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毒蛇大全(即时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0:44
]]
内陆太攀蛇

内陆太攀蛇,以前叫做内陆盾尖吻蛇,学名细鳞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内陆太攀蛇是它的英文名Inland Taipan翻译过来的,它还有沙漠猛蛇、内陆泰攀蛇、内陆泰潘蛇、凶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别名。

  命名人和命名年代: Mccoy,1879

分类:

        内陆太攀蛇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新蛇下目——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太攀蛇属。

形态:

        内陆太攀蛇的形体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仅为2米左右(合9英尺),内陆太攀蛇的头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对较大。内陆太攀蛇有灰色到黄褐色的鳞片,这些鳞片有时会镶有细黑边。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而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毒牙长7.0—13.0毫米。

分布范围: 内陆太攀蛇栖息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地。

生活环境:

        内陆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

食物:

        内陆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内陆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啮齿类及小型有袋动物。

攻击与防御:

        内陆太攀蛇在捕食或受到惊扰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二三下。当它采取防御姿势时,身体会抬离地面。

繁殖: 内陆太攀蛇为卵生蛇类,每次产约12~20枚卵。

毒性:

        内陆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的蛇。内陆太攀蛇的毒液使受试生物死亡一半所需的绝对量(LD50)只有0.0021mg/kg,但排毒量达125mg—400mg,比响尾蛇毒性强300倍,约相当于眼镜王蛇的20倍,与钩鼻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的致死情况与不相上下,在动物毒素学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它每咬一次受害者,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的猎物,这相当于25万只小白鼠、100个成年人或两头非洲大象的重量。内陆太攀蛇的毒液在短短的15秒内可以完全杀死一成年人。

        内陆太攀蛇的毒素种类为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它的毒液分子是从一个名叫尿钠排泄缩氨酸的蛋白质家族进化而来,在脊椎动物中,这些缩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脏周围的肌肉松弛的。

        内陆太攀蛇的祖先在蛇毒中产生这些蛋白质,随时间的推移,这种蛋白质松弛肌肉的能力越来越强。进化到今天,只要接触到太攀蛇的毒液,它们的猎物的大动脉中的血压就会迅速下降,发生血块凝结,猎物因此而死。

        内陆太攀蛇剧毒中的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接合点,抑制和麻痹神经末梢,阻断肌肉与神经的联系。患者一开始会头疼、恶心、呕吐,继之以腹痛、晕眩和视力模糊,严重者还会痉挛和昏迷,并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瘫痪。它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内陆太攀蛇不仅是毒性最强的蛇,而且咬对手时注入的毒液数量也较多,一次所注入的毒液最多可达几百毫克,毒性之强烈,常常是它对猎物发起袭击后尚未松口,猎物已丧命,或猎物尚未察觉自己遭受伤害,就因毒性发作失去知觉。

对人类的威胁:

        人和其它动物一旦被内陆太攀蛇咬伤之后,会在片刻之间昏迷,很快死亡。历史记录表明,在抗太攀蛇的蛇毒血清发明之前,只有两人在被太攀蛇咬伤后侥幸逃脱一死。但是此蛇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是十分稀有的蛇种,生性害羞,见人就躲,另外澳大利亚政府也早已对这种著名的毒蛇有所防范。
]]
黑曼巴蛇

英文名: BLACK  MAMBA  

分布: 非洲南部

全长: 220cm--450cm  生殖方式: 卵生

非洲最大的毒蛇, 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 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 体型修长, 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 最长记录可达4.5米. 头部长方型, 体色为灰褐色, 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此蛇最独特的,便是它的口腔内部为黑色, 当张大口时可以清楚地见到. 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 前沟牙毒蛇, 毒液为神经毒, 毒性极强.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传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惧的蛇类,不仅有着庞大有力的躯体, 致命的毒液, 更可怕的是它的攻击性及惊人的速度.民间有传说它在短距离内跑得比马还快, 更有传说一条遭围捕的黑曼巴, 几分钟内竟杀死了13个围捕它的人!虽然这只是传说, 且先不论属实与否,但黑曼巴的确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击性最强的蛇类. 当受威胁时, 黑曼巴能高高竖起身体的前半段, 并且张开黑色的大口发动攻击,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伤者死亡率接近100%!然而,黑曼巴咬人的事并不常见, 而且在蛇发出警告时避开或站立不动, 就不会有危险. 毕竟, 攻击人只是在受到打扰并且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著名篮球明星科比本赛季令人震惊的得到81分之后,又得到一个新的外号就是黑曼巴蛇。

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世界十大毒王中排名第10的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体型最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人类一旦被它咬到,几乎百分之百死亡!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称山万蛇,过山峰,过山乌,扁颈蛇,大吹风蛇, 英雄蛇, 麻骨乌, 蛇王, 大眼镜蛇, 大膨颈蛇, 大扁颈蛇, 黑乌梢等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形态特征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

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 南亚。

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中毒症状

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状烧灼似剧痛,10天后局部坏死。肿胀达于躯干持续约 18天。全身水泡,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通常是咬后第 5天出现。创伤要几个月才痊愈。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 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 眼镜王蛇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人,咬住人后紧紧不放。其毒液不仅毒性强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干重100mg),相当于致死剂量的几倍。

估计数量

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
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Ⅱ,“三有”名录。

PS:原贡献者原文如下:

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其受惊发怒时的样子,其身体前部会高高立起,颈部变得宽扁,暴露出其特有的眼镜样斑纹,同时,口中吞吐着又细又长、前端分叉的舌头。眼镜王蛇同样具有上述眼镜蛇的大多数特点,只是体形更大更长,颈部扩展时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但它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苏门答腊喷毒眼镜蛇



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等地。
泰万眼镜蛇

资料不全,请高手补充。
澳洲棕伊蛇


属眼镜蛇亚科,分布于澳洲各地。
简氏曼巴

拉丁学名:Dendroaspis jamesoni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爬行纲 REPTILIA → 有鳞目 SQUAMATA → 蛇亚目 SERPENTES →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 眼镜蛇科 Elapidae → 眼镜蛇亚科 Elapinae → 曼巴蛇属 Dendroaspis → 简氏曼巴 Dendroaspis jamesoni

下属分类:无
绿曼巴

拉丁学名:Dendroaspis viridis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爬行纲 REPTILIA → 有鳞目 SQUAMATA → 蛇亚目 SERPENTES →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 眼镜蛇科 Elapidae → 眼镜蛇亚科 Elapinae → 曼巴蛇属 Dendroaspis → 绿曼巴 Dendroaspis viridis

下属分类:无
中文俗名:西非绿曼巴
非洲角蝰

资料欠奉,请高手补充。
红竹蛇

科   名:黄颔蛇科

中 文 名:红竹蛇

学   名: Elaphe porphyracea

属   名: Elaphe

食  性: 以小型哺乳类为食。

分  布: 台湾,中国中部以南,印度。

形态特征: 全长80-90公分。头颈部同粗,鳞片平滑。一般以红色或红褐色为底色,在头背中央眼睛及两眼后方等位置共有3条黑色纵向条纹。躯体背中线两侧亦具有2条黑色直纹,以及另有9-17条外镶黑边的褐色横纹与上述3条黑纹相互交错。

生活 习性: 栖息于山地及森林,有时会出现于溪流附近。卵生。
树眼镜蛇

学    名:Pseudohaje goldii

英    名:Gold`s Tree Cobra

科    名:蝙蝠蛇科(Elapidae)

分    布:西非及中非;栖居在河流沿岸的森林中。

生态习性:卵生,每次产下10-20枚卵。本种为非洲相当罕见的蛇种,行动敏捷,即使在地面上也可快速行动,其猎物包括松鼠等树栖性哺乳类及陆栖性两栖类。

型态特徵:体长约2.2~2.7公尺,本种眼镜蛇体型细长,并有亮黑色的背面、黄色的腹面及唇部,舌呈紫黑色,而最明显的特徵是其短头部及超大的眼睛。树眼镜蛇的尾巴呈针状,攀爬时可以作为补助之用。

人类中毒后特点:被咬后的齿痕呈粉红色,有灼热感;短短数十秒后,四肢指间开始发麻,渐渐地不听使唤,嘴里拌有严重的金属臭味。其毒液迅速进入淋巴系统,(如淋巴系统与血液交互时毒液进入血液,人类便很快死亡)是各种攻击淋巴系统的典型代表。体温升高,呼吸加重,视线变得开始模糊,所有物象呈现出白色圆形状态。中毒后反映剧烈者跑不出100米即可死亡。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8-16 16:42 发表
泰万眼镜蛇

资料不全,请高手补充。

孟加拉眼镜蛇

学名: Naja kaouthia
英文名:Monacle Cobra
别名:单眼斑眼镜蛇、泰国眼镜蛇、泰万。
大小:100-150 cm, 有时候达到 230 cm。
分布:北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亚、越南、老挝、中国.(云南、四川南部、广西、西藏东南部)
孟加拉眼镜蛇(Naja naja kaouthia):

   分布於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原帖由 snowhole 于 2007-8-16 17:52 发表

孟加拉眼镜蛇

学名: Naja kaouthia
英文名:Monacle Cobra
别名:单眼斑眼镜蛇、泰国眼镜蛇、泰万。
大小:100-150 cm, 有时候达到 230 cm。
分布:北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 ...



泰万眼镜蛇和孟加拉眼镜蛇是同一种眼镜蛇?:o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8-16 17:57 发表



泰万眼镜蛇和孟加拉眼镜蛇是同一种眼镜蛇?:o

查到好多资料都说泰万是孟加拉的别名,我也不清楚,我查查英文资料看
帝王眼镜蛇


   眼睛王蛇的一种,被咬后最快4~6分钟即死亡。 毒性是神经毒,在人体內会引致痛苦、肿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痺、不省人事,最终死亡。被咬后15-30分钟內会出现以上症状,而沒有药物治疗的被咬者必定死亡。
澳洲的老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芬兰的龙纹蝰.


资料欠奉,请高手补充。
郁闷,英文维基百科不提中文名称,中文维基百科又只说了一句:“另一个常见品种是单眼镜蛇(Monocled cobra, Naja kaouthia),分布在亚洲。”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之前我引用的资料里的英文名“Monacle Cobra”是错的,应该是“Monocled Cobra”。
南棘蛇

中名:南部棘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肤色淡褐、淡红或灰色,缀有深色箍环,蛇身粗厚,体长约45-60厘米,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附近一些岛屿上,多在沙地上生活,有完美的保色以及剧毒液,不过危险性不及虎蛇和眼镜蛇科大毒蛇。
矛头蝮

学    名: Bothrops Atrox

英    名: Common Lancehead

科    名: 蝮蛇亚科(Crotalinae)

分    布: 分布於南美洲北部。栖地多样化,从雨林到农地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 夜行性卵胎生,每次产下10-30条小蛇,矛头蝮幼蛇时期为半树栖性,成蛇后则为地栖,牠们猎食对象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与其他蛇类。本种具有出血性毒。

型态特徵: 本种体色由灰色到褐色,背面具有倒V字型的深色斑纹,这些斑纹在幼蛇身上有时候会更明显。两眼到下颚处也有一道深色条纹。体长0.8-1.5公尺。
南美洲巨蝮

学    名: Lachesis muta

英    名: South American Bushmaster

别    名: 丛林蝮蛇

科    名: 蝮蛇亚科(Crotalinae)

分    布: 分布於亚马逊河流域、巴西东部及大西洋沿岸。栖居於雨林中。

生态习性: 喜欢栖息於灌木丛、潮湿的雨林内,卵生,每次产下5-18枚卵,巨蝮蛇的习性很神秘 ,目前採集到的个体并不多,所以被咬伤深具危险性,具有出血性毒。

型态特徵: 本种蝮蛇的体色为褐色、黄色或粉红色,背上满佈深褐色或黑色的菱形斑纹。眼睛到颚部之间有一道黑色条纹连接,尾巴的末端则缩减成针状。巨蝮有两个亚种:亚马逊巨蝮(Lachesis muta muta)及深具危险性的大西洋巨蝮(L. muta rhombeata)。体长为2-3.5公尺,最大发现记录为3.7公尺,巨蝮属(Lachesis species)是美洲最大型且唯一卵生繁殖的蝮蛇 。
东方虎蛇

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凶猛太攀蛇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兇猛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乾燥平原、草原,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黑虎蛇


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马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世界最毒10大名蛇中黑虎蛇排在第8位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8-16 18:12 发表
芬兰的龙纹蝰.


资料欠奉,请高手补充。

极北蝰

极北蝰是欧洲中部最常见的毒蛇,也是英国唯一的毒蛇,每年在英国会咬伤大约一百人。它是在北极地区唯一能找到的蛇类,栖息在各种区域,从森林、沙丘到沼泽都有。被极北蝰咬伤后,伤口附近会有剧痛,二十分钟后会有更严重的反应。受害者会产生肿胀、晕眩、呕吐,但要在六个小时后才会出现最严重的症状。极北蝰咬伤很少会致命 - 有记录显示,英国自1900年至今,仅有十三人死于极北蝰咬伤,其中一人还是因为对解毒剂产生了不良反应。  

学名:Vipera Berus (Tinnaeus)
英文名:Arctic Viper
爬行纲 有鳞目 蛇亚目 蝰科
又名龙纹蝰
死亡蝮蛇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原帖由 snowhole 于 2007-8-16 18:37 发表

极北蝰

极北蝰是欧洲中部最常见的毒蛇,也是英国唯一的毒蛇,每年在英国会咬伤大约一百人。它是在北极地区唯一能找到的蛇类,栖息在各种区域,从森林、沙丘到沼泽都有。被极北蝰咬伤后,伤口附近会有剧痛, ...



:kiss: :kiss: :kiss:
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美国亚利桑纳的山王蛇



20060801103153623.jpg
莽山烙铁头蛇


中文学名:莽山烙铁头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蝰科
中文属名:莽山烙铁头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Zhaoermia mangshanensis
英文名:目前无内容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hao,1990
物种信息: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发现于海拔700~1100m的山区林下。6月下旬至7月产卵20~27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34-38mm×50-66mm,重31~40g。产卵后亲蛇有护卵与孵卵习性。在25°~30℃温度下,60天左右孵出仔蛇,初孵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
注:莽山烙铁头蛇属 原名 Ermia (Zhang, 1993) ,2004年时被 Zhaoermia (Gumprecht and Tillack, 2004)所替代
相关报道可参见2004年第3期《四川动物》

url]莽山,处于中国南岭中段,山高谷深,森林苍郁,由于人迹罕至,这里保持了最原始的生命轮回。在森林的深处,丛林的地上积累着厚厚的枯叶,倒塌枯朽的树干保持着生命终结最后一刻的姿态,成为各种苔藓的乐园。阳光被茂密的树冠遮挡,只能一丝一缕地闪烁着,雾气被山川壑谷涡集,山林一年四季都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莽山气候温暖而潮湿,这种气候和环境最适合蛇类的生存。

现在的莽山是蛇的王国。蛇是地球上一个比人类古老的多的物种。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也就是说,在燕山造山运动中产生的莽山,从诞生起就成为蛇的栖息地。在这莽莽大山中,千百年来还隐藏着一种神秘的巨型毒蛇。

在莽山,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山地民族,瑶族。在从先祖流传下来的歌谣中描述,莽山瑶族是伏羲女蜗的直系后代。伏羲女蜗是人面蛇身的神仙,瑶族人继承了他们人性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蛇性被一种叫做“小青龙”的蛇继承,传说中这种蛇体形巨大,有一条白色的尾巴。瑶族人觉得他们和“小青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是有灵性的,把它奉为图腾,瑶族世代居住在深山溪峒,虽然和他们的兄弟从未谋面,但是瑶族人深信,他们的兄弟和他们共同居住在这茫茫深山中。

发现过程

二十年前的一天,林区的一位职工被蛇咬伤,找到当地最有名的治疗蛇毒的医生陈远辉,因为不管什么蛇毒,他一个星期就能治愈。当陈远辉查看病人的伤口时发现,咬痕巨大,这么大的咬痕只有五步蛇这种大型毒蛇才有,但是病人体内的蛇毒凶险,比五步蛇更盛。据这位职工描述,咬他的蛇全身黄褐相间,还有一条白色的尾巴,显然这不是五步蛇,那咬伤他的是什么蛇呢?

陈远辉遍查资料也找不到和他描述的蛇相对应的品种,自认为精于治疗蛇毒的陈远辉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个职工体内的蛇毒清除。巨大的毒性激起了陈远辉寻找这种毒蛇的好奇心,那条长着白色尾巴的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从此他开始寻找这种剧毒白尾蛇。

大家都知道陈医生在找一种怪蛇,每次抓到了不认识的蛇,就会给陈远辉送来,看看是不是他要找的白尾蛇。每一次打开装蛇的口袋,都是一次希望的开启,然而每次谜底揭开都是失望的结果。就这样五年过去了。白尾蛇真的存在吗?还是那位被咬伤的职工的幻觉?然而那位被咬伤的职工身上那巨大的咬痕和独特的毒性,让他坚信白尾蛇一定生活在这片深山中。

1989年9月上旬,莽山林管局的一名职工在保护区夹水河谷发现了一窝奇怪的小蛇和两条成蛇。它们都有一条白色的尾巴。陈运辉闻讯后立刻意识到这就是他苦苦找寻了五年的白尾毒蛇。他立刻联系了中科院成都动物研究所,12月他带着小蛇找到中国爬行动物专家赵尔宓,经过研究比较,确定这是一个新种。

1990年中国的《四川动物》第一期上赵尔宓教授和陈远辉联合署名,向全世界宣布在中国莽山发现了一个新蛇种,它的体型可以和蟒蛇媲美,同时又有着和眼镜蛇一样的毒性,命名为莽山烙铁头,从此世界已知的蛇类家族成员上升为50种。

莽山烙铁头之所以得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那明显呈三角形,形似一块烙铁的头部。和普通烙铁头蛇相比,莽山烙铁头体形巨大,可达两米长。目前已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最重的达8.5公斤,而在没有确定为新种之前,曾经有人抓到过一条重达15公斤的成蛇。这样的体形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大的蛇----蟒蛇相媲美。

但是与蟒蛇不同的是,莽山烙铁头是剧毒蛇。它属于蝰科,同在这一科的有让人联想到邪恶的响尾蛇,还有有着美女蛇之称的竹叶青蛇。它们或丑陋不堪,或鲜艳夺目,却都是大名鼎鼎的毒蛇,甚至是夺人性命的剧毒蛇。

在蝰科中和莽山烙铁头蛇最接近的是原矛头腹,也叫烙铁头,剧毒蛇。它的头也呈明显的三角形,像烙铁,但是型号却比莽山烙铁头小很多,它的身材也明显苗条很多,和莽山烙铁头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但是它也不是一个好惹的对象,一旦受到威胁,它就会摆出进攻的架势,尾巴也会像响尾蛇一样摆动,虽然不能发出声音,但是也足以震慑对方。如果被它咬到,它的毒腺里分泌的毒汁也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

莽山烙铁头的重量是烙铁头蛇的十倍以上,由于体形巨大毒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大,一旦被咬,它的蛇毒会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迅速发作,如不及时处理,死神一定会如约而至。

五年的寻找让陈远辉有幸第一次有缘见到这传说中的白尾蛇,和别人相比他似乎已经非常幸运了。瑶族人世代居住在高山峻岭的幽僻之处,与猿猴为伴,百鸟为邻。他们以“小青龙” 为兄弟,奉它为图腾。可是千百年来,长着白尾巴的小青龙只是古老传说中的主角,人们在凡间永远无法得以一见。这一次的会面却引发了陈远辉无数次的期待,要了解莽山烙铁头,需要的不是一次的相遇,而是深入的观察。

  被莽山烙铁头咬伤的那位职工身上的咬痕让陈远辉至今还记忆犹新。面对这种陌生的毒蛇,一切都是未知数。对于莽山这种特有物种,陈远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研究莽山烙铁头使陈远辉从医生变成了更有名气的“蛇博士”。这种角色的转换却让他经历了九次死亡的考验。

  最后一次受伤让他几乎送命,死里逃生后,他失去了一截手指,而且这次也让他对莽山烙铁头蛇的毒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发生在两年前的夏天。

  青龙居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底下杂草丛生,黑暗中还隐藏着无数的洞穴。在这曾经多次发现莽山烙铁头,所以把这取名青龙居。2003年8月17日,陈远辉在青龙居抓到一条一岁左右的莽山烙铁头。以前成蛇和刚出生的小蛇都有发现,但是一岁左右的莽山烙铁头的发现,这还是第一次。

  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大的食物链,莽山烙铁头也处于其中。虽然它体型巨大,而且还有发达的毒腺,但是它也有天敌。特别是当它还是小蛇的时候,更是时刻受到生命的威胁。各种鹰和雕、黄鼠狼、猪獾,都是蛇类的死对头,刚出生的小蛇常常一出世就成了它们的美味佳肴。这条小蛇的发现对于陈远辉来说是一个惊喜。

  为了让小蛇继续在野外成长繁殖后代,三天后,也就是2003年8月20日陈远辉和其他研究人员回到青龙居准备放生。为了能够拍下小蛇放生的整个过程,陈远辉没有像往常一样将小蛇甩开,而是慢慢地把它放在草丛里,可是意外发生了

  陈远辉:“我刚刚把它放下地手一松,它就回过头来咬到我左手,咬到中指,我这个手一松,结果它挂在我的手上。”

  连陈远辉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发生意外。当他准备立刻处理伤口时,他发现他左手中指上的咬痕十分清楚,对于研究者来说,新鲜的咬痕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而且这只是一条一岁左右的小蛇,陈远辉决定先不处理伤口,而是对着伤口拍照。

  陈远辉明显低估了小蛇的毒性,当陈远辉开始处理伤口时,却感觉越来越体力不支。

  不久陈远辉就躺倒在地,随行的女儿曾经和陈远辉学习过治疗蛇毒,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急救。此时同事提出送往医院的想法也被马上要昏迷过去的陈远辉拒绝。

  陈远辉被迅速带下山送回家中,他的女儿根据他以前的药方寻找草药,给他敷药治疗。陈远辉就这样在家里昏睡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陈远辉终于醒来,可是他被咬的左手中指上部已经溃烂,无奈之下只好截去,成为莽山烙铁头蛇留给他永远的纪念。但是这次意外并没有让陈远辉就此放弃对莽山烙铁头蛇的研究,反而对这次拍到的珍贵资料很是得意。
魔鬼蛇

资料不全,高手补充。
加蓬咝蝰


加蓬咝蝰(Bitis gabonica)
英名:Gaboon viper,River jack viper。
命名人:Bibron et Dumeril。
特征:全长120~150cm,最大可达2m。体型粗,体重沉。183cm长度的个体曾有过11Kg的重量记载。体色有淡淡的、有黑褐色复杂而鲜艳的斑纹排列。头呈三角形,毒牙长。之前所述记载的183cm的个体,它的毒牙长达5cm。并且与蝮蛇不同的是,它没有热窝。
生态学:栖息于非洲大陆的热带雨林中。与本种的近缘,栖息环境也一样的鼓嘭咝蝰来比,加蓬咝蝰主要在热带雨林,而鼓嘭咝蝰主要栖息于草原。以鼠和蛙、小鸟等小动物为食。本种与其它蝰蛇不一样的是,一旦咬中猎物,那么直到猎物死了也不会松口。喜欢躲在落叶下面守株待兔,身上的图案是极好的伪装,捕食鸟类和哺乳动物。
毒液:主要成份是出血毒,对于人类的致死量是60mg。每次排毒量平均350mg,所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就没有生还的希望。
分布:加蓬咝蝰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部。
繁殖:卵胎生,一胎最多能生60条幼蛇。
五步蛇

五步蛇又名尖吻螅、蕲蛇。是蕲春著名的特产,它与蕲龟、蕲竹、蕲艾合称为“蕲春四宝”。

五步蛇属蝮蛇科,蝮蛇属,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俗称“佛指甲”。五步蛇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

药用  
五步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明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蕲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产地
五步蛇旧时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说:“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并说:“市肆所货,皆浙蛇,非蕲蛇,花与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蕲交界之处,相传蛇一逾界,则只一目,……。”五步蛇名贵求之者多。《黄州府志》载有民谣曰:“白花蛇,谁教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五步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
功用
五步蛇属广食性蛇类,它的食物有蛙、蟾蜍、蜥蜴、鸟类和鼠类,其中以吃鼠类的频率为最高。五步蛇为胎生,产子甚稀。

有神奇功效的五步蛇酒

五步蛇味甘咸,性温。蛇肉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并有镇痉、止痒之功能,能治风湿性关节酸痛、四肢麻骨神经痛、风瘫疠风、遍身疥癣、黄癣、皮肤瘙痒、恶疮疥癣、小儿惊风、口疮等疾。

五步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润而芳香,具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寒湿、强壮滋补和治疗跌打损伤等功效,是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鸡肋编》:“以轻小者为佳,四两者可值十千足。”又说:“夏月食盖盆子者,治疾犹有功。”
金环蛇


中文学名:金环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镜蛇科

中文属名:环蛇属

中文俗名: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态特征 头呈椭圆形.尾极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钝圆而略扁,通身呈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肛磷完整,尾下鳞片为单行,腹部为灰白色,体长100~180厘米.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丘陵,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卵生,5月底产卵,每产多达11枚.

分布 广西省,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全长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夜晚活动。金环蛇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六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金环蛇数量野外已极稀少。金环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
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银环蛇

中文学名:银环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镜蛇科

中文属名:环蛇属

中文俗名:白带蛇、白节蛇、吹箫蛇、寸白蛇、洞箫蛇、金钱白花蛇、雨伞蛇、竹节蛇

拉丁文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Blyth,1860  

物种信息:中国银环蛇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腹鳞203~221,躯干部环纹31~50个,尾部8~17个,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以及缅甸、老挝;银环蛇云南亚种,腹鳞213~231,躯干部环纹20~31个,尾部7~11个,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全长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面全为白色。背鳞通身1行,正中1行鳞片(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全为单行。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卵生。5~8月产卵,每产5~15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幼蛇3年后性成熟。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人被咬伤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银环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怯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和梅毒等症。银环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北美葡萄树蛇


资料不全,请高手补充。
赤尾青竹丝
     

  形态特征:小型毒蛇,又名赤尾鲐,体色以绿色为主,常有人将其与无毒的青蛇相混淆,背鳞列数为21列。
其与无毒的青蛇在形上可明显区分的特征是:
1.赤尾青竹丝的颈部细长,头呈明显的三角形;青蛇头部则为椭圆形。
2.赤尾青竹丝的身体两侧有一条自颈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纵线;青蛇则无。
3.赤尾青竹丝之尾部为砖红色;青蛇则为通体绿色。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丝体侧的白色纵线下,尚有一条红色纵线。
    生态习性:赤尾青竹丝的族群数量很多,且栖地型态极为广泛,由平地到两千多公尺山区的各类型环境多能发现到牠的踪迹。常缠绕于灌丛或矮树枝上休息或静待蛙、鼠、鸟类等猎物经过捕食之。多于夜间活, 卵胎生。
    面临问题:人为打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