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密林难以走出 俄神秘“原子城”转型不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17:51
外国投资进不来 年青一代想出去  

不久前,我国第一个核武基地——金银滩“原子城”首度对外开放。而近两年来,邻邦俄罗斯也有不少“原子城”高调亮相,不惜“泄密”以吸引外界的注目。

去年,俄首枚原子弹诞生地——萨罗夫城为庆祝成立60周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今年6月10日,斯涅任斯克城也“公开”庆祝了自己50岁的生日。当地媒体认为,这是俄原子城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而走出的“转型之路”。

全都设在密林深处

战后,美苏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核武器领域取得战略优势,苏联政府挑选出全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其派往荒无人烟的偏僻地方,“无中生有”地建起众多原子武器的研发基地。

“现在的城市多依靠大型企业形成。但50年前军政领导人在选址时,则是选择某个偏远的城市将联邦核中心部署到那里。”俄原子能署署长助理谢尔盖·诺维科夫说,“当时专门选择那些没有人迹的地方,大多数为密林深处。然后砍伐林木,在丛林中建起城市。”

这些原子城都属于国家秘密行政区,在地图上没有标示,主干道上也从不设指向那里的路标。对外联络时,原子城只使用代号,隐去真实地名。譬如说,俄首个原子城萨罗夫的代号是“阿尔扎马斯-16”,而斯涅任斯克城的代号是“车里亚宾斯克-70”。

“藏匿”于原始丛林之中的原子城,安保措施依然极其严格。周围架着铁丝网,入口处设有多重岗哨。只有在父母病故等特殊情况下,核工厂的职工及其家属方可被特批离城休假。有亲属来访,不能在原子城里接待,会面地点通常安排在所在州或自治区的首府。

但是这种封闭的“隐居”生活没有吓倒苏联的科学工作者,近百万人自愿离开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这里建功立业。作为补偿,苏联政府给原子城提供了优厚的物质保障。这里的学者领取的工资比外面的要高很多,即便是在苏联经济大萧条时期,城里商店的货柜也没有空过。

新老一代存在“代沟”

苏联解体后,原子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城里商店的特供中止了,军工企业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也一落千丈。没有亲身经历“黄金时代”的年青一代对原子城并无深厚感情,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成千上万人要甘愿牺牲自己的自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城。

这样,在原子城形成了有趣的“代沟”现象。老一辈习惯了小城的宁静生活,他们视铁丝网为抵御外界“病毒”干扰的防火墙。每次有原子城要解密开放的消息传来,都会在老一辈居民中掀起抗议浪潮。诺维科夫说:“原子城的许多居民不愿看到他们的城市越来越多地与外界接触,他们担心他们的内部文化被外界同化。”

关注原子城多年的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院士维亚契斯拉夫·戈拉兹契夫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对于那些在苏联时期迁入原子城的老居民来说,围墙外的世界是可怕的、敌对的,是富于侵略性且不可理喻的。他们不愿意受到外部世界的‘入侵’。”

萨罗夫市民在举行建城日庆祝活动

而对原子城的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比城中要精彩得多。他们想方设法到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见世面、闯天下,一旦走出去便不肯再回来。因为城中的核工业企业工作繁重,且薪水不高,许多留守的年轻人也不愿继承父业,而是改行做起了小买卖。这也造成了核工厂人才“断层”的局面:苏联时代的那批老专家即将退休,而刚进厂的小青年既无经验又无文凭。

原子城下一代人的境况同样令人堪忧。戈拉兹契夫院士曾对萨罗夫、斯涅任斯克、奥泽尔斯克等城市高年级的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这些原子城的小居民们用图画描绘出自己的城市。调查的结果让戈拉兹契夫感到震惊:学生们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而纵观这些作品,给人两种截然对立的感受:一方面,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好,如何让人留恋;另一方面,人们在这座城市中无所作为。

“断奶”后艰难转型

2007年初,按照俄罗斯联邦法律,对原子城的财政拨款不再编列入政府预算的特别条款,而是完全交由所在的联邦主体。而联邦主体的财力有限,根本不可能给予原子城太多的经济扶持。这就意味着,原子城面临着“断奶”的危险。这些曾经备受“宠爱”的“骄子”城市不得不自行寻找出路,打响转型之战。

一些原子城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萨罗夫市依靠本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市郊设立了科技园区,提供包括免税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最大的原子城——特列赫戈尔内则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周边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中小商业链。而在不久前,一家大型制药厂在新乌拉尔斯克市挂牌成立,一举成为乌拉尔地区最大的胰岛素供应商之一。

不过,受“秘密行政区”身份的困扰,原子城的发展受到了引资困难、项目受限等诸多制约。譬如说,热列兹诺戈尔斯克市的硅产业颇具市场前景,但是俄原子能署无法从预算中给它拨款,因为硅业不是该署的重点扶持行业,俄国内投资商的热情也不高。只有外国投资商愿意投资进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但是按照俄《秘密行政区法》,严禁外国人涉足原子城,更不用说在那里投资设厂了。

链接:俄十大秘密“原子城”

萨罗夫(阿尔扎马斯-16),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州,俄最著名的原子城,俄首个核弹和氢弹的诞生地。

斯涅任斯克(车里亚宾斯克-70),核弹药的研制基地,并负责核弹生产全过程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工作。

奥泽尔斯克(车里亚宾斯克-65),城内的“灯塔”公司建有核废料处理中心,负责处理从核电站和核动力舰船上卸载下来的核废料。

新乌拉尔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4),苏联时期曾是浓缩铀的生产基地。

谢维尔斯克(托木斯克-7),城中的816工厂曾是高浓缩铀-235和武器级钚的生产中心。目前,该城的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工厂拥有10万名职工、两座核反应堆,每年生产的浓缩铀和钚除供应核武器制造部门外,还作为核电站燃料在世界市场销售。

热列兹诺戈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6),该城生产核武器必须原料之一——钚-239。

泽列诺戈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45),建城时的国营电子化学工厂负责生产武器级铀。

特列赫戈尔内(兹拉托乌斯特-36),从事核弹药的研制生产,并负责研发潜射战略导弹。

扎列契内(奔萨-19),俄罗斯核工业电子仪器的生产中心之一。

列斯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5),其“电子化学仪器厂”从事核弹药的研发生产。

注:括号内是这些城市在前苏联时期的代号外国投资进不来 年青一代想出去  

不久前,我国第一个核武基地——金银滩“原子城”首度对外开放。而近两年来,邻邦俄罗斯也有不少“原子城”高调亮相,不惜“泄密”以吸引外界的注目。

去年,俄首枚原子弹诞生地——萨罗夫城为庆祝成立60周年,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今年6月10日,斯涅任斯克城也“公开”庆祝了自己50岁的生日。当地媒体认为,这是俄原子城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而走出的“转型之路”。

全都设在密林深处

战后,美苏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核武器领域取得战略优势,苏联政府挑选出全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其派往荒无人烟的偏僻地方,“无中生有”地建起众多原子武器的研发基地。

“现在的城市多依靠大型企业形成。但50年前军政领导人在选址时,则是选择某个偏远的城市将联邦核中心部署到那里。”俄原子能署署长助理谢尔盖·诺维科夫说,“当时专门选择那些没有人迹的地方,大多数为密林深处。然后砍伐林木,在丛林中建起城市。”

这些原子城都属于国家秘密行政区,在地图上没有标示,主干道上也从不设指向那里的路标。对外联络时,原子城只使用代号,隐去真实地名。譬如说,俄首个原子城萨罗夫的代号是“阿尔扎马斯-16”,而斯涅任斯克城的代号是“车里亚宾斯克-70”。

“藏匿”于原始丛林之中的原子城,安保措施依然极其严格。周围架着铁丝网,入口处设有多重岗哨。只有在父母病故等特殊情况下,核工厂的职工及其家属方可被特批离城休假。有亲属来访,不能在原子城里接待,会面地点通常安排在所在州或自治区的首府。

但是这种封闭的“隐居”生活没有吓倒苏联的科学工作者,近百万人自愿离开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这里建功立业。作为补偿,苏联政府给原子城提供了优厚的物质保障。这里的学者领取的工资比外面的要高很多,即便是在苏联经济大萧条时期,城里商店的货柜也没有空过。

新老一代存在“代沟”

苏联解体后,原子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城里商店的特供中止了,军工企业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也一落千丈。没有亲身经历“黄金时代”的年青一代对原子城并无深厚感情,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成千上万人要甘愿牺牲自己的自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城。

这样,在原子城形成了有趣的“代沟”现象。老一辈习惯了小城的宁静生活,他们视铁丝网为抵御外界“病毒”干扰的防火墙。每次有原子城要解密开放的消息传来,都会在老一辈居民中掀起抗议浪潮。诺维科夫说:“原子城的许多居民不愿看到他们的城市越来越多地与外界接触,他们担心他们的内部文化被外界同化。”

关注原子城多年的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院士维亚契斯拉夫·戈拉兹契夫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对于那些在苏联时期迁入原子城的老居民来说,围墙外的世界是可怕的、敌对的,是富于侵略性且不可理喻的。他们不愿意受到外部世界的‘入侵’。”

萨罗夫市民在举行建城日庆祝活动

而对原子城的年轻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比城中要精彩得多。他们想方设法到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见世面、闯天下,一旦走出去便不肯再回来。因为城中的核工业企业工作繁重,且薪水不高,许多留守的年轻人也不愿继承父业,而是改行做起了小买卖。这也造成了核工厂人才“断层”的局面:苏联时代的那批老专家即将退休,而刚进厂的小青年既无经验又无文凭。

原子城下一代人的境况同样令人堪忧。戈拉兹契夫院士曾对萨罗夫、斯涅任斯克、奥泽尔斯克等城市高年级的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这些原子城的小居民们用图画描绘出自己的城市。调查的结果让戈拉兹契夫感到震惊:学生们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而纵观这些作品,给人两种截然对立的感受:一方面,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好,如何让人留恋;另一方面,人们在这座城市中无所作为。

“断奶”后艰难转型

2007年初,按照俄罗斯联邦法律,对原子城的财政拨款不再编列入政府预算的特别条款,而是完全交由所在的联邦主体。而联邦主体的财力有限,根本不可能给予原子城太多的经济扶持。这就意味着,原子城面临着“断奶”的危险。这些曾经备受“宠爱”的“骄子”城市不得不自行寻找出路,打响转型之战。

一些原子城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萨罗夫市依靠本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市郊设立了科技园区,提供包括免税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最大的原子城——特列赫戈尔内则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周边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中小商业链。而在不久前,一家大型制药厂在新乌拉尔斯克市挂牌成立,一举成为乌拉尔地区最大的胰岛素供应商之一。

不过,受“秘密行政区”身份的困扰,原子城的发展受到了引资困难、项目受限等诸多制约。譬如说,热列兹诺戈尔斯克市的硅产业颇具市场前景,但是俄原子能署无法从预算中给它拨款,因为硅业不是该署的重点扶持行业,俄国内投资商的热情也不高。只有外国投资商愿意投资进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但是按照俄《秘密行政区法》,严禁外国人涉足原子城,更不用说在那里投资设厂了。

链接:俄十大秘密“原子城”

萨罗夫(阿尔扎马斯-16),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州,俄最著名的原子城,俄首个核弹和氢弹的诞生地。

斯涅任斯克(车里亚宾斯克-70),核弹药的研制基地,并负责核弹生产全过程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工作。

奥泽尔斯克(车里亚宾斯克-65),城内的“灯塔”公司建有核废料处理中心,负责处理从核电站和核动力舰船上卸载下来的核废料。

新乌拉尔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4),苏联时期曾是浓缩铀的生产基地。

谢维尔斯克(托木斯克-7),城中的816工厂曾是高浓缩铀-235和武器级钚的生产中心。目前,该城的西伯利亚化学联合工厂拥有10万名职工、两座核反应堆,每年生产的浓缩铀和钚除供应核武器制造部门外,还作为核电站燃料在世界市场销售。

热列兹诺戈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6),该城生产核武器必须原料之一——钚-239。

泽列诺戈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45),建城时的国营电子化学工厂负责生产武器级铀。

特列赫戈尔内(兹拉托乌斯特-36),从事核弹药的研制生产,并负责研发潜射战略导弹。

扎列契内(奔萨-19),俄罗斯核工业电子仪器的生产中心之一。

列斯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45),其“电子化学仪器厂”从事核弹药的研发生产。

注:括号内是这些城市在前苏联时期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