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债台高筑 每年需拿1.7亿元付利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8: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大学,以国内综合性院校中的“龙头老大”,它拥有六个校区八个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平方米,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在广东省珠海市还新建了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超过六万人。而相应的,他的财务状况也面临困境,据称,该校有多达20余个亿的贷款,每年仅利息都需要拿出1.7亿元。

“还能发出工资吗”?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并不讳言吉林大学的财务困境。在3月23日出版的《吉林大学学报》上,刊登着张文显在2007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张文显在讲话中谈到,目前,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议论比较多的是吉林大学的财经困难,教师们对于科研经费不能正常支出和报销很有意见,北京有位朋友甚至问他:“听说你们学校发不出工资了,有这回事吗?”张文显认为:“这说明,财经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学校的形象。”

  吉林大学的财务到底紧张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影响到了学校稳定?3月19日,该校财务处的一份《通知》这样说:“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至1.7亿元,学校的可支配资金大大减少。”

  早在2005年,吉林大学的贷款就受到了限制。这份《通知》说:“鉴于我校的财务风险较大,并经国家审计署审计意见披露,国家决定,从2005年开始,我校新增银行贷款必须上报教育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贷款,否则将追究责任。”

  外部融资已不可能,又需要支出大笔利息,吉林大学遭遇财务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通知》显示,根据吉林大学财务处的计算,吉林大学相当于每年减少了六亿元以上的周转资金:2001至2004年,吉林大学年均贷款收入4.6亿元,而现在贷款没有了,每年要加上需拿出1.5亿元付息。吉林大学宣传部相关人士说:“沉重的利息负担压得吉林大学难以抬头。”

没有钱就贷款

  张文显在讲话中称:“是贷款保障了学校融合,加快了学科整合,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由于缺钱就可以贷款,在客观上造成了大手大脚,不计成本,铺张浪费,甚至贪污挪用等经济现象的发生。”一个“缺钱就可以贷款”,多少说明了吉林大学现在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

  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林大学。

  最初,“新吉林大学”可以说是银行的“宠儿”。根据公开报道,2000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林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将为吉林大学提供十五亿元人民币贷款,全力支持吉林大学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到了2001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又与吉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吉林大学提供20亿元人民币信贷综合授信。这笔授信除了重点用于支持吉林大学进行基础部项目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分校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等方面外,还将为吉林大学有技术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大的项目优先提供风险投资、风险控制和境外上市等方面的服务。

  张文显在讲话中提到,贷款用在了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等。其中,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现在吉林大学建筑面积近326万平方米)。投入维修工程费用1.2亿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元,教职工津贴加离退休职工“阳光工程”花费10.65亿元。

  2005年开始,“贷款链”断裂迫使吉林大学另想办法。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就是“开源节流”。2006年,吉林大学额外争取财政部修购专项、地方政府拨款等资金1.05亿元,2005年到2006年清理学生欠费1.65亿元,同时连续两年压缩行政性经费10%至20%,加上实际支出过程中压缩支出,当年节省费用近八千万元。

合并及扩招之弊

  张文显在讲话中认为,2000年合校之后,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殊照顾,高校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数年的高额贷款。

  吉林大学一位内部人士则认为,合校以后因为需要安置原有高校的后勤和行政人员而导致机构臃肿和冗员太多,这大大消耗了资源,浪费了财政经费。

  这位人士举例说,原有的五校都有自己的附属车队、后勤,有些还有学校、幼儿园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的领导(处级最多)合校以后基本都被吉林大学接收了。并且这种接收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封不动的,按照过去的模式接收——这就意味着在六个校区都存在着这些职能重复、消耗资源、浪费财政经费的附属机构。公开资料显示,吉林大学现在有教职工人数16201人,其中有教师6059多人。

  高校扩招也加重了吉林大学的负担。吉林大学宣传部人士称,2003年,吉林大学招生人数达到历史高峰,当年招生本科及研究生达到两万人。“学生需要教室,需要食堂,需要宿舍。吉林大学的建设速度无疑要加快。”但从2004年开始,吉林大学开始缩减招生规模。按照上述人士的话说,“吉林大学有点吃不住劲了。”

  前文提到的吉林大学财务处《通知》也说,有些高校铺了摊子但教学质量不高,其毕业生在职场上屡屡受挫,就应该坚决收缩战线,把多余的设施清理变现。

解决之道

  3月23日的《吉林大学学报》上,还刊登了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的讲话,他认为,“2007年学校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困难”。这让吉林大学不得不苦苦寻觅解决之道。

  新闻媒体对高校债务负担的报道或许会成为吉林大学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吉林大学肯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在讲话中张文显认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已经注意到高校巨额贷款这种情况,社会舆论更是大量报道这种情况。中央和教育部门总要有积极的解决方案。他表示,吉林大学将会同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出台“解困计划”。例如,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一些专项经费,缓解由于自筹经费搞基建而产生的新的困难,争取吉林省政府共建经费多拨付一点,早拨付一点,争取财政贴息或者允许通过贷款来支付利息。“要积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扩大创收,保证学费等收入应收尽收,禁止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对吉林大学来说,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或许是缓解银行的利息压力。吉林大学宣传部相关人士说:“如果政府方面能够为吉林大学的贷款贴息,学校压力就会减轻许多。现在学校贷款和其他企业商业贷款一样待遇,并没有得到额外眷顾。而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贷款利息是由政府贴息的。”

  上述人士称,现在银行都是市场化了,再像过去那样政策性一笔勾销已经不可能了。利息问题即使解决了,多达20多亿的贷款本金怎么办?这位人士也说不出一个解决之道,毕竟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大学,以国内综合性院校中的“龙头老大”,它拥有六个校区八个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平方米,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在广东省珠海市还新建了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超过六万人。而相应的,他的财务状况也面临困境,据称,该校有多达20余个亿的贷款,每年仅利息都需要拿出1.7亿元。

“还能发出工资吗”?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并不讳言吉林大学的财务困境。在3月23日出版的《吉林大学学报》上,刊登着张文显在2007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张文显在讲话中谈到,目前,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议论比较多的是吉林大学的财经困难,教师们对于科研经费不能正常支出和报销很有意见,北京有位朋友甚至问他:“听说你们学校发不出工资了,有这回事吗?”张文显认为:“这说明,财经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学校的形象。”

  吉林大学的财务到底紧张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影响到了学校稳定?3月19日,该校财务处的一份《通知》这样说:“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至1.7亿元,学校的可支配资金大大减少。”

  早在2005年,吉林大学的贷款就受到了限制。这份《通知》说:“鉴于我校的财务风险较大,并经国家审计署审计意见披露,国家决定,从2005年开始,我校新增银行贷款必须上报教育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贷款,否则将追究责任。”

  外部融资已不可能,又需要支出大笔利息,吉林大学遭遇财务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通知》显示,根据吉林大学财务处的计算,吉林大学相当于每年减少了六亿元以上的周转资金:2001至2004年,吉林大学年均贷款收入4.6亿元,而现在贷款没有了,每年要加上需拿出1.5亿元付息。吉林大学宣传部相关人士说:“沉重的利息负担压得吉林大学难以抬头。”

没有钱就贷款

  张文显在讲话中称:“是贷款保障了学校融合,加快了学科整合,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由于缺钱就可以贷款,在客观上造成了大手大脚,不计成本,铺张浪费,甚至贪污挪用等经济现象的发生。”一个“缺钱就可以贷款”,多少说明了吉林大学现在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

  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林大学。

  最初,“新吉林大学”可以说是银行的“宠儿”。根据公开报道,2000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林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将为吉林大学提供十五亿元人民币贷款,全力支持吉林大学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到了2001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又与吉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吉林大学提供20亿元人民币信贷综合授信。这笔授信除了重点用于支持吉林大学进行基础部项目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分校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等方面外,还将为吉林大学有技术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大的项目优先提供风险投资、风险控制和境外上市等方面的服务。

  张文显在讲话中提到,贷款用在了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等。其中,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现在吉林大学建筑面积近326万平方米)。投入维修工程费用1.2亿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元,教职工津贴加离退休职工“阳光工程”花费10.65亿元。

  2005年开始,“贷款链”断裂迫使吉林大学另想办法。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就是“开源节流”。2006年,吉林大学额外争取财政部修购专项、地方政府拨款等资金1.05亿元,2005年到2006年清理学生欠费1.65亿元,同时连续两年压缩行政性经费10%至20%,加上实际支出过程中压缩支出,当年节省费用近八千万元。

合并及扩招之弊

  张文显在讲话中认为,2000年合校之后,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殊照顾,高校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数年的高额贷款。

  吉林大学一位内部人士则认为,合校以后因为需要安置原有高校的后勤和行政人员而导致机构臃肿和冗员太多,这大大消耗了资源,浪费了财政经费。

  这位人士举例说,原有的五校都有自己的附属车队、后勤,有些还有学校、幼儿园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的领导(处级最多)合校以后基本都被吉林大学接收了。并且这种接收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封不动的,按照过去的模式接收——这就意味着在六个校区都存在着这些职能重复、消耗资源、浪费财政经费的附属机构。公开资料显示,吉林大学现在有教职工人数16201人,其中有教师6059多人。

  高校扩招也加重了吉林大学的负担。吉林大学宣传部人士称,2003年,吉林大学招生人数达到历史高峰,当年招生本科及研究生达到两万人。“学生需要教室,需要食堂,需要宿舍。吉林大学的建设速度无疑要加快。”但从2004年开始,吉林大学开始缩减招生规模。按照上述人士的话说,“吉林大学有点吃不住劲了。”

  前文提到的吉林大学财务处《通知》也说,有些高校铺了摊子但教学质量不高,其毕业生在职场上屡屡受挫,就应该坚决收缩战线,把多余的设施清理变现。

解决之道

  3月23日的《吉林大学学报》上,还刊登了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的讲话,他认为,“2007年学校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困难”。这让吉林大学不得不苦苦寻觅解决之道。

  新闻媒体对高校债务负担的报道或许会成为吉林大学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吉林大学肯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在讲话中张文显认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已经注意到高校巨额贷款这种情况,社会舆论更是大量报道这种情况。中央和教育部门总要有积极的解决方案。他表示,吉林大学将会同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出台“解困计划”。例如,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一些专项经费,缓解由于自筹经费搞基建而产生的新的困难,争取吉林省政府共建经费多拨付一点,早拨付一点,争取财政贴息或者允许通过贷款来支付利息。“要积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扩大创收,保证学费等收入应收尽收,禁止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对吉林大学来说,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或许是缓解银行的利息压力。吉林大学宣传部相关人士说:“如果政府方面能够为吉林大学的贷款贴息,学校压力就会减轻许多。现在学校贷款和其他企业商业贷款一样待遇,并没有得到额外眷顾。而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贷款利息是由政府贴息的。”

  上述人士称,现在银行都是市场化了,再像过去那样政策性一笔勾销已经不可能了。利息问题即使解决了,多达20多亿的贷款本金怎么办?这位人士也说不出一个解决之道,毕竟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在财政部和教育部的共同推动下,针对全国高校的资产清查行动日前已正式启动。分析指,7月份本次清查结果出来以后,关于“高校破产说”的争论将有官方的权威定论。中国教育部曾公开否认“高校破产说”,但并未给出具体统计数据。有消息称,目前全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4500至5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北京大学网站的首页3月20日发布《关于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通知后面一个鲜红的“急”字尤其明显。同样性质的清查行动在其它各部属高校也在紧张进行中。

  教育部办公厅1月初向全国各部属高校下发2007年第一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下称“1号通知”),明确清查范围包括高校贷款在内的学校所属各单位、各部门的资产情况,各高校附中、附小也在此列。不过,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校办企业,不列入清查范围。

  清查方式为高校自查和主管部门复查相结合,另外,被教育部抽中的部分单位在自查的同时,必须接受教育部委派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检查。5月底之前资产清查的结果将上报教育部。

  根据去年底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通知》的要求,各省针对各自省属高校的资产清查工作也在开展之中。

  这是继2000年以后,中国第二次针对高校展开大规模的资产清查。2000年的清查是在“高校合并、布局调整,财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本次则在近年高校欠债被公开、“高校破产说”备受关注的情况下展开。

  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否认“高校破产说”,但并未给出具体统计数据。有关人士指出,7月份本次清查结果出来以后,关于“高校破产说”的争论将有官方的权威定论。

资产清查风暴展开

  2007年1月23日至24日,教育部召开部属高校、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布置会议,全国约151个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出席会议。教育部明确,将对部属高校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各种银行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各类库存资金、有价证券以及各项资金往来等基本账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

  各校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和专职办公室,2007年2月底前拟订学校资产清查工作实施细则,3月初至5月中旬,全面开展工作。各部门(单位)先进行自查,随后学校进行复查。1号通知规定,本次清查基准日为2006年12月31日。而财政部将统一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清查结果的核查工作。

  厦门大学一位主管该校本次资产清查工作的人士说,“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产的安全性问题再次进入主管部门的决策范畴,摸清家底无疑是进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管理体制变革正当其时

  事实上,主管部门对高校资产风险的关注多年前就开始了。审计长李金华在1999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年被审计的中央所属62所高校,查出收入反映不实、乱收费、违规从事金融业务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49亿元,发现八起涉嫌经济犯罪案件。

  而始于1999年的公办普通高校向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办学的热潮,在多年以后更引起广泛关注。有人提出“高校破产说”,认为高校将成为中国第二批需要国家拯救的国有企业。中国社科院的资料表明,2005年以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至2000亿元。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全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4500至5000亿元。

  针对近来暴露的部分高校炒股、巨额资金被挪用等事件,有关人士提出,超越对高校欠债以及大额资金监控漏洞等具体问题的关注,对高校进行系统的管理体制变革正当其时。


  与此次资产清查相呼应,1月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强调从2007年起,教育部部属高校领导离职前,必须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说明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事项决定的程序和效果情况。这被有关人士评价为,教育部对高校资产的监管“开始从加强对高校领导的直接问责力度”的层面展开。

  从1999年开始,审计部门多次将高校的财务状况作为审计工作重点,中纪委也强调要在教育部部署高校巡视制度,然而这些努力未能完全避免一些高校巨额资金的违规使用。因此,如何建立对高校资产的动态监控机制和长效管理体制,将成为教育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不知吉大每年怎么应对这笔债务.;P ;P
]]
好啊~好啊~
不然那么高滴大学学费~他们怎么用的完呢?(一个大学生学费5000块哩~:P )
不然去年总理问那几个大学校长~他们怎么会那么回答呢?
应试教育啊~
;P ;P :P
全国性的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贷款20个亿以上的学校不少,10~20个亿的学校不在少数,贷款5~10亿的学校基本都是,没有贷款的学校基本属于另类
银行烂帐!!!!!!!!!!!!!!!!!!!!!!40%..........................金融危机.......................
原帖由 enchanting 于 2007-3-27 15:20 发表
不是前段时间才看到帖子说 南昌大学 也是负债20多亿,年利息也有1个多亿。。。。。。
还记得南昌大学前几年修了个校门,号称亚洲第一校门,造价3000万

老兄在南昌?
南昌大学 边上的 航空 科技 也很豪华啊....
搞些豪华而又无什麽用处的建筑, 那些工程款经过承建商的囗袋落到什麽人的囗袋 ? 应立即把有关人等先关起来查办.;funk
教职工人数16201人,其中有教师6059多人.
呵呵,多少吃闲饭的啊!:L :L
原帖由 qianniansun 于 2007-3-27 19:15 发表

老兄在南昌?
南昌大学 边上的 航空 科技 也很豪华啊....



:$ 不好意思,我在长沙,是南昌大学校门实在太招摇了所以知道了这条消息。。。
多少年学校基建没投资了,扩招一出没一家学校受得了,多少学生要教室要住宿。那个学校不是在忙基建。太正常了
我们交的学费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