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圆满身、心,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十善业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28:18
雍正皇帝上諭


  上諭。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諭。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七九五页。)雍正皇帝上諭

  上諭。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諭。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七九五页。)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

  「朕以持三教之论」,雍正皇帝对於三教的看法,与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能「豁然贯通」。所以「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平等。

  在新加坡,过去九大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在《菩萨戒本》里是重戒,罪过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於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绝不自赞毁他。《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乃至邪法,皆平等。

  邪法与正法也平等,此理很深。因理同出於一原,故平等。正法是心现识变,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裡分?与法性相应的是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邪。相应不相应暂且不论,一切法同出於一原,同一个根。然后观察自己,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於自己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所变现的;一念善,是正知正见所变现的。妄想与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妄,觉了就叫正。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

  儒、释、道三教都是教人转迷为觉,觉就是正法。迷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所以,你要能「得其平」,以清净平等心来看,「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所以,真正通达了,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其内涵与实质。

  我与新加坡纳丹总统第一次见面时,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在所有宗教裡,最尊敬的是佛教,因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话说得很内行。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宗教平等,一切诸法都平等,这时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

  大乘经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明瞭、觉悟了,这个法就是佛法;不明瞭、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也不是佛法。法是一切诸法;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现象,用一个「法」字作总代名词。佛是觉的意思,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瞭,这个人就称为「佛」。

  因此,与「觉正净」相应的,就是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是邪法。法无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是「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若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那就不是正法,就是邪教、邪法;教我们「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在十法界要学正法,远离邪法;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邪正没有了,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其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言之,目的在端正社会风气。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讲到心性之学,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最透彻。佛经的内容,用现在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大圆满。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率土之民』,就是举国的人民;『淳』是真诚心;『此』是指佛教。举国人民都能够以淳朴、真诚之心,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什麼心都不必操,天下无事了。

  这是雍正皇帝举宋文帝的一段话,他能举出,当然他有这个认知,并且赞同、欣赏这个说法,也会学习这种作法。至於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係;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係,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如果真正契入境界,连皇帝都不想做了,像清朝的顺治皇帝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了,王位也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於教学工作,这比做皇帝更快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

  雍正皇帝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昌盛的一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裡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治国,这是他们的理念。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这一段是总结,是雍正皇帝说的。「斯言」,是指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这段话目的在「劝善」。能够劝全国人民行善,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的君王都很有智慧,他们推行宗教教育,目的就在此。那时佛教还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是嘉庆皇帝以后才发生的,两百多年而已。我们学佛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才能得到真实利益,搞迷信绝对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諭。

  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每个朝代执政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推崇三教的教学,帮助社会长治久安,帮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所以,佛法的兴衰决定社会的治乱。佛法兴旺,学佛人多,善人多,社会安定,天下大治;佛法衰,学佛人少,善人少,社会就动乱。因此,三教的教学是因,治乱是果。

  《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民,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修善断恶,就天下太平。同理,家庭要兴旺,一定要教育子女。公司行号能发达,事业能成功,是对员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对全体员工的教导,制度再好,亦是弊病丛生,必将失败。

  「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亲、师这三字是一贯的,并不单指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而是对於每个眾生讲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德行,成就事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作之君」,是处於领导的地位,属於无畏布施。「领导」,领是率先,导是导引。领导者要有智慧、德行、善巧方便,率先引导下属走一条正路,不使之误入歧途。「作之亲」,亲是布施恩德,属於内财布施。要以父母爱护儿女一样的心情,爱护别人。做一个公司的老闆,对待员工,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以亲情爱护照顾,员工哪有不尽忠之理?「作之师」,是教导他,属於法布施。如果能做到君、亲、师这三个字,你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雍正皇帝举宋文帝与何尚之的一段对话,其结论是:劝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佛家对於劝善的理论方法,说得非常透彻、周详。

  「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吝』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帮助人。『贪吝』是一切眾生的病根,三途地狱的根本,人能够离贪瞋痴,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佛教讲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究竟圆满的大善。佛的教导,不但使我们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一位贤人而已,其最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

  「茍信而从之」,『茍』是假设、如果;『从』是依教奉行。「洵可以型方训俗」,『洵』是确实,『型方』是模范,『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训』是训导。若能深信依教奉行,确实可以做社会大眾的好榜样,训导黎民百姓,并转移社会风俗。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君』是国家的领导人,『泽』是恩泽,『民』是人民,『助』是帮助。不仅可以转移社会风俗,而且能帮助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於人民。推行三教的教学,是对国家最有利益的,所以歷代帝王无一不是以身作则,全心全力推行。

  中国歷代帝王多数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裡教学,称之为「国师」。清末的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大师,可惜迷於权力,对於佛陀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要是果能深信,依教奉行,我们相信今天还是大清帝国。这才明瞭真正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多麼重要!

  「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儒家讲佛、道是异端。『未见顏色』,没有见到真实;『失平』,失去公平;『瞽说』,就是瞎说。社会一般对於三教教义不了解,互相毁谤,这是绝大的错误。

  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篇文章,等於是序言,可见他对《十善业道经》的重视。也显示了《十善业道经》,是普遍推行佛陀教育,教化眾生,利益国家社会的一部重要经典。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是别题,「经」是通题。所谓别题,与其他经名不相同,专指这一部经。通题者,通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佛说十善业道」,在七种立题中,属於人法立题,「佛」是人,「说十善业道」是法。

  此地的「佛说」,与净土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经题上都冠有「佛说」,意思相同。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都说。其他经典,十方一切诸佛未必都说,唯独净土三经与本经,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说。由此可知,本经的重要性。

  「佛」,印度梵文音译为「佛陀耶」,中国人喜好简单,故省尾音而称「佛」。中国古字裡有「弗」字,没有「佛」字,「佛」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翻译经文新造的字。因为佛是人,所以取「弗」的音,再加上「人」字边,就是「佛」。

  「佛」的意思,与中国人讲的「圣」、「神」,意思非常接近,神、圣、佛都是指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瞭,但明瞭的程度上有些不同。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彻底通达明瞭,没有丝毫的错误,这个人就称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中国人称「圣」,虽有此意,但是并没有彻底通达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通达程度不一样。

  「佛陀」,在佛的教学当中是学位的名称。《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层次都称之为佛。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都通达,但是通达的层次不同,所以有四十一个阶级。此地的「佛」,是最高的一个阶级,即究竟圆满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说」,悦所怀也,就是为眾生说法生欢喜心。因为佛看到一切眾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非常欢喜的教导、劝化大眾,帮助一切眾生当生成就。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的终极目标,而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眾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

  「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大圆满,与《华严经》表法的义趣完全相同。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每一纲领的境界深广无有边际。

  「善」,善与恶的标準,本经有明确的指示。修学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础,念佛也不能往生。何以见得?《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未修净业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础,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成佛有无量法门,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以三福做基础。如同盖房子建大楼,不管你盖多高、什麼样式,地基决定是相同的,地基打得牢,建筑才坚固。

  「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三句是愿,最后一句是行,如果没有行,这三愿就落空了。你用什麼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就是十善业。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愿也就圆满了。经典有四大类:教、理、行、果,《十善业道经》属於行经,偏重在行门。

  「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等一切作为,正在做时称之为「事」,做完之后,其结果称之为「业」。做的是好事叫善业,不好的事叫恶业。譬如念书,功课叫作业,课程念完叫结业,将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学习完毕叫毕业。业在哪裡?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著。佛告诉我们,业在阿赖耶识裡;用现在话来说,业在你的印象当中。你过去做的一切善恶业,现在一回想就能记起来,是因为有一个地方替你保存这些档案,这个地方就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藏识」,像仓库、资料库一样,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储藏在资料库裡。

  人死了什麼都带不去,唯有业能带去,因为有形的东西带不去,而业是无形的,会跟著你;世间没有什麼值得畏惧,而这桩事情真正值得我们畏惧。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不善,都存在阿赖耶识裡,永远不会磨灭。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决定不造恶业,要把恶断乾净,善行修圆满。不管别人用什麼方式对我,对我好,我感激他;对我不好,决定不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是心善;思惟善法,这是念善;观察善法,这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恶才能去除乾净,善才会修圆满。别人得罪我们,毁谤、侮辱、陷害我们,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把它存在资料库裡。我们要学佛菩萨与法身大士,资料库一打开,没有一点不善的东西,你就成佛了。十善业道修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圆满的佛果。

  我们常看到佛像圆光顶上,有「唵、阿、吽」三字,有梵文写的,有汉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这三个字就是「十善圆满」。「唵」是身善圆满,「阿」是语善圆满,「吽」是意善圆满。所以,十善业道学圆满,就成佛了,比五戒还要深广。五戒是佛为弟子们传授的,十善是佛对一切眾生的宣化,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都要遵守这个原则。

  佛将我们所有一切造作分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无所谓善与恶,如拿毛巾擦脸、喝杯茶,凡是这类的,称之为「无记业」。

  善恶有标準,层次很多,通常讲的「五乘佛法」,就是五个标準: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个阶层的标準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原则,就是利益眾生的事业就是善业,利益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业。这个说法,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因为哪个人不为自己?佛法与世法的目的不同,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而作佛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我们之所以会生活在六道轮迴,就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执著有个「我」,有「我」就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佛法教我们要破我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要为自己想,「我」才能淡化、才能断除。若起心动念还想著「我」,「我」的念头天天增长,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好也不过是享天福而已,仍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要想超越六道轮迴,「我」非断不可。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无我相能超越三界,虽超越三界,但还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内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虽然破了我执,但尚有法执存在。也就是说,「我相」没有了,尚有「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所以依旧出不了十法界。除非四相、四见断尽,方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金刚经》裡,菩萨的标準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内的权小菩萨。所以,《金刚经》的要求,是要破四相四见。因此,佛的教学是真实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念念为眾生著想,不要为「我」著想;处处为别人服务,不要求别人为「我」服务。「我」没有忘掉,决定在六道轮迴。

  轮迴太苦了,如果我们真想离苦得乐,就要一心一意奉献给一切眾生。这种奉献决定有好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看到有些人在这一生当中得大富贵,但好像没有行什麼善,甚至还做很多恶事,这是什麼原因?善是他前生修的因,今生得果报。他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知识,於是迷惑造业,由於造不善业,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享尽,来生福报没有了,恶报就现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非是一个因缘果报的循环、转变、相续。

  本经虽然是教初学的,但是直通如来果地;换言之,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始终都是在奉行本经的教训,没有一刻远离,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大法。本经虽然只讲了十条,但是每一条,理甚深,事甚广,无有边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学不完,所以千万不能疏忽了,以为是老生常谈。

  我们常常犯过失,对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碍,就连佛法修学的易行道:念佛求生净土,都被恶业障碍了。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其善的标準就是本经所说的。因此,念佛决定要修善,实在讲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得要修善。

  「道」是双关语,从理上讲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从事上讲,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依你十善所修的标準。修十善也分高下,上上品的十善,一真法界作佛;上中品的十善,十法界内作菩萨;这样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十善是饿鬼道;如果十善统统没有,就是地狱道。若能参透本经,自己起心动念落在哪一道就很清楚,不必问人。不但是来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楚,现在这个身体住在哪一道也清楚。我们现在不都是在人道吗?不尽然。天台大师讲:「百界千如」,人道裡有人中之佛道、人中菩萨、人中声闻缘觉、人中天道、人中畜生、人中饿鬼、人中地狱。我们现在在人道裡,属於十法界的哪一道,也要清楚、明瞭,一定要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记住古人教训:「难得糊涂」,这个糊涂是假糊涂,不是真的;「吃亏是福」,决定不可以存有佔便宜的念头,佔便宜就吃大亏了。有佔便宜的念头,就犯偷盗戒,这是我们特别要小心谨慎的。我们还有体力、智慧,多为一切眾生服务,多为社会、世界服务,服务的面愈广,福就愈大。决不是为了希求福报而服务,我们希求的是无上菩提。

  「经」,中国人称书本为「经」,这是非常尊重的称呼。古代讲经的法师常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经」。

  「贯」是讲它的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从头到尾贯穿一致。从经的科判中就能看出,文章真的做到加一字则太多,少一字则太少。

  「摄」是摄受人心,让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就像磁石吸铁,有这样的能力。一般报纸文章,看一遍决定不想再看第二遍,可是佛经看一辈子看不厌,愈看愈欢喜。

  「常」是所讲的道理、方法永远不会变,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正确的,对眾生都有利益。

  「法」是法则,无论在何时何处,任何眾生修行,依照这个法则决定能成就。具足以上四个意思,就称之为「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说这十种善法的业道,帮助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在这基础上用功夫,决定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摩訶萨俱。

  这一段文是集结经典时,阿难尊者附加上去的,不是佛说的。佛临终嘱咐阿难,一切经典皆以「如是我闻」开头。『如是』就是指这一部经;『我』是阿难尊者自称;『闻』是亲闻,不是传说,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如是我闻」,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这是浅讲;如果往深处讲,《大智度论》有四卷解释这四个字。由此可知,佛经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如」是说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换言之,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这也就是佛法讲的真与妄。何以说真性之外的都是非?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有没有?有!虽有,它不是真的,能变的真如是真的,所变的现象是虚幻的、不实在的;不但虚幻不实在,佛还告诉我们它不存在。所以,《金刚经》末后云:「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

  凡夫被这些虚幻的境界蒙蔽了,这些虚幻的境界,如同电影画面一样,我们以为那是真实的,其实是假的。电影画面是假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但是说现实一切境界是假的,很多人无法体会,都以为这是真实的。其实,所有现象都是剎那不住,剎那生灭,所以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是能变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尊所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裡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如是」,绝对不是意识心的流露。一般人讲的念头、思想、观念,在佛法裡是讲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就是第六意识。十法界之内的眾生,其思想、知见不离心意识。能离心意识就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华严经》称为法身大士,这是究竟解脱,真正得大圆满,方能找到禪宗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真正的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找到了自己,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受用的境界,这时就称为佛菩萨。在没有回归自性以前,我们生活在自性变现的虚幻境界裡,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转,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业力作主。明心见性之后,自己作主,就不是业力作主。

  没有见性,决定没有「我」。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四净德,是真有,决定不假;没有见性,那就有名无实。「常」是永恆不变。在我们现实环境,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没有常。连「乐」也没有,我们现在的乐只是痛苦暂时停止而已。譬如我们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会饿得很苦;吃饱了,饿的苦暂时停止,於是有乐的感觉;不吃的时候,苦马上就现前,因此六道凡夫只有苦没有乐。「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凡夫自己做不了主。「净」是身心清净;我们心地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身更不乾净,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所以,「常乐我净」,不但六道凡夫没有,十法界内的四圣法界也没有,入一真法界才有。《无量寿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与一切万物常住不变,所以他们具足「常乐我净」。

  一切诸佛如来,为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说的经教,「如是」二字而已。「如」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佛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这称为「如是」,此义较深。所以,佛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创造,佛所说的完全是就事论事,只是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因果的转变与相续)为我们说出而已。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句句都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状况,这才晓得佛法与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係,学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真实环境。佛法的教学,是世间第一真实究竟圆满的教学,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通过这个学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明瞭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契入这个境界,就称作菩萨;若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作佛陀。修学有成果,第一阶段称作阿罗汉,第二阶段称作菩萨,最高阶段称作佛陀。所以,佛、菩萨、阿罗汉不是神仙,是佛教育修学阶段的名称。

  「如是我闻」,阿难尊者为我们说出,这部经不是他自己说的,是亲自听佛说的;佛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说出这四个字,使我们生起恭敬心、尊敬心、信仰心。「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佛说十善业道经 (7)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一时」是时间,指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时」,意思很深。尤其中国人对歷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有误。而佛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都是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深而且真切,比记载年、月、日、时,还要正确。

  「一」,古德有多种讲法,通常的说法,就是眾生听闻这部经的机缘成熟了,此时称作「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师资道合就是「一时」,这是对我们现前境界说的。从理上讲,禪宗所谓「识得一,万事毕」,又谓「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乱了,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因此,心真正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都圆满现前,这是真正的「一时」,法身大士才能证得。

  中国史传记载智者大师诵《法华经》,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然入定,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鷲山讲《法华经》的法会。出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真的。《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我们能回到过去,就能参加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这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有智者大师这样的定功,你就能回到过去,也能契入未来。

  世间的预言有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属於比量境界,不见得準确;另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亲见的现量境界,现量境界就称作「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而用「一时」,只要我们的功夫达到一心不乱,就有能力参加。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因此,这两个字是活的,不是死的。

  「佛在」,『佛』是主讲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与住的意思不同,「在」是随缘,「住」是攀缘。佛无所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佛住在哪裡?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住处。而凡夫的观念:「我有个小房子,这是我的住处」,这个住是坚固的执著,这个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著很深的意思。

  「住」就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在」,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虽然做不到那麼自在,可以做到相似的自在。哪裡有缘,我们就到哪裡讲经弘法,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

  「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水海」,大海的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佛当年可能指的是印度洋。

  「龙宫」,这是大龙菩萨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他的空间维次和我们不同。譬如电视萤幕,他与我们虽是同一个萤幕,却是不同频道。所以,大龙菩萨是真有,不是没有,只要换一个频道,就能见到。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非常精密,但深入海底,却没有发现龙宫,这是因为空间维次不同。

  菩萨、鬼神,与我们皆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史传记载,唐朝法照禪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化现的大圣竹林寺。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现在人所说的进入时光隧道。他能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说法。他还听了一会,并向文殊菩萨请教许多问题,其中问到末法时期眾生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个法门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学起来,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法照禪师离开竹林寺之后,还一路做记号,下次还要再来。正在做记号时,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一片荒山,这才知道是菩萨示现。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的频道,之前的频道就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慈悲三昧水懺》中,唐朝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悟达国师在年轻时,遇到一位穷苦生病的出家人,无人照顾,他诚心诚意的照顾他。待他身体康復后,告诉悟达国师,你将来遇大难时,到四川来找我。悟达国师后来得了人面疮,延请天下名医无法治癒,於是到四川找这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迦诺迦尊者,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疮,替他释冤解结;冤结化解,人面疮就好了。这也是阿罗汉的道场,离开之后,回头再看,宫殿、楼阁都消失了,只是一片荒山。这都说明时间与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不要执著;不但不执著,也不可分别,一有分别、执著,就落在攀缘。所以,佛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在一切境界裡就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肯定有,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对此决定不能怀疑。每个维次空间都有眾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裡讲经说法。本经是在龙宫讲的,不是在我们人间这个空间讲的。

  「与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摩訶萨俱」,这些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是大乘菩萨以比丘身分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訶萨,合起来总共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

  『眾』,是团体。「比丘眾」,以通俗话来讲,就是佛教团体。这个团体是和合团体,与一般团体不同。「三皈依」中,「皈依僧,眾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裡最值得人尊敬的。人人都遵守「六和敬」,是六和敬的团体,因此这个团体可贵,值得人尊敬。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瞭、要尊重、要学习。
放生  是诸善之首,是吗?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一小段,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六道轮迴的由来,也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业有三大类:身业、语业、意业,而以意业为主宰,意业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随著念头而走,念善,造善业;念恶,造恶业。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也是真理。若能明白此理,对於社会安定、国家兴旺、世界和平就能清楚。从什麼地方看起?看一切眾生的心想。

  十法界眾生心想非常繁杂,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佛将十法界的第一因素告诉我们:地狱的第一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自私自利的念头坚固,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境界。所以,地狱是从自己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晓得此理,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只要自己不造恶业,不起恶念头,就可以得救。其实每一道中都具足十恶业,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十恶的哪一条,就以此为这一道的第一业因。

  饿鬼道的第一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有人学佛了,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佛法,还是堕饿鬼道。《金刚经》云:「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所以佛法也不可以贪。佛法是教我们明理、觉悟,决不能对佛法起贪心。畜生道的第一业因是愚痴。何谓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真假,听信谣言,心裡犹豫不决。以上是三恶道的业因。

  三恶道上面还有三善道,即阿修罗、人道、天道。《楞严经》讲,在六道之中,除地狱之外,其他四道(饿鬼、畜生、人道、天道)都有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随这一道的名称,不再建立,於是经上常讲「五趣轮迴」,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阿修罗算一道,通常是指天阿修罗,这是在人道之上。

  人道的第一业因是五戒十善。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我们现在得人身,下一生能否得人身,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为,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来生就得不到人身。所以,我们自己想想,如果五戒十善超过贪瞋痴的念头,来生还能再得人身;假如五戒十善的修为很薄弱,贪瞋痴的意念很重,来生决定堕恶道。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捨」。所以,自己生天有没有分,自己很清楚。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非常有自信的说:「老天爷会保佑我」。所以,她决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现在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也决定往生,因为她贪瞋痴断了,具足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这是我们的榜样、典型。她能做得到,而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有障碍,只要将障碍消除,我们也能做到。

  修罗道也是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但是好胜、好斗、傲慢。譬如到佛门上香,也要争上第一炷香,第二炷都不甘心,这个果报就在阿修罗。阿修罗争强好胜,在天上常跟天帝斗争,在人间也喜欢与别人斗争,不论在哪一道都喜欢斗争。阿修罗有福报是过去持戒、修善、积德,他若能谦虚、退让,决定生天道。

  声闻的因是四諦,辟支佛的因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因是六度,诸佛如来是平等心。我们一天到晚想什麼?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将来往哪一道去。古大德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菩萨慈悲只能将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於受什麼样的果报,都是自己去抉择。

  佛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都是随著念头而转变。我们曾与许哲居士谈及生活行持,在她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眾生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美好、善良的世界裡;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五浊恶世,原因是「心想异故」。她看一切人都是善人,她专看别人的好处,忆念别人的善处。她看到不善的人、不善的事,就像在街上看到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一样,从不落印象於心中。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这不是「心想异故」吗?她的这种理念、见解、行为,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与物质实在没有好坏、善恶、是非,所有一切好坏、善恶、是非皆由自心而生。若是自心纯善,世界便是美好的;自心不善,极乐世界也是浊恶世界。所以,『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因此,存心不同,果报便不同。

  诸佛菩萨心地充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给的。放眼看天下芸芸眾生,心想不善,专看别人的缺点,专记别人的过失。「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没有一桩好事」,堕落在这裡面,这就是人间的恶道。

  当今为何离婚率这麼高?就是因为夫妻不和,彼此看不顺眼,专看对方的缺点,这样的家很容易破碎。儒家的真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然而世界和平寄託在国家的兴旺,国家兴旺寄託在家庭,家庭寄託在夫妇。家不齐,国便不能治,国不治天下就乱。所以,男女结婚不仅关乎两人的事,而是关乎社会整体。世界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家庭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坏了,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健康。若夫妻两人多看彼此的好处、优点,家就会和睦稳定。因此,我们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美满,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为什麼会有这种现象?就是没人教。《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溃,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和平,眾生决定要过痛苦的生活。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裡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大至宇宙,小至毛端微尘,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相。

  「龙王」是大眾的代表。「龙」表千变万化,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时代,唯帝王做得了主,发号施令,全国臣民要听命於他。

  「汝见此会」,今天啟建十善业道的大会,目的在讨论十善业道。参加这次法会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眾,虽然只说了比丘、菩萨两类,而实际上把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包括在其中。比丘代表出家眾,菩萨则在家、出家都有。如中国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观音、文殊、普贤菩萨都是在家相,这说明在家菩萨比出家菩萨多。凡是依照佛所传授的理论、方法修学,并能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这个人就是菩萨。

  「及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会。本经是佛在娑竭罗龙宫中讲的,娑竭罗龙王是佛的学生,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弟子,也是菩萨摩訶萨,是诸佛菩萨示现。「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咸水海」。佛说法都是意在言外,「咸水海」就是苦海,这正是形容苦海无边。在苦海裡好像过得很快乐、很自在,这是不觉悟。这个苦海是形容六道,特别是指三恶道。龙是属於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恶道的意思非常明显。

  「形色种类,各别不耶」,让我们观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形状不一样。纵然同是人类,形状也不一样,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肤色也不一样,有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黑种人。种类差别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如果再扩大到一切生物,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飞的,形色种类各个不同。为什麼会有这麼多差别?下面,佛为我们说明。

  「如是一切」,『一切』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真的是各不相同。譬如矿產的蕴藏种类很多,有些被发现开採出来,这个地区就富裕。还有时节因缘也各别不同,譬如石油如果在两百年前被发现,则一文不值,因为当时没有汽车。今天科技发达,利用这个做动力,它就变成珍宝。这就晓得矿物蕴藏在地底,开採也有时节因缘。由此可知,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复杂性。

  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是怎麼產生的?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们都在研究,始终没有把真相讲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讲得透彻。佛法是真正的宝,现在却被蒙上一层迷信的阴影,说它是消极的,於是许多人不敢接近,致使宝摆在面前而不得受用。我们非常幸运,有机会接触到,有缘去学习,真的得到一些受用。

  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现象,包括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现代西方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维次空间的存在,但从理论上说,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限度的。在佛法裡不称空间,称法界,界是界限,不同维次就是不同界限。佛法讲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种法界,这十一种是大分。天台大师讲得更清楚、更具体,十法界的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这一百界中,每一界还有一百界,重重无尽,这才真正将事实真相说出。换句话说,法界不同维次的空间,是随著我们念头的转变而转变。修行人心地清净,在他入定时,定中的法界与不在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维次空间。所以,在定中能见到过去、未来,能见到远方,这是修定人都曾出现过的境界。

  台北简丰文居士在没有遇到我之前是修禪的,打坐入定,在定中曾见过十殿阎罗王。他说:他们的身体很矮,大概只有两三尺高。我劝他:跟鬼道常往来没好处,跟佛菩萨往来有好处。以后他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所以,在定中会出现不同维次的空间。一般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个空间,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间之中,只要自己细心观察、体会就能发现。

  这些界限、不同维次空间是怎麼造成的?「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整个宇宙人生(人生是一个代名词,包括不同现象裡所有的生物)的现象,是由心想变现出来的。前一段讲:「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异」就变成不同的界限。我们每个人天天在造业,从未停止过,而所造的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由於有妄想分别执著,才变成凡夫,凡夫与佛菩萨的差别就在於此。

  佛与大菩萨(大菩萨是《华严经》讲的法身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进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将无量无边的法界,即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全部突破。现在科学家虽然知道,但是还无法突破不同维次的空间。现今物理学发现了「加速度」,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在理论上就能回到过去,也能进入未来。换句话说,时空的障碍突破了。这个突破是有限度的突破,不是无限度的,因为他的突破是有造作的。正如我们现在跟美国的距离是一万多公里,我们利用网路,立刻就能面对面讨论课程,这个时空好像也是突破。但这是用机械的方法来沟通,机械的能力有限,而且对方还要有设备,没有设备还是做不到,这个不自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自在,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得自在。

  所以,无量无边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什麼在造?身体在造,言语在造,念头在造。造作有无量无边,但不出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类。天天在造,就是说你天天在障碍自性裡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圆满德能,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愈缩愈小,小到最后是无知无能。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大而化小,小而化无?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前一段说出何以会有六道轮迴,这一段说明了事实真相的根源。而这个现象究竟是怎麼发生的?佛说:「从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业,变现出六道轮迴的境界,所以根源在心。「心」非常难懂,古大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讲悟道、证道、证果,无非就是要真正明白「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证得无上菩提佛果。

  「心」,我们都会以为是这个肉团心,这是错误的。《楞严经》上,世尊问阿难:「你是什麼因缘发心出家学佛?」阿难说:「我看到世尊三十二相,殊胜妙好,就常自思惟:此相非是父母欲爱所生,一定是修行成就的。因此渴仰世尊,而发心出家。」佛又进一步问阿难:「你发心的心在哪裡」?阿难非常聪明,说了七个地方,结果都被佛否定了,於是向世尊请教心究竟在哪裡。

  《华严经》云:「虚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完全觉悟,没有迷叫真心;带有迷惑,就叫妄心。什麼是迷惑?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妄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现前。决不是说妄心外面还有个真心,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真妄不二。真心是能现,能现宇宙虚空,即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法界也是真心所现。《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西方净土讲的极乐世界,都是真心所现,所以没有变化。那裡的人各个无量寿,永远不衰、不老、不病。由此可知,我们会老、会病、会死,这是妄心造成的,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我们与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不生不灭,不老、不衰、不病。因此,佛与眾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

  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就超越六道,这个人称为阿罗汉。阿罗汉、菩萨、佛,是佛陀教学的学位名称。拿到阿罗汉这个学位,永远不会再退转到六道去受苦,这是第一个学位。若进一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就称作菩萨。由此可知,阿罗汉虽然不执著,尚有分别。菩萨不执著也不分别,比阿罗汉高,但是还没有超越十法界的范围。必须把妄想(无明烦恼)断几分,《华严经》讲的四十一品,只要断一品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细妄想,大乘经讲要三个阿僧祇劫,才能断乾净,这才拿到最高学位:「佛」。

  「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通俗的讲法,佛学名词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我们被妄想分别执著蒙蔽,连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烦恼,到哪裡都分别身分、执著身分,要有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有这些东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缘果报。你有善念,在三善道受报;有恶念,三恶道受报;这个念头没有了,六道的因没有了,六道的果当然就没有了。

  罗汉、菩萨、佛到六道是「乘愿再来」,帮助眾生解脱的。虽然在六道裡现身,也很自在,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什麼身得度,就现什麼身。如果他有一个身相,就不能现第二个身相。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相是我,就不能现第二个身相。他们没有执著,所以能随类变化。变化也不是自己心裡想:「我想变什麼」,这又变成凡夫,又有分别执著。他的变化不是自己想,是随著眾生心想而变,自己决定没有想;想是执著。

中国古人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心上画许多格子,格子就是分别;「想」是心上有相,想是执著。「心」是什麼?将「田」、「相」都拿掉,剩下的才是「心」。所以,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是提醒人们觉悟的符号。有思有想,决定是六道凡夫;阿罗汉有思没有想;菩萨是没思没想。因此,经上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佛要是说法,他就有思想。所以佛经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没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愿解如来真实义」,是离开思想,就能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

  「而心无色」,『心』不是物质,不是色法;『色』是色法。佛法讲的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精神。心有真心、妄心,无论是真心、妄心,都不是物质,所以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身体也接触不到,连心想都想不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念头,连念头也达不到。六根裡面能力最强的是意根,我们常常打妄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无始劫,想未来无量劫,想这个世界,想外太空,想诸佛的剎土,但是这个「心」想不到,因为心不是色法。意识能缘一切色法,但缘不到真心。

  「不可见取」,是说六根决定达不到;『取』是执著、佔有。不但是心法「不可见」、「不可取」,色法也是如此。譬如身是色法,身虽然可见,但决定不可取。现在科学家证明,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剎那生灭,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如果可取,细胞应该永远不生不灭。连身体都不可取,何况身外之物?换言之,没有一样东西是属於自己的,连身体也不是,这才是真的觉悟、看破。

  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因果,因果也在万法之内,因果何以不空?所谓「因果不空」是说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本经言简意賅,教人要断恶修善,能够断恶修善,因果的转变就会愈转愈好,因果的相续、循环是愈来愈自在。若不明此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转变就愈转愈恶劣,相续、循环是往下堕落。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人主宰,全是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帮忙。一般宗教讲的上帝,就是佛法讲的心性。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我们作简介,说阿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主宰,阿拉就是我们讲的心性,但是他还没有讲到真心,他讲的是妄心。为什麼?他要做主宰,主宰是妄心,真心不做主宰,真心裡没有主宰这个妄念。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句话。《般若心经》讲得具体、透彻,「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就自在了。观是观照,何谓「观照」?菩萨用心叫观照,也就是说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观照」。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思想」。佛菩萨用观照,能见一切现象的真实相;凡夫用思想,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把事物的真实相扭曲了,所以见不到真实相。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见到了。扭曲不是外面的现象被扭曲,而是扭曲了自己六根的功能,与外境绝不相干,外境永远是中立的,是唯心所现。

  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境界却完全不相同,佛菩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们是在六道轮迴。而六道轮迴与一真法界圆融在一起,决不是六道轮迴之外有个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个六道轮迴。譬如夜晚很多人一起赏月,同样的月光,每个人的感触却不同。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个,绝不因为你的感受而起变化。从这个比喻去思惟、体会,但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坏了,愈想愈离谱,这个道理要懂。
原帖由 红豆耨耨 于 2007-3-1 09:12 发表
大而化小,小而化无?

指的是....?
佛说十善业道经 (11)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若学习过相宗的《百法明门论》,这几句话就非常好懂。《百法明门论》是大乘初学的第一门功课,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裡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便利於大乘初学。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条,而每一条裡所包含的都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

  无论属於哪一个科目,心法能变,有时也说能生能变。但是,能生不是能现,这两者意思不同。能现是真心,妄心不能现,妄心能变,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有这个功能。妄心从哪裡来的?「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虚妄』是说它不是真实的,怎麼有这种现象?集起的。《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是讲到宇宙人生诸法的根源,可以说一部《中观论》五百颂,就是说明这个事情。对这个现象清楚了,称为法身菩萨;完全模糊、不了解,就称为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没有差别,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认知上的不同。正如在学校读书一样,你拿到博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另一个人没有文化,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但都是人,只是文化程度上差别不同。

  因此,十法界就是文化程度的差异,过的日子不相同。从此地我们应当恍然大悟,我们要过好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品质向上提升,要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许多贫困地区,生活得很苦,怎麼去救济?物质救济是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办学校,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就能提升生活品质。在佛法讲,我们能从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无色界天,从六道提升到四圣法界,从四圣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全靠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我们要有这个认知。

  阿赖耶是从哪裡来的?阿赖耶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藏识」,藏就是含藏。藏的是什麼?诸法的印象,佛经的术语称为「诸法落谢影子」,现在人讲印象。我们从早到晚,这一生生活当中,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有印象,永远不会磨灭,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就像档案室,你造的一切善、恶、无记,像档案一样储存在裡面,永远不会忘记。纵然经过百千万劫,阿赖耶所含藏的印象、种子,因缘遇会,果报就会现前。阿赖耶非常微细,往往极其微细的念头造的业,第六意识还没觉察到,阿赖耶裡已经有了档案。

  阿赖耶识的这些种子、印象,没有形相,如果印象是色法、是物质,佛说我们无量劫至今的造作,就是虚空也容纳不下,这就晓得我们造的业有多少!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怎麼可能没有魔难、没有障碍?往昔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恶业障碍我们,善业也障碍我们。善业引起我们的贪爱,恶业引起我们的瞋恚,贪瞋痴全是障碍。所以,佛教我们修净业,修净业就没有障碍。

  真正修净业,纯净不杂是法身大士,净裡面还掺杂著少分不净是四圣法界,六道法界裡总是染多净少。在凡夫地,真正很好的修行人,染业掺杂的分量比较少,掺杂个百分之二十、三十,已经相当不错。我们现在这种程度,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染业,净业只有百分之二、三,甚至於百分之一、二而已!

  这些确实是虚妄的,虽是虚妄,你要是不知道它是虚妄,就受它的害;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受害,就觉悟了。所以,关键还是迷悟,迷的时候永远被妄境束缚、支配。譬如:眼前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起心动念、一切生活行为就受环境影响。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虚妄,决定不受其干扰,在环境裡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得大自在。

  中国歷代祖师,有不少人证得这个境界,正如《楞严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他不被环境所诱惑,不被环境所转,在环境裡能做得了主,能转境界。善人遇到他,善人会更善;恶人遇到他,恶人会改过迁善;人事环境能转,物质环境也能转。物质环境裡有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等许多的天灾,他到这个地方来,天灾减少了,这是事实,这个理太深了。所以,佛经讲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再深的理,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循序渐进,一定可以证得,所谓是「豁然大悟」。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百法》前面的九十四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无论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诸法集起的。

  「毕竟无主」,『无主』是没有主宰。怎麼集起的?缘。佛法非常重视缘,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非常有道理。佛家讲一切万法的现象是「缘起」,但是缘起决定是性空,性空就是「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皆是如此,所以说「万法皆空」。现在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将人身、物体,从细胞裡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才晓得是空的。原来所有一切法都是基本粒子组合而成,只是组合的现象不一样,有的组成矿物,有的组成植物、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不过是组合方程式不相同。三千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同一个基本物质。小而微尘,大而世界(星球),都是同一个基本粒子组成的,「一合相」组合的。这个组合,缘聚它就形成,缘散它就散开,聚散无常,哪裡有主?聚合永远不散才叫有主。而事实真相是聚散无常,剎那变化。

  如果了解透彻,对於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恋之心。为什麼?它是假的。贪恋是迷惑,执著佔有是妄想。自己的身都不能佔有,细胞的新陈代谢剎那变化,确实是「无我」。世间人执著身是我,是第一个迷惑,从迷惑「我」產生自私自利,造无量无边罪业。造这些罪业,一般讲堕落在轮迴;其实不是堕落,是这些业力把境界变成轮迴的境界,变成地狱的境界。地狱从哪裡来的?自己变的,自作自受。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佛造的,是你自己心裡变现的,前面讲的「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一切法从心想生」。

  有一些同修问我:「鬼有没有?龙有没有?」我都点头说:「有」。为什麼有?一切法从心想生。本来没有,你天天想鬼,鬼就一大堆。这才晓得,「净业三福」告诉我们「深信因果」,就是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也是心想生,我天天想佛,佛就现前;基本粒子组合是从心想来组合的,心想佛就组合佛的世界。天天想鬼,就组合鬼的世界;鬼是贪爱,天天念念不忘贪爱,变现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念念瞋恚,恨别人,世间没有一个好人,都是讨厌的、可恶的,就变地狱法界。十法界都是虚幻不实,是「梦幻泡影」。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才劝导我们要想善,不要去想恶;要行善,不要造恶。彻底明瞭之后,佛的真实教诲,慈悲爱护到极处的教导,我们才会感恩。

  「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财產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权力是我所有的;「我」都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佛家讲清净平等,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不懂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心怎麼会清净、平等?总是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不如我。而万法是平等的,佛跟饿鬼是平等的,跟畜生、地狱也是平等的。佛尚且如此,我们怎麼会不平等?我们上跟诸佛平等,下跟地狱平等。平等,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障碍都没有了。平等是佛法界。佛法界,《华严经》清凉註疏云:「理无碍(没有障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大圆满、大自在。

  这部《十善业道经》很浅显,但这一段很深,这一段是讲理,理要是不透彻,十善不肯做。你也知道善是好,不善是不好,可是善偏偏做不到;贪瞋痴慢是烦恼,常常欺骗别人不是好事,还是天天作恶。什麼原因?道理没有透彻。真正透彻了,决定不再做恶事。别人骗我,我不骗他;别人毁谤、侮辱、陷害我,我受他的陷害,决定没有报復的念头,我还是诚心诚意一片善心对待他,这是真正觉悟。他很可怜,他糊涂,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他是「可怜悯者」。正是《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要原谅他,决定没有一念报復的念头,依旧是诚心诚意对待他。纵然生命被他害死了,也很好,正好生天,感谢都来不及了,怎麼可以怪他?只有真正透彻明白的人才懂得。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这是讲阿赖耶。「无我我所」,这个「无」字是贯下来的,「无我」、「无我所」,这是事实真相;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佛是一语道破。
佛说十善业道经 (12)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虽各随业,所现不同』,佛法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说大的差别现象,若是细说,法界无量无边,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念头不一样,所现的境界当然就不相同。佛说:「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而世间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两个人心相同,面貌就会相同。

  我们仔细深入的观察,若两个人面貌相同,他们很多动作也相同,而且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证明佛经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感得的身相、容貌、肤色、健康状况都不一样,这些全是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仔细观察,多病的人一定是妄想、忧虑、烦恼很多;身体健康、活泼、快乐的人,妄念少,烦恼少。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这些原理原则,经上讲得都很透彻。

  所有一切现象,总的来说,虚空、宇宙、星球、动物、植物,都是从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不可能两个人世间完全相同。同样一桩事情,我们感受也不相同。以现前而论,我们展开《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本相同,而每个人读经的感受、理解不一样。这是什麼原因?「心想异故」。《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麼?我们有心想,佛没有心想;心想是八识,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佛没有心意识。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再看经典,如来真实义就现前,岂不是「虽各随业,所现不同」?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佛在大乘了义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万法,皆是「不可得,无所有」。《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大般若经》的「不可得,无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缘生之法,缘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也不可得。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十法界裡的一切现象不可得,一真法界裡的现象也不可得。现象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说有、说没有都是错误的。既然非有也非无,把它合起来,说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行不行?都不行,因为只要有这个念头,就落在情识裡。这是佛法究竟处,佛法高明处。

  佛教给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即实际生活中,用什麼样的心态来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念不生,随缘而不攀缘。普贤菩萨说:「恆顺眾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做人的态度,真实智慧究竟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学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学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说学不到就不学,不学你就随顺烦恼;随顺烦恼,你永远生活在六道轮迴。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这两句话是讲宇宙人生的现象。下面是讲它的真实,『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有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难突破,他会追问:「这个现象是从哪裡来的?」「这个现象是怎麼產生的?」要晓得,你起这种念头,都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裡,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再用妄想、执著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如何才能明瞭通达事实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家讲「禪定」,《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统统放下了,心净到极处,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明瞭了,这是真实智慧。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彻底觉悟的。

  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总纲领都是「戒定慧」三个字;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戒是守法,决定遵守前人的道路。释迦牟尼佛走的是哪一条路?十方一切诸佛走的是哪一条路?我们要跟紧,不能捨弃。你想另外找一条路,找不到。正道决定能开智慧,邪道决定不能开智慧,这是邪正的分法。依禪宗讲,正道一定会达到明心见性,邪道就不可能。诸佛菩萨走的是正道,正道裡的纯正,对我们的根机来讲,纯正之道是简单、稳当、方便、快速,无过於净土法门。

  修学净土法门,佛菩萨教导我们一句话:「老实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不老实。果然老实,效果很快。对真正老实人,《十善业道经》就不需要讲了,他全做到了。譬如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是一百零一岁才皈依,从前没有学过佛,但是《十善业道经》裡的每一条,她都做到。不学就能做到,什麼原因?她是老实人,规规矩矩的做人。我们天天在学,头脑裡还想新花样,没有依教奉行,就是不老实。

  我们见一切法还要不要去追究?世间人常讲:「打破砂锅问到底」,佛法是许可的。为什麼?疑惑一定要断除,问到底是帮助你断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没有了,人就老实了。老实人有两种:一种是善根福德深厚,像许哲这样的人,她没有疑惑。另一种,就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没有怀疑,就老实了。中间这一阶层佔大多数,所谓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妄想、分别、执著多,这种人难度。

  所以,虚空法界一切现象,佛跟我们讲『无有作者』,这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无有作者」,是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告诉我们,「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决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他生的,也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没有原因生的,是故说无生。你要真正懂得这四句话,你就证得「无生忍」的地位。《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下品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到这个地位,《中观论》上这四句话,才透彻了解。

  他用什麼方法了解?不是天天想,天天想永远不会了解。他是用甚深禪定的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禪定。禪定就是六根接触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裡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接触外面境界,真正做到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定;样样应付得圆圆满满是慧。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一切法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此地所说的这几句,《华严经》上世尊全部将之落实在菩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跟《华严》合起来看,非常有趣味,我们能够体会到更深。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如幻」是说起用,起作用时,如佛在《金刚经》所说的「梦幻泡影」。世尊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说明事实真相,他为何不将真相说出,只说「不可思议」?其实佛说的是真话,只有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下,事实真相才大白,你才完全明瞭。「思」是意识,「议」是言语,这个事实真相决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也不是思惟想像能达到的,因此「不可思议」是一句真实语,绝对不含糊。只要你不思不议,事实真相就现前。因为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然后你才见到一切法的真相,原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即《中观论》所讲的「八不」,这时你真正体会得。

  凡夫始终离不开思议,所以永远不能见道。「道」就是自性,宗门讲「明心见性」。什麼人能见性?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思不议,就见性。为什麼要用这个方法?「言语道断」是不可思,「心行处灭」是不可议,所以「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相就现前。可是世尊在不思议当中教我们思议,不可说之中他跟我们常说,这裡头有个奥祕,我们要明瞭。佛的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就契入了,这是根熟的眾生,上上根的眾生。佛说得没错,是我们听错了,为什麼听错?我们有思有议,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谈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世出世间。所以,觉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华藏世界、住极乐世界,一丝毫沾染都没有,因为他们知道那都是「梦幻泡影」。

  「智者知已」,『智者』是诸佛菩萨,菩萨中特别是指法身大士,他们知道诸法实相。知道之后,他们怎麼生活?「应修善业」。『应』是劝告的话,佛对我们讲的。不但是行善、言善,心裡面连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办不到,因为我们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

  为什麼要修善业?修善业是没有理由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这桩事情,中国圣人也说到了,只是没有佛经讲得这麼透彻。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来是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一样的,这跟佛法讲的无二无别。佛法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无量寿经》云:「一切皆成佛」,他怎麼不善?我们每个人都是纯善。纯善现在为什麼变成不善,而去造恶?这就是佛家常讲的「迷」,迷失了自性。虽迷了自性,这个自性还起作用,起作用带了迷,於是就造恶业,这麼回事情。诸佛如来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所以他的心裡没有一个恶念。凡夫看一切眾生看习性,所以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因为这一念的差别,把外面的现象就转变了,如果是善念,外面的现象就变得很好。

  所以,一定要肯定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切法裡,跟我们最贴近的是我们的身体、容貌。心细的人很明显能觉察到,心地善良,容貌就慈悲,举止柔和、温雅;心行不善,容貌可畏,别人看到害怕,一般人讲这个人杀气很重。杀气是讲观气,外国人讲磁场,这磁场不好,叫人看到、接触到,感觉得恐惧,感觉不舒服。心地善良慈悲的人,他的磁场好,人家接触时都生欢喜心,觉得清凉自在,很愿意跟他相处,这是我们在生活经验当中体会到的。我过去接触的三位老师,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亲近他们,纵然一句话不说,我坐在房间裡,都感觉到气氛很好,磁场好。这说明人心善,磁场就善,气氛就善,善的气氛能感动人,令人生欢喜心。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能生、能现、能变。自性能现是属於它的本能,至於能变,能变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现的现象就会產生变化,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

  这三句,「知」是缘,「修善」是因,「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见者无厌」是善报,种善因得善果。

  「所生蕴处界等」是善果,你修善业善因,就感得善果。「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讲心理。《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色」,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用这一个字代表。心法说得详细,说了四个:「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剎那不住,这个生灭的念头永远不会停止,前念灭,后念就生,这叫行,念念不住;「识」是含藏,你所造作的,无论是善法、恶法、无记法,落谢影子含藏在阿赖耶识裡。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永远不会消失,遇缘它就起作用,就生起现相,一般讲受报。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决定不会作恶,为什麼?作毫髮之恶,也要自己受诸恶报。我们所造作的不是别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这个道理。

  「处」是十二处,讲的六根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十二条裡,心法只有一种,意是心法;色法讲了十一种。佛为什麼要这个说法?眾生迷悟不同,有人对於色法迷得轻,对心法迷得重,佛跟他讲「五蕴」,心法讲四条。有人对於心法迷得轻,色法迷得重,佛讲「十二处」,色法讲十一条,心法讲一条。「界」是「十八界」,十二处加上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十二处裡的「意」,心法就有七条。十八界中,心法有七条,色法有十一条,这是佛对於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人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色、心二法,心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蕴、处、界是一桩事情,只是开合不同。用现代话来说,「所生蕴处界等」就是今天所讲的,虚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现象。

  「悉皆端正」,从自己的身相到生活环境,我们的身相端正,居住的环境端正,居住的社会端正,居住的国家端正,居住的世界端正;再扩大,居住的星系(银河系)端正,这岂不是依报随著正报转!今天我们说社会不好,世界不太平,原因从何而来?就是不知道修善法,不知道自性起用的真相。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会真干;还没有发心真干,说老实话,你还没有明白。

  早年我跟章嘉大师学习时,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太容易了。真正知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就成佛了。念头为什麼转不过来?不知。所以佛法解在先,行在后。《华严经》上,清凉大师将全经分做四分:信、解、行、证。信解难,真信真解,行证就不难,真是轻而易举。我们今天感觉到行证这麼难,是没有奠定信解的基础。然后我们就想到,世尊何以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目的何在?就是帮助我们信解。只要信解了,行证是自己的事情。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眾。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復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龙王」是六道眾生的代表,为何用「龙王」来做代表?『龙』是变幻多端,变化莫测;就自身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千变万化;就生活环境来说,一切人事物也是变化莫测,所以用「龙」来表法。『王』是自在的意思,无丝毫勉强,表习性已经成了自然,就像天性一样,自自然然起心动念,剎那不住,所以用「王」来代表。由此可知,我们业力之深,自己无法体会;业障深重之所以然,自己完全不能觉察。此地以龙王来表法,意思很深,这是六道眾生。

  「汝观佛身」,佛教导我们,观察佛身。佛是现身说法,为大眾做好榜样。佛身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我们常说「相随心转」,不但我们自身相貌、体质是随心所转,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除自身外,都是生活环境;换言之,全是依报。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些人是人事环境,物质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随心所转。

  我们觉得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不好,而新加坡的许哲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美好,这是什麼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的是美好,一切人、事、环境都是美好的;你的念头不好,人事物没有一样是好的。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人心好,起心动念都好。

  「百千亿福德所生」,佛每一个念头都是福德。『百千亿』不是真正的数字,是形容词。佛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念头,所以一秒鐘有两个十万八千念头。这种微细的念头,凡夫不能觉察。谁见到了?八地菩萨见到了。八地菩萨定功深,心地清净,能觉察到微细念头的生灭。六道凡夫的念头,佛将之归纳为「善、恶、无记」三类。善有福,但不是德;六道眾生有福,德谈不上。何谓德?所有一切念都是善念,念念无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堕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根太深了,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学起来这麼困难是有道理的。一秒鐘两个十万八千生灭,每个生灭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树,放下几片叶子而已,放下这个树梢而已,枝干丝毫都没有动摇。我们怎麼能比得上佛?

  我们供养佛像的用意就在此地,让我们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圆满的福德,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与一切眾生感应道交的心,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生心我们很难理解,因为凡夫讲到生心就会起心动念;而佛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生心的意思很深。佛与菩萨随类现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为一切眾生随机说法,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学佛从哪裡学?从这些地方学。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门也不一样,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修学就方便了。世间迷惑颠倒的人,不认识自己,狂妄自大,这种人在世法、佛法都不能成就。我们仔细观察果然不错,凡是狂妄自大的人,在社会上一无所成;真正有成就的,谦虚恭敬,表现得处处不如人。《了凡四训》裡,袁了凡看人的标準也是如此,看到这些应试的举人,只要是谦虚恭敬,表现得样样不如人,他说这个人决定考中;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决定落第,都被他料中了,这裡头有大道理。

  福德的根是什麼?十善业道。诸佛如来百千亿福德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就是这一句,但是有轻重的差别,它是以「孝亲尊师」为重。《十善业道经》与《地藏菩萨本愿经》无二无别,偏重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合起来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就圆满了,诸佛菩萨从这裡修起,也在这个地方完成。发心起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功德圆满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过将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学。

  《地藏经》云:「阎浮提眾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想想我们,我们今天的身是从百千亿业障所生,从罪业所生。我们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佛是福德所生,佛起心动念决不为自己。怎麼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眾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具足四相,所以无不是罪。这个事实真相明白,就知道应该怎麼做。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诸相庄严」,这是果报的总说。世间眾生福薄,佛陀示现在世间,总是与一切眾生现同类身,现同类身裡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比较能体会到。而经中讚叹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夫无法理解。世间有志之士,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把果报展现出来,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不修因,果报决定得不到。

  「光明显曜」,这是显示果德。『光明』,就是中国人常讲的气氛,外国人说的磁场,佛法称作光。无论是说气氛,或是说磁场、光明,凡夫所感触到的,只是贴近这一个发光的物体,感觉到目眩。这个光明,实际上它的范围是遍虚空法界。物质的波动,愈远愈弱;从情识裡生的思想波,虽然不同於物质的波动,它也是愈远这个波动的力量愈微弱。可是自性的光明不同,大乘经常讲,「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他那个光明是均匀的。但是凡夫依旧不能觉察,原因是被自己的烦恼障碍,如果把烦恼习气断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感受佛光明遍照都是圆满的。

  这就是性德与修德之异,修德是有浓淡之分,像我们感受这个气氛一样。我们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感觉得这个气氛特别浓;虽不在他的房间裡,也能感受到。甚至於在他的庭院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来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实在理论上讲,他的磁场、气氛、光波,也是遍虚空法界的,但跟佛、法身菩萨不一样,他的气氛虽然好,烦恼没有断尽。他的烦恼比我们轻,我们感受他的气氛就好;如果他的烦恼比我们重,我们感受的气氛就非常不好,我们是混浊的气氛,他的混浊程度比我还严重,就是这个道理。

  不但理如是,事亦如是。最明显的感受,人没有修持,心地不清净,充满贪瞋痴慢,他身上的气味、口裡吐出的气味、呼吸的气味,都很难闻。如果年岁愈大,气氛就愈不好,因为这一生中累积的恶业多,恶的气氛、念头造成生理的变化,生理的不正常。有修行的人不一样,譬如虚云老和尚,不但身体气味清香,连衣服的气味都清香。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衣服从来不换,但全是香味。由此可知,善恶的念头确实影响我们的生理,影响生理的组织,影响分泌。

  佛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在佛法称作「光明显曜,蔽诸大眾」,『蔽』是隐蔽。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是假设;『无量亿』是表多;『自在梵王』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在三界裡富贵到极处!他们修四禪八定,也是福慧双修,烦恼习气完全伏住,但没有断,如果断了就证阿罗汉果,就不是凡夫。他的气氛、磁场,也无人能相比。

  我们修行要在这些地方勘验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感觉得身体气味很难闻,就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这种难闻的气味,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这是证明自己功夫有进步。一星期不洗澡,身上虽有污垢,但不难闻,真有功夫的人并不染著。这都是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真正得自受用,才能够利益别人;自己都得不到受用,如何谈他受用?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

  诸佛菩萨教诲我们「要真干」!这些年来,我将佛法做了一个总归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大家都熟知,都能记得很清楚,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我们修真诚心,真就不假,诚就不虚偽;清净就不污染;平等就没有高下;正觉就不迷;慈悲就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心,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如是存心。落实在生活,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瞭;放下是一尘不染,丝毫不染著。表现在外面,就是此地讲的「光明显曜,蔽诸大眾」,就是自在、随缘。末后结归到念佛,前面九句十八个字统统是念佛,以念佛作归结裡的总归结,这样我们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起心动念都要如是修、如是学,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为利益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做社会大眾的榜样。

  「悉不復现」,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会下,他们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现前。好比是在太阳底下,点燃无量亿的蜡烛,蜡烛的光都显不出来,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是说明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气氛,大自在天的气氛就没有了。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这是劝勉、讚叹。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佛虽然离我们三千多年了,实际上佛的气氛是永恆的、是周遍法界。我们能不能感觉到?能。必须如教修行,果然能将妄想、分别、执著断除,就能感受到诸佛如来的气氛。诸佛如来的气氛,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气氛,不是外来的。真如本性的气氛,哪有不尽虚空遍法界之理?由此可知,眾生与佛确实是平等的。今天不平等,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是平等的。自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佛展现给我们看,那是我们的果德。我们今天不幸,染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癮。佛的教学就是帮助我们戒毒,我们要是肯接受,把病毒从根本拔除,恢復正常,正常就是诸佛如来。佛帮助我们,我们应当接受,认真努力学习,恢復自己的性德与智慧德相。

  这一段经文看似平常,实际含义很深,显示了观像念佛的要领。我们要懂得如何向佛学习,知道自己起心动念,即使是极其微弱的念头,跟依报、正报都有密切关係。所以,无论得的是什麼样的身相,无论生活在什麼环境之中,无一不是自心所变现的,这才真正懂得「心现识变」的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这个「应」在我们看来是劝导的意思,实际是「法尔如是」的意思,自然他就修善业,哪裡需要人劝?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不懂得修善业,就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这也显示了教学的重要性。
我来支持啊
又诸天龙八部眾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这一小段,佛教我们观察世间「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这些人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亦因善业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福德,这个威势决定得不到。「大威势」是果报,果必有因,正是说「种善因得善果」。

  佛举例「诸天」,这是讲天王。无色界天没有身相,就不提了;从有色相的来说:色界天,四禪天顶摩醯首罗天王,初禪天顶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层天,这都是「诸天」。诸天往上去,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们的大福报,不是我们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间的人王,现在称之为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大威势者」,有许多人拥护他,为他效命,决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生。

  我们办事觉得很辛苦,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过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理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现前怎样作法,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业因果报。

  世间「大威势者」都要修善业福德,善业福德就是捨己为人,牺牲自己,奉献别人。如果我们不能捨己为人,必定是贪瞋痴慢增长。贪瞋痴慢增长,虽然学佛,也要堕三恶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传记裡面,讚叹这个同学「明经好施」,对教理通达,喜欢讲经,又喜欢布施。他到外面托钵,托的菜饭不好,心裡就不欢喜,觉得「我对社会贡献这麼多,社会对我的回报竟是如此」,心裡感觉得难过,起这个恶念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我们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们造的恶业比他更重,他堕龙王,我们堕到哪裡去?我们看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万劫难復。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这是世尊首先让我们观察,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然后再回头看看,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业,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显示出佛说的「智者知已,应修善业」。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大海』是比喻有情眾生。「形色麤鄙」,『形』是体质,身体的形状;『色』是肤色、容色;『麤鄙』是粗恶鄙陋。「或大或小」,这是说形状,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动物,也有很小的鱼虾。这是让我们仔细观察,眾生福德差别太大了。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环境亦有差别,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言行当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应。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身』造杀、盗、淫;『语』造妄语、两舌、綺语、恶口;『意』有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报。「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应当要知道自求多福,这才是真的觉悟。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感召的果报,自己决定避免不了。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晓得这个事情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佛法讲「四缘生法」,他只看到一缘,其他三种缘没有看到。外面干扰属於增上缘,自己本身具备的有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这三种缘好,增上缘是决定不受干扰。所以,诸佛菩萨不受干扰,修学禪定的人不受干扰。由此可知,干扰是你自己的三种恶缘与外界的增上缘相结合,真正因素在此。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守法,繁荣富裕,这在今天世界很难找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地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这就错了。苦、乐两种境界,乐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小乘的修学非常重视苦行,在苦行裡锻鍊自己的意志,磨鍊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叶尊者为代表。大乘是在无障碍的法界裡面,成就自己圆满功德。大乘在顺境修行,以善财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贵的家庭,过荣华富裕的生活,在这裡面成就圆满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综观歷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杰都是从苦难当中磨鍊成就的,而富贵家庭少有好儿孙,这就说明富裕淘汰人。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大乘是圣人,他可以在极乐世界成就,因为他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他才有资格享受极乐、华藏圆满的世界。如果在顺境善缘还有贪爱,逆境恶缘还有瞋恚,就是凡夫。在顺境裡面必定被淘汰,最明显的是懈怠、懒散,不知上进,这是最普遍的。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冷静观察,人世间确实是一场梦,昨天过去了,不会再回来;眼前剎那剎那,都不会再回来,我们一步一步往坟墓走,往死亡线上走。一口气不来,什麼是你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著你走的是业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会跟我们走,就要放下,决定不能在带不去的这一方面起心动念。我们要想著带得去的,带得去的是业,造善业福德能带去,造作恶业也会带去,那为什麼不断恶修善,与一切眾生广结善缘?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就觉悟了。决定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一个恶念都不起。为什麼?对自己有害,他不会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动念都善,知道这是带得去的,这对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报。如果我们念头恶、行为恶,必堕恶道。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作善恶业,自己不晓得。譬如旅行,团队七点鐘要上车出发,你要是耽误五分鐘,让那麼多人在车上等你,这就是恶业,亏欠那麼多人的债务。你不能守规矩,就是佔别人的便宜。我曾听说:弘一大师在日本时,跟朋友约定八点鐘见面,八点一分这个人还没有来,他就把门关起来。过一会儿这个人来了,他在窗口把他骂一顿,赶他回去,他不守时间。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一个人迷惑颠倒太久了,要觉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大家都会念「阿弥陀佛」,虽念但没有能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加上「南无」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是对一切人事物,於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觉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们怎麼生活,怎麼过日子,怎麼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古圣先贤的教诲无他,教导我们如何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我们学佛了,生活依旧过得非常苦,什麼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学,学了不能跟生活结成一体,不晓得怎麼过日子。这种学习,就是「所学非所用」。譬如我们一走进佛教道场,第一个看见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笑脸,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国天王教你负责尽职,增长天王教你求进步,广目天王教你多看,多闻天王教你多听。多看、多听、少说,「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无话」,心地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因此,大威德、大福报,跟没有威德福报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这当中才能体认到佛陀的真实慈悲。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是世尊总结劝勉我们。「汝当于此」,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

  这次接受香港亚视访问时,记者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不为自己?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是错误的,不是正见,误导了许多众生。什麽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先生,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老了去检查身体,发现营养不良。他的钱全部都做了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有钱并不享受,坐飞机时,他的儿子坐头等舱,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麽多冤枉钱?」有一次,他的儿子被绑票,强盗提出要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后来,那个强盗把他的儿子放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所以,今天在南洋,没有人不尊敬陈老先生。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为什麽不享受,还要天天出去托钵、树下一宿?就是告诉我们要万缘放下,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消业障,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因此,「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

  菩萨行裡面,释迦牟尼佛讲了六个要领,第一是布施,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持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除此之外,有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应当遵守。佛菩萨每一句话裡,含义都无限深广。

  我们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见,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如果将这些念头放下,如何会被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因果的循环与相续,这是世出世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瞭。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田』是比喻,田地能够生长五穀杂粮;田能够生福,就称作福田。「福田」有三种:第一是「敬田」,所谓「敬人者,人恆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宝为主要代表。恭敬三宝,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对一切众生,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一切众生同样恭敬,这种作法就是「普贤行」。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同之处,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与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报不可思议。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于对一切众生。同修们天天念迴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没有报恩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麽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为报答亲恩,报答师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

  第三是「悲田」,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脱离贫困,这裡面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学的帮助。我们要知道,物质的帮助只是一时,解决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说得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如何帮忙?教育,教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圆满幸福的生活。

  古圣先贤,无论中外,无不重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瞭人与人的关係,懂得怎样做人。在业因果报裡面,你会逐步向上提升,不会堕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贤人、做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在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麽人该说什麽话,这从小就开始教,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称为「礼仪之邦」,礼从何时学起?从小学开始,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最后才谈到「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两条是根本,根本没有了,社会看起来很好看,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这是捨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还是要走老路,谁能走古圣先贤的老路,将来就是世界领导人,是世间真正的救护者。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才晓得如何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广修供养。

  佛经关于这些事情说得很多,世尊在本经有一段最精彩的开示,把这些话具体落实了,就是教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我们能够这样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在新加坡,一百零一岁的许哲修女,她一生就做这桩事情,她真正能够认识福田,特别是悲田。她一生专门照顾老人、病人,照顾贫穷苦难之人。因此,她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社会大众对她没有不尊敬的。人家供养她的钱,她一分钱也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部拿去救济贫苦的人,帮助需要的人。佛在此地讲的,我们在现前社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丝毫不虚。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这一段开示是本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本经的中心,也可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中心。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所谓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这段经文的重要性。

  这段话将我们修行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修的是淨土,淨土从哪裡学?也要从十善业道学。《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国家的变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她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佛在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淨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以淨业三福为根基,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而总纲领实际上就是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的修学从这裡开始,也在这裡圆满,向下都是方便。如何圆满这两句?就是后面的九句,从「慈心不杀」往后都是方便,方便当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解这两句话,所以不懂得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淨业正因」。

  特别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淨土,淨土如何能往生?心淨则佛土淨,心清淨了,身业清淨、语业清淨,三业都清淨。《无量寿经》一开端提出的修行纲领,也是「淨业三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与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裡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完全相应。天天讲是非、意见多多、批评别人,这不是修行人,更不是佛弟子。《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三业,要做到纯善,从哪裡做起?就从这段经文做起。

  「龙王当知」,娑竭罗龙王是本经的当机者,也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海;咸海水表我们的心不清淨。陆地上所有山川河流的水都流往大海,各个不同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众生不同的业,都汇集在大海,大海就是代表业海。『龙』代表变化,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千变万化。佛叫龙王当知,也就是叫我们、叫六道众生当知。

  「菩萨有一法」,『菩萨』,玄奘大师译为「觉有情」。有情就是讲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作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何谓觉悟?想离苦得乐,这个人就觉悟了。世间人哪一个不想离苦得乐?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他想错了,把苦当作乐,把乐当作苦,这叫愚痴、迷惑。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殊不知这是苦的根源,享受的结果在三途,所谓是「刀口舐蜜」。真正觉悟之人,一定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菩萨。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三途之苦,《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最多、最清楚,而经中讲得那些果报,我们要有警觉,如果不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它相应,果报决定不能避免。人间之苦,我们能亲身感受到;天上虽然乐,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有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恶道,我们称四圣法界还是恶道,因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恶道,跟六道比是善道。

  「何等为一」,菩萨到底用哪一个法?「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善法』是一直贯到上面,「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何谓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修行就不必谈了。『昼夜』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常念』是心裡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动念,念头善;『观察』是言语造作,行为善;身语意无有不善,这才行。心裡还有自私自利是心不善,这是根本不善。人为什麽会造罪业?为什麽会造十恶?无非是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根本的错误。由此可知,凡夫迷,念念自私自利。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见解,起心动念,若还有这个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萨。真正觉悟的人「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私自利;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人迷惑,没有觉悟。凡夫有的时候听经闻法,兴起一念光明,一下觉悟了,可是第二个念头又迷了,因此觉悟不能保持、延续。譬如我们在讲堂裡听经,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后又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立刻就退转了。所以,昼夜不间断,才是菩萨。偶尔放个光,像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但无始劫来从来没有放过光,这一放光虽然时间短暂,也相当可贵。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从哪裡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但不能杀,连令众生生烦恼也不可以,这也等于是杀生。人的生命,有物质的身体,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诸佛菩萨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绝对不会令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烦恼,这个人是魔,不是佛。有没有可能是佛菩萨来考验你的?有。佛菩萨考验你,你通过这个考验,你决定成就。像禅宗裡面的棒喝,这是禅宗教学的方法。你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能开悟,那真的叫方便。而魔也学会这个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验你。佛知道一声喝斥、一板子打下去,你会开悟,明心见性;如果喝斥、打你不会开悟,佛绝对不用这个方法。魔学佛菩萨这个方式,害一切众生,还美其名说「我成就你」。我们对佛与魔要有能力辨别,不能上当。这是提出修行的纲领,昼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

  淨宗学会成立时,我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五个科目,第一是「淨业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十愿」,这是善法,比此地讲的善法高。但是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再高的善法都要从基础上扎根。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要常常念。

  「淨业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首先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关怀、照顾周到。然后「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常生欢喜心」,不要让父母忧虑,这是尽孝。再者「养父母之志」,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具足这三点才称为「孝养父母」。将孝养父母展开来,就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将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换言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尽心尽力去照顾、帮助,这是孝顺之道。与人相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人家对我们不欢喜,我们就应当要检讨、反省,我们不能让一切众生对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与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与期望。佛法从这裡开始,也到这裡圆满。这两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称为佛道。

  从哪裡做起?「慈心不杀」,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师长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这个教学的基本,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从十善业道落实。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如何相处?修「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之处,令人讚歎之处,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係,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在对方。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检讨自己,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这是她成功之道。

  「六和敬」第一条:「见和同解」,不是跟别人同,是跟佛、菩萨、真如本性同,佛没有私心,菩萨没有私心,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跟这个同。「戒和同修」,就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凡是不能与大众相处的,决定在造十恶业,不是修十善。修十善业的人,哪一个人不欢迎?哪一个人不尊敬?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十善是行门的基础。最后,「利和同均」,真正觉悟的人,捨己为人,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自己可以少一分,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最低的生活,利养都给别人。

  「三学」,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这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学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慧学是觉而不迷。

  「六度」、「十愿」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如此修行,念佛求生淨土,决定得生。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落实在行为上,就是断恶修善。

  「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起心动念就思惟这五个科目。「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如果人有十个缺点,一个好处,我们看他一个好处,不看他十个缺点,这就是观察善法。这三千年当中,祖师大德注解、造论,发挥佛陀的教诲,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如果是夹杂大量的不善,就不能成就。「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学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为什麽成就不了?修善法裡夹杂不善。这个「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夹杂于其中,于是将我们的善行全部毁坏,所以不能成功。这个不善的根就是「我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执着一个「我」,我是第一,一切都为我。这个念头是六道轮迴的第一因素,这个因素不拔除,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我们要出离六道,必须将这个病根拔除,念念想众生。

  从「昼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是讲善果。『善法圆满』就是止于至善,这个果报殊胜。「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餘圣众」,这是善缘,也就是说你能这样修善,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

  这一段经文具足了因缘果报。从我们现前生活环境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麽?缘是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环境裡,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在诱惑我们迈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到哪裡去找?诸佛菩萨是善知识,诸佛菩萨不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供养诸佛菩萨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萨形像,恭敬礼拜佛菩萨形像,每天读诵经论,就是亲近诸佛菩萨。

  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这一段经文一定要背诵,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诲。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头善良,行为善良,将来决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无量寿,人人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寿命。而往生的条件决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愿」都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还要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从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而成就。这个法是什麽?此法就是十善业道。哪十种?「永离杀生」,不但不可以杀生,杀生的念头都要永离。无论对什麽人,即使对极恶之人,对伤害自己之人,甚至于像《金刚经》所讲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无缘无故被凌迟处死,没有丝毫瞋恚,也决定不会起「我对,你不对」的念头,这是真修道人,这才是「永离杀生」。这个意思的延伸: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要能生起护生的心,念念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爱护众生,这是「永离杀生」的真实义。

  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称之为「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布施的对象就是一切众生,布施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若令众生畏惧,也包含在杀生之内。虽然你没有杀害他,但是让他感觉得恐惧、害怕不安,这都属于杀生的范围。甚至于众生对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满意、不高兴,我们都错了,这就是「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将这些微细的毛病修正过来。

  「永离」是贯下去的,一直贯穿到「邪见」。永离「偷盗」,偷盗就是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就把它拿来,或者是据为己有,或者是暂时使用,或者是移动位置,无论用什麽方法,都叫偷盗。也许诸位觉得这些树木花草是野生的,无主,那就错了。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要搭一个小茅篷,就地取材,砍几棵树,树也有主,谁是主?山神是主,树神是主,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说这棵树只要有一个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为它诵经念咒,说明我要用这棵树搭个小茅篷修行,请树神搬家。如果不这麽做,也是属于偷盗。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小心谨慎。

  佛警告我们,偷三宝物罪最重,三宝物的主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僧,这个偷盗是永远还不尽的。大乘经讲,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都有办法救你;盗三宝物,盗常住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无法救。因此,常住的一针、一线、一张纸,都不可以用盗心取。现在跟过去的时代不同,科技发达,照明用电灯,电灯要付电费,打电话要付电话费,如果浪费常住的能源,让常住去缴费,也是属于偷盗。有些明理的居士,他们用常住的电话,用完之后一定会放钱,这是对的。点点滴滴很小的事情,就是「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都会毁掉善法,不能不知道。

  偷盗说到最贴切之处,就是佔别人便宜。佔别人的便宜,别人损失不大,自己的损失太大了。为什麽?障碍自己的道业,毁掉自己的清淨心,把这一生往生作佛的机会错过了,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别人佔我的便宜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这是布施;如果要计较,又变成不善。决定不能有佔别人便宜的念头,佔一个人的便宜尚且不可以,怎麽可以佔公家的便宜?一定要记住永离,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因此,我们要念念帮助别人,一切时、一切处要尊重别人,决定不能佔别人便宜。

  「邪行」是淫欲,男女的情欲,要从念头上将之拔除,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才叫永离。如果能把这个念头伏住,不起现行,根虽然没断,将来能生色界天。这个念头没有断,纵然很轻微,偶而还会有这个念头,就出不了欲界,修行功夫再高,也在六欲天。「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这些念头如果严重,就堕地狱。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能把这个放下,地狱的根就断了。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纵修善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决定出不了三界。

  所以,佛教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无论是物质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发起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才不会留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捨不得离开,这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家讚歎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在此地。

  男女的情欲氾滥,这些事情在现前社会已经太普遍了,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这不是小事,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佛法讲虚空法界就像一个身体,每个家庭就像身体中的每个细胞,夫妻就是细胞的细胞核。夫妻不和,男有外遇,女也有外遇,细胞核就坏了,细胞坏了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背的因果多大!而今天全世界离婚率这麽高,世界焉能不乱?有这麽严重的关係,所以佛才将之定为根本戒。

  古大德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兴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这一切的根是家,家的根本是夫妇。佛教与儒家对此事讲得很多,也很透彻。我们起心动念,就要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有什麽影响,一念恶,整个社会、世界,一切众生遭难;一念善,能令一切众生得福。社会的安危,众生的祸福,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不能捨弃。

  这是讲身的三业:「杀、盗、淫」,一定要永断。下面是永断口的过失:

  「妄语」,妄是虚妄、不诚实,所谓说假话,有意无意欺骗别人,这是口恶裡最严重的,而且最容易犯的。何以会作恶、会毁犯佛陀的教诲?现在人说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无非是包庇自己的罪恶。罪恶不能积,罪恶愈积愈大,将来的果报愈堕愈苦。

  「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是重,其果报在拔舌地狱。两舌最严重的是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出家人嫉妒、毁谤讲经说法的法师,破坏道场,让信徒对法师失去信心。这个嫉妒的人目的达到了,可是果报堕落在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万八千年。诸位要晓得,人间跟地狱有很大的时差,在地狱裡面所感受的是无量劫。时间不是实法,是从抽象概念上造成的,不是真实的。佛在大经上讲「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短成一念。因此,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应当随喜讚歎,帮助、成就他,我们所获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自利与自害,吉凶与祸福,存于一念之间耳。一念觉,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招来无穷的祸患。不学佛不知道,学了佛务必深明此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小心谨慎,不至于毁犯。

  「恶口」,就是言语粗鲁,没有礼貌,这显示一个人的修养、行为与受教育程度。此地所说的教育,是指圣贤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志在圣贤。换言之,受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涵养、境界,以佛法的术语,就是超凡入圣。圣者,就是永远断除十恶业;大圣则是做到无「毫分不善间杂」其中。如今的学校教育,纯属知识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圣贤教育;换言之,不是做人的教育。所以,纵然拿到博士学位,念念之中依然自尊自大、损人利己,这与圣贤教导完全相违背。不但儒佛的大圣大贤,甚至一个宗教的创教主,以及追随他们的这些信徒,无一不是捨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圣贤教育。

  恶口之人,对人没有礼貌,对事粗鲁,对物无爱惜之心,显示其烦恼习气现前。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社会、伤害别人。所以,孔老夫子教学将言语看得很重,在教学四科当中,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说话一定要懂得分寸,懂得在什麽场合、对什麽人,该说什麽话,这从小就要训练。古时候,儿童六、七岁开始训练,让他们养成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这一代人不幸,生逢乱世,整个社会动乱,对圣贤的教育,纵然不否定,也是以冷漠的眼光待之。

  「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目的在害人,诱导众生行不善业。现在的电视、电影、戏剧、舞蹈、音乐,乃至于美术,都是属于这一类,很能够讨大众的欢心,可是内容是不善的。今天这些美其名为艺术,做的是社会教育,是教人杀盗淫妄,教人贪瞋痴慢。圣贤的教诲是人天眼目,如夜暗之明灯,照眼前这样发展下去,圣贤教育没有了,人间就是一片苦海。

  以上讲的是口的四种过失。谚语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把口业放在第一位,道理就在此地。

  意业三条,第一是「贪欲」。佛法讲贪瞋痴(邪见是痴),是三毒烦恼,世间所有一切恶业,都是从这裡生的,这是根本严重的大祸。西方人提倡贪欲,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人要是没有贪心,社会就没有进步,鼓励贪欲,诱导贪欲,让你贪欲念念增长。佛告诉我们: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业因。今天却提倡贪瞋痴,消灭戒定慧,这是什麽世界?

  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佛陀教诲,要做一个决断,这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福德。这个决断,将会有两种不同的果报:若随顺贪瞋痴,果报在三途;随顺佛陀的教诲,相信淨宗法门,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生淨土。这两年来,新加坡念佛往生的同修很多,中国各地念佛往生的人也很多。去年「观音救苦会」会长林医生,往生的时候,有些同修帮他助念,他告诉大家,他眼前一片金光,金光愈来愈大,最后他说:「我看不到你们了。」佛来接引先是放光,接触佛光后,罪障消灭了,就跟佛走了。这都是大家亲眼所见的殊胜希有的瑞相。还有许多没有病自在往生的,站着、坐着往生的,这都为我们做证明。

  世出世间的事理,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事繁杂,理深密,谁能够彻法底源?佛能。这决不是抬高佛教,藐视别人。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本到枝叶完全贯通,毫无障碍,就称作佛。你的智慧只能知道一个树梢、树枝、或树干,智慧不圆满,见解不普遍,你的想法作法依旧有错误。所以经上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智慧德能就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佛法是平等法,于法界平等,于一切众生平等,这才是真正值得讚歎、尊敬的,我们学佛在这些地方必须要辨别清楚。

  『瞋恚』、『邪见』就不必多说了,邪见是愚痴,都要永断。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对一切众生无上的教诲,真实的开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例外的。

  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这一段,一定要背诵,常常警觉自己。佛法讲修行,修什麽?就是修这一段,这一段是佛家的行经。向下经文是细说,告诉我们修十善业道得什麽果报。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恆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杀生是恶业裡最严重,果报也是最苦的。本经只说不杀生的利益、好处,而杀生的果报,就是将这十种离恼法反过来。过去蕅益大师讲过杀生十种恶报、不杀生十种善报,我将之附在本经末后,用来弥补经文之不足。实在讲,经文已具足了,我们读经的人往往不能体会,所以祖师帮助我们。

  前面经文说:「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若在行为上做到了不杀生,可是念头还不清淨,就是夹杂。一定要从心裡将杀生的念头拔除,才是真清淨。小乘戒论事不论心,与世间法律判案一样,讲究事实证据。你确实杀了众生,才有罪;若起心动念要杀,但是没有杀成,就不犯罪。而大乘法是论心不论事,你心裡起个念头要杀害众生,这个罪就成立。由此可知,小乘的善有夹杂不善,大乘的善法决定不容许夹杂不善,念头就是不善。念头尚且没有,哪裡会有现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真正的善心。

  可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什麽地方?我们烦恼习气太重,见到不如意的事,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众生,杀害的念头就生起来。另外一个是贪心,见到自己喜欢吃的,就起了贪心。所以,恨牠也杀牠,爱牠也杀牠,这是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你没有办法断杀害众生的念头,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不了解事实真相,这是教育问题。儒家没有佛法讲得严格,但儒书也说,「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换言之,儒家赞成吃三淨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声、不是专为我而杀,这是世间的圣贤。宗教也注意这个问题,《古兰经》说:宰杀畜生,要有传教师祷告祝福,如果没有经过阿訇祝福的畜生肉不能吃,这都是有爱心、仁慈在其中。

  佛法讲得究竟,不食众生肉。佛教导大家吃三淨肉是不得已,为什麽?佛当年在世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决不给信徒添麻烦,他们吃什麽就供养什麽,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才吃三淨肉。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托钵制度就行不通了,印度一些高僧大德都是由国家供养。时间久了,国王大臣、普通百姓都知道供养三宝,但在早期还是吃三淨肉,素食运动是梁武帝开始提倡。梁武帝读《楞伽经》时,看到经上说: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很受感动,于是自己就断除肉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提倡素食,出家二众立刻响应。所以,全世界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其他国家的佛教不吃素。素食可以「永离杀生」。屠夫会杀害众生,是因为有人要吃肉,若没有人吃,就不会有人去杀害。纵然吃三淨肉,心不清淨,业不清淨。所以,素食决定有好处。

  「十离恼法」,『恼』是烦恼,十种永离烦恼的方法。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佛教导众生的,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能行布施,就是菩萨;不能行布施,就是凡夫。菩萨法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布施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后面的五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都可以归纳到布施之中。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无畏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一个持戒的人,众生遇到他心裡安定,纵然有财宝被他看到不要紧,他持戒,不会侵害我。忍辱的人,你得罪他没有关係,他不会报复,不会怀恨,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

  对于一切众生,没有杀害的念头,还能够爱护牠、帮助牠,牠也会亲近你。在中国,鸟兽看到人都吓跑了,为什麽?有杀害众生的心。在国外,山野、公园裡,许多野生动物,一招手牠就来了,不怕人,因为没有人会伤害牠。有一年我住在旧金山,附近有个公园,我们每天都到公园散步,裡面有很多野生的鸭子、鸽子。有一次,一隻鸽子的脚被人用绳子绑起来,我们帮牠把带子鬆开,牠懂得了。到第二天,牠又引来两、三隻,都是脚上被绑着,来找我们帮助。所以,牠有灵性,牠知道我们会帮助牠,这是无畏布施。只要我们永远断除肉食,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身上的杀气就完全没有了,就转变成慈光,慈悲的光明,小动物看到都欢喜接近。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果报得健康长寿。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你不忍心伤害众生,于一切众生决定有爱心。不但对动物、植物,以及所有一切生物都会起真诚的爱心。戒经中说:「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除非没有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可以踏过生草,这是开缘。这是离恼法,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学自己的忍辱、耐心。

  第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瞋恚』果报在地狱。人在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麽会有这麽多不如意事?过去今生造种种不善业。我们一生的际遇都是果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作自受。真正明瞭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的念头就没有了,怨天尤人都是瞋恚。纵然自己心善、行善,还遇到许多不如意事,修行人知道,这是过去生中无始劫来的业报,能够逆来顺受,不生烦恼。

  第四、「身常无病」,第五、「寿命长远」,这两条是世间人所希求的,不论中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无不求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不是佛菩萨赐予的,更不是神明给的,向神明祷告没有用,这是自己的业报。诸佛菩萨、神明保佑我们,用什麽方法?教诲,我们肯接受教诲,依教奉行,才能转自己的业报。命中短命,多灾难、多疾病,这是能转变的。怎麽转法?认真努力修十善业就转过来了,如果继续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造作种种不善,命运、业报就转不过来,不但转不过来,果报愈转愈劣。

  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不但在古圣先贤着述当中,常常读到,历史的记载、古人的笔记小说,这些果报事相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读到了,要认真细心观察、思惟,才晓得杀生决定不能做。纵然遇到恶人杀害我们,也没有丝毫报复的念头,更不可能有报复的行为。《金刚经》上讲到,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没有恨意,成就忍辱波罗蜜,成就自己真实的德行,虽然被人杀害,立刻生天享天福。如果有恨意,有报复的念头,被人杀害了,果报到三途。

  如果一生没有重大的罪业,但有恨意,多半投生到毒蛇猛兽。如果能保持清淨、慈悲,至少也能作天王。人间很苦,天上很快乐,他把我杀害了,立刻送我到天上,感谢都还来不及,怎麽会恨他?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这要在平常去培养;否则,境界现前,习气敌不过,恨意生起来,就往下坠落了。因此,平常要修养,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逆缘,遇到恶人,不生瞋恚,还是慈爱待之。

  第六、「恆为非人之所守护」,『非人』是指人道之外,多半指鬼神。谚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纵然是饿鬼,他也尊敬善心的人,不会去伤害他。纵然是过去的冤家债主,遇到慈心的人,也一样恭敬;不但不找麻烦,也会拥护。因为你的善心善行,他也沾光,他也得福,所以心善、念善、行善比什麽都重要。

  一切病痛不外乎三方面:第一,饮食起居不调所招致的,医药能帮忙。第二,冤亲债主缠身,譬如悟达国师得人面疮这一类的,佛法讲的「非人」,世间人讲冤鬼附身。凡是遇到这一类的,看医生吃药有一点帮助,但决定治不好,最要紧的是诵经拜忏来调解。像《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都是属于调解的,对方接受调解离开了,病就好了。第三,业障病,这不是冤家对头,是自己造的罪业太多了,属于业报。这个病,医药不能治,调解也不行,佛教导我们要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的「忏除业障」。从哪裡忏?从心地上忏,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病就有转机,转危为安。后面这两种病,断恶修善,非常有效果。尤其一个人真的回头,知道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错了,彻底改过自新,不但是业障病消除了,就是冤家债主也不会再找麻烦。

  善人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所以「非人」也得福,他们不但不害你,反而会守护你。譬如,有人念佛、诵经时,感觉旁边有非人,甚至于自己毛骨悚然。有这种感觉不要害怕,这时真诚念佛诵经给他们迴向,就是在超度他们。鬼神当中有很多喜欢听经的,你念经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会觉悟。就像过去禅宗惠能大师,偶然从人家窗户外面经过,裡面有人念《金刚经》,他一听就觉悟。所以,你常常会得到天地鬼神的守护,护法神的保佑。

  第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就是睡眠非常安稳,没有恶梦。我们自己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可以从这个地方来勘验。没有学佛时常常做恶梦,学佛之后恶梦少了,就是功夫得力。再往上提升,恶梦没有了,一年当中难得有一次恶梦,说明你的功夫不错。功夫更纯,常梦到圣贤、佛菩萨,梦到经典上讲的殊胜的境界,这是好相。如果一个星期当中,还会有二、三次恶梦,要特别警觉,这是功夫不够。要从哪裡修起?断恶修善,一定要很认真的改过自新。这是最容易、最平常测验修行功夫的一个方法。

  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怨结』就是与人有过节,有不愉快的事,一般常讲的「得罪人」。得罪人的事情很多,而且容易触犯,特别是在言语上,有意无意与人结怨。一个聪明人常常碰壁,逐渐就学乖了,知道谨慎,在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成功。为什麽?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处处得罪人,得不到别人帮助,孤立无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失败。出家也不例外,得罪的人多了,护法就没有了,内护外护都没有,就相当艰难困苦。所以,佛法常说结善缘、结法缘,这个重要。决定不要结恶缘,恶缘要化解,化解的方法是自己真正断恶修善。所以『灭除怨结,众怨自解』,只要你真的回头,真的是善人,为社会大众所肯定,你的冤家债主看到、听到,心也平了,报复的念头息了,这是解冤释结的方法。

  第九、「无恶道怖」,自己有信心,肯定将来不会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纵然有,这是无量劫前造的恶业,不能避免,可是因要起现行,必须有缘,才会结果。犹如一粒种子,放在玻璃杯裡,没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缘,不会长成瓜,所以虽有因不会结果。每个众生的阿赖耶识裡,都具足十法界的业因,所以想有什麽成就,就要懂得缘。譬如我想作佛,就要把佛的缘念念增长,其他九法界的缘控制远离,这一生就作佛。

  作佛最重要的缘,就是念佛,念念与佛相应,决定作佛。因此,不要怀疑自己没有善根、没有佛种,一切众生皆有佛种,自己要有信心。「淨业三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定要相信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真正明白人,一天到晚只念阿弥陀佛,他不会去念经,也不会去念咒,也不会去修其他法门,因为一夹杂,功夫就不纯;功夫纯,决定有把握往生。

  我们听经、读经,是为了断疑生信。如果你相信了,没有丝毫怀疑,经教也不要了,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印光大师的念佛堂,就是一句佛号,决定不掺杂其他。起香时念一遍《弥陀经》,是为了摄心,因为进念佛堂之前,心是散乱的,一卷《弥陀经》念下来可以收心。如果心清淨,心不散乱,这一卷《弥陀经》是多餘的,然后才知道最上乘的功夫是怎麽用法。我们今天念佛,又想念《地藏经》,又想念《行愿品》,还想修密宗,掺杂许多法门,这是薄福之人,不是佛法裡讲的最上乘人,最上乘就是一句佛号。

  道场每天讲经,是为接引初机,帮助社会消除灾难,所以讲经很有必要。世间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明瞭佛法,就多一个善人,少一个恶人。善人多,「恆为非人之所守护」,这个社会、世界,就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是为帮助一切众生消灾免难,而对自己决定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要懂这个道理。信心不具足,还有疑惑,遇到境界还会动心,就要听经、读经。读经最好也是一部,专念《无量寿经》,专听《无量寿经》。若信心不足,疑惑不能解除,还要多听。这是古圣先贤、历代祖师帮助上上根人的方法。你要是发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就要多学。为什麽?众生根性不相同。「广学多闻」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所以,学是为别人,念佛是为自己,自利跟利他要清楚。利他绝不妨害自利,自利也能帮助利他。

  第十、「命终生天。」若没有发心念佛求生淨土,也决定生天享天福。何以故?天人是慈悲的,你能一生持不杀生的善法,你的德行水平与天道等齐,生天是这个道理。不是说天天供养天神,就能生天。天天巴结他也不行,你的德行水平跟得上他们,你不拜天,也会生天。

这十种果报都是善的果报,所以永离杀生就能离这些苦恼法。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所以将这个功德迴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就得无量寿,「随心自在」的无量寿。我们晓得果报这麽殊胜圆满,就应当认真学习,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伤害之心。不但不能伤害,使众生生烦恼的事也不能做。使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自己就有烦恼,也就不能断烦恼,一定要明瞭。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讚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淨大菩提智。

  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不偷盗的十种殊胜果报。『保』,是保持而不丧失。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王』,古代犯罪了,家产被国家没收,称作抄家;『贼』是盗贼;『水』,被大水所漂;『火』,被火所烧;『非爱子』是败家子,这就是所谓「财为五家共有」。因此,若能远离偷盗,就能免除这些灾难。

  财富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真正有道之人安贫乐道,不爱财富,这种人是极少数。财富能否追求得到?如果我们有能力追求到财富,圣贤的教诲就可以放弃,因果定律就可以推翻。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亦复如是。清凉大师判《华严经》是「五周因果」,智者大师判《法华经》是「一乘因果」,佛法也不离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因不善要想求得善果,无有是处!

  圣贤人的教育,总结起来无非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是因;帮助我们认识吉凶祸福,这是果。何谓邪?何谓正?果报是灾祸、是凶,就是「邪」,就是「非」;果报是吉祥、是福,就是「是」,就是「正」。吉凶祸福的定义、标准,一定要在果报上看。果报通三世,现前得福报,将来没有福,这个福报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前社会,有很多人少壮时发达,真的是「资财盈积」,有亿万财产,但经营十年、二十年,公司亏债倒闭、破产了,这种情形很多。他所得的财富,不是真的,在眼前看几天而已,时间不长;如果他的财富能绵延到子孙后代,代代都能保持,这是真的。中国古人所谓「富不过三代」,这一句话意味深长。三代就衰败了,哪裡是真的!三代尚且不是真的,自己在这一生都保不住,可见得更是虚幻。

  佛法讲的福报,今生有福,来生有福,后世有福,生生世世都有福,这是真的。现在人眼光短浅,只看眼前,这是没有智慧,这是愚痴。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怎麽能绵延几千年?古人教诲当中决定不掺杂私人利害,不求任何报酬,不但在物质上的供养不希求,后世对他的礼敬讚歎也不求,真正到无所求。「无所求」,所讲的话是真话,凡是有所求、有条件的,话未必是真的。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对一切众生是无条件、无所求的态度,所以讲的都是真话。他们对事情看得透彻,对因果的理论与事实,因果的转变、相续与循环,看得太清楚了,所以指导我们一个总原则: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因决定有不善的果报。

  财富怎麽来的?财布施来的,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你这一生得财富,是过去生中修善因,今天得果报。果报现前,是福、是祸很难讲,问题在你有没有智慧。用钱是智慧,要是没有智慧,钱用得不恰当就造罪业,就变成祸,不是福。由此可知,真正会用钱要靠大智慧,大智慧是从教学中得来的,归结到最后,吉凶祸福的关键在教育。人有智慧自然能趋吉避凶,趋吉避凶的手段决定在断恶修善,因果才相应;再破迷开悟,这真正能够离开凶灾、趋向吉祥,这是圣贤教诲。

  『王贼水火及败家子』,这都是过去、今生与一切众生结不善的缘造成的。由此可知,我们生活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不能不谨慎。菩萨绝不与一个众生结怨,结怨总会冤冤相报,这五家是冤冤相报,与人结好缘就不会有这些事情。所以,真正的福报是财富与社会大众共享,而不是一人独享。你发财肯散财,别人讚歎、欢喜,因为他也沾光。

  中国古代会用钱的是范蠡,他真有智慧。勾践复国之后,他就离开了,去经商做生意,没有几年发达了。发了大财之后,他散财,到处布施。把钱统统布施尽了,再从小生意做起,过几年又发了,发了之后再散,三聚三散。所以,命裡有的,丢都丢不掉。因此,中国供的财神是范蠡,他是修积财富的一个典型人物,真正是财富人的模范,肯帮忙救济苦难众生。所以,财儘管去散,愈散愈多。

  这几年东南亚遭受金融风暴,经济普遍衰退,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收入月月增长,因为懂得散财,不积财。佛家讲的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居士林」天天积极在做,所以财富源源不断。「居士林」从上到下,人人都有智慧、健康长寿,这都是果报。

  马来西亚李金友居士做得也很如法,经营私人企业。他把古晋的一片荒山买下来,许多人都说这决定赔本,不会有前途。而他经营六年没有赚一分钱,都在赔钱。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人,原本都是打猎的,这不是好事情。他将他们的猎具统统收买过来,让这些人到山上来工作,给他们很好的待遇,可以养家,不用靠打猎,所以这个地区的人不杀生。不但不杀生,而且吃长素,山上员工三百多人,终年吃长素。最初这些人吃素不习惯,半年之后,因为皮肤改变了,脸上皱纹没有了,所以现在欢喜吃长素。他布施这麽多人,这麽多人感激他,都做他的护法,所以这个山庄非常安全,不会有坏人进去。因此,一个人有福,整个地方人都得福报、都享受。对整个社会、对一切众生,做出全心全力的奉献,后面的福报不可思议,这是出自内心的,他做得心安理得,非常欢喜。人必须要有大菩提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但如果有丝毫要佔众生便宜,就犯了偷盗戒,偷盗叫「不与取」。

  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不同的宗教、族群,得到全世界人的讚歎。我们不是为了希求这些讚歎而做的,你讚歎也好,毁谤也好,与我不相干。我仔细衡量这个事情该不该做,衡量的标准是与社会、世界的安定、和平、繁荣、幸福相不相应;相应应当要做,不相应决定不可做。我们今天看到世界要遭大灾难,灾难的徵兆,全世界有智慧的人,政治家、科学家、各个行业裡都能深深感觉到,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原因在哪裡?教育的彻底失败,中国把圣贤教育丢弃了,西方把宗教教育丢弃了,不再相信《圣经》,宣布上帝已经死亡,所以这个世间有灾难。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没有了,社会教育也没有了,宗教教育也没有了,因此我们今天联合、团结一切宗教,是帮助、提醒他们,一定要重视宗教教育,不能一味着重在宗教仪式上,有仪式没有教育,人家说这是迷信。必须恢复宗教教育来团结族群,弥补圣贤教育,唯有真正恢复圣贤教育,世间灾难才能避免。

  心量一定要大,不能只为自己。我们今天帮助别的宗教、族群、国家,有人不高兴,这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那世界要同归于尽。为什麽?这个世界就好像我们的身体,我们是头部,如果全身都烂了,这个头能活吗?佛跟我们讲得更广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法身,所以经典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道理在此地。我们决不能只顾自己,要顾全大局。大局是全世界,起心动念为整个世界着想,整个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大家都得福。哪个地方有灾难,与我们都有密切关联,我们想逃避,不是容易事情,无论在理论、现实上都不能成立。所以,全世界是一体,我们要有宏观,要有真实的智慧。

  「二、多人爱念。」不偷盗与不杀生一样,属于无畏布施;换言之,令一切众生离开恐怖忧虑。世间人常说「财不露白」,你的财物被别人知道,别人会起恶念来偷盗,或者抢劫。如果这个人是持戒的人,你有再多的财富,被他看到了,他不会动心,不会起恶念,你可以很放心,这是无畏布施。不偷盗,必定得『多人爱念』,在这个世间会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与关怀,这是很殊胜的果报。

  「三、人不欺负」,业因果报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不欺负人,就不会有人欺负我。如果我不欺负人,还有人欺负我,那是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决定不可以埋怨:我行善,为什麽还有这麽不好的遭遇?这是消业障,业障消了之后,善果一定现前。所以,对这十种可保信法,要有信心,对于圣教决定没有疑惑。

  一个人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纵然遇到苦难,也不必害怕,遇到灾难现前,自己深信有佛菩萨照顾,这只是消业障而已,过去今生所造的业障都报掉了,决不能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如果有这种念头现前,不但业障消不了,还增长。

  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学佛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实话。遇到之后要珍惜,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知道这个机会不是轻易能遇到的,如同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什麽样的烦恼、习气也要克服,知道不克服,后头又要无量劫在六道轮迴受苦,这不是一个聪明人,不是一个觉悟的人,这就是佛经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善根,不会觉悟。

  遇到佛法了,偶然之间像石火电光闪一下,立刻就灭了,又退转了。这种人非常多,我们现前念佛人,一万个人裡面就有九千九百个属于这样的人。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两、三个。」那两、三个是真的明白了,不想再搞生死轮迴,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这一生成就了。我们一定要明瞭,如果不能克服烦恼、习气,还堕落在贪瞋痴慢裡,将来一定无量劫的生死轮迴,要晓得这桩事情可怕。知道可怕,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距离愈远愈好,不要靠近,因为自己没有功夫,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一靠近,烦恼就起现行。所以,古大德建道场,都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让你远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而现代交通便捷,只有自己真正发心照顾自己,自己懂得远离,别人想帮助也帮不上。远离的方法:没有必要就不接近,没有必要就少交谈,多念佛,多读诵经典。《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要不是这样真干,有什麽能力在境界裡不染污?在五欲六尘境界裡,确实身心不染,这是淨业功夫成就的人。

  在十大宗派裡,淨土宗与密宗都是修清淨心的,密宗是上上乘清淨心,淨土宗则是上中下都有。密宗是不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在裡头得清淨心,决定不染污,这是真功夫!一般人学密,如果没有这种真功夫,必堕地狱。修学密宗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成佛,一是堕地狱。淨土宗对于凡夫、没有功夫的人来说,它的殊胜是远离五欲六尘,不接触,这才能保住自己。我们能远离,诸佛欢喜,善神拥护,多人爱念,人不欺负。

  「四、十方讚美」,十方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讚美你,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真功夫。

  「五、不忧损害」,纵然别人来损害,也不忧虑。就像最近往生的「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副林长李秀琴居士,她开一个小店,有些小学生到她店裡去偷东西,她看到了,把他叫回来,问他:「够不够?还要不要?随便拿。」她不忧损害,感动了邻里乡党。她一往生,街坊的人都来送她。所以,不但不偷盗,而且欢喜布施,这是末法修行的好榜样。我们损害无几,可是那些需要的人没有钱,应该要帮助他,不责备他,以好心对待他,感化他,这是菩萨教化众生。

  「六、善名流布」,社会大众都讚歎你是好人、善人。而且连恶人都不会去侵犯,都会爱护,这是德行感召。

  「七、处众无畏」,众是团体,无论在什麽团体裡,你都很从容、很自在。哪些人处众身心不安?造作不善业的人,所谓是内心有愧疚,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对不起护法,所以在团体裡才表现神情不安。如果真正做到仰不负于天,俯不愧于地,做人聪明正直,决定没有丝毫害人的念头。

  不但人不能害,连小动物都不害。我们家裡或许有一些蚊虫、苍蝇、蚂蚁,也绝不伤害,知道牠是来觅食的,跟我们每天工作讨生活一样,有什麽罪过?我们看到绝不杀害,要能体谅。祖师大德教我们,道场要保持整齐清洁,这些小动物自然就少了。晚上,如果有蚊子来骚扰,可以把房间的灯熄灭,因为牠们都是往有光的地方去,门窗打开,牠就往外去了,不必去捕杀。你有慈悲心,有善意,小动物也通情达理,不会来骚扰。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以前他居住的房间,也有蚊虫、跳蚤,侍者想帮他清理,印祖告诉他:「不必,就让牠们留在这裡,警惕我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牠们,生惭愧心。」把牠们当作老师看待,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去反省,改过自新。印祖到了七十岁之后,无论住在何处,这些小动物都搬家了。德行能感动这些小动物,怎麽不能感动人?人为万物之灵,不能感动是自己没有德行。所以,进德修业是做人的一桩大事,不能不知道。

  「不杀生」的果报无比殊胜,在许多殊胜果报中,最重要的是健康长寿,这是第一德,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可是这一条许多人很难做到,原因在什麽地方?习气太重,瞋恨的习气、贡高傲慢的习气,对人对事对物,不知不觉就起现行,依旧造恶业。所以,佛教导我们要断烦恼,更要断习气。我们看到佛门造像的艺术,阿罗汉的像各个不相同,但是仔细去观察,他的像还是慈悲的。菩萨的造像就不一样,几乎菩萨的面貌都是相同的,什麽原因?阿罗汉恶业断掉了,恶的习气没有断,菩萨连习气都断了,所以面貌慈祥和蔼,一切众生看到都生欢喜心。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到,知道如何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断习气。

  习气怎麽个断法?必须讲求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把我们的生活行为、待人接物,录成录像带,然后自己看看。可是没有人帮我们录,于是想到古人用什麽方法?天天对镜子,当心裡有喜怒哀乐时,用镜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那副德相,就能省悟过来。其实只要自己留意,肯用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别人,别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看到人家颜色、表情、语气不善时,做何感想?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对待别人是不是这个样子。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看看善人、不善人的样子,只要自己肯留意,知道改过,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很用心的去学习。

  唯独粗心大意的人,难!但是这种人多。特别是在现前时代,这一类的人正是佛经常说的「可怜悯者」。可怜悯者,我们决定不能责怪他,为什麽?他可怜。可怜在哪裡?没有人教,中国古人所讲的,他没有受过教育。中国人讲的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意义不相同,现在人念到大学、博士,在中国古人心目当中,还是没有受过教育,就是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所以,今天学校教学的是科学技术、技能。而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现在这两门没有,只有政事与文学。

  古圣先贤教人,不但在中国,外国所有宗教的经典,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个宗教教学都是超越时空,超越国土,超越种族,也超越宗教,这是德行的教育,今天讲是人文教育,教你怎麽做人。只要会做人,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的根本基础是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决定没有和睦。贡高我慢就是没有平等,总觉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何以能成为圣贤?就是他们的心平等。所以,平等心是作佛的第一因素,六度心是菩萨,菩萨还没有做到圆满的平等,所以平等难。平等心现前,又能自卑而尊人,这个人就是佛,我们称为大圣。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有接受圣贤教育,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所以前途一片黑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是财富,『命』是寿命,『色力』是健康,力还包括能力,这三样都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财富不必多,够用就好了。不仅是佛法,任何宗教,乃至于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教我们知足常乐,知足则富。成佛的条件是什麽?知足,知足才是圆满,圆满就成佛,所以后补佛都住在知足天(兜率天就是知足天)。不知足,再富有也是贫穷;知足,乞丐都圆满了。由此可知,吉凶祸福繫在一念之间,看你怎麽想法。一念觉悟,凡夫作佛;一念迷,就永堕恶道,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瞭的。不仅财命色力安乐,还得『辩才具足无缺』,辩才是处事待人接物必须具备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还能帮助别人。

  佛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理,不但世法如是,出世间法也不离此定律。作恶的果报,就是十种保信法的反面。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何不断恶修善?人都希求好果报,无论今人、古人,此方、他界,一切众生无不求财富、寿命、智慧。能否求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一定要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不合理、不合法,这个求没有感应。

  「九、常怀施意」,『施』是帮助别人,常常存帮助一切众生的意念。常存此心,遇到众生有需要时,自然就欢喜施捨,这是真实的德行。

  「十、命终生天」,这是说明你还没有发愿出离三界,所以果报在天上。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觉悟,偷盗连生天都办不到,怎麽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把这桩事情看轻了。偷盗的范围深广无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犯而不能觉察。所以念佛一辈子,临终时不能往生,还怪佛不灵,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心散乱就是心裡还夹杂着许多恶业,这怎麽能往生?

  偷盗,就是习惯佔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佔别人的便宜,佔公家的便宜,在寺院裡佔常住的便宜,这太容易犯了。拿起常住的电话与朋友聊天,都是偷盗;有必要的事情,言语愈简单愈好。我们要多想想,有没有浪费常住物?《地藏经》上讲的果报太可怕了,你破戒,造五逆十恶罪,佛都能救;盗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这是真的。《无量寿经》上说,造五逆十恶罪,临终忏悔,佛还能帮助你往生。盗十方常住物的罪,佛不能救,为什麽?不通忏悔,所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往往疏忽了。

  实在讲,偷盗比杀生的罪更重。你杀人、杀众生的身命,你没有断他的慧命,那是一对一的责任,容易忏悔。偷盗,特别是偷盗常住物,比偷盗国家物的罪还重,尽虚空、遍法界的四众弟子都是债主。国家是一国,人口有限;常住是通虚空法界的,虚空法界就没有数量。我们看到大家好像都佔常住的便宜,都佔别人的便宜,成了习惯,觉得理所当然,不知后果严重,障碍生天。所以,常住物要爱惜。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淨大菩提智。」如来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是怎麽证得的,必有因缘;因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缘是在行菩萨道时积功累德。你有因,没有缘,果报不能现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清淨大菩提智』没有圆满,就是缘还欠一分;缘是修功修德。所以,偷盗的意念要断得乾淨,偷盗的行为当然就没有了,这就是从根本修。

  这是世尊在此地为我们讲的十种可保信法。《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儒家讲,人要是无信,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现在人讲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讲,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裡,讲六种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菩提道上的「信、愿、行」三资粮,信是头一条。盗心不捨,信就没有了;换言之,三资粮头一个都没有,后面两个就不用谈了,怎麽能往生?古大德常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读这部经,细细去思惟就明白。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否往生?这对我们的关係非常之大。

  所以,《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每天受持,做为修淨土的辅助。祖师常讲淨宗法门正助双修,我们依《无量寿经》、依六字洪名,这是正修;用《十善业道经》每天来检点我们的思想、身心,这是助修,正助双修,决定成就。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讚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歎。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邪行」是讲邪淫,如果能永离邪淫,就得四种智慧所讚歎法。「智」是智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讚歎你。哪四种法?第一、「诸根调顺」,『根』是根身,用现在话说,就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所有众生的第一希求,人纵然大富大贵,若身体不健康,也是终身遗憾。尤其人在中年以后,健康是真正的福报。过度的淫欲,决定损害健康,年轻时不懂事,中年以后所有毛病都出现了,所以古大德教导年轻人,非常重视这一点。

  第二、「永离諠掉」。『諠』是吵闹,此地是讲家庭夫妻不和,吵吵闹闹;『掉』,是身心不安。一个家庭,夫妻不和,现在人讲有外遇,家庭问题就来了。由于怀疑、嫉妒、瞋恨,口角就决定不能避免,其影响之大,不只两个人,直接受害的是子女。尤其子女在童年时,父母是他心目中的榜样,如果父母做出不善的榜样,就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再影响社会,这个影响逐渐扩大。由此可知,邪行造无量无边罪业,很少人能想到这些问题,了解到事实真相。如果你能永离邪行,就能家庭和合、夫妻和睦。

  第三、「世所称歎」,这是显而易见的。夫妇好和,家庭美满,不但你的父母兄弟家人讚歎,亲戚朋友、邻里乡党、社会大众,无不讚歎。

  我们看到新加坡的「回教传道协会」举办母亲节的庆祝会,表扬了十几位贤妻良母。这些模范母亲多半都是年轻时,先生就过世了,或者是离婚了,她们一生守节,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们将儿女抚养成人,让他们接受很好的教育,为新加坡做出杰出的贡献,所以在子女心目中,母亲是英雄形象,无比伟大!她们是社会的榜样,这个榜样的核心、中坚,就是远离邪行,古人讲的守节。

  如今社会动乱,其根源何在?家庭被破坏,离婚率上升。婚姻是人生大事,中国古礼对此多麽重视!为什麽重视?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因此,我们细心检讨现前社会、整个世界动乱不安,每个地区都埋伏着严重的危机,其基本的因素,就是疏忽了家庭教育,教育全盘失败。世界上虽有很多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很普遍,但这是功利的教育,鼓励人贪瞋痴,鼓励人杀盗淫妄,这样的社会焉能不动乱?

  眼前的这些社会现象,就是灾难的预兆,非常可怕。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只有利害,「唯利是图」。古代君主专制时代,有不少好的帝王,以仁义治天下。佛教帝王以十善治国,儒家教导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从帝王一直到基层领导,甚至于一家的家长,都要「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轻财利,重仁义。反之,如果社会大众都争名夺利,最后的演变决定是世界大战。

  想要挽救现前的社会,挽救劫难(天灾人祸),政治做不到,武力也不能解决。用武力只是结冤仇,而且因果通三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综观历史,就能体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比一次残酷。怎麽造成的?大家争名夺利造成的。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无不是教导我们要节俭、忍让,以真诚的善心帮助别人,这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所以,解决当前灾难问题,只有圣贤教育、佛菩萨的教育,才能办得到。

  第四、「妻莫能侵」。『侵』是侵犯,侵犯最严重的就是离婚、分财产。永离邪行,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听说现在中国的离婚率也提高了,西方人的离婚率更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但社会大众认为这是好现象,这是真正民主自由开放,这是西方人的思想,这个社会怎麽能不动乱!离婚的人,他们的子女是直接受害人,这些人从小思想、情绪就不正常,缺乏爱心,充满瞋恨。如此发展下去,后果不难想像。所以,圣贤人的教育,用一个字做总结,就是「爱」的教育,教我们人与人要互相敬爱,互相尊重。

  本经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是什麽法?就是十善业道。「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这样就能永断恶业,恶道就没有了。这一段开示比什麽都重要。一定要落实在家庭夫妇之间,落实在工作上,同事之间,处事待人接物,只记别人的好处、善处,不要想别人的恶念、恶行。纵然别人有恶念、恶行,也不要放在心上,只念他的善,时间久了,恶人会被你感化成善人,你就做了好事。你感化一个人回头,其影响力可使无数的人回头、省思。

  由此可知,十善我们必须认真努力去学习,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不但自己不犯邪行,还要劝勉所认识的亲戚朋友,并把此功德利益为他们说清楚。救自己,救社会,救一切众生,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念随顺佛陀教诲,走的是佛道、是菩萨道;违背佛陀的教诲,走的是三恶道。

  以上四种是有智慧的人所讚歎,因为他知道当中利害得失。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隐密藏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的果报,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果必有因,因缘虽然很多,有无量无边,但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种,所以十善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善行、善法。我们要带头来做,做出榜样给人看,别人就会相信、模彷,这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讚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淨,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淨。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一切众生特别是娑婆世界的众生,「身语意」三业中,口业罪重,所以佛说口业说了四条: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第一、「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别人,这个罪很重。其次,有意无意的传播妄语伤害别人,别人包括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结罪是以妄语的影响程度,影响愈大,受害的人愈多,罪就愈重;如果影响小,受害人少,罪就轻。因此,言语不能不谨慎,在发言之前一定要考虑到以后会产生什麽后果。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佛讲有两位比丘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法缘很殊胜。嫉妒的人以妄语、两舌,使信众对法师丧失信心,破坏弘法道场,这个果报在地狱。堕入地狱一千八百万年,这是以人间年代来计算,但在地狱实际的感受是无量劫,真是「度日如年」。造业很容易,几分钟的造谣生事,果报如此之惨重!我们知道果报之惨重,就要小心自己的言行。

  不妄语的功德,无比殊胜。佛在此地说:「得八种天所讚法」,『天』是天人,天人、天神讚歎你。哪八种?「一、口常清淨,优钵华香」,『优钵华』翻成中文是青莲花,就是口中常出香气。对修行人来讲,如果口裡出的气味很难闻,这不是坏事,为什麽?警策自己,「我口业不清淨,应当努力修学」。与大众相处,有时说话距离近,就闻到别人很不好的气味,也不要嫌弃,知道这是他口业很重。所以,你能善护口业,一定得口常清淨,青莲花香。

  说话发出的气味难闻,通常自己不觉得。早年「华藏图书馆」成立时,那时我讲经满二十年,有一位老居士,大概六十多岁,常来听经。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法师,从前你口裡气味很难闻,现在没有了。」二十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也从未有人讲过。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行,时间久了,一定会有转变。可是经要天天读、天天讲,若离开经教,就会胡思乱想;离开佛陀教诲,对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决定抵挡不住,肯定堕落。我们等于是大风大浪中的一条破船,还能不沉没,靠的就是佛法天天提醒、勉励,在境界现前时,立刻想到佛陀教诲,才不至于淹没。

  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换,领子上的油垢很厚,但闻起来很香。我们是三天不洗衣服就有臭味,而他的衣服出清香,清香就是青莲花香,老和尚是三业清淨,感得这个果报。我们无法与他相比,这值得我们警惕、学习。修行要勘验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修学就有信心,这样能警策自己,勇勐精进,确实得好处。

  古人讲,我们四十岁以前,果报还受过去业报的影响;四十岁之后,这一生所造的业逐渐现前。过去生中造恶业不怕,只要真正觉悟、回头,断恶修善就好了。像《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先生这样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国过去乃至现代都很多。佛陀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改造命运。断恶修善是改造命运,破迷开悟是转凡成圣。我们想改造自己的命运,就要好好的跟着佛学,佛对我们是慈悲到了极处,佛完全是义务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教诲。

  因此,心清淨,身就清淨,体质就清淨。能够依教修行,十善业道可以改变体质、容貌,这是「相随心转」。口裡的气味没有了,转变成清香,这是「不妄语」的第一个好处,也是勘验自己不妄语的一个准则。经上讲的「广长舌相」,是三世不妄语的果报,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而释迦牟尼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将脸盖住,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是三十二相之一。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中国古代对信用非常重视。五常:「仁、义、礼、智、信」,「常」是恆常,所以五常也称为「常道」,即做人基本的道理。佛法对「信」也非常重视,淨土宗往生的三个条件「信、愿、行」,这不仅是淨土宗,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法门,都不可缺少。尤其「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称为「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可见信之重要!

  现在人都使用信用卡,要是没有信用,你在社会上就很难生存,所以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外国人非常重视。他们重视信是为了利,而佛家讲信是为了道。我们与人接触,别人是不是用妄语对待我们,关係不大,我们受一次骗、两次骗,就会学到教训,不会上第三次当。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打妄语,有没有欺骗别人。可是在现前社会,妄语成了一种习惯。为什麽?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不打妄语。实际上,你的权益非常有限,纵然打妄语可以得到整个地球,还免不了生死轮迴,因为妄语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决定不能往生淨土,这个损失多大!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现在人不懂得说话,也不能怪他,因为没有人教他,正如《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真正明白人要体谅现前社会一切众生,他们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而明理的人虽然不责备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报,自己造的业因一定有果报,因缘果报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也一定要明瞭,听话的人能否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有时你的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说实在话是误解、曲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都会误会、曲解了,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往来,别人的意思我们也可能错解,等到自己知道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学习。

  佛指导我们一个原则「诚实」,非常重要,诚实就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及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于产生误会。因此,诚实的言语,为世间人所信,为世间人所尊重。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因为别人相信你诚实、不妄语,往往引用你的言语、说法来作证,就像我们引用经典、古大德所说的为证。这是诸天所称讚。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众生因迷惑,而随顺烦恼、习气,造作种种不善,所以得的果报不善,常生活在苦难之中。苦难不分贫富贵贱,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朋友远离;财富太多,时时刻刻提防别人,出门要请很多保镖,行动不自由。真正的知心朋友没有了,所遇见的人他都提防,变成孤单的人。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难,贫贱人有贫贱人的苦难。

  苦难,唯有菩萨能帮助。菩萨于世间一无所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因此能以爱语安慰他。『爱语』是爱护的言语,不一定是好听的,对他有真实利益,打他、骂他都是爱护他,这是真正的爱心。如今大概只有父母对子女还有爱心、爱语,老师对学生都未必有,朋友之间更难。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伦理道德沦丧的悲惨世界,是一个大乱时代。在这个时代,还能听闻佛法,发心修行,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自己有善根、福德,非常希有,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这一念善心。

  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你们自己看。如果你能通达社会的现象,就是古人所讲的「审而明之」,吉凶祸福就瞭如指掌。人与人之间果然充实「仁、义、礼、智、信」,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有福,即佛家讲的福地、福城。反之,没有仁慈、道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社会必定有凶灾。

  综观历史的兴衰,天下大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社会所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现象;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又是怎样的现象。历史是一面镜子,拿这面镜子照照现前社会,就能清楚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社会的治乱、吉凶祸福,根本是家庭,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组织。这个组织破坏了,社会永远得不到安定。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从前夫妇是道义的结合,有「恩、义、情、爱」。如今这四个字没有了,夫妇结合是「利」、「欲」,这是多麽可怕的现象!

  所以,今天社会的结合,从基本家庭的组织到整个国家世界,就是利、欲。有几人能看清其中的业因果报?又有几人能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一人回头,一人得度;两人回头,两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头,我们自己要晓得回头,才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淨」,『胜意乐』就是法喜充满,儒家所说的「不亦说(悦)乎」,悦是胜意乐,是从内心而生的喜悦,像泉水一样,非从外来。这是法喜,这是乐道,所以「三业清淨」就乐了。《无量寿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淨无染」,三业展开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统统做到了,就得胜意乐。经论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个果报你真正得到。诸佛菩萨得到,祖师大德也得到,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的人都能得到,我们只要肯干也能得到。这种喜悦能消除一切烦恼、业习、天灾人祸,这是三业清淨之德,可见言语非常重要。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麽?他有智慧。常妄语是烦恼、习气作主,所以错误不能避免。人诚实,没有妄语,心地真诚清淨,不欺诳众生,这个人常开智慧,言论当然就没有过失。『心常欢喜』,就是佛法常说的「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是身心健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古人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遇到悲伤、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伤害。多愁的人决定多病,杂念多的人决定不健康,而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一个人诚实、可靠,他所说的话,大家都相信,不怀疑。不但人不怀疑,诸天听到都欢喜、尊敬,也会奉行。佛法讲,天有二十八层,高级的天人五通(五种神通)的能力很强。六通之中,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知他人心中之所思)、宿命通和神足通(变化无碍),唯独没有漏尽通;「漏」是烦恼,因为他的烦恼没有断尽,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乾淨。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语是严重的烦恼,因此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从不妄语始」。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不断犹罢,天天还在增长,真的是不进则退,这样修行怎麽会有成就?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这就是讲无碍辩才。无碍辩才不是学来的,它是属于果报,这个果报是从智慧来的。我们一定要明瞭,烦恼轻,智慧增长;烦恼重,智慧就少。因此,我们要想开智慧,就不能不断烦恼。「智慧殊胜」,就辩才无碍,当然「无能制伏」。『无能』是哪些人?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人,他没有能力跟你辩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度外道,就是以佛的智慧能力,无碍的辩才,将之降伏。当时着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说外道不是毁谤,不是贬低。「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所以,我们要细心检点、反省,自己是不是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称作「门内外」,佛门裡的外道。虽然学佛、皈依、受戒了,还是心外求法;换言之,对经教的义理没有深入了解,念念还受外境影响,这都叫做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广。

  与外道相对的是「内学」,佛法从哪裡学起?从内学起,「内」是心性。换言之,内是能现能变,外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何时才能见道?「见道」就是见到心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才入门,「入大乘之门」,但距离登堂入室,还相当遥远。《华严经》讲,入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换言之,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还没有入门,但是接近了,向着这个大门的方向。佛家讲位次,入门才算拿到学位,所以初住菩萨以上才有位次。

  由此可知,佛法是向内求,内求诸己,不求诸人。实在讲,内证的方法好,直接稳当,不迂迴,这是佛法的殊胜。我们往往不懂佛的意思,不明瞭佛教导方法之所以然,于是有意无意中,思想、言行与佛所教的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不能证果,不能入门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修学,一生当中契入境界,不是难事。

  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做到。什麽原因?「我」没有忘记,总有个「我」,这个关不能突破。《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麽还要坚固执着「我」?诸佛菩萨敢讲真话,因为他「无我」;凡夫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无明,损失太大了,将明心见性损失了。所以,真正知道利害得失,肯定会随顺佛陀教诲。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这是如来果地上得的相好。如来的真实语,是从不妄语这个业因得来的。如果从相上讲,即得如来广长舌相。

  佛教我们的是真实善法,其果报非常殊胜。若违背善法,所招感的必定是灾难。如今我们放眼社会,细心观察,大家都在造作十恶业,甚至是在竞争,谁将十恶业做得广大,便是英雄,被社会所讚歎;反之,修十善业者,则被视之为无能、窝囊。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与十善相应,还是与十恶相应,一定要认真思量。人生苦短,死了以后,会换到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就是常言的来生。可是讲来生,现在人很难相信,要是他相信有来生,起心动念便会谨慎。然而事实如是,你相信有,不相信还是有。美国有些杂志、报纸常常刊登这方面的讯息,有些同修将之蒐集起来,翻成中文给我看。现在这些轮迴的例子更多,应当要多蒐集、多发表、多流通,让大家晓得决定有来生,这是事实。

  若细心观察也不难体会,我们每天晚上会作梦,梦中的空间维次与现实不一样,生命会捨掉,梦境不会捨掉。为什麽?梦境跟我们的身体不相干,它会存在。佛法讲的梦境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佛所讲的十法界就能体会到。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这一段经文,是我们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的重要开示。「两舌」是挑拨是非、造谣生事。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世间一切诸法,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真妄、利害,要是契入这个境界,就是入不二法门,你就成佛了。佛讲的是事实真相,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所谓「法尔如是」;法尔就是一般人讲的自然而然,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有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都是从人心生出来的,从什麽心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心。换言之,我们凡夫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外面风光,所以变质、变形了。因此,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离开,就是造业。

  造的业,实在讲是虚妄的,得的果报也是虚妄的,可是这些虚妄你真有感受。如作梦一般,做恶梦真的受苦,吓了一身大汗;若你晓得这是在作梦、是假的,你就没有恐怖、惊慌。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们知道自己在作梦,来度不知道在作梦这一类的人。他们是梦中省悟过来的人,我们是梦中迷惑的人。所以,菩萨名号的意义,称做「觉有情」;「有情」就是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虽有情,他觉悟了,他了解事实真相。凡夫没有觉悟,不了解事实真相,认假作真,因此无量无边的苦难由是而生。

  口业最严重的是「两舌」,两舌之害超过妄语。两舌小则搬弄是非,破坏一个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感情,大则挑拨国家不和,甚至发生战争,伤害许多无辜的人命财产,这个罪重。更大则是挑拨佛法,「破和合僧」,比挑拨两国发生战争的罪还要重,这是五逆罪之一,堕阿鼻地狱。因为两国战争伤亡的是生命,破和合僧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佛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法缘殊胜,嫉妒的人来破坏,造谣生事,让信众对法师失去信心,破坏这个弘法道场。他的罪过堕在地狱,时间是一千八百万年,这是以人间的时间来计算。过去李老师曾跟我们介绍过地狱的状况,他说地狱一天,最短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在地狱只是两天。经上讲的一千八百万年,在地狱裡的感受,真的是度日如年!

  这是讲两舌的过失。两舌属于行动,其根本则是三毒烦恼;若没有三毒烦恼,身与口决定不会造恶业。由此可知,三毒是能造,身口七支是所造。古德教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要转三毒为戒定慧,三毒是烦恼的根,戒定慧是一切善法的根,这是善、恶之根本。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执,「我」不破,大小乘佛法都不能入门。小乘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须陀洹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也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头一条是身见,身见就是「我执」,破我执是真实智慧。

  学佛多年了,为什麽功夫不得力?没有真干,天天读诵、讲解、研究讨论,只是在信解裡打转,没有真正去行,行才能证,不行如何能证?所以,真正肯行,就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给我们带来两种殊胜的利益,一是开悟,智慧现前,《无量寿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佛法讲「捨得」,就是要把身见捨掉,见思烦恼捨掉,才能得真实智慧,得明心见性,这是智慧成就了。第二是得「真实之利」,物质上的享受不缺乏,圆满了。得这两种利益,就是福慧二足尊,这才有一点像佛,虽然距离究竟佛还很远,但你已经有佛的样子了。

  若不断见思烦恼,你还是十足的凡夫,无论怎样修行,都出不了六道轮迴,修得再好,也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我们一定要懂。若不懂、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一生就得不到结果。佛法讲五乘佛法,人天福报勉强说是人天小果,而实际上佛法讲的小果是阿罗汉、辟支佛,超越六道轮迴才算真的有结果,没有离开六道轮迴都不算。所以,真正的佛法是三乘:小乘是声闻、阿罗汉,中乘是缘觉、辟支佛,上乘是菩萨、佛。这是真实的果报,都是由断见思烦恼开始。

  因此,不捨弃自私自利,就是自己的障碍。这是头一关,虽然很难破,但破了之后,往后就顺利多了。只要你证得小乘须陀洹初果,或是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你就有「位不退」的学位,你决定不会退转作凡夫。虽然须陀洹与初信菩萨都没有离开六道,但他在六道裡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麽?不再造三恶道的业。他只有往上提升,提升有快慢,根利的提升快,根性钝的提升慢,但决定不会下坠。

  我们现在如何做一个回转?佛法是说转业,不是灭业。为什麽?五逆十恶业,业的性是真如本性,如果业性灭了,那善也没有了。所以,佛法讲「断」、「灭」,都是个形容词,不是真的断了,也不是真的灭了,是转变了,转恶为善。善性跟恶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真如本性为什麽会有善恶?悟的时候纯善,迷的时候纯恶,本性没有迷悟、没有善恶,善恶是从迷悟上分的,这才重视「转迷为悟」的教学。

  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就是教你如何「转迷为悟」,这是关键。迷悟一转,自自然然转恶为善。在转变功夫上,迷悟是根本,善恶是枝末。从根本上下手,就是转迷为悟。我们执着自己的根身以为是「我」,执着自私自利,这是迷。由于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才造十恶业,而十恶业对自己的伤害,极其严重的是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果报非常可怕。造作恶业的影响愈大,罪业愈重,堕落地狱的时间愈长,所受的是极苦。我们要细心观察,时时反省,常记圣人教诲,成人之善,不成就别人造恶。世尊在此地教导我们:「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不坏身』的定义,就是没有人能伤害你,因为你无「我」;有「我」才会受人伤害,无「我」就不受人伤害。《金刚经》上,有一段讲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在修菩萨道之时。「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残暴、无道。国王到山上打猎,带着许多人,也有一些宫女。这些宫女遇到仙人,围在旁边向他请教,仙人为她们说法。国王看到非常生气,立刻将他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的将肉割下来,这是最残酷的刑罚。而菩萨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成就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他不但不恨这个国王,反而感激,还发愿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度你。」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他就是从前的歌利王。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受一点侮辱,就生气、怀恨在心,念念不忘,结下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多痛苦!这个苦从哪裡来的?自作自受;自己没有智慧,执着这个身是我。为什麽忍辱仙人被割肉时不痛苦?无我相。我们被刺了、被割了有痛苦,是因为有我,执着这个身是我;如果你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你也没有痛苦。

  所有烦恼都是从我执来的,佛讲凡夫有五种受:苦、乐、忧、喜、捨。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你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捨受。捨受是正常的,可是时间很短暂,保持不住;捨受要是能永远保持,就是禅定、三昧。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受,凡夫有,圣人没有,须陀洹以上就没有了。色界天人没有瞋恚、傲慢,对逆境、恶人能心平气和,所以才能超越欲界,生色界天。愈往上去,烦恼、习气愈澹薄,但是根没有断,所以还出不了三界,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觉悟了,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什麽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

  我们的根身,如同身体上的一个细胞,整个身体就像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悟的人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所以不会执着这个细胞是我,他知道全体是我。佛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几时证得十方三世依正庄严原来是自己,你就是法身菩萨。证得法身就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这才「得不坏身,无能害故」。既使核子弹也不能把虚空法界炸掉,它对虚空法界也无能为力,这是真的「无能害」。你得的这个身,就是佛法讲的「金刚不坏身」,「身如虚空,用周沙界」,身体六根的作用,见闻觉知都周遍法界。我们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在这上做真功夫,就不能得真实利益,岂不是白学了?所以,放弃这个肉身,你就得法身;放不下,就永远证不了法身。能证法身,就是法身菩萨;不能证法身,就是六道凡夫。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一切众生都希求这个果报,可是未必人人都能得到。端看现前社会,夫妻不和,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被第三者挑拨,而自己信以为真,不求深入了解,两人彼此怀疑,彼此不信任,就将整个家庭破坏了。别人离间、挑拨,这是缘,因是自己曾经造不善业,常去破坏别人,因此果报还自受。夫妇、家庭如是,社会、国家亦复如是。因果报应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菩萨修行成佛,也无法改变因果。而善恶因果也不能抵销,不能说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可以将功折罪,抵销是不合道理的。

  佛告诉我们,造的不善业是因,因要变成果,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遇到不善的缘,不善的果报才会现前。因此,十法界的业因,我们统统都有,五逆十恶的业因有,作佛、作菩萨的善因也有。那我们将来要到哪一法界受生?当然是希望作佛、作菩萨,得大自在,得大智慧。我们有这个业因,关键在缘;换言之,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随顺佛的缘,这一生决定作佛;如果随顺烦恼的缘,随顺自私自利,随顺贪瞋痴慢,随顺十恶业,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

  一切果报不是有人在主宰,佛菩萨不能主宰,阎罗王也没有权力主宰,天神、上帝也主宰不了。何人作主?自己。所以,我们纵然受了不善果报,决定不能怨天尤人;纵然别人欺骗、毁谤我们,也不能怪他,为什麽?他只是缘,这是我过去生中造作不善的因,才有如此之果报。如果我生生世世都行善,这个恶缘就不会遇到。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世出世间至善之人,如今毁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毁谤淨土经论的人有多少。这是什麽原因?他们在没有作佛之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造了这些恶业,作佛了还要受报,你就晓得因缘果报不可思议。

  大家都知道唐朝百丈禅师度野狐禅的故事,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决不是虚妄的。百丈大师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一位老人,每天都来听经,百丈大师知道他是个狐狸精。有一天,这个老人向百丈大师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说:「明天讲经时,你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到第二天讲经时,他再提出来这个问题,百丈大师回答:「不昧因果。」这位老人过去生中也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向他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为错下一个字转语,堕落在畜牲道,做了五百世的狐狸。后来修得不错,现在能变成人形,但是还无法脱离畜生道,所以求百丈大师帮忙。「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这个答覆错误了。大修行人是指佛、法身菩萨,他们还有没有因果报应?有。百丈大师说:「不昧因果。」就是因果有,他清清楚楚,一点不迷惑。

  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善恶业习种子无量无边,即使成佛了,佛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也遇到很多悖逆之事,这就是过去生中的不善业因现行。虽遇到挫折,他对业因果报清楚、明白,所以是「不昧因果」。懂得这个道理,从今之后不再造恶业,这是真回头,转恶修善。顺境,绝不生贪恋之心;逆境,决定没有瞋恚心;顺、逆境缘,以平常心、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挫折、冤枉决定有,连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有,所以真正觉悟之人对于因果非常慎重。我们能从这个道理省悟过来,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就转变了,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入佛知见」。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人与事、人与物,再发展到家与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不要竞争,也要和睦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竞争到最后就变成斗争,斗争是非常悽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所以,觉悟之人不仅要化解怨恨,还要与之和睦相处,既使他不与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对待,时间久了,必能感化。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我们看到一朵花、一棵小草,被别的枝条妨碍了、压抑了,要把它解开,让两面生长都很活泼。对物都应该如此,何况对人?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有冤结要化解,这是智慧,这是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裡学起。

  因此,我们绝不两舌、挑拨是非。两舌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意;一种是无意。有意的大概是与自己利害发生冲突,想方法破坏别人,怕别人妨害自己的名利。无意的是喜欢听信谣言,喜欢传播谣言,人云亦云,于自己确实没有任何利害关係,这个习气很多人都有。虽是无意,但造的业,还是要受报。换言之,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如是对待我。所以,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深明因果,自己不愿受的,决不能加诸于人。我不愿别人挑拨我的家人,破坏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就决定不破坏别人。

  两舌的果报,是随它的影响,影响的范围程度深远,罪报就严重。特别是佛法,佛法是人天眼目,诱导人断恶修善,帮助人超凡入圣,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行。如果你轻易的去破坏、阻扰、毁谤、陷害,就是「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经论常讲,杀人罪很重,这是断人生命,但断人慧命的罪业更重。断人慧命就是断了别人学佛的机缘,破坏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重罪。五逆罪都是堕阿鼻地狱,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堕地狱的时间短,破和合僧堕地狱的时间长。对于业因果报,我们必须要晓得。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本业』是指我们在世间从事的一种行业。意思是说,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能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与随顺,你的事业一帆风顺。这是现在人所谓的人缘好,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协助,成就事业。得到很多善友的帮忙,这是缘;真正的因是离两舌、不妄语。从此地我们看到离两舌的殊胜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就因果道理来说,我们能不破坏别人,自己无论经营什麽事业,也不会遭人破坏,这是果报。

  若自己一生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反而在事业上遭受别人嫉妒破坏、恶言相向,这是什麽原因?这是过去生中所做的不善业因,决不是这一生所修的没有感应。佛法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一切果报,是前世种的业因;前世修的不善,这一世修的虽然很善,还不能免恶报。但是我们心裡明白,来生就不会出现这种恶缘恶报了。所以,这一生当中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一定要随顺佛陀,一定要有信心,决定不怀疑。

  以往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做错事是肯定的。如果现在积极断恶修善,像了凡居士那样认真努力,过去生中的不善果报也能改善,这就是佛家讲的勇勐精进。我们这一生所修积的,来生得报,如果勇勐精进,这一生就能得花报,果报就更殊胜。如果不是勇勐精进,业很难转。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法行』是讲修行,这是说你学佛不会被人破坏。有些人学佛多年,修得也很好,遇到一位知识劝导他:「还有法门比你这个更殊胜。」他一听心动了,这就是破坏他的法行,这是恶友。在现前社会很多,正如《愣严经》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恆河沙」。

  有不少同修跟我说,有些同参道友以前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现在不相信《无量寿经》了,也不念阿弥陀佛了,他忧愁得不得了。我说不必忧愁,各人有各人的业因业缘,佛都奈何不得,我们有什麽能力?我们劝导他是尽到做朋友的责任,信不信是他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涉,干涉就把自己的道心扰乱了。我们还是认真努力修学,做个好榜样。他虽然捨弃了淨宗法门,过几年他觉得你修得不错,他可能就回来了。此时你用言语劝他,是起不了什麽效果的,决定要以真正的行持,长时间去感化,才能起作用。

  前面讲了挑拨的人有两类,一是有意,一是无意。无意的就是自己本身认识不清,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正法看作邪法,自己修了邪法,还劝朋友去信邪法。尤其我们今天提倡《无量寿经》会集本,至今反对的声音仍然很多。同学们来问我:「怎麽办?」我说:「随他去,各有因缘。」这就是自己认识不清,道心不坚固,才会受两舌离间动摇了法行。

  佛常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对经教的义理,了解得愈深愈广,信心、愿心才坚固,终不动摇。正如夏老居士往生之前所说的,会集本会传遍全世界。世界上明眼人、有智慧的人不少,九种本子摆在面前,自己可以选择。九种本子都好,无论用哪一个本子,只要老实修行,都能往生淨土,见阿弥陀佛。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标准,标准在自己。哪个本子你看得很畅通,意思很明显,这个本子对你就契机,就得利益。

  因此,佛讲经说法是缘,能否成就是你的功夫。功夫是什麽?信、愿、行。「信」,不是信这个经本,是信阿弥陀佛。所以,不管是哪本经,其内容介绍的是教你信阿弥陀佛、信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没错。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都能往生。「行」,决定要依大势至菩萨教导的纲领:「都摄六根,淨念相继」。「都摄六根」,决定圆圆满满包含了十善业道。为什麽?你若造十恶业,决定无法收摄六根;果然收摄六根,决定是纯善之人。以善心、善行念佛,才得往生淨土。我们通常讲发菩提心,这都是泛泛而言。菩提心怎麽发?需要哪些条件?《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教导念佛法门。海云比丘代表二住(治地住)菩萨,代表法宝,讲发菩提心;这才明瞭菩萨发菩提心是要真干。妙住比丘代表三住(修行住)菩萨,代表僧宝,如何修六度万行。《华严》虽然讲了许多法门,但是指归淨土,即普贤菩萨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我们自己要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决定不能妄语、两舌。这个毛病不改,菩提道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恶缘总是不容易摆脱。这些障难从哪裡来的?是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受到灾难,心不平,总是觉得别人陷害他,别人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甚至于老天爷对不起他,佛菩萨对不起他,这个造业就重了,这是不解如来所说义。
  真正通达佛教诲的义趣,就觉悟了,世出世法不离因果。因决定是自己造的,佛无法给你。佛要是能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佛大慈大悲让我们都成佛,但这是办不到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的慈悲只是把道理和修学的方法讲清楚,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参考。我们能相信,顺着他的道路去走,决定有成就,佛对我们的加持如此而已。就像作学生要听老师的,老师对我们只是教导,路一定要自己走。你在学校念书,老师教导你,而作业要自己做,老师不能代替你做作业。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修行,将错误的这些行为修正过来,永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的定义,一定要认识清楚。如果只是读经、拜佛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在古人的笔记小说裡记载,有些人昧着良心,欺骗别人,发了大财,到晚年知道错了、后悔了,天天拜佛,修桥铺路,尽做好事,最后还是得恶报。什麽原因?这个业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实在讲是做得不得力。欺骗别人,赚了十万,拿两万来做好事、来拜菩萨,这有什麽用处?我们仔细观察,都是对教理欠通,所行不力。

  若真的通达、真的勇勐精进,业报一定能转。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临终忏悔还能上品中生。由此可知,勇勐精进是真能转;转不过来的,是不够勇勐精进,贪瞋痴没有完全放下。绝不是做一点好事,就可以弥补的,你做了十分恶,才做两分善,怎麽能转过来?做了十分恶,必须有十二分的善,才能转过来。这些道理与事实,经典上有,古人笔记、传记裡都有,自己冷静观察,周边环境、认识的朋友中,就有活生生的例子。这才知道,世出世间业因果报是真理、定律,不但是六道凡夫不能改变,三乘圣人、诸佛如来也不能改变。所以,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教诲,十善业道是头一堂课。我们从本经入门,也在这部经上得大圆满。十善做得非常清淨圆满,你就成佛了。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同学伴侣,对我们的学业、道业的成就关係最密切,可以说是增上缘裡第一重要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就是此地讲的善知识。「明」,不是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这不见得有效果。佛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在修学上有修、有学、有证;纵然没有证果,也是有真修实学,这样的老师我们亲近决定得利益。

  自古以来,善知识是「可遇不可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讚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麽都行」,这种善知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都是讚歎自己,毁谤别人。因此,凡是自讚毁他决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非常谦虚,处处忍让,绝对不会是任何场合都站在别人前面,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淨的。所以,只有我们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

  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尊师重道,才能求得到。求的态度要真诚、恭敬、谦虚,这三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诸佛菩萨来教导你,你也得不到利益,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善知识无论是世法佛法,决定是仁慈的,只要你具备真诚、恭敬、谦虚的条件,他绝对不会拒绝,他会很认真的帮助你、成就你。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近过很多善知识,没有一个拒绝我的。因为我有作学生的良好态度,真正想学,所以得到善知识特别的教诲。

  以前我常常想着人间的苦难,想如何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都是人的关係。古人讲:「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于是我才真正体会到,制度是次要的。很多人问我:「法师,你到底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其实君主、民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要好;领导人不好,不论是君主、民主,大家都遭难。

  研究人的问题,就不能不去研究哲学,如何做好人,如何开智慧,这才一心一意想学哲学,最后我选定方东美先生。我的目的只是希望他准许我到学校去听他的课,我就很满足了。老师看出我有诚意,而且态度谦虚,因此让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裡上课,学生就我一个,我的哲学是这样学的。为什麽他要这样特别照顾我?就是具足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学生不多,真是可遇不可求;学生找老师不容易,老师找学生也不容易。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具足求学的条件,懂得作学生的道理,自然佛菩萨就会替你安排好老师;你不是个好学生,遇到好老师也枉然。

  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都得到特别的照顾。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能否有成就,能否得到善知识、善友的帮助,全靠自己。自己要有真因,外面才有好的助缘;因、缘都具足,果报才会现前。凡事怨天尤人,决定不会有成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对;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我,老天爷也对不起我,这个人没救了。为什麽?所有善知识、善缘看到你都敬而远之。所以,我们作学生的一定要真诚、恭敬、谦虚,处处忍让。

  做学问的人没有领袖欲、没有佔有欲,非常热心站在旁边、幕后帮助别人,所以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我一生都是帮助人,只要人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所作所为是正法、是利益社会大众的,我们就会相处得很好。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永远是谦敬的。《论语》中,学生讚歎孔老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让是谦虚,处处让,时时让,让是美德。

  「不坏善知识」,就是你亲近善知识的这个缘,绝对不会有人破坏。亲近善友,特别在这个时代,毁谤嫉妒在所不免。我亲近的三位老师,真的是三位大德,但也有人告诉我:「他们不是真正的好人。」说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说李炳南老居士是四宝,说方东美先生厌弃他的元配。这是嫉妒障碍,劝我退心,另找别的善知识。说閒话的人很多,我们听了一笑了之,还是一心一意跟他们学。轻易听别人两舌挑拨,心就动摇,信心就丧失,这是自己没有福报、没有善根。他说的那些话是不是事实?我们不经调查就轻易相信,愚痴到了极处!我们有没有调查的必要?有调查,你的心已经不诚不敬了。为什麽?你产生怀疑。如果对老师真的有信心,这些话听而不闻。要用这种态度,才能保住自己学道,不至于受别人的妨碍。

  「不诳惑故」,『诳』是欺骗。老师不欺骗我们,我们作学生的也决定不欺骗老师,以真诚心相待。人生在世,一生能遇到一个知己,可以没有隐私、没有隐瞒的说话,就值得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具备不诳惑别人,不但对老师、父母、尊长、朋友、一切众生,我们都不欺骗。我不欺骗别人,别人欺骗我,我也欢喜接受。为什麽会有被别人欺骗的果报?这是过去生中没有遇到佛法,因此也骗了不少众生,今天别人来欺骗我,是冤冤相报。他骗我,我不骗他;他毁谤我,我讚歎他,帐就结了。所以,真正修道人、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懂得化敌为友,不可与人对立。

  学佛人懂得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曾经劝过一位科学家,现在在美国,是一位中国人,他发明的东西也有一百多种,样样都申请专利。我告诉他:「放弃专利,你得的利更大。」你为社会众生造福,你要专利干什麽?这要智慧,要真正想通。你的东西是好,是利益社会的,何必要版权限制?你的善本来可以扩散到虚空法界,因为「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把它画个圈圈限制住了,不能产生广大的影响,这是绝大的错误,都是自私自利害了自己。圣贤人就是通达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在佛法称佛、菩萨,哪裡会有专利、所有权?

  善知识不诳惑我们,我们也不诳惑一切众生,才能得真善知识的教诲,才能亲近诸佛菩萨。这是五种不可坏法,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一切真实功德,其真因就是不两舌。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眷属』,是讲法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虽然有诸魔外道这些恶缘,但是你没有恶因,恶缘再多,也不起作用。

  学佛的人志在无上菩提,以此不妄语、不两舌的功德,为成佛之基因,将来成佛后,所得之眷属皆为修习正法、道心坚固之清淨僧团,一切诸魔外道皆不得其便,又岂能破坏?所以,因要正,十善业就是正因。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淨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经文很明显,但意思无尽深远。如何成就淨业,特别对念佛法门而言,淨业从哪裡修?欲淨其心,先淨其口。《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由此可知,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恶口」就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而服从,心裡不服,这是失败。往往在某种关头时,被下属背叛了。为什麽会叛离?必有原因,而因素裡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人与人相处,言语佔的分量极重。所以,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言语是德行的表现,一个人德行如何,从言语、表态、动作上,就能一目了然。

  我们要如何积功累德?佛菩萨教导我们,要柔和爱语,这是济众。过去我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观察他们接待宾客、接待来学,看了深受感动。他们对学生是严厉的教训,但对大众不会这样,这显示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老师有义务帮助、成就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指责。因此,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朋友、同学说过失顶多是两次,你还不改,就永远不再说,说多了会变成冤家,以后对你是「敬而远之」;远之就是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所得到的是与你有利害关係的,你没有道义上的朋友。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德行的落实,就是「十善业道」。

  若离恶口,就得到八种淨业。哪八种?

  「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言语如理如法、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这都不好。因此,说话言词要恰到好处,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养成习惯。

  「二、言皆利益。」无益之言,佛法称作「戏论」,就是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与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淨业是有利益的,若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就不是淨业。利益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清淨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圣贤君子决定没有悖理之言,决定不违背真理。为什麽?他见到真理,即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言语决定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与性德相应。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二部经教,都是性德之流露,所以契理。

  「四、言词美妙。」这不是指说话的音声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但『美妙』有更深远的意思,是让人听到欢喜接受,正是所谓的「金玉良言」,现在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契机。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这真正是从仁慈博爱流露出来的,从清淨心流露出来的,这属于淨业,亦能淨化人心、淨化三业,才是真正美妙。

  《六祖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何以不见世间过?他已经转识成智,这是相宗的说法。相宗的修行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这是妙观,智慧现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着,一切都不执着。离开分别、执着,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愣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上,佛都说贪瞋痴即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瞋痴,这是什麽意思?这就是平等观。贪瞋痴与戒定慧,在我们看来是极不平等,而在圣者的眼中是平等的,因为贪瞋痴与戒定慧是一个性: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相是贪瞋痴的相,觉悟变的相是戒定慧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因此,他心平、理得,于是清淨心现前。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贪瞋痴与戒定慧都清淨,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而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还是严持戒律。为什麽?六道众生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他们看。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就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一定要顾及到当前社会,有利于大众。譬如现今大众不懂得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到此地来一定是示现孝亲尊师。为什麽这麽做?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何时何处示现,一定要观察时节因缘,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如何能够纠正他,帮他改过,这是善知识。

  现今大众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我们还要毁谤老师,批判老师,这是教导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这是把众生带往三恶道,这种果报在三途。这是什麽人?恶魔,不是菩萨。菩萨的作法与此恰恰相反,菩萨决定顺性德,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因此,教化众生要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毁谤、侮辱、陷害我的人,要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是出自于真诚,感化恶人,劝化社会。

  「五、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是接受,而且是欢喜接受。言语一定要温和,自然能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这是你的成功。

  我年轻时,在政府机构上班,工作不繁忙,空闲时就看看书。年轻人比较放逸,坐在那裡,身体靠在椅背上,椅子前面两个脚就翘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我的长官从后面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很温和的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从此以后,我就改了这个毛病。如果他是把我叫去骂一顿,我照样还是这样坐,就产生反效果。因此,真正做大事业的大人物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我们要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但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还改不了,如何教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立刻感受到的,是你的脸色、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廋哉」,人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因此,佛门裡将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就是教导我们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说话温和。即使是不好听、责备人的话,也要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别人的感受会不一样,也会感恩于你,这就是「爱语」。

  圣贤人的教诲是帮助众生改正习气、毛病,正所谓是「忠言逆耳」,但这是爱语。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对你决定有利益。爱语以谦虚、和敬的态度,爱护对方,令对方能永远改过,就成功了;阳奉阴违,还是失败。所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违犯。

  「六、言则信用。」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中,一定要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可是,佛法是智慧,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但是一定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有一年,台湾中部有个道场请我去讲《佛学常识》,这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我讲到第十一课时,寺庙裡发生人事纷争。我回到台中,将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我们知道,佛法的僧团称为「和合僧团」,僧团不和,虽然天天讲经,也是一句都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讲经可以中断,这不违背道义,这是一种特殊状况。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过失?不是。一切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七、言无可讥。」『讥』就是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是正确的,没有人能够批评。古人非常重视言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决不是好事。话多的人容易败事,而且不容易得到上司重用;反之,谨言慎行即使是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委以重任。

  「八、言尽爱乐。」『乐』,念去声(音「要」),爱好的意思,你所说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世出世间所有事业,无论大小,决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要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友有两、三万人,这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这麽大的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的成员有几十名,大家共同策画、领导。开会沟通离不开言语,如果领导人跟大家宣布他的想法、看法、作法,大家听到不欢喜,事业就不能成就。由此可知,言语之重要性。

  言语要从什麽地方培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见到人说话,就是你练习的场所。尤其,自己的毛病不易发现,要多观摩别人。若发现别人的毛病,不能包容,轻易批评毁谤,这是造业。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造成自己严重的过失。这是大家常常犯的,而自己并不晓得,也没有人提醒,因为别人不愿与你结冤仇。

  前面讲过,会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师。其他人对你的不善,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这是不与人结怨,这是古礼。你有过失,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这是远离恶口的八种好处,都属于淨业,对我们修淨土有密切的关係。我们念阿弥陀佛,若还常犯恶口,就不能往生。一定要修淨业,三业清淨,念佛才能往生。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佛的音声称作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这个殊胜梵音从哪裡来的?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就一定要远离恶口。
引人向善~
功德无量~
谢谢鼓励!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十善业道的排列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无量寿经》的排列,则是把口业摆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是口业的总说,其果德是「不讥他过」;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范围非常广,意义甚深,要细心去参究。

  学佛从哪裡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渐进之法,这是渐教。顿教则以「善护意业」为先,意清淨了,身口哪有不清淨的?顿教从意业下手,渐教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有人问司马光:「学问德行从哪裡开始」?他说:「从不妄语始」。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而已。内心真诚就是与佛同在,心不真诚,虽然每天跟在佛身边,也不算亲近佛,这个道理要懂。

  「绮语」,『绮』就是绫罗绸缎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若以现前社会为喻,如电影、电视、歌舞、音乐、西洋绘画等,现在人所谓的文艺,其内容不善,教人贪瞋痴慢、杀盗淫妄,与十善完全相违背。

  现今整个世界是绮语的社会,这个影响面、影响力很深广。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是歌谣,但是古圣先王有真智慧,对于歌舞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此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重视仪规、音乐,音乐称之为「梵音」、「梵呗」。但是晚近佛门裡,缺乏音乐艺术的人才,所以没有人提倡。这是因为学佛人不能够深解义趣,也就是对于佛的经论,了解的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麽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的障碍。

  《大藏经》中收藏的《归元镜》,这是古时候的剧本,是用崑曲、平剧来表演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宣扬方面,应当走向舞台。然而,现代人也看不懂崑曲、平剧,所以我们应当把经典、历代高僧大德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将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中。实在讲,佛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很好的内容。希望有这种天分的人,能将之写成连续剧。利用这种方式弘法,比讲经的效果要好。

  《诗三百》是古时候的诗歌、歌谣,孔老夫子将之蒐集,审查鉴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本经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他将不善的、误导众生的内容,予以删除。今天编写电视剧、广播剧,若能遵守孔老夫子指导的原则|「思无邪」,就能教化众生,促进社会安定,人心淨化。

  可是现前的电影、电视、戏剧、歌舞,内容教仁义道德的少,教人争利、纵欲的多。人人都争利,到最后的演变,决定是流血战争。孟夫子讲:「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举国上下,人人争名逐利,社会就动乱,国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

  圣人之教,是劝人寡欲、节俭、忍让、布施、供养,而今人之教则与之相反,提倡竞争。竞争,世界焉能无灾难!世出世间的圣贤典籍裡,都是教人忍让、奉献,绝不与人争。命裡面有,丢都丢不掉;命裡没有,求也求不来。《了凡四训》将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佛也跟我们讲,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自始自终教我们要自求多福,争是争不到的,有种因才能得果,不种因岂能有果!譬如,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苦难众生,绝不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乐,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将多馀的布施给需要的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于世无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于人无争」,不争名逐利,清静澹泊,过悠闲自在,进德修业的生活。竞争是自找苦吃,愈竞争生活愈苦闷,精神愈空虚。

  绮语的内涵认识清楚了,我们只要将内容调整正确,也可以利用这个手法来弘法利生。针对现代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毛病,我们提倡忠孝仁义、孝亲尊师,给社会大众做榜样。

  有一位同修问我:「管教儿女可不可以打骂?」现在打骂小孩,好像是虐待;由此可知,现代的社会是非溷淆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从小都受过父母的打骂,也受过老师打手心、罚跪的严重处分。但我们不怨恨父母、老师,而是更爱父母、更敬老师,因为那是真正的爱护。

  尤其是口过,父母、师长对小孩要严加管教,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人讲:「教儿婴孩」,要从婴孩时教起,否则长大了,叛逆的行为表现出来就难教了。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儿女杀父母、杀兄弟,学生杀老师、杀同学,这都是从小管教不严,长大了稍不随顺于他,就做出悖理之事。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所以父母不严加管教子女,老师就束手无策。而大人一定要给儿童做好榜样,做人说话要诚实,若自己常有过失,就无法教导儿童。

  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的大女儿念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从书店买了一本书,回家去教训她的父母说:「你看看这一条你犯了,那一条你也犯了。」令父母非常难堪。我说:「你是做老师的,你首先不能犯过,学生才不会指责你。你自己言行不慎,不但学生会指责,连女儿都指责,你如何应付?」他非常感慨。而现在这种风气愈来愈盛,许多人对于儿女的教学都摇头,这是社会的危机,灾难的萌芽。因此,教育儿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础,我们要重视。

  学佛的同修必须以身作则,从善护口业做起,决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纵然处处吃亏,要记住古训:「吃亏是福。」在吃亏、忍让裡,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才能修成功。唯有能忍,随顺佛菩萨教诲,断恶修善,纵然现前你的儿女、学生不听话,时间久了,他会省悟,想想从前老师、父母的教诲,对自己有真实利益。这个社会恶缘、诱惑太严重了,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下面是远离绮语,所得的三种利益:

  「一、定为智人所爱。」『智人』是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智人在我们现前世间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多。《无量寿经》云: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实慧,而且人数之多,无法计算。《华严经》的华藏世界皆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远离绮语就一定为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所爱;换言之,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心是平和、安定的,所谓理得心安,这是第一桩好事。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你与别人交谈,言词决定是智慧的真实语。智慧的语言不是学来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见性,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为什麽心不明、性不见?佛说,这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我们通过听经闻法,渐渐省悟过来,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世出世间法都不执着了,第一个障碍破了,就证阿罗汉果。

  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第二重障碍破了,就成菩萨(十法界裡的菩萨)。若修平等心、清淨心、六度心,就是十法界裡的佛。再能将一品无明障碍也去除,就超越十法界,入华藏世界,天台大师所谓的「分证佛」,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佛果,已证得部分。经典裡常以月亮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圆满的,喻究竟佛果;初三、四虽然是月牙,它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分证佛。

  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否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答桉是肯定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一生圆证佛果;《法华经》上,龙女也是一生证得,这都给我们做了示范。因此,一生证得的关键,在自己能否放弃烦恼。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对一切众生当然能『如实答问』。你无需去读经、研教,别人问的,而你所答的与佛讲的一样。

  所以,经典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是不是真的开智慧?智慧真的开了,所有一切言行与经上所讲,决定相同。如果与经上讲的还有不一样,自己要反省,要明瞭自己烦恼没有放下,智慧没开,答覆别人的问题,多半是以自己的成见来答覆,是自己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把问题愈搞愈溷淆。由此可知,言语多麽重要。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威』与『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于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诸佛护念,所以『最胜』。不一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就是最胜。孔老夫子生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做过大官,贫穷而不富,但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如今提到孔老夫子,哪一个人不肃然起敬?这是「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我们应当学。

  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有财富,他放弃了,他乐意过贫穷的生活,以乞食维持生命。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其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后,敬仰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这两位圣者在世,也只有七、八十年,能有如是成就,凭什麽?我们应当多想想,选择自己前途正确的道路,我们是愿意作释迦牟尼佛、作孔子,还是愿意在这个世间作达官贵人?纯正的道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迴向』,就是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利益,让一切众生享受,自己不享受。若如是,你将来证得圆满佛果的时候,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唐捐』是丧失的意思。大乘经教裡,诸佛所有的授记,你都得到了,样样具足,何乐而不为之!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此段意思深广无尽,诸菩萨的修行,及六道众生的堕落都在这一条。贪瞋痴三毒烦恼,是烦恼之根本。而贪、瞋、痴再精缩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菩萨修学的六大准则,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欲。因此,若要把六波罗蜜再精缩归纳,就是布施波罗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就是能离贪欲。若能尽除贪欲之根,就成佛了;若断之未尽,就是菩萨。凡夫不但未能远离,而是日日增长,增长贪欲,就是增长堕落三恶道的机会;离开贪欲,就远离恶道。

  要知道人生苦短,刹那之间耳。即使是希求眼前的福报,也决不是从贪瞋痴而来,贪瞋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今世所求得之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善因;这一生所造之恶业,果报在来世,因果通三世,丝毫不爽。

  中国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看病是问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出生的处所。这是什麽道理?观察你身体的本质,就知道你会得什麽病,这是从根本来对治,相当高明。而佛法讲的根本就更深了,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中国人讲求养生之道,有很多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但若只懂得养生,不懂得养心,病根不能拔除,体质就得不到根本的转变。因此,你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反之,心存贪瞋痴,这是万病之源,无论如何保健养生,都无济于事。

  贪欲的范围很深广,尤其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但毁人之德行,而且是堕落三恶道的第一因素。断贪是要断贪的念头,不是改变贪的对象,所以不但世法不能贪,佛法也不能贪。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堕三途;贪佛法,生三善道,终究不能脱离六道轮迴。《金刚经》云:「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捨是不贪,并不是说不要。我们需要佛法来帮助脱离生死轮迴,可是不能贪着;有贪的念头,学习佛法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因此,贪心不能不捨,但是我们无量劫来,就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烦恼习气的薰习,今天想一下就断除,谈何容易?其实,了生死、出三界、脱轮迴,就在认知。为什麽别人能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就是因为他们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贪瞋痴慢是轮迴之因,六道轮迴是贪瞋痴慢的果报;因断了,果就不会现前。因此,只要我们认清这个事实,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认真行持,就一定能远离贪瞋痴,远离十恶业。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云:「百千万劫难遭遇」。因此,今天得人身、闻佛法,一定要掌握住,下定决心,在这短暂几十年,捨弃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永脱轮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了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的好榜样,他捨弃了王位,捨弃了富贵,过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个示现就是教我们要彻底捨离贪瞋痴慢,才能永脱轮迴。

  「远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这是一切众生所嚮往的果报。五种自在是果,永离贪欲是因,修因必定证果。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三业』是身、语、意。『自在』是没有烦恼、忧虑、牵挂,身心清淨。身无病,身自在;口业清淨,口自在;意业充满智慧,不生烦恼,心地清淨,意自在。『诸根具足』,用现代话说,就是身心健康,没有缺陷,这是第一等的福报。佛家讲的「清福」,就是这八个字。诸根具足是果报,三业自在是因缘。

  三业自在,身心清淨。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妄念都不生。为自己的,都是妄念;修行,为自己成佛、作菩萨,都是妄念。佛教导我们无妄念,无妄念要有正念;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妄念。正念是为一切众生;我修行,为一切众生,我成佛、成菩萨,还是为一切众生。凡是自私自利,都是妄念、邪念。无念不是什麽念头都没有;什麽念头都没有,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是外道天。佛家讲无念是无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正念,正念是为佛法常住世间,为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利益,才能得三业自在,诸根具足。除此之外,所有利益都是小利益。

  这一句的义理、境界,无限深广。这部经是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根本教诲,即因果的真实道理,离此根本,修学一切法门都不能成就。人生在世,有两种人:第一、六道凡夫,过去造业,今生受报,称之为「人生酬业」。若过去生修福,这一生就是来享福;过去生中造恶业,这一生是来受苦受难。第二、诸佛菩萨,是来救苦救难的。救苦救难的人比我们平常吃的苦头还多,因为他要示现捨己为人,为我们做榜样。

  我们属于业报身,酬业而来。现在我们通过学佛,明瞭业报可以转变之理,就要努力将业力转变成愿力,所谓转凡成圣,我们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就无二无别。这是真正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佛到世间,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只要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改习气、去烦恼,决定能转。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刚入佛门,章嘉大师就将这些道理教给我。甘珠活佛曾说我,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而我依照老师的教导,无福转变成有福,无寿命转变成有寿命,如何转的?断恶修善。李老师讲得更透彻,他说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所以劝那些面相很薄的同学学讲经。因为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世间,发心代佛说法的人,得佛的智慧、寿命,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们不是希求寿命,寿命长短无所谓,重要是在这一生取得成就。什麽成就?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第一等的成就,一切诸佛所讚歎。如何取得?捨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有人说:「我不会讲经」;只要你发心,三宝加持。上台不是我说的,诸佛菩萨说的,我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佛菩萨,借给他用;要发这个愿心。而自己要捨得乾乾淨淨,恢复清淨心,清淨寂灭。愈清淨、愈寂灭,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愈显着、愈殊胜。若心中存有疑惑、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想加持都没办法。

  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广度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一生成佛。我们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桉是肯定的。你为什麽成不了佛?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受外面境界诱惑,立刻堕落、变心,这才招来长劫轮迴。今天世人何以这麽容易堕落?容易变心?失去了圣贤教育。古人能保持,就是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落,帮助我们提升。

  近百年来,社会大众疏忽伦理道德教育,崇尚争名逐利,认为道义是旧社会的产物,新社会不需要五伦八德、忠孝仁爱,而是要名、要利,因此全世界的人都纵欲争利。古人讲:「危邦不居,乱邦不入。」现在地球是既危又乱,聪明人都赶紧想法子移民。移到哪裡去?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想走,也随时走得了。这个身体还在世间,是帮助能信、能解、能行的有缘人,一起去极乐世界。

  经论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好学就是有缘。经云:「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有缘。若是受持读诵,而不为人演说,这是小乘,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之,为人演说,帮助别人,这是大乘。有些老阿公、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他没有为人演说,他怎麽能往生?他是没有缘为人演说,条件不具足,不是没有心愿;若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心愿,也不能往生。往生的人都是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虽然不能讲经说法,逢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若能将念佛的道理、方法,为人讲解清楚,就更殊胜。

  帮助别人,别人不肯做的,我要做,决不能为自己。《礼记‧曲礼》教导我们:「安安而能迁。」你有福报,你身也安、心也安,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很自在;但别人有痛苦时,也要捨弃自己的安居,为苦难人去奔波。如果说:「我自己生活环境安逸,为什麽要捨弃?如果人家听我教导,那还好;要是不听教导,那我不就冤枉了?」这是错误的。人家听要教,不听也要教,什麽样的苦难、折磨都要受,这是捨己为人。捨离贪欲,就是捨弃自己的安乐,果报是得「三业自在」。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一切众生终身追求的,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能否求到?若是能追求到,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拚命去追求;若求不到,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人也有少数知道错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望侥倖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倖得到的事情,这三桩都是果报,果必有因。

  我们听天主教讲道,他们的教义中不讲因果,说一切都是神的赐予。换言之,神欢喜你,就赐给你多一点;神不欢喜你,就赐给你少一点。你对神敬爱,神赐给你多一点;你对神忿恨,神赐给你就少一点。这种说法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是佛法。佛法讲果必有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但若修因不离贪欲,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发大财的,累积财物达几十亿美元,他依然不自在。何以不自在?没有离开贪欲,心中只有名利。贪欲日日增长,果报在饿鬼道。现前也不得自在,他的财常有人想窃取、想瓜分,他被冤家债主、盗贼视为目标。出门要带着保镳,时时刻刻提防别人。可是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裡的伤害难以防止。如果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女,或是孙子,即佛法所说的败家子,这就防不胜防。你现在虽具足财富,这是你的福德因缘,世间人所谓是你现在走好运、兴旺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轻举妄动。可是运会衰,无法永远保持兴旺,到衰的时候,他就来报复了。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会有冤亲债主,佛的头号冤家就是魔王波旬。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来护法,他在等待机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想方法要灭佛法。佛告诉他:「佛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裡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坏佛法。」波旬说:「正法、像法时期不能破坏,到末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流眼泪,这就是经典记载的「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如何能保全?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捨弃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了。唯有捨弃名利,「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才能保全。你有就有人争,你无就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圆寂之后,所有弟子都没有人争。为什麽?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提供的,佛是借住,不是接受赠送。所以,佛在世有使用权,没有产权;佛灭度之后,财产都归施主。他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着自在究竟圆满的生活。全心全力尽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

  即使魔王波旬、提婆达多及六群比丘等,这些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中说,提婆达多堕地狱,在地狱裡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告诉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现这个逆缘,教导我们如何在逆境、恶缘环境中,成就自己的道业。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从这裡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迴,也是从这裡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迴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裡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是这一部经,无论是大乘、小乘,各个宗派、法门,修学的共同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就成菩萨,就超越六道,转凡成圣。

  何以凡夫修行这麽艰难?就是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当中还掺杂不善。如果十恶多过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心有不善,当然去不了。因此,不但佛家重视十善,所有宗教没有不讲十善的,它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怎麽能疏忽!得人身、生天道都要积十善业道,若不修十善业,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我们的眼光一定要远大,不要怕死,这只是早晚差别而已。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裡去,这个重要。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这是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所以,我们绝不贪图眼前的享受,造成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放下眼前的享受,就得永远的安乐。

  善行的标准,「善」就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如何利益?自己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彷效。他是王子出身,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能捨弃地位、富贵、五欲六尘的享受,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这是教我们要彻底放下,这是世尊给我们的榜样。世尊如是,诸大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如是,从这些地方,我们应当有所觉醒。

  如何救自己、救世人、挽救劫难?要以身作则。若言行不一,无济于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还有很重的罪业。什麽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等于是破和合僧。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何以如此衰落?无人依教奉行、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麽教?依十善业道。

  我们修淨土何以要如此重视十善业道?《观无量寿佛经》讲到修学的基础,是「淨业三福」。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本经。孝亲、尊师、慈心(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一定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这三条就无法落实。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裡有所体悟;觉悟了,他才会回头。有这个基础,才能修淨土。具足淨业三福第一条,念佛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往生方便有馀土;若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往生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

  《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淨宗同学念的《朝暮课诵》,早课是四十八愿,晚课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早课的用意是教我们发心,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则是反省、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

  烦恼裡最严重的是贪欲,而瞋恚是因为贪不到才瞋恚。贪瞋痴是妄念、妄心、是邪知邪见,这是自性本无的。可是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长劫轮迴,染上了这些毛病,就像吸毒染上了毒瘾。而自己总要觉悟,要下定决心戒除。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个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当然更难。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回头是岸。

  现在靠每天读经还不够,还要研究讨论、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鬆。古代寺院丛林每天有八小时讲经,有八小时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过自新。现在一般寺院裡,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于形式。佛法原本是教学,现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我们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利害、得失,这是迷惑至极!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麽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修行都在个人。个人闻经明理之后,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烦恼业障重,不知修行,懈怠懒散。所以,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禅师提倡共修,就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个人修行能够成就的,都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靠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依众靠众,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清楚、明瞭,才有能力应付这些複杂的事相,在滚滚红尘裡得清淨心。大家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照顾,消除自己的烦恼习气,成就自己。

  淨宗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观念、言行必定不同于凡夫,因为你会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自己躲在家裡修行成就,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捨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为世界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

  贪欲之害,时间长而缓慢;而瞋恚之害,时间短而勐烈。《印光大师文钞》记载,一些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后给小孩喂奶,结果小孩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血液变成毒素。所以,伊斯兰教吃牛肉、羊肉时,一定把血洗得乾乾淨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动物被杀害时,一定有瞋恚心,瞋恚会把血液变成毒素。所以,瞋恚实在太可怕,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

  佛法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是瞋恚、发脾气。修行积德累功多年,一旦发脾气,所有功德都没有了,因此成就功德相当不容易。功德是什麽?清淨心、戒定慧。因此,要想知道自己到底积累多少功德,就从未发脾气之后算起。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发脾气、起瞋恚,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修道人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能受害吗?若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受伤害的是自己。我们要细心思惟佛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容易见别人过;因此,从别人的行为可以做为自己的参考、反省,以别人为镜子,改恶向善。

  若常发脾气、有瞋恚心,「八种喜悦心法」就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的展开。这八句也是检验自己是否还有瞋恚意念的准则,若这八句都具足,就证明你已离瞋恚心;若不具足,充其量是暂时不起现行而已,遇到缘就起作用了。

  人最怕的是在临命终时,这个关键时刻生瞋恚;人在最后一口气断了,到哪一道投胎是看最后一念,若最后一念是瞋恚,多半落到地狱道。《饬终津梁》、《饬终须知》说,人在临终之时,不可以触碰。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经典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般的痛苦,所以你去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这是对亡者极大的不利。人过世之后,有些人想试验看暖气在什麽地方,好知道他到善道、还是恶道,但最好还是不要触摸,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神识有没有离开,如果神识离开了,没有问题;反之,神识没有离开,这对他就不利了。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要八到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连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爱护、帮助他。八小时之后,可以试验、探测,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由此可知,念佛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念佛功夫不错,往生时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如果再去触摸他,这就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时,能遇到善知识,真正来帮助?而人往生了,一般都是难分难捨,真正懂得道理,就要将亡者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是关键的时候,比什麽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对亡者有大利益。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因此,助念非常重要,也是真实的功德利益。

  大慈菩萨说:你能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有把握;你能帮助百人往生,你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有许多念佛的团体都有助念团,这是好事,值得提倡,这对于念佛功夫不纯熟的人有大利益。

  这个时代障缘很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就堕落。内有烦恼、习气重,外有物欲的诱惑,怎麽会不堕落?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就是得力于天天读经、闻法的薰习力量。薰习的力量若与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超过烦恼习气才行。也就是说,要有能力伏住烦恼、习气,在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都不会现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时都能不受影响,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要能保持,对世缘一定要冷澹,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这一生求生淨土,修学才算有成就。若还会受外境动摇,内心的烦恼常起现行,对求生淨土是毫无把握,堕三恶道的成分就很大。若能从这些地方警觉,你算是已经觉悟了。

  假若对现前境界依旧茫然,随波逐流,来生还是搞六道轮迴,而且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我在讲席裡常说,十善业道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保住人身;做到百分之六十,还靠不住。于是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检点、学习。

  「一、无损恼心。」『损』,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如何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做人哪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心才能安。「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因为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

  「二、无瞋恚心。」损恼心、瞋恚心、诤讼心,乃至于不和睦忍让,这都是瞋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若瞋恚断了,这些自然不会存在。世人稍不如意就起瞋恚;由此可知,经典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心一起,智慧就没有了,理性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缘成熟时,报应就现前,冤冤相报,而且果报必定一次比一次残酷。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讲到帝君十七世为士大夫,当中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佛人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决不是只有这一生,若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确实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现在遇到佛法,我们要觉悟,要改过自新。

  这一世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应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求出离道,走出六道轮迴。儒家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讲:「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止于至善。「至善」以佛法讲,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是真正的知止。一定要万缘放下,一心向无上菩提。

  修学佛法要想有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之事若不觉悟,也是世法;在世法中若能觉悟,就是佛法。因此,佛法与世法之分,在于觉迷之不同。佛教导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言之,让我们一切不自在,这是世法;得大自在,就是佛法。要想得到自在,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捨弃,离开贪瞋痴慢就自在了。内无烦恼,外境就无法诱惑你。外境能诱惑你,是诱惑你的烦恼,让烦恼起现行。所以,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于心,这样才能得自在。随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决定没有烦恼。

  烦恼大多起于得失,若无私无我、无贪瞋痴慢,得失心就没有了,这时可以随缘。有缘,广利众生;没有缘,利益众生的事、心行也绝不中断,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样。正是古人所谓「有缘则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准备将来有缘时为大众服务,念念不忘这个心,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因此,在因缘没成熟时,不要自己想方法找机会,只要自己真的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佛菩萨会加持你。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于攀缘。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捨为众生服务的心愿,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定不捨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机会就遇不到。因缘没成熟,不外两个因素:一是自己的德行、学问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二是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的人。这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成熟。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加功用行。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时刻要提防的。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裡?经典。每天读经,就是亲近佛陀;每天研究注解,就是亲近古今善友,我们多看、多听,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慧,就不容易堕落。古人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烦恼、习气都起现行,没有能力抵挡社会上许多的诱惑,就堕落了。

  多少人天天在堕落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也想帮忙;但帮忙也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何谓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是非、邪正,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特别照顾;缘不成熟,他不能接受,都是枉然。「佛氏门中,不捨一人」,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要时时刻刻检点我们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有瞋恚心,就是没有离烦恼。

  「三、无诤讼心。」『诤』是诤论,凡有诤讼,心一定不平,存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诸佛菩萨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若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怎麽会有诤讼?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与一切大众相处,忍让的念头都不生起。为什麽?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大圆满、大自在。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佛菩萨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一样。佛菩萨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

  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老人看到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心裡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诸佛菩萨、真正觉悟之人,就是这样的心态。

  圣教决定是无私、无我的,是清淨无为的,这种教诲对我们有大利益。道家讲「无为」,佛家讲的「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群众,所以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又不收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

  佛所讲的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间人迷惑颠倒,对整个宇宙完全无知。现在科学家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说,人有过去、未来,有六道、十法界的存在,「六道」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非常複杂。全部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以十法界来说,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见解就有偏差;你要是都清楚了,思想、见解、行为才会正确。

  正确的心行与圣人的教诲相应,圣人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相应。普贤菩萨教我们恆顺、随喜,恆顺、随喜都要以法性为标准,恆顺法性,随喜法性,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生活自在美满,也就是佛法讲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若与性德相违背,就是迷惑,常生烦恼。将来往哪裡去?当然是往三恶道去,这是必然之理。

  最近报纸上登了一个好大的篇幅,说:「贪是无罪的。」西方人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一切圣贤的教导、宗教经典,都是教我们离贪瞋痴。鼓励人贪而无厌,这是什麽样的社会?三恶道的社会,绝对不是人天的社会。《愣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恆河沙。」谁是邪师?违背自性的说法都是邪师。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三毒增长,人天就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就现前。我们要警惕,别人争,我们让,「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纵然死了,绝不堕三恶道。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利害。
昨天去了舅舅家~
看见舅舅在电脑上放这位法师的视频~
感觉很慈祥啊~
听他说话的语调都觉得很平和~
哈哈,很好很好!
佛说十善业道经 (29)    
淨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四、柔和质直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讲,菩提心的体是直心,作用是深心与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将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裡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此地,我们看到离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但已经接近直心,这个关係我们要清楚。

  「五、得圣者慈心。」『慈心』不是六道、天道裡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还要具足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才能生色界天。此地讲的「圣者」,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所以「圣者慈心」的最低水平,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

  从这些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瞋恚的果报是地狱,贪欲是饿鬼,邪见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主要业因。要在这一生中远离三恶道,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修道人没有办法断十恶、修十善,原因虽然多,总不外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深深的执着不能放下。无论做什麽事情,纵然做一点好事都要居功;这不但遭人嫉妒,与人结冤仇,还损害自己的性德,损性德就是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佛法讲德相,比德能的范围还广。这个道理我们若不透彻理解,不但功德不能成就,还造成菩提道上的障碍。

  我们现在算是知道了,但不是真的知道,充其量只可以说是听说了,并不能真信,如果是真信就回头了。换言之,真信的人一定离贪瞋痴。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广,修道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其中。淨宗修学求愿往生,信、愿、行是淨土「三资粮」,第一是信,若没有信,愿行都是假的,好比盖大楼没有基础一样。今天读到这段经文,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信了没有?果然相信,不必人劝,决定依教奉行,这是自然而然的,即大乘经常说的「法尔如是」。

  大乘法与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与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的圆教初信位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其断惑等于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思惑一品都没有破,但是他的智慧、领悟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菩萨听得懂,这就是他的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方面比不上阿罗汉,而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十信位的菩萨,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的在精进。到初住位,菩提心才真正现前,即「三心圆发」;「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的发出来,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菩提心;第四句是直心,第五句是深心,第六句是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安众生』,利益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

  觉悟之人在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即「乘愿再来」。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若深读《了凡四训》,就能明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世界亦复如是,都是注定的。谁注定的?业力注定的。个人是自己别业注定的,家运是一家人的共业注定的,国运是一国人的共业注定的,世运是全世界人共业注定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在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恶业多,善业少。近年来,大家的善念逐渐澹薄,何况是善行!觉悟之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至少要有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和「常作利益安众生心」。时时刻刻要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给他们做启示,帮助他们觉悟、回头。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说的庄严,就是端庄美好。由此可知,大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我们的相变成今天这样,原因就是贪瞋痴、见思尘沙烦恼,把本来圆满庄严的相好,转变成如此丑陋,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真心是纯善的、至善的。「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本心、本性真心,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诚,就将至善变成了不善。因此,才晓得恢复真心的重要性。诸佛如来与九法界众生的差别,无非在究竟圆满的恢复真心自性。这一恢复,一切都恢复了,大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复了。这个境界,就是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于是才感得『众共尊敬』。「众」是大众,哪些大众?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互相尊敬。诸佛如来尚且尊敬,九法界众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诸佛如来的尊敬是真诚、究竟、圆满的。

  九法界觉悟的众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的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被烦恼所覆盖,所以尊敬心生不起来。而究竟觉悟的人,与诸佛如来一样,尊敬六道众生。我们把「究竟觉悟」的标准降低一点,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的觉悟了。觉悟必定尊敬,必定是无条件的帮助照顾,这是觉悟的样子。若还有分别、执着,决定没有觉悟,佛法讲的「正觉」他没有。所以,佛法的修学、圣贤的教导,如何能够契入?决定不是记问之学,一定要真干,真干就是要断十恶、修十善,尽捨贪瞋痴。

  有一位小朋友很爱护小动物,他看到有人要杀死蚂蚁,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小朋友没有念过这两句话,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何以会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小朋友的心尚未受世俗烦恼的污染,他所用的心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因此,若能永保赤子之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

  我们很不幸,早年无人教导,在社会染缸中,已经被污染了。但自己要晓得,这个污染若不断除,决定搞生死轮迴,不能出离。而唯一能够帮助我们断除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读诵」是听了佛菩萨的教诲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把自性裡真实圆满的爱心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大慈大悲是自性裡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学来的。我们是被烦恼习气这些污染所盖覆,所以性德透不出来,透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