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流大报四个整版全面反思侵华战争(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04:54
薛葆宁个人影集中,四张拍摄下惨死于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文字标注为“1937-7-11”。专家推断此日期为农历,公历即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恰为侵华日军对南京实行轰炸的第二天。[图片来源:中新网]

“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惨祸,也让日本自身走向悲惨的结局1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罕见地用四个整版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地反思。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一直是日本国内激烈争论的焦点话题。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表示,日本从战后清算到改造、高速成长再到萧条以及现在的复苏,观察二战历史的视角在不断变化。此次《朝日新闻》的报道就是最新的体现。

历史回顾: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

“一场无谋的战争”

“现在一想那真是一场无谋的战争1文章一开始就定下了主基调。文章写道,“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究竟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说法。不容置疑的是战争发生的地点在中国,还有发生的时间是在日本军队夜间演习刚结束时。”文章说当时日本政府竟以为“只要对没有建立起国家体系的中国发起攻击的话,中国就会立即跪地称臣”。于是,“这个只看眼前,没有远见的进军开始了。”文章说,那个时代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达到了极点的时代。可是当时日本“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被日本人看作落后于时代的中国事实上并不是那样落后。当时由军阀割据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货币制度在英国的帮助下得到统一,正在激烈战斗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即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也最终在“西安事变”后因为抗日而走到了一起。文章评论说,日本显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时“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在全国高涨。

文章还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失策。文章说,当战火蔓延到上海之后,日本的残暴也展现在世界面前,当时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都市。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后,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发生。

文章还提到,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日本部队给养没有保障,只能现地“补充”,这让部队所在的当地居民陷入了悲惨境地。文章执笔者之一日本记者福田宏树写道,他采访过日本老兵,还拜访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越听越觉得是一幅地狱图”。可是当时的日本媒体却整日讴歌皇军的“进攻”,让日本国民沉浸在虚幻的辉煌战果之中。文章写道,回顾日中战争的轨迹,日本的盲目“暴走”让人感到一片黯然。即使是现在的日本,想把那场战争正当化的声音仍然存在。日本政界也有这种声音,它是引发中日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也是两国历史问题的核心所在。

中国电影中的日本兵形象在变

在专题报道的最后部分,日本记者中野晃用很大篇幅描述了中国人对“日本鬼子”的态度。文章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永远的题材”,“日本鬼子”这个词汇是中国人对日本兵的蔑称,也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丑恶角色”。但现在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把日本兵当人看了。”中野晃还以活跃在中国的以扮演“鬼子”出名的日本人矢野浩二为例,说他已经出演了8部电影,现在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演技了。中国电影、电视中的日本兵角色由日本人来演,“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日本兵的角色不仅仅是中国人仇恨的对象,“也可以在喜剧中带给人们快乐”。
文章的执笔者之一福田宏树专门前往中国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文中,他描述了他看到的变化。福田宏树写道,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原来主要描写共产党如何英勇抗战,现在则加上了国民党军队抗日战绩的内容。正在翻盖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称,有中国人提议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改名为“和平纪念馆”。但是,对于这样的提议,不少人坚决反对,所以提案没有被采纳。反对的理由是,在日本还有很多人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翻建一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将在今年12月开馆。有人认为这是加强了反日活动的结果,“但是听说事实上展示内容变得更加强调和平了”。 薛葆宁个人影集中,四张拍摄下惨死于敌机之下的南京市民,文字标注为“1937-7-11”。专家推断此日期为农历,公历即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恰为侵华日军对南京实行轰炸的第二天。[图片来源:中新网]

“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惨祸,也让日本自身走向悲惨的结局1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罕见地用四个整版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地反思。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一直是日本国内激烈争论的焦点话题。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表示,日本从战后清算到改造、高速成长再到萧条以及现在的复苏,观察二战历史的视角在不断变化。此次《朝日新闻》的报道就是最新的体现。

历史回顾: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

“一场无谋的战争”

“现在一想那真是一场无谋的战争1文章一开始就定下了主基调。文章写道,“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究竟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说法。不容置疑的是战争发生的地点在中国,还有发生的时间是在日本军队夜间演习刚结束时。”文章说当时日本政府竟以为“只要对没有建立起国家体系的中国发起攻击的话,中国就会立即跪地称臣”。于是,“这个只看眼前,没有远见的进军开始了。”文章说,那个时代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达到了极点的时代。可是当时日本“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被日本人看作落后于时代的中国事实上并不是那样落后。当时由军阀割据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货币制度在英国的帮助下得到统一,正在激烈战斗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即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也最终在“西安事变”后因为抗日而走到了一起。文章评论说,日本显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时“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在全国高涨。

文章还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失策。文章说,当战火蔓延到上海之后,日本的残暴也展现在世界面前,当时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都市。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后,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发生。

文章还提到,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日本部队给养没有保障,只能现地“补充”,这让部队所在的当地居民陷入了悲惨境地。文章执笔者之一日本记者福田宏树写道,他采访过日本老兵,还拜访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越听越觉得是一幅地狱图”。可是当时的日本媒体却整日讴歌皇军的“进攻”,让日本国民沉浸在虚幻的辉煌战果之中。文章写道,回顾日中战争的轨迹,日本的盲目“暴走”让人感到一片黯然。即使是现在的日本,想把那场战争正当化的声音仍然存在。日本政界也有这种声音,它是引发中日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也是两国历史问题的核心所在。

中国电影中的日本兵形象在变

在专题报道的最后部分,日本记者中野晃用很大篇幅描述了中国人对“日本鬼子”的态度。文章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永远的题材”,“日本鬼子”这个词汇是中国人对日本兵的蔑称,也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丑恶角色”。但现在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把日本兵当人看了。”中野晃还以活跃在中国的以扮演“鬼子”出名的日本人矢野浩二为例,说他已经出演了8部电影,现在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演技了。中国电影、电视中的日本兵角色由日本人来演,“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日本兵的角色不仅仅是中国人仇恨的对象,“也可以在喜剧中带给人们快乐”。
文章的执笔者之一福田宏树专门前往中国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文中,他描述了他看到的变化。福田宏树写道,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原来主要描写共产党如何英勇抗战,现在则加上了国民党军队抗日战绩的内容。正在翻盖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称,有中国人提议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改名为“和平纪念馆”。但是,对于这样的提议,不少人坚决反对,所以提案没有被采纳。反对的理由是,在日本还有很多人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翻建一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将在今年12月开馆。有人认为这是加强了反日活动的结果,“但是听说事实上展示内容变得更加强调和平了”。
是啊,日本侵华战争错误就在于“无谋”而不是“侵略”,日本人总结的好啊,就这种总结,谁能相信会是决心不再战的总结?
原帖由 zhser 于 2007-12-1 20:06 发表
是啊,日本侵华战争错误就在于“无谋”而不是“侵略”,日本人总结的好啊,就这种总结,谁能相信会是决心不再战的总结?
:hug: 你就知足吧,这还是号称<<人民日报>>日本版的<<朝日新闻>>的报道,要换<<读卖>>,直接一句漫无目的的战争,会发生米准是中国军人防卫过当所致呢!;P 如果是<<产经>>,大约会介绍日本是在打一场人道主义战争吧:D
日本人“反战”,反思的是“战败”,而不是反省侵略。
  楼下的华人,你们看清楚了,日本人反思的是“无谋”的战争,不是反思侵略的罪恶,不要为记者的标题所欺骗!
我在考虑的是
日本究竟是在反思战争为什么失败
还是在反省战争的错误
反省和反思
一个字的差别
意义上却几乎相悖啊
如果是反思的话
看来我们得给他们各机会反省反省了
谁相信小日本真的反思,谁就是无知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