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高血压患者不知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9:02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报告同时认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心内科教授陈国伟对目前高血压预防的状况很忧心。据了解,中国去年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其中知道自己患病的不到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中,采取治疗措施的又不足四分之一,而得到理想血压控制的,仅仅6.1%。高血压三高的特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在预防治疗中的三低(低知情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教授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在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居世界首位,其中很大原因就是高血压患者不了解高血压的危害,不重视血压的控制。


  对此,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孙宁玲教授也表示担忧,认为目前我国的高血压人群知晓情况、治疗情况和控制程度都仍处于偏低水平。医疗机构对于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引入也不足,除了多数三甲医院经常有最新学术信息的交流外,相当数量的医院医生学习不足,很多区县级以下医院,医生对于防治高血压知识掌握严重滞后,部分二级以下医院和县区级医院医生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容易在用药上进入误区。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都应当定时测量血压,监测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每两周至少去一次医院复诊,咨询心血管科医生是否需要进行药物调整。

提防“正常高值” 跟着你


  最近,美国、英国和欧洲相继公布了他们的2004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结合当前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种种误区以及2004年中国版的高血压防治,专家认为当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注意。


  拿出你的血压计,听听里面“扑通扑通”的声音,然后看看汞柱上标的数字,如果你的血压值不幸超过120/80毫米汞柱,那么很遗憾,不要吸烟,不要泡吧,不许吃咸乎乎的泡菜,早上要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健身,美味的猪油炒饭是你的毒药,因为你可能是“正常高值”。


  “正常高值”是医学界在2004年前后推行的一个预警概念。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医生们,一致认为现在成人正常血压标准应改为小于120/80毫米汞柱,而不是过去通常所认为的小于130/85毫米汞柱。同时,当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0~89毫米汞柱时,就进入血压的“正常高值”范围。因为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这一血压段,血压值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陈国伟教授说,美国人更直接,干脆把收缩压在120~140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在80~90毫米汞柱之间的状态叫“高血压前期”。也就是说,有这种状态的人已经给定义为高血压患者了。(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没有改变,仍然是大于140/90毫米汞柱——编者注)


  “正常高值”提醒人们,没得高血压病也要及早预防,把对抗高血压的战线提前。核心的预防措施是改变生活方式。在各类“指南”中都把对患者的生活干预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在生活干预三个月后,病情未改善的才开始用药治疗。首先要解决就是一个知情的问题。三分之二的患者连自己有病都不知道,那么主动和科学地预防治疗更加无从谈起。陈国伟教授建议,中青年人,每年应最少保证一次血压检查,5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应进行两次血压检查。

高血压药物的危险性


  在较早时期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曾经明确提出治疗高血压需要从单一药物治疗开始,但新的指南已经部分否定了这种说法。
  《2004英国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明确表明:“大多数患者的血压控制需要一种以上的药物”,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孙宁玲教授说,在美国标准里,凡是二级(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建议一开始就使用联合用药。


  在医学名词里有两个很令一般人挠头的词,协同和拮抗。打个比方,协同就是指几种药进入人体后,手拉手做好朋友,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发挥了1+1>2的效果,而拮抗就是指几种药在人体内互相打架,相互干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增加患者的危险。目前,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所推荐的联合用药,就是希望几种药联合使用,起到协同作用。


  部分药物价格便宜,但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


  “指南”,根据近年来的最新实验数据,对一种联合用药提出了警示,认为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概率。这个研究对于目前中国患者而言很有价值,因为控制血压的常用药中,价格最便宜的就是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等)和利尿剂(克尿噻等)类。对此,陈国伟教授指出,并不是一提有可能导致糖尿病,前述两种药物就不能再使用,而是应该更合理更科学的使用。他说,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虽然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概率,但同时这两种药又有较好的防止心衰作用,价格也便宜,只要患者本身没有糖尿病,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使用的。


  “指南”就近年来的最新实验结论,对目前常用的几种降压药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认为钙阻滞剂(心痛定等)对预防中风和保护心衰的作用相比较其它药物要小。对此,孙宁玲教授也表示认同。因为根据国际降压治疗协作组的分析,钙阻滞剂明显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危险。陈国伟教授表示,不能因为这个药物被新研究指出有某方面的负作用就弃之而不用,钙阻滞剂本身可以降低脑卒中风险,也能起到一定预防糖尿病发病的作用。对于没有心脏问题同时又具备糖尿病风险的患者来说,此类药物有可能起到巨大作用。


  他汀类药物大展身手


  “指南”同时对一个常用于心血管病的药物给予了强烈推荐。这个推荐估计可以让全球几大制药公司都心花怒放。由于他汀类药品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导致血管问题的元凶之一)水平,此前仅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他汀类药品被广泛推荐用于高血压控制,“指南”如是说,“建议将他汀类用于所有伴心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也建议他汀类药物为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大于20%患者的一级预防用药”。


  他汀类药物的研制者包括辉瑞(立普妥)、默克(舒降之、美降之)、百时美施贵宝(普拉固)、阿斯利康(可乐斯托)、诺华(来适可),目前,每年在美国使用他汀类产品超过12亿美元,而大多数产品已进口中国或在中国设厂分装生产,如果他汀类药品被国内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们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同时也将承担高昂的进口药价格负担。

  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在出事的那天前丝毫没有过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尽管数天来,他老感觉肢端发麻,偶尔还有点头晕,但体力消耗过度后人总是这样,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注意。此前人们报道他死于心脏病,但日后人们才知道,福死于一位更为猛烈的杀手——夹层动脉瘤。


  福已经静静地躺在墓园里(维维安·福死于2003年,编者注),在此之前,美国女排和中国男排的名将海曼、朱刚也猝死于同一病症。随着新中国金领们的出头冒尖,夹层动脉瘤、心脏猝死以及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慢慢和他们靠近。事业初有成,按揭未付完,不少白领或金领背负着四十岁前“不日而亡”的恐惧,恐惧的背后有同一个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引发夺命三杀手


  狂烈杀手——夹层动脉瘤


  陈国伟教授说,据统计,60%的夹层动脉瘤患者都有高血压,而这种患者也越来越年轻,三四十岁的都有,一旦发作,死亡率相当高。


  从资料里我们知道,夹层动脉瘤有点像水利学里所说的“改道”,血液将动脉内膜撕开裂口,并不断冲击,使血管脆弱并形成夹层动脉瘤。


  这个东西杀人无数,主要是因为夹层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相当严重,相当于人体内主航道破口决堤。本身主动脉血流速就相当快,瘤“砰”的一下裂开来,后果就是大出血,约有一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因为大出血导致急性出血性休克而死。


  隐蔽杀手——心猝死


  这个杀手,人们目前把它主要归于冠心病类,然而,哈尔滨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破裂和闭塞的危险比正常人大约早20年,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血压正常人的2~4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有50%的人可能死于心肌梗死。


  30~50岁的冠心病患者比例正在升高,专家认为,高血压是导致此类冠心病患者低龄化的主要原因。首发性急性心肌梗死一般一发作就危及生命,更要命的是,这个病平时不显山露水,加上目前我们国民对相关疾病预防意识不强,约有70%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医院外,根本没有抢救的时间,目前这个杀手已经成为中年人的第一杀手,心猝死占所有猝死病例的一半。


  难缠杀手——脑卒中


  病来如山倒,病去似抽丝。如果以这句话来形容脑卒中(中风)是最恰当。中风发病后死亡率高达50%,这个已经够可怕了,更可怕的是,脑卒中发病后造成的高致残率,75%的脑卒中患者残疾,40%患者属于重残。可以说对患者生活质量破坏是最大的。


  同样,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因素。血压增高不但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成正比,而且不像高血脂一样,在60岁之后对脑卒中的影响变小,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危险一点也不下降。由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机会比血压正常者高13~24倍,因此,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极大减小了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从六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医生不单管治病,也开始管起人们的吃饭散步,吃盐喝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生活的监控已经成为高血压治疗手段的一种。


  有人开玩笑说,一般人开始上到副高级职称,血压也进入了正常高值,在很大程度上,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病,事业有成的人群中,患高血压或拿到“正高”通知书的年龄越来越低,陈国伟教授说,高血压患者年轻化,与现在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水平提高有极大关系。

  吃的东西过肥、过甜、过咸会导致高血压。


  缺乏锻炼,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概率。


  抽烟,是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大,睡不好,或作息时间不规律,日夜颠倒,同样会导致高血压。


  有调查显示,有27%患者是因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血压,有50%的男性会因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感觉工作表现不充分而发生高血压。工作疲劳,压力过大,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表现为心动过速,易激动,休息或睡眠时心率明显减慢。长期心跳过快,大于或等于75次/分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比值就会随心率增加而直线上升。

  《2004英国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认为,调整生活方式能降低年龄引起的血压升高,进而大幅度减少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比值。该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和临界或正常高值血压的患者,都应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的标准包括六个方面:


  ——成年人应保持正常体重;


  ——减少钠盐摄入(≤6克氯化钠/日)


  ——限制乙醇摄入;


  ——参加规律的有氧锻炼(最好是快步走而不是举重),每天不少于30分钟,最好每周的大多数日子都进行,但至少也应每周三天


  ——每天至少摄入五份新鲜水果和蔬菜


  ——减少脂肪总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与之对应的,陈国伟教授也提出几点预防高血压措施:生活规律,心理减压,禁烟戒酒,饮食清淡,适度锻炼。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报告同时认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心内科教授陈国伟对目前高血压预防的状况很忧心。据了解,中国去年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其中知道自己患病的不到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中,采取治疗措施的又不足四分之一,而得到理想血压控制的,仅仅6.1%。高血压三高的特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在预防治疗中的三低(低知情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教授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俗称脑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在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居世界首位,其中很大原因就是高血压患者不了解高血压的危害,不重视血压的控制。


  对此,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孙宁玲教授也表示担忧,认为目前我国的高血压人群知晓情况、治疗情况和控制程度都仍处于偏低水平。医疗机构对于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引入也不足,除了多数三甲医院经常有最新学术信息的交流外,相当数量的医院医生学习不足,很多区县级以下医院,医生对于防治高血压知识掌握严重滞后,部分二级以下医院和县区级医院医生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容易在用药上进入误区。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都应当定时测量血压,监测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每两周至少去一次医院复诊,咨询心血管科医生是否需要进行药物调整。

提防“正常高值” 跟着你


  最近,美国、英国和欧洲相继公布了他们的2004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结合当前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种种误区以及2004年中国版的高血压防治,专家认为当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注意。


  拿出你的血压计,听听里面“扑通扑通”的声音,然后看看汞柱上标的数字,如果你的血压值不幸超过120/80毫米汞柱,那么很遗憾,不要吸烟,不要泡吧,不许吃咸乎乎的泡菜,早上要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健身,美味的猪油炒饭是你的毒药,因为你可能是“正常高值”。


  “正常高值”是医学界在2004年前后推行的一个预警概念。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医生们,一致认为现在成人正常血压标准应改为小于120/80毫米汞柱,而不是过去通常所认为的小于130/85毫米汞柱。同时,当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0~89毫米汞柱时,就进入血压的“正常高值”范围。因为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这一血压段,血压值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陈国伟教授说,美国人更直接,干脆把收缩压在120~140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在80~90毫米汞柱之间的状态叫“高血压前期”。也就是说,有这种状态的人已经给定义为高血压患者了。(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没有改变,仍然是大于140/90毫米汞柱——编者注)


  “正常高值”提醒人们,没得高血压病也要及早预防,把对抗高血压的战线提前。核心的预防措施是改变生活方式。在各类“指南”中都把对患者的生活干预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在生活干预三个月后,病情未改善的才开始用药治疗。首先要解决就是一个知情的问题。三分之二的患者连自己有病都不知道,那么主动和科学地预防治疗更加无从谈起。陈国伟教授建议,中青年人,每年应最少保证一次血压检查,5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应进行两次血压检查。

高血压药物的危险性


  在较早时期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曾经明确提出治疗高血压需要从单一药物治疗开始,但新的指南已经部分否定了这种说法。
  《2004英国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明确表明:“大多数患者的血压控制需要一种以上的药物”,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孙宁玲教授说,在美国标准里,凡是二级(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建议一开始就使用联合用药。


  在医学名词里有两个很令一般人挠头的词,协同和拮抗。打个比方,协同就是指几种药进入人体后,手拉手做好朋友,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发挥了1+1>2的效果,而拮抗就是指几种药在人体内互相打架,相互干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增加患者的危险。目前,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所推荐的联合用药,就是希望几种药联合使用,起到协同作用。


  部分药物价格便宜,但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


  “指南”,根据近年来的最新实验数据,对一种联合用药提出了警示,认为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概率。这个研究对于目前中国患者而言很有价值,因为控制血压的常用药中,价格最便宜的就是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等)和利尿剂(克尿噻等)类。对此,陈国伟教授指出,并不是一提有可能导致糖尿病,前述两种药物就不能再使用,而是应该更合理更科学的使用。他说,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虽然有可能增加患糖尿病概率,但同时这两种药又有较好的防止心衰作用,价格也便宜,只要患者本身没有糖尿病,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使用的。


  “指南”就近年来的最新实验结论,对目前常用的几种降压药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认为钙阻滞剂(心痛定等)对预防中风和保护心衰的作用相比较其它药物要小。对此,孙宁玲教授也表示认同。因为根据国际降压治疗协作组的分析,钙阻滞剂明显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危险。陈国伟教授表示,不能因为这个药物被新研究指出有某方面的负作用就弃之而不用,钙阻滞剂本身可以降低脑卒中风险,也能起到一定预防糖尿病发病的作用。对于没有心脏问题同时又具备糖尿病风险的患者来说,此类药物有可能起到巨大作用。


  他汀类药物大展身手


  “指南”同时对一个常用于心血管病的药物给予了强烈推荐。这个推荐估计可以让全球几大制药公司都心花怒放。由于他汀类药品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导致血管问题的元凶之一)水平,此前仅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他汀类药品被广泛推荐用于高血压控制,“指南”如是说,“建议将他汀类用于所有伴心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也建议他汀类药物为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大于20%患者的一级预防用药”。


  他汀类药物的研制者包括辉瑞(立普妥)、默克(舒降之、美降之)、百时美施贵宝(普拉固)、阿斯利康(可乐斯托)、诺华(来适可),目前,每年在美国使用他汀类产品超过12亿美元,而大多数产品已进口中国或在中国设厂分装生产,如果他汀类药品被国内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们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同时也将承担高昂的进口药价格负担。

  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在出事的那天前丝毫没有过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尽管数天来,他老感觉肢端发麻,偶尔还有点头晕,但体力消耗过度后人总是这样,并没有引起他多大的注意。此前人们报道他死于心脏病,但日后人们才知道,福死于一位更为猛烈的杀手——夹层动脉瘤。


  福已经静静地躺在墓园里(维维安·福死于2003年,编者注),在此之前,美国女排和中国男排的名将海曼、朱刚也猝死于同一病症。随着新中国金领们的出头冒尖,夹层动脉瘤、心脏猝死以及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慢慢和他们靠近。事业初有成,按揭未付完,不少白领或金领背负着四十岁前“不日而亡”的恐惧,恐惧的背后有同一个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引发夺命三杀手


  狂烈杀手——夹层动脉瘤


  陈国伟教授说,据统计,60%的夹层动脉瘤患者都有高血压,而这种患者也越来越年轻,三四十岁的都有,一旦发作,死亡率相当高。


  从资料里我们知道,夹层动脉瘤有点像水利学里所说的“改道”,血液将动脉内膜撕开裂口,并不断冲击,使血管脆弱并形成夹层动脉瘤。


  这个东西杀人无数,主要是因为夹层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相当严重,相当于人体内主航道破口决堤。本身主动脉血流速就相当快,瘤“砰”的一下裂开来,后果就是大出血,约有一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因为大出血导致急性出血性休克而死。


  隐蔽杀手——心猝死


  这个杀手,人们目前把它主要归于冠心病类,然而,哈尔滨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破裂和闭塞的危险比正常人大约早20年,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血压正常人的2~4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有50%的人可能死于心肌梗死。


  30~50岁的冠心病患者比例正在升高,专家认为,高血压是导致此类冠心病患者低龄化的主要原因。首发性急性心肌梗死一般一发作就危及生命,更要命的是,这个病平时不显山露水,加上目前我们国民对相关疾病预防意识不强,约有70%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医院外,根本没有抢救的时间,目前这个杀手已经成为中年人的第一杀手,心猝死占所有猝死病例的一半。


  难缠杀手——脑卒中


  病来如山倒,病去似抽丝。如果以这句话来形容脑卒中(中风)是最恰当。中风发病后死亡率高达50%,这个已经够可怕了,更可怕的是,脑卒中发病后造成的高致残率,75%的脑卒中患者残疾,40%患者属于重残。可以说对患者生活质量破坏是最大的。


  同样,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因素。血压增高不但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成正比,而且不像高血脂一样,在60岁之后对脑卒中的影响变小,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危险一点也不下降。由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机会比血压正常者高13~24倍,因此,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极大减小了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从六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医生不单管治病,也开始管起人们的吃饭散步,吃盐喝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生活的监控已经成为高血压治疗手段的一种。


  有人开玩笑说,一般人开始上到副高级职称,血压也进入了正常高值,在很大程度上,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病,事业有成的人群中,患高血压或拿到“正高”通知书的年龄越来越低,陈国伟教授说,高血压患者年轻化,与现在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水平提高有极大关系。

  吃的东西过肥、过甜、过咸会导致高血压。


  缺乏锻炼,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概率。


  抽烟,是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大,睡不好,或作息时间不规律,日夜颠倒,同样会导致高血压。


  有调查显示,有27%患者是因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血压,有50%的男性会因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感觉工作表现不充分而发生高血压。工作疲劳,压力过大,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表现为心动过速,易激动,休息或睡眠时心率明显减慢。长期心跳过快,大于或等于75次/分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比值就会随心率增加而直线上升。

  《2004英国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认为,调整生活方式能降低年龄引起的血压升高,进而大幅度减少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比值。该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和临界或正常高值血压的患者,都应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的标准包括六个方面:


  ——成年人应保持正常体重;


  ——减少钠盐摄入(≤6克氯化钠/日)


  ——限制乙醇摄入;


  ——参加规律的有氧锻炼(最好是快步走而不是举重),每天不少于30分钟,最好每周的大多数日子都进行,但至少也应每周三天


  ——每天至少摄入五份新鲜水果和蔬菜


  ——减少脂肪总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与之对应的,陈国伟教授也提出几点预防高血压措施:生活规律,心理减压,禁烟戒酒,饮食清淡,适度锻炼。
这么多高血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