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星即将发射,DFH4号平台应该确保没有问题了吧(转一篇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34:11
鑫诺惨剧的吊诡  (转自泡泡俱乐部)
一.致命的故障  

鑫诺二号卫星(SinoSat-2)发射后不久,航天爱好者从国外公布的资料中发现了鑫诺二号同步轨道定点过程异乎寻常。从轨道来看,鑫诺二号11月5日停止向西预定定点位置漂移,转而向东,自此以后,缺乏活力的鑫诺二号很快引起广泛注意,伴随着卫星出现定点故障的怀疑,坊间也传来遭遇麻烦的信息。漫长地一个月等待之后,鑫诺公司发布故障公告。  

虽然CAST(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在挽救卫星,在轨交付鑫诺二号的商业项目,伴随着鑫诺公司展开保险索赔工作而宣告失败。鑫诺二号是国家直播卫星项目第一颗卫星,直接导致中国直播卫星市场启动推迟一年,故障引发的连锁效应只是初露端倪,对中国航天工业与卫星通信市场构成的潜在影响尚难以评估。  

鑫诺二号故障出在“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这个结果上,故障发生在“定点过程中”。当务之急是找出卫星故障的原因,国防科工委已经组成调查组调查这次重大事故。  

鑫诺二号卫星是在东方红四号(东4)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基础上研制的,是东4平台首颗卫星。东4利用东方红三号(东3)公用平台成熟技术开发的新一代静止轨道大平台,是“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卫星都是由平台和有效载荷组成的,有效载荷是核心部分,随卫星用途而定。卫星平台则是贯穿标准化思想的产物,平台由各种服务系统组成一个或多个舱段,卫星平台及其服务系统可以为任何用途、任何载荷的卫星提供基本功能服务的。由此,卫星平台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通用性、适应一定有效载荷、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公用平台。公用平台适当修改可以适应同型卫星或其他型号卫星,甚至是不同系列的卫星需求,达成通用化目的。应用卫星可以在公用平台基础上更改有效载荷,做适应性修改,大大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经费。应用卫星载荷繁杂、要求大相径庭,难以批量生产,公用平台的出现达成一定标准化与通用性,大大节约了研发成本。卫星有效载荷分两个部分,一是转发器、遥感器、探测仪器、信标发生器,一是通信天线、数传媒介、数传系统。鑫诺二号卫星故障中的太阳帆板属平台电源子系统,通信天线属有效载荷部分。由此可知属于东4公用平台部分的太阳帆板和鑫诺二号卫星有效载荷部分的通信天线同时出现故障,两个故障都是致命的,直接导致卫星失去工作能力鑫诺惨剧的吊诡  (转自泡泡俱乐部)
一.致命的故障  

鑫诺二号卫星(SinoSat-2)发射后不久,航天爱好者从国外公布的资料中发现了鑫诺二号同步轨道定点过程异乎寻常。从轨道来看,鑫诺二号11月5日停止向西预定定点位置漂移,转而向东,自此以后,缺乏活力的鑫诺二号很快引起广泛注意,伴随着卫星出现定点故障的怀疑,坊间也传来遭遇麻烦的信息。漫长地一个月等待之后,鑫诺公司发布故障公告。  

虽然CAST(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在挽救卫星,在轨交付鑫诺二号的商业项目,伴随着鑫诺公司展开保险索赔工作而宣告失败。鑫诺二号是国家直播卫星项目第一颗卫星,直接导致中国直播卫星市场启动推迟一年,故障引发的连锁效应只是初露端倪,对中国航天工业与卫星通信市场构成的潜在影响尚难以评估。  

鑫诺二号故障出在“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这个结果上,故障发生在“定点过程中”。当务之急是找出卫星故障的原因,国防科工委已经组成调查组调查这次重大事故。  

鑫诺二号卫星是在东方红四号(东4)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基础上研制的,是东4平台首颗卫星。东4利用东方红三号(东3)公用平台成熟技术开发的新一代静止轨道大平台,是“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卫星都是由平台和有效载荷组成的,有效载荷是核心部分,随卫星用途而定。卫星平台则是贯穿标准化思想的产物,平台由各种服务系统组成一个或多个舱段,卫星平台及其服务系统可以为任何用途、任何载荷的卫星提供基本功能服务的。由此,卫星平台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通用性、适应一定有效载荷、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公用平台。公用平台适当修改可以适应同型卫星或其他型号卫星,甚至是不同系列的卫星需求,达成通用化目的。应用卫星可以在公用平台基础上更改有效载荷,做适应性修改,大大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经费。应用卫星载荷繁杂、要求大相径庭,难以批量生产,公用平台的出现达成一定标准化与通用性,大大节约了研发成本。卫星有效载荷分两个部分,一是转发器、遥感器、探测仪器、信标发生器,一是通信天线、数传媒介、数传系统。鑫诺二号卫星故障中的太阳帆板属平台电源子系统,通信天线属有效载荷部分。由此可知属于东4公用平台部分的太阳帆板和鑫诺二号卫星有效载荷部分的通信天线同时出现故障,两个故障都是致命的,直接导致卫星失去工作能力
二.复杂的定点  

鑫诺二号发射成功的公告表明星箭成功分离,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今后一段时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远望’测量船将对卫星实施测量和多次变轨控制,最终使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92.2度赤道上空,建立正常工作姿态。”鑫诺公司失败公告则说:“鑫诺二号卫星保持在东经92.2度预定轨道位置附近,卫星平台的其他系统在轨运行正常。”鑫诺二号进入了同步轨道,定点过程中爆发故障,无法挽救导致失败。  

同步轨道定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要叙述。  

卫星进入转移轨道(GTO),星箭分离后,姿态控制(姿控)系统就开始工作。速率阻尼首先工作,消除星箭分离时受到的干扰。鑫诺二号使用主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设想卫星有三条互相垂直的轴线,一条沿卫星运动方向水平向前(Roll,侧滚轴,与轨道相切),另一条垂直于运动轨道平面(Pitch,俯仰轴),第三条向下指向地球中心(Yaw,偏航轴,正交于俯仰轴和滚动轴),卫星绕三条轴线的转动角称为姿态角。卫星的俯仰轴偏差使服务区生东西偏移,侧滚轴偏差使服务区南北偏移,偏航轴偏差使服务区轴向转动。轻微异常,使服务区边缘用户受影响,严重异常,可能使全体用户受影响,甚至业务中断。三轴稳定方式避免整星转动,定向精度较高。通常三个轴角运动的稳定使用三套控制系统,每一系统中都有测量元件、放大元件及力矩元件(小推力器或反作用飞轮)。姿态控制系统由敏感器、控制电路与计算机、执行机构三大部分构成,与卫星构成闭环系统。敏感器测量姿态角和角速度,控制电路和计算机处理测量信号,依预先设计的控制规律产生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经放大,驱动执行机构产生控制力矩,使卫星姿态和角速度接近给定目标值。陀螺仪测量卫星角速度,通过姿态控制执行机构控制完成。姿态控制执行机构有喷气执行机构、机电执行机构、环境力执行机构三种类型。喷气执行机构通过推力器产生高压气体喷射,获得反作用力和力矩。常用喷气系统有以高压液态惰性气体为工质的冷气系统,以无水肼为燃料的单组元系统,以燃烧剂和氧化剂的双组元液体推进系统。机电执行机构由驱动电路、电机、轴承、传动装置和惯性质量等组成。通常有惯性轮、控制力矩陀螺、太阳阵或天线的指向驱动装置等。惯性轮旋转运动被加速或减速时,产生反作用控制力矩。正反两向旋转、转速为零附近的惯性轮是反作用轮。惯性轮加速减速过程中始终具有较高转速则是动量轮,产生控制力矩,并利用角动量稳定转轴的惯性空间保持。环境力执行机构是一种利用空间环境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矩的装置,如重力梯度杆等。  

卫星姿态捕获分为全自主、半自主和地面控制三类。目前常用地面控制姿态捕获,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闭环是下载星上数据,地面站处理以后上传姿控信息,执行。开环则是地面计算出控制指令,上传给星上执行机构执行,通常有较长的时间延迟,目前最短延迟达到30秒的水平。因为开环方式可靠性较高,属常用方式,中国一般也使用地面开环控制方式。  

虽然不清楚鑫诺二号具体的姿控与定点过程,参考东方红三号卫星与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常用的步骤,大致过程如下。  

各向速率阻尼工作完毕,太阳敏感器启动,锁定太阳。太阳敏感器利用太阳光线通过一条狭缝投射到太阳电池码盘上,不同的入射角产生不同的数码信号,从而获得姿态信息。没有发现太阳的时候转动卫星寻找太阳,直到太阳敏感器中心轴线指向太阳,此时太阳帆板面向太阳。地面找到卫星时,指令卫星的一条斜轴指向太阳,并绕该轴线慢旋,使地球敏感器找到地球,地球敏感器使用红外线探测元件对地扫描,通过红外辐射的变化获得姿态角。卫星利用地球敏感器和太阳敏感器测量三轴姿态,建立起对地定向的三轴稳定姿态。同时星敏感器利用电荷耦合器件(CCD)阵列获取星空图象,由星上计算机星图识别,确定三轴姿态。陀螺仪利用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定轴性,测量卫星的角速度和姿态变化。射频敏感器利用卫星几个窄波束天线同时接收同一个目标无线电信号,效果比对确定卫星相对于目标的姿态。磁强计测量地磁场在卫星中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地磁场模型来确定卫星姿态信息。卫星姿态建立相当复杂,通常多种手段联合,建立起三轴稳定姿态。以后,地面发出指令,建立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所需姿态。  

卫星进入大椭圆转移轨道以后,轨道近地点是火箭三级第一次关机时建立的初始轨道的远地点,转移轨道远地点在36000千米,星箭分离。卫星再次到达远地点,启动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把卫星推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东3首先自动完成速率阻尼、太阳捕获,进入绕偏航轴以0.5°/s的角速率慢旋的巡航姿态,远望测量船才第一次注入指令。转移轨道停留时间长短不一,东3在远望测量船注入指令以后将建立三轴稳定姿态,等待变轨窗口。卫星通常在此期间打开太阳帆板。远地点机动前建立点火姿态,点火后转换成巡航姿态。进入同步轨道,东3启动动量轮,建立正常三轴稳定姿态,完成轨道定点捕获。
由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在赤道上,卫星发射时的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存在夹角,即轨道倾角,需要让卫星进入赤道平面,即改变运动方向。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之前先调整卫星姿态,使发动机的轴线和轨道面成一定角度,远地点发动机在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点火工作,施加卫星一个沿发动机轴线方向的附加速度,将卫星精确推入沿地球赤道方向。然后启动卫星轨道微调发动机,对姿态进行修正,并精确修正轨道,慢慢贴近静止轨道并停止漂移。从国外公布的轨道资料来看,鑫诺二号成功进入东经92.2度预定轨道位置附近。
三.鑫诺还活着  

卫星电源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严重影响卫星结构、轨道动力学特性、可靠性等关键性指标。鑫诺二号的太阳帆板是刚性多层折叠式,通常与展开、释放、锁紧机构、连接支撑架、对日跟踪双轴驱动机构等部件配合使用。东方红三号太阳帆板一次展开,翼展十余米,加上卫星重量的一半是液体推进剂等因素,太阳帆板振动需要得到很好的控制。帆板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和振动,使卫星成为可变形的挠性卫星,姿控时,帆板振动连带卫星本体振动,进而影响星载设备工作。通常出于卫星飞行动力学等控制需要,使用帆板二次展开技术,一次到位的展开太阳帆板可能超出本体结构、姿控、轨控等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不足,鑫诺二号同步轨道大型卫星适用帆板二次展开技术。太阳帆板通常在转移轨道上一次展开部分帆板,锁定,供电,建立三轴稳定姿态;进入同步轨道时解除锁定并完全展开帆板,伸展到位后锁定,建立正常的工作姿态。  

鑫诺公司公告说“定点过程中”帆板二次展开没有完成。卫星首先要入轨,然后才能定点。火箭将卫星送入转移轨道以后,星箭分离,然后卫星远地点发动机将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飞行,此时完成入轨过程。卫星启动轨道微调发动机,逐渐飘移到预定定点位置精确定点,一般要经过15天时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卫星就能交付用户了。如果帆板一次打开失败,启用备用方案入轨,帆板将直接打开到位,不必两次打开。鑫诺二号只是二次打开故障,一次展开帆板后,卫星已经能得到局部供电。太阳帆板二次打开过程中任何步骤都有不同的帆板姿势,从帆板无法解锁到二次打开后不能锁定都有可能,卫星能得到多少供电难以判断。  

鑫诺二号详细技术细节无从得知。按传统,预研阶段会披露相当一部分希望达成的技术指标,分析技术优劣与可行方案;进入项目研制阶段,信息基本封锁,只有通过学术论文零碎获得一些技术进展;随着发射的临近,会有一些技术信息透露;发射成功以后,视情况逐渐解密。卫星成功后,中国航天常常会竹筒倒豆子的全盘托出技术状态,透明度很高。东4大平台有很多商业合同,鑫诺二号是颗商业卫星,成功后应该很快披露技术细节的。但是目前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必然严格保密。从东4预研资料来看,电源分系统分配给平台1500W电能,这对庞大的太阳帆板来说,只要局部展开就能满足平台用电。  

卫星电源分系统是星上所有仪器工作的电源,负责电能产生、储存、变换、调节、传输分配、管理,鑫诺二号使用太阳电池/蓄电池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阵列、蓄电池组、电源控制单元三个子系统组成。太阳能电池在光照区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经电源控制单元分流、稳压调节、充电控制,向卫星载荷供电并对蓄电池充电。星蚀期,卫星进入地球阴影区,蓄电池组经电源放电调节器控制、调节,向卫星载荷供电。太阳电池/蓄电池供电系统中的太阳电池、蓄电池、电源控制器需要针对不同卫星的轨道、功耗、电压等要求选择不同配置方案,以求系统整体传输效率、重量最佳。由于“十五”期间才展开柔性太阳帆板的研究,鑫诺二号不可能冒险应用这个技术,刚性帆板决定太阳电池不能如柔性帆板那样两面贴片发电,只能一面贴上太阳电池。鑫诺二号太阳电池阵至少能供应10000W电能,一对太阳电池翼,每翼四块分阵部件组成,打开一块折叠板基本能满足平台用电。假设太阳电池阵一次展开完成,以后任意状态下,都可以旋转太阳电池翼对准太阳,只是获得电能大小要视电池翼状态而定,维持平台用电不会是大问题。
东4平台预研阶段锁定110安培小时容量的氢镍电池,100V母线电压。以平台耗电1500W计算,蓄电池最多支撑不到8小时。现实中还要考虑传输损耗、放电深度等,蓄电池所能支撑的时间要打折扣。卫星出现电力供应故障以后,除了停止有效载荷工作以外,还可以停掉很多设备,乃至于断电后永久损失某些设备也在所不惜,进入紧急安全负荷状态,最小化耗电,让卫星“活着”。鑫诺二号最好的情况只是帆板二次展开故障,可以减负荷供电,最坏的情况是故障连带太阳电池阵等设备损毁,直到卫星掉电。鑫诺公司说明:“卫星平台的其他系统在轨运行正常”,太阳帆板属电 源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是否包含在“其他系统”中不得而知。从字面来说,电源分系统(太阳帆板二次展开)与有效载荷(通信天线展开)出现故障,除此以外的分系统正常;也可以理解为除了电源分系统与有效载荷的太阳帆板二次展开与通信天线展开这两个部件故障以外,其他正常。鑫诺公司新闻发言人透露:“太阳板不能正常工作,就等于卫星的供电系统完全失灵;通信天线不能展开,则意味着卫星无法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不知道是口误还是记者错记,太阳帆板出现故障不能与供电系统完全失灵(即直接造成卫星掉电后果)划等号,但是这个消息实在不妙,电源分系统可能出现严重故障。CAST的态度是进一步分析研究,显然立足于卫星还“活着”这个前提,仅仅依靠蓄电池是支撑不了多少时间的。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卫星出现掉电故障,在电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时,要将鑫诺二号推离同步轨道,让开位置,以免干扰同步轨道上的其他卫星。如果卫星在轨道上死亡,自然漂移,很容易出现与其他卫星危险接近的情况。明年发射的中星九号与鑫诺二号定点位置相同,更凸显让开轨道位置的重要性。  

从国外发布的轨道数据来看,鑫诺二号基本上自然漂移,已经没有轨控迹象。这说明两种极端状态,一个是卫星还活着,等待有利时机排除故障;一个是卫星轨控失败,已经成为太空垃圾。综合来看,鑫诺二号电源分系统出现重大故障,只是在最低限度的意义上,卫星还“活着”。
四.电源与机械  

鑫诺二号在同步轨道上没有精确定点过,目前处于自然飘移状态。如果鑫诺二号仅仅是太阳帆板与通信天线故障,并不影响卫星精确定点。从商业角度来说,已经无法再使用鑫诺二号了,供电不足影响载荷工作;通信天线无法打开则直播服务无法展开,即使以后解决故障,商业合同也很难继续执行。不成为商用卫星并不妨碍卫星目前拥有者CAST或长城公司将其美其名曰为“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如无法正常使用的东方红二号、三号首星那样。鑫诺二号毕竟是东4大平台的首颗卫星,鑫诺公司展开索赔工作意味着商业合同地中止,CAST自然要进行各种在轨试验,为后继星研制汲取经验教训,并且能考验一些卫星设备。鑫诺二号商业失败了,是否准确定点没有意义,但是从技术测试的角度来说,需要精确定点,至少能借此考验轨控、姿控能力,好容易抓到一个技术测试的机会,CAST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各种极端测试,全面考验东4平台能力。没能精确定点说明两个故障影响到鑫诺二号的轨控、姿控,也可能都影响到了。鑫诺二号故障不仅仅是太阳帆板没能二次打开,而是电源分系统出现故障。  

二次打开技术难度很大,尚能自圆其说,通信天线的故障多少显得莫名其妙,面对这两个故障的第一反应都是机械故障。商业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天线分系统和转发器分系统。鑫诺二号使用进口法国阿尔卡特宇航公司的22个转发器行波管及4个接收机,有效载荷部分还可能使用更多国外产品。2003年,EMS技术公司制造的东4平台通信天线被加拿大出口管制,目前还没有消息表明鑫诺二号是采购阿尔卡特的产品还是自行研制的。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通信天线打开技术相当简单,展开、锁定即可,随着轨道、姿态变化作一些微调,错误能低级到这个程度?随着这个疑问,平台都成问题,因为帆板与通信天线机械结构都属于核心控制节点,东4的机械结构设计存在不足,存在废弃东4平台的可能了。存在重大设计缺陷的平台要重新设计,放弃东4设计另起炉灶并非没有可能。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预研阶段考虑采用东4平台,另一个考虑是采用更大的全新平台。东4平台主要不足表现在800公斤有效载荷上,难以满足新一代各类通信卫星要求。今年珠海航展上,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露面,作为东4平台直播卫星项目的后继重点项目。如果东4平台故障属于低级技术错误,将严重影响商业声誉;如果故障涉及深层技术问题,东4平台可能面临着被放弃的严重局面。  

机械结构硬故障挽回余地非常小,尤其是没有建立正常工作姿态以前,基本属于不可挽救的。等到卫星正常工作以后,遭遇突发故障,挽救成功的案例才比较多。帆板机械故障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机械结构对整星影响稳定,较少可能引发卫星连锁故障。机械故障同时也是最坏的结果,因为最坏结局是废弃东4平台。  

鑫诺二号有效载荷包括两组4:2备份方式的接收机、22路大功率Ku频段转发器、3付接收天线、2付发射天线、近30个切换开关。两侧面对称布置的大天线是发射天线,与太阳帆板一起占据了四个侧面,三个接收天线布置在卫星顶部。从布置来看,天线机械故障最可能出现在庞大的2付发射天线上,因为3付接收天线口径较小且动作幅度小。除机械故障外,还可能软件问题,这与太阳帆板一样,可以是指令注入失效。同机械故障相似,如果数据管理分系统出现问题,属东4平台整体设计质量低下,引发最严重的后果是废弃平台;如果是电源分系统与载荷系统孤立的指令注入故障,则错误太低级,将严重影响商业声誉。因为通信天线与太阳帆板一同出现故障,很可能是关联故障。同步轨道上首先打开太阳帆板,此时出现二次打开不能完成。帆板故障只导致卫星供电不足,如果因供电不足而不去打开通信天线或者打开失败,并不能说打开出现故障的,显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确认故障的。帆板不能打开可能连锁导致电源分系统故障或者因为电源分系统故障导致帆板不能打开,互为因果,且都可以导致无法精确定点的情况发生,除非测控、姿控与轨控两个分系统之一也出现故障。数据管理分系统注入通信天线打开指令失效,意味着有效载荷出现问题,而不是数据管理问题,因为鑫诺公司公告“卫星平台的其他系统在轨运行正常”。与太阳帆板部件故障锁定电源分系统故障一样,通信天线故障需要认为是有效载荷系统故障。假设卫星本体局部设计均属合理,因意外导致通信天线与太阳帆板故障,最有可能是帆板不能打开的意外之“原因”,同时导致通信天线不能打开。
五.危险的过程  

对鑫诺公司的公告,首先要扩大化,从表面的部件故障上升到分系统故障;其次要局限在其它系统没有故障的前提下。忠实遵守字面含义,同时要避免无限扩大化。一个因素可能引发的后果可以是不受控制的,譬如蝴蝶效应。有这样一个经典描述:缺乏一枚钉子,掉了一个马掌,战马失足摔下国王,国王被俘输掉战斗,战斗影响战役,最后帝国灭亡。卫星的“堵转”现象则是支持蝴蝶效应的例子。太阳帆板要一直指向太阳,国外一颗通信卫星发生帆板停转与转速变慢的情况,虽然故障恢复,却再次发生,检查表明整个系统正常,并无故障。这种“堵转”现象就是一个蝴蝶效应。环境存在导致某种结果的条件,确定的条件系统也能产生随机结果,这是由初始条件和细微变化造成的,比如亚马逊河的蝴蝶扇动翅膀,引起了纽约的飓风,比如一枚钉子毁掉了一个帝国。当然还存在“反蝴蝶效应”,因为初始条件的微小扰动很容易被破坏掉。  

CAST正在研究鑫诺二号,鑫诺公司正等着事故调查报告出台,以便向保险公司全面索赔,对不掌握资料的外界来说,不可能判断出故障原因,但是这不妨碍在此纸上谈兵,将故障锁定在一定范围以内。极端来看,鑫诺二号故障可以是蝴蝶效应,不过以公告为准探寻故障原因大抵不会偏离方向。  

电源分系统中,任何局部都可能出现故障,但是能确定的只有太阳帆板二次打开没有成功。鑫诺二号太阳能电池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KW(或10.5KW),那么轨道初期功率在12KW以上(预研资料就是这个数据),一侧4块折叠太阳能电池板,共8块,打开一块就能提供平台1500W的耗电量。有效载荷在转移轨道上不工作,只需满足平台供电,过高的电量除了补充蓄电池以外,只能转为热量消耗掉。超过6KW功率的卫星常规选择100V或稍高电压,导致太阳电池阵设计相当复杂,因为危险的静电能够导致电池阵彻底毁损的严重后果。东4重点突破的技术包括卫星电源及控制与机械太阳翼及二次展开机构两项,电源部分采用了具有危险的100V高压,稍有不慎就能导致卫星局部瘫痪甚至掉电,这比太阳帆板二次展开技术更关键。转移轨道上过高输出功率是不利的,需要限制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电流、输出功率,剩余功率要通过一些手段损耗掉。全星尚没有建立起稳定状态的情况下,瞬间电流变化很考验电源系统能力,甚至比日常工作状态的负载能力要求还苛刻。相信在转移轨道上,鑫诺二号只打开一侧的一块太阳电池阵,短时间的输出功率不足由蓄电池补上。  

鑫诺二号与国外多数卫星一样使用直接能量传递方式,太阳电池阵与负载并联。寿命初期输出功率高于负载消耗,通过分流调节器转移到太阳电池阵短路端,转为热能散发掉。鑫诺二号母线电压全调节方式,太阳电池阵每个分阵电池片串联相同片数,统一布片,结构相同,形成统一母线输出,与全调节方式一起求得所有工作时间的平稳电压。太阳电池表面覆盖一层高电阻率耐辐照盖片玻璃,运行于高导电性等离子体环境中,会在太阳电池盖片玻璃上产生充/放电效应,电位值到达一定程度会产生静电放电。同样在等离子体环境中,太阳电池阵裸露导体部分宏观形成与等离子体并联回路,100V高压母线加剧此种现象,能够形成功率损失,甚至因局部高温烧穿绝缘介质造成短路,部分或全部损毁太阳电池阵。这需要一系列的主被动控制措施。  

二次打开太阳帆板过程密布危险,除了可靠的机械结构、控制系统以外,还有执行机构是否存在危险性的问题。太阳帆板展开的扰性影响非常大,伸展到位后通常要从剧烈晃动状态逐渐平稳,整个过程不但严重考验帆板结构,同时严重影响卫星本体。太阳帆板供电中出现的涌浪电流等控制非常复杂,对高压母线瞬时特性要求很高。
六.颤抖的帆板  
太阳帆板打开过程短暂,却非常危险,很容易出故障。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鑫诺二号故障是不可原谅的。1965~1994年间,全球发射207颗商业通信、广播卫星,失败27颗,其中1颗因太阳帆板无法打开造成。太阳帆板故障概率很高,打不开帆板的故障比较少见,商业通信卫星上则是罕见了。另一个同期统计表明只有1991年一颗卫星通信天线无法打开,但是经抢救恢复。鑫诺二号故障是小概率事件,只怕要开了同时出现这两个故障的先河了。  

有关太阳帆板二次打开的资料非常少,对鑫诺二号整个打开过程几乎一无所知,究竟如何选择技术路线不得而知。神舟飞船太阳帆板折叠以后使用预载荷压紧杆压紧在飞船壁上,爆炸螺栓切断压紧杆,帆板释放。太阳帆板一般有同步展开机构,绳索联动机构(CCL)最常用,包括与展开机构铰链相固定的导索环、以导索环导向和支撑的软钢索组成,帆板间安装绳索联动机构。导索环转动分别和其相连的帆板相同,软钢索以一定张紧力绕在两个导索环上, 随着导索环的转动而运动。张紧力可防止钢索打滑, 并在导索环上安装有压紧防滑装置。除了上述构架式,另一种打开方式是盘压式。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可能使用太阳帆板二次打开技术,有源打开方案,电机驱动控制。  

鑫诺二号没有选择一次打开方案,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个原因是62.3平方米的太阳帆板扰性影响非常大,帆板振动通常可延续100~150秒,加上东4平台推进剂占据一半以上重量,推进剂晃动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太阳帆板早早打开,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推动卫星入轨,会给控制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第二个原因是蓄电池设计只能按正常工作状态确定容量,希望重量尽可能的轻。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至少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而东4平台耗电量又比较大,必须要展开太阳帆板供电。折中方案只能是二次打开。鑫诺二号已经进入同步轨道,说明帆板在转移轨道上正常供电,否则蓄电池无法坚持这么久。  

帆板如果是无法解锁导致二次打开失败,卫星还是有电力的。如果帆板已经打开,却与卫星平台共同作用超出控制指标,首先会姿态震荡,其次可能引起卫星部件损毁,包括帆板机构的毁坏。帆板也可能因打开过程中的冲击振动等结构破坏。如果帆板打开机构使用了爆炸螺栓,也会出现意外破坏。还有一种可能是“软”故障,帆板打开到没有锁定前,不稳定的瞬间电流破坏了电网,导致卫星瘫痪。
两侧帆板都锁死的可能性很小,无法注入指令或者电路遭破坏的可能性同样很小。如果是这样,要从火箭发射到进入同步轨道的全过程中寻找原因了。最坏可能是卫星设计制造存在重大缺陷,都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可能。帆板执行二次打开动作,从打开到锁定之间,具有多少太多可能。总结下来,一个是帆板振动等原因结构破坏导致无法向卫星供电,或者脆弱的连接通道遭到一定破坏,无法与卫星电网连通。另一个可能是电网没有经得起供电冲击或者部件失效,电网局部或整体破坏。卫星对富余功率通常采用并联分流调节器,一方面保持电网电压稳定,一方面改变局部太阳电池分阵工作点,不让富余功率进入星内,转化为热能辐射掉。顺序线性分流调节器安装在太阳电池翼摇臂架上,任何时间都只有一级处于线性状态,如果分流调整管短路,对整个太阳阵输出功率影响小。顺序线性分流调节器可靠性高,但是只适用中等功率,东4应该使用顺序开关分流调节器。通过调制开关调节电流的顺序开关分流调节器,任何时间都有一级分流电路处于开关状态。由于每一级电路对应太阳电池分阵,输出功率大,一旦分流调整开关管短路,损失功率较大。东4应该有完善的功率分流调节电路,覆盖到最大功率。假设分流部分出现问题,也只是损失功率的事情,不会出现掉电等严重情况。东4电源采用统一母线方式,太阳电池电路、分流调节器、充电调节器、放电调节器、蓄电池组都是模块布置,受中心控制器控制。系统模块具有亢余,部件毁损不会造成电源系统太大损失。卫星电源系统不至于因帆板打开遭受重创的,设计时必然会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但是100V母线电压对太阳帆板的影响却不容小视。帆板打开机构控制展开过程,如果某个局部出现问题,比如卡死,太阳帆板没有展开到位的情况下,电池阵表面处于不均匀充电状态,相邻电池串存在高压或者电池串有大电流,静电放电很容易引起高温,烧毁电池阵,局部或全部功率丧失。  

太阳帆板很短时间内完成打开,通常不会引起静电放电现象。导致帆板因静电损毁要么是帆板打开以前已经短路,要么局部展开后停滞较长事件。问题是两侧帆板等于互相备份,一侧故障并不影响另一侧,源头上的指令注入失败与结果上的无法供电(电网瘫痪)才是导致卫星掉电的深层原因。  

局部展开是寻找不到导致故障确切原因的,要从外部或者卫星整体的角度来考察故障
七.不可控制力  

从鑫诺二号目前自然漂移这个现象开始入手,除了受到影响的结构分系统局部以外,电源分系统与有效载荷部分出现故障,除此以外假定无故障(即假定公告正确)。以此为前提给出故障判断。  

鑫诺二号精确定点、建立工作姿势等,是技术测试的需求。一块电池阵能够提供1500W电能,满足平台耗电(预研阶段数据。即使能耗更大,也可以满足减负荷要求),轨控、姿控条件满足。只要太阳帆板伸展,无论任何状态,都可以调整卫星姿态对准太阳,但是电池阵可能在极端状态下工作,容易因静电现象等烧毁。拘泥于细节寻找原因等于瞎子摸象,简洁判断是:电能供应不足还是掉电?如果掉电,蓄电池很快耗尽,卫星死刑;如果供电严重不足,还能维持卫星局部活力。鑫诺二号如果发生掉电,则商业卫星的使命基本结束,比如通信系统一些部件需要保持室温状态,超出极限的温度会造成永久性损害。鑫诺二号不能完成商业卫星的用途,还可以技术试验,尽量考验平台;难当试验卫星重任,还可以尽量挽救,增加空间技术经验;基本没有挽救余地后,还可以推离轨道,让开位置,就算是太空垃圾,也要尽量少叨扰四邻。  

据此判断,鑫诺二号已经掉电,暂成太空垃圾。找到排除故障的技术路径,寻找到最佳时机,利用卫星最后的底层手段,还可以尝试唤醒卫星。然而导致卫星掉电的原因正是唤醒卫星的困难所在,有电时尚不能挽救,掉电以后还能排除故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掉电以前关闭电源系统,主动让卫星进入冬眠状态,那么鑫诺二号还有一次唤醒的机会,这要看能不能找到恢复卫星供电的技术途径了。最后,还需要上帝的垂青。  

鑫诺二号最好的命运是成为“技术试验卫星”,其次是维持太空垃圾的现状,最坏的可能是以后影响到其他卫星正常工作。  

通信天线打开技术简单,结构故障的可能微乎其微。电源分系统故障与有效载荷故障孤立,不存在关联。导致通信天线打开失败可能是有效载荷部分电路破坏、机械破坏与指令线路破坏。卫星同时出现有效载荷与电源分系统故障,要么设计制造出现重大失误,要么是外力因素引发或造就。设计团队的责任逃不掉了,无论什么因素导致两个重大故障的发生,都有失察之责,但是设计团队能犯下一个高级错误:帆板二次打开失败;同时又犯下一个低级错误:通信天线打开失败吗?如果存在一个冒险,一个途径是针对风险因素强化控制,一个途径是尽量完成有把握完成的事情,为冒险留下一条后路。忙中出错、昏招迭出、顾此失彼符合人类行为学,既没有完成主要关节点,还疏于成熟部分的关照,人类行为学只能用狂妄自大与玩忽职守来表述。  

CAST是认真负责的,到现在都不放弃拯救鑫诺二号已经说明这一点,外力因素导致故障是最大的可能。两个故障孤立发生,但是由相同的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包括空间环境、飞行动力学、卫星整体设计缺陷或联手导致故障爆发。卫星发射要寻找有利的空间天气窗口的,发射时机没有问题就排除遭遇突发情况的可能,只可能选择了事先不知道的不利轨道。空间因素也可以排除,卫星设计考虑到已知的不利太空环境,毕竟是理论寿命长达15年的卫星,所有可能都要考虑到。空间环境引发故障归根结底是设计缺陷,顶多加一个“运气不佳”的注脚。卫星整体设计缺陷具有很大嫌疑,火箭振一下,空间环境检验一下,好容易进入轨道了,自己又抖一下,腰酸背痛焦头烂额,大小毛病都出来了,经不起锻炼的卫星,肯定不是好卫星。
八.小乔初嫁了  

长征三号乙(CZ-3B)的成功发射:  

1997年8月20日,马部海卫星(劳拉FS1300平台),3775.1公斤,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47924公里,轨道倾角为24.5度。  

1997年10月17日,亚太二号R(劳拉FS1300平台),3746.7公斤,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47924公里,轨道倾角24.5度。24分钟后星箭分离。  

1998年5月30日,中卫一号(洛马A2100平台),2916.8公斤,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85000公里,轨道倾角24. 5度。  

1998年7月18日,鑫诺一号(阿尔卡特SB3000平台),2832.2公斤,近地点600公里,远地点35786公里,轨道倾角19度。  

2005年4月12日,亚太六号(阿尔卡特SB4100C1平台),4600公斤,近地点209公里,远地点49991公里,轨道倾角26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  

2006年10月29日,鑫诺二号(CAST东方红四号平台),5100公斤,近地点207公里,远地点35932公里,轨道倾角28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  

长征三号乙最初标称GTO最大重量是5吨,发射以后发现具有5.1吨载重量。东4平台就以5.1吨标准研制的,鑫诺二号重5.1吨。如果以5.1吨重量标准转移轨道衡量,发射有问题。鑫诺二号轨道倾角28度,长征三号乙标称28. 5度。近地点标称200公里,容许误差正负10公里,实际是207公里,正常范围。远地点标称35786公里,容许误差正负70公里,实际35932公里,可能打高146公里。打高一些对卫星有利,但是超出理论轨道容许误差范围则是瑕疵了。  

更低倾角、更高远地点都指向重量,只有长征三号乙超出标称载重能力与卫星重量比较轻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合同规定明年三月发射的尼日利亚一号卫星(尼星)重5.15吨,长征三号乙要增加推力。长征三号乙发射中卫一号、鑫诺一号的时候,实际运载能力都超出标准了,发射鑫诺一号实际达到5204公斤的载重能力。尚不清楚发射尼星是挖潜还是用新改进,新长征三号乙将达到5.5吨GTO运载能力。鑫诺二号更高远地点潜含着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话,可能蕴含着故障因素。  

长征三号乙上一次发射的亚太六号卫星数据如下:  

理论值 可允许的偏差 飞行数据  

近地点高度(公里) 200 ±30.8 209  

远地点高度(公里) 50000 ±403.7 49991  

倾角(度) 26 ±0.30 25.998  

这次发射超级精确,可谓打出了水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轨道细微变化才值得关注,如果非理论轨道,鑫诺二号的吊诡从火箭开始了。鑫诺二号在1502秒以后进入GTO轨道,这个时间与1999年、2005年发布的标准GTO程序都不相同,尚在容许范围内。长征三号乙发射过的最重卫星是鑫诺二号,提高卫星寿命可以减少倾角与增大远地点高度。火箭末级第一次关机时的轨道是初始轨道,初始轨道远地点上火箭末级第二次点火,送入GTO,GTO近地点就是初始轨道的远地点。GTO最重要的数据是远地点和倾角,精度越高,越能节约卫星燃料,延长寿命。长征三号乙倾角误差是正负0.07度(亚太六号超GTO轨道需要放大精度要求),显然鑫诺二号轨道倾角28度有意为之,充分利用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远地点高度35932公里对卫星定点毫无影响,如果末级火箭工作不够流畅,导致远地点升高,过程就耐人寻味了。
九.外伤与内伤  

长征三号乙整流罩与三子级通过12个横向爆炸螺栓联接,两半整流罩由2个纵向爆炸螺栓和一条导爆索联接,以解锁-翻转-分离方式进行抛罩。12个横向爆炸螺栓和2个纵向爆炸螺栓同时解爆,0.1秒内纵向导爆索解锁,安装在三子级前端框上的分离弹簧将两半整流罩推开分离。两个整流罩半罩围绕着三子级前端框上的铰链翻转,随着火箭加速上升整流罩分离下落。抛罩中,不发生碰撞和污染。卫星与三子级通过分离弹簧分离,联接卫星和有效载荷支架的包带上的无污染爆炸螺栓起爆解锁。解锁后,包带被安装在有效载荷支架上的拉簧拉回,卫星被分离弹簧推离火箭。  

卫星四个侧面分别是对称的太阳帆板和通信发射天线,同时故障的外力因素可以在抛出整流罩时发生,因某种原因碰撞、冲击了卫星。星箭分离时,一般不会发生碰撞,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正常工作可以排除这一点,但是爆炸螺栓有可能对卫星造成某些损害。硬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卫星存在两个机械故障的可能性,不得不注意到其中风险。远望测量船第一次向卫星注入指令时,星箭早已分离,并自动完成对日锁定,进入巡航状态以后了。在这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中,当时难以获知火箭有没有造成卫星损害的。1992年12月发射的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卫星在45秒以后发生爆炸,长二捆(CZ-2E)火箭依然将残骸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可谓天塌下来也不理会的我行我素了。  

另一个故障因素在星箭兼容上。1995年10月26日,长二捆发射亚太二号通信卫星,星箭俱毁。中方认定高空风切变引发整流罩振动,与卫星12.7Hz振动频率相同,引发共振,卫星发动机爆炸,引发火箭爆炸。美方认为高空风切变破坏整流罩结构,造成卫星发动机爆炸。这事情成了扯皮,各退一步各自改进去了,而前一次澳普图斯B2的爆炸,双方互相承认对方没问题,突然成了世人皆知的丑闻了,原来是这样……  

星箭兼容欠佳,引发卫星整体或局部的振动,需要卫星与火箭研制团队通力协作解决的。这种隐患可以套用蝴蝶效应了,也许只是“运气”不好。如果存在星箭兼容问题,卫星可能局部被破坏,可以理解鑫诺二号的吊诡,卫星整体设计、试验遗留缺陷,发射过程中被触发,导致星上电网、线路等出现某些破坏,最终帆板与通信天线打开均失败。此类隐蔽故障分成三类,一是卫星设计缺陷;二是卫星引起火箭状态不稳定,联合作用导致卫星失效;三是火箭特殊状态引发未被掌握的问题。总体来说,星箭兼容导致卫星失效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卫星诡异的故障情况来看,要对此有所怀疑。火箭发射过程突然成了重要的事情,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多,没有能够追查下去的蛛丝马迹。此次发射正常进入GTO不能说不存在问题,只有整个  
过程流畅完成才能说没有问题,而对高成功率、高精度的长征火箭来说,这个要求不算苛刻。  

星箭兼容问题本质是卫星设计问题,其次是查无责任的状态,由超出知识谱系的意外造成的。低级错误则是火箭状态有所改变,而与卫星设计者沟通不良,出现兼容性问题。星箭兼容引发卫星故障比较符合现象,却也是外界无法考察的。  

CALT(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消息也吊诡起来。11月21日,雷凡培“听取长征三号甲遥十一火箭发射风云二号05星工作进展情况,明确提出成功发射的目标是确保发射过程不出问题,卫星准确入轨。”成功的标准提高了,不但要打入轨道,还要不出问题的准确打上去。其实每一次发射都要这样,但是命令式要求委实是和谐社会大好局面下的不和谐之音了。解决的出现问题不会有多少影响,入轨就是成功,特别突出高精度入轨,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希望火箭发射漂亮,与同志们共勉;命令漂亮入轨,显然蕴含不满。  

CALT发射鑫诺二号“成功”,烽火一号A则是“圆满成功”。虽然新闻报道中的火箭成功五花八门,可信度很低,作为当事人的CAST还是有些分寸感的。如果一个人、一个机构,从来严谨面对科学,面对这个世界,他们的细微的变化多少折射出一些问题来。中国航天毕竟不是中国航空,珠海航展的模型都是实打实的,而中国航空喊得震天响,连张发动机图片都要拉回仓库里,更别说粗制滥造的概念模型了。卫通总经理11月13日来到CALT,打听起明年打中星6B的长征三号乙的情况来。刚刚在珠海航展上签下火箭订单,这就来CALT再看看,多少显得比较悠闲。事情正常,只是在鑫诺二号的背景下,突然意味深长起来。我们总不能抓住CALT拷问一番,究竟有没有问题?既显得无礼,又破坏社会和谐。鸦雀无声一定比吵吵嚷嚷更和谐的,只要闭上嘴巴,社会一定和谐了。  

失败一颗鑫诺二号,打击了卫星一条线,牵扯航天一大片。
十.微妙的进度  

东4平台及鑫诺二号,可谓十年磨一剑。对中国航天来说,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而不是通常想象中的蜗牛速度。比如天文卫星,70年代进入研制,80年代初紧缩战线时下马,中间长期预研、不断要求恢复项目,直到今年的珠海航展,天文卫星才正式曝光,标志着进入项目研制阶段。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拥有大型通信卫星全部技术,只能对平台部分先行突破。90年代以来,中国高科技项目技术路线改变,加强预研,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转入项目研制,而不是以往直接从项目研制开始。东4平台是“九五”期间重点预研项目,12个重点攻关技术陆续突破,2001年1月通过了转初样设计评审,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同年10月批准立项。鑫诺公司很早介入东4项目,2002年5月签署鑫诺二号卫星采购订货合同。国家直播卫星项目2001年确定,使用东3平台,计划2003年发射第一颗直播星。到了2002年,发射计划取消了,诸多技术标准需要修订。这时候鑫诺二号浮出水面,预计2004年年底发射,定点东经134度。现在我们了解到,鑫诺二号三分之一的能力用于村村通工程,换句话说:如果出于社会福利考虑,东3完全满足村村通需求。国家直播卫星从最初的社会公益转为商业运营为主,捎带公益服务。CAST于2003年开始鑫诺二号飞行星研制,2004年3月完成了鑫诺二号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合练,考察了兼容性。此时的发射时间早已经推迟到2005年。2004年11月26日,发改委宣布直播星下行波束为圆极化方式,这让鑫诺二号项目整整推迟一年。虽然鑫诺二号研制时就有着两手准备,随着村村通工程不再吃香,与村村通兼容的线极化天线最终被打入冷宫,使用更先进的圆极化天线。卫星设计更改,各种试验需要从头来过,一个都不能少,推迟是必然的。发改委的这个决定意味着先进通信标准的确定,商业市场并不是考察的重点,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村村通工程已经无足轻重了。2005年3月,国务院批准卫通与航天科技的报告,明确鑫诺二号与中星九号是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用星。国家直播卫星显然侧重于安全可靠,一中一外两颗卫星,规避其一发生技术意外的风险;两颗卫星同频、同轨、同覆盖、同容量,互相热备份,其中鑫诺二号是主用星。  

东4平台的相对落后是不言而喻的。中星九号采用阿尔卡特Spacebus-4000C3平台,相同技术标准下,发射重量4500公斤,远比鑫诺二号轻。鑫诺二号的有效载荷大量进口国外部件,国产部件远远没到实用化阶段。即便如此,鑫诺二号今年才得以进入紧缩场测试,因为这个全球最大的紧缩场刚刚建成。鑫诺二号遭遇进度拖延无可奈何,技术测试暴露出的问题将要逐一加以解决的。国家直播卫星将鑫诺二号定为主用星最主要的考虑应该是安全,而不是其他因素。国际市场购买成熟的通信卫星组建直播卫星系统,远比等待自行研制的卫星风险小、速度快,并能更早启动商业市场。国家直播卫星漫长的决策过程表明国家安全从来是第一考虑,安全不够的时候以商业牵引,商业市场的导入以村村通这样的社会公益项目为突破口。一圈决策下来成为政府发放商业执照,运营公司必须付出支持村村通的代价,达成社会效益与社会公益并举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国家安全重新从幕后走向前台,商业市场的启动可以无限制的推后,也不能因为商业而忽视了国家安全。换一句话说,建立国家直播卫星系统表明了不容许完全商业化市场的存在,必须满足国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要求。  

这档子买卖干好了叫做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干砸了叫做满盘皆输。直播市场推后一年是不争的事实,村村通工程则是2003年延误至今,而中星九号必然不能带来预期中的安全要求。除了损失了时间,却没其他损失。在这一点上,决策可谓圆满成功,八面玲珑,四面来风。  

鑫诺二号锁定东4平台能够获得中国航天工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所要支付的代价是更高的项目风险和捉摸不定的政策变化。  

进入2006年,相信鑫诺二号发射日期地推延出于技术原因。
十一.绑票的卫星  

鑫诺二号是实现国家直播系统的工具,需要这样一颗国产卫星捍卫国家安全。鑫诺二号对鑫诺公司来说,是一颗商业卫星,是赚钱的工具。鑫诺二号对CAST来说是一个商业项目,无论其负担了什么样的任务,获得种种利益才是商业本能。对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技术大跃进,是安身立命的饭碗,是职业荣誉。然而,技术只是东4平台的首要考虑,而不是鑫诺二号的首要考虑。  

东4平台重要部件基本经过飞行考核,在其他卫星上经过技术考验。东4的设计也偏向保守,非常重视成熟技术的继承和安全性。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并不是成熟部件堆砌在一起就意味着整体成熟的。当年设计长征三号乙的时候,所有重要部件经过飞行考验,成熟可靠,第一发还是因为惯性平台故障引起火箭爆炸,酿成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目前大型卫星诸多联合试验限于条件难以展开,东4平台卫星整体结构设计没有经过实际考验,鑫诺二号系统整合没有经过实际考验。  

现代大型航天器越来越复杂,机构复杂,可伸展柔性附件多,活动部件、机构多,燃料多等,是典型的多体、柔性、充液系统,动力学特性极其复杂,东4也不例外。  

1, 卫星呈现出低刚度、大柔性、弱阻尼、低基频和模态密集的柔性结构动力学系统;  

2, 卫星呈现出全星呈现为多舱段、多柔体、多液腔、变结构、变质量、变参数、大扰动高维多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3, 卫星呈现出柔性结构振动、液体燃料晃动、多体系统运动、内外环境扰动与全星两级控制相互作用的强耦合动力学系统。  

卫星发射阶段力学环境条件恶劣,主要解决安全可靠性,需要卫星结构动力学分析、星箭耦合计算、力学环境预示、动态载荷设计和各种力学试验。  

卫星在轨运行阶段空间环境条件恶劣,主要解决安全可靠性与设计指标要求,需要进行空间环境试验、超高速撞击防护、各类耦合动力学分析设计等。  

从原先2004年底发射鑫诺二号的时间表来看,卫星推迟两年发射,其中一年算到通信天线改变上,还有一年纯属设计制造延误。鑫诺二号前后花了6年时间,东4平台的预研也只是6年。问题只可能出在卫星整体设计的平衡上,而不应该是部件遭遇技术难关。东4平台严重不利的地方在于达到了长征三号乙最大载重量,因而对重量控制的要求非常高。中国航天长期艰苦奋斗留下了省吃俭用的习惯,签订尼星合同以后,不得不着手扩大长征三号乙载重能力。如果长征三号乙在东4预研阶段就进行扩大载重能力的研制,将对拖拖拉拉的鑫诺二号雪中送炭,卫星能使用更安全的设计,直到将重量放大到5.5吨也在所不惜。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的,减重可以慢慢来。严重紧张的重量预算必然导致项目风险增大,除了损失时间,什么都不损失,因为技术问题通常能够解决。商业却用时间计算,效率以时间为单位。中国航天的项目管理、整体平衡能力有待成熟。落后不要紧,首先要能用;宁可火箭等卫星,不可卫星等火箭。这两点,中国航天都没有做好。卫星完成总装以后,要进行总装测试与状态测试,其后是各种环境模拟测试,最后是紧缩场测试、可靠性增长试验。诸多试验暴露了问题,需要设计修改的,又将从头来过。卫星研制拖延是国际惯例,能否按计划发射卫星除了技术成熟度以外,还考验项目管理能力。商业卫星不完全是这样,违反合同可能会有赔到裤衩的重大损失。商业发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航天技术,但是商业发射是最高级的航天技术,不但苛刻要求技术可靠性,还要求技术效率。  

为东4量身定做的世界上最大的卫星紧缩场合同在2003年3月13签订,建设周期29个月。按紧缩场进度,鑫诺二号最早在2005年8月13日测试,2005年的发射日期本是不可靠的,实际上今年1月25日才建成紧缩场。紧缩场能够提供东4通信参数测试,虽然通过其他手段或者局部测试也可以,毕竟有比没有强,暴露出的问题是鑫诺二号没有本着技术第一的精神精益求精,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没有平衡好技术因素。《中国航天报》报道了今年6月24日的一次会议:“研制东四大平台的决策是有市场风险的,鑫诺二号卫星是大平台的首发星,能否一次成功对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参与市场竞争极其关键。我们的空间技术正在走向成熟,我们有信心取得成功。他提出,研制大平台要像搞载人航天一样搞决战,要形成一套制度和机制,促进目标的实现。”  

鑫诺二号项目最严重的错误在于没有本着技术第一的原则,而是以商业、政府关系为导向了,被绑了票。
十二.价值连城的错觉  

以国际标准衡量,东4卫星1.2亿美元,火箭制造0.3亿,发射0.3亿,保险0.36亿,总计2.16亿美元。鑫诺二号价值大约20亿,按国际价格计算,多出来的3亿人民币包括发改委2004年底改变卫星极化方式导致的各种损失,也可能有鑫诺公司提出的一些技术要求更改增加的费用,最后是汇率变动的计算损失。  

鑫诺二号太贵了,与之相仿的亚太六号卫星使用了阿尔卡特SB-4100C1平台,卫通公司订购的中星六B、中星九号也是4100平台,亚太卫星公司付出了1.18亿美元的代价。整个亚太六号项目总价值1.833亿美元,最高承保额是1.75亿美元,发射失败将有5000万美元损失。备用方案是发射亚太六B卫星接替,预计总成本是1.65亿美元。亚太6B卫星使用东4平台,根据2004年11月10日签订的意向合同,亚太六B在轨交付的价格是1.201亿美元。鑫诺二号正常在轨交付价格应该与亚太六B相仿,14亿人民币不到,目前却价值20亿,显然有大量费用支持东4平台的研制了。东4对国内用户按1.2亿美元计算,对香港用户却成了在轨交付价值1.2亿美元,活活节约发射与在轨测试的价值,硕大的长征三号乙给省略了。不服不行啊,不明真相的群众真要以为中国航天是“宁赠友邦,勿与家奴”了,直言鑫诺二号支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支付了部分东4费用就是了。CNSA(国家航天局)网站说明东4总研制经费13.26亿元,其中“十五”安排12.16亿元由民用航天科研费支出。如果鑫诺二号支付了东4平台研制经费,那么整个费用不应该包括商业利润了。参考亚太六B与亚太六号的价格,鑫诺二号大约额外支出了8亿人民币甚至更多,用以研制东4平台。今年航展签订两颗东4平台卫星与火箭发射服务,还有一颗明年发射的东3平台鑫诺三号卫星合同。东4在轨交付大约1亿美元,东3大约5000万美元,这个估算应该贴近实际。  

亚太六号保险费、发射服务计算价值6530万美元,亚太6B保险费计算价值4495万美元。虽然卫星项目各个环节都有各种谈判,保单也有种种方式,依然显示出东4的廉价被其高风险抵消相当一部分,保费远远高于阿尔卡特SB-4100。  

鑫诺二号比阿尔卡特贵得多,风险大得多,研制时间长得多。表面上,鑫诺公司当了一次“冤大头”,其实墙内损失墙外补。直播卫星获得政府首肯才是最重要的,预期每年能从卫星电视用户那儿收到150亿人民币(即使市场成熟后的理想状态,数字也是惊人)。发射上天的不是卫星,是印钞机啊!稳赚不赔的买卖。唯一的问题是鑫诺二号失败会有惨重损失。国家直播卫星系统将由新组建的中国直播卫星空间段公司运营,鑫诺与卫通联手管理鑫诺二号与中卫九号,鑫诺二号失败风险被分摊了,只要明年阿尔卡特卫星上天,市场按预期启动,天上就有印钞机,什么风险都不在话下。  

市场在政府手里,没有准入证只能徒唤奈何。鑫诺公司曲线进入市场,以支持中国航天发展为代价试图获得准入证。东4使用了国际先进的通信技术,圆极化方式与KU波段等,可以按国家意愿的要求设计制造,满足了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双重要求,还支持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因此,鑫诺公司得到中国航天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政府支持,拿到市场准入证。当鑫诺二号有了阿尔卡特的热备用星以后,鑫诺二号是否失败不再是商业重心。政府要求绝对的通信安全,中外双星热备份可谓万无一失。就算失败一颗,还可以补上,虽然再次发射会导致一些经济损失,这些钱和印钞机的诱惑比起来不算什么。唯一的损失是时间,然而对有了一颗卫星的商业公司来说,已经不影响赚钱了。政府同样稳操胜卷,是否放开市场、放开到什么程度,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为了绝对的通信安全,有很多办法弥补,只要开口,商业公司就会打破头地抢着买单。  

鑫诺二号打了水漂,对国家与商业公司来说,虽然很不愉快,却无大碍;对中国航天来说,肉痛心痛声张不得。只是网上那些通常被媒体描述成“多愁善感”兼“不明真相”的网友来说,才会是无比煽情地“带走了心”。技术人员只会以鑫诺二号技术为考量,不会过多考虑商业;项目组平衡技术与商业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只能放大技术风险;公司来说,一切服从商业需要。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错觉,无数人对东4满怀期待,最终只有鑫诺二号的研发团队在独自拼搏——如果这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项目的话。成功了,他们在做应该做的事情;失败了,他们是千古罪人。这档子事情从改革开始,茶叶蛋和原子弹热热闹闹的PK十几年,直到茶叶蛋不值钱为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技术人员只是赚钱工具。
十三.历史重演  

正如很多人呼吁的那样,要有大国心态,高风险的航天活动要能承受失败。鑫诺二号的技术失败不是问题,给一些时间,一定能解决。不过鑫诺二号还有一种失败,叫做商业。  

尼日利亚宇航局购买的尼星一号卫星预计于2007年3月发射,采用了东方红4号平台,这次发射一定被推迟。没有找到鑫诺二号故障并技术解决以前,尼星不可能发射。一定要发射也行,出了故障有保险公司买单,损失点信誉罢了。除非CAST准备商业自杀,否则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按亚太六B草签合同来看,交付期延误5个月将有权终止合同并收回所有投资。尼星1号通过国际投标取得合同,与亚太六B不会有太大差别,以2004年12月15日签订合同计算,最晚2007年年底在轨交付。只是尼星比较复杂,中国进出口银行于2006年1月13日和尼日利亚财政部签署2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协议,主要用于支持尼日利亚通讯卫星建造与发射项目。长城工业总公司负责卫星在轨交付,建造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中国喀什地面站提供运行支持服务、为尼方培训相关技术人员。这类政府间协议具有很多协商余地,直接取消尼星合同可能性不是很大,合同外的延误造成长城公司一定经济损失。  

2008年东4平台的发射合同还有委内瑞拉卫星1号、亚太六B、鑫诺3B。今年珠海航展上签订的东4平台卫星安排在2009年或待定,分别是中星五A与鑫诺一号的接替星。故障的技术解决很难估计时间,但是对2008年发射的卫星构成了重大影响。一切都取决于技术,如果短期内不能解决技术问题,发射合同都可能重新修订,甚至取消,即使是箭在弦上的尼星,也有壮士断臂的可能。总之,长城公司与CAST都要赔钱了,只是赔多赔少的问题。这一幕与1996年长征三号乙首发失败是何其相似啊。  

1990年,长征火箭成功发射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1号卫星,实现首次商业发射。中国在商业发射市场青黄不接的时候进入,整个市场都对长征火箭寄予厚望,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甚至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研制期间早早下了订单。第一枚长征三号乙发射国际卫星708 A因制导平台失效失败。这让市场失去了所有耐心,国际保险业界对长征火箭深度怀疑,长征火箭后续项目到了无人承保、分保的地步。已经签了合同的中星七号,又因火箭提前48秒关机而失败,至此,长征火箭信誉扫地,无人问津。澳星B2、亚太二号、国际卫星708A、中星七号的失败,让国际保险业铩羽而归,赔到欲哭无泪。长征火箭的商业信誉遭受毁灭性打击,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火箭保持连续发射成功的记录,依然难以重新杀回商业发射市场。其中长征三号乙首发失败导致终止了三个合同,暂缓执行两个合同,两个草签合同取消。1999年美国制裁,导致APR-3、韩国星、意大利星等5个合同终止,谈判项目均中止,至此,长征火箭商业发射停滞。直到阿尔卡特推出亚洲型通信卫星,长征火箭才有了亚太六号的商业发射。积极推销东4平台同样有这个含义,星箭同时出口,不再受制于人。  

长征二号丙拥有极高成功率,在其基础上研制的长2捆都是成熟部件,如今一目了然的知道当时存在种种缺陷,由此出现多次不那么漂亮的记录。长征2F是长2捆的适应性改进,连续6次成功的发射飞船,这份成绩单足够说明长征二号系列的技术成熟度了。在两个成熟之间,最初的长2捆在整体上并不成熟,系统会放大局部失败概率的。比如第一级火箭成功率99%,第二级火箭成功率99%,总体成功率则是98%。长征三号乙更是如此,研发能力是长2捆的水平,所利用的部件在当时认为是成熟的,仅仅是系统放大效应就让长征三号乙拥有更高失败可能了。新型号火箭最初发射是高失败率的,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火箭成功率一般以50次发射为单位,这样的计算才能稳定,美苏都用了5年不到的时间完成50次发射,中国用了28年,发射效率非常低,因此长征火箭早期成功率有很大水分,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入商业发射市场,贪大求快,最终损害了宝贵的商业信誉,必然导致市场的拒绝。  

商业市场不会为东4成熟买单,但是商业市场可以在以后通过购买东4平台,为东4平台的成熟买单。即便东4所有技术都是成熟的,整合成商业卫星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东4会成熟可靠起来,只是这个成熟时间谁来买单?当东4失去商业信誉以后,还有多少商业前途?  

打烂一颗东4,技术上可以改进,问题不大;打烂了商业信誉,只有鸡飞蛋打了。
十四.技术至上  

今年珠海航展上,鑫诺公司没有派出工作人员现场介绍鑫诺二号;同时只有极少的人有机会向航天科技集团询问到东4平台的情况,这对航展前夕才轰动发射的鑫诺二号来说并不正常。不少人都有了不详的预感,只怕自己的乌鸦嘴坏了好事,等到消息传来,大家才纷纷说出这个相同感受。  

一切来自信心。当中国航天的一些细微举动导致猜测出现以后,没有信心的不是局外人,而是中国航天——只需略作解释即能恢复外界信心。对所有看过《中国航天报》6月24日会议报道的人来说,航天科技集团没有在航展上大张旗鼓的宣传鑫诺二号本身就是问题,这次商业冒险的技术基础是否有把握?稍微熟悉中国航天都知道,长征火箭拥有很高的成功率,国产卫星却是可靠性非常差。东2、东3第一颗都失败了,风云更是连着毁了两颗,运行中种种故障屡见不鲜,至于卫星性能指标的落后,已是非同一般。卫星应用部分更差,当印度帮助阿富汗建立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系统的时候,今年珠海航展上,才出现改进型的国产远程医疗车。当印度的资源卫星出口卫片的时候,当新浪军事连篇累牍报道福卫二号所具有的军事用途以后,我们还需要进口台湾卫片。当然,中国航天也有很多优势项目,比如即将发射的二代北斗卫星,载人航天技术,返回式卫星技术。通信卫星是中国航天有把握突破的领域,历经无数挫折成熟起来了,战略通信卫星神通一号、战术通信卫星烽火一号、一代北斗卫星、即将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都利用了东3平台。有效载荷通过进口解决,单纯研制大型平台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东4平台的技术路线、部件考核等都没有问题,但是东4平台跨越了关键性的工程演示,直接发射商业星了。缺乏工程演示意味着高风险,意味着高失败概率。这一次又是商业市场来支付代价了。  

商业需要技术的成熟可靠,CAST冒险进入商业市场以后,还把摊子铺得太大。鑫诺二号失败,半年后就有尼星合同,一年半以后将迎来密集发射,这个局面如何收拾?如果鑫诺二号是系统性的复杂故障,全面设计改进至少需要一年,除非中国航天是超人,能够违反技术规律。问题很明显,改进设计以后,东4平台的技术风险不会降低多少。只有出现单纯性故障时,商业前景才能转向乐观。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透露一个信息:“只能说明我们在相关知识领域出现了一些盲点”,上一次记忆犹新的知识谱系之外是风切变,这一次又是星箭耦合吗?卫星电网、数据管理系统拥有知识谱系之外的最大概率,最小概率则是整体结构设计。忍不住乌鸦嘴一下,故障嫌疑最大的就是整体结构缺陷引发连锁故障反应,因为对中国航天深具信心,才认为问题不大,此处若出现问题,东4平台将面临废存地严重抉择。  

从技术冒险,上升到商业冒险,无论技术成败如何,能让我们说出口的只会是商业成败,因为技术只是基础,这就是商业规则。东4平台由技术状态决定命运,商业前途未卜。  

中国航天的决策水平显然差了许多,冒险进入商业卫星市场没有充分汲取长征火箭的惨痛教训,又一次重演历史。其次原则坚持不够,忽略技术在商业中的基础作用,这比政府决策差远了。政府无论怎样操作,最终国家直播卫星都要绝对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达不到这个要求不惜放弃整个市场。赚钱是重要的,但是赚钱是有原则的,毫不动摇的坚守国家安全这个底线以后,才能谈赚钱的事情。和国家安全比起来,牺牲一个市场算得了什么?中国航天是典型的高科技、高风险行业,技术成功不表示商业成功,商业成功一定是技术成功的。技术可以冒险,在技术冒险的基础上商业冒险,会有多少的成功率?岂非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了?  

东4并不是打上去一颗结束的,而是要一颗接一颗的重复第一次冒险的。商业冒险不是俄罗斯轮盘赌,赌到死才结束。正因为航天的高风险,才需要技术有把握再进入商业市场的,无风三尺浪的行当中,船老大心中都没底,谁敢上船?中国航天则被连续的成功膨胀了信心,敢于在鑫诺二号没有成功定点以前签下6颗合同,勇猛抢钱。但是,中国航天准备好了东4没有?长征三号乙的殷鉴尚去时不远。
十五.大风大浪  

专家发言,“我们应该给航天事业以更大宽容度”。话能这么说,事实也是如此,给点时间,东4应该会成熟起来。但是有些专家集体失声,我们无法聆听关于市场的高论。媒体通常和谐为主,想让市场专家开口也不容易。鑫诺二号首先是商业项目,就算东4因不可抗拒力失败,只是运气不好,没什么技术问题,这个项目也是惨痛失败了。卫星发射和空运一样,打飞一颗卫星和掉下一架客机一样轰动效果十足,因为缺乏挽回余地。无论我们对航天多么宽容,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对东4不再充满信心。  

90年代中国航天进入商业市场在于经费匮乏,不得不去找钱,现在情况好多了,算是主动为国家分担责任的进入商业卫星市场。中国航天技术转移效率、深度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航天应用市场的开发深度尚不如印度,总体上属于大投入低产出缺乏造血机能的行业。但是中国航天产业化的突破口不应该一举从核心开始的,这样会带来更高风险。我们的资源卫星技术差距非常大,却不妨碍资源卫星的应用开发,事实上却是放着这个市场任由国外卫星占领。我们可以轻松的从外国网站免费下载卫片,花少量的钱购买到卫片,购买国内卫片却困难重重。资源卫星一天的费用高达100万人民币,这不是放着市场资源不去开发吗?难不成这点小钱看不上眼?  

中国航天是典型的军转民,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走出刚性管理体制。国际航天市场价值的3%是发射服务,这是中国航天最强项,长征火箭成熟可靠,市场经验较多。9%的卫星制造领域,中国航天除了少量出口卫星部件以外,尼星是第一颗,上来就是惊人的大型通信卫星。28%的地面制造领域,中国航天基本以满足配套为主,并没有多少加入国际竞争的实力。60%卫星运营服务领域,中国航天能保证国产卫星应用服务的领先位置都不容易,比如北斗终端机,航天系统都没有优势。总体上来说,中国航天的市场化程度非常低。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是好的,比如尼星项目提供卫星、发射、地面站到买方信贷一条龙服务,相信最后的商业保险业也会被中国企业拿到总包。直接从卫星这个核心领域突破,带动发射服务、地面制造、运营服务直到带动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发展,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核心突破受挫,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摈弃,如长征三号乙那样。中国航天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期,国家投资甚至占到财政预算的1.8%;市场形象正处于最佳时期,而且刚刚进入上升通道:中国航天值得你信赖,他们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拥有丰富的待开发市场资源,腾挪余地也非常大,因而目前突破口的选择多少显得急功近利过于自信了。有主动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却有差强人意的风险控制。  

我更愿意将航天的告饶理解成对市场的告饶,希望市场更耐心一点。鑫诺二号打飞不要紧,这是有着政府背景的不完全商业项目,下一颗尼星才是市场成败关键。如果是让我们宽容技术失败,那是绑架商业的宽容,我鄙视!只有在实验室里,我们才会坦然面对技术失败。市场经济不容许这种野蛮,更不容许十年前撞山的长征三号乙那样惊天动地得赤裸裸地野蛮。让我们尊敬的中国航天,在于中国航天所拥有的航天精神,百则不饶,奋勇前行。中国航天应该直面失败,如果连面对失败的勇气也没有,将不再会有人信任中国航天的多愁善感。  

古人曰: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
为加快我国自主研制通信卫星的市场竞争力,1998年新的国防科工委成立,即加紧开展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论证工作,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东四平台)的技术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了一年的时间,于2001年1月完成了预发展阶段任务,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专家评审,2001年10月国家正式批准东四平台立项,2002年1月通过了转初样设计评审,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2002年5月与鑫诺卫星公司签署了鑫诺二号(SINOSAT-2)卫星采购订货合同。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SINOSAT-2卫星飞行星研制工作已于2003年开始,并计划于2006年出厂发射。在东方红四号大平台的基础上,先后又签署了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合同,走出了我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一、研制目的
     适应民用和军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长寿命、大容量发展的趋势,满足“十五”期间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掌握大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的研制技术。
     

  二、研制方案和主要技术指标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三、研制经费
  研制总经费控制在13.26亿元(含外汇指标2400万美元)以内,其中预发展阶段1.1亿元(已安排),“十五”安排12.16亿元,由民用航天科研费支出。
  研制计划及后续工作安排:
  2000年,预发展阶段(关键项目预先研究)
  2001年,批复立项
  2004年,转入正样研制
  完成正样研制和整星大型试验----出厂审定(国防科工委组织)-------火箭发射成功-----卫星成果在轨交付

  国内卫星通信当前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总产值从1996年的接近3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0年的100多亿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率约24各百分点,也高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约12个百分点。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已形成规模,不仅拥有了大量的卫星通信地球站,实现了全国所有省级电视节目全部通过卫星播出,卫星远程教育和卫星远程医疗等业务也开始投入使用,“村村通”卫视直播平台已经建立,未来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卫星宽带传输及互联网接入、基于互联网业务的卫星宽带媒体数据投递业务、交互式卫星远程教育教学通信的业务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卫星通信业务有了巨大的扩展空间,卫星电视直播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了四所大学作为首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2001年底,全国44所省级电大建立了互联网站和校园网,形成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的优点是:广泛性、便捷性、实时性、广域性。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全日制和业余兼职相结合;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系统的有效手段是基于双向交互式的数字卫星电视。
  运营业务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天地互备、卫星专线、企业专网、信息分发、宽带数据、卫星寻呼。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的成立,组合了中广卫、东方卫星公司以及邮电翻译公司。
  国内VSAT运营商达到43家,但应用发展相对缓慢,系统规模仍然较小;话音业务系统建设放缓,停顿;农话系统规模小,成本高,资金少,发展缓慢,普遍服务的意识很难建立。

  寻求机遇,把握未来
     进入WTO以后,期待建立完善的规则,面对市场竞争。
  呼吁制定政策积极推动卫星电视直播产业形成和发展。
  努力降低空间段使用和建设成本。
  在中国,卫星通信和直播业务尚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但需政府积极引导和资金投入。
  建议今后通信卫星及其应用的发展方向
  1.在巩固目前已有C和Ku频段卫星通信基础上,加大Ka频段的发展和应用;
  2.对目前尚不通电话的行政村进行卫星通信网的试点,以西部为重点,采取地方自行组合或单独建立因地制宜的卫星通信系统,促进其经济发展;
  3.发展普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卫星远程教育系统,远程医疗系统;
  4.积极推进并大力发展我国的直播卫星(DBS)应用及其产业,为卫星数字声广播(DVB)的应用做好相应准备;
  5.开展国际合作,参与或独立建设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鼓励和倡导以陆上为主,近海、水上和航空的卫星定位信息交互系统,提高运输效益,节约能源和加强安全防范;
  6.大力发展卫星宽带数据通信业务,积极推广卫星在因特网中的应用,开发IP带宽接入系统,发展IP广播业务,适应信息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7.完善和加强卫星在长途干线通信中的应用,建立双频双星网,加强西部重点地区的卫星通信网的建设,发挥卫星通信的支撑作用;
  8.充实和加强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开发C和Ku频段的“动中通”技术和推广应用,做好平战结合工作。
好长的帖子呀
呵呵,其实从部里要求1,5对鑫诺公司的注资,应该能明白点什么.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奈何萧何,奈何萧何。: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