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之战70周年揭谜:日军为何偏闯死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5:26:43
2007年09月25日 08:59人民网
风雪独行平型关

平型关作为内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坐落在山西省灵丘县境内的西南,它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因为将近7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著名的残酷战斗。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我怀着几分好奇、几分崇敬又有几分新鲜的心情,开着我的宝贝捷达去瞻仰这个心中久已向往的旧战场。
由北京沿京石高速公路南下至河北的高碑店出口,向西经涞水、易县,经过梁各庄时,远远能望见大片森森松柏之中掩隐着的金色琉璃瓦顶的巨大建筑,那是满清的皇陵清西陵,再顺盘山公路折向北上山经内长城上另一著名关城紫荆关,略做停留,继续向西过涞源,再向北便进入山西灵丘,一路上,因为正值春节,且是雪后,山间公路上来往车辆很少,300多公里的路程下午就到了。
晚上投宿在灵丘县里的扬成武题名的“平型关大酒店”,半夜被冻醒,原来暖气竟然停了,而这时外面的气温是零下22度。
第二天一早驱车出灵丘城,向平型关而去。因为在打听道路时不少司机对我要开着捷达去那段险径表示否定,声称起码得是辆越野吉普,否则不仅过不去也太危险,这些警告自然令我十分的小心。出灵丘向西到东河南再折向南经蔡家峪,前面不远就是小寨,我所走的这条路,正是日军阪垣师团21旅团的一个联队和后勤大队当年所走的路,那时他们正准备给向平型关一线内长城上的阎锡山部队进攻的主力提供支援和后勤补给。
由于天气晴好,一路上阳光下的冰雪闪耀着刺眼的光芒,我却发现那些司机们提供的信息有误,原来,为了适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不少路段已经建得相当好,但是,在有的路段,我也不得不驾着捷达涉过冰河和深深的雪槽,在冻得亮晶晶的坑凹不平的冰面上左溜右滑。
不到平型关,确实不知道这里的地形,原来真正的战场遗址并不是平型关,而是在平型关前的一条叫乔沟的深沟,真正的平型关是关口以南约五华里的一座屯兵古堡,山上的平型关就是那平型关的东关门,资料说,因内长城在重山峻岭之中迂回盘旋,建筑酷似瓶形,故而人称瓶形寨。金代称瓶形镇,明代称瓶形岭关,后改称平型关。
灵丘西南的山地形势颇为复杂,恒山山脉在这里由西北向东南进展,五台山余脉则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两山交汇峰峦叠嶂,千万年雨水的冲刷形成的狭谷险壑交错纵横于其中。由灵丘通往平型关方向的道路必须要从小寨、老爷庙和关沟通过,这条狭谷险道,谷长达5公里,谷宽仅能容纳一辆汽车行走。两厢谷壁陡峭直立,高处数十丈,低处十余丈。站在谷底仰望天空,大有“一线蓝天”之感,它是东通河北平原,西达雁门关的必经之路,地理形势十分险要。

平型关战斗的战场遗址实际上就是在由灵丘通往平型关方向的小寨、老爷庙和关沟一带和一条叫乔沟的深沟里,距离南面高山之上的长城平型关口大概还有十多华里。乍一看,从山坡上并不易看见那条深深的沟壑,只有到得深沟前才能明白这深沟地形地险要。当我拨开枯枝,顶着凛冽的寒风小心翼翼地走到大沟边上,终于看清楚了深谷中那条已经被风雪覆盖着的那条窄窄的道路,这时阳光正斜射在深沟一侧,深沟里半明半暗,似乎依然充满了诡秘与险恶。
终于弄明白这里的地形后,我强烈意识到的是,即使是稍微有些、甚至就是没有军事常识的人,看了眼前的地形都会倒抽一口冷 气,因为它实在是太险恶了,如果在山坡上,你就是随便扔下块石头,对深沟里的人都是极可怕的。我却又顿时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乔沟长约十多华里,深约几丈、十几丈,最窄处刚刚能通过一辆汽车,山道曲折回旋于深深的黄土山涧沟底,一个之字型的死弯此刻就在我的脚下,整个乔沟又很像个“非” 字型,在沟底两边因为雨水的冲刷布满大小深浅不一的沟壑,而在山上,你不到跟前看,甚至就发现不了这深沟我不知道究竟是应该为当年挑选这个地形作为战场的林彪的军事才能所折服,还是为日寇的狂妄和对中国军民的蔑视所愤怒
1939年到1941年,坂垣征四郎返回到中国出任中国派谴军总参谋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升为陆军大将,出任日军第七方面军总司令,带领所属部队参加太平洋战争,同时,第五师团也从中国战场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后来一直驻守印尼直至战争结束时向美军投降。已经是陆军大将的坂垣征四郎带着第七方面军也向美军举起了白旗。1946年,坂垣征四郎作为28名日本首批甲级战犯之一,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接受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1948年12月23日黎明,他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土肥原贤等七名战犯一起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于绞刑。
作为在敌国的土地上的异族侵略军,居然敢在这样凶险的地形上,没有任何侦防准备,长驱直入,确实令人感到日寇的凶蛮和狂妄,那曲折回旋的道路路面实在是糟透了,透过被狂风吹开的积雪虽然能看见沟底的路面是由不少鹅卵石铺成的,琢磨了一会,我还是不敢把我的捷达开下这个山沟,因为万一陷在里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当年日军的卡车居然就敢从这里通过,除了狂妄之外,真的就是对中国军民的极大蔑视,而这个蔑视大概主要就是来自于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和对地形地物风土人情的高度了解。
我知道作为日军第五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阪垣征四郎,曾经在抗战爆发前多年,利用当时中国腐败的政府官员们的颟顸和愚蠢,对中国相关道路和风土人情做过十分细致的考察,所以他居然清楚地知道并敢于利用这样的道路。除了令人痛恨日寇的猖狂之外,不能不使人引起别的思考。
而当年参战的在国共合作之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死一生考验的红军精华,整编后的部队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下,名正言顺的成为保卫国家的抗日军人,部队齐装满员,人员甚至因为国民党故意限制编制不得不超编,士气正旺。正像当年参战的扬得志、陈正湘在战后的报告中所说:“……每个指战员均摩拳擦掌,抗战情绪特别高涨。尤其红军对抗日曾呼喊了几年,均抱有满腔的热血去为国土的生存,个个指战员均有胜利的信心,万分的把握去消灭日寇,所以勇气很高,想一口气把日寇吞下去。”
作为划归第三战区阎锡山指挥的部队,阎锡山也为之做了相应的弹药补充,特别是山西兵工厂自己出产的手榴弹,曾经为当年的红军将士们津津乐道。而这些被戏称为“地瓜”的手榴弹,恰恰成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最好用的武器。
林彪这个年轻的军事英才,在平型关,准确地说在乔沟找到了使他一战名扬天下的战场。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坚持调动了他所指挥的一一五师的主力,在这里给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们准备了恐怖的坟墓。
消灭日军最得力的武器确实是阎老西给补充的“地瓜”手榴弹,在战斗中八路军指战员们每个人几乎都往谷底下砸了有十几个,因为深沟两侧有不少小的沟槽,给了日军以隐蔽处,所以枪弹并不能发挥最好的射击效果,只有手榴弹最好用。而日寇精良的装备在这样的地形中一点也不能发挥作用,炮的仰角不够,根本没有用,而枪弹的射击十有八九只能打到天上去,手榴弹谁又能向上扔到几十米的峭壁上呢,所以他优势的火力难以得到发挥。
只是在八路军的冲锋开始后,双方即展开了血战,白刃对刺,刀光血影,不过日军毕竟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军队,他们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通过他们居然能从谷底向山坡一侧的制高点老爷庙的冲击就能体现出来,他们多次以几十度的仰角顽强向上攻击,企图占领老爷庙这个制高点,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因为老爷庙要比八路军的伏击阵地更高,所以如果得逞,不仅可以摆脱被消灭的命运,还可以反过来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八路军的阵地,在另一侧师部观察所的林彪发现敌人的这一企图后,急令部队抢先占领老爷庙制高点,结果穿着布鞋的八路还是比穿着皮靴的日军快,但是双方在这个老爷庙还是进行了几上几下的争夺,最后日寇死伤遍地也终于未能得逞。
看过不少关于平型关一战的资料和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战前林彪在仔细观察过地形后,对战斗的胜利自认胜券在握,他甚至准备了在战斗结束后,要把他认为肯定能抓获的不少日军俘虏送往大后方,让后方的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政官员参观一番,让他们看看共产党红军的战斗力。也可以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国民政府军队羞辱一番,可是,平型关战斗的结果却使他失望了,一场血战,除了少数漏网的而外,日寇全部战死,整个一一五师居然没有抓获一名活的日军战俘。
在战后的经验总结报告中,林彪不能不感慨的说:“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少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是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型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啊!’??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他们不但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
不少当年参战的老人回忆说,小鬼子的拒不投降使八路军吃了不少亏,对日军伤兵,刚开始八路军官兵还照着过去国内战争的经验,去为之包扎救助,不料却遭到冷不防的伤害,日军伤兵们用牙咬,用打断了的胳膊抽打等,就是拒不投降,你用担架抬上他,他还挣扎着滚下来,结果后来战场上就出现了伤兵和伤兵撕打的残酷景象,他们互相用拳头,用牙齿,用石头,拼命想消灭对方,直到力尽命殒。以至于不少八路军官兵为此而负伤甚至牺牲……,最后只好把这些丧心病狂的敌寇全部消灭。
平型关战斗可以说是一场真正的血战,一方是为保家卫国热血沸腾志在必得的子弟兵,一方是绝无退路的困兽犹斗,这场战斗也是两个民族精神的生死较量,众所周知的结果是,一千多名日寇命丧平型关前的这条深沟之内。
我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我的父亲作为一一五师的一员,也参加了这场闻名中外的战斗。
虽然已经将近70年过去了,我站在这旧日的战场前,塞外凛冽的溯风,寒冷刺骨,举目四望,斜阳下,远山白雪皑皑,脚下衰草萋萋,这里的地形依然是那么诡秘和凶险,充满了肃杀之气,眼前仿佛还晃动着当年双方官兵们撕杀的身影,耳畔恍惚还能听到人们的怒吼和战马的嘶鸣,裹胁着雪粒在深沟里翻卷呼啸着的阵阵阴风,是否是那一千多条日本军人不散的阴魂?我久久地站在沟壑边上,任凛冽的寒风呼号着掠过我的冲锋衣,看它席卷过冰封雪冻的大地和山峰,回首身后,不远处的山峰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洁白的碑身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时时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前思后想,左观右望,作为后人,我还是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平型关一战的胜利,可以说关键在于地形选择的正确。
费了一番工夫,参观过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后,我决定到真正的平型关去凭吊一下,从这里开始已经没有了路面了,一条山间小道蜿蜒盘旋在峰峦危崖之中,冰封的道路上白雪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路面上不时散落着从崖壁上落下的大小石块,我小心翼翼的驾着捷达在深浅不一、曲折迂回的冰雪槽中一点一点地前进,捷达轰鸣着左盘右旋,我提心吊胆的听着不时传来石头击打车底的声音,在接近山顶的一处急弯处,因为积雪深而导致速度减慢,车终于停了下来,任由我使尽浑身解数,捷达怎么也不往上走了,不仅不走,每次重新启动之后,驱动轮在左右一阵乱滑之后,车子为重力所致,反而向一侧的崖边滑去,我一看大事不好,急忙拉住手制动,关掉发动机,挂上前进挡,而后下车迅即用石块塞在后轮下,制住车的后滑。
车门开处,我才真正领教了这雁北的风,不过一两分钟,我的脸颊就被冻得没有了知觉,耳边的风声发出的是从未听见过的怪吼,重新观察了一番,我决定发动车后向后倒车,只能一直退到有些沙石的路面上,争取给轮胎获得必要的摩擦力后,再重新向上行。往后倒车对我来说,不算难事,但是在这一失足必成千古恨的冰雪险路上连续盘旋向下倒车,却还真是第一回,这容不得半点疏忽。我撤去了轮后的石块,发动了车,挂上倒挡,因为这也应该能起到控制车速的作用,我心中默念着,愿革命前辈们保佑吧,就渐渐松开了手制动,车子随即向后滑去,我边打方向边缓慢而坚决的抬起了离合器,让发动机控制着车速向下倒去,在向下连续几个急弯后,终于在一段略微平缓的路面上发现了一段约有几米长的沙石车辙,那是因为这里正处在阳光下,我准确的将车停在了这段沙石车辙上,喘了口气,镇定了一下,我重新启动,这次我挂在一挡上,油门略大,再次向山顶冲去,一路不再犹豫,无论左弯右旋,还是打滑,我却不再减速,捷达轰鸣着坚决地向峰顶冲去,峰回路转,终于眼前一亮,两峰之间赫然一座残破的关城凸现在湛蓝湛蓝的天空背景上,我一踩油门,捷达终于奋力冲上了山顶。
下得车来,见那残破的关门坐西向东,上书写着“平型关”三个大字。更显雄关险峻。抬眼望只见碧空如洗,远处关山重重,山顶白雪皑皑,人鸟绝迹,只有呼啸的狂风在耳旁隆隆做响,因为空气洁净,天空展现出一种深邃的蓝色,一条土黄色的残垣从脚下沿着山势在衰草中蜿蜒逶迤,伸向无尽的远方,耳闻目睹,心中一股苍凉悲壮感油然而生
俯瞰山下,旷野之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我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平型关城。资料说,关城修筑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修。关城呈正方形,周围九百余丈,南北各置一门,皆有瓮城,城墙高约三丈。城南岭上凡是高阜之处均设烽火台,城北有六郎城。相传为宋将杨延昭驻守之处,如今堡城残墙犹在。
因为山顶风太大,人都有些站立不稳,急匆匆拍完照片,我即迅速离开了,直奔那关城而去。
平型关名不虚传,高大的古城保存几乎完好,只是外墙的城砖所剩无几,只有几丈高的夯土层裸露在风雪中,北面的关城上长着一棵不知名的大树,巨大的树干上,却挂着一盏大红灯笼,也在寒风中摇晃着。在冬日枯黄的颜色中,显得特别扎眼。人来到古堡墙下,仰首张望,真觉时空倒转,古城墙默默地好象在向你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找到一处入口,进入城中,街道狭窄曲折,房舍古旧,一片土黄色,或许是因为过年,也或许是天寒地冻风大,城中少见人迹,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电影《双旗镇刀客》中的景象来了。
因为时间紧张,下一站还要去闻名遐迩的塞北雄关雁门关,所以未能多逗留,走马观花开车绕行一周,就急急地又上了路。走了很远,忽而回头望去,平型关孤城危悬,仿佛也在向我道别,竟似有说不尽的凄凉。
相关链接: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9/0925_336_237312_5.shtml
2007年09月25日 08:59人民网
风雪独行平型关

平型关作为内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坐落在山西省灵丘县境内的西南,它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因为将近7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著名的残酷战斗。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我怀着几分好奇、几分崇敬又有几分新鲜的心情,开着我的宝贝捷达去瞻仰这个心中久已向往的旧战场。
由北京沿京石高速公路南下至河北的高碑店出口,向西经涞水、易县,经过梁各庄时,远远能望见大片森森松柏之中掩隐着的金色琉璃瓦顶的巨大建筑,那是满清的皇陵清西陵,再顺盘山公路折向北上山经内长城上另一著名关城紫荆关,略做停留,继续向西过涞源,再向北便进入山西灵丘,一路上,因为正值春节,且是雪后,山间公路上来往车辆很少,300多公里的路程下午就到了。
晚上投宿在灵丘县里的扬成武题名的“平型关大酒店”,半夜被冻醒,原来暖气竟然停了,而这时外面的气温是零下22度。
第二天一早驱车出灵丘城,向平型关而去。因为在打听道路时不少司机对我要开着捷达去那段险径表示否定,声称起码得是辆越野吉普,否则不仅过不去也太危险,这些警告自然令我十分的小心。出灵丘向西到东河南再折向南经蔡家峪,前面不远就是小寨,我所走的这条路,正是日军阪垣师团21旅团的一个联队和后勤大队当年所走的路,那时他们正准备给向平型关一线内长城上的阎锡山部队进攻的主力提供支援和后勤补给。
由于天气晴好,一路上阳光下的冰雪闪耀着刺眼的光芒,我却发现那些司机们提供的信息有误,原来,为了适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不少路段已经建得相当好,但是,在有的路段,我也不得不驾着捷达涉过冰河和深深的雪槽,在冻得亮晶晶的坑凹不平的冰面上左溜右滑。
不到平型关,确实不知道这里的地形,原来真正的战场遗址并不是平型关,而是在平型关前的一条叫乔沟的深沟,真正的平型关是关口以南约五华里的一座屯兵古堡,山上的平型关就是那平型关的东关门,资料说,因内长城在重山峻岭之中迂回盘旋,建筑酷似瓶形,故而人称瓶形寨。金代称瓶形镇,明代称瓶形岭关,后改称平型关。
灵丘西南的山地形势颇为复杂,恒山山脉在这里由西北向东南进展,五台山余脉则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两山交汇峰峦叠嶂,千万年雨水的冲刷形成的狭谷险壑交错纵横于其中。由灵丘通往平型关方向的道路必须要从小寨、老爷庙和关沟通过,这条狭谷险道,谷长达5公里,谷宽仅能容纳一辆汽车行走。两厢谷壁陡峭直立,高处数十丈,低处十余丈。站在谷底仰望天空,大有“一线蓝天”之感,它是东通河北平原,西达雁门关的必经之路,地理形势十分险要。

平型关战斗的战场遗址实际上就是在由灵丘通往平型关方向的小寨、老爷庙和关沟一带和一条叫乔沟的深沟里,距离南面高山之上的长城平型关口大概还有十多华里。乍一看,从山坡上并不易看见那条深深的沟壑,只有到得深沟前才能明白这深沟地形地险要。当我拨开枯枝,顶着凛冽的寒风小心翼翼地走到大沟边上,终于看清楚了深谷中那条已经被风雪覆盖着的那条窄窄的道路,这时阳光正斜射在深沟一侧,深沟里半明半暗,似乎依然充满了诡秘与险恶。
终于弄明白这里的地形后,我强烈意识到的是,即使是稍微有些、甚至就是没有军事常识的人,看了眼前的地形都会倒抽一口冷 气,因为它实在是太险恶了,如果在山坡上,你就是随便扔下块石头,对深沟里的人都是极可怕的。我却又顿时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乔沟长约十多华里,深约几丈、十几丈,最窄处刚刚能通过一辆汽车,山道曲折回旋于深深的黄土山涧沟底,一个之字型的死弯此刻就在我的脚下,整个乔沟又很像个“非” 字型,在沟底两边因为雨水的冲刷布满大小深浅不一的沟壑,而在山上,你不到跟前看,甚至就发现不了这深沟我不知道究竟是应该为当年挑选这个地形作为战场的林彪的军事才能所折服,还是为日寇的狂妄和对中国军民的蔑视所愤怒
1939年到1941年,坂垣征四郎返回到中国出任中国派谴军总参谋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升为陆军大将,出任日军第七方面军总司令,带领所属部队参加太平洋战争,同时,第五师团也从中国战场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后来一直驻守印尼直至战争结束时向美军投降。已经是陆军大将的坂垣征四郎带着第七方面军也向美军举起了白旗。1946年,坂垣征四郎作为28名日本首批甲级战犯之一,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接受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1948年12月23日黎明,他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土肥原贤等七名战犯一起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于绞刑。作为在敌国的土地上的异族侵略军,居然敢在这样凶险的地形上,没有任何侦防准备,长驱直入,确实令人感到日寇的凶蛮和狂妄,那曲折回旋的道路路面实在是糟透了,透过被狂风吹开的积雪虽然能看见沟底的路面是由不少鹅卵石铺成的,琢磨了一会,我还是不敢把我的捷达开下这个山沟,因为万一陷在里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当年日军的卡车居然就敢从这里通过,除了狂妄之外,真的就是对中国军民的极大蔑视,而这个蔑视大概主要就是来自于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和对地形地物风土人情的高度了解。
我知道作为日军第五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阪垣征四郎,曾经在抗战爆发前多年,利用当时中国腐败的政府官员们的颟顸和愚蠢,对中国相关道路和风土人情做过十分细致的考察,所以他居然清楚地知道并敢于利用这样的道路。除了令人痛恨日寇的猖狂之外,不能不使人引起别的思考。
而当年参战的在国共合作之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死一生考验的红军精华,整编后的部队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下,名正言顺的成为保卫国家的抗日军人,部队齐装满员,人员甚至因为国民党故意限制编制不得不超编,士气正旺。正像当年参战的扬得志、陈正湘在战后的报告中所说:“……每个指战员均摩拳擦掌,抗战情绪特别高涨。尤其红军对抗日曾呼喊了几年,均抱有满腔的热血去为国土的生存,个个指战员均有胜利的信心,万分的把握去消灭日寇,所以勇气很高,想一口气把日寇吞下去。”
作为划归第三战区阎锡山指挥的部队,阎锡山也为之做了相应的弹药补充,特别是山西兵工厂自己出产的手榴弹,曾经为当年的红军将士们津津乐道。而这些被戏称为“地瓜”的手榴弹,恰恰成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最好用的武器。
林彪这个年轻的军事英才,在平型关,准确地说在乔沟找到了使他一战名扬天下的战场。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坚持调动了他所指挥的一一五师的主力,在这里给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们准备了恐怖的坟墓。
消灭日军最得力的武器确实是阎老西给补充的“地瓜”手榴弹,在战斗中八路军指战员们每个人几乎都往谷底下砸了有十几个,因为深沟两侧有不少小的沟槽,给了日军以隐蔽处,所以枪弹并不能发挥最好的射击效果,只有手榴弹最好用。而日寇精良的装备在这样的地形中一点也不能发挥作用,炮的仰角不够,根本没有用,而枪弹的射击十有八九只能打到天上去,手榴弹谁又能向上扔到几十米的峭壁上呢,所以他优势的火力难以得到发挥。
只是在八路军的冲锋开始后,双方即展开了血战,白刃对刺,刀光血影,不过日军毕竟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军队,他们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通过他们居然能从谷底向山坡一侧的制高点老爷庙的冲击就能体现出来,他们多次以几十度的仰角顽强向上攻击,企图占领老爷庙这个制高点,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因为老爷庙要比八路军的伏击阵地更高,所以如果得逞,不仅可以摆脱被消灭的命运,还可以反过来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八路军的阵地,在另一侧师部观察所的林彪发现敌人的这一企图后,急令部队抢先占领老爷庙制高点,结果穿着布鞋的八路还是比穿着皮靴的日军快,但是双方在这个老爷庙还是进行了几上几下的争夺,最后日寇死伤遍地也终于未能得逞。
看过不少关于平型关一战的资料和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战前林彪在仔细观察过地形后,对战斗的胜利自认胜券在握,他甚至准备了在战斗结束后,要把他认为肯定能抓获的不少日军俘虏送往大后方,让后方的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政官员参观一番,让他们看看共产党红军的战斗力。也可以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国民政府军队羞辱一番,可是,平型关战斗的结果却使他失望了,一场血战,除了少数漏网的而外,日寇全部战死,整个一一五师居然没有抓获一名活的日军战俘。
在战后的经验总结报告中,林彪不能不感慨的说:“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少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是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型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啊!’??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他们不但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
不少当年参战的老人回忆说,小鬼子的拒不投降使八路军吃了不少亏,对日军伤兵,刚开始八路军官兵还照着过去国内战争的经验,去为之包扎救助,不料却遭到冷不防的伤害,日军伤兵们用牙咬,用打断了的胳膊抽打等,就是拒不投降,你用担架抬上他,他还挣扎着滚下来,结果后来战场上就出现了伤兵和伤兵撕打的残酷景象,他们互相用拳头,用牙齿,用石头,拼命想消灭对方,直到力尽命殒。以至于不少八路军官兵为此而负伤甚至牺牲……,最后只好把这些丧心病狂的敌寇全部消灭。
平型关战斗可以说是一场真正的血战,一方是为保家卫国热血沸腾志在必得的子弟兵,一方是绝无退路的困兽犹斗,这场战斗也是两个民族精神的生死较量,众所周知的结果是,一千多名日寇命丧平型关前的这条深沟之内。
我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我的父亲作为一一五师的一员,也参加了这场闻名中外的战斗。
虽然已经将近70年过去了,我站在这旧日的战场前,塞外凛冽的溯风,寒冷刺骨,举目四望,斜阳下,远山白雪皑皑,脚下衰草萋萋,这里的地形依然是那么诡秘和凶险,充满了肃杀之气,眼前仿佛还晃动着当年双方官兵们撕杀的身影,耳畔恍惚还能听到人们的怒吼和战马的嘶鸣,裹胁着雪粒在深沟里翻卷呼啸着的阵阵阴风,是否是那一千多条日本军人不散的阴魂?我久久地站在沟壑边上,任凛冽的寒风呼号着掠过我的冲锋衣,看它席卷过冰封雪冻的大地和山峰,回首身后,不远处的山峰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洁白的碑身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时时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前思后想,左观右望,作为后人,我还是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平型关一战的胜利,可以说关键在于地形选择的正确。
费了一番工夫,参观过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后,我决定到真正的平型关去凭吊一下,从这里开始已经没有了路面了,一条山间小道蜿蜒盘旋在峰峦危崖之中,冰封的道路上白雪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路面上不时散落着从崖壁上落下的大小石块,我小心翼翼的驾着捷达在深浅不一、曲折迂回的冰雪槽中一点一点地前进,捷达轰鸣着左盘右旋,我提心吊胆的听着不时传来石头击打车底的声音,在接近山顶的一处急弯处,因为积雪深而导致速度减慢,车终于停了下来,任由我使尽浑身解数,捷达怎么也不往上走了,不仅不走,每次重新启动之后,驱动轮在左右一阵乱滑之后,车子为重力所致,反而向一侧的崖边滑去,我一看大事不好,急忙拉住手制动,关掉发动机,挂上前进挡,而后下车迅即用石块塞在后轮下,制住车的后滑。
车门开处,我才真正领教了这雁北的风,不过一两分钟,我的脸颊就被冻得没有了知觉,耳边的风声发出的是从未听见过的怪吼,重新观察了一番,我决定发动车后向后倒车,只能一直退到有些沙石的路面上,争取给轮胎获得必要的摩擦力后,再重新向上行。往后倒车对我来说,不算难事,但是在这一失足必成千古恨的冰雪险路上连续盘旋向下倒车,却还真是第一回,这容不得半点疏忽。我撤去了轮后的石块,发动了车,挂上倒挡,因为这也应该能起到控制车速的作用,我心中默念着,愿革命前辈们保佑吧,就渐渐松开了手制动,车子随即向后滑去,我边打方向边缓慢而坚决的抬起了离合器,让发动机控制着车速向下倒去,在向下连续几个急弯后,终于在一段略微平缓的路面上发现了一段约有几米长的沙石车辙,那是因为这里正处在阳光下,我准确的将车停在了这段沙石车辙上,喘了口气,镇定了一下,我重新启动,这次我挂在一挡上,油门略大,再次向山顶冲去,一路不再犹豫,无论左弯右旋,还是打滑,我却不再减速,捷达轰鸣着坚决地向峰顶冲去,峰回路转,终于眼前一亮,两峰之间赫然一座残破的关城凸现在湛蓝湛蓝的天空背景上,我一踩油门,捷达终于奋力冲上了山顶。
下得车来,见那残破的关门坐西向东,上书写着“平型关”三个大字。更显雄关险峻。抬眼望只见碧空如洗,远处关山重重,山顶白雪皑皑,人鸟绝迹,只有呼啸的狂风在耳旁隆隆做响,因为空气洁净,天空展现出一种深邃的蓝色,一条土黄色的残垣从脚下沿着山势在衰草中蜿蜒逶迤,伸向无尽的远方,耳闻目睹,心中一股苍凉悲壮感油然而生
俯瞰山下,旷野之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我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平型关城。资料说,关城修筑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修。关城呈正方形,周围九百余丈,南北各置一门,皆有瓮城,城墙高约三丈。城南岭上凡是高阜之处均设烽火台,城北有六郎城。相传为宋将杨延昭驻守之处,如今堡城残墙犹在。
因为山顶风太大,人都有些站立不稳,急匆匆拍完照片,我即迅速离开了,直奔那关城而去。
平型关名不虚传,高大的古城保存几乎完好,只是外墙的城砖所剩无几,只有几丈高的夯土层裸露在风雪中,北面的关城上长着一棵不知名的大树,巨大的树干上,却挂着一盏大红灯笼,也在寒风中摇晃着。在冬日枯黄的颜色中,显得特别扎眼。人来到古堡墙下,仰首张望,真觉时空倒转,古城墙默默地好象在向你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找到一处入口,进入城中,街道狭窄曲折,房舍古旧,一片土黄色,或许是因为过年,也或许是天寒地冻风大,城中少见人迹,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电影《双旗镇刀客》中的景象来了。
因为时间紧张,下一站还要去闻名遐迩的塞北雄关雁门关,所以未能多逗留,走马观花开车绕行一周,就急急地又上了路。走了很远,忽而回头望去,平型关孤城危悬,仿佛也在向我道别,竟似有说不尽的凄凉。
相关链接: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9/0925_336_237312_5.shtml
月冷转的这个文章很好
]]
]]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5 12:20 发表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老爷庙高地居然没有预先设伏阵地,到伏击开始后才开始和日军争夺老爷庙高地。我115师大部分的伤亡就是在那时所造成的。这是我曾经发的帖子
发表于 2007-9-7 08:22  ...


关于老爷庙为何没事先设伏?这个问题史学届有很多争论,不能归结为指挥员的水平问题...
原帖由 2007笑看风云 于 2007-9-25 12:28 发表


关于老爷庙为何没事先设伏?这个问题史学届有很多争论,不能归结为指挥员的水平问题...

哦?不能归结为指挥员水平?要知道林彪早就亲自观察过平型关的地形,在上寨村开会是他所说的北坡陡峭不能攀登,战斗爆发后居然就能够攀登了(这是根据聂荣臻同志的回忆录)???这不能解释为林彪同志的指挥水平那应该归结到什么方面?难道突然平型关出现了地质运动??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5 12:31 发表

哦?不能归结为指挥员水平?要知道林彪早就亲自观察过平型关的地形,在上寨村开会是他所说的北坡陡峭不能攀登,战斗爆发后居然就能够攀登了(这是根据聂荣臻同志的回忆录)???这不能解释为林彪同志的指挥水 ...

会不会是老爷庙山坡太低缺少植被在那里设伏反而容易让日军发现?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9-25 13:39 发表

会不会是老爷庙山坡太低缺少植被在那里设伏反而容易让日军发现?

北坡老爷庙是整个平型关的最高点,至于植被问题,难道南坡有植被掩护吗??
日军是后勤部队通过已占领地区遇伏,两支部队连步兵炮、迫击炮都没有。若是正面攻击,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老爷庙高地居然没有预先设伏阵地,到伏击开始后才开始和日军争夺老爷庙高地。我115师大部分的伤亡就是在那时所造成的。这是我曾经发的帖子
  
  ……我赞同你的说法,事先没有防备,单单占领一侧,确实给日军留下机会……更严重的是,如果两侧伏击,日军士气更容易瓦解,我方伤亡大大减轻。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9-25 17:39 发表
  ……我赞同你的说法,事先没有防备,单单占领一侧,确实给日军留下机会……更严重的是,如果两侧伏击,日军士气更容易瓦解,我方伤亡大大减轻。

两侧伏击。汗水
火力配置恐怕不够
只能是两侧都稀稀拉拉的,无法造成更大的杀伤
某人真的是无语!高差30米的山包就能说“才30米,真么就过不去”,嘿嘿!

另外只埋伏一侧,当然是考虑火力问题,同时还要顾及误伤问题!
:b :b :P :P :P :P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9-25 17:39 发表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老爷庙高地居然没有预先设伏阵地,到伏击开始后才开始和日军争夺老爷庙高地。我115师大部分的伤亡就是在那时所造成的。这是我曾经发的帖子
  
  ……我赞 ...

委员阁下,您可以找近几期的《兵器》杂志看看~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
哈哈哈哈~
:D :D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9-26 08:58 发表

委员阁下,您可以找近几期的《兵器》杂志看看~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
哈哈哈哈~
:D :D

难得见到你出现:b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9-26 09:07 发表

难得见到你出现:b

:handshake ~:handshake ~
俺只是充电去了,无他~
累无泪版主挂念了~
惭愧~惭愧~
:$ :$
要怪就怪小于和猛禽“大叔”吧~
:') :') :Q
他们一个说自己如厕都抱范文澜版《中国通史》看,一个说要拿手头滴《苏共(布)党史》砸银~
俺岂能甘居人后~~
:D :D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9-26 09:35 发表

:handshake ~:handshake ~
俺只是充电去了,无他~
累无泪版主挂念了~
惭愧~惭愧~
:$ :$
要怪就怪小于和猛禽“大叔”吧~
:') :') :Q
他们一个说自己如厕都抱范文澜版《中国通史》看,一个说要拿手头滴 ...

充电好,偶也要充电,:b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9-25 17:40 发表

两侧伏击。汗水
火力配置恐怕不够
只能是两侧都稀稀拉拉的,无法造成更大的杀伤

当时115师已经有3个团到达预先设置的伏击阵地,火力配置不够的说法从何而来?毕竟当时我军在兵力上火力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9-26 08:58 发表

委员阁下,您可以找近几期的《兵器》杂志看看~

“另外我曾经提到过林彪当时的指挥水平并不高。”
哈哈哈哈~
:D :D

说得好那么就看看今年8月的《兵器》吧,上面有很详细的平型关地照片。至于林彪指挥能力高否,平型关的战斗正好能作为证据。:D :D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6 12:17 发表

说得好那么就看看今年8月的《兵器》吧,上面有很详细的平型关地照片。至于林彪指挥能力高否,平型关的战斗正好能作为证据。:D :D

那就说明林虎的指挥能力极差?那栗裕淮海战役的指挥水平够绝可其实之前他是经常吃败仗的。
]]
至于林彪指挥能力高否,平型关的战斗正好能作为证据。  

====================================
你这还不是说他指挥水平不高?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9-26 13:27 发表
至于林彪指挥能力高否,平型关的战斗正好能作为证据。  

====================================
你这还不是说他指挥水平不高?

看清楚,平型关战斗作为林彪指挥能力高否是我说的,说的就是平型关嘛。
至于林彪指挥能力高否,平型关的战斗正好能作为证据。
=================================
你的意思明明就是平型关战斗可以做为他指挥水平不高的证明嘛。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6 13:24 发表

说明地形问题,对了建议你看看是不是象你所说的植被问题。
至于林彪的指挥问题我建议你可以参考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毕竟他是当时的在场者,能够比我们和某些史学家能更能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也并没说林彪的指 ...


------------------------------
如果是聂荣臻在文革前说的,可以参考,如果是聂荣臻在文革后说的,还真得谨慎些.林彪死后有许多人落井下石,据说他就是其中一个.他早干什么去了?关于林彪的问题,刘伯承的发言要客观得多,虽然刘没有参加平型关战斗.
我的意思是要知道在平型关战斗林彪指挥水平高否,平型关战斗本身就说明了这点。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6 12:11 发表

当时115师已经有3个团到达预先设置的伏击阵地,火力配置不够的说法从何而来?毕竟当时我军在兵力上火力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L
难道说抗战的时候115师的装备就很好了?
记得平型关最后冲锋的时候
还有不少战士拿的是红缨枪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是我指挥
我肯定不会把火力分散
而且在老爷庙好像是用刺刀肉搏压制敌人的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9-26 13:46 发表


------------------------------
如果是聂荣臻在文革前说的,可以参考,如果是聂荣臻在文革后说的,还真得谨慎些.林彪死后有许多人落井下石,据说他就是其中一个.他早干什么去了?关于林彪的问题,刘伯承的发言要 ...

聂荣臻回忆录本身并没有说明在平型关林彪指挥水平问题,只是客观的说明了战斗发生前115师发生的事情。所以并不存在什么诋毁林彪,许多人落井下石包不包括罗荣桓呢?
要看看这个回忆录是什么时候写的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9-26 13:48 发表

:L
难道说抗战的时候115师的装备就很好了?
记得平型关最后冲锋的时候
还有不少战士拿的是红缨枪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是我指挥
我肯定不会把火力分散
而且在老爷庙好像是用刺刀肉搏压制敌人的

你是在扭曲我的说法,我说过115师装备很好吗?我说的是火力占有优势,至于火力分散问题就更加可笑了,难道你以为在老爷庙高地就不能对沟底的日军射击了吗??梭镖(红缨枪)是装备了部队,但是那是由于当时八路军装备的步枪缺乏刺刀,所以才在冲锋中使用。对,正是因为115师没有占领老爷庙高地,所以在日军向整个平型关制高点冲击时,115师685团和686团才被迫也向老爷庙冲击。所以才爆发了白刃战。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9-26 13:53 发表
要看看这个回忆录是什么时候写的

这就好笑了,整本回忆录并没有诋毁林彪,只是部分记载了115师的经历。难道说还要看他是什么时候写的了?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6 13:55 发表

这就好笑了,整本回忆录并没有诋毁林彪,只是部分记载了115师的经历。难道说还要看他是什么时候写的了?

哈哈
说的您好像不是中国生活似的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9-26 13:57 发表

哈哈
说的您好像不是中国生活似的

你有根据说明聂荣臻的回忆录不可信吗?你又是从那一点上认为聂荣臻在记录115师的经历不可信呢?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26 13:49 发表

聂荣臻回忆录本身并没有说明在平型关林彪指挥水平问题,只是客观的说明了战斗发生前115师发生的事情。所以并不存在什么诋毁林彪,许多人落井下石包不包括林彪呢?


-------------------------------------------
罗荣桓是在林彪死前评论林彪,聂荣臻是在林彪死后评论林彪,不一样的.所以,不管对林彪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林彪都算不上落井下石.
更正:罗荣桓是在林彪死前评论林彪,聂荣臻是在林彪死后评论林彪,不一样的.所以,不管对林彪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罗荣桓都算不上落井下石.
]]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
林彪
原文发表于1937年11月
第八路军终于在九月中旬开到了晋北的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
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望下,我们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了。不负全国民众与友军的期望,不负第八路军十年来的荣誉,我们这次的第一次交战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仗的确给了日军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军的威信!
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第八路军全体指战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也愿意把它贡献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的民众,作为对今后抗战的认识。据我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是:
一、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先抢上去,给他一阵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罗卜一样地滚下去了,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车呢,有些地方简直使它英雄无用武之地。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二、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荫蔽在沟内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三、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里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人后方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最近又占了浑源、广灵等县。

四、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五、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六、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突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七、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做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亡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八、日兵之死不肯缴械,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之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对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策宣传与优待俘虏。
九、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敌怕夜袭,他们的技术威力一到夜间有的竟至全无作用。我们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夜战,以此为特长以战胜日寇。
十、我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方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十一、“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十二、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经过这次的战斗,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更加活跃了,战斗的情绪高涨万分。战地群众对我军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又转回。八路军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这一切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林彪军事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