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丢弃了“同志”称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09:02
当中国人丢弃了“同志”称呼
作者:张放

“同志,您好。”
“同志,同志,您一定得把这钱收下,”
“真是雷锋同志再现了呀。”
“同志,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同志,这东西多少钱?”
“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呀?”
“同志,你一定要把这钱转给组织,这是我的最后党费。再见了,同志……”
“不管你在世界的何处,也不管彼此之间是否相识,只要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找到同志和……”
“How are you, Comrade Li.”(连英语中,这个“同志”都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最标志性的称谓。)

多好的称谓!
多实用的称谓!
多不能替代的万能称谓!
影响了两三四代人的生活的称谓!
现在很多老同志们(六七十岁以上)仍在使用的称谓!
过去某个年代最正常也最常听到的也最常被称呼的称谓!

可现在,它竟成了一种不能说出口的东西,成了禁忌。
一个感动过那么多革命者或想参加革命却没来得及参加者的称谓,只因为香港殖民地文化的无限渗透,这个词竟给糟蹋了,玷污了,败坏了,损辱了,不能用了。
时代变迁真快。真快。不过二十来年!


没了“同志”,中国社会也由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称呼上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能替代“同志”一词的词,却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什么新进展。本来,中国人在称谓上是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最不能有丝毫乱也最必须稳定下来才个个高兴到心安理得的关系。但事实却有些不对头,或者说与实际状况有出入。至少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换万能的“同志”一词的词,仍在探讨和实践中。从目前替换词上来看,尽管有些词已经大有取代“同志”一词趋向,但却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也因此显露出替换词的创意不够,力道不足,或韵味索然。

先说最普遍使用的“先生”、“小姐”两词。

把所有的男人,都改称为“先生”,这似乎有些不大对头。仅就字面意义上说,“先生”是“尊老”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说您先于我出生了,于是,您就比我大,您就比我有资格,您就是我哥,我爹,我叔,我伯,我爷了。但,如果把所有男人都统统叫成先生,而不论生和卒的年,这不成了笑话吗?让一个四十多岁的我,叫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啊),这不是扯蛋吗?我就经常没有办法地叫那些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但除此而外,好像我们还真就没有了最适当、最表现时代特征的其他称呼了?

于是,人们的目光再投向香港,投向英语。Mr.和Sir这两个词很不错,国人们也邯郸学步地拿来使用,把男人都称作Mr.和Sir,(“蜜斯特”,和,“射”),后面和前面再加个姓氏,听着就甭提有多好听,多沾洋气,多叫人羡慕了。尤其在一些大饭店等高级场所里,那么一叫,一听,更是好听与顺耳。

英语中“蜜斯特”这个词,我还真就为写此文,很好奇地查了一下自己编辑出版的英语词根词典,它的根本意思是master(“马斯特”,不再是“蜜斯特”了)的另种简单表述形式。master的意思是great,意思是“更重要的人”,或“更受到敬重的人”。再看“射”这个词的根本含义,它等于“older”。也就是说,“射”才更表达出“老者”的意思。可我总觉着,大陆这么有文化氛围,又有那么多象样和不象样的专家学者天天研究着中国文化,怎么能学香港那些又臭又长,情节基本胡编滥造的电视剧,把李姓男称为“李射(Sir)”,把张姓男叫成“张射(Sir)”呢,又怎么忍心把一个好端端的男人,叫成什么“蜜斯特”呢?这么叫不太妥当,听上去,也太殖民地味儿,更丢泱泱大国几千年文明动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人的脸面啊。

于是,突然之间,我感到竟找不到一个能替代“同志“的万能称谓。我感到了严重语塞。

更糟糕的是,没了“同志”,对于陌生女人,就更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年轻的叫小姐?可是,叫小姐跟“叫小姐”的发音却一模一样。尽管此“小姐”非彼“小姐”也。但总觉着做男人的这样叫人有些不太地道。此外,怎么就知道人家是小姐呢,我是说,怎么就知道人家就是未婚女人呢?

这可怎么办?

以前的“同志”称谓,没有性别区别,不管男也不管女,统统可以尊称为“同志”。顶多在同志前面放个“小”或“老”,以表年龄上的的区别。被叫者,小的感到自己的确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要学的东西也太多,可不就是小同志吗;老的感到自己的确应该受尊重,毕竟为祖国建设多做了很多贡献,多扛了几年枪,多打过几年仗啊,当之无愧。小的和老的,都被称作同志,因为大家志同道合。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了。于是,皆大欢喜。

可现在不行了。叫不了了。再叫人家“女同志”为“女同志”的话,在北京就是找挨抽,在东北就是找挨打,在南方就是老土,在海南岛则容易被同样性别的人骚扰了。到这份上,这不是难为我们么?那不叫同志,叫什么呢?“小姐”不成。叫“女士”?比如,“女士,您好?”这听着怎么有些别扭?这也不是喊人的用法啊。另外,这么叫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与心态习惯。那就还叫“小姐”?即便叫“小姐”,也得轻轻地叫,然后大声地说后面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自在。比如“(轻声并尽可能被含糊地听到地、最快语速地)小姐(接着大声地)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但如果在某种情形下,比如遇到一个50多岁的女人,连叫小姐也不成,怎么办,那也绝对不能叫“大姐”,这是万万使不得的。特殊年代里最常用的亲切称呼“大姐”,现在也不能滥用了。这个词让女人感到自己岁数太大,而今天,岁数大的女人使用着最好的化妆品,正尽量让自己年轻呢。人家花了那么多钱修饰自己,咱们怎么能忍心叫人家“大姐”呢。看来我们还真的没有一个介乎于“小姐”和“大姐”之间的所谓Ms(摹丝)的称谓。需要创造一个出来。

那到目前为止,也就只能含糊其辞地把所有男人统统称作“先生”,而不去想他到底是“先生”,还是“后生”。也就只能低声细语地把所有看着还算年轻的女人,包括刘晓庆那么年轻的女人,统统称作“小姐”,而不是大姐。把所有比大姐还大的女人称作什么,那就“自娱自乐”酌情处理了。

凡此种种,正表现我们对陌生人的称谓创意不够,力道不足和韵味索然。可喜的是,很多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有人继续发扬光大软弱无力的工人阶级留下的最漂亮的词汇遗产:把所有叫“同志”的地方,统统改为了“师傅”。

什么叫师傅?本来是“被从师于的人”的意思。在“同志”一词被宣告已死的目前情形下,启用本来就叫得词义上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师傅”一词,也多多少少符合了中国人“甘为人下人”的心态?或者说甘为“谦逊为大德”的心态?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不是替换“同志”的最好选择。

还有一个词,就是“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所有看得上眼看不上眼的但肯定像个人头马面的人,都尊称为“老师”成为一种时尚。可这词仍替代不了万能的“同志”。试想如果有人敢在大街上与陌生人高声地称呼一下“老师,请问去王府井怎么走?”还不把被问的人吓个半死才怪,还不想,我也没当过什么人民教师啊,怎么会有鬼冒了出来?看来,这个词也不太行。

还有吗?依我看还真有一个万能词,可以代替“同志”,就是“喂”。尽管从各个方面都不遂人意,却明白无误地说明是在喊人。只是它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最基本的礼貌。但却是很多很多人见到陌生人时最想喊出的称谓。礼仪之邦里的人有时也未必都那么注重礼仪。

平心而论,我们国人在称呼方面,比老外们的,从来都是绝对发达的。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称谓都仅局限于亲戚朋友等认识的人之间,所用称谓词汇五花八门,却也乱中自有愉悦处。(只是苦了学汉语的老外们。)也就是说,林林总总的称谓,99.9%都是中国文化注重纲常(不是“肛肠”__作者注)后产生的特有文化景观。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使用的称谓上,用词却如此不准确也非常匮乏。这倒是一个非常值得国人们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越来越开放,人际交往也愈发增多。如何找到一个类似于“同志”这样的一种万能称呼,是个饶有兴趣的事。英语的“米斯特”和“射”不能用,用了会让人感到在装洋相,弄不好还会被人叫成汉奸什么的,犯不上,也用着不太雅。可咱也不能总从那个文化沙漠里捡东捡西啊。那就“先生”“小姐”这么对付着用?似乎有所不甘。


最后我奉献一个我的朋友的女朋友的小故事,从侧面说明称谓在生活上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惑。


我的朋友的女朋友在一家电台当主持,也算个小名人吧。自我感觉就一个字:好。可是有一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她却愤愤地说,“今天我没胃口。”大家马上假装关心地问:“怎么了?”她不等大家的探询目光使用完,就唠叨开了:“今天上午在市场上买点菜,结果有一个小破女生说,大姨,您买我这个菜吧,便宜。”我们一下子就都明白了。问题出在了“大姨”两个字,一个称呼上。卖菜的那个小女生,也太没眼力了吧!人家可是还没出嫁的姑娘啊。大小也是个“小姐”吧。这不,菜不可能从小破女生那里买不说,人还憋着一肚子气,悻悻然去回家一直呆到晚上7点多朋友们聚会,这股愤懑的劲头也没丝毫减损其锐气。

由此可见,某种称谓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种文化的意含,从中也更可以看出,一种称呼之于社会之重要性之所在。
当中国人丢弃了“同志”称呼作者:张放
“同志,您好。”
“同志,同志,您一定得把这钱收下,”
“真是雷锋同志再现了呀。”
“同志,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同志,这东西多少钱?”
“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呀?”
“同志,你一定要把这钱转给组织,这是我的最后党费。再见了,同志……”
“不管你在世界的何处,也不管彼此之间是否相识,只要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找到同志和……”
“How are you, Comrade Li.”(连英语中,这个“同志”都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最标志性的称谓。)

多好的称谓!
多实用的称谓!
多不能替代的万能称谓!
影响了两三四代人的生活的称谓!
现在很多老同志们(六七十岁以上)仍在使用的称谓!
过去某个年代最正常也最常听到的也最常被称呼的称谓!

可现在,它竟成了一种不能说出口的东西,成了禁忌。
一个感动过那么多革命者或想参加革命却没来得及参加者的称谓,只因为香港殖民地文化的无限渗透,这个词竟给糟蹋了,玷污了,败坏了,损辱了,不能用了。
时代变迁真快。真快。不过二十来年!


没了“同志”,中国社会也由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称呼上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能替代“同志”一词的词,却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什么新进展。本来,中国人在称谓上是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最不能有丝毫乱也最必须稳定下来才个个高兴到心安理得的关系。但事实却有些不对头,或者说与实际状况有出入。至少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换万能的“同志”一词的词,仍在探讨和实践中。从目前替换词上来看,尽管有些词已经大有取代“同志”一词趋向,但却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也因此显露出替换词的创意不够,力道不足,或韵味索然。

先说最普遍使用的“先生”、“小姐”两词。

把所有的男人,都改称为“先生”,这似乎有些不大对头。仅就字面意义上说,“先生”是“尊老”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说您先于我出生了,于是,您就比我大,您就比我有资格,您就是我哥,我爹,我叔,我伯,我爷了。但,如果把所有男人都统统叫成先生,而不论生和卒的年,这不成了笑话吗?让一个四十多岁的我,叫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啊),这不是扯蛋吗?我就经常没有办法地叫那些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但除此而外,好像我们还真就没有了最适当、最表现时代特征的其他称呼了?

于是,人们的目光再投向香港,投向英语。Mr.和Sir这两个词很不错,国人们也邯郸学步地拿来使用,把男人都称作Mr.和Sir,(“蜜斯特”,和,“射”),后面和前面再加个姓氏,听着就甭提有多好听,多沾洋气,多叫人羡慕了。尤其在一些大饭店等高级场所里,那么一叫,一听,更是好听与顺耳。

英语中“蜜斯特”这个词,我还真就为写此文,很好奇地查了一下自己编辑出版的英语词根词典,它的根本意思是master(“马斯特”,不再是“蜜斯特”了)的另种简单表述形式。master的意思是great,意思是“更重要的人”,或“更受到敬重的人”。再看“射”这个词的根本含义,它等于“older”。也就是说,“射”才更表达出“老者”的意思。可我总觉着,大陆这么有文化氛围,又有那么多象样和不象样的专家学者天天研究着中国文化,怎么能学香港那些又臭又长,情节基本胡编滥造的电视剧,把李姓男称为“李射(Sir)”,把张姓男叫成“张射(Sir)”呢,又怎么忍心把一个好端端的男人,叫成什么“蜜斯特”呢?这么叫不太妥当,听上去,也太殖民地味儿,更丢泱泱大国几千年文明动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人的脸面啊。

于是,突然之间,我感到竟找不到一个能替代“同志“的万能称谓。我感到了严重语塞。

更糟糕的是,没了“同志”,对于陌生女人,就更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年轻的叫小姐?可是,叫小姐跟“叫小姐”的发音却一模一样。尽管此“小姐”非彼“小姐”也。但总觉着做男人的这样叫人有些不太地道。此外,怎么就知道人家是小姐呢,我是说,怎么就知道人家就是未婚女人呢?

这可怎么办?

以前的“同志”称谓,没有性别区别,不管男也不管女,统统可以尊称为“同志”。顶多在同志前面放个“小”或“老”,以表年龄上的的区别。被叫者,小的感到自己的确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要学的东西也太多,可不就是小同志吗;老的感到自己的确应该受尊重,毕竟为祖国建设多做了很多贡献,多扛了几年枪,多打过几年仗啊,当之无愧。小的和老的,都被称作同志,因为大家志同道合。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了。于是,皆大欢喜。

可现在不行了。叫不了了。再叫人家“女同志”为“女同志”的话,在北京就是找挨抽,在东北就是找挨打,在南方就是老土,在海南岛则容易被同样性别的人骚扰了。到这份上,这不是难为我们么?那不叫同志,叫什么呢?“小姐”不成。叫“女士”?比如,“女士,您好?”这听着怎么有些别扭?这也不是喊人的用法啊。另外,这么叫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与心态习惯。那就还叫“小姐”?即便叫“小姐”,也得轻轻地叫,然后大声地说后面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自在。比如“(轻声并尽可能被含糊地听到地、最快语速地)小姐(接着大声地)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但如果在某种情形下,比如遇到一个50多岁的女人,连叫小姐也不成,怎么办,那也绝对不能叫“大姐”,这是万万使不得的。特殊年代里最常用的亲切称呼“大姐”,现在也不能滥用了。这个词让女人感到自己岁数太大,而今天,岁数大的女人使用着最好的化妆品,正尽量让自己年轻呢。人家花了那么多钱修饰自己,咱们怎么能忍心叫人家“大姐”呢。看来我们还真的没有一个介乎于“小姐”和“大姐”之间的所谓Ms(摹丝)的称谓。需要创造一个出来。

那到目前为止,也就只能含糊其辞地把所有男人统统称作“先生”,而不去想他到底是“先生”,还是“后生”。也就只能低声细语地把所有看着还算年轻的女人,包括刘晓庆那么年轻的女人,统统称作“小姐”,而不是大姐。把所有比大姐还大的女人称作什么,那就“自娱自乐”酌情处理了。

凡此种种,正表现我们对陌生人的称谓创意不够,力道不足和韵味索然。可喜的是,很多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有人继续发扬光大软弱无力的工人阶级留下的最漂亮的词汇遗产:把所有叫“同志”的地方,统统改为了“师傅”。

什么叫师傅?本来是“被从师于的人”的意思。在“同志”一词被宣告已死的目前情形下,启用本来就叫得词义上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师傅”一词,也多多少少符合了中国人“甘为人下人”的心态?或者说甘为“谦逊为大德”的心态?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不是替换“同志”的最好选择。

还有一个词,就是“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所有看得上眼看不上眼的但肯定像个人头马面的人,都尊称为“老师”成为一种时尚。可这词仍替代不了万能的“同志”。试想如果有人敢在大街上与陌生人高声地称呼一下“老师,请问去王府井怎么走?”还不把被问的人吓个半死才怪,还不想,我也没当过什么人民教师啊,怎么会有鬼冒了出来?看来,这个词也不太行。

还有吗?依我看还真有一个万能词,可以代替“同志”,就是“喂”。尽管从各个方面都不遂人意,却明白无误地说明是在喊人。只是它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最基本的礼貌。但却是很多很多人见到陌生人时最想喊出的称谓。礼仪之邦里的人有时也未必都那么注重礼仪。

平心而论,我们国人在称呼方面,比老外们的,从来都是绝对发达的。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称谓都仅局限于亲戚朋友等认识的人之间,所用称谓词汇五花八门,却也乱中自有愉悦处。(只是苦了学汉语的老外们。)也就是说,林林总总的称谓,99.9%都是中国文化注重纲常(不是“肛肠”__作者注)后产生的特有文化景观。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使用的称谓上,用词却如此不准确也非常匮乏。这倒是一个非常值得国人们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越来越开放,人际交往也愈发增多。如何找到一个类似于“同志”这样的一种万能称呼,是个饶有兴趣的事。英语的“米斯特”和“射”不能用,用了会让人感到在装洋相,弄不好还会被人叫成汉奸什么的,犯不上,也用着不太雅。可咱也不能总从那个文化沙漠里捡东捡西啊。那就“先生”“小姐”这么对付着用?似乎有所不甘。


最后我奉献一个我的朋友的女朋友的小故事,从侧面说明称谓在生活上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惑。


我的朋友的女朋友在一家电台当主持,也算个小名人吧。自我感觉就一个字:好。可是有一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她却愤愤地说,“今天我没胃口。”大家马上假装关心地问:“怎么了?”她不等大家的探询目光使用完,就唠叨开了:“今天上午在市场上买点菜,结果有一个小破女生说,大姨,您买我这个菜吧,便宜。”我们一下子就都明白了。问题出在了“大姨”两个字,一个称呼上。卖菜的那个小女生,也太没眼力了吧!人家可是还没出嫁的姑娘啊。大小也是个“小姐”吧。这不,菜不可能从小破女生那里买不说,人还憋着一肚子气,悻悻然去回家一直呆到晚上7点多朋友们聚会,这股愤懑的劲头也没丝毫减损其锐气。

由此可见,某种称谓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种文化的意含,从中也更可以看出,一种称呼之于社会之重要性之所在。
同志-----有共同志向的人。
我想问同志这个词是怎么变成同性恋的同义词的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5-20 13:35 发表
我想问同志这个词是怎么变成同性恋的同义词的

同问
  偶们一般都称呼不认识的人“那个谁谁谁”
同志同志,英文comrades,指志同道合,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因此,同志通常被用作同一个政党内的成员互相称呼,比如“王同志”、“张同志”等等。

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比如“同志您好,请问前门怎么走?”。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使用。

目前,同志也被用作男同性恋的代称,比如,“同志酒吧”,“同志文学”。英语中则用“Gay”表示。

“同志”一词的起源

同就是能谈到一块意见相同,志,由士和心组成.士的意思就是为知己而死,心就是幕红颜而生!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差不多,都是朋友之间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下了定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到了现代,“同志”成了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互称同志。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就是我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对“同志”一词赋予崭新的含义,表明党员之间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目标下的一种新型关系。

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这层意义的开端。(最晚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同志”这个词汇。
路遇解放军或警察,偶还是要称呼同志D!
原帖由 北国之鹰 于 2007-5-20 14:15 发表
路遇解放军或警察,偶还是要称呼同志D!

我们一般叫解放军叔叔或警察叔叔:D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5-20 14:17 发表

我们一般叫解放军叔叔或警察叔叔:D


小朋友,几岁了?:D
有的地方可以叫阿表 老表 老西 很亲切的:D  可要是碰上不理解的人也这么称呼。。。:L
除了同志,还有那个“小姐”
那个同志变成同性恋的代名词...我觉得太恶心了...虽然我不是很反对同性恋...
没有了共同信仰,当然就不会再相"同志"向了....
某些领导,到是恨不得将天下女子皆变成"小姐",某个阶层的理论也是分不清"小姐"社会化是好是坏,于是"小姐"就流行了......:lol :lol :lol
我记得我们老师说过,
任何两条腿可以移动的物体都可以称为"老师'.
和楼主同感啊
“小姐,您好。哪个什么...贵”
“X局,X局,您一定得把这钱收下,”
“哥们,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老板,这东西多少钱?”
“小屁孩,叫什么名字呀?”
此文SIR的解释不对,SIR并不表示ORDER.它出自对高级贵族的称呼SIRE.法语将其演化为SIEUR,进而演化出先生MONSIEUR,而英语则演化为对贵族的称号SIR,后来也演化出先生SIR的意思.


反而是汉语的先生一词字面上看到有ORDER的味道........
呵呵,社会的变化啊。
碰到警察,或中年人,我还是称呼同志的,尤其问个路什么的
楼主,为什么要传这个帖子呢,
我今年19, 根同学还是叫同志的。我喜欢这个称呼因为我感觉它最能体现凝聚力。我的同学呢,往往把这个称呼当作玩笑,而且告诉我这个词还有同性恋的意思。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