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六度流泪和一张纸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16:26:31
来源:英国广播公司

  连续采访了十多次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从来没见过会上有代表或委员流泪,今次却意外遇到一次。

  3月4日下午,政协联组会讨论,71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与农民打交道五十多年,因年龄原因,今年是他最后一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听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来联组会议听委员进言,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能在两会上,向温家宝当面反映农民喜忧的诉求了,这次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他因眼疾几乎失明,仅被安排候补发言,能成功在会议上讲话的机会极微。开会前,他委托秘书电脑打字,写了一张条子,表示希望能获得最后一次发言机会,条子透过会议主持人传递给温家宝。会前的一夜,他将发言稿背了很多遍,基本上是讲话12分钟。



流泪的言者与听者



  在联组会上,他没有被排上发言。会议结束时间到了,主持人宣布延长一点时间,让杨志福发言。温家宝插话说:“我看了杨委员的条子,他是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的他眼睛不好,为了这个发言,他背了一夜,建议给他一个机会。”

  杨志福听了,眼圈红了,控制着情绪,讲述农民对中央政策的企盼和担忧,讲述农民最担忧地方干部“贪污”中央的惠农政策。讲话中,他六次流泪,在场的一些委员听着他的发言,也流了泪。事后,杨志福接受采访时说,他递给温家宝的条子上写的是“中国农大教授”,当主持人请他发言时,温家宝认出他是谁。说到这儿,杨志福哽咽了。这些年来,他多次写信给总理温家宝。一天深夜,江苏省扬州六百多名农业推广代表去北京上访,事因当地下发红头文件,不允许农民买外地的肥料、种子,也不许农业推广站销售,这是违背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代表们找到杨志福,他当即写信,透过全国政协转给温家宝,温当晚作出批示,经查实后撤销了那红头文件。

  在场的政协委员潘庆林接受采访时说,杨志福的发言最打动他的发言中讲述的农民之忧和淡水危机,他说:“老杨的这些话刺痛了我的心,当时我也掉泪了。”



“民生”进入主流话语



  在这次“两会”上,听说这么一件事。当下是春耕备耕时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办事处东石村,二百亩良田四年荒芜,农民想种地却无地可种。这一大片田地由砖墙围起,砖墙内杂草丛生,牛羊四散觅食。村民说这片田地是全村最好的水地,有水有渠,夏收小麦秋收稻,小麦亩产三百多公斤,水稻亩产五百多公斤,却被村干部和街道办事处的干部私自作主“出租”给企业“囤”了起来,说是出租给企业开发,却始终没有动静而荒芜至今,农民看着心里觉得可惜,想进围墙里去耕种,干部却坚决不让。后来被揭发租地企业是在"炒地皮",要盖别墅。国家有规定,耕地出租不允许改变用途,更不允许长期闲置。此事激起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抨击。  



两会上,民生问题引关注



  这类事在“两会”期间听到不少,几乎都涉及民生。应该说,这次会议的议程直接涉及民生的不算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本次“两会”的主流,“两会”是民生话题集中的平台。“民生”两字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始于中共十六大。民生问题是指关系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交通、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方面,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问题。任何一项改革成功与否,必须问民意,听听百姓怎么说。从庙堂到朝野,再小的问题,如中西药药价的限价、电信资费方案、一张火车票价,也引起关注。一个泱泱大国自然要高瞻远瞩,但无需指责百姓的现实主义,百姓就是希望自己和下一代有个安身立命的饭碗,获取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渠道。这正是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从话语到行动



  民生的破冰,从部分到整体,是经年累月而又立竿见影的征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概念,因为人民的追求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当下,就是应该加快把经济建设型和养人型的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压缩经济建设开支,压缩行政公务开支。有代表透露,2006年公款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成。解决好民生问题应该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在经历了满足百姓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在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乃至公平正义。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只是刚刚开始。 两会伊始,东北地区56年才一遇的暴风雪,令辽宁等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运,破天荒一块儿几近瘫痪;两会期间,四川省春旱一百万人饮水困难,重旱区十多万人靠送水解困;3月10日,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煤矿透水,令当班作业人员死亡22人,七人下落不明。令人不理解的是,面临如此大灾难,这些省的高层官员,怎么依然泡在北京“两会”上,没见他们回家乡赶赴灾害现场,不是说民生是最核心的问题吗?

  3月5日,人大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表示2007年政府将更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府为此投入4778亿元人民币。同样令人不解的是,翌日北京所有媒体的大标题如此说:“中央财政送4778亿元民生‘礼包’”,“民生大礼送出4778亿”、“4778亿元,报告捧出‘大礼包’”……这钱是政府向人民征收的,原本不就是百姓自己的吗?能说是中央送的大礼吗?政府预算不是人民决定的吗?还需要中央送吗?一年一度的人大代表大会,都有听取审议国家预算的议程,其实,代表也看不到具体预算,审议的是预算报告,而不是具体预算,何况普通百姓,更不清楚政府投入4778亿元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信息。报告说,会投入100亿元改造农村初中学校改造,投入295亿元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投入2235亿元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传染病防治增加28亿元,用2019亿元安排社会保障等等,那么每一项的具体信息呢?

  预算公开是民主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府关注民生,民众有权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用在民生问题上的。(作者 江迅)来源:英国广播公司

  连续采访了十多次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从来没见过会上有代表或委员流泪,今次却意外遇到一次。

  3月4日下午,政协联组会讨论,71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与农民打交道五十多年,因年龄原因,今年是他最后一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听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来联组会议听委员进言,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能在两会上,向温家宝当面反映农民喜忧的诉求了,这次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他因眼疾几乎失明,仅被安排候补发言,能成功在会议上讲话的机会极微。开会前,他委托秘书电脑打字,写了一张条子,表示希望能获得最后一次发言机会,条子透过会议主持人传递给温家宝。会前的一夜,他将发言稿背了很多遍,基本上是讲话12分钟。



流泪的言者与听者



  在联组会上,他没有被排上发言。会议结束时间到了,主持人宣布延长一点时间,让杨志福发言。温家宝插话说:“我看了杨委员的条子,他是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的他眼睛不好,为了这个发言,他背了一夜,建议给他一个机会。”

  杨志福听了,眼圈红了,控制着情绪,讲述农民对中央政策的企盼和担忧,讲述农民最担忧地方干部“贪污”中央的惠农政策。讲话中,他六次流泪,在场的一些委员听着他的发言,也流了泪。事后,杨志福接受采访时说,他递给温家宝的条子上写的是“中国农大教授”,当主持人请他发言时,温家宝认出他是谁。说到这儿,杨志福哽咽了。这些年来,他多次写信给总理温家宝。一天深夜,江苏省扬州六百多名农业推广代表去北京上访,事因当地下发红头文件,不允许农民买外地的肥料、种子,也不许农业推广站销售,这是违背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代表们找到杨志福,他当即写信,透过全国政协转给温家宝,温当晚作出批示,经查实后撤销了那红头文件。

  在场的政协委员潘庆林接受采访时说,杨志福的发言最打动他的发言中讲述的农民之忧和淡水危机,他说:“老杨的这些话刺痛了我的心,当时我也掉泪了。”



“民生”进入主流话语



  在这次“两会”上,听说这么一件事。当下是春耕备耕时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办事处东石村,二百亩良田四年荒芜,农民想种地却无地可种。这一大片田地由砖墙围起,砖墙内杂草丛生,牛羊四散觅食。村民说这片田地是全村最好的水地,有水有渠,夏收小麦秋收稻,小麦亩产三百多公斤,水稻亩产五百多公斤,却被村干部和街道办事处的干部私自作主“出租”给企业“囤”了起来,说是出租给企业开发,却始终没有动静而荒芜至今,农民看着心里觉得可惜,想进围墙里去耕种,干部却坚决不让。后来被揭发租地企业是在"炒地皮",要盖别墅。国家有规定,耕地出租不允许改变用途,更不允许长期闲置。此事激起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抨击。  



两会上,民生问题引关注



  这类事在“两会”期间听到不少,几乎都涉及民生。应该说,这次会议的议程直接涉及民生的不算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本次“两会”的主流,“两会”是民生话题集中的平台。“民生”两字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始于中共十六大。民生问题是指关系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交通、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方面,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问题。任何一项改革成功与否,必须问民意,听听百姓怎么说。从庙堂到朝野,再小的问题,如中西药药价的限价、电信资费方案、一张火车票价,也引起关注。一个泱泱大国自然要高瞻远瞩,但无需指责百姓的现实主义,百姓就是希望自己和下一代有个安身立命的饭碗,获取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渠道。这正是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从话语到行动



  民生的破冰,从部分到整体,是经年累月而又立竿见影的征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概念,因为人民的追求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当下,就是应该加快把经济建设型和养人型的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压缩经济建设开支,压缩行政公务开支。有代表透露,2006年公款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成。解决好民生问题应该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在经历了满足百姓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在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乃至公平正义。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只是刚刚开始。 两会伊始,东北地区56年才一遇的暴风雪,令辽宁等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运,破天荒一块儿几近瘫痪;两会期间,四川省春旱一百万人饮水困难,重旱区十多万人靠送水解困;3月10日,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煤矿透水,令当班作业人员死亡22人,七人下落不明。令人不理解的是,面临如此大灾难,这些省的高层官员,怎么依然泡在北京“两会”上,没见他们回家乡赶赴灾害现场,不是说民生是最核心的问题吗?

  3月5日,人大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表示2007年政府将更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府为此投入4778亿元人民币。同样令人不解的是,翌日北京所有媒体的大标题如此说:“中央财政送4778亿元民生‘礼包’”,“民生大礼送出4778亿”、“4778亿元,报告捧出‘大礼包’”……这钱是政府向人民征收的,原本不就是百姓自己的吗?能说是中央送的大礼吗?政府预算不是人民决定的吗?还需要中央送吗?一年一度的人大代表大会,都有听取审议国家预算的议程,其实,代表也看不到具体预算,审议的是预算报告,而不是具体预算,何况普通百姓,更不清楚政府投入4778亿元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信息。报告说,会投入100亿元改造农村初中学校改造,投入295亿元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投入2235亿元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传染病防治增加28亿元,用2019亿元安排社会保障等等,那么每一项的具体信息呢?

  预算公开是民主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府关注民生,民众有权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用在民生问题上的。(作者 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