔臣蘇克薩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采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后,鄭芝龍就被處死。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證順治死因的文字,還有一段相關文字,也為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后再圖北征。”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順治之死的幾種舊說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满清帝國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臨告病身亡。其子玄燁即位,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然而不久,有關順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頗多,給順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為迄今仍無法定案的歷史之謎。《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于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而據史書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卻并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于滿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備受寵愛。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傷心欲絕,染病不起,不久后病逝。
      與傳說不同,一些非官方的史書則說順治因病而逝。清史學者孟森提出的“天花說”即以此為依據。《平圃雜記》對此亦有詳細記述:順治十七年底,福臨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并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福臨死于養心殿。
  廈門市文史專家初步認為神秘手抄本有相當可信度
  廈門市文史界專家初步考證后認為,這本《延平王起義實錄》的可信度相當高。
  本書的抄錄者是鄭成功的九世孫鄭叔成,抄于1912年。鄭叔成在前言中注明,《延平王起義實錄》抄錄了四部原稿的內容,即《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海紀緝要》、《海外孤忠錄》和《鄭克土爽檔案》。后兩部都已失傳,至今未被發現。與順治死因相關的段落,均出自第一部原稿《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 據了解,《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一書其實并非首次發現。其一手抄本早前為鄭氏子孫世代秘密收藏,因年代久遠,已多處遭到蛀蝕。中華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5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北京印刷出版了這本書。上世紀80年代,廈門鄭成功研究會第一任會長陳碧笙根據一些新發現的內容將之補充完整,并將該書改名為《先王實錄校注》,加入標點符號后另行出版,與《海紀緝要》、《海上見聞錄》同時成為現今研究鄭成功最重要的史料依據。
  令人不解的是,這本在史學界流傳已久的《先王實錄校注》中對順治死因只字未提,而我市的鄭成功研究者、浸淫該書二十多年的張宗洽先生經過認真對照后發現,這本新發現的神秘手抄本中,除多出了上文中提及的順治死因之說外,其余內容均與《先王實錄校注》基本一致,而且更加詳細完整,恰到好處地補充了原先因殘缺而無法推斷的字句,即使多出的三段文字也言之鑿鑿,與上下文銜接貫暢。從文字上推敲,并未有作偽之嫌。他由此認為,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很有可能抄自最為原始的手稿。而《先王實錄校注》的前身《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同樣經傳抄而來,是否是早先的抄錄者出于某種目的,故意將順治皇帝的死因略去,以掩天下人耳目?
  順治新死因的幾點佐證
  “順治被鄭軍炮斃于廈門”的新說,雖然尚無更多技術上的支持,但是從情理上推論,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同以張宗洽先生為主的幾位史學研究者多次討論,并加上記者自己的推測后,我們在此提出幾點猜想,在此新說尚未定論際,與讀者一起把它作為歷史趣聞來分析分析。
  其一,順治可能親征鄭成功嗎?
  順治對鄭成功,一直是持拉攏態度,希望以招撫平亂。《先王實錄校注》記載,順治曾寫信給鄭成功,信中批評多爾袞把鄭芝龍扣押的行為,并向鄭成功道歉。此外,鄭成功在南京吃了敗仗后,曾派手下外交官蔡政到北京晉見順治,與朝廷就招撫之事談判。談判未果,順治并不為難,還遣其出京,建議他到江南和地方官員談談。
  年輕的順治在朝中施政難以放開手腳,主要是受到以多爾袞為首的一干朝中老臣的壓力。在對待鄭成功的問題上,順治和多爾袞意見相左。順治曾在給鄭成功的信中批評多爾袞,而順治遣蔡政出京后,蔡政遭到朝中實權人士的追殺。順治是位有心作為的皇帝,可以想象他對此的不滿。隨大軍南下親征,一是可以離開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喪,他借機散散心,都說得過去。史書之所以沒有記載,恐怕也是因為此舉太過草率,順治覺得正式提出,勢必遭到朝中要臣的反對,干脆秘密從軍。滿人初入關內,許多皇室的規矩都未諳熟,順治此舉雖然在今天看來難以理解,但卻未必無此可能。
  其二,清軍敗退,原因蹊蹺
      順治此次隨軍征討鄭成功,兵力上是占絕對優勢的,而且清軍有全國的大后方,鄭軍僅據一大陸死角死守,勝負似乎一判即明,這也是順治敢于隨軍前往的前提。然而,清軍從1660年7月開始,至次年春敗退,連續數月未能拿下,幾乎有些不可思議。一方面由于鄭成功用兵有方,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順治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以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在圍攻數月之后拿下鄭成功,從軍事上來講應該不算難事,但是何以卻讓鄭軍取得大捷,進而敗退?應該是由于清軍內部出現了重大變故所至。而這個重大變故,是不是就是順治之死呢?由于重要人物陣亡而退兵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重演。西元1256年,元兵圍攻合州釣魚城,圍城五月,城即破時,御駕親征的元憲宗蒙哥被流矢擊中身亡,元軍遂退。
  此外,清正史對這場戰役的態度也非常耐人尋味。《清史稿·世祖本紀》中,對鄭成功的軍事行動一直記載詳盡。鄭成功部將每一次投降的行動都被記錄在冊,而順治十六年八月那場清軍得勝的江南之戰,竟然用了兩百余字記錄。相比之下,后來戰役規模更大的廈門之戰除了開始“十七年秋七月,壬午,以羅為安南將軍,率師征鄭成功。”外,幾乎全無下文。
  其三,順治為何突然淡出史冊?
  翻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的歷史,也可得到一些印證。自1660年10月份以后,順治就未曾被正面提及,只是偶爾幾筆帶過“上諭……”,即皇上手諭的內容。而到了12月,已三、四年深居慈寧宮,不再過問朝政的皇太后又重新出場了,“皇太后慈諭”開始多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對董鄂妃的忌日無比重視,書中數次提及他親自派遣官員等前往祭祀,12月初皇太后還“譴公遏必隆祭端敬皇后”,不久后卻表示對此事不再過問了。另外,從10月之后,書中關于這次出兵廈門的情況和結果也再無只言片語,不能不讓人起疑。
  其四,清史何以諱莫如深
  在清官方的史籍中,對順治的日常行為都有詳細的記載,比如在《清史稿·世祖本紀2》中,光是他“幸南苑”的記載就有22次。而涉及死因,卻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養心殿,年二十四。”這樣粗疏的記錄。由此不難推斷,順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讓清廷很難接受。如果順治真是因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沒有太大的隱匿必要,而如果他死于一個前朝流寇手中,而且連個御駕親征戰死沙場的名聲都沒有,此種死法在清廷看來,絕對是丟人丟到家了。 《清實錄》中,直到順治十八年元旦,順治也沒有露面,卻出現了一份來自南苑的手諭,說順治幾個月來因辦理董妃的喪事停止了所有的慶典,因不忍看到眾位王公大臣也跟著悲傷擔憂,所以獨自到郊外的南苑行宮自我解脫、尋求寬慰,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因守喪而停止操辦喜事,今年元旦的慶典可以照常舉行,但不必到他郊外的宮中行慶賀之禮。言下之意不想見諸位大臣,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接著未作任何順治患病的鋪墊,也沒有提到所患何病,就直接轉到“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月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漸召原任學士麻勒去學士王熙至養心殿降旨一一自責。定皇上御名……丁巳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遺召需示天下詔曰……”從元旦到7日僅7天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順治突然暴病身亡,沒有病因,也沒有太醫前來診治,實屬離奇。
  順治的遺召也被公認為“奇特的文件”,眾多史學家均認定遺召內容經過太后的修改,現在推測,遺召很可能不只是經過皇太后修改,而根本就是皇太后假借皇上之名下召。
  此外,據說埋葬于清東陵孝陵中的順治棺是空棺,而沒有其遺體,這也成為順治出家說廣為流傳的一個原因。孝陵中埋葬的,僅是順治遺物的衣冠冢,以及順治的寶宮(骨灰壇)。順治如果是死于炮火,尸體一定難看甚而殘缺不全,加上要千里迢迢運輸,尸體不可能保存完好,惟一體面的方式就是火化,這恰好可以解釋空棺和骨灰的原因。另外,有人考證,滿洲有火葬舊俗,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都為火葬。但順治火化卻不見于官方的《清實錄》記載,這是否是因為順治并非在朝中火化,而是在南方就被火化了?
  清廷如此處理對順治之死的記錄,當然是為了控制輿論,掩蓋這一國恥。在當時順治為情出家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說不定也是清廷混淆視聽的一種策略。由于鄭成功軍隊僅在東南一隅有影響,去臺灣后影響更弱。加上满清空前的輿論高壓政策,民眾久而不聞、不信、不知其事,是很合情理的,難怪今日僅在廈門民間還有一些零散的傳說,而且居然是和一個從未被記載來到本地的皇帝有關的。
  其五,達素生死清史未提
  清正史上只說,達素兵敗回京,對其生死并未提及。而兩部和鄭成功相關的史籍都稱,達素兵敗畏罪自殺。其中《海上見聞錄》記載更細,說他兵敗后到福州吞金自盡。身為軍中主將,在戰斗中丟了皇上的性命,腦袋是絕對保不住的。因此達素是否自盡,若非自盡,回京后有何表現,是順治死因新說的重要佐證。
  廈門民間傳說其實已有佐證
  順治死因新說雖然尚缺乏更多相關史實的證實,但卻并非孤證。一些流傳在廈門民間的傳說可以為其提供佐證。而在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順治到過廈門的情況下,廈門民間為何會生出這樣的傳說,頗值得尋味。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何丙仲介紹說,他從前聽爺爺講過這樣一個民間傳說:順治曾詢問五臺山的和尚,被告知自己會死在牛屁股,順治大惑不解。后來,鄭成功領兵在廈門筼筜港岸牛家村與清兵對決,一日,部下大將軍點燃大炮正要發射,鄭成功突然發現對岸有一人頭上閃閃發光,當即調轉炮位對準發射。誰知那正是順治皇帝冠上夜明珠發出的光芒,順治皇帝當場被擊中,死于牛家村,應驗了五臺山和尚的預言。
  另一相關的無鰾江魚的傳說在福建民間文學叢書《鄭成功的傳說》和廈門文化叢書《廈門掌故》中均有記載:俗傳,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清帝御駕親征。鄭軍沿港岸與之激戰,清兵船駛入筼筜港,進退無路,成了甕中之鱉。清帝見狀大驚,急命棄船登岸,卻被鄭成功缺嘴炮擊中,當場斃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將軍”。港中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廈門俗語:“江仔魚食皇帝肉,暢快無肚”即從此出。
  此外,在廈門不少老漁民口中,至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港內的文昌魚是順治的尸蟲所變。順治死因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懸案之一,清室記載對此避而不言,民間一般采信五臺山出家之說,而不少學者傾向于史學家孟森提出的死于天花說。最近,一份新發現的史料為順治之死提供了又一種說法,而且是最聳人聽聞的說法:順治被鄭成功軍隊斃于廈門。
  此前被正史廣泛認定的相關史實是,1660年5月,鄭成功在南京打了敗仗,退守廈門。满清趁機派大將軍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廈門鄭成功的軍隊。經過激烈戰斗,1661年2月,海門、高崎、鐘宅三路清軍都被鄭成功擊退。盡管沒有任何正史提及順治參與了此次軍事行動,但這份新發現的史料顯示,順治正是在這次戰役中被炮擊身亡。
  這份史料是一本名為《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手抄本,是泉州南安的鄭成功宗親鄭夢彪從鄭氏后人手中得來的。由于手抄本年代久遠,內容文字晦澀難懂,鄭夢彪將復印件委托鄭成功研究專家、廈門鄭成功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宗洽進行研究。張宗洽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兩段直指順治死于廈門的驚世之言。
  張宗洽先生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這兩段文字的發現。他認為,以往關于順治死因的種種說法均多可疑之處,因此其至今仍是懸案。此次新發現的史料到目前為止雖仍顯單薄,但肯定是為史學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因此意義極為重大。經過對幾種說法的比較,他本人覺得順治死因的這一新說更為可信,但要完全揭開其歷史真幕,還需要作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對新史料可信度的論證,對相關史實的考證,等等。他介紹說,他已經將這部分史料以及自己的初步研究結果寄給了北京的著名清史學者何齡修先生,希望相關的研究工作能得到國內史學界的共同參與。
  順治被鄭成功炮斃于廈門?
  在張宗洽家中,記者見到了這本手抄本的復印件,與順治之死有關的兩段文字赫然在目。
  其一為:“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帝順治實在思明港被炮擊沒,達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無下落,召達素回京,達虜懼罪自殺。至是太子即位,宣順治于正月崩者,偽虜之伎倆也。藩曰:余亦計之,但當時恍惚未敢再信”。譯為今文即: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是在廈門思明港被炮轟而死的,大將軍達素不敢公布這一消息,京城中查不到順治的下落,召達素回京,達素畏罪自殺,后太子即位,宣布順治駕崩,這是朝廷掩蓋的手段,鄭成功說:“我也意識到了這點,但當時覺得恍恍惚惚,不敢相信”。
  其二為:“初太師在京屢以書諭藩招撫。藩不肯,然虜順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文中所說太師即南明太師鄭芝龍降清后,初到北京時,屢次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只是將他軟禁,沒有治罪,順治死后,輔臣蘇克薩與鄭芝龍有仇,向太子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太子采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后,鄭芝龍就被處死。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證順治死因的文字,還有一段相關文字,也為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藩喜曰,偽朝大喪,且達素新敗,虜必無暇南顧矣,我當速取公夷為根本地,然后再圖北征。”張宗洽先生認為,這段文字解釋了鄭成功對攻臺時機的選擇,具有相當高的史學價值。
  順治之死的幾種舊說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满清帝國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臨告病身亡。其子玄燁即位,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然而不久,有關順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頗多,給順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為迄今仍無法定案的歷史之謎。《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于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而據史書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卻并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于滿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備受寵愛。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傷心欲絕,染病不起,不久后病逝。
      與傳說不同,一些非官方的史書則說順治因病而逝。清史學者孟森提出的“天花說”即以此為依據。《平圃雜記》對此亦有詳細記述:順治十七年底,福臨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并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福臨死于養心殿。
  廈門市文史專家初步認為神秘手抄本有相當可信度
  廈門市文史界專家初步考證后認為,這本《延平王起義實錄》的可信度相當高。
  本書的抄錄者是鄭成功的九世孫鄭叔成,抄于1912年。鄭叔成在前言中注明,《延平王起義實錄》抄錄了四部原稿的內容,即《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海紀緝要》、《海外孤忠錄》和《鄭克土爽檔案》。后兩部都已失傳,至今未被發現。與順治死因相關的段落,均出自第一部原稿《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 據了解,《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一書其實并非首次發現。其一手抄本早前為鄭氏子孫世代秘密收藏,因年代久遠,已多處遭到蛀蝕。中華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5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北京印刷出版了這本書。上世紀80年代,廈門鄭成功研究會第一任會長陳碧笙根據一些新發現的內容將之補充完整,并將該書改名為《先王實錄校注》,加入標點符號后另行出版,與《海紀緝要》、《海上見聞錄》同時成為現今研究鄭成功最重要的史料依據。
  令人不解的是,這本在史學界流傳已久的《先王實錄校注》中對順治死因只字未提,而我市的鄭成功研究者、浸淫該書二十多年的張宗洽先生經過認真對照后發現,這本新發現的神秘手抄本中,除多出了上文中提及的順治死因之說外,其余內容均與《先王實錄校注》基本一致,而且更加詳細完整,恰到好處地補充了原先因殘缺而無法推斷的字句,即使多出的三段文字也言之鑿鑿,與上下文銜接貫暢。從文字上推敲,并未有作偽之嫌。他由此認為,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很有可能抄自最為原始的手稿。而《先王實錄校注》的前身《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同樣經傳抄而來,是否是早先的抄錄者出于某種目的,故意將順治皇帝的死因略去,以掩天下人耳目?
  順治新死因的幾點佐證
  “順治被鄭軍炮斃于廈門”的新說,雖然尚無更多技術上的支持,但是從情理上推論,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同以張宗洽先生為主的幾位史學研究者多次討論,并加上記者自己的推測后,我們在此提出幾點猜想,在此新說尚未定論際,與讀者一起把它作為歷史趣聞來分析分析。
  其一,順治可能親征鄭成功嗎?
  順治對鄭成功,一直是持拉攏態度,希望以招撫平亂。《先王實錄校注》記載,順治曾寫信給鄭成功,信中批評多爾袞把鄭芝龍扣押的行為,并向鄭成功道歉。此外,鄭成功在南京吃了敗仗后,曾派手下外交官蔡政到北京晉見順治,與朝廷就招撫之事談判。談判未果,順治并不為難,還遣其出京,建議他到江南和地方官員談談。
  年輕的順治在朝中施政難以放開手腳,主要是受到以多爾袞為首的一干朝中老臣的壓力。在對待鄭成功的問題上,順治和多爾袞意見相左。順治曾在給鄭成功的信中批評多爾袞,而順治遣蔡政出京后,蔡政遭到朝中實權人士的追殺。順治是位有心作為的皇帝,可以想象他對此的不滿。隨大軍南下親征,一是可以離開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喪,他借機散散心,都說得過去。史書之所以沒有記載,恐怕也是因為此舉太過草率,順治覺得正式提出,勢必遭到朝中要臣的反對,干脆秘密從軍。滿人初入關內,許多皇室的規矩都未諳熟,順治此舉雖然在今天看來難以理解,但卻未必無此可能。
  其二,清軍敗退,原因蹊蹺
      順治此次隨軍征討鄭成功,兵力上是占絕對優勢的,而且清軍有全國的大后方,鄭軍僅據一大陸死角死守,勝負似乎一判即明,這也是順治敢于隨軍前往的前提。然而,清軍從1660年7月開始,至次年春敗退,連續數月未能拿下,幾乎有些不可思議。一方面由于鄭成功用兵有方,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順治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以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在圍攻數月之后拿下鄭成功,從軍事上來講應該不算難事,但是何以卻讓鄭軍取得大捷,進而敗退?應該是由于清軍內部出現了重大變故所至。而這個重大變故,是不是就是順治之死呢?由于重要人物陣亡而退兵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重演。西元1256年,元兵圍攻合州釣魚城,圍城五月,城即破時,御駕親征的元憲宗蒙哥被流矢擊中身亡,元軍遂退。
  此外,清正史對這場戰役的態度也非常耐人尋味。《清史稿·世祖本紀》中,對鄭成功的軍事行動一直記載詳盡。鄭成功部將每一次投降的行動都被記錄在冊,而順治十六年八月那場清軍得勝的江南之戰,竟然用了兩百余字記錄。相比之下,后來戰役規模更大的廈門之戰除了開始“十七年秋七月,壬午,以羅為安南將軍,率師征鄭成功。”外,幾乎全無下文。
  其三,順治為何突然淡出史冊?
  翻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的歷史,也可得到一些印證。自1660年10月份以后,順治就未曾被正面提及,只是偶爾幾筆帶過“上諭……”,即皇上手諭的內容。而到了12月,已三、四年深居慈寧宮,不再過問朝政的皇太后又重新出場了,“皇太后慈諭”開始多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對董鄂妃的忌日無比重視,書中數次提及他親自派遣官員等前往祭祀,12月初皇太后還“譴公遏必隆祭端敬皇后”,不久后卻表示對此事不再過問了。另外,從10月之后,書中關于這次出兵廈門的情況和結果也再無只言片語,不能不讓人起疑。
  其四,清史何以諱莫如深
  在清官方的史籍中,對順治的日常行為都有詳細的記載,比如在《清史稿·世祖本紀2》中,光是他“幸南苑”的記載就有22次。而涉及死因,卻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養心殿,年二十四。”這樣粗疏的記錄。由此不難推斷,順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讓清廷很難接受。如果順治真是因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沒有太大的隱匿必要,而如果他死于一個前朝流寇手中,而且連個御駕親征戰死沙場的名聲都沒有,此種死法在清廷看來,絕對是丟人丟到家了。 《清實錄》中,直到順治十八年元旦,順治也沒有露面,卻出現了一份來自南苑的手諭,說順治幾個月來因辦理董妃的喪事停止了所有的慶典,因不忍看到眾位王公大臣也跟著悲傷擔憂,所以獨自到郊外的南苑行宮自我解脫、尋求寬慰,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因守喪而停止操辦喜事,今年元旦的慶典可以照常舉行,但不必到他郊外的宮中行慶賀之禮。言下之意不想見諸位大臣,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接著未作任何順治患病的鋪墊,也沒有提到所患何病,就直接轉到“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月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漸召原任學士麻勒去學士王熙至養心殿降旨一一自責。定皇上御名……丁巳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遺召需示天下詔曰……”從元旦到7日僅7天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順治突然暴病身亡,沒有病因,也沒有太醫前來診治,實屬離奇。
  順治的遺召也被公認為“奇特的文件”,眾多史學家均認定遺召內容經過太后的修改,現在推測,遺召很可能不只是經過皇太后修改,而根本就是皇太后假借皇上之名下召。
  此外,據說埋葬于清東陵孝陵中的順治棺是空棺,而沒有其遺體,這也成為順治出家說廣為流傳的一個原因。孝陵中埋葬的,僅是順治遺物的衣冠冢,以及順治的寶宮(骨灰壇)。順治如果是死于炮火,尸體一定難看甚而殘缺不全,加上要千里迢迢運輸,尸體不可能保存完好,惟一體面的方式就是火化,這恰好可以解釋空棺和骨灰的原因。另外,有人考證,滿洲有火葬舊俗,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都為火葬。但順治火化卻不見于官方的《清實錄》記載,這是否是因為順治并非在朝中火化,而是在南方就被火化了?
  清廷如此處理對順治之死的記錄,當然是為了控制輿論,掩蓋這一國恥。在當時順治為情出家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說不定也是清廷混淆視聽的一種策略。由于鄭成功軍隊僅在東南一隅有影響,去臺灣后影響更弱。加上满清空前的輿論高壓政策,民眾久而不聞、不信、不知其事,是很合情理的,難怪今日僅在廈門民間還有一些零散的傳說,而且居然是和一個從未被記載來到本地的皇帝有關的。
  其五,達素生死清史未提
  清正史上只說,達素兵敗回京,對其生死并未提及。而兩部和鄭成功相關的史籍都稱,達素兵敗畏罪自殺。其中《海上見聞錄》記載更細,說他兵敗后到福州吞金自盡。身為軍中主將,在戰斗中丟了皇上的性命,腦袋是絕對保不住的。因此達素是否自盡,若非自盡,回京后有何表現,是順治死因新說的重要佐證。
  廈門民間傳說其實已有佐證
  順治死因新說雖然尚缺乏更多相關史實的證實,但卻并非孤證。一些流傳在廈門民間的傳說可以為其提供佐證。而在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順治到過廈門的情況下,廈門民間為何會生出這樣的傳說,頗值得尋味。
  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何丙仲介紹說,他從前聽爺爺講過這樣一個民間傳說:順治曾詢問五臺山的和尚,被告知自己會死在牛屁股,順治大惑不解。后來,鄭成功領兵在廈門筼筜港岸牛家村與清兵對決,一日,部下大將軍點燃大炮正要發射,鄭成功突然發現對岸有一人頭上閃閃發光,當即調轉炮位對準發射。誰知那正是順治皇帝冠上夜明珠發出的光芒,順治皇帝當場被擊中,死于牛家村,應驗了五臺山和尚的預言。
  另一相關的無鰾江魚的傳說在福建民間文學叢書《鄭成功的傳說》和廈門文化叢書《廈門掌故》中均有記載:俗傳,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清帝御駕親征。鄭軍沿港岸與之激戰,清兵船駛入筼筜港,進退無路,成了甕中之鱉。清帝見狀大驚,急命棄船登岸,卻被鄭成功缺嘴炮擊中,當場斃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將軍”。港中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廈門俗語:“江仔魚食皇帝肉,暢快無肚”即從此出。
  此外,在廈門不少老漁民口中,至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港內的文昌魚是順治的尸蟲所變。
这个谈不上新说法吧
就是当时一个宣传小册子的说法,属于孤证。

孤证不证,是历史研究的规矩。说白了,等于没有。
俺觉得是忽悠!
忽悠!
我听一个叫"世界之迷"的广播节目说起过,个人估计是假的!
满清无信史光辉照耀下,这个不好证明来的。
这种东西就不能当作史料来看,就当时古典愚人节玩笑
很假啊.真的很假.我记得史学界对顺治之死做过考证的.染天花死的可靠性远远大的多,而且这方面的史证也很多.
《延平王起義實錄》估计和那个国军将军回忆台山海战的回忆录一个性质.:D :D :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1-7 10:40 发表
就是当时一个宣传小册子的说法,属于孤证。

孤证不证,是历史研究的规矩。说白了,等于没有。

清史稿本身后面就是加一个"稿"字而不能定论,就是因为满清官史做假太多,伪证太多,所以我这个孤证也就多加一个说法.
顺治逊位的说法很多,有天花死,有出家,现在多一个炮轰死,又能影响到哪里去呢?
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来源不去追究,但是肯定和当时的郑氏王朝的宣传有所关系.
另外本人并不像某些电视剧,比如说<施琅大将军>那样,因为郑氏最后盘踞在台湾就把郑氏说成台独分子.
一个国家,九成人口被压迫,这个国家是不正常的国家,满清就是这一个时代.
所以把大陆比喻成满清是一个错误的反作用的宣传.
原帖由 东皇太一 于 2008-1-7 12:33 发表
满清无信史光辉照耀下,这个不好证明来的。

很精辟的说法,满清无信史.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8-1-7 15:30 发表
《延平王起義實錄》估计和那个国军将军回忆台山海战的回忆录一个性质.:D :D :D

任何一场战争的历史考据是双方资料都要看的,但是不能尽信也不适合全面推翻.
所以即使是国军资料,也不等于荒诞而不可信.至少国民党这一点上要比共产党少吹很多牛皮,尤其在抗日历史上最为明显.
原帖由 修罗刀 于 2008-1-7 16:30 发表

清史稿本身后面就是加一个"稿"字而不能定论,就是因为满清官史做假太多,伪证太多,所以我这个孤证也就多加一个说法.
顺治逊位的说法很多,有天花死,有出家,现在多一个炮轰死,又能影响到哪里去呢?
在我看来,这个说法 ...

封建王朝那个朝代不是都有压迫的?全部都不正常了,照你的说法
原帖由 中国制造 于 2008-1-7 18:01 发表

封建王朝那个朝代不是都有压迫的?全部都不正常了,照你的说法

任何封建王朝都有压迫,但是满清更多一层压迫,就是民族压迫.
感谢阁下引出本人这个观点.
满清时期对汉族的压迫是空前绝后的.
现在这个时代,我国宪法规定,尊重民族习俗,其中就包括尊重民族服饰等一切本民族特有而不干涉他民族的习惯.
满清剃发易服,是民族压迫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至少国民党这一点上要比共产党少吹很多牛皮,尤其在抗日历史上最为明显.


今始见所谓恬不知耻若此者耶!;funk
根据国军宣传的战绩累加,解放战争中消灭共军上千万.然后一退千里,共军追之不及.
现在相信某网一些人是拿新台币的说法了吧.:D :D :D
原帖由 xcxy 于 2008-1-7 20:00 发表



今始见所谓恬不知耻若此者耶!;funk

当然,日本鬼子是地雷和地道打跑的,是噶子用西瓜砸跑的.
你以为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靠民兵就能揍跑?
台儿庄,平型关,南京保卫战,没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死拼,能有共产党军队游击的余地?
通常,游击
是正面无法抵抗的结果,
而不是正面抵抗成功的结果。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7 22:28 发表
通常,游击
是正面无法抵抗的结果,
而不是正面抵抗成功的结果。

实际情况是,一路,日军在和国民党军队消耗,另一路,共产党军队则在游击.
完全依靠游击的战争成功概率是很小的,比如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遇难.
嗯,完全依靠游击的战争成功概率是很小的,除非有外界支持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7 22:46 发表
嗯,完全依靠游击的战争成功概率是很小的,除非有外界支持

国军主导的22次大型会战.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446571&extra=page%3D1
看了-----;P
推荐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土豆网上可以找的.
唉,也断断续续的看过了
军事不同于政治,军人不同于政党----

这种军事遗憾,不仅在抗日时,
在秦合六国时蒙古吞夏金宋时在满清入关时就有了
原帖由 修罗刀 于 2008-1-7 16:30 发表
清史稿本身后面就是加一个"稿"字而不能定论,就是因为满清官史做假太多,伪证太多,所以我这个孤证也就多加一个说法.
顺治逊位的说法很多,有天花死,有出家,现在多一个炮轰死,又能影响到哪里去呢?
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来源不去追究,但是肯定和当时的郑氏王朝的宣传有所关系.
另外本人并不像某些电视剧,比如说<施琅大将军>那样,因为郑氏最后盘踞在台湾就把郑氏说成台独分子.
一个国家,九成人口被压迫,这个国家是不正常的国家,满清就是这一个时代.
所以把大陆比喻成满清是一个错误的反作用的宣传.


清史稿在顺治死因问题上造假了么?要证明真伪,必须给出充分证据,否则就只能存疑,不能确认。至少在目前,在顺治死因问题上,病死的证据要比被轰杀要充分得多。

史料辨伪是个大学问,不过没有证据的怀疑是不能说服人的。
顺治那身子骨还御驾亲征到福建:L
原帖由 f22 于 2008-1-8 08:30 发表
顺治那身子骨还御驾亲征到福建:L

这个起码比去五台山要强,不知道你记得以前一部武打片叫<康熙大闹五台山>看的我腻歪死了.
没有进一步证据,只是谣传
孤证不可信

不可证实,但也不可证伪

裴松之注三国志,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研究也要有此精神
”缺嘴将军“炮的典故是出自中法战争后慈禧的作秀。
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