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龙”“象”竞赛十大比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9:53
香港《信报》            作为全球两个人口增长最高的大国,中、印被誉为“巨龙”及“大象”,各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踏入2007年又会何去何从呢?以下从十个不同角度,比拼一下两国在2007年的投资环境。

                                                       比拼一:经济增长

           中、印两地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遵循的是东亚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以投资及出口推动增长,借助充裕的国内储蓄来刺激经济。印度的经济较为封闭,储蓄率也远低于中国,因此非常依赖国内消费维持经济增长。中国难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印度则受政府资本短缺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限制。2006年第三季的按年经济增长,中国及印度分别为9.1%及10.7%,印度先胜一筹,2007年印度经济增长有望继续超越中国。

                                                       比拼二:调控成效

            中国及印度皆有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热在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方面,但消费力度却不够。相反,印度热则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基建投资是最弱的一环。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控制投资,但同时却又要鼓吹消费;印度近来的经济调控则主要围绕“扬投资而抑消费”。综观两地经济调控的成绩,中国已把工业生产的按年增长由29%压低到20%,总算略有成效;但印度仍然乏善陈足。因此,在调控成效一项,中国略胜一筹。

                                                         比拼三:通胀

               印度通胀压力明显较中国高,接近8%,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按年升幅仅1.9%,生产物价指数更在下跌中。在通胀一环,中国在无通胀压力下,明显占优。

                                                     比拼四:国家财政稳健度

           中国有庞大经常账盈余,显示国内的总供应远高于总需求。印度相反,总供应远低于总需求,这直接造成印度日益恶化的经常账赤字。从这点看,其实中、印两国的经济都有不平衡之处,但表面数字而言,有庞大经常账盈余的中国,仍然稍为优胜。

              此外,印度政府的财政收支赤字严重,过去三年政府的平均财政赤字达7.4%,为环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高,有关比例更是已发展市场的二至三倍,而政府未见有良方处理这个结构性问题。中国政府的理财能力明显较印度政府为佳,中国税收占GDP的比例较印度为低,但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去三年却只有GDP的1.4%。

           过去几年,外资大量流入中印。在极度容易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及家庭纷纷积极提高举债,在2001至2005年的五年间,印度的负债与GDP比例上升26%,远高于中国同期的7%增幅。更大的问题是,印度增加的举债主要用来消费,而非提高生产力。中国在这一项的得分,可算是大比数抛离印度。

                                                          比拼五:吸资能力

             过去三年多,中印两国皆有巨大的吸资能力。不同的是,印度吸引的以热钱为主,超过80%投入金融资产,而印度是以很低的实质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则不然,是以出口赚取外汇,加上高储蓄率支持投资及经济增长;而中国吸引的外国资金中,有七成是投资实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从吸资能力看,中国较能吸引长期资金,较为实在,这一回合又是中国优胜。

                                                         比拼六:金融体系

              过去几年,中、印两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皆有很大改善。中国由2003年的17.8%,回落到2006年第三季的7.3%,同期印度的不良贷款比率则从8.8%回落到3.3%。中国不良贷款比率大幅减少,主要是透过行政手段,包括政府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收购不良贷款,并且向银行注资。印度的不良贷款减少,则是透过银行营运逐渐改善达到,相比中国更为健康。两地银行体系皆有信贷质素不佳的问题,共通点是两者皆对地产行业的借贷过多。

          整体而言,印度拥有一个相当稳健的银行体系,建立已久的股票交易所亦已非常成熟;中国相对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在风险定价及谨慎放贷方面仍处不成熟阶段。但国有银行股份化后,一定有所改善。

                                                          比拼七:政府政策

           中国已展开全面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并动用大量资源投入发展。印度在经济改革方面较为被动,而且畏首畏尾,政府的管理能力亦不善。准确点说,印度政府政策的失败,除了反映在庞大财政赤字上,亦反映于劳动法、保留小规模产业生产,甚至贸易政策中的深层次障碍。而这些障碍正令印度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扩张远远落后于中国,亦因而未能吸纳大量FDI。有句话很贴切地描述印度及中国近年的繁荣——“中国的繁荣得益于政府政策,印度的繁荣则源自克服政府政策的阻碍。”政府政策一环,自然又是中国占优。

                                                                比拼八:制度

             印度拥有发展完善的私人部门、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稳定的民主政治及言论自由空间,这些方面较中国优胜。
                                                 比拼九:人口结构

                        印度及中国同样是世界人口大国,印度更以人口年轻见称,印度有一半人口为30岁以下,亦就是说,将来印度的劳动人口负担比率将远较中国为低。以上是利好的一面,但有关因素并不影响两国的短期展望。
从近一点的角度看,在吸引劳动力进入生产环节的能力方面,印度不及中国。例如1993—94年及1999—2000年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6.5%,但就业增长率仅1%。因此,在人口结构一环,印度也只能算险胜中国。
                                               比拼十:股市投资价值

         印度股票市场远较中国来得成熟,上市公司的企业管制较中国为佳,上市公司数目亦较中国多。与经济相反,中国股市属半封闭市场,不及印度开放。不过,投资是为了未来,亦因为中国比印度在这方面更需要改善,上升的空间也更大。

         以估值计,印度孟买指数市盈率为26倍,较中国H股的22倍为高。但由于孟买指数平均盈利增长率达25%,预期市盈率20倍,与H股估值实际相若。但印度股市与A股的估值相比则较低,上海及深圳A股的预期市盈率分别达32倍及41倍;当然A股2007年的重估概念,却非印度能及。股市投资价值的评分,现阶段印度与中国可谓旗鼓相当。

         综合以上各大比拼,可发觉中国的宏观条件远较印度为佳,抵抗环球经济放缓的能力亦高于印度。但在微观的公司层面,印度则较中国佳。不过由于2008年奥运效应在2007年起动,相信中国在2007年可跑赢印度!综合而言,或在可见将来,中国的投资价值仍较印度为高。香港《信报》            作为全球两个人口增长最高的大国,中、印被誉为“巨龙”及“大象”,各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踏入2007年又会何去何从呢?以下从十个不同角度,比拼一下两国在2007年的投资环境。

                                                       比拼一:经济增长

           中、印两地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遵循的是东亚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以投资及出口推动增长,借助充裕的国内储蓄来刺激经济。印度的经济较为封闭,储蓄率也远低于中国,因此非常依赖国内消费维持经济增长。中国难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印度则受政府资本短缺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限制。2006年第三季的按年经济增长,中国及印度分别为9.1%及10.7%,印度先胜一筹,2007年印度经济增长有望继续超越中国。

                                                       比拼二:调控成效

            中国及印度皆有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热在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方面,但消费力度却不够。相反,印度热则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基建投资是最弱的一环。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控制投资,但同时却又要鼓吹消费;印度近来的经济调控则主要围绕“扬投资而抑消费”。综观两地经济调控的成绩,中国已把工业生产的按年增长由29%压低到20%,总算略有成效;但印度仍然乏善陈足。因此,在调控成效一项,中国略胜一筹。

                                                         比拼三:通胀

               印度通胀压力明显较中国高,接近8%,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按年升幅仅1.9%,生产物价指数更在下跌中。在通胀一环,中国在无通胀压力下,明显占优。

                                                     比拼四:国家财政稳健度

           中国有庞大经常账盈余,显示国内的总供应远高于总需求。印度相反,总供应远低于总需求,这直接造成印度日益恶化的经常账赤字。从这点看,其实中、印两国的经济都有不平衡之处,但表面数字而言,有庞大经常账盈余的中国,仍然稍为优胜。

              此外,印度政府的财政收支赤字严重,过去三年政府的平均财政赤字达7.4%,为环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高,有关比例更是已发展市场的二至三倍,而政府未见有良方处理这个结构性问题。中国政府的理财能力明显较印度政府为佳,中国税收占GDP的比例较印度为低,但政府的财政赤字过去三年却只有GDP的1.4%。

           过去几年,外资大量流入中印。在极度容易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及家庭纷纷积极提高举债,在2001至2005年的五年间,印度的负债与GDP比例上升26%,远高于中国同期的7%增幅。更大的问题是,印度增加的举债主要用来消费,而非提高生产力。中国在这一项的得分,可算是大比数抛离印度。

                                                          比拼五:吸资能力

             过去三年多,中印两国皆有巨大的吸资能力。不同的是,印度吸引的以热钱为主,超过80%投入金融资产,而印度是以很低的实质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则不然,是以出口赚取外汇,加上高储蓄率支持投资及经济增长;而中国吸引的外国资金中,有七成是投资实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从吸资能力看,中国较能吸引长期资金,较为实在,这一回合又是中国优胜。

                                                         比拼六:金融体系

              过去几年,中、印两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皆有很大改善。中国由2003年的17.8%,回落到2006年第三季的7.3%,同期印度的不良贷款比率则从8.8%回落到3.3%。中国不良贷款比率大幅减少,主要是透过行政手段,包括政府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收购不良贷款,并且向银行注资。印度的不良贷款减少,则是透过银行营运逐渐改善达到,相比中国更为健康。两地银行体系皆有信贷质素不佳的问题,共通点是两者皆对地产行业的借贷过多。

          整体而言,印度拥有一个相当稳健的银行体系,建立已久的股票交易所亦已非常成熟;中国相对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在风险定价及谨慎放贷方面仍处不成熟阶段。但国有银行股份化后,一定有所改善。

                                                          比拼七:政府政策

           中国已展开全面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并动用大量资源投入发展。印度在经济改革方面较为被动,而且畏首畏尾,政府的管理能力亦不善。准确点说,印度政府政策的失败,除了反映在庞大财政赤字上,亦反映于劳动法、保留小规模产业生产,甚至贸易政策中的深层次障碍。而这些障碍正令印度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扩张远远落后于中国,亦因而未能吸纳大量FDI。有句话很贴切地描述印度及中国近年的繁荣——“中国的繁荣得益于政府政策,印度的繁荣则源自克服政府政策的阻碍。”政府政策一环,自然又是中国占优。

                                                                比拼八:制度

             印度拥有发展完善的私人部门、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稳定的民主政治及言论自由空间,这些方面较中国优胜。
                                                 比拼九:人口结构

                        印度及中国同样是世界人口大国,印度更以人口年轻见称,印度有一半人口为30岁以下,亦就是说,将来印度的劳动人口负担比率将远较中国为低。以上是利好的一面,但有关因素并不影响两国的短期展望。
从近一点的角度看,在吸引劳动力进入生产环节的能力方面,印度不及中国。例如1993—94年及1999—2000年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6.5%,但就业增长率仅1%。因此,在人口结构一环,印度也只能算险胜中国。
                                               比拼十:股市投资价值

         印度股票市场远较中国来得成熟,上市公司的企业管制较中国为佳,上市公司数目亦较中国多。与经济相反,中国股市属半封闭市场,不及印度开放。不过,投资是为了未来,亦因为中国比印度在这方面更需要改善,上升的空间也更大。

         以估值计,印度孟买指数市盈率为26倍,较中国H股的22倍为高。但由于孟买指数平均盈利增长率达25%,预期市盈率20倍,与H股估值实际相若。但印度股市与A股的估值相比则较低,上海及深圳A股的预期市盈率分别达32倍及41倍;当然A股2007年的重估概念,却非印度能及。股市投资价值的评分,现阶段印度与中国可谓旗鼓相当。

         综合以上各大比拼,可发觉中国的宏观条件远较印度为佳,抵抗环球经济放缓的能力亦高于印度。但在微观的公司层面,印度则较中国佳。不过由于2008年奥运效应在2007年起动,相信中国在2007年可跑赢印度!综合而言,或在可见将来,中国的投资价值仍较印度为高。
所谓的龙象之争是西方国家为了制衡中国而炮制的!其实在西方国家政客和学者眼里印度根本就与中国不是一个档次!可笑印度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处处与中国比:L
无聊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