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揽型保障渐成包袱 解放军力促保障社会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2:29
包揽型保障渐成包袱 解放军力促保障社会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3   


  炊事员、给养员最多时达20多万人,保障单位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数十亿元,有人感叹:“不改不行了!”  

  一道紧急采购命令,通过电波与网路迅速传遍东北三省20多个地方采购部门和生产企业,仅仅10多个小时,一支支满载物资的车队,从四面八方奔赴驻辽东某师集结地……2005年9月,由总后东北军用物资采购局组织的一次应急采购保障模拟演练,探索从政府、企业直通部队的军民一体化应急采购保障新路。  

  今年1月,演练的成果反映到了我军保障体制变革的战略思路中:《“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下发。有专家预言:“这是军队保障体制和保障方式上的深刻变革,必将为中国军队成功构建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保障体系。”  

  从吃喝拉撒睡到生老病死退,“包揽型”保障渐成包袱  

  多次改革,力变“军队办社会”  

  1998年,军人保险制度开始建立,实现与社会保障体制接轨;2000年,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饮食、营房、职工管理等,开始走向社会;2002年开始,全军全面推开采购制度改革;2004年,提出住房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的方向……  

  “不改不行了!”一位从事后勤管理多年的领导感叹,“一头要顾老,一头要顾小,中间还要稳住干活的,从吃喝拉撒睡到生老病死退,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办后勤’了!”  

  为了“管”好生活保障,全军部队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军营内形成了一个个小而全、大而全的“小社会”。多次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军队办社会”的状况。  

  这种“军队办社会”的保障模式,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主导着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的方向。经过上世纪80年代百万裁军、“九五”期间裁减员额50万和多次体制编制改革调整后,虽然摊子有所收缩,结构有所优化,但仍然承担了太多本可以通过社会资源保障的职能。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军改革前的医疗保障对象除现役军人外,还有职工、军人家属、离退休干部等120多万人,全军98%以上的医院靠正常医疗保障经费只能维持2到3个月;而生活保障更是一个“大摊子”,全军炊事员、给养员队伍数量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各类军人服务社共有3200多个,职工人数高达21.6万人,仅职工工资支付每年就要花费数十亿元军费。  

  “十五”期间,物资集中采购节支31.5亿元,38%的通用物资交社会储备  

  成效明显,力促“社会化后勤”  

  军队保障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水准。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在后勤保障上已普遍实行了社会化。俄罗斯军队早在10多年前便将油料、运输、饮食和通用物资保障等交给了地方公司;美国陆空军福利社的保障人员总共3万多名,军人仅占其中的1.8%。  

  进入新世纪,保障方式社会化作为一枚重要“棋子”,被摆进了我军构建现代后勤的“棋盘”。  

  “十五”期间,全军部队在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领导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5年来,5200多个部队营院推行了物业管理社会化保障,3200多个小远散单位实现了医疗保障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军队保障单位职工人数也从原来21.6万人减至18.3万人……2004年10月开始全面实行军以下部队物资采购改革,“十五”期间,我军物资集中采购总金额就达450亿元人民币,共节约资金31.5亿元,平均节支率为7%。此外,我军从2003年开始将38%的通用物资交由社会储备,有效提高了军事后勤的保障效益。  

  然而,谈起后勤保障改革,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关负责人仍然忧心忡忡:“原有的保障摊子过于臃肿庞大,传统观念整体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职工分流安置难度大,经费保障不足等多种因素,使军队办社会、军队办后勤的负担依旧很重,军队自我保障范围仍然较广。”  

  《意见》2/3属新启动任务,年内出台地方政府相应改革实施方案  

  “十化一改”,力建保障体制战略布局  

  2005年,中央军委提出军队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同年10月,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现代后勤”的新时期军事后勤变革战略构想。  

  2006年7月,解放军四总部机关组成联合工作班子,进行调研论证,提出一揽子改革设想和方案。今年1月,《“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下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文化事业、军人子女教育、军事科研、装备生产和维修保障社会化,以及军队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十化一改”为主要目标的改革任务,其中有2/3的改革专案属新启动的改革任务。  

  “这次改革基本构成了21世纪我军保障社会化体制变革的战略布局。”一位军队后勤专家接受采访时说。  

  为推进军队这一改革,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还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军队保障社会化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指挥。据悉,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政府也正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积极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关协调机制,并力争在今年年内拿出地方政府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来源:人民日报)包揽型保障渐成包袱 解放军力促保障社会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3   


  炊事员、给养员最多时达20多万人,保障单位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数十亿元,有人感叹:“不改不行了!”  

  一道紧急采购命令,通过电波与网路迅速传遍东北三省20多个地方采购部门和生产企业,仅仅10多个小时,一支支满载物资的车队,从四面八方奔赴驻辽东某师集结地……2005年9月,由总后东北军用物资采购局组织的一次应急采购保障模拟演练,探索从政府、企业直通部队的军民一体化应急采购保障新路。  

  今年1月,演练的成果反映到了我军保障体制变革的战略思路中:《“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下发。有专家预言:“这是军队保障体制和保障方式上的深刻变革,必将为中国军队成功构建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保障体系。”  

  从吃喝拉撒睡到生老病死退,“包揽型”保障渐成包袱  

  多次改革,力变“军队办社会”  

  1998年,军人保险制度开始建立,实现与社会保障体制接轨;2000年,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饮食、营房、职工管理等,开始走向社会;2002年开始,全军全面推开采购制度改革;2004年,提出住房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的方向……  

  “不改不行了!”一位从事后勤管理多年的领导感叹,“一头要顾老,一头要顾小,中间还要稳住干活的,从吃喝拉撒睡到生老病死退,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办后勤’了!”  

  为了“管”好生活保障,全军部队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军营内形成了一个个小而全、大而全的“小社会”。多次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军队办社会”的状况。  

  这种“军队办社会”的保障模式,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主导着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的方向。经过上世纪80年代百万裁军、“九五”期间裁减员额50万和多次体制编制改革调整后,虽然摊子有所收缩,结构有所优化,但仍然承担了太多本可以通过社会资源保障的职能。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军改革前的医疗保障对象除现役军人外,还有职工、军人家属、离退休干部等120多万人,全军98%以上的医院靠正常医疗保障经费只能维持2到3个月;而生活保障更是一个“大摊子”,全军炊事员、给养员队伍数量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各类军人服务社共有3200多个,职工人数高达21.6万人,仅职工工资支付每年就要花费数十亿元军费。  

  “十五”期间,物资集中采购节支31.5亿元,38%的通用物资交社会储备  

  成效明显,力促“社会化后勤”  

  军队保障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水准。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在后勤保障上已普遍实行了社会化。俄罗斯军队早在10多年前便将油料、运输、饮食和通用物资保障等交给了地方公司;美国陆空军福利社的保障人员总共3万多名,军人仅占其中的1.8%。  

  进入新世纪,保障方式社会化作为一枚重要“棋子”,被摆进了我军构建现代后勤的“棋盘”。  

  “十五”期间,全军部队在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领导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5年来,5200多个部队营院推行了物业管理社会化保障,3200多个小远散单位实现了医疗保障和油料保障社会化,军队保障单位职工人数也从原来21.6万人减至18.3万人……2004年10月开始全面实行军以下部队物资采购改革,“十五”期间,我军物资集中采购总金额就达450亿元人民币,共节约资金31.5亿元,平均节支率为7%。此外,我军从2003年开始将38%的通用物资交由社会储备,有效提高了军事后勤的保障效益。  

  然而,谈起后勤保障改革,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关负责人仍然忧心忡忡:“原有的保障摊子过于臃肿庞大,传统观念整体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职工分流安置难度大,经费保障不足等多种因素,使军队办社会、军队办后勤的负担依旧很重,军队自我保障范围仍然较广。”  

  《意见》2/3属新启动任务,年内出台地方政府相应改革实施方案  

  “十化一改”,力建保障体制战略布局  

  2005年,中央军委提出军队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同年10月,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现代后勤”的新时期军事后勤变革战略构想。  

  2006年7月,解放军四总部机关组成联合工作班子,进行调研论证,提出一揽子改革设想和方案。今年1月,《“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下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文化事业、军人子女教育、军事科研、装备生产和维修保障社会化,以及军队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十化一改”为主要目标的改革任务,其中有2/3的改革专案属新启动的改革任务。  

  “这次改革基本构成了21世纪我军保障社会化体制变革的战略布局。”一位军队后勤专家接受采访时说。  

  为推进军队这一改革,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还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军队保障社会化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指挥。据悉,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政府也正在迅速行动,密切配合,积极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关协调机制,并力争在今年年内拿出地方政府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