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携带的燃料达1吨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21:46
北京昆明上海乌鲁木齐四地观测站构成VLBI技术测轨网
“巨型望远镜”今起跟踪“嫦娥”
2007.10.25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上38万公里远的“迢迢”探月路。她在空中“舞步”如何,能否踏准“节拍”,将由北京、昆明、上海和乌鲁木齐四地观测站构成的VLBI技术测轨网,辅助USB技术,全程测控跟踪。今天凌晨4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VLBI观测基地和数据处理指挥调度中心正式“起跑”,待“嫦娥”进入24小时绕地轨道后,一路跟随,精密测轨。
    捕捉卫星信号,地面射电望远镜是“高手”,可单台小口径望远镜“视力”有限。VLBI(即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神奇之处,就是“团结”多台分散的射电望远镜,达到一架巨型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主要用于天文研究、天体测量和测地学,以及深空探测卫星的事后精密定轨研究。“嫦娥”奔月,我国首次将VLBI技术应用于航天工程实时测轨。参与联网的上海佘山25米口径天线,北京密云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昆明40米射电望远镜和乌鲁木齐南山站25米天线,组成一架“超级望远镜”,其口径相当于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的直线距离——3200公里,测角数据相当精准,看得清月球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目标。
    “嫦娥一号”测控分系统副总设计师蒋栋荣指出,VLBI技术将完成“嫦娥”除发射段外各个轨道段的测轨任务,参加调相、地月转移、月球捕获轨道段的准实时轨道确定与预报。同时,四地VLBI系统探测数据,通过专用光缆以每秒16兆比特的速率,实时汇总至上海天文台的数据处理中心。5台站硬件相关处理机和4台站软件相关处理机高速运算,每次只需6分钟完成数据处理传至北京。
为了“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许多科技人员默默奉献——
皮水兵:揿发射按钮送“嫦娥”探月
2007.10.25  
    昨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控制中心内,各系统人员紧张忙碌着。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个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身影,听到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他们就是在“嫦娥一号”背后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他的脸可能不会出现在电视上,但摄像师一定会给他的手一个特写。因为10月24日18时05分,许多人都关注着他手上的一个细微动作。
    他叫皮水兵,为“嫦娥一号”发射揿按钮。
    这个重庆小伙子常说自己很幸运——长征系列火箭第100次发射;3号发射塔改造升级后,首次运用远程控制模式发射……“嫦娥”奔月已是他第4次揿下发射按钮。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不到5年,为何屡获机遇垂青?一名同事跷起大拇指说:“皮水兵悟性高、工作责任心强,尤其是心理素质好。”
   
首次揿按钮时很紧张
    “其实,我很紧张。”回忆第一次揿发射按钮的感觉,皮水兵十分感慨。2006年12月8日上午,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整装待发,“长征三号甲”火箭昂首屹立在发射台上。发射时刻临近,他心跳越来越快,虽是冬天,手心却不停冒汗,连背心都湿透了。面前的数十个按钮里,发射按钮只有一个,且颜色醒目,他却一直担心会不会揿错。
    倒计时开始,“10、9、8……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他迅速把手死死按上盯了很久的红色按钮,生怕用劲不够,影响发射。一声轰鸣传来,火箭顺利升空。过了许久,他长舒一口气,才发现手还保持着刚才的姿势,而汗水已浸湿了发射按钮。
    首次担任发射控制台操作手,他表现出色,从此成了发射场的“金手指”。
   
紧盯200多个信号灯
    不了解发射的人常问:不就是揿按钮嘛,有啥难的?
    带着疑问,记者走近皮水兵的工作岗位,发现这项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揿。操作手面前放着4台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面有200多个信号灯,每100毫秒刷新一次,实时显示火箭控制系统的各种参数。揿按钮前,他必须时刻盯着这些花花绿绿的信号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否则将直接影响发射进程。
    2007年5月30日,“鑫诺三号”卫星发射前,皮水兵照例参加火箭加注功能检查。他就像一个进入战斗状态的狙击手,一动不动地盯着200多个闪烁的信号灯,生怕有一丝疏漏。突然,一个信号灯异常亮起,他迅速判断情况,上报指挥员,此时距离发射不到36小时。他和同事们一起排查硬件、测试软件,终于在2小时内发现故障,解决了问题。
    事后设备返场检测发现,故障原因是软件设计缺陷,发生率在千万分之一。如果在发射时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29个动作一气呵成
    在火箭发射前2小时内,皮水兵共需做29个动作,不能有一丝失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自学了火箭设备原理,吃透了地面测试设备特性,掌握了火箭控制系统操作规程,记下的学习笔记超过10万字。
    如今,他能胜任卫星勤务保障、地面电源、火箭仪器仓等5个岗位,不仅对操作规程倒背如流,而且对每个动作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这么做,做了会有什么效果,都了然于胸。
    “上午固定火箭脱拔电缆,下午讨论发射预案,晚上参加任务调度会,工作紧锣密鼓,进展顺利有序。”谈起自己的工作,皮水兵自信满满。说起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揿下按钮的那一刻,他笑容灿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世界航天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能在这里工作,我已实现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读书时的梦想。能在这么光荣的岗位上,为这样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射做贡献,我很骄傲!”
   
【焦点故事】“01”指挥员发出“嫦娥”点火口令
    “1分钟准备……20秒钟准备……5、4、3、2、1,点火!”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李本琪洪亮的声音。这是他第11次站在“01”指挥员的位置上。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嫦娥”飞天,国人圆梦。
    一声口令15年苦功
    高个子、瘦脸庞、金丝边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大多数时候他不显眼,可一到发射任务前,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从沉静的“秀才”变成运筹帷幄的“指挥家”——组织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调度发射场上数千名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下达火箭“点火”命令。
    15年前,李本琪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年里,他就全面掌握了火箭测试发射的相关知识。此后,他又从火箭研制设计学起,熟练掌握了火箭结构原理。
    李本琪笑着说:“我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时,手脚发抖,汗如雨下,发射完衬衣都湿透了。”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总是显得镇静而坚定。几年来,李本琪先后担任“长征二号C”“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几种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李本琪也因胜任指挥5种不同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成为中心头号“多面手”。
    “这几年,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住在四川大邑的父母也无暇顾及,就连爱人生病,也只能把她送回家。谁不想吃爱人做的饭,看着孩子围着自己转。但有些事情总需要人去做。”
    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常有人问李本琪,“01”指挥员跟播音员有啥两样,不都是按照准备好的稿子走程序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卫星发射如同一场战斗,‘01’指挥员就是前方指挥员,必须敢于负责,果断决策。”李本琪在发射任务中多次遭遇“险境”,而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最终确保发射圆满成功。
    今年4月14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大雨滂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进入倒计时4分钟程序后,测试人员报告:一个为火箭供气的连接器未按规定脱落,若不在3分钟内脱落,火箭点火升空时必然被其拉扯住,火箭、卫星乃至整个发射场都可能不保。此刻,100多人的远控大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本琪身上。他临危不乱,在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人员默契配合。终于,1分钟后故障排除,火箭顺利升空。
    发现问题多问为什么
    “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全部采用液氢液氧作为三级推进剂。这种燃料低温高能、推力巨大,但易燃易爆,任何一丝意外都可能导致星箭俱毁。发射安全,是李本琪最关心的。遇到问题,他总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次发射任务中,火箭三级发动机在做气密性检查时,涡轮废气排气口出现少量丝质多余物。按照测试程序,清除多余物即可放行。然而,李本琪却想得更多:丝质多余物虽小,但哪怕是一根毛发,也可能给星箭带来灭顶之灾。他不断问自己:多余物是怎么进去的?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多余物?在他的提议下,工作人员找来测试内窥镜,硬是把整个火箭的所有活门和发动机管路全部检查了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在放行通知书上签了字。
    李本琪11次担任“01”指挥员,消除薄弱环节300多处,最终赢来了发射任务的全战全胜。他说:“我在这个岗位上,就必须如履薄冰、尽职尽责。”
   
【焦点链接】空调保障员为“嫦娥”送暖风
    尽管秋风阵阵,凉意渐浓,但在发射塔内的卫星测试区里,却感觉温暖如春。“嫦娥一号”发射前,测试区一直保持恒温。空调保障员们用他们的细致与耐心,为嫦娥送去习习暖风。
    每次发射完,体重减轻三四公斤
    空调保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些大功率的空调功率达到600多千瓦,每天耗电就有6000多度,噪音高达120分贝。卫星火箭入塔之后,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工作20多天,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
    “白天和晚上气温不同,晴天和雨天温度差异很大,要一直保持卫星的恒温状态,就必须盯住显示屏,时刻准备调节温度。”发射场空调系统负责人刘荣伟说。
    吃住不离岗位,是刘荣伟的日常生活写照。为了做好星箭温度保障,刘荣伟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每次完成发射任务后,体重要减掉三四公斤。
    在电话里听女儿咿呀学语
    2005年空调大规模改造时,刘荣伟在家休假,正赶上妻子临产。听说很多设备和技术别人不太懂,他主动申请返回岗位。火车到达西昌时,他接到了女儿降生的消息。那一刻,在人来人往的站台上,他泪流满面。
    由于工作繁忙,这次归队后刘荣伟2年没回家探亲,只能在电话里听女儿咿呀学语。
    今年,赶上高密度任务和嫦娥工程,设备改造较多,技术要求很高,刘荣伟更没时间回家了。妻子带女儿来看他,在家属院里住了40多天。发射场和家属院隔得很近,可为了时刻注意温度动向,他几乎没在家属院住过。看到他这么忙,通情达理的妻子带着女儿提前回家了。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细节
    “航天发射是一个细活,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发射失败。”刘荣伟常常负责质量跟踪,他的原则是“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细节”。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他突然听到空调中传出一声异响,可是声音一响而过,其他人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刘荣伟坚持己见:能有一次就会出现第二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如果在发射中出现,必然会影响任务进程,甚至影响成败。他在设备前整整蹲了一天,终于在下班前听到了第二声异响,并断定问题出在一台电机风扇上面。打开一看,原来是叶轮的一个螺栓松动了。他的较真,把隐患解决在萌芽中,转危为安。
这个确实没有欧洲的中微子发动机先进

不过也算正常
原帖由 bjnr 于 2007-10-26 12:46 发表
这个确实没有欧洲的中微子发动机先进

不过也算正常


中微子发动机加速时间好像要比较长把
欧洲那颗好像费了几年才到:(
原帖由 bjnr 于 2007-10-26 12:46 发表
这个确实没有欧洲的中微子发动机先进

不过也算正常



倒,你还是贵宾,无语了[:a7:]
先看下这个先
欧洲太阳能离子发动机太空连续运转2000小时   http://news.csdn.net/n/20040411/43420.html

这种发动机在远距离长航时优势确实很大,但月球距离地球才38万km,用化学燃料不会差很多。

科普下,中微子理论上质量极小(可能就没质量,有争议),没有电荷,与已经知道的一切物质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小极小,也就是说可以穿透一切于无形,来无影去无踪,如何探测它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还拿他做发动机???!!!!

另外,中微子在核反应中才产生,你觉得欧洲人会像前苏联一样背个反应堆或者核电池
茶馆的贵宾也是贵宾啊;P
中微子啥都能穿过。。。。怎么推进。。。连控制都没有办法
]]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10-26 13:01 发表


中微子发动机加速时间好像要比较长把
欧洲那颗好像费了几年才到:(


老兄呀,不要犯常识错误呀,CD的名不副实的贵宾已经很多了,老兄你就不要加入他们的兵团了
我靠;funk 中微子发动机,天顶星有这个技术吗:D
没几年吧,也就一年多!
智慧一号到了月球减速的时候还是用化学火箭吧?
离子发动机推力太小,怕是来不及减速。
轨道选择合适,不一定需要作大加速度的减速,如果让卫星的远地点近乎与月球轨道相切,这样也许行!
印度那个“月船一号”才五百公斤,难道她的推进方式更为先进,以至于不需要化学燃料?而且印度是否掌握了变轨技术也不清楚。
a3靠的是牛屁股抹神油;funk ;funk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31 07:51 发表
印度那个“月船一号”才五百公斤,难道她的推进方式更为先进,以至于不需要化学燃料?而且印度是否掌握了变轨技术也不清楚。


没有变轨技术,怎么发射卫星到月球呢?难道还有别的办法?
质量小,使用的燃料也小,不过不知道上面装多少质量的仪器。
使用印度特长神油做燃料,就是不一样啊。
飞船质量小需要的燃料就少。速度增量只和质量比有关系。

印度这个小飞船有效载荷比我们嫦娥还多(11套)。另外,印度没有变轨技术,怎么发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怎么发返回式卫星?变轨又不是大不了得事,现在哪个卫星不多多少少变个轨?不要被那些科盲记者给误导了

印度自研的载荷
TMC  地形立体相机 5m分辨率
Terrain Mapping stereo Camera (TMC) in the panchromatic band, having 5 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20 km swath
   
HySI  成像光谱仪
Hyper Spectral Imaging camera (HYSI) operating in 400-950nm band with a spectral resolution of 15nm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80m with a swath of 20km.
   
LLRI 激光高度计
Lunar Laser Ranging Instrument (LLRI) with height resolution of about 10m
   
HEX  高能X射线谱仪
High Energy X-ray spectrometer (HEX) using Cadmium-Zinc-Telluride (CdZnTe) detector in the 30-250 keV energy region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of 40km
   
MIP 月球撞击器
Moon Impact Probe (MIP) as piggyback on the main orbiter of the Chandrayaan-1 spacecraft which will impact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国外的载荷
C1XS  X射线谱仪 英国
Chandrayaan-1 X-ray Spectrometer (C1XS) through ESA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 and ISRO Satellite Centre, ISRO. Part of this payload is redesigned by ISRO to suit Chandrayaan-1 scientific objectives.
   
SIR-2 近红外谱仪 德国
Near Infra Red spectrometer (SIR-2) from Max Plank Institute, Lindau, Germany through ESA
   
SARA 亚KeV原子反射分析仪 瑞典
Sub KeV Atom Reflecting Analyser (SARA) through ESA, from Swedish Institute of Space Physics, Sweden and Space Physics Laboratory, Vikram Sarabhai Space Centre, ISRO. The Data Processing Unit of this payload/ experiment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ISRO, while Swedish Institute of Space Physics develops the payload.
   
RADOM  辐射计量监测议
Radiation Dose Monitor Experiment (RADOM) from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iniSAR  小型合成孔径雷达 美国
Miniatur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iniSAR) from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Naval Air Warfare Centre, USA through NASA
   
M3 月球矿物测量仪器
Moon Mineralogy Mapper (M3)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USA through NASA
阿三上面的有效载荷几乎都是买的,所以比咱们的轻大约一半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31 07:51 发表
印度那个“月船一号”才五百公斤,难道她的推进方式更为先进,以至于不需要化学燃料?而且印度是否掌握了变轨技术也不清楚。


嫦娥呆一年      阿三搞几个星期  奔月路上消耗并不多   绕月抬升轨道高度才是耗的厉害
感觉好深奥,只是可惜嫦娥只有一年的时间,太短
天天来就变成贵宾了
欢迎成立贵宾党:victory: :victory:
阿三该不会和日本当年的飞天一样用地月大椭圆轨道吧?这个就最省,轨道实际是地球轨道,大椭圆远地点超过40万公里,远地的时候刚好能和月球擦身而过,2天多一个周期,几个周期大概能碰到月球一次探测若干个小时。
印度的那个寿命计划是2年。推进剂少是因为其小。

印度那个是环月轨道,高度100km(和日本的一样),地形立体相机分辨率5m
不知现在进入月球轨道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