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白领建五平米豪宅 成房奴第一代言(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07:39
青岛新闻网  2007-10-25 14:40:12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7-10/25/content_45724.htm

 一个白领,工作8年,收入远超同城的平均工资,但积蓄只能买得起5平方米的房子。

吕国华在他的“豪宅”里——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空间会不会更局促? 丁补之/图

在高大商品楼的夹击中,5平方米的房子像个火柴盒 丁补之/图

       五平米“豪宅”诞生记——“中国房奴代言人”的杰作

       南方周末记者 丁补之 发自厦门

       一个白领,工作8年,收入远超同城的平均工资,但积蓄只能买得起5平方米的房子。

       于是,这个叫吕国华的年轻人实现了
一个创意:建造了属于自己的5平方米“豪宅”。2007年10月“豪宅”竣工后,这位“中国房奴第一代言人”在此度过了一个黄金周。

       “人生要在这5平方米中度过,可悲啊!”有参观者一声感叹。但旁边马上就有人反驳:“我觉得可喜——因为我们上班几年,都没有这5平方米。”

       这是一座高3.2米、面积为5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主人吕国华在二楼直不起腰——他有1.74米高,而二楼只有1.3米高。“其实很好了,坐着躺着,还是蛮舒服的。”他盘腿坐在凉席上,一脸满足。1米宽、2米长的凉席,是他的床。而这里的楼梯,是一根钢管。

       小楼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一座大型商场前,在两边是30层高的商品房的夹击下,局促得像一个火柴盒。盒子里却塞下了几乎所有的生活必用品,吕国华坚持称它为“我的豪宅”。“是不是你在网上发帖,要建5平方米房子?”一个女孩认出了他,跑过来提出合影。

       住在“豪宅”的吕国华俨然成为一个明星(明 星、明星写真、明星图片),人们追捧他为“房奴代言人”。“十一”期间他在小屋里居住了七天,其间逾万人参观。而三个月前,这个房子还只是他脑海里一闪而过的一个念头。

       2007年7月13日,30岁的吕国华突然发现:工作8年后,他的8万积蓄,只够在厦门岛内买5平方米的房子。当天,他在网上发帖问大家:“没钱就买个5平方米的卫生间,请大家帮忙看看,怎么样隔成楼中楼?”

       “最有才的帖子”

       帖子发在小鱼社区——厦门当地一个活跃的论坛。

       吕国华在里面写下了和同事发牢骚时的一些设想:“楼下1平方米的卫生间、1平方米的厨房、1平方米的餐厅,剩下的2平方米做客厅。全部用折叠椅,墙壁上挂液晶电视,说不定还能搞个沙发茶几。”

       “楼上的5平方米用来作主房,放个床垫和笔记本就可以了。梳妆台也搞一个,楼上到楼下用钢管上下吧。”

       “如果可以再买个半匹的空调,整个屋子就好温馨。”他继续写道。

       2005年下半年,略有积蓄的吕国华,动了买房的念头。“开始,我大多在市中心一带看房。”吕国华说。厦门一称“鹭岛”,分岛内岛外,传统市区位于本岛内。当时岛内中心房价不到5000元/平方米,吕国华手头有4万,凑点借点能吃力按揭一小间。但他最后犹豫了,“再等等,房价说不定就降下来了。”

       他等来的是房价的飙升——2005-2006年,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蹿升了3000元。还没回过神,他已经无法指望市中心的房子了。

       吕国华后来总结,他的看房过程,从市中心开始呈发散趋势。从生活区到岛内老工业区,后来开始考虑要不要在岛外买房子。

       到今年,他看房的足迹甚至已经跑出了厦门,到了临近的漳州市角美镇。那里的房子便宜,每平方米只要3000元左右。但必须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进入厦门市中心,还不能堵车。

       直到7月13日,在公交车电视新闻里吕国华听到,厦门岛内6月份房子均价为12300元/平方米。他算了一下,自己的积蓄只能买个卫生间。

       吕国华的帖子很快就成为热点,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有人建议“在一楼买,往下挖可以搞游泳池”;有人建议“在顶楼,可以多盖几层”;有人则回帖:“坚决不去你家吃饭,人多了饭桌还得搁马路上,让人参观”;还有人一本正经地提醒:“你不要算公摊吗?现在随便一套房子公摊都在20%吧?”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才的帖。如果真的能实现,楼主,钢管的钱我出了。”网友crymoon回复。

       另一位网友“扬一”,看了帖子后写道:“看着看着,想笑,笑完了,还真有种心酸的感觉。”

       飙升的房价

       7月29日,行事认真的吕国华在网上发帖后,同时筹划着将梦想付诸实践。 他专程一个人跑到厦门乡村,看能不能找到一块地,能用8万块钱盖起一座房子。他花了3块钱,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了厦门集美区后溪镇一个叫孙厝村的地方。

       在村边的田地里,他见到村民就跑过去问,“能不能在村里买地盖房子?”

       “问了好多个,都说不能卖。”吕国华失望而返。

       吕国华看新闻时发现,去年 9月厦门房价同比涨幅11.4%,排在深圳北京之前,居全国之冠,甚至引起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的批评。

       在厦门房地产业浸淫十年的知行房产的总经理谢凌峰介绍,由于受1998年“远华案”影响,厦门房价滞后到2002年才开始上涨,但随后一路高歌猛进。2002-2005年国家调控前,房价已翻了一番;去年下半年开始更是加速上涨,到今年一年时间房价又翻了一番。“涨得这么厉害,出乎很多人预料。”谢凌峰说,“今年10月前凡有新盘,都可以说是极度火爆,‘抢盘’时有发生,几近疯狂。”

       10月15日,吕国华给记者发来厦门房地产联合网最新统计:10月的第二个周,厦门全市住宅成交均价已达15610元/平方米,岛内均价则突破2万元/平方米。

       该网6月底的一份调查表明,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厦门房价仍将持续上涨。

       现在的吕国华,早已不再去实地看盘,只不过偶尔在网上瞟几眼。“现在就是挤破头,也没有当房奴的资格了。”吕国华黯然。

       7月中,吕国华收到意外惊喜,网友“往事随风”愿意提供家里5平方大小的阳台。“他说如果觉得合适,真的在阳台上造楼中楼都没有关系。”

       那是一个三口之家,在一幢7层楼高住宅楼的五层。8月4日周六,吕国华前往察看。他看到阳台面积大小很合适,但是高度不足,无法隔成两层,只能辜负“往事”的一片好心。

       最尴尬的“夹心层”

       7月底,网民蒋奕浏览小鱼社区时,看到了吕国华的帖子。 作为1980年代生人,蒋奕对帖子深有同感,从事文化传播的他想着能不能把这个点子变成现实。

       通过网上的联系方式,蒋奕找到吕国华,同时又找到此前认识的一家商场企划负责人李凡。李凡说“自己也是房奴”,赞同蒋奕的设想。房子将竖立在岛外海沧区一家新商场外,并作为开业活动的一部分。

       这虽然会带上些商业色彩,但已经对5平方米小屋灰心的吕国华,乐见其成。

       “如果世界只剩下5平方米,你会怎么活?”蒋奕想到这样一句话。

       吕国华没有厦门户口。几次见面,他都是穿短袖和七分裤,着运动鞋,一头短发中已有不少见白,戴一副眼镜。1997年他从泉州乡村到厦门大学就读,由于是专科,户口留在老家。

       在厦门生活了10年,他说非常喜欢这座海滨城市:干净,气候适宜,节奏不紧不慢,他希望能在这里定居。

       “他们被称作‘新厦门人’。”谢凌峰说,这部分人的特征是,籍贯不在本地,但长期居住、工作在厦门,有购房需求。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新厦门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统计数据表明,至2006年末,厦门共有户籍人口160万,常住人口233万,其中城镇户籍109万。也就是说,城市本地人口和“新厦门人”比例为10∶7。

       据厦门市统计局数据,2006年厦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月收入为2129元,当地媒体报道称,市统计局专业人士分析,超过60%在岗职工收入未达到平均水平。

       工作8年的吕国华,现在每月的收入近5000元,但他也只能望房兴叹。

       “高房价、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没有其它路可走。”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粟如说。

       为解决其中的冲突,厦门2006年开始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包括保障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和安置房。该体系被认为能有效解决住房问题,成为全国典型经验。

       但进入该体系的前提是有厦门户口,吕国华不在此列,他“没有其它路可走”。

       “这一块的量太大了,我们也只能尽心、量力,先考虑本地人。对外来常住人口,考虑不是近几年的事。”林粟如说。

       “他们属于‘夹心层’,买房只能买商品房,但商品房又买不起。他们被遗忘了。”谢凌峰说。

       9月23日,小屋开始动工建设,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有两位热心网友甚至给吕国华发来房屋设计图,其中一位从事专业建筑设计。9月29日,房子完工。李凡说,整个小楼的成本价不足2万元。

       活动海报上的语言则带些诗意:“9月30日下午,厦门房奴代言人Mr.5开始五平方米空间生存。一个平凡小民的全部梦想、现实、苦恼、欢乐……都将塞入面积仅为五平方米的小屋内聚焦绽放。”

       最局促的生存方式

       夜幕降临,人群散去,四周慢慢安静下来。 9月30日晚上,搬进小屋的第一夜,吕国华心里很兴奋,又有些不相信,一时无法入睡。他把闹钟定在8点半,结果一直到3点才睡着。

       早上8点吕国华醒来,突然发现,玻璃外面,上千人黑压压的脑袋在看着。他吓了一跳。

       有个人问他:“你是不是在挑战什么啊?”

       “不是,这是我的家。”吕国华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屋二楼凉席旁边放着一个铁皮柜,既是储物柜,又是电脑桌。房子还接了宽带,中间地板是一块钢化玻璃,显得通透。

       一楼中间放着一张小折叠桌,两边是坐垫和靠垫,就是客厅。一个角落放着车载冰箱,上面隔出几层放上电磁炉、电饭锅,就成了厨房。旁边立着洗漱池和马桶。

       吕国华很满意:“来人了,客厅还可以打麻将。其实五平方米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嘛。”

       做客的人太多,马桶也被当成椅子。到第四天马桶盖就坏了。“坐过差不多上千人吧。”

       10月4日,他专门邀请曾打算提供阳台的“往事”前来做客,二人在“豪宅”2平方米的客厅里喝茶聊天,唏嘘不已。

       来得最多的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他们问的最多的是,到哪里能买到这样的小房子?”

       但来做客的房产界人士告诉吕国华,按国家标准,根本不可能建这样的房子。“他提到房子要有消防通道,洗手间、床周围都有间隔要求。房子最高可以建3.2米,但算上楼板厚度,不可能这么高。”

       住小屋时,吕国华的女友小玉每天都会来看他。她觉得吕国华性格好,没什么脾气。两个人已经基本确定了关系。

       有次吕国华问她,是先结婚后买房子,还是买了房子再结婚。“其实男人就不该问这个问题,当时说出口就知道不应该。”吕国华说,当时小玉回答,如果有可能,还是先有房子再说。

       目前,不在小屋的时候,吕国华和他的两个妹妹住在一起,每个月房租1300元。为了省钱,房子租在一个比较偏的地方。每天早上出门上班,走15分钟才会有公交车站。

       李凡说,小房子会一直保留到年底。这个小屋没有产权,只是一个临时建筑,吕国华的“豪宅”生活并不能长久,但他细心保管着房子的钥匙,乐意有空就过来住在“豪宅”。

       他的行为,被更多认为是一种“行为艺术”,学计算机出身、一直做技术活的吕国华说他不理解这个词,在厦门生活10年里,租屋并没有给他归属感,但小屋的出现,使他这个平凡小民也体验了一把拥有 “豪宅”的梦想。

       “豪宅”内外,贴满了纸条,小朋友们画上自己心中的童话小屋,大朋友们则有话要说。

       “有这种生活真是太遗憾了,人生要在这五平方米度过,可悲啊!”“柠檬”一声感叹,但旁边马上就有人反驳:“我觉得可喜,因为他还拥有五平方米,我们上班几年,都没有五平方米。”南方周末青岛新闻网  2007-10-25 14:40:12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7-10/25/content_45724.htm

 一个白领,工作8年,收入远超同城的平均工资,但积蓄只能买得起5平方米的房子。

吕国华在他的“豪宅”里——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空间会不会更局促? 丁补之/图

在高大商品楼的夹击中,5平方米的房子像个火柴盒 丁补之/图

       五平米“豪宅”诞生记——“中国房奴代言人”的杰作

       南方周末记者 丁补之 发自厦门

       一个白领,工作8年,收入远超同城的平均工资,但积蓄只能买得起5平方米的房子。

       于是,这个叫吕国华的年轻人实现了
一个创意:建造了属于自己的5平方米“豪宅”。2007年10月“豪宅”竣工后,这位“中国房奴第一代言人”在此度过了一个黄金周。

       “人生要在这5平方米中度过,可悲啊!”有参观者一声感叹。但旁边马上就有人反驳:“我觉得可喜——因为我们上班几年,都没有这5平方米。”

       这是一座高3.2米、面积为5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主人吕国华在二楼直不起腰——他有1.74米高,而二楼只有1.3米高。“其实很好了,坐着躺着,还是蛮舒服的。”他盘腿坐在凉席上,一脸满足。1米宽、2米长的凉席,是他的床。而这里的楼梯,是一根钢管。

       小楼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一座大型商场前,在两边是30层高的商品房的夹击下,局促得像一个火柴盒。盒子里却塞下了几乎所有的生活必用品,吕国华坚持称它为“我的豪宅”。“是不是你在网上发帖,要建5平方米房子?”一个女孩认出了他,跑过来提出合影。

       住在“豪宅”的吕国华俨然成为一个明星(明 星、明星写真、明星图片),人们追捧他为“房奴代言人”。“十一”期间他在小屋里居住了七天,其间逾万人参观。而三个月前,这个房子还只是他脑海里一闪而过的一个念头。

       2007年7月13日,30岁的吕国华突然发现:工作8年后,他的8万积蓄,只够在厦门岛内买5平方米的房子。当天,他在网上发帖问大家:“没钱就买个5平方米的卫生间,请大家帮忙看看,怎么样隔成楼中楼?”

       “最有才的帖子”

       帖子发在小鱼社区——厦门当地一个活跃的论坛。

       吕国华在里面写下了和同事发牢骚时的一些设想:“楼下1平方米的卫生间、1平方米的厨房、1平方米的餐厅,剩下的2平方米做客厅。全部用折叠椅,墙壁上挂液晶电视,说不定还能搞个沙发茶几。”

       “楼上的5平方米用来作主房,放个床垫和笔记本就可以了。梳妆台也搞一个,楼上到楼下用钢管上下吧。”

       “如果可以再买个半匹的空调,整个屋子就好温馨。”他继续写道。

       2005年下半年,略有积蓄的吕国华,动了买房的念头。“开始,我大多在市中心一带看房。”吕国华说。厦门一称“鹭岛”,分岛内岛外,传统市区位于本岛内。当时岛内中心房价不到5000元/平方米,吕国华手头有4万,凑点借点能吃力按揭一小间。但他最后犹豫了,“再等等,房价说不定就降下来了。”

       他等来的是房价的飙升——2005-2006年,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蹿升了3000元。还没回过神,他已经无法指望市中心的房子了。

       吕国华后来总结,他的看房过程,从市中心开始呈发散趋势。从生活区到岛内老工业区,后来开始考虑要不要在岛外买房子。

       到今年,他看房的足迹甚至已经跑出了厦门,到了临近的漳州市角美镇。那里的房子便宜,每平方米只要3000元左右。但必须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进入厦门市中心,还不能堵车。

       直到7月13日,在公交车电视新闻里吕国华听到,厦门岛内6月份房子均价为12300元/平方米。他算了一下,自己的积蓄只能买个卫生间。

       吕国华的帖子很快就成为热点,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有人建议“在一楼买,往下挖可以搞游泳池”;有人建议“在顶楼,可以多盖几层”;有人则回帖:“坚决不去你家吃饭,人多了饭桌还得搁马路上,让人参观”;还有人一本正经地提醒:“你不要算公摊吗?现在随便一套房子公摊都在20%吧?”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才的帖。如果真的能实现,楼主,钢管的钱我出了。”网友crymoon回复。

       另一位网友“扬一”,看了帖子后写道:“看着看着,想笑,笑完了,还真有种心酸的感觉。”

       飙升的房价

       7月29日,行事认真的吕国华在网上发帖后,同时筹划着将梦想付诸实践。 他专程一个人跑到厦门乡村,看能不能找到一块地,能用8万块钱盖起一座房子。他花了3块钱,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了厦门集美区后溪镇一个叫孙厝村的地方。

       在村边的田地里,他见到村民就跑过去问,“能不能在村里买地盖房子?”

       “问了好多个,都说不能卖。”吕国华失望而返。

       吕国华看新闻时发现,去年 9月厦门房价同比涨幅11.4%,排在深圳北京之前,居全国之冠,甚至引起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的批评。

       在厦门房地产业浸淫十年的知行房产的总经理谢凌峰介绍,由于受1998年“远华案”影响,厦门房价滞后到2002年才开始上涨,但随后一路高歌猛进。2002-2005年国家调控前,房价已翻了一番;去年下半年开始更是加速上涨,到今年一年时间房价又翻了一番。“涨得这么厉害,出乎很多人预料。”谢凌峰说,“今年10月前凡有新盘,都可以说是极度火爆,‘抢盘’时有发生,几近疯狂。”

       10月15日,吕国华给记者发来厦门房地产联合网最新统计:10月的第二个周,厦门全市住宅成交均价已达15610元/平方米,岛内均价则突破2万元/平方米。

       该网6月底的一份调查表明,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厦门房价仍将持续上涨。

       现在的吕国华,早已不再去实地看盘,只不过偶尔在网上瞟几眼。“现在就是挤破头,也没有当房奴的资格了。”吕国华黯然。

       7月中,吕国华收到意外惊喜,网友“往事随风”愿意提供家里5平方大小的阳台。“他说如果觉得合适,真的在阳台上造楼中楼都没有关系。”

       那是一个三口之家,在一幢7层楼高住宅楼的五层。8月4日周六,吕国华前往察看。他看到阳台面积大小很合适,但是高度不足,无法隔成两层,只能辜负“往事”的一片好心。

       最尴尬的“夹心层”

       7月底,网民蒋奕浏览小鱼社区时,看到了吕国华的帖子。 作为1980年代生人,蒋奕对帖子深有同感,从事文化传播的他想着能不能把这个点子变成现实。

       通过网上的联系方式,蒋奕找到吕国华,同时又找到此前认识的一家商场企划负责人李凡。李凡说“自己也是房奴”,赞同蒋奕的设想。房子将竖立在岛外海沧区一家新商场外,并作为开业活动的一部分。

       这虽然会带上些商业色彩,但已经对5平方米小屋灰心的吕国华,乐见其成。

       “如果世界只剩下5平方米,你会怎么活?”蒋奕想到这样一句话。

       吕国华没有厦门户口。几次见面,他都是穿短袖和七分裤,着运动鞋,一头短发中已有不少见白,戴一副眼镜。1997年他从泉州乡村到厦门大学就读,由于是专科,户口留在老家。

       在厦门生活了10年,他说非常喜欢这座海滨城市:干净,气候适宜,节奏不紧不慢,他希望能在这里定居。

       “他们被称作‘新厦门人’。”谢凌峰说,这部分人的特征是,籍贯不在本地,但长期居住、工作在厦门,有购房需求。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新厦门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统计数据表明,至2006年末,厦门共有户籍人口160万,常住人口233万,其中城镇户籍109万。也就是说,城市本地人口和“新厦门人”比例为10∶7。

       据厦门市统计局数据,2006年厦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月收入为2129元,当地媒体报道称,市统计局专业人士分析,超过60%在岗职工收入未达到平均水平。

       工作8年的吕国华,现在每月的收入近5000元,但他也只能望房兴叹。

       “高房价、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没有其它路可走。”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粟如说。

       为解决其中的冲突,厦门2006年开始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包括保障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和安置房。该体系被认为能有效解决住房问题,成为全国典型经验。

       但进入该体系的前提是有厦门户口,吕国华不在此列,他“没有其它路可走”。

       “这一块的量太大了,我们也只能尽心、量力,先考虑本地人。对外来常住人口,考虑不是近几年的事。”林粟如说。

       “他们属于‘夹心层’,买房只能买商品房,但商品房又买不起。他们被遗忘了。”谢凌峰说。

       9月23日,小屋开始动工建设,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有两位热心网友甚至给吕国华发来房屋设计图,其中一位从事专业建筑设计。9月29日,房子完工。李凡说,整个小楼的成本价不足2万元。

       活动海报上的语言则带些诗意:“9月30日下午,厦门房奴代言人Mr.5开始五平方米空间生存。一个平凡小民的全部梦想、现实、苦恼、欢乐……都将塞入面积仅为五平方米的小屋内聚焦绽放。”

       最局促的生存方式

       夜幕降临,人群散去,四周慢慢安静下来。 9月30日晚上,搬进小屋的第一夜,吕国华心里很兴奋,又有些不相信,一时无法入睡。他把闹钟定在8点半,结果一直到3点才睡着。

       早上8点吕国华醒来,突然发现,玻璃外面,上千人黑压压的脑袋在看着。他吓了一跳。

       有个人问他:“你是不是在挑战什么啊?”

       “不是,这是我的家。”吕国华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屋二楼凉席旁边放着一个铁皮柜,既是储物柜,又是电脑桌。房子还接了宽带,中间地板是一块钢化玻璃,显得通透。

       一楼中间放着一张小折叠桌,两边是坐垫和靠垫,就是客厅。一个角落放着车载冰箱,上面隔出几层放上电磁炉、电饭锅,就成了厨房。旁边立着洗漱池和马桶。

       吕国华很满意:“来人了,客厅还可以打麻将。其实五平方米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嘛。”

       做客的人太多,马桶也被当成椅子。到第四天马桶盖就坏了。“坐过差不多上千人吧。”

       10月4日,他专门邀请曾打算提供阳台的“往事”前来做客,二人在“豪宅”2平方米的客厅里喝茶聊天,唏嘘不已。

       来得最多的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他们问的最多的是,到哪里能买到这样的小房子?”

       但来做客的房产界人士告诉吕国华,按国家标准,根本不可能建这样的房子。“他提到房子要有消防通道,洗手间、床周围都有间隔要求。房子最高可以建3.2米,但算上楼板厚度,不可能这么高。”

       住小屋时,吕国华的女友小玉每天都会来看他。她觉得吕国华性格好,没什么脾气。两个人已经基本确定了关系。

       有次吕国华问她,是先结婚后买房子,还是买了房子再结婚。“其实男人就不该问这个问题,当时说出口就知道不应该。”吕国华说,当时小玉回答,如果有可能,还是先有房子再说。

       目前,不在小屋的时候,吕国华和他的两个妹妹住在一起,每个月房租1300元。为了省钱,房子租在一个比较偏的地方。每天早上出门上班,走15分钟才会有公交车站。

       李凡说,小房子会一直保留到年底。这个小屋没有产权,只是一个临时建筑,吕国华的“豪宅”生活并不能长久,但他细心保管着房子的钥匙,乐意有空就过来住在“豪宅”。

       他的行为,被更多认为是一种“行为艺术”,学计算机出身、一直做技术活的吕国华说他不理解这个词,在厦门生活10年里,租屋并没有给他归属感,但小屋的出现,使他这个平凡小民也体验了一把拥有 “豪宅”的梦想。

       “豪宅”内外,贴满了纸条,小朋友们画上自己心中的童话小屋,大朋友们则有话要说。

       “有这种生活真是太遗憾了,人生要在这五平方米度过,可悲啊!”“柠檬”一声感叹,但旁边马上就有人反驳:“我觉得可喜,因为他还拥有五平方米,我们上班几年,都没有五平方米。”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