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 世纪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46:15
[B](原创)

作者按:下文中的曹**,《参考消息》2003年11月4日15版,《家臣眼中的宋美龄》还提及他;宋**、马**,是目前台湾新闻中风头正健的人物;至于蒋**,读者自己去推断罢。[/B]


“海右此亭古,历下名士多”,1998年10月的一天,我和我的舅父还有表弟,陪着志奇阿姨游览到了大明湖中的历下亭。JN市的气候几乎没有春天,过了冬天夏天就来了,唯有这秋天才是最好的季节。可是在这秋高气爽的大明湖畔,我的心情却爽不起来。志奇阿姨明天就要走了。

志奇阿姨是我舅父和我母亲年轻时期的好朋友,她们都是湖南人。大约是60年前,大概也是一个秋天,我舅父和我母亲曾到南京的志奇姨家去作客,一住就是几个月。奇志阿姨的先生叫***,当时好象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位教育厅长,以后去了台湾,做到了“考试院”副院长,已故去多年。自从我儿时记事起,我母亲就经常说起志奇阿姨,经常说起她们年轻时一起玩耍时快乐的日子。那时我小,不懂事,冷不叮一句:“你不是说志奇阿姨去了台湾,再也见不着她了吗?”,听到这句话,我母亲的脸立刻就阴下来,再也不说话了。而那时的我,也会产生一种惆怅,一种莫明其妙的惆怅。这个志奇阿姨啊,对我来说,是既亲近又遥远。说亲近,是因为我母亲总是提起她;说遥远,是因为我从未见过她,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她。

是梦吗,是我母亲没有做完的梦?98年我舅父去美国探亲,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上了志奇阿姨,当他把志奇阿姨带到我面前时,我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苍天有眼,竟然还能让我在有生之年,在自己的家里接待志奇阿姨,来圆我母亲的梦,还我母亲的愿了。悲的是,志奇阿姨啊,您来得太晚了,我母亲已经走了,她带着那思念的梦,永远地走了,您再也无法见到她了。她去世之前还念叨过您,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机会在生前见您一面呢!

我家住在SD省**集团高层公寓的21层上,儿子在广州读硕士,我把丑阿姨带到我儿子住的房间里,对她说:“你就住这里吧!”志奇阿姨看着我说:“这就是我的闺房了!”我心想:老小、老小,这人上了年纪,就有点象小孩了。可志奇阿姨是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明白了,她看到了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志奇阿姨对我说:“你们的住房条件还不错,我在台北也有一套类似的公寓。”志奇阿姨还说,他们刚到台湾时也是很艰难的,日子过得蛮辛苦......。我说,在大陆,我父母亲那一代人也是很艰苦的。于是我给丑阿姨讲了一个小“故事”。

1979年我结婚时我母亲对我说,准备送给大儿媳妇(我在家是老大)一条金项链,可后来就没了音讯;再后来我弟弟结婚时她也是这样说的,可我和弟弟一直都没有见到过金项链。94、95年,在间隔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我父母亲都不幸相继病逝,由于他们走得太仓促,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我和弟弟在清理父母亲的遗物时,才发现他们所有的存款加在一起也只1000元人民币。直到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为什么我母亲再也不提那金项链的事了。直到现在我都恨自己,感到无比的内疚。我虽结婚十几年了,也经常到父母身边嘘寒问暖,可是对他们的真实生活,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又能了解多少呢?他们说走就走了,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愧疚和悔恨!

说来令人难以至信!要知道,我父亲可是在大陆解放前夕,最早跟着解放军进城的那批“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啊,是SD省电力系统的“创业元老”啊,想不到竟如此清贫!这些年来,台湾发展了,大陆也发展了,进步了。如果我父母亲还在世,也会住到我们这座楼上来的,而且住房面积会比我的大一倍。讲着、讲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志奇阿姨的眼睛也湿润了。

“我就要走了!”志奇阿姨的话打打断了我的沉思,让我又回到现实中来。“还是多住几天吧,我母亲的愿还没还完呢!”我恳求志奇阿姨。“台湾也有很多湖南人,宋**、马**都是。马**的母亲见了我还直呼‘老祖宗’呢!我得赶紧回去帮助马**竞选台北市长,一定要让他胜出!”志奇阿姨看着我的眼睛说。我这才发现志奇阿姨的目光很深沉,深沉得就象这大明湖的秋水。这样的理由,我还能说什么呢?望着眼前这深沉的秋水,那孩时的、莫明其妙的惆怅又向我袭来。我想打破这种惆怅,我捡起一粒石子,向湖里扔去,在湖中溅起了波纹。那一圈圈的波纹,后浪推着前浪,不断地向前延伸着,放大着。我想,这放大的波会越过湖的南岸,越过千佛山、泰山,越过淮河,越过长江,越过大半个中国,直抵岳麓山下、湘江江畔。岳麓山下的碑牌上,镌刻着“惟楚有才”的铭文,正是这铭文,激励着多少湘江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前扑后继!岳麓山下的长沙,也是我父母亲早年成长、求学的地方。长沙、台北、JN,构成了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我可敬的志奇姨啊,沿着这个大三角形,整整走了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短短的一瞬间;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它却是一段长长的历史。我要告诉海峡两岸的湖南人,我的志奇姨啊,她走得太沉重,太漫长,太艰难了!

“我还会来的!”这是在JN火车站送别志奇阿姨时,她留给我们的话。

和志奇阿姨分别时,我拜托了她一件事。说起来,又令人心碎。我父亲早年在长沙一中上学时,有一位很要好的同班同学,叫曹**,湖南益阳人。高中毕业后,我父亲进了湖南大学,曹伯父进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从此两人就失去了联系。大陆解放后,父亲曾多方打听曹伯父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讯。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前夕,我要“支边”,去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临行前,父亲突然对我说:“听说你曹伯父解放前夕去了台湾,给*蒋当秘书。你以后再不要跟任何人提及此事!”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我理解我的父亲。1975年,我从边疆返城,回到了JN市,并有幸进入SD省电力系统工作。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父亲又经常提起了曹伯父。1995年春节,父亲对我说:“又是一年过去了,你曹伯父还没有音讯,不知道他人还在不在?如果在,你一定替我找到他。唉,我是见不到他了!”我说:“爸,你瞎说什么呢!你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我们还要给你过米寿呢!”春节过后一个多月,1995年4月9日我父亲因患脑梗塞,在SD省电力医院去逝了。这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他刚刚迈进84岁的门坎。母亲刚去逝半年多,父亲又去逝,我心理上实在难以承受。母亲给了我一位志奇阿姨,父亲又给了我一位曹伯父,我如何能实现父母亲的遗愿呢?志奇阿姨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希望,而且觉得父亲在冥冥之中催促我:赶快找志奇阿姨,她会帮你找到曹伯父。当我把写着曹伯父名字的纸条递给志奇阿姨时,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生怕她说“此人已不在了,不认识、不知道”之类的话。志奇阿姨接过纸条,只看了一眼,马上就说:“曹**,我知道,我能帮你找到他。”听了这句话,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可是目送着志奇阿姨乘坐的火车远去了,我的心又提了起来。什么时候会有消息呢?

半年过去了,1999年5月底,我收到了舅父的一封信。信中有曹伯父在台北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这都是志奇阿姨的功劳。谢您了,志奇阿姨,我衷心祝愿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我不敢冒然给曹伯父通电话。6月初我写了一封给曹伯父的信,寄给广州上大学的儿子,让他拜托一位台湾来的同班同学(这也是一种缘份),由她或寄、或送至曹伯父家中。因为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台湾来的学生自然要回台湾。8月初,我收到了曹伯父的回信。曹伯父在信中说:“令尊的遗愿,令我非常感动!由于多年战乱,使人民搬迁流离,家庭分散,朋友阻隔,所在多有。”“愚早年服务军府,中年转入新闻界,早已退休。望九之年,惟盼天下早日太平,人民得享安乐生活,于愿足矣。”并勉励我儿子:“效法祖父,青年时期,努力学习,将来服务国家。”以曹伯父髦耋之年,尚有如此拳拳之心。真乃是:其情至真至诚,其诚至善至美矣!

2000年春节,我第一次和曹伯父通电话。曹伯父在海峡的那边,我在海峡的这边。海峡那边的曹伯父对我说:“在长沙一中时,我和你爸爸是同班最要好的同学,我们两人学习都很好。经常是,你爸爸考第一时,我考第二;我考第一时,你爸爸考第二......这么多年了,你爸爸为什么就不知道往(国民党)中央党部给我写封信呢?”说着、说着,我听着曹伯父的声音象是哽咽了,曹伯母把话筒接了过去。曹伯母告诉我,她是四川人,她问起了我的妻子,我的孩子......。1933年我父亲和曹伯父高中毕业后分手,到1995年我父亲去逝,整整62年啊,从未见过面、通过信,还能保持如此同窗情谊,也只有在现代中国,海峡两岸,跌宕起伏的风云史中才能找到!

2001年春节前夕,我打电话向曹伯父请安,是他女儿接的。她告诉我,她爸爸、妈妈外出散步去了,她知道我,她也是刚从美国回来。我们互致了问候。

2002年正月,我和妻子去长沙过春节,志奇阿姨终于没有再来......。“我还会来的!”这句话,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2003年春节,我给曹伯父打电话,没人接。我疑窦顿生,于是托一位“支边”战友的姐夫(也是在台湾的湖南人,与蒋**私交甚笃)去打听。海峡那边传来的消息说,曹伯父已病重住院,他儿媳感谢我托人转达的问候。以现在的环境,我没有去海峡那边探亲、旅游的自由。我不知道病床上的曹伯父是否还能听到我的问候;我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是否还能见到曹伯父,以实现我父亲最后的遗愿。海峡两岸的朋友们能帮我吗?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6 0:25:03编辑过]
[B](原创)

作者按:下文中的曹**,《参考消息》2003年11月4日15版,《家臣眼中的宋美龄》还提及他;宋**、马**,是目前台湾新闻中风头正健的人物;至于蒋**,读者自己去推断罢。[/B]


“海右此亭古,历下名士多”,1998年10月的一天,我和我的舅父还有表弟,陪着志奇阿姨游览到了大明湖中的历下亭。JN市的气候几乎没有春天,过了冬天夏天就来了,唯有这秋天才是最好的季节。可是在这秋高气爽的大明湖畔,我的心情却爽不起来。志奇阿姨明天就要走了。

志奇阿姨是我舅父和我母亲年轻时期的好朋友,她们都是湖南人。大约是60年前,大概也是一个秋天,我舅父和我母亲曾到南京的志奇姨家去作客,一住就是几个月。奇志阿姨的先生叫***,当时好象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位教育厅长,以后去了台湾,做到了“考试院”副院长,已故去多年。自从我儿时记事起,我母亲就经常说起志奇阿姨,经常说起她们年轻时一起玩耍时快乐的日子。那时我小,不懂事,冷不叮一句:“你不是说志奇阿姨去了台湾,再也见不着她了吗?”,听到这句话,我母亲的脸立刻就阴下来,再也不说话了。而那时的我,也会产生一种惆怅,一种莫明其妙的惆怅。这个志奇阿姨啊,对我来说,是既亲近又遥远。说亲近,是因为我母亲总是提起她;说遥远,是因为我从未见过她,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她。

是梦吗,是我母亲没有做完的梦?98年我舅父去美国探亲,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上了志奇阿姨,当他把志奇阿姨带到我面前时,我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苍天有眼,竟然还能让我在有生之年,在自己的家里接待志奇阿姨,来圆我母亲的梦,还我母亲的愿了。悲的是,志奇阿姨啊,您来得太晚了,我母亲已经走了,她带着那思念的梦,永远地走了,您再也无法见到她了。她去世之前还念叨过您,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机会在生前见您一面呢!

我家住在SD省**集团高层公寓的21层上,儿子在广州读硕士,我把丑阿姨带到我儿子住的房间里,对她说:“你就住这里吧!”志奇阿姨看着我说:“这就是我的闺房了!”我心想:老小、老小,这人上了年纪,就有点象小孩了。可志奇阿姨是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明白了,她看到了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志奇阿姨对我说:“你们的住房条件还不错,我在台北也有一套类似的公寓。”志奇阿姨还说,他们刚到台湾时也是很艰难的,日子过得蛮辛苦......。我说,在大陆,我父母亲那一代人也是很艰苦的。于是我给丑阿姨讲了一个小“故事”。

1979年我结婚时我母亲对我说,准备送给大儿媳妇(我在家是老大)一条金项链,可后来就没了音讯;再后来我弟弟结婚时她也是这样说的,可我和弟弟一直都没有见到过金项链。94、95年,在间隔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我父母亲都不幸相继病逝,由于他们走得太仓促,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我和弟弟在清理父母亲的遗物时,才发现他们所有的存款加在一起也只1000元人民币。直到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为什么我母亲再也不提那金项链的事了。直到现在我都恨自己,感到无比的内疚。我虽结婚十几年了,也经常到父母身边嘘寒问暖,可是对他们的真实生活,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又能了解多少呢?他们说走就走了,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愧疚和悔恨!

说来令人难以至信!要知道,我父亲可是在大陆解放前夕,最早跟着解放军进城的那批“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啊,是SD省电力系统的“创业元老”啊,想不到竟如此清贫!这些年来,台湾发展了,大陆也发展了,进步了。如果我父母亲还在世,也会住到我们这座楼上来的,而且住房面积会比我的大一倍。讲着、讲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志奇阿姨的眼睛也湿润了。

“我就要走了!”志奇阿姨的话打打断了我的沉思,让我又回到现实中来。“还是多住几天吧,我母亲的愿还没还完呢!”我恳求志奇阿姨。“台湾也有很多湖南人,宋**、马**都是。马**的母亲见了我还直呼‘老祖宗’呢!我得赶紧回去帮助马**竞选台北市长,一定要让他胜出!”志奇阿姨看着我的眼睛说。我这才发现志奇阿姨的目光很深沉,深沉得就象这大明湖的秋水。这样的理由,我还能说什么呢?望着眼前这深沉的秋水,那孩时的、莫明其妙的惆怅又向我袭来。我想打破这种惆怅,我捡起一粒石子,向湖里扔去,在湖中溅起了波纹。那一圈圈的波纹,后浪推着前浪,不断地向前延伸着,放大着。我想,这放大的波会越过湖的南岸,越过千佛山、泰山,越过淮河,越过长江,越过大半个中国,直抵岳麓山下、湘江江畔。岳麓山下的碑牌上,镌刻着“惟楚有才”的铭文,正是这铭文,激励着多少湘江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昌盛,前扑后继!岳麓山下的长沙,也是我父母亲早年成长、求学的地方。长沙、台北、JN,构成了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我可敬的志奇姨啊,沿着这个大三角形,整整走了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短短的一瞬间;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它却是一段长长的历史。我要告诉海峡两岸的湖南人,我的志奇姨啊,她走得太沉重,太漫长,太艰难了!

“我还会来的!”这是在JN火车站送别志奇阿姨时,她留给我们的话。

和志奇阿姨分别时,我拜托了她一件事。说起来,又令人心碎。我父亲早年在长沙一中上学时,有一位很要好的同班同学,叫曹**,湖南益阳人。高中毕业后,我父亲进了湖南大学,曹伯父进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从此两人就失去了联系。大陆解放后,父亲曾多方打听曹伯父的下落,但一直没有音讯。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前夕,我要“支边”,去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临行前,父亲突然对我说:“听说你曹伯父解放前夕去了台湾,给*蒋当秘书。你以后再不要跟任何人提及此事!”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我理解我的父亲。1975年,我从边疆返城,回到了JN市,并有幸进入SD省电力系统工作。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父亲又经常提起了曹伯父。1995年春节,父亲对我说:“又是一年过去了,你曹伯父还没有音讯,不知道他人还在不在?如果在,你一定替我找到他。唉,我是见不到他了!”我说:“爸,你瞎说什么呢!你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我们还要给你过米寿呢!”春节过后一个多月,1995年4月9日我父亲因患脑梗塞,在SD省电力医院去逝了。这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他刚刚迈进84岁的门坎。母亲刚去逝半年多,父亲又去逝,我心理上实在难以承受。母亲给了我一位志奇阿姨,父亲又给了我一位曹伯父,我如何能实现父母亲的遗愿呢?志奇阿姨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希望,而且觉得父亲在冥冥之中催促我:赶快找志奇阿姨,她会帮你找到曹伯父。当我把写着曹伯父名字的纸条递给志奇阿姨时,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生怕她说“此人已不在了,不认识、不知道”之类的话。志奇阿姨接过纸条,只看了一眼,马上就说:“曹**,我知道,我能帮你找到他。”听了这句话,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可是目送着志奇阿姨乘坐的火车远去了,我的心又提了起来。什么时候会有消息呢?

半年过去了,1999年5月底,我收到了舅父的一封信。信中有曹伯父在台北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这都是志奇阿姨的功劳。谢您了,志奇阿姨,我衷心祝愿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我不敢冒然给曹伯父通电话。6月初我写了一封给曹伯父的信,寄给广州上大学的儿子,让他拜托一位台湾来的同班同学(这也是一种缘份),由她或寄、或送至曹伯父家中。因为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台湾来的学生自然要回台湾。8月初,我收到了曹伯父的回信。曹伯父在信中说:“令尊的遗愿,令我非常感动!由于多年战乱,使人民搬迁流离,家庭分散,朋友阻隔,所在多有。”“愚早年服务军府,中年转入新闻界,早已退休。望九之年,惟盼天下早日太平,人民得享安乐生活,于愿足矣。”并勉励我儿子:“效法祖父,青年时期,努力学习,将来服务国家。”以曹伯父髦耋之年,尚有如此拳拳之心。真乃是:其情至真至诚,其诚至善至美矣!

2000年春节,我第一次和曹伯父通电话。曹伯父在海峡的那边,我在海峡的这边。海峡那边的曹伯父对我说:“在长沙一中时,我和你爸爸是同班最要好的同学,我们两人学习都很好。经常是,你爸爸考第一时,我考第二;我考第一时,你爸爸考第二......这么多年了,你爸爸为什么就不知道往(国民党)中央党部给我写封信呢?”说着、说着,我听着曹伯父的声音象是哽咽了,曹伯母把话筒接了过去。曹伯母告诉我,她是四川人,她问起了我的妻子,我的孩子......。1933年我父亲和曹伯父高中毕业后分手,到1995年我父亲去逝,整整62年啊,从未见过面、通过信,还能保持如此同窗情谊,也只有在现代中国,海峡两岸,跌宕起伏的风云史中才能找到!

2001年春节前夕,我打电话向曹伯父请安,是他女儿接的。她告诉我,她爸爸、妈妈外出散步去了,她知道我,她也是刚从美国回来。我们互致了问候。

2002年正月,我和妻子去长沙过春节,志奇阿姨终于没有再来......。“我还会来的!”这句话,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2003年春节,我给曹伯父打电话,没人接。我疑窦顿生,于是托一位“支边”战友的姐夫(也是在台湾的湖南人,与蒋**私交甚笃)去打听。海峡那边传来的消息说,曹伯父已病重住院,他儿媳感谢我托人转达的问候。以现在的环境,我没有去海峡那边探亲、旅游的自由。我不知道病床上的曹伯父是否还能听到我的问候;我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是否还能见到曹伯父,以实现我父亲最后的遗愿。海峡两岸的朋友们能帮我吗?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6 0:25: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