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马可·波罗式旅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4:58
消失的马可·波罗式旅行
2007年03月30日 12:19中国青年报

马可·波罗的旅行真让人羡慕:他简直有无穷无尽的新发现,大到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一次部族之间的大战、庞大的都城规划,小至某种可爱的动物的模样。

他告诉我们:“鞑靼人的马只用草来饲养,从来不用大麦或其他谷类。男子要接受在马背上生活两天两夜的训练,当马吃草时,他们就睡在马背上。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表现出鞑靼人在困苦中所显示的那种刚毅,以及在匮乏中所显示的坚韧。”

他告诉我们,忽必烈汗治下的辛犹省有一种野兽,大小与大象差不多。非常美丽,颜色黑白相间,除肩上的毛高达三手掌之外,全身其余的毛都非常光洁,向下披垂,比丝更加柔软细密。

他还告诉我们,忽里模子人建造的海船非常落后,商人和其他乘客在乘坐这种船出海时,会遇到很大的危险。这种船的不足就在于,建造时不能用钉子。因为造船的木料过于坚硬,像陶器一样容易碎裂,钉钉子时,钉子总是回弹起来,船板则当即开裂。因此,船板的两端必须用螺丝钻小心地穿孔,再楔入大木钉,才能建成船体。然后,再用印度出产的一种外面生有毛的坚果(椰子)的皮,制成绳索,绑牢全船。这种绳索的制法是:先将这种坚果的皮浸没在水中,使较软的部分腐烂,再将剩下的丝条洗干净,制成绳索用来绑船。这种绳索在水中能够经久不断。他们的船底不涂沥青,只涂一种用鱼脂肪制成的油,再用麻絮填塞缝隙。

马可·波罗的游记简直是亚洲各国13世纪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地人家务的处理、居民待客的方式、酒的酿造、麝香的取得、围猎的技巧、大汗妃子的选拔、刺客的培养,等等,没有他没见识过的,没有他不了解的。

而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旅行了。

从奥德赛开始他的旅行,到18世纪火车出现以前,人类的旅行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们主要靠自然力(包括人力和畜力)的帮助。奥德赛是这样,玄奘是这样,马可·波罗是这样,徐霞客也是这样。所以徐霞客要花30多年来游半个中国,法显花了6年才从长安走到了印度。这么不方便地旅行的一个收获是,旅行者和沿途的人民、生活极为贴近。

而今天,当我们以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速度被输送到旅游“产业”给我们预备的“盛宴”去的时候,旅行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其中,最重大的损失之一是,所到之处,沿途人民的生活不再可能轻易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天的旅行者,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所见的几乎都是表演,虽然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但是,没有生活。

翻一下我们在旅途中拍的照片,也许会发现,照片里有自然风光、古代遗迹、博物馆、艺术品、现代的摩天大厦……但是,独独缺了活生生的生活。照片上偶尔出现几个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人,有很大可能只是干枯的文化标本,是专为游客准备的娱乐节目。

甚至,当我们在西班牙南部安塔露西亚的餐馆里用餐时,或许堂倌是来自摩洛哥的临时工。而当我们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驻足观望的时候,看到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没几个是匆匆赶路到对岸去上班或者去朋友家吃饭的本地人。

我们在世界各个著名的“景点”看到的不是鲜活的生活,而是一些生活的背景或者“布景”而已,旅行的人不可不知。
消失的马可·波罗式旅行
2007年03月30日 12:19中国青年报

马可·波罗的旅行真让人羡慕:他简直有无穷无尽的新发现,大到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一次部族之间的大战、庞大的都城规划,小至某种可爱的动物的模样。

他告诉我们:“鞑靼人的马只用草来饲养,从来不用大麦或其他谷类。男子要接受在马背上生活两天两夜的训练,当马吃草时,他们就睡在马背上。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表现出鞑靼人在困苦中所显示的那种刚毅,以及在匮乏中所显示的坚韧。”

他告诉我们,忽必烈汗治下的辛犹省有一种野兽,大小与大象差不多。非常美丽,颜色黑白相间,除肩上的毛高达三手掌之外,全身其余的毛都非常光洁,向下披垂,比丝更加柔软细密。

他还告诉我们,忽里模子人建造的海船非常落后,商人和其他乘客在乘坐这种船出海时,会遇到很大的危险。这种船的不足就在于,建造时不能用钉子。因为造船的木料过于坚硬,像陶器一样容易碎裂,钉钉子时,钉子总是回弹起来,船板则当即开裂。因此,船板的两端必须用螺丝钻小心地穿孔,再楔入大木钉,才能建成船体。然后,再用印度出产的一种外面生有毛的坚果(椰子)的皮,制成绳索,绑牢全船。这种绳索的制法是:先将这种坚果的皮浸没在水中,使较软的部分腐烂,再将剩下的丝条洗干净,制成绳索用来绑船。这种绳索在水中能够经久不断。他们的船底不涂沥青,只涂一种用鱼脂肪制成的油,再用麻絮填塞缝隙。

马可·波罗的游记简直是亚洲各国13世纪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地人家务的处理、居民待客的方式、酒的酿造、麝香的取得、围猎的技巧、大汗妃子的选拔、刺客的培养,等等,没有他没见识过的,没有他不了解的。

而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旅行了。

从奥德赛开始他的旅行,到18世纪火车出现以前,人类的旅行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们主要靠自然力(包括人力和畜力)的帮助。奥德赛是这样,玄奘是这样,马可·波罗是这样,徐霞客也是这样。所以徐霞客要花30多年来游半个中国,法显花了6年才从长安走到了印度。这么不方便地旅行的一个收获是,旅行者和沿途的人民、生活极为贴近。

而今天,当我们以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速度被输送到旅游“产业”给我们预备的“盛宴”去的时候,旅行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其中,最重大的损失之一是,所到之处,沿途人民的生活不再可能轻易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天的旅行者,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所见的几乎都是表演,虽然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但是,没有生活。

翻一下我们在旅途中拍的照片,也许会发现,照片里有自然风光、古代遗迹、博物馆、艺术品、现代的摩天大厦……但是,独独缺了活生生的生活。照片上偶尔出现几个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人,有很大可能只是干枯的文化标本,是专为游客准备的娱乐节目。

甚至,当我们在西班牙南部安塔露西亚的餐馆里用餐时,或许堂倌是来自摩洛哥的临时工。而当我们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驻足观望的时候,看到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没几个是匆匆赶路到对岸去上班或者去朋友家吃饭的本地人。

我们在世界各个著名的“景点”看到的不是鲜活的生活,而是一些生活的背景或者“布景”而已,旅行的人不可不知。
我小时候在一本历史读物上看过,与马可波罗大体在同一时代来过中国的还有一个叫伊本拨图腾的阿拉伯旅行家,这个人很少听见有人说起
伊本拨图腾,真的没有听过
伊本拨图腾
伊本是什么什么人的儿子的意思吧?这个应该只是名字的一部分(拨图腾的儿子),全名有谁知道?
伊本·白图泰

1304~1377

阿拉伯旅行家,文学家。生于摩洛哥。早年学习文学和宗教法律。1325年离乡远游,足迹几遍伊斯兰教各国。1333年至印度德里,留居9年。1345年曾游历广州、杭州等地。后由泉州乘船西归,1347年至印度,1349年回到摩洛哥。后又去西班牙和中西非旅游。1354年定居非斯。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原名《目中珍品,他乡异事,远游奇观》)。此书对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有所记述,对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参考价值,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也是阿拉伯文学中的名著。

http://www.wiki.cn/name/%E4%BC%8 ... D%E5%9B%BE%E6%B3%B0

有问题找百度。
谢谢楼上,我记得好象是他说当时亚历山大港运出的胡椒不及泉州港的百分之一
哦...原来是这样
马可·波罗

可爱的百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