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采访庄老的节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26:21
最后主持人问的是中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庄老说是要搞国际合作,说不是谁第一个上去月球就是谁的,说不是光探测,还是应该要派人上去的,主持人说要多长时间,他说这个世纪完成就不错了,我从他的话里感觉的出: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登陆过月球!最后主持人问的是中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庄老说是要搞国际合作,说不是谁第一个上去月球就是谁的,说不是光探测,还是应该要派人上去的,主持人说要多长时间,他说这个世纪完成就不错了,我从他的话里感觉的出: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登陆过月球!
哈哈
你怀疑阿波罗计划?
记得老美当年还送了块样本给我们啊
这个样本呀,我们现在的探月计划的负责人可以花了毕生精力来研究的。
没有登上月球,那岂不是都白搭了
庄老木得一塌糊涂,主持人费了半天劲,庄老才挤出几个字,感觉就好象是主持人唱单口相声。
俗话说贵人语话迟
是啊,人家都80多了。
等我们登上去看看不就行了吗
美国人是否登上了月球,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想不通:一个是燃料的储存问题,另一个是:登月飞船从月球上再发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在地球上,如果推迟发射,那些燃料必需卸出,但在月球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再发射问题也是,地球上的火箭发射,有很多要求的,比如发射前测试,水平垂直度...发射窗口,等等,这些好象在月球飞船上再发射回地球时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至于那块送给中国人的样品,我倒觉得这是可能的,因为如果是机器人采集回来的,并不是不可能。
燃料存储不是问题。液体燃料洲际导弹采用可存储推进剂后(比如我们CZ用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井)可以存放相当长的时间。即使固体导弹的最后一级末助推大多也是用可存储液体燃料,经常一放就是5-10年。阿波罗登月舱的上升段用的就是可存储N2O4和UDMH。
在一般的运载火箭发射中,如果是低温燃料,那确实是不能长久保存。如果是常温但是腐蚀性的燃料,往往由于运载火箭的一些部件(比如某些密封件)和洲际导弹不同,会有腐蚀问题,所以不能长期存放,运载火箭确实也不需要长期存放。

关于月面发射问题。第一就是设计和制造上保证系统高可靠性,保证不出问题(出了当然也没办法),月面发射前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自检(自检出错误只能自己认倒霉吧)。关于水平度的问题,这个不要紧,发射后可以自行纠正。潜射导弹出水时歪得都没有边了。关于发射窗口,这个还是有控制的,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的。
月面返回苏联的无人飞船也完成了,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从理论上讲,登月并返回是完全可能的。美国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
谁看过摩碣星一号这个电影?
我感兴趣的是那个导演拍这个电影是出于什么目的?
原帖由 横戈而立 于 2007-4-9 23:10 发表
美国人是否登上了月球,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想不通:一个是燃料的储存问题,另一个是:登月飞船从月球上再发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在地球上,如果推迟发射,那些燃料必需卸出,但在月球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再发 ...


关键是月球没有大气,根本不需要复杂计算,往上发射到足够速度就能脱离月球引力
庄逢甘院士现在还每天坚持上班呀!
在月亮表面降落的时候应该会有震动,所以系统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燃料,回来的时候也不用测试,一点火就回来了,老美确实有牺牲精神。
我们导弹发射的时候多少设备多少人搞测试啊,花多大工夫啊?每发导弹都必须如此。动一次测试一次。
按道理起码电路应该测试一下,自检系统本身也需要测试啊,你得通电啊,高压低压,万一有某个地方短路了呢?
多谢前辈的科普,在下受益了。
个人感觉,月面的再发射,问题可能要复杂些,因为那不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啊,从资料上看,其降落减速系统跟月面发射是共用一套系统的。那么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果使用这种能长期存放的燃料,那么其肯定是高温发动机了,高温发动机的第二次使用,特别是经过降落减速、与月面碰撞等一系列因素之后,再次使用,应该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您看看航天飞机,每次回来之后,其发动机要做的工作多如牛毛。但在月面上这个好象没法做啊。
“关键是月球没有大气,根本不需要复杂计算,往上发射到足够速度就能脱离月球引力”
脱离月球不难,难的是如何跟环月飞行的飞行器对接,这对月面发射应该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
如果是无人的,由于少了很多系统,工作可能会简化很多的。这个我倒是不怀疑。
我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飞机风动模型类似阵风,还有个电脑上的三维模型有点像F22,不知怎么回事?
原帖由 横戈而立 于 2007-4-12 18:23 发表
多谢前辈的科普,在下受益了。
个人感觉,月面的再发射,问题可能要复杂些,因为那不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啊,从资料上看,其降落减速系统跟月面发射是共用一套系统的。那么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果使用这种能长期存放的燃料,那么其肯定是高温发动机了,高温发动机的第二次使用,特别是经过降落减速、与月面碰撞等一系列因素之后,再次使用,应该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您看看航天飞机,每次回来之后,其发动机要做的工作多如牛毛。但在月面上这个好象没法做啊。
“关键是月球没有大气,根本不需要复杂计算,往上发射到足够速度就能脱离月球引力”
脱离月球不难,难的是如何跟环月飞行的飞行器对接,这对月面发射应该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
如果是无人的,由于少了很多系统,工作可能会简化很多的。这个我倒是不怀疑。


不要叫前辈,不敢当的。一起讨论

登月舱分为上升段和下降段,下降段在月面发射时作为发射台,留在月面上,所以下降和上升的主发动机是两个,不是一套系统,没有你提到的问题。共用的有位于上升段的一些姿态控制发动机(RCS),这些小发动机可能是挤压式的,其多次(实际上是很多次)启动技术即便在哪个时候也是很成熟的。

实际上月面返回还是比较的复杂,如同你说的,月球轨道的对接是关键之关键,一旦失败了就完了。这个也是当初很多人不喜欢月球对接方案的原因。苏联的无人探测器是直接返回,所以没有对接问题,简单很多。但是从月面发射过程来讲,原理上还是很一样的。
月面有没有大气,对降落来说,影响很大,因为减速方式将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发射,其实差得不是那么多
我预计我们的航天员登陆月面的时候,无人登陆器已经在月面建立了基地!!航天员能停留较长时间做研究!!要去了就回来也没多大意思!!要做就做老美也没干过的!!
原帖由 tangsong 于 2007-4-14 17:58 发表
我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飞机风动模型类似阵风,还有个电脑上的三维模型有点像F22,不知怎么回事?

是的,好象有F16,老俄的第五代,我们吹风的什么都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