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往昔—中国的附属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9:52
一、清朝与朝鲜的关系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l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二、清朝与琉球的关系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三、清朝与安南的关系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车,阮福?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四、清朝与苏禄、缅甸、南掌和暹罗的关系
苏禄是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1726年(雍正四年),苏禄国王遣使到清廷朝贡。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乾隆帝婉言谢绝。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苏禄王国的交往遂告中断。
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缅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孟驳惧而求和。双方议和之后,缅甸派使节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国。1790年,清廷派遣使节前往缅甸封孟云为缅甸国王。从1824年起。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英国政府一面推倭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并于1886年1月1日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半。英国吞并缅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1886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清政府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南掌是今天的老挝。18世纪初,南掌发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清王朝仍称之为“南掌”。1927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国开始向清廷朝贡。1791年,琅勃拉邦王国遭到万象王昭南的干预,琅勃拉邦国王阿努鲁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的帮助下,阿努鲁重新回到琅勃拉邦进行统治,直到其子曼塔图腊统治时,仍与清廷往来密切,清廷还对其颁发了敕印和诰命。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南拳的宗落关系也告终结。
暹罗是今天的泰国。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交往。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蕃关系也渐告结束。
五、清朝与浩罕、阿富汗地区的关系
浩罕是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军在追击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过程中与浩罕汗额尔德尼直接发生关系。额尔德尼主动以外藩附属于清朝,向清廷朝贡不绝。至19世纪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装模作样地向清朝表示“恭顺”,而实际上却不断向中国侵略,吞食中国领土。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国,置费尔干省。浩罕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区处于分裂状态。1759年,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遣使向清朝朝贡。1878年,英国占领阿富汗,清朗与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断。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及终止情况大体如此。另外,关于西藏和外蒙古的问题也需在此一谈。众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权。而当时的英俄等国则一直妄图以宗主权代替中国在上述地区的主权。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认为清政府在西藏只拥有宗主权。英国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坚决反对,其阴谋也一直未能得逞。在外蒙古独立之前,中国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权。辛亥革命后。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在外蒙古的领土、主权,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对于主权和宗主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决不能因为清朝拥有对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而把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也说成是宗主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把宗主权与主权混为一谈,坚决反对以宗主权代替主权。

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
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延缓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太平天国运动扰乱大清国,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中国婉拒。

      如果我们把“徐福东渡”仅仅看作一个传说,那么中日交流史上最早的实证就应该算作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代金印。《后汉书》曾载汉光武帝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赐倭奴国王金印。经日本计量所测量,在日本发现的金印印面为2.34厘米见方,正好符合汉代赐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面所书“汉委奴国王”,也恰好符合汉代对日本的称呼。
    
关于朝鲜的部分资料:
高句丽居地在商末至汉初是箕子朝鲜的辖地,而箕子朝鲜是周朝的地方诸侯,进入汉代之后为卫氏朝鲜取代,但依然是汉朝的藩属。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灭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自汉至唐,尽管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方式不一,但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高句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的传统领土。隋朝的统治者认为“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世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书·裴矩传》);唐太宗也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所谓“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达7个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但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各政权建立臣属关系,不仅接受册封、纳贡、纳质,《通典·边防·高句丽》载“自东晋、宋至于齐、梁、后魏、后周,其主皆受南北两朝封爵”即言此。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上封域图”更是表明了其对唐朝的认同,并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青史留名,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礼、李正己等两唐书都留有其传记。  高句丽灭亡后,唐凡收其民“户六十九万”(《新唐书·高丽传》)。这应该是当时高句丽的总户数,其中包括许多非高句丽族户。高句丽族户数大体上在十五万左右。他们的流向,学者们认为有四个方面:迁居中原各地,投入新罗,投奔靺鞨(渤海),散入突厥。我国学者最近研究成果表明,高句丽灭亡时,高句丽族人约有七十万人,迁居中原各地近三十万人,投归新罗的约十万人,投奔靺鞨(渤海)的十万以上,散奔突厥万余人,凡五十多万人。再加上散居辽东等地“遗人”,战争死亡人,总数与高句丽族人数基本一致。其中只有投入新罗、留居半岛今龙兴江以南的约十万余高句丽族人融入半岛民族,而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中。从这一点看,把高句丽民族作为东北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氏高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没有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高句丽奉行扩张政策,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导致了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部分辖境为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部分划归了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部分仍然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了内地,后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后其王族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朝鲜自汉朝以来一直就是中国的附属国,一直幻想谋求独立,所以有了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征高丽”。直到甲午战争后,满清腐败无能,朝鲜才彻底摆脱中国中国的附庸国, 朝鲜不仅在文化上仰慕中国而与中国的疆域也是时有变化的。 西汉时朝鲜的汉城以北都是汉朝的疆土, 汉朝在朝鲜置乐浪郡; 东汉时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疆域略有缩小但单单大岭以西仍然是汉朝的土地。 三国、西晋时在朝鲜半岛的疆域基本维持西汉时的面积。 南北朝时由于中国纷乱朝鲜半岛独立于中国且分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其总面积比现在的还大。现在的海参威、延吉、长春沿线以南,沈阳以东包括现在的辽东半岛当时都是高句丽的领土。隋朝时的朝鲜半岛基本上保持南北朝时的规模, 但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有收复朝鲜之志。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命汉王谅等率三十万人征高丽, 由于粮食不足加上疾疫、大风,兵士多死被迫撤退。隋炀帝大业七年又下诏攻高丽,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对高丽用兵直到高丽求和, 隋才罢兵。 隋炀帝之征高丽使人民潦倒无依、天下群雄并起,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实因征讨高丽所致。 唐朝在天下粗定之后,贞观十七年因朝鲜半岛的新罗与百济、高丽相攻,新罗向唐求救, 唐遣使劝高丽罢兵, 不听; 唐于贞观十八年出兵朝鲜。经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永徽六年、显庆五年、至高宗龙朔二年百济向日本求救, 第一次中日朝鲜之争开始。 龙朔三年唐大破百济和日本军,唐留大将刘仁轨镇百济。总章元年灭高丽大唐版图臻于极盛而朝鲜也自此之后为中国之藩属国。 日本所以对大唐恭敬有加、奉为中华上国、屡派遣唐使赴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和大唐的制度习俗概从此次日本战败开始。
关于琉球的部分资料
    
深受中国影响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叁个国家。叁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琉球王国"的开始
  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为"琉球王国"的开始。不过,首里城的创建则始於1930年代。今天重建的那霸市首里城公园,就是当年琉球王朝宫殿的所在。
  中山王擦度王1930年代创建首里城,经过后来的第二代尚氏王朝的经营,它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仿效中国的宫殿建筑群。当然,它不能跟中国的宫殿规模相比,却有中国宫殿模型、精巧复制品的实感。
  首里城在二次大战时,受到严重破坏。1992年开始复修。修复后的首里城,依然金碧辉煌,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配以金黄屋顶,朱红支柱,金龙雕梁,朱狮画栋,非常耀目。
  资料记载,琉球被日本吞并之前,正殿二楼曾挂有九面中国皇帝赐给琉球王的御笔匾额,几经战火,现在已经不知去向。现在大殿悬挂的"中山世土"匾额,为康熙22年(1683年) 册封尚真王时所赐,也是一件复制品。御椅也不知去向,现在摆设的也是复制品,还是现代台湾师傅的杰作。除了接待萨摩人的南风殿,全是中国风格的建筑,尤其连接正殿的北殿,专门建来招待远来的册封使,更不用说全是中国宫殿的翻版了。
  从首里城的规模,特别是它浓厚的中国色彩,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琉球王国与明清中国的关系,确实是非比寻常的。根据历史记载,琉球王国通过与明清的往来,获得大量商品赏赐,有部分就转售给日本萨摩商人,后来还引发日本对琉球的觊觎。同时,琉球又将日本的铜和其他商品,充作琉球商品"进贡"中国,以换取中国更多高度发达的商品。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朝贡,尤其新王即位,必定要求中国派遣使臣到来为新王举行"册封"仪式。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
琉球一度是海上贸易王国
   琉球王国虽然换了几个王朝,它向中国"进贡",而中国则给它"册封",这种关系前后维持了500年,直到琉球完全被日本吞并为止。
    
明治维新与琉球处分
  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实行废藩置县,琉球王国也从琉球藩,再降级为冲绳县,从此正式为日本所吞并。
  日本为了切断琉球与中国,维系超过500年的关系,便利用发生在明治4年(1871),台风将宫古岛船只吹到台湾,54人被台湾土人杀害的事件,出兵台湾。日本强逼中国清朝政府,公开承认冲绳属于日本、琉球人为日本属民。昏庸的满清当然不是日本的对手,而且,日本早有野心勃勃的南进计划,琉球从此也就正式沦为日本的属土,改称"冲绳县"。日本现代史,称这段史实为"琉球处分"。
     琉球一直要独立出日本
  前些年因琉球美军基地的叁个美军士兵,合谋强暴轮奸一位年仅十二岁的琉球未成年女童,引发了琉球群岛空前的反美浪潮,成千上的琉球人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在高喊"美军滚出去!"的同时,另一种潜藏已久的反日情绪也高涨起来。历史的真实记录无法篡改,在琉球人内心深处,被日本武力从中国掠夺、吞并的惨痛记忆犹新,已振荡了多次的"琉球独立"运动又成为热点,在街头巷尾热烈讨论。
  书店里抢购着一本叫《冲绳(琉球)独立日》的历史书,鼓动人们争取独立出日本,它用历史向人们诉说"我们不是日本人--琉球国的历史"(1).琉球调频广播电台"沟通"也利用琉球人在九月八日对"美军基地存废"进行公投之机,对民众进行"琉球是否独立"的民意调查。而公投的结果:人们一致投票决定不接受美军基地,更不接受日本政府"代做的决定"(2).这使日本高层曾一度如热锅蚂蚁,最后又是给于琉球巨额财政拨款,又是像对外国元首一样郑重接见冲绳县知事(县长)、并一再道欠,连哄带骗才蒙混过关。
  其间,日本媒介始终守口如瓶,不让"琉球独立"问题在大媒体爆光。而此时(九六年九月)正是中日钓鱼台之争一片火热之际,海内外华人从日本的新闻报道中一定大惑不解,为什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此时忙碌的不是钓鱼台事务,而是看起来并不紧急的琉球公投问题?其实这背后的琉球主权问题比钓鱼台严重得多!
琉球自古以来就附属中国
  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 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隋帝(3)。另一记载是十四世纪,明太祖年间中国的又一鼎盛时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进贡,接受中国保护和册封,派出大量学生学习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鲜、越南、缅甸、西藏一样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即西方"tributary"的概念,它不同于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类似于中古欧洲农业文明和"奥匈帝国"时期的"进贡国"或中世纪罗马教皇统治下的"states withinstates"的概 念(国中之国)",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西方原则上视之为一个国家。这样一直过了两百多年,到了一六零二年,日本的"萨摩藩侯"就象当时的日本海盗"倭寇"偷袭中国沿海一样,武力胁迫琉球归为"藩属",在遭到反抗后,于一六零九年派岛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虏琉球王,派兵监督琉球内政四十五年。一***年琉球王终于摆脱了萨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国的厚道皇恩,主动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当时的大清康熙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此后又是??汉唐文化,称中国为父国,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西方"父子国(Affiliated、affiliation)"。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欧洲列强开始远征亚洲。
  一八七五年,日本得寸进尺,大军开入琉球,禁止琉球进贡中国和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虽然大清软弱无能至此,但在琉球主权问题上始终坚持为中国所有,没有让步。直到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天皇政府推行"废藩设县",在琉球强行搞了个所谓的"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大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当时琉球中山王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诉,恳求大清保护属国,而清廷在日本武力威慑下一味地厌战求和,在提出毫无作用的"严重抗议"后,乃提出另一妥协方案,即叁分琉球: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岛为日本领土,冲绳群岛按"琉球处分"以前的状 态仍归琉球中山王的领国,南部的先岛群岛为中国的领土。而在此时,沙皇俄国在伊犁边界又欺负大清无能,掠夺蚕食。朝廷迫于内外交困,于一八八零年九月再次向日本让步,按日本的二分法草签分界条约(5)。
  按此条约现在日本控制的包括宫古、石横、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准备归还中国。但此条约在北京遇到朝廷重臣的大力抨击,指责这是"卖国契",主战派甚至主张立即派出重兵,不惜与日决战到底。最后中堂李鸿章上奏折说:"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大清随搁置此案。后来虽经日本再叁催促也没结果----清庭不签此约,那就意味着中国不仅拥有南琉球的主权,而且仍然坚持琉球北部的主权----此后,日本干脆装聋作哑,继续窃居中国领土至今。
琉球传统文化与中国情结
    
 九七年四月,日本国会强行制定"美军驻琉球法案",不顾琉球人强烈的抗议,企图把美军强驻琉球变成正式法律,强制那些不愿将土地租给美军的数千户琉球人,租出他们的土地。结果引发琉球更大规模的抗议***。他们不仅在琉球本地抗议 ,四月十七日,更有琉球居民团体代表一百人,穿着不同与日本的琉球民族服装,拿着象征着琉球民族的传统乐器鼓和叁弦琴,在审议驻军法案的日本国会前,声嘶力竭地抗议。但日本议会还是无视琉球人的反抗,强行通过了此法。  这样,琉球哗然,要求独立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现在,在琉球书店里,醒目的琉球历史书中印着:"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我们不是日本人"。在今天保钓运动中,钓鱼台主权与琉球主权必须相提并论。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琉球归属日本,现在更不能放弃。并且,挨近台湾约有五十海里的先岛群岛,就连日本自己也承认是中国领土,理当首先归还中国,至于北部琉球问题,则可在"主权为中国所有"的前提下,视中、日和琉球人民自主谈判决定其归属或独立。保钓、保琉球运动只有以攻代守、积极主动,才能有更多筹码与日本就钓鱼台和琉球问题谈判、交易、妥协,才能不愧对祖先、耻后人。
关于安南的部分资料:
越南,远古谓之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史载“帝尧之地,南至交趾。”秦始皇平南疆后,称象郡,后汉武帝又设交趾等三郡,并封刺史管辖。东汉未年改名为支州,唐高宗时又将支州改名为安南,设安南都尉府。五代时安南独立,国号大越,并向宋称臣受封为附属国。清嘉庆七年改称越南,国名直到今天。一、清朝与朝鲜的关系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l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二、清朝与琉球的关系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三、清朝与安南的关系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车,阮福?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四、清朝与苏禄、缅甸、南掌和暹罗的关系
苏禄是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1726年(雍正四年),苏禄国王遣使到清廷朝贡。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以苏禄国土地、丁户编入中国版籍,乾隆帝婉言谢绝。1851年,西班牙侵占和乐岛,清朝与苏禄王国的交往遂告中断。
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缅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学士傅恒督师入缅,缅甸国王孟驳惧而求和。双方议和之后,缅甸派使节朝贡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国。1790年,清廷派遣使节前往缅甸封孟云为缅甸国王。从1824年起。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英国政府一面推倭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并于1886年1月1日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半。英国吞并缅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1886年7月,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清政府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南掌是今天的老挝。18世纪初,南掌发生分裂,在其北部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清王朝仍称之为“南掌”。1927年(雍正七年),琅勃拉邦王国开始向清廷朝贡。1791年,琅勃拉邦王国遭到万象王昭南的干预,琅勃拉邦国王阿努鲁被迫逃往曼谷。不久,在清朝的帮助下,阿努鲁重新回到琅勃拉邦进行统治,直到其子曼塔图腊统治时,仍与清廷往来密切,清廷还对其颁发了敕印和诰命。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南拳的宗落关系也告终结。
暹罗是今天的泰国。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交往。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与清朝的宗蕃关系也渐告结束。
五、清朝与浩罕、阿富汗地区的关系
浩罕是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清军在追击新疆叛匪大小和卓的过程中与浩罕汗额尔德尼直接发生关系。额尔德尼主动以外藩附属于清朝,向清廷朝贡不绝。至19世纪初,浩罕在表面上仍装模作样地向清朝表示“恭顺”,而实际上却不断向中国侵略,吞食中国领土。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国,置费尔干省。浩罕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清朝初年,阿富汗地区处于分裂状态。1759年,巴达克山东面的博罗尔都遣使向清朝朝贡。1878年,英国占领阿富汗,清朗与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断。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及终止情况大体如此。另外,关于西藏和外蒙古的问题也需在此一谈。众所周知,清政府在西藏和外蒙古行使的是完全的主权。而当时的英俄等国则一直妄图以宗主权代替中国在上述地区的主权。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认为清政府在西藏只拥有宗主权。英国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遭到了清政府的坚决反对,其阴谋也一直未能得逞。在外蒙古独立之前,中国在外蒙古行使的也是完全的主权。辛亥革命后。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迫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在外蒙古的领土、主权,只保留了一个宗主权的虚名.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因此,对于主权和宗主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决不能因为清朝拥有对周边国家的宗主权,而把中国拥有主权的地区也说成是宗主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把宗主权与主权混为一谈,坚决反对以宗主权代替主权。

尼泊尔,数千年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宗藩。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曾想邀请尼泊尔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尔当时已为英印所控制。清王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战略关系。
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此时的清王朝已对国际形势有了明确了解,制定了结好尼泊尔,维护其藩属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尔也惩于南麓诸国相继沦亡的殷鉴,积极维护和中国的关系。
中尼的宗藩关系从国际法上大大延缓了英印侵略尼泊尔的进度,对我国西藏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保护。太平天国运动扰乱大清国,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要求出兵携带大炮到中国内地助剿。中国婉拒。

      如果我们把“徐福东渡”仅仅看作一个传说,那么中日交流史上最早的实证就应该算作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代金印。《后汉书》曾载汉光武帝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赐倭奴国王金印。经日本计量所测量,在日本发现的金印印面为2.34厘米见方,正好符合汉代赐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面所书“汉委奴国王”,也恰好符合汉代对日本的称呼。
    
关于朝鲜的部分资料:
高句丽居地在商末至汉初是箕子朝鲜的辖地,而箕子朝鲜是周朝的地方诸侯,进入汉代之后为卫氏朝鲜取代,但依然是汉朝的藩属。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灭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自汉至唐,尽管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方式不一,但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高句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的传统领土。隋朝的统治者认为“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世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书·裴矩传》);唐太宗也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所谓“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达7个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但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各政权建立臣属关系,不仅接受册封、纳贡、纳质,《通典·边防·高句丽》载“自东晋、宋至于齐、梁、后魏、后周,其主皆受南北两朝封爵”即言此。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上封域图”更是表明了其对唐朝的认同,并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青史留名,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礼、李正己等两唐书都留有其传记。  高句丽灭亡后,唐凡收其民“户六十九万”(《新唐书·高丽传》)。这应该是当时高句丽的总户数,其中包括许多非高句丽族户。高句丽族户数大体上在十五万左右。他们的流向,学者们认为有四个方面:迁居中原各地,投入新罗,投奔靺鞨(渤海),散入突厥。我国学者最近研究成果表明,高句丽灭亡时,高句丽族人约有七十万人,迁居中原各地近三十万人,投归新罗的约十万人,投奔靺鞨(渤海)的十万以上,散奔突厥万余人,凡五十多万人。再加上散居辽东等地“遗人”,战争死亡人,总数与高句丽族人数基本一致。其中只有投入新罗、留居半岛今龙兴江以南的约十万余高句丽族人融入半岛民族,而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中。从这一点看,把高句丽民族作为东北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氏高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没有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高句丽奉行扩张政策,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导致了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部分辖境为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部分划归了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部分仍然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了内地,后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后其王族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朝鲜自汉朝以来一直就是中国的附属国,一直幻想谋求独立,所以有了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征高丽”。直到甲午战争后,满清腐败无能,朝鲜才彻底摆脱中国中国的附庸国, 朝鲜不仅在文化上仰慕中国而与中国的疆域也是时有变化的。 西汉时朝鲜的汉城以北都是汉朝的疆土, 汉朝在朝鲜置乐浪郡; 东汉时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疆域略有缩小但单单大岭以西仍然是汉朝的土地。 三国、西晋时在朝鲜半岛的疆域基本维持西汉时的面积。 南北朝时由于中国纷乱朝鲜半岛独立于中国且分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其总面积比现在的还大。现在的海参威、延吉、长春沿线以南,沈阳以东包括现在的辽东半岛当时都是高句丽的领土。隋朝时的朝鲜半岛基本上保持南北朝时的规模, 但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有收复朝鲜之志。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命汉王谅等率三十万人征高丽, 由于粮食不足加上疾疫、大风,兵士多死被迫撤退。隋炀帝大业七年又下诏攻高丽,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对高丽用兵直到高丽求和, 隋才罢兵。 隋炀帝之征高丽使人民潦倒无依、天下群雄并起,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实因征讨高丽所致。 唐朝在天下粗定之后,贞观十七年因朝鲜半岛的新罗与百济、高丽相攻,新罗向唐求救, 唐遣使劝高丽罢兵, 不听; 唐于贞观十八年出兵朝鲜。经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永徽六年、显庆五年、至高宗龙朔二年百济向日本求救, 第一次中日朝鲜之争开始。 龙朔三年唐大破百济和日本军,唐留大将刘仁轨镇百济。总章元年灭高丽大唐版图臻于极盛而朝鲜也自此之后为中国之藩属国。 日本所以对大唐恭敬有加、奉为中华上国、屡派遣唐使赴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和大唐的制度习俗概从此次日本战败开始。
关于琉球的部分资料
    
深受中国影响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而日本早期给琉球的主要影响,一是海盗"倭寇"的骚扰,二是强邻"萨摩"的武力支配。由于有这些历史背景,使琉球人至今还跟日本本土人,显得气质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叁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叁个国家。叁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
"琉球王国"的开始
  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为"琉球王国"的开始。不过,首里城的创建则始於1930年代。今天重建的那霸市首里城公园,就是当年琉球王朝宫殿的所在。
  中山王擦度王1930年代创建首里城,经过后来的第二代尚氏王朝的经营,它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仿效中国的宫殿建筑群。当然,它不能跟中国的宫殿规模相比,却有中国宫殿模型、精巧复制品的实感。
  首里城在二次大战时,受到严重破坏。1992年开始复修。修复后的首里城,依然金碧辉煌,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配以金黄屋顶,朱红支柱,金龙雕梁,朱狮画栋,非常耀目。
  资料记载,琉球被日本吞并之前,正殿二楼曾挂有九面中国皇帝赐给琉球王的御笔匾额,几经战火,现在已经不知去向。现在大殿悬挂的"中山世土"匾额,为康熙22年(1683年) 册封尚真王时所赐,也是一件复制品。御椅也不知去向,现在摆设的也是复制品,还是现代台湾师傅的杰作。除了接待萨摩人的南风殿,全是中国风格的建筑,尤其连接正殿的北殿,专门建来招待远来的册封使,更不用说全是中国宫殿的翻版了。
  从首里城的规模,特别是它浓厚的中国色彩,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琉球王国与明清中国的关系,确实是非比寻常的。根据历史记载,琉球王国通过与明清的往来,获得大量商品赏赐,有部分就转售给日本萨摩商人,后来还引发日本对琉球的觊觎。同时,琉球又将日本的铜和其他商品,充作琉球商品"进贡"中国,以换取中国更多高度发达的商品。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朝贡,尤其新王即位,必定要求中国派遣使臣到来为新王举行"册封"仪式。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
琉球一度是海上贸易王国
   琉球王国虽然换了几个王朝,它向中国"进贡",而中国则给它"册封",这种关系前后维持了500年,直到琉球完全被日本吞并为止。
    
明治维新与琉球处分
  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实行废藩置县,琉球王国也从琉球藩,再降级为冲绳县,从此正式为日本所吞并。
  日本为了切断琉球与中国,维系超过500年的关系,便利用发生在明治4年(1871),台风将宫古岛船只吹到台湾,54人被台湾土人杀害的事件,出兵台湾。日本强逼中国清朝政府,公开承认冲绳属于日本、琉球人为日本属民。昏庸的满清当然不是日本的对手,而且,日本早有野心勃勃的南进计划,琉球从此也就正式沦为日本的属土,改称"冲绳县"。日本现代史,称这段史实为"琉球处分"。
     琉球一直要独立出日本
  前些年因琉球美军基地的叁个美军士兵,合谋强暴轮奸一位年仅十二岁的琉球未成年女童,引发了琉球群岛空前的反美浪潮,成千上的琉球人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在高喊"美军滚出去!"的同时,另一种潜藏已久的反日情绪也高涨起来。历史的真实记录无法篡改,在琉球人内心深处,被日本武力从中国掠夺、吞并的惨痛记忆犹新,已振荡了多次的"琉球独立"运动又成为热点,在街头巷尾热烈讨论。
  书店里抢购着一本叫《冲绳(琉球)独立日》的历史书,鼓动人们争取独立出日本,它用历史向人们诉说"我们不是日本人--琉球国的历史"(1).琉球调频广播电台"沟通"也利用琉球人在九月八日对"美军基地存废"进行公投之机,对民众进行"琉球是否独立"的民意调查。而公投的结果:人们一致投票决定不接受美军基地,更不接受日本政府"代做的决定"(2).这使日本高层曾一度如热锅蚂蚁,最后又是给于琉球巨额财政拨款,又是像对外国元首一样郑重接见冲绳县知事(县长)、并一再道欠,连哄带骗才蒙混过关。
  其间,日本媒介始终守口如瓶,不让"琉球独立"问题在大媒体爆光。而此时(九六年九月)正是中日钓鱼台之争一片火热之际,海内外华人从日本的新闻报道中一定大惑不解,为什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此时忙碌的不是钓鱼台事务,而是看起来并不紧急的琉球公投问题?其实这背后的琉球主权问题比钓鱼台严重得多!
琉球自古以来就附属中国
  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 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隋帝(3)。另一记载是十四世纪,明太祖年间中国的又一鼎盛时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进贡,接受中国保护和册封,派出大量学生学习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鲜、越南、缅甸、西藏一样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即西方"tributary"的概念,它不同于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类似于中古欧洲农业文明和"奥匈帝国"时期的"进贡国"或中世纪罗马教皇统治下的"states withinstates"的概 念(国中之国)",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西方原则上视之为一个国家。这样一直过了两百多年,到了一六零二年,日本的"萨摩藩侯"就象当时的日本海盗"倭寇"偷袭中国沿海一样,武力胁迫琉球归为"藩属",在遭到反抗后,于一六零九年派岛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虏琉球王,派兵监督琉球内政四十五年。一***年琉球王终于摆脱了萨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国的厚道皇恩,主动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当时的大清康熙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此后又是??汉唐文化,称中国为父国,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西方"父子国(Affiliated、affiliation)"。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欧洲列强开始远征亚洲。
  一八七五年,日本得寸进尺,大军开入琉球,禁止琉球进贡中国和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虽然大清软弱无能至此,但在琉球主权问题上始终坚持为中国所有,没有让步。直到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年)天皇政府推行"废藩设县",在琉球强行搞了个所谓的"琉球处分",把琉球一分为二:北为日本领土,改为"冲绳县",南为大清领土,并企图硬逼中国承认。当时琉球中山王派使臣到北京朝廷哭诉,恳求大清保护属国,而清廷在日本武力威慑下一味地厌战求和,在提出毫无作用的"严重抗议"后,乃提出另一妥协方案,即叁分琉球: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岛为日本领土,冲绳群岛按"琉球处分"以前的状 态仍归琉球中山王的领国,南部的先岛群岛为中国的领土。而在此时,沙皇俄国在伊犁边界又欺负大清无能,掠夺蚕食。朝廷迫于内外交困,于一八八零年九月再次向日本让步,按日本的二分法草签分界条约(5)。
  按此条约现在日本控制的包括宫古、石横、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准备归还中国。但此条约在北京遇到朝廷重臣的大力抨击,指责这是"卖国契",主战派甚至主张立即派出重兵,不惜与日决战到底。最后中堂李鸿章上奏折说:"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大清随搁置此案。后来虽经日本再叁催促也没结果----清庭不签此约,那就意味着中国不仅拥有南琉球的主权,而且仍然坚持琉球北部的主权----此后,日本干脆装聋作哑,继续窃居中国领土至今。
琉球传统文化与中国情结
    
 九七年四月,日本国会强行制定"美军驻琉球法案",不顾琉球人强烈的抗议,企图把美军强驻琉球变成正式法律,强制那些不愿将土地租给美军的数千户琉球人,租出他们的土地。结果引发琉球更大规模的抗议***。他们不仅在琉球本地抗议 ,四月十七日,更有琉球居民团体代表一百人,穿着不同与日本的琉球民族服装,拿着象征着琉球民族的传统乐器鼓和叁弦琴,在审议驻军法案的日本国会前,声嘶力竭地抗议。但日本议会还是无视琉球人的反抗,强行通过了此法。  这样,琉球哗然,要求独立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现在,在琉球书店里,醒目的琉球历史书中印着:"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我们不是日本人"。在今天保钓运动中,钓鱼台主权与琉球主权必须相提并论。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琉球归属日本,现在更不能放弃。并且,挨近台湾约有五十海里的先岛群岛,就连日本自己也承认是中国领土,理当首先归还中国,至于北部琉球问题,则可在"主权为中国所有"的前提下,视中、日和琉球人民自主谈判决定其归属或独立。保钓、保琉球运动只有以攻代守、积极主动,才能有更多筹码与日本就钓鱼台和琉球问题谈判、交易、妥协,才能不愧对祖先、耻后人。
关于安南的部分资料:
越南,远古谓之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史载“帝尧之地,南至交趾。”秦始皇平南疆后,称象郡,后汉武帝又设交趾等三郡,并封刺史管辖。东汉未年改名为支州,唐高宗时又将支州改名为安南,设安南都尉府。五代时安南独立,国号大越,并向宋称臣受封为附属国。清嘉庆七年改称越南,国名直到今天。
你的帖子不如改名叫清朝时期的附属国。;funk
现在都要和平崛起,搞什么附属国。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1-7 11:05 发表
你的帖子不如改名叫清朝时期的附属国。;funk

这个提议有道理
只见此文作者高呼:

天朝万岁万岁万万岁`````
原帖由 巧缘玄 于 2007-11-8 16:51 发表
只见此文作者高呼:

天朝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家记述的是历史事实,您在记述什么?: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