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次级债危机?一头雾水哈,哪位大大能详细说说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3:40:59
rtrt是不是指贷款买房的人不还钱跑了哈??rtrt是不是指贷款买房的人不还钱跑了哈??
贷款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一般大家都是直接从银行借钱。

但是银行贷款要审查借款人的资质的,你去申请房贷,银行就要看你的收入证明,原因很简单——要确信借款人有还本付息的能力。

但是有些人是无法满足银行的最低放款要求的,无法直接向银行贷款买房。所以就有金融机构先向银行贷款,把借来的钱再借给这些不能满足银行放款条件的人——当然,利息要更高,这些结构可不是慈善家。优点是可以全额贷款,不用付首付。所以,很多低收入者就选择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包含了两次贷款(银行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给客户),所以叫次级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本身的财力和信誉就不高,一旦经济形式不好,还款马上就会出问题,这些金融机构无法收回贷款,银行自然也就无法收回贷款,这样资金链就被打断了。
还有就是金融机构和银行把这些抵押权益作为资产发行证券上市, 经过评级机构吹捧後, 被投资者买入. 风险就转嫁到其他投资者身上. 如果楼市不断升温, 楼价不断上升, 抵押人还不起钱也不是问题, 因为楼价比借出去收不回的钱还多, 把房子卖掉就可以. 但如果楼价下跌和房子无人买的时候就出问题.:D
  补充楼上的,因为美国前几年房价持续上涨,这些低收入房贷者就用房价上涨的那部分价值再向银行进行抵押,套出现金来还房贷,到了今年房价停止上涨,这些人不能再用这种办法来支付房贷,资金链发生断裂,这就是次贷爆发原因。
  金融机构多次把抵押权作为资产发行的证券进行再包装,再上市卖给各大银行的基金,这种包装后的“定时炸弹”被美国人归为金融洐生品。因为经为了多次包装,多次放大,导致次贷危机的金额从实际借贷金额的2000亿美国被放大到超过20万亿,这才是导致全球恐慌的根本。本来为了减小银行风险的而产生的金融洐生品反而放大了危险的规模,波及面也由此扩散到购买了这种洐生品的全球银行。除了美国的银行外受灾最重的就是欧盟地区,亚洲国家因为买得少受到的损失也相对较小。但记得中国也有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具体哪一家搞忘了,好在金额不是太大。
  危机发生之初美国的采取的紧急措施是向银行注入短期巨额资金,但是时间非常短,时间一到就必须抽回。当时就有一个叫宋鸿兵的中国人说这次危机必然会以更大的力度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果然被他言中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BT里搜一下那个短片。
发个详细一些的


            析美国次级信贷市场的潜在风险


            美国银行家的胃口永远难以满足, 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  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万3000亿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显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更加“拥有创新精神”,它们大胆推出各种新的贷款产品。比较有名的是: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这些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特别适合于短炒——在利率没有提高前出手。


            “ALT-A”贷款的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而且利润可观,毕竟贷款人没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到2%。


            “ALT-A”贷款果真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吗? 事实并非如此。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的收入证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款”。


            贷款机构还大力推出各种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大家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房价一直上涨,万一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出了问题,可以立刻将房子卖掉归还贷款,还能赚上一笔,或者再次贷款(Re-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钱来应急和消费,即便利率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还有每年还款增加不得超过7.5%的最后防线,因此是风险小,潜在回报高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据统计,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0%以上的贷款属于“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从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贷款这类高风险按揭贷款总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目前,次级贷款超过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扑向20%的历史最新记录,220万次级人士将被银行扫地出门。而“ALT-A”的拖欠率在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过去的14个月里翻了一番。


            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ALT-A”的危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经冒烟的次级贷款市场来还不太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危险甚至比次级市场还要大。原因是,“ALT-A”的贷款协议中普遍“埋放”了两颗重磅定时炸弹,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而房价持续下滑,将自动引发这个市场的内爆。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贷款中,当利率随行就市后,月供增加额不超过7.5%,这道最后防线让许多人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例外,也是两个重磅炸弹,第一颗炸弹名叫“定时重新设置”(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了,这叫做“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

            由于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贷款总债务在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或吐血甩卖。第二颗炸弹就是“最高贷款限额”,人们固然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几年以后的定时重设,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个限制,就是累积起来的欠债不得超过原始贷款总额的110%到125%,一旦触及这个限额,又是自动触发贷款重设。这是一个足以要人命的定时炸弹。

            由于贪图低利率的诱惑和第一年还款压力较小的便宜,多数人选择了尽可能低的月供额。比如每月正常应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以选择只付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的利息差额被自动计入贷款本金中,这种累积的速度会使贷款人在触到5年重设贷款炸弹之前,就会被“最高贷款限额”炸得尸骨无存。
次级贷款CDO: 浓缩型资产毒垃圾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万亿美元. 这些资产毒垃圾必须从美国银行系统的资产账目表上剥离掉, 否则后患无穷。


            怎样剥离呢? 就是通过我们经常讲的资产证券化。华尔街有句名言, 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 就把它做成证券.
            如果想经营风险,就把它做成证券。其实,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只要能够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办法让它变现。美国人什么都炒了,不但炒房地产,还炒房地产债券,而这些债券被加入了杠杆效应,风险被放大了上百倍。这就是贝尔斯登炒做的房地产抵押证券之所以会突然成为垃圾的原因。


            本来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是易生成,难脱手, 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政府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 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 次级房贷MBS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 这样一来, 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无法购买。但是,正规机构不能买,并不等于没有人买,相反,正是因为其高风险, 所以回报也比较高,华尔街的一些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等一眼就看中了这些资产毒垃圾的潜在高投资回报。



            于是,一些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的资产领域。


            投资银行家们首先将“毒垃圾”级别的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几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Tranche),
            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 投行们用精美礼品盒包装好, 上扎金丝带。风险中等的叫 “中级品CDO” ( Mezzanine, 大约占10% ), 也被放到礼品盒里, 然后扎上银丝带。风险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约占10%), 被放到有铜丝带的礼品盒里. 经过华尔街投资银行这样一番打扮, 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毒垃圾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当投资银行家手捧精美的礼品盒再次敲开资产评级公司大门时, 连穆迪标普们都看傻了眼。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大谈“高级品”如何可靠与保险, 他们拿出最近几年的数据来证明“高级品”出现违约现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后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未来出现违约的几率也极低, 即便是万一出现违约, 也是先赔光“普通品”和“中级品”, 有这两道防线拱卫, “高级品”简直是固若金汤. 最后再大谈房地产发展形式如何喜人,按揭贷款人随时可以做“再贷款”(Refinance)来拿出大量现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卖掉房产然后套得大笔利润,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来。



            穆迪标普们仔细看看过去的数字, 没有什么破绽, 再反复推敲代表未来趋势的数学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房地产如何红火大家都知道, 当然, 穆迪们凭着干这行几十年的直觉和经历过多少次经济衰退的经验, 他们明白这些花样文章背后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关系。如果从表面上看礼品盒“无懈可击”, 穆迪标普们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毕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标普们也要靠着投资银行的生意才有饭吃, 而且穆迪标普们彼此也有竞争, 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得罪人不说还丢了生意.

            于是穆迪标普们大笔一挥, “高级品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


            投资银行们欢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说, 这个过程类似不法商贩将麦当劳倾倒的废油收集起来, 再经过简单的过滤和分离, “变废为宝”,  重新包装一下又卖给餐馆老板炒菜或煎炸油条。


            作为毒垃圾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们拿到CDO评级之后, 又马不停蹄地来找律师事务所建立一个 “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这个“实体”照规矩是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以躲避政府监管和避税.

            然后, 由这个“实体”将资产毒垃圾买下来并发行CDO, 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规避“实体”的风险.这些聪明的投资银行有哪些呢? 它们是: 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当然, 投资银行们决不想长期持有这些毒垃圾, 他们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现。推销 “高级品CDO”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 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 自然是小菜一碟。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种基金。但是“中级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没有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们虽然费尽心机, 穆迪标普们也不肯为这两种“浓缩型毒垃圾”背书, 毕竟还有个“职业操守”的底线。


            如何剥离烫手的“浓缩型毒垃圾”呢? 投行们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高招, 成立对冲基金!

            “资产毒垃圾”生产链


            投资银行们拿出一部分“体己”银子敲锣打鼓地成立了独立的对冲基金, 然后将“浓缩型毒垃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给独立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则以“高价”从“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里购进“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 这个“高价”被记录在对冲基金的资产上作为“进入价格”(Enter Price).

            于是投资银行从法律上完成了与“浓缩型毒垃圾”划清界限的工作。


            幸运的是2002年以来美联储营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态环境滋生了信贷迅猛扩张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房地产价格5年就翻了一翻.

            次级贷款人可以轻松得到资金来保持月供的支付. 结果次级贷款拖欠的比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



            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 既然高风险没有如期出现, 高回报立刻为人瞩目. CDO市场相对于其它证券市场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场上换手, 因此没有任何可靠的价格信息可供参照。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对于对冲基金来讲,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经过各家自己“计算”, 20%的回报率不好意思说出口, 30%难以向别的基金夸口, 50%难登排行榜, 100%也不见得能有爆光率。

            一时间, 拥有“浓缩型资产毒垃圾”CDO的对冲基金红透了华尔街。


            投行们也是喜出望外, 没想到啊没想到, 持有大量“浓缩型毒垃圾”的对冲基金成了抢手货。由于抢眼的回报率,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入伙对冲基金,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 对冲基金竟然成了投行们的生财机器.


            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运做. 既然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眼看着膨胀起来,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高倍杠杆也对不起对冲基金的名头。于是, 对冲基金经理来找商业银行要求抵押贷款,
            抵押品嘛就是市场正当红的“浓缩型毒垃圾”CDO。


            银行们对CDO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 于是欣然接受CDO作为抵押品, 然后发放贷款继续创造银行货币. 注意,
            这已经是银行系统第N次用同样的按揭的一部分债务来 “偷印假钱”了。
对冲基金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杠杆比率为5到15倍!

            当对冲基金拿到银行的钱, 回过头来就向自己的本家投行买进更多的CDO, 投行们再乐颠颠地完成更多毒垃圾MBS债券到CDO的“提炼”, 在资产证券化的快速通道中,发行次级贷款的银行于是更快地得到更多的现金去套牢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人。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生产, 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 资产评级公司是质量监督局, 对冲基金负责仓储和批发, 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就成了资产毒垃圾的最终消费者。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则是流动性全球过剩和贫富分化。一个完美的资产毒垃圾生产链就这样形成了。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是: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了2500亿美元的CDO,2005年全年是2490亿美元,2004年全年是1570亿美元。


            “合成CDO”: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银行出于“职业道德”和增强投资人信心的广告目的,自己手中也会保留一些“浓缩型毒垃圾”。为了使这部分剧毒资产也能创造出经济效益, 绝顶聪明的投资银行家们又想出一条妙计。


            前面我们提到华尔街的一贯思路就是只要有未来的现金流, 就要想办法做成证券。现在, 投行们手中的“浓缩型毒垃圾”资产尚未出现严重的违约问题, 每月的利息收益还算稳定. 但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风险。怎么办呢?  他们需要为这种不妙的前景找条出路, 为将来的违约可能买一份保险, 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Credit Default Swap)。在推出这样一种产品之前, 投行们首先需要创造一种理论体系来解释其合理性, 他们将CDO的利息收入分解成两个独立的模块, 一个是资金使用成本, 另一个是违约风险成本. 现在需要将违约风险模块转嫁到别人身上, 为此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承担CDO违约风险, 那他将得到投行们的分期支付的违约保险金, 对于投资人来说,这种分期支付的保险金现金流与普通债券的现金流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CDS合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承担风险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出任何资金, 也不需要与被保险的资产有任何关系, 他只需要承担CDO潜在的违约风险, 就可以得到一笔分期支付的保险金. 由于信息不对称, 普通投资人对违约风险的判断不如投行们更准确, 所以很多人被表面的回报所吸引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这时候, 虽然“浓缩型毒垃圾”在理论上还留在了投行的手里, 但其违约风险已经被转嫁给了别人. 投行既得了面子, 又得了里子。


            本来到此为止投行已经“功德圆满”了, 但人的贪婪本性是没有止境的, 只要还没出事, 游戏就还会用更加惊险的形式进行下去。


            2005年5月, 一群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超级金融天才们”终于“研制成功”一种基于信用违约掉期(CDS)之上的新的产品:“合成CDO”(Synthetic CDO)这种 “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资产. 投资银行家们的天才思路是, 将付给CDS对家的违约保险金现金流集成起来, 再次按照风险系数分装在不同的礼品盒中, 再次去敲穆迪和标普们的大门. 穆迪们沉思良久, 深觉不妥. 拿不到评级一切都是空谈.
            
            这可愁坏了投资银行家们。


            雷曼兄弟公司是“合成CDO”领域中的当世顶尖高手,它麾下的“金融科学家”们于2006年6月破解了“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 CDO”(Equity Tranche)的资产评级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们的“创新”在于将“普通品合成CDO”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蓄积成一个备用的“资金池”, 一旦出现违约情况, 后备的“资金池”将启动供应“现金流”的紧急功能, 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办法对“普通品合成CDO”起到了信用加强的作用. 终于, 穆迪们对这一“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给出了AAA的评级。


            “合成CDO”投资的吸引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它是如此光彩迷人, 任何投资者都会有天使降临人间一般的错觉. 想想看, 以前投资CDO债券, 为了得到现金流, 你必须真金白银地投钱进去, 而且必须承担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现在你的钱可以不动, 仍然放在股市里或其它地方为你继续创造财富, 你只要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比起CDS来说, 这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因为这个投资产品得到了穆迪和标普们AAA的评级。


            不用出钱就能得到稳定的现金流, 而且风险极小, 因为它们是AAA级别的“合成CDO”产品. 结果不难想象, 大批政府托管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保险基金经理们, 还有大量的外国基金踊跃加入, 在不动用他们基金一分钱的情况下, 增加了整个基金的收益, 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高额奖金。


            除了大型基金是“合成CDO”的重要买主之外, 投资银行们还看中了酷爱高风险高回报的对冲基金, 他们为对冲基金量身定制了一种“零息债券”(Zero Coupon)的“合成CDO”产品。它与其它“合成CDO”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它产品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得到现金流, 但致命的缺点是必须全时限地承担所有风险, 这就有赔光全部投资的可能性.

            而“零息债券”型产品则是投入票面价值的一部分资金, 而且没有现金流收益, 但是等CDO时限一到, 将可得到全部足额的票面价值, 但要除掉违约损失和费用。这种本质上类似期权的产品将最大风险来个“先说断,后不乱”, 对冲基金最多输掉开始投入的一部分资金,但万一没有出现违约, 那可就赚大发了, 这个“万一”的美好憧憬对对冲基金实在是无法抵御的.

            投行当然是洞悉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内心活动,才能设计出如此“体贴入微”的产品, 投行的角色就是刺激和利用对方的贪婪,自己却几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冲基金就得看自己的运气了。


            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想象力似乎是没有尽头的, 除了CDO, CDS, 合成CDO, 他们还发明出基于CDO之上的“CDO平方”(CDO^2), “CDO立方”(CDO^3), “CDO的N次方”(CDO^N)等新产品。


            Fitch的统计显示, 2006年信用类衍生市场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从2003年到2006年, 这个市场爆炸性地成长了15倍! 目前, 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信用类衍生市场的主力, 独占60%的份额。


            另外, 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 200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为1210亿美元的“合成CDO”, 对冲基金占了33%的市场份额。谁是这个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市场的主力呢?

            令人惊讶的结果表明是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和外国投资人在内的“保守型基金”, 而且这些资金居然是集中投在“合成CDO”之中最有毒的“普通品合成CDO”之中。
资产评级公司: 欺诈的同谋


            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中, 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 10%得了AA, 另外8%得了A, 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 今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

            随着接近今明两年2万亿美元的利率重设所必然造成的规模空前的“月供惊魂”, 次级和ALT-A贷款市场必将出现更高比率的违约.
            
            从2006年底到现在, 已经有100多家次级贷款机构被迫关门。这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最终将可能有20%的次级贷款进入拍卖程序, 220万人失去他们的房屋。


            被穆迪、标准普尔等资产评级公司严重误导的各类大型基金投资人, 以及监管部门纷纷将评级公司告上法庭. 2007年7月5日,美国第三大退休基金 – 俄亥俄警察与消防退休基金(Ohio Police & Fire Pension Fund)严重亏损的消息爆光, 它的投资中有7%投在了MBS市场上. 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Marc Dann)怒斥“这些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MBS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 他们持续给这些(资产毒垃圾)AAA的评级,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这些欺诈的同谋。”


            对此, 穆迪反驳道,简直荒谬. “我们的意见是客观的,而且没有强迫大家去买和卖.” 穆迪的逻辑是, 就像影评家一样, 我们称赞“满城都是黄金甲”并不意味着强迫你去买票看这部电影.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说说, 你们别当真啊. 当不透明的产品而言, 市场信赖并依靠评级公司的评价, 怎可一推六二五,完全不认账呢? 再说, 如果没有AAA这样的评级, 大型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 政府托管基金, 外国机构投资基金又怎会大量认购呢?


            一切都建立在AAA的评级基础之上, 要是这个评级有问题, 这些基金所涉及的数千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也就危在旦夕了。其实, 资产评级推动着所有的游戏环节。


            贝尔斯登掀开的只是序幕


            最近,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旗下从事次级房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High-Grade基金在2007年前四个月下跌5%,而同期Enhanced Leverage基金下跌约23%。由于这两只基金都亏损促使追缴保证金和投资者赎回情况发生。


            贝尔斯登在这两只基金的投资不过4000万美元,从公司外部筹集的资金则超过了5亿美元。利用财务杠杆,两只基金举债90亿美元,并控制了超过200亿美 元的投资,大多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构成的资产毒垃圾CDO。 其实, 在贝尔斯登出事之前,
            就有许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开始调查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持有资产的定价问题.

            “金融会计标准协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开始要求必须以“公平价格”计算资产“退出价格”(Exit Price)而不是“进入价格” (Enter Price)。所谓“退出价格”就是出售资产的市场价格, 而目前投行和对冲基金则普遍使用的价格是内部设计的数学公式化“推算”出来的.

            由于CDO交易极为罕见, 所以非常缺乏可靠的市场价格信息。投资人向5个中间商询问CDO报价,
            很可能得到5种不同的价格。华尔街有意保持该市场的不透明, 以赚取高额的手续费。



            当大家有钱赚的时候, 自然是皆大欢喜, 一旦出事, 则争相夺路而逃. 此时, 西方社会平常的谦谦君子将撕下各种伪装.贝尔斯登与美林的关系就是如此。贝尔斯通的两大对冲基金据报道是在“次级MBS市场上押错了宝导致巨额亏损”,  正确是解读应该是它们在高纯度浓缩型毒垃圾“合成CDO”中扮演了不幸承受违约风险的一方而“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而转嫁风险的一方也许就是包括它的本家在内的投资银行们。截至今年3月31日,贝尔斯登的两只基金控制的资产还高达200亿美元以上,  7月初两只基金的资产已缩水20%左右。由此,这些基金的债权人也纷纷谋求撤资。


            最大债权人之一的美林公司在反复讨债不果的情况下急火攻心方寸大乱, 悍然宣布将开始拍卖贝尔斯通基金持有的超过8亿美元的贷款抵押债券。之前美林曾表示,在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宣布调整资本结构的计划之前,不会出售这些资产。几天后美林拒绝了贝尔斯登提出的重组方案。贝尔斯登又提出增资15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但并未得到债权人的认可。美林准备先出售常规证券,然后还计划出售相关的衍生产品。同时,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等据称也赎回了相应的基金份额。


            让所有人惊慌的是, 公开的拍卖上只有1/4的债券有人询价, 而且价格仅为票面价值的85%到90%.

            这可是贝尔斯通基金最精华的AAA评级部分了, 如果连这些优质资产都要亏15%以上的话, 再想到其它根本没有人问津的BBB-以下的毒垃圾CDO简直就魂飞魄散, 整个亏损规模将不堪设想。严酷的现实惊醒了贝尔斯通, 也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要知道, 价值7500亿美元的CDO们正作为抵押品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他们目前的伎俩就是将这些CDO资产转移到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上, 因为在这里这些CDO能够以内部数学模型计算价格, 而不必采用市场价格。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此时只有一个信念, 决不能在市场上公开拍卖! 因为这将把CDO的真实价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将会看到这些泡沫资产的实际价格非但不是财务报表公布的120%或150%, 而很可能是50%甚至30%.

            一旦市场价格被爆光,那么所有投资于CDO市场的各类大小基金都将不得不重新审核它们的资产账目, 巨额亏损将再也难以掩盖,横扫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空前风暴必然降临。


            到7月19日, 贝尔斯通的两个下属对冲基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残留了”。
好复杂啊,看了半天也没明白.
当时就有一个叫宋鸿兵的中国人说这次危机必然会以更大的力度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果然被他言中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BT里搜一下那个短片。

懂点国际金融知识都会说这句话,别万人皆醉独他醒似的。
]]
呕吐,别胡说八道了,你懂金融吗?
===========================
资金链断主要是因为那间房子的价值掉头向下, 无人会再为那间房子提供更高的贷款. 接火棒游戏要有人接才成. 无人接就开始烧到手. 借款人本来就还不起钱, 银行只是指望楼价升, 楼价掉头借出去的钱比楼价还高, 变成负资产, 银行就要承受损失. 银行告借款人也无用, 他基本上无偿还能力.:D
原帖由 cgssky 于 2007-12-5 19:49 发表
rtrt是不是指贷款买房的人不还钱跑了哈??


今天华尔街日报有反思次贷危机的文章。。
  我最感兴趣的是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有什么人从中可以捞到什么好处吗?mobylee的贴子给人一种感觉,华丽的亚美利加“遮羞布”就要滑落到胸部以下了,接下来会怎么样?是继续滑到大腿根部以下还是会被伸手捞上来?如果美元被普遍看空会导致国际交易改用其它货币的多米诺效应,继而导致美国信用彻底破产吗?
  普通人如何避免或是减少自己在这场风暴中心损失,甚至火中取粟从中得利?比如提前将资产兑换成黄金、白银等硬通货。
让美国人也知道银行的利害
原帖由 齐格菲 于 2007-12-14 11:40 发表
  我最感兴趣的是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有什么人从中可以捞到什么好处吗?mobylee的贴子给人一种感觉,华丽的亚美利加“遮羞布”就要滑落到胸部以下了,接下来会怎么样?是继续滑到大腿根部以下还是会被伸手捞上来 ...



美国信用破产?不可能拉。。。那些投行搞这一套不是才开始的,大约10年是个周期。。。

现在3-5年最好关注经济发动机企业,以后可以关注虚拟经济,然后等待下一次到来。。。
如果美元被普遍看空会导致国际交易改用其它货币的多米诺效应,继而导致美国信用彻底破产吗?
==========================================================================
巳有好几个产油国巳不用美元计价. 会不会多米诺就难说咯. 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贸易都是直接物换物, 中国作为一个那麽重要的世界工厂,  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产品还有那些不能从中国那里买 ? 自从有了中国这个几乎什麽也生产的巨无霸, 加上欧元的出现, 世界对美元的需求早巳是明日黄花.;funk
物换物最实惠
]]
物换物最实惠

===========????????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2-14 20:04 发表
物换物最实惠

===========????????

原始社会好!:victory:
一个不错的科普,转自西西河http://www.cchere.net/thread/1356034
之一:
01年到04年那段时间美国进入史无前例的低利率时期,这带来各种高质量债券的收益大幅降低。但美国是个金融高度发达(过于发达?)的地方,除投资股票的公共基金外,主业在债券投资的公共基金和对冲基金数量也很多,很多个人(如年老退休者)和机构的储蓄担不起投资股票的高风险,只能靠债券投资来保值和小赚。
但低利率的大环境造成债券2~5%的年回报, 这实在是太低, 谁要是能发掘出收益高同时还是很稳的高质量投资, 谁就是得到了"芝麻开门"的秘诀.

之二:
Sub-prime房屋次贷, 顾名思义风险要高些, 同时利率当然也要高很多, 如果能找到个方法继续保持次贷的高回报, 同时能降低风险, 那就等于点石为金. 有些金融工程专家(Financial Engineering, 贬义词)经过思索, 找到条捷径, 那就是以房子本身为抵押, 把众多单个房贷混在一起放到大锅里煮, 再一勺勺捞出来卖给债券投资基金, 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杠杆票据. 单个房子也许风险大, 但在极低利息的大环境下, 房贷作为一个整体风险大大降低, "芝麻开门"的秘诀找到了!

之三:
本来高风险的房屋次贷, 怎么一番折腾后就变成低风险了? 咱这里一个个原因分析. 先说次贷消费者本人. 假设琼斯先生收入不高, 本来买不起大房子, 但在02~05年那种疯狂大环境下, 琼斯先生经高人指点, 毅然贷款一百万买下豪宅. 贷款数量大, 同时琼斯先生收入和以往还贷纪录也不好(这就是sub-prime borrower), 结果他的利息是很高的10%. 正常贷款条件下他的月收入根本担不起每月还贷额, 但没关系, 琼斯拿到的是零首付加interest-only不还本金只还利息的新时代房贷.

之四:
只还利息不还本金, 大家要问了, 这样的话银行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贷款, 银行的风险岂不是高到天上去了? 实际情况是那几年坏账极少, 关键点在于那几年疯涨的房价. 还回来说琼斯先生, 两年过去, 他还欠着银行一百万, 但此时他的房子已经涨到一百四十万了, 聪明的琼斯先生卖掉房子, 当场还回银行百万贷款, 同时自己得到四十万额外收入. 对于银行来说, 过去两年琼斯每月按时还利息, 银行10%的高利息一分没少得, 大家皆大欢喜.
那几年的实际情况是琼斯先生尝到甜头, 又买了个三百万元的豪宅2.0, 或者更可能的是re-finance, 还住同一房子, 现在值一百四十万, 他就向另一家银行借一百四十万以房子为抵押, 还一百万给钱一家银行, 剩下四十万接着炒别的房子或者买宝马加勒比海度假.

之五:
到这里大家能看得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击鼓传花, 寻找下一个更大傻瓜的游戏. 一切的前提是利率持续低位, 房价永远疯涨, 这样次贷的人们才能不断的re-finance. 银行没傻到看不出这点来, 于是聪明的银行迫不及待地一有次贷进来就马上放大锅里汇总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卖将出去, 于是不光是银行, 而是整个金融界很大比例的普通投资者和退休基金大学小金库等等都抱着个或大或小的定时炸弹.

之六:
次贷这么个原本高风险的东西最终涉及面那么广, 一个罪恶参与者是Moodys和标准普尔等评债风险认定机构. 美国金融界和联邦管理机构经过以前几百年的历次风暴危机, 对债券质量分等评估看得很重. 除少数专攻垃圾债券junk bond的基金外, 大部分人对junk bond碰都不碰, 大家对债券投资基本都有本金百分之百安全的信心. 而很大程度上这信心来源于Moodys和标准普尔这两家风险认定机构, 他们历史久标准高, 很多大家很熟悉的S&P500大公司的债券都被他们评为junk bond.
但在前几年这段特殊时期, 这两家声望极高的机构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凭着那几年次贷坏帐比例低的数据而将次贷评为高质量债券. 结果是很多只买高质量债券的投资机构因此放弃警惕, "标准普尔都说风险低了, 有多余的2%年收益, 不买是傻子"

之七:
快进到06年07年, 联邦利率持续上涨, 房价疯涨停止并开始下降. 很多04年05年买房次贷者的有两年的利率优惠, 现在优惠期结束, 利率大幅上涨, 借贷者没有办法re-finance只好宣布不玩. 从07年五六月到现在, 短短七个月间已有半数以上的专门从事房屋贷款的公司倒闭, 买这些次贷投资的对冲基金也是损失惨重, 不过他们是私人机构, 没有对外公开盈亏的义务, 所以他们的损失情况外人还无法知道准确. 华尔街五大公共投资公司除大聪高通(Goldman Sachs)外其他都跌的鼻青脸肿. 至于大银行, 有的智慧些, 涉及次贷较少没什么太大损失(如摩根大通), 有的则股价跌近一半, 老总被炒鱿鱼(花旗银行).

之八:
次贷问题最大的恶果不在于实际的债券投资损失, 这部分总额与美国经济总量比还是较小的一部分. 关键是这些结构性杠杆票据被金融工程专家们玩的花里唿哨, 各机构各投资者手里的基金, 大家不知道哪些是以房屋次贷为抵押的, 哪些是真正高质量的. 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财务报表里, 大家不知道哪些是有根的, 那些是没根的. 任何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大家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信任, 目前是这种信任出现动摇, 维护企业正常运转的短期贷款都运转生涩, 这些对经济的影响都大大高于次贷本身成为坏账.
中国银行手上有80亿美元的MBS/CDO,另外工商银行也有一些。具体损失不详。
所谓的次级债危机其实就是房地产与金融衍生品经过杠杆放大后的连坏套,复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的贪婪
===========????????
========================
免去汇率风险.:D
]]
次贷这个空泡爆破差不多等於美国近年玩的内需推动经济发动机一下子被熄了火, 你说严重不严重.;f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