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进攻金国首都、歼灭金军主力、争夺金帝头颅之考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5:50
一.宋军进攻金国首都
宋、金对峙之时,蒙古崛起于蒙古草原。在其首领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东征西讨,所向披麾。金国也是其目标之一。金朝在蒙古的压力下,不得不南渡黄河,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开封)。河北等地区遂落入蒙军之手。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其后,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并在三峰山战役中一举击溃金军主力,进而包围金国首都南京。
国内公开出版的很多历史书在描述金国灭亡时,基本上都认为攻克金国首都南京的是蒙古军队。可是我在阅读拉施特主编的《史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史集》第二卷第39页至41页),却看见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南京的记载:


“......因为在蒙古人称为南家思(当时蒙古人称南宋人为‘南家思’)的摩至那(伊斯兰教历史学家称南宋人为‘摩至那’)君主与出身女真的乞台(即金国)君主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敌对的,所以合罕发出诏书,要他们从彼方来援,蒙古军队则从此方与他们一起围攻南京城。按照诏书,从南家思开来了很多军队;朵豁勒忽扯儿必(《元史》称塔察儿)便率领蒙古军队,与他们南家思军队一起向乞台人出动;双方摆开了队伍。乞台人被击溃,躲进了南京城里。据说该城周长四十程,它有三道城墙。蒙古和南家思的军队一起从哈刺沐涟两岸围攻该城,在城墙旁边架起了很多射石机和梯子,在城墙脚下安设了带有撞城槌的纳卡卜,开始了鏖战。乞台的异密和军队眼看着城将陷落,他们便这样地考虑道:‘我们的君主性格脆弱,如果我们对他讲了,他就会想得太可怕而吓死,那就什么都完了。’他们便把情况对他隐瞒起来,他仍按照他们的习俗在宫堡中与后妃们寻欢作乐。当后妃们得知城将陷落时,她们哭泣起来,阿勒坛汗(即金哀宗)问道:‘是何缘故?’她们禀告了城将陷落的情况。他不相信,便登上城头,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他无疑已失败了,便想逃跑。他同自己的一些近臣与后妃们登上船,顺着从哈刺沐涟引入城中并通往另一地方的一条运河,进到另一座城中(即归德)。当蒙古人与南家思人获悉这一情况以后,他们派出军队来追他,围攻了该城。他又从该处坐船前往另一城(即蔡州)。他们也跟上来围攻了该城。因为他的逃路已被隔断,蒙古与南家思的军队便放火焚城。阿勒坛汗相信城就要陷落了,他对异密和近臣们说道:“我享受了这么些年的荣华之后,我不愿当蒙古人的俘虏受辱而死!”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到自己的一个武士身上,把王冠戴到他的头上,并让他坐上宝座以代替自己,独自走出去自缢而死了。人们埋葬了他。在有些编年史中说,他象合里安答儿般(即流浪的苦行僧)穿上破烂衣服隐藏了起来。在中国的编年史中则说焚城之时,他烧死了。但两种说法都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他自缢死了。接着,两天之内城就被攻克,他所立的嗣位者也被杀死了......”
上述摘自《史集》的文字明确地指出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史集》的主编者拉施特曾任蒙古伊利汗国的宰相,而《史集》也是奉伊利汗国的第七个汗合赞汗之命编纂的,有极高的参考和史料价值。


无独有偶,在元朝的丞相脱脱撰修的《宋史.理宗本纪》中,记载在绍定五年十一月己巳时,亦称:
“宋与大元兵合围汴京(金首都南京,宋朝称之为汴京),金主奔归德府,寻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议攻金,史嵩之以邹伸之报谢。”
《宋史》的这条记载与《史集》中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互相吻合,这两部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史书,都肯定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


可是,《宋史》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仅仅在《理宗本纪》中有;而同样是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金史》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怀疑蒙元在撰修史书时隐瞒了昔日敌国南宋的战绩。一.宋军进攻金国首都
宋、金对峙之时,蒙古崛起于蒙古草原。在其首领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东征西讨,所向披麾。金国也是其目标之一。金朝在蒙古的压力下,不得不南渡黄河,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开封)。河北等地区遂落入蒙军之手。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其后,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并在三峰山战役中一举击溃金军主力,进而包围金国首都南京。
国内公开出版的很多历史书在描述金国灭亡时,基本上都认为攻克金国首都南京的是蒙古军队。可是我在阅读拉施特主编的《史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史集》第二卷第39页至41页),却看见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南京的记载:


“......因为在蒙古人称为南家思(当时蒙古人称南宋人为‘南家思’)的摩至那(伊斯兰教历史学家称南宋人为‘摩至那’)君主与出身女真的乞台(即金国)君主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敌对的,所以合罕发出诏书,要他们从彼方来援,蒙古军队则从此方与他们一起围攻南京城。按照诏书,从南家思开来了很多军队;朵豁勒忽扯儿必(《元史》称塔察儿)便率领蒙古军队,与他们南家思军队一起向乞台人出动;双方摆开了队伍。乞台人被击溃,躲进了南京城里。据说该城周长四十程,它有三道城墙。蒙古和南家思的军队一起从哈刺沐涟两岸围攻该城,在城墙旁边架起了很多射石机和梯子,在城墙脚下安设了带有撞城槌的纳卡卜,开始了鏖战。乞台的异密和军队眼看着城将陷落,他们便这样地考虑道:‘我们的君主性格脆弱,如果我们对他讲了,他就会想得太可怕而吓死,那就什么都完了。’他们便把情况对他隐瞒起来,他仍按照他们的习俗在宫堡中与后妃们寻欢作乐。当后妃们得知城将陷落时,她们哭泣起来,阿勒坛汗(即金哀宗)问道:‘是何缘故?’她们禀告了城将陷落的情况。他不相信,便登上城头,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他无疑已失败了,便想逃跑。他同自己的一些近臣与后妃们登上船,顺着从哈刺沐涟引入城中并通往另一地方的一条运河,进到另一座城中(即归德)。当蒙古人与南家思人获悉这一情况以后,他们派出军队来追他,围攻了该城。他又从该处坐船前往另一城(即蔡州)。他们也跟上来围攻了该城。因为他的逃路已被隔断,蒙古与南家思的军队便放火焚城。阿勒坛汗相信城就要陷落了,他对异密和近臣们说道:“我享受了这么些年的荣华之后,我不愿当蒙古人的俘虏受辱而死!”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到自己的一个武士身上,把王冠戴到他的头上,并让他坐上宝座以代替自己,独自走出去自缢而死了。人们埋葬了他。在有些编年史中说,他象合里安答儿般(即流浪的苦行僧)穿上破烂衣服隐藏了起来。在中国的编年史中则说焚城之时,他烧死了。但两种说法都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他自缢死了。接着,两天之内城就被攻克,他所立的嗣位者也被杀死了......”
上述摘自《史集》的文字明确地指出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史集》的主编者拉施特曾任蒙古伊利汗国的宰相,而《史集》也是奉伊利汗国的第七个汗合赞汗之命编纂的,有极高的参考和史料价值。


无独有偶,在元朝的丞相脱脱撰修的《宋史.理宗本纪》中,记载在绍定五年十一月己巳时,亦称:
“宋与大元兵合围汴京(金首都南京,宋朝称之为汴京),金主奔归德府,寻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议攻金,史嵩之以邹伸之报谢。”
《宋史》的这条记载与《史集》中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互相吻合,这两部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史书,都肯定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


可是,《宋史》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仅仅在《理宗本纪》中有;而同样是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金史》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怀疑蒙元在撰修史书时隐瞒了昔日敌国南宋的战绩。
二.宋军歼灭金军主力
歼灭金军主力的究竟是蒙古军还是宋军?下面将予以探讨。
在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国岁币,嘉定十年,金国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
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
“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
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于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其中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军绕道宋境,进入金国境内与金军主力在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对三峰山之战予以全面的分析。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
据《续资治通鉴.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的有关记载:
“乙未,蒙古游骑至汴京,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蒙古图垒问苏布特以方略,苏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也。’遂以骑三千尾之。哈达等谋曰:‘敌兵三千而我不战,是弱也。’进至钧州沙河,蒙古兵不战而退。金军方盘营,蒙古兵复来袭。金军不得休息、食饮,且行且战,至黄榆店,距钧州三十五里。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冻不能举。图垒以其众冲出,蒙古兵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道。杨沃衍夺路而前,金军遂次三峰山,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金军溃,声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走密县;杨沃衍、樊泽、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死。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布哈已失所在,乃与完颜彝(即《金史》中的完颜陈和尚)等以数百骑走入钧州。”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峰山之战”与“三峰山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战”是当时一系列战事的焦点,而“三峰山战役”从广义上来看也许应该包括拖雷出宝鸡、入汉中、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甚至还包括三峰山之战之后的钧州之战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战役”?例如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通讯设备等),古代是没有“战役”的,只有战斗。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没有“战役”这个词。我认为,传统观点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并不包括此前的蒙军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也不包括此后的钧州之战。例如《元史.睿宗传》记载:
“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
可见,《元史》就是将“三峰山之战”与“钧州之战”分开的。基于传统观点,本文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
金军三峰山之败,主要是因为合达、陈和尚、杨沃衍、高英、张惠这些人没有大兵团野战的经验,指挥失误所致。三峰山之战金军之所以败于蒙军,就是后勤出了问题。在此前的禹山之战结束时,参战金军就已经缺粮,准备“入邓就粮”(见《金史.移剌蒲阿》),途中被蒙军劫去了辎重。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来看,弱军之所以能战胜强军,劫粮就是手段之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就使用了这一着。这次蒙军故技重施,而金军则重蹈覆撤。之后,十五万金军尾随蒙军至三峰山地区,又开始缺粮,最好解决的办法似乎是北上前往钧州就食。可是通往钧州之路被蒙军堵住了,同时退回邓州之路也被蒙军堵住。金军奋战,企图打通钧州之路,但由于天气恶劣等种种原因而没有得逞。这时候金军“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十五万金军战斗力大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蒙军有意放开了通往钧州之路,金军各部为了争道,拥挤在一起,蒙军适时以骑兵追击,金军遂全线崩溃了。
不仅仅是金军缺粮,蒙军也缺粮。史载钧州之战后,"窝阔台至其弟拖雷营。拖雷为言自凤翔进兵南下所经种种险阻,士卒饥困,至以草及人肉为食。可汗奖其能,谓非吾弟不能竟此功。拖雷谢日:'此虽士卒之坚忍勇敢有以致之,然亦托可汗之福也。'"(见冯承钧译的《多桑蒙古史》上册第186页,转引自波斯拉施特的《史集》)
金军蒙军都一样缺粮,但蒙军人数比金军少,在战区筹集给养也比金军容易一些。那么,三峰山之战金军与蒙军各有多少人呢?《金史.移剌蒲阿》称:
“癸未,大军发邓州,趋京师,骑二万,步十三万”。
可见三峰山之战金军兵力为十五万。
至于三峰山之战蒙古军的兵力,据《元史.睿宗传》记载:
“拖雷既渡汉,......时拖雷兵不满四万,......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文
学|
虚拟文学|武侠
奇幻|历史文化|休闲Rdfiz\&h8}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Q8WU        W$Pa
j
|:~g%Y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P],eW+N3_0g6wL m
由此可知,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总兵力为五万人左右(拖雷四万、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五万蒙古军要想全歼十五万金军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蒙军兵力少,所以没有办法对金军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只能击溃。
事实也是如此,三锋山之战金军失败后,甚至有“余众迸走”到了几乎距离三峰山三百里远的睢州。三峰山之战败逃的金军还有的跑到了昌武,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
" 正大八年,大兵入河南,州郡无不下者,朝议以权昌武军节度使粘葛仝周不知兵事,起石伦代之。石伦初赴昌武,诏谕曰:‘卿先朝宿将,甚有威望,故起拜是职。元帅苏椿、武监军皆晓兵事,今在昌武,宜与同议,勿复不睦失计也。’时北兵已至许,石伦赴镇,几为游骑所获。数日,知两省军败,溃军踵来。有忠孝军完颜副统入城,两手皆折,血污满身,州人忧怖不知所出。”
书直到第二年还有三峰山之战败逃的金军在洛阳防守:
“九年正月,北兵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出没四十余日。二月乙亥,立砲攻城。洛中初无军,得三峰山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时辇疽发于背,不能军,同知温迪罕斡朵罗主军务,有大事则就辇禀之。”(《金史. 撒合辇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峰山之战败逃的金将武仙,其逃跑时沿着密县、御寨、嵩山、南阳留山等地旋转,以三锋山战场为圆心绕了大半个圈,“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仗,兵势稍振。”
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Y:h0hLqz
武仙在三峰山之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这个数目占了三锋山之战中十五万金军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金军,大约为五万人。这些人也并没有全部被蒙古军歼灭,当中有很多成功逃脱,例如跑到了洛阳的三四千溃卒就是个好例子,估计还有一些躲藏在民间,变成了老百姓。因此,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最多只歼灭了金军三、四万人左右,其余的全逃跑了。
在三峰山之战成功逃跑的金军主要将领有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等,《续资治通鉴》称杨沃衍在三峰山之战中“奋战而死”是错误的,根据《金史.杨沃衍传》的记载,杨沃衍逃到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成功逃脱之后本来应该收扰溃兵,以便再战,可是他们却坐困愁城。这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后来,蒙古军包围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马上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待毙。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都在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死亡。
合达、陈和尚、杨沃衍这些人都突出了重围,但他们没有象武仙一样去收拢溃军,准备再战.而是跑入钧州,坐困愁城,就这一点而言,这些人的应变能力比武仙差得多了.(事实上,武仙军队的战斗力本来就不低,金宣宗曾经对九股地主武装进行"封建",充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权设官吏、收税、赏罚可便宜行事,武仙就是其中之一。地主武装因作用特出而被政府征募助战,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元末察罕帖木兒及扩廓帖木兒皆是地主武装的重要领导人,其战斗力在蒙元正规军之上,实际已经代替腐朽的蒙元的正规军成为了起义的红巾军的主要对手。)
合达、陈和尚、杨沃衍等人在钧州之战中或被俘或被杀.这些人的死亡致使十万溃军,群龙无首,反而成全了武仙。(《书〈金史.完颜合达传》称三峰山之战前:"恆山公仙万人元驻胡陵关,至是亦由荆子口、顺阳来会。十二月朔,俱至邓下,屯顺阳。"可见,尽管三峰山之战期间金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五万人,但其中属于武仙的军队仅仅有一万人。而武仙在三峰山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其实力竟然比战前增加了几乎十倍!)
蒙古军在三峰山之战后没多久,围攻金汴梁仅十六昼夜,便许和撤围。这表明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蒙古军队暂时还不能迅速消灭残金。蒙古人采取了两手政策,在与金国议和的同时,另一方面则要求宋朝出兵合击金国。bbs.c
q
zg.cn-s;v:v z l.]x"T
金国这时候仍然能够击败蒙古军,《宋史纪事本未》之《会蒙古兵灭金》篇称:
“金蒲察官奴袭败蒙古军于毫州。”
《续资治通鉴》也有几个金军击败蒙军的战例,一个例子是记载金宗出汴京之后:
“甲辰,进次黄陵岗。时拜甡击蒙古,降其两砦,得河朔降将,金主赦之,授以印符。郡臣遂固清以河朔诸将为导,鼓行入开州,取大名、东平,豪杰当有响应者。”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归德之战中:
“(金)忠孝军却而复进,官努以小船分军五七十出栅外,腹背攻之,持火枪入蒙古军。特穆尔岱不能支,大溃,溺死三千五百馀人”。
此外,蔡州之战开始时蒙军亦打了败仗,这期间甚至还发生了蒙古高级将领投降金国的事,蒙古都元帅国用安便于当年七月降金。书
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I4l^VV,o,eL
三峰山之战后,金国一些将领在与蒙古人议和失败且北窜无望的情况下,购思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是企图集中力量占领宋朝四川,以待时机卷土重来。被《金史.完颜仲德传》誉为“南迁以后,将相文武忠亮,始终无瑕者,仲德一人而已”的金将完颜仲德,自始至终都是这一战略决策的拥护者。《金史.完颜仲德传》记载:
“仲德提孤军千人,历秦、蓝、商、邓,撷果菜为食,间关百死至汴。至之日,适上东迁。妻子在京师五年矣,仲德不入其家,趋见上于宋门,问东幸之意。知欲北渡,力谏云:‘北兵在河南,而上远徇河北,万一无功,得完归乎?国之存亡,在此一举,愿加审察。臣尝屡遣人奏,秦、巩之间山岩深固,粮饷丰赡。不若西辛,依险固以居,命帅臣分道出战,然后进取兴元,经略巴蜀,此万全策也。’上已与白撒议定,不从,然素重仲德,且嘉其赴难,进拜尚书省右丞、兼枢密副使,军次黄陵冈。”金帝在西迁的问题上忧柔寡断。不过,即使是后来在坐困蔡州之时,完颜仲德也念念不忘西迁。“仲德有文武材,事无巨细,率亲为之,选士括马,缮治甲兵,未尝一日忘奉幸秦、巩之志。”

金国一些将领购思的占领宋朝四川的计划,与辽亡之后,残余的辽军进军中亚,建立西辽,实在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金史.武仙传》记载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武仙后来还"徙军邓州".(邓州、南阳相距不远,《金史.地理志》记载"邓州,武胜军节度使。宋南阳郡,尝置榷场。")武仙的老巢并不在邓州、南阳一带,他还何长期在此地流连忘返?联系到邓州一带是宋金对峙的边沿,历来有大量金军驻守在这里,而三峰山战前,十多万金军就是从邓州一带出发的,就可以断言,武仙收拢的十万溃军肯定有大量邓州、南阳这一带的人.cqz金将武仙在三峰山战后实力超群,而且拥有地利,所以是占领四川这一战略决策的急先锋。
《宋史.孟珙传》记载:
“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掎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
除了武仙之外,当时宋金边境的另一位金将武天锡亦实力超群。“天锡者,邓之农夫,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宋史.孟珙传》)
另外,邓守移剌瑗也一样实力不靡,残金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然而金国占蜀的计划遭受到宋朝名将孟珙的力挫,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史载:
“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宋史.孟珙传》)
另一金将邓守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
“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宋史.孟珙传》)
孟珙亦多次击败武仙,迫使武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宋史.孟珙传》)
至此,三锋山之战中成功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武仙军队究竟是自我溃散的还是被宋军歼灭的?《宋史》与《金史》的记载互相矛盾。《宋史.孟珙传》记载绍定六年七月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武仙“易服而遁”,实际上已经全军覆灭了。而《金史》承认武仙全军覆灭,不过只是宣称武仙军队是自我溃散的,没有提到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
bbs.
cqzg.cnX&gT7AE7U?Ci
我认为《金史·武仙传》的记载有破绽。武仙军队如果真的是自我溃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对溃军予以收拢,原因是武仙先后有两次收拢溃军的经验。一次是在三峰山之战后,(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还有一次是在贞祐九年三月的出援汴京之役,(《金史.武仙传》记载:“哀宗以仙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八月,至密县东,遇大元大将速不泬兵过之,仙即按军眉山店,报思烈曰:‘阻涧结营待仙至俱进,不然败矣。’月日思烈急欲至汴,不听,行至京水,大兵乘之,不战而溃。仙亦令其军散走,期会留山,仙至留山,溃军至者益众。哀宗罢思烈为中京留守,诏仙曰:‘ 思烈不知兵,向使从卿阻涧之策,岂有败哉。军务一以付卿,日夕以待,戮力一心,以图后举。’”)可见,武仙有丰富的收拢溃军的经验,所以直到绍定六年七月全军覆灭之前,武仙仍然拥有的军队为十万左右。绍定六年七月,武仙军队如果真的是自我溃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对溃军予以收拢,但是,无论是《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记载武仙有任何收拢溃军的动作,相反,他在四处逃亡。鉴于一方面武仙的地盘已经落入宋军之手、另一方面武仙的十万军队在此期间几乎全军覆灭这两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宋史》记载的宋军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也只有这样,武仙才没有第三次收拢溃军的机会。
宋军不但使金国占领宋朝四川的战略决策破产,而且成功的全歼了金军庞大的后备军,致使金国占蜀的计划成为泡影。金帝从而变成了瓮中之鳖、俎上之肉,死期近矣。其意义丝毫不亚于随后的攻克蔡州。
这时候的金军在强大的压力下精神上已经濒临崩溃,甚至还要靠宋军来帮它维持军纪《金史.哀宗本纪》承认:
“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帅右监军乌古论黑汉死于战,主帅蒲察某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尽戮之,余无所犯。宋人驻兵息州南。”
在这场大战乱中,金军和蒙军都吃了人肉,金蒙在河南的战争是历史上最丑陋的战争之一。
与战绩辉煌的宋军相比较,这一时期的蒙古军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甚至,在蔡州之战刚开始时便打了败仗:
“(金军)逻骑驰报敌兵数百突至城下,将士踊跃,咸请一战,金主许之。是日,分防守四面及子城众出战,蒙古兵溃奔。塔齐尔以数百骑复驻城东,金主遣兵接战,又败之。自是蒙古不复薄城,分筑长垒围之。”(《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
宋军终于参与了蔡州之战,先前双方僵持不下的战局马上明朗化了。《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记载:
“(绍定六年)十月,孟珙、江海帅师二万,运米三十万石,赴蒙古之约。”
三十万石米足够十万大军吃十个月。围城的蒙古军假如没有宋军粮食的支持,能否坚持下去尚属疑问。而这个时候,蔡州城内的金国军民已经开始捱饿了。
端平元年正月辛丑,有投降宋军的金人向孟珙透露了蔡州城内的情况:
“‘城中绝粮已三月,鞍靴败鼓皆糜煮,且听以老弱互食,诸军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斩败军全队,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众’”,孟珙遂下令:“诸军衔枚,分运云梯布城下。”(《宋史.孟珙传》)
宋蒙联军终于攻入了蔡州。金哀宗匆忙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后自杀。《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记载:
“珙乃与(蒙古将领)塔齐尔分金主骨及宝玉、法物。承麟亦为乱兵所杀。金亡。”
综上所述,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的全歼了数十万金军,而蒙古军在同一年中没有一场战役有这样的辉煌的战绩。
三.宋军争夺金帝头颅
《史集》记载宋、蒙联军攻克蔡州之后,双方马上对金帝的头颅展开了争夺:

“......蒙古人认出他们所杀的并非阿勒坛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断言他已经烧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头颅。因为南家思的军队知道这件事的情况,所以尽管他们也是阿勒坛的敌人,但他们却支持了拒绝蒙古人从坟墓中把他挖出来、交出他的头颅的要求,他们和乞台人一起证明他是烧死了。为了确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头,但他们知道,如果把另外某个人的头交给蒙古人,他们会认出来这不是他阿勒坛汗的头。最后,他们把某个人的手交给了他们。为此,蒙古人对南家思人不满;但当时却难以同他们争执。”

《史集》认为蒙古人寻找金哀宗头颅的原因是为了确定他是否真的已经死亡。事实上,游牧民族有猎取敌人头颅的习俗。例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另外,明代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往绍兴葬宋理宗顶骨。先是上与侍讲学士危素论宋元兴替,素因言元世祖至元间,胡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时夏人杨辇真伽为江南总摄,奏请如二僧言。遂发诸陵,取其金宝。以诸帝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于其上以厌之。又截理宗顶骨为西僧饮器,天下闻之,莫不伤心。上叹息久之,谓素曰:‘宋南渡诸君无大失德,与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取之,何乃复肆酷如是耶!’即命北平守将吴勉访索顶骨所在,果得诸西僧庐中。命有司厝于京城之南。至是绍兴府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于故陵。”

元灭宋后,有番僧在元江南总摄的支持下,遍掘宋陵,甚至将宋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显然,蒙古人在蔡州大肆寻找金哀宗的头颅,其目的耐人寻味。

而汉人也有获取敌人的头颅的传统,后来的明代,明军甚至以在战场上获取首级的多少来记功行赏。

由此可见,获得金哀宗的头颅,对参战的宋、蒙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金哀宗头颅的下落如何呢?  《宋史.孟珙列传》记载:

“珙与倴盏(《元史》称塔察儿)分守绪骨。”  

金哀宗的名字叫完颜守绪,其遗骸被宋将孟珙与蒙将塔察儿瓜分了。而根据《史集》的记载,蒙古人仅仅获得了完颜守绪的一只手,因此可以认为,金哀宗完颜守绪的大部分遗骸(包括头颅在内)落入了宋军之手。

宋军携金哀宗的遗骸而归之后,如何处置金哀宗的遗骸?《宋史.洪咨夔列传》记载了宋臣洪咨夔处理金哀宗遗骸的一个建议:

“‘此朽骨耳,函之以葬大理寺可也。第当以金亡告九庙,归诸祖宗德泽,况与大敌为邻,抱虎枕蛟,事变叵测,顾可侈因人之获,使边臣论功,朝臣颂德。且陛下知慕崇政受俘之元祐,独不鉴端门受降之崇宁乎?’然不果悉从。”

宋廷接受了洪咨夔的建议。正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振耳发聩!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提到过?值得深思

我到原作者那个博客看了看,发现这篇贴子又有了新的内容。

http://blog.sina.com.cn/u/4a80c937010006ux
金帝头颅不清楚,宋帝的倒是给个和尚当便器。;P
野蛮人总是能毁灭文明,文明若是毁灭野蛮一次,那就是捅了天啦... ...
那就得有人跳脚反对啦.比如我楼上这位(5L)的
宋 如果是良将的话战斗力还是很强.可惜的是将领不的重用啊!!!!
在垃圾的 指挥下 宋军用一溃千里形容都不过份啊!!!
:L :L :L
好象金朝皇后也给宋人J了,这文章好象是转春秋的,呵呵。:)
宋的战力很差,从北宋太宗开始就是如此。
金国明明是黄金家族消灭的,往自己脸上帖金也好意识,如此战力强的部队,怎么连北方领土都收不回来,连河南故都都保不住。
上诉一下燕云也是如此,不会大辽的主力也是北宋消灭的吧?
唇亡齿寒而不查,自寻死路而不知!
原帖由 极致虚幻 于 2007-4-25 20:13 发表
唇亡齿寒而不查,自寻死路而不知!

好象是这样啊。
唇亡齿寒而不查,自寻死路而不知!——这句话用来容易金朝也错不了。

主贴好象已经提过了,金国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
唇亡齿寒而不查,自寻死路而不知!——这句话用来容易金朝也错不了。
     金若能看清实事的话和宋议和不至于二者皆被蒙元所灭!!!可悲啊!
宋朝重文轻武,终究会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
原帖由 极致虚幻 于 2007-4-25 20:13 发表
唇亡齿寒而不查,自寻死路而不知!


这样的错误,宋朝连续犯错两次,第一次是辽,最后被逼南迁,第二次是金,结果亡国收场~~~
宋军战斗力并不高,三峰山之战拖雷还曾经武力向宋军借道.而且,金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
前面有人提到金军在灭亡前夕由武仙等部队宋朝的川陕防线进行攻击,惨败而退,那是强弩之末!而且也是宋朝回绝了金朝的“唇亡齿寒”的书信后座的垂死挣扎!

其实宋朝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借机和平地从金国割一块地,美其名曰金国败亡后给金国君臣一个流亡之地!;P 绝对不是出兵助蒙灭金,金完蛋的越早,宋倒霉的越早。;P
老实说,南宋与金是世仇,要求南宋为了金而与蒙古而大动干戈是不现实的。况且,还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就是当南宋与蒙古彻底翻面之后,金国会转而采取“联蒙灭宋”的政策(《农夫和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5-5 14:17 发表
宋军战斗力并不高,三峰山之战拖雷还曾经武力向宋军借道.而且,金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


金末金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吗?请中国sunyan兄详细说一说
原帖由 乱世佳公子 于 2007-5-5 23:50 发表


金末金军的战斗力也非常强吗?请中国sunyan兄详细说一说

金国在对西夏屡次的挑衅中都能轻易击败对方,对宋朝的侵犯也能击退  "九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宋人入寿州,女奚烈蒲乃力战却之。壬寅,枢密院奏提控术甲剉只罕破宋人之功。甲辰,宋人攻南阳。丙午,牙塔报桃园、淮阳之捷,并以纳合六哥结构李全之状来告。戊申,降人孙邦佐自李全军中归,遥授知东平府兼山东西路兵马都总管。官军与宋人力战于胡陂而却之"金史 本纪第十六 宣宗下

其实在巩州,当时金国已经灭亡,但郭虾漠仍然能给敌军以极大打击
我看北宋联合女真灭辽的历史, 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北宋先趁着辽国中京被女真攻陷的当口, 撕毁和约发动进攻, 辽国苦苦哀求, 请求恢复百年之好, 宋执意进攻, 在卢沟桥附近两路大军先后被辽军打败.

然而四个月后辽已经被金痛揍到走头无路的地步了, 根据宋金协议, 金不能进入幽云十六州, 于是金军停止前进. 而一些绝望的辽国大将已经开始向宋投降,结果宋觉得这次辽已经彻底完蛋了, 于是再次派兵北伐.

当时辽国的萧皇后遣使去童贯大营,奉上降表,请求降为属国, 童贯非常傲慢, 将使者赶走, 使者大哭而去. 然后立刻向燕京进攻, 结果宋朝20万大军被辽国残兵败将打的全军覆灭.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6 16:15 发表
我看北宋联合女真灭辽的历史, 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北宋先趁着辽国中京被女真攻陷的当口, 撕毁和约发动进攻, 辽国苦苦哀求, 请求恢复百年之好, 宋执意进攻, 在卢沟桥附近两路大军先后被辽军打败.

然而四个月 ...

据说这次北伐使得王安石变法攒的一些积蓄都丢光了,南宋北伐其实也是如此
所以说愚蠢啦!
金末时部分金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如完颜陈和尚的部队,能把蒙古
名将速不台打得大败,这简直是比初期的金军都厉害了,但不是所有
的金军都如此。
至于金联蒙古灭宋是不可能的,金未灭,蒙元不会跳过他去打宋。
那你又错了,元军攻下西夏以及金的山陕之后,有忽必烈、乌梁合台(所谓的瓦良格航母的名字就是这个姓)率大军从现在四川青海交界(土蕃与宋的真空地)的一带南下,在云南北部丽江某地渡过金沙江(所谓的元跨革囊,丽江纳西人干的好事;P ),再南进,灭大理国,然后转向东北,由贵州进湖南,出现在长沙城下(潭州城),后在武汉附近(估计是嘉鱼县牌洲湾,这个地方是长江较容易渡过的地方)渡长江北还。

数万人穿过宋朝境内如入无人之地!而且还都是即险要山地,对骑兵绝对不利的山地!注意这和红军长征的路线及其重合!只是方向相反!
楼上的,这就是能消灭南宋吗?你所说的元军在宋境内跑来跑去,能不能占领并巩固一些地方。
南宋灭亡也是自找的,象刘整是被贾似道逼着投降元军的,吕文焕苦等了几年援军,因为范文虎救援不力,但他又是贾似道的亲戚,为了避免李庭芝解救襄樊显得范文虎自己无能,所以范文虎贾似道处处对李庭芝作梗,导致吕文焕孤立无援转而投降.

刘整吕文焕本来就是效忠南宋的,有贾似道和理宗度宗这样的君臣,岳飞在世又有何用?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5-8 15:58 发表
楼上的,这就是能消灭南宋吗?你所说的元军在宋境内跑来跑去,能不能占领并巩固一些地方。



红军当初也只是在这条路上跑了一遍啊,但是红军与元军最大特点就是机动性特强!在加上他们都占据了山陕、中原,所以他们没了南边的!;P

另外吕文焕真的可以算是英雄的,守了襄阳樊阳那么多年真的是需要大智大勇大无畏的!
很好的资料 历史就得挖坟
蔡州,不算什么首都,连地级市都算不上。只是最后的地方罢了
飞翔的蜗牛 发表于 2007-5-6 16:15
我看北宋联合女真灭辽的历史, 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北宋先趁着辽国中京被女真攻陷的当口, 撕毁和约发动进攻 ...



麻烦你不要张口就来好不好?
宋朝何时20万大军被辽国全军覆没过??

那不过是宋朝的西北军阀种氏对攻辽没兴趣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