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向印度推销“亚洲自由之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0:29
● 黄彬华
  访问印度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月22日在印度议会发表演讲,呼吁印度与日本联合起来,再把美国和澳洲拉进去,就可使它演变成一张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大网。日本创造了一个新词“大亚洲”,结合前外长麻生较早时公布的“自由繁荣之弧”计划,日本的新外交战略“亚洲自由之弧”也就成形了。

  安倍这次推销的“大亚洲”,是个跨越既存观念的非地理名词。他心目中的主要成员国,除了日本,就是美国、澳洲、印度,就形成“四国战略同盟”。“大亚洲”或“广义亚洲”竟然不包括亚洲最大国家中国,连日本传媒也说,这是牵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大包围网”。

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安倍成为首相之后,一是停止了参拜靖国神社、公开对抗邻国的政策;二是通过“破冰之旅”,修补了中日、韩日关系。人们开始相信,日本领导人已获得足够教训,不敢对邻国实行“远交近攻”国策了。加上今年八·一五“终战纪念日”,安倍没有到靖国神社去参拜,绝大部分内阁成员也避免再去抛头露面,使人更加相信安倍已经学乖了。但近期,安倍政府却有反常举动,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强硬安倍”复活了。

  有分析认为,这次参议院选举惨败后,安倍在外交姿态上故作强硬,既可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也可安抚极右翼势力。换言之,他要借“外交突围”来作政治解困。刚卸任的防长小池百合子访美、原外长麻生太郎的中东和南美之行、安倍自己的印尼、印度和马来西亚之旅,基调是“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这说明他对邻国的外交低姿态是个权宜之计,随时可以转趋强硬。


印度境内建“小日本”


  安倍的三国之行,重点就是要拉拢印度。日本人普遍认为“印度亲日”。麻生太郎就曾说,“印度就是一个亲日国家”。但是,与其说印度亲日,毋宁说是日本在自我陶醉。这可能是因为,1946年在远东国际战犯法庭上,印度人帕尔是唯一认为日本战犯无罪的法官。
 日本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印度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不密切。《日本经济新闻》8月23日社论就说,到2005年4月小泉首相访印为止,日印首脑极少往来,贸易、投资也不算活跃。目前日本有超过10万人在中国投资、公干或居留,但在印度的日本人则不超过2000人。
  安倍这次率领243名企业家访印,包括丰田、三菱、佳能和日立的高层主管,堪称日本首相海外访问随行之最。由于有“金砖四国”之说,日本要赶搭第一班列车;再者,日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日本要利用印度牵制中国。借用韩国《朝鲜日报》的新闻标题,是《日本力助“印度象”牵制“中国龙”腾飞》。

  去年12月,印度总理访日,签署《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声明。日本的理解是,印度急需发展资金,渴望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往来。日本承诺为印度修建一个工业走廊,并以铁路和公路将内陆城市新德里和海港城市孟买连接起来。铁路全长1400多公里,沿途将建海港、工业园和经济特区,初步估计需投资100亿美元。

  日本看准了印度的弱点。日本是印度的主要债权国,一旦成为新发展计划的主要投资者,日印关系肯定会有飞跃的发展。韩国《朝鲜日报》8月23日报道就说:如果将与日本国土面积不相上下的地带,培育成为日本企业的产业地带,那么“印度内的日本”将告诞生,也就是“国中之国”。


扩大范围制衡中国


  除了向印度经济进军,日本更重视印度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安倍这次在印度议会发表演讲,题目就是《两大洋的汇合》,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自然连接转化为政治、外交与军事上的“两洋结合论”。他说,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在汇合,与此同时,一个打破地理界限的“更宽广的亚洲”正在形成。他认为,印度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日本一道,使“大亚洲”早日变成现实。他还说,“这个大亚洲将覆盖整个太平洋,美国和澳洲也在其中。”但安倍只字不提中国,不仅使其所谓“大亚洲”变得空洞,而且有包围中国的明显意图。

  日本《每日新闻》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倍提出“大亚洲”的新概念,强调日本、美国、澳洲和印度共同拥有自由、民主、基本人权的共同价值,目的就是要制衡中国。

  安倍就任首相之前已公开主张,日本应该与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合作,展开所谓“价值观外交”。他在4月会见布什总统时,已将建构日美澳印四国战略联盟、牵制中国的计划向布什说明。布什的反应不详,但国务卿赖斯8月会见日本前防长小池百合子时警告,“这有可能向中国发出意想不到的信号,应该慎重”。这说明美国担忧日本走过了头。
 其实,安倍的“大亚洲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过去,日本主张让印度、澳洲跻身东亚共同体,现在又拉拢澳洲、印度和美国直接建立“四国战略同盟”,其实是其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环球外交战略构想的具体化。印度虽然也有制衡中国的意思,也渴望获得日本的资金援助,但不愿被日本利用。印度外交秘书梅农说得清楚,印度与日本发展关系不会以牺牲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日印联合声明不提四国战略同盟,说明安倍碰了个软钉子。
  日本国内也反应冷淡。《东京新闻》23日社论就说,日本与美澳印关系越紧密,越要构筑包围网,越会促使中国提高警惕。考虑到安全保障、经济和地球温暖化等课题,现在需要的不是包围网,而是谈判桌。


找到军国主义“知音”


  安倍访问印度还有一重象征意义,就是会见“日本无罪论”的后人--已故帕尔法官(Radhabinod Pal)的80岁儿子普洛香特,当面颂扬其父帕尔的功勋。安倍在加尔各答说,“帕尔受到许多日本人的尊敬,是奠定日印关系基础的重要人物”。普洛香特则表示,他曾在1966年随其父访问日本,见过安倍的外祖父,即当时的首相岸信介。

  战后,岸信介曾经以战犯罪名遭盟军逮捕,其后逃过被起诉的厄运,后来竟然坐上首相之位。在这类日本人心中,帕尔是恩人,也是知音。帕尔生前被日本崇奉为英雄,岸信介还代表日本政府颁发他勋章。现在安倍也坐上首相之位,代表其外祖父向帕尔的后代致谢。

  安倍在国会答辩时曾表示,“根据日本国内法,甲级战犯并非战争罪人”。他的理论根据就是帕尔的“日本无罪论”。安倍与帕尔之子见面,表示他对旧日本的怀念,并借此向极右翼势力进行安抚和谢罪。

  然而,日本右翼喉舌《产经新闻》却出人意表地发表社论说,日本确有部分人把帕尔当“日本无罪论”的象征,甚至视他为偶像。但在慰安妇、靖国神社等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今天,首相的言行却可能被理解为日本否定东京裁判,也不再负战争责任。

  安倍会见帕尔的后人,跟参拜靖国神社其实差别不大。利用帕尔来否定东京战犯法庭的判决,意味着安倍要借助国际势力为历史翻案,但结果反而会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http://www.zaobao.com/yl/tx070829_501_2.html● 黄彬华
  访问印度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月22日在印度议会发表演讲,呼吁印度与日本联合起来,再把美国和澳洲拉进去,就可使它演变成一张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大网。日本创造了一个新词“大亚洲”,结合前外长麻生较早时公布的“自由繁荣之弧”计划,日本的新外交战略“亚洲自由之弧”也就成形了。

  安倍这次推销的“大亚洲”,是个跨越既存观念的非地理名词。他心目中的主要成员国,除了日本,就是美国、澳洲、印度,就形成“四国战略同盟”。“大亚洲”或“广义亚洲”竟然不包括亚洲最大国家中国,连日本传媒也说,这是牵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大包围网”。

强化日美同盟关系

  安倍成为首相之后,一是停止了参拜靖国神社、公开对抗邻国的政策;二是通过“破冰之旅”,修补了中日、韩日关系。人们开始相信,日本领导人已获得足够教训,不敢对邻国实行“远交近攻”国策了。加上今年八·一五“终战纪念日”,安倍没有到靖国神社去参拜,绝大部分内阁成员也避免再去抛头露面,使人更加相信安倍已经学乖了。但近期,安倍政府却有反常举动,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强硬安倍”复活了。

  有分析认为,这次参议院选举惨败后,安倍在外交姿态上故作强硬,既可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也可安抚极右翼势力。换言之,他要借“外交突围”来作政治解困。刚卸任的防长小池百合子访美、原外长麻生太郎的中东和南美之行、安倍自己的印尼、印度和马来西亚之旅,基调是“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这说明他对邻国的外交低姿态是个权宜之计,随时可以转趋强硬。


印度境内建“小日本”


  安倍的三国之行,重点就是要拉拢印度。日本人普遍认为“印度亲日”。麻生太郎就曾说,“印度就是一个亲日国家”。但是,与其说印度亲日,毋宁说是日本在自我陶醉。这可能是因为,1946年在远东国际战犯法庭上,印度人帕尔是唯一认为日本战犯无罪的法官。
 日本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印度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不密切。《日本经济新闻》8月23日社论就说,到2005年4月小泉首相访印为止,日印首脑极少往来,贸易、投资也不算活跃。目前日本有超过10万人在中国投资、公干或居留,但在印度的日本人则不超过2000人。
  安倍这次率领243名企业家访印,包括丰田、三菱、佳能和日立的高层主管,堪称日本首相海外访问随行之最。由于有“金砖四国”之说,日本要赶搭第一班列车;再者,日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日本要利用印度牵制中国。借用韩国《朝鲜日报》的新闻标题,是《日本力助“印度象”牵制“中国龙”腾飞》。

  去年12月,印度总理访日,签署《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声明。日本的理解是,印度急需发展资金,渴望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往来。日本承诺为印度修建一个工业走廊,并以铁路和公路将内陆城市新德里和海港城市孟买连接起来。铁路全长1400多公里,沿途将建海港、工业园和经济特区,初步估计需投资100亿美元。

  日本看准了印度的弱点。日本是印度的主要债权国,一旦成为新发展计划的主要投资者,日印关系肯定会有飞跃的发展。韩国《朝鲜日报》8月23日报道就说:如果将与日本国土面积不相上下的地带,培育成为日本企业的产业地带,那么“印度内的日本”将告诞生,也就是“国中之国”。


扩大范围制衡中国


  除了向印度经济进军,日本更重视印度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安倍这次在印度议会发表演讲,题目就是《两大洋的汇合》,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自然连接转化为政治、外交与军事上的“两洋结合论”。他说,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在汇合,与此同时,一个打破地理界限的“更宽广的亚洲”正在形成。他认为,印度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日本一道,使“大亚洲”早日变成现实。他还说,“这个大亚洲将覆盖整个太平洋,美国和澳洲也在其中。”但安倍只字不提中国,不仅使其所谓“大亚洲”变得空洞,而且有包围中国的明显意图。

  日本《每日新闻》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倍提出“大亚洲”的新概念,强调日本、美国、澳洲和印度共同拥有自由、民主、基本人权的共同价值,目的就是要制衡中国。

  安倍就任首相之前已公开主张,日本应该与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合作,展开所谓“价值观外交”。他在4月会见布什总统时,已将建构日美澳印四国战略联盟、牵制中国的计划向布什说明。布什的反应不详,但国务卿赖斯8月会见日本前防长小池百合子时警告,“这有可能向中国发出意想不到的信号,应该慎重”。这说明美国担忧日本走过了头。
 其实,安倍的“大亚洲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过去,日本主张让印度、澳洲跻身东亚共同体,现在又拉拢澳洲、印度和美国直接建立“四国战略同盟”,其实是其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环球外交战略构想的具体化。印度虽然也有制衡中国的意思,也渴望获得日本的资金援助,但不愿被日本利用。印度外交秘书梅农说得清楚,印度与日本发展关系不会以牺牲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日印联合声明不提四国战略同盟,说明安倍碰了个软钉子。
  日本国内也反应冷淡。《东京新闻》23日社论就说,日本与美澳印关系越紧密,越要构筑包围网,越会促使中国提高警惕。考虑到安全保障、经济和地球温暖化等课题,现在需要的不是包围网,而是谈判桌。


找到军国主义“知音”


  安倍访问印度还有一重象征意义,就是会见“日本无罪论”的后人--已故帕尔法官(Radhabinod Pal)的80岁儿子普洛香特,当面颂扬其父帕尔的功勋。安倍在加尔各答说,“帕尔受到许多日本人的尊敬,是奠定日印关系基础的重要人物”。普洛香特则表示,他曾在1966年随其父访问日本,见过安倍的外祖父,即当时的首相岸信介。

  战后,岸信介曾经以战犯罪名遭盟军逮捕,其后逃过被起诉的厄运,后来竟然坐上首相之位。在这类日本人心中,帕尔是恩人,也是知音。帕尔生前被日本崇奉为英雄,岸信介还代表日本政府颁发他勋章。现在安倍也坐上首相之位,代表其外祖父向帕尔的后代致谢。

  安倍在国会答辩时曾表示,“根据日本国内法,甲级战犯并非战争罪人”。他的理论根据就是帕尔的“日本无罪论”。安倍与帕尔之子见面,表示他对旧日本的怀念,并借此向极右翼势力进行安抚和谢罪。

  然而,日本右翼喉舌《产经新闻》却出人意表地发表社论说,日本确有部分人把帕尔当“日本无罪论”的象征,甚至视他为偶像。但在慰安妇、靖国神社等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今天,首相的言行却可能被理解为日本否定东京裁判,也不再负战争责任。

  安倍会见帕尔的后人,跟参拜靖国神社其实差别不大。利用帕尔来否定东京战犯法庭的判决,意味着安倍要借助国际势力为历史翻案,但结果反而会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http://www.zaobao.com/yl/tx070829_501_2.html
印度和日本互相利用``
印度和日本,玩不了这样的游戏。
印度国力太弱,日本政治影响太小。无所谓。
:L 建设王道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