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常,唯佑勇者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1:36:23
天道无常,唯佑勇者

——从鸦片战争再谈勇与谋

                                                      公  主 
 
         一般非历史专业的年轻人大概如我一样,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三个来源,一、中学历史课,二、老黑白电影《鸦片战争》三、谢晋新拍的《鸦片战争》。



        这三个来源可使人获得这样的印象:1、清廷如何腐败无能,语焉不详,极为要领化;对英无夷船坚厉炮则极为渲染,特别是谢晋的《鸦片战争》尤甚,给从的印象是英夷船坚厉炮,我则大刀长矛,故必败无疑。
 



      如果仅看到英夷船坚炮厉=必胜,则会过滤许多东西,满清正是过滤掉这许多东西,才在鸦片战争后又一切如常,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什么也没有做,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起,火烧圆明园之后,才蹒跚起步,在阻力重重下开始了缓慢的洋务运动。
 
        其实鸦片战争中国未必一定会败,用魏源的说法有八次转机,三组矛盾,抓住其中任何一次转机,利用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历史都可能重写。即使战败,也有多种,而清廷选择的是最愚蠢的,损失最惨重,最无尊严的一种战败。
 
       其实,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十九世纪的这场战争,一方是完成了工业革命蒸蒸日上侵略成性的英国,一方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清廷战败是必然的,写本文的目的,只是想说:在战争中不肯认真打仗的政府,在和平时期也绝不可能认真进行改革,如果清廷在鸦片战争中进行过真正的抵击,即使战败,也并不可怕,那会刺育它的,即会励精图志,因为通过与对手的真正较量,才知道对手的长处和利害,而清廷完全采用的是投降主义,既然通过割地赔款可以求得苟安,中国地大物搏,下一次照此就是了,晚清七十余年,也果真照着这一模式处理历次对外战争,其模式为:1、从不认真备战,2、从未认真打仗,3、一旦战败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4、战争过去后,一切照旧,又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对鸦片战争进行总体论述,这非我这样的业余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又非历史专业的人力所能逮,免为之,只选几个关节点。
 
一、从第七次转机,三元里抗英说起

       英夷的战略是高明的,从战略上就选择了“游击战”,选点进攻,专打设防不严之处,专乘我疲之时,加之训练有素,武器先进,几乎是攻必取,战必胜,但英夷的这一套也非无懈可击,在鸦片战争前,越南、缅甸就以武力成为功的抗击了英国的武力进攻,他们采用的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引敌入洞,关门打狗的战略,把英融会贯通引入内陆,洋炮无所施,洋枪亦威力大减。利用大刀长矛和地理优势痛歼之,英夷占不到便宜,只得撤退。
 



      三无里抗英也是类似的事件,其时,鸦片战争中,众多次乡民自卫和战争都极勇敢,成效反做到比正规军大的多,而三元里不过是其中较著名的一次,魏源之所以称为鸦片战争中的第七次转机,是因为它的战果实在太辉煌了:打死三百余英夷,其中包括首领伯麦、毕霞,战利品有英王黄金诏书、调兵印信、两门大炮、枪械千余件。


       而这次战斗的起因是英军烧杀奸淫的暴行激起了当地农民的仇恨,在官军一触即溃的情况下,要么任英夷烧杀奸淫,要么奋起自卫,他们的武器只是大刀长矛和锄头镰刀,就是这群乡巴老远比官军懂得战略战术,这群乡巴老采用且战且退的战术,把英夷诱入牛栏冈。
 
“斯时也,重重叠叠,遍野漫山,已将夷兵困在核心矣”(《三元里打仗日记》)占至下午天降大雨,英夷火药尽湿,在肉搏战中,乡民用大刀长矛“杀之如切瓜”英国人称之为“黄蜂阵”。(这也是超限战吧!)
 
但中国老百姓是善良的,当英夷困在耆定台时“村民但环立山麓,相约听其饿毙”。

       三元里,四方炮台,耆定炮台,围困英夷千人,其中包括义律,如果不痛歼之,在谈判中也是绝好的筹码,(当时就有人这样建议),可清廷竟为了表示他们是多么的热爱和平,强令村民散去,在清廷手里,败是败,胜亦败。
 
英军撤退后贴出告示:我们英国人是宽厚仁慈的,所以不准备对三元里事件进行报复!
 
     而三元里民又一次对英夷下了战表:要求“卜日交战”,并指出“尔如果能,就不该求转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苦不杀尽尔等猪狗,使非顶天立地男子汉”。面对如此飞扬跋扈的挑衅性的战表,英吉利的绅士们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此地人不好惹,还是溜之大吉为好!
 
       事实上,在2年余的鸦片战争中,凡是我方可圈可点有勇有谋的战斗,大多是乡巴老和少数清军激于义愤,违抗不抵抗命令而独自出战的。
 
        据魏源记载:十七日,洋船汽车次退出,有一艘大船搁浅,附近乡民又想截住火烧,祁贡告谕制止,始解散。而新安县开举人瘐体群,也于初四夜半,率火舟三队,从穿鼻洋乘潮攻打虎门的洋船,轰击洋船后舱,双桅飞起空中,全船俱毁,余船皆弃锚纷纷逃窜。还有佛山乡兵,也在龟冈炮台截击敌人,把占上风头施放毒烟。大帅先后奏报朝廷。皇上下诏责备诸将空自调集各省官兵,反不如区区乡后,令一切交部议处。义律也又气又恨,强自发布伪告示,说:“百姓此次顽抗,蒙大英长官宽容,后不得再犯”。
 
       粤民愤恨至极,也回书声义律:“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尔前日被围时,何不能力战自拔,而求救于首府?此次因奸相受尔笼络,主和撤方,故尔得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划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焚尔船舰,歼尔丑类,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当时南海、番禺二县民兵三万六千,昼夜演练。义律侦知内河已有戒备,终地不敢报复。

        以上都是兵不如民的铁证,其时,官军也有一次绝好的机会,类似于三元里时的情况,但由于主帅文蔚早被吓破了苦胆,连夜狂逃,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一路上赏了轿夫赏船夫,主将逃命,全军溃散,如山的军用物资全部资敌。这就是姚江,慈奚谷、大宝山、长溪岭战役:



 
       中英从未打过海战,都是英夷登陆战,而一旦远离敌舰炮程,其战斗力即大减,故此,英国人采用的贯用战术是一旦深入内陆,即将原原船撤离,“破釜深舟”,以增加战斗力,但也是我们利用人多势众,地形地物的绝好时机。



 
        英夷屡用此术,清军竟一次也没有抓住战机,最典型的是这次大宝山战役,朱贵率兵四百,自晨八时至午后二时,打死洋兵多人,击毙首领巴麦尊,我军隐藏在崖石林木间,竟无一人受伤,敌夷深入内陆几十里,可谓死地,且已呈战败之相,敌夷死战,方园十余里都是清军部队朱贵请求文蔚增援,文蔚坚持不许,等敌分兵四百迂回侧后攻击,朱贵父子战死,文蔚闻之,立即逃之夭夭,被魏源称为第八次转 机的大好机会就这样丧失在畏敌如虎的主将文蔚手中。




 
       如果说在清军中,有一个勇敢的士兵,后面就有十个怯懦的士兵,有一个如朱贵这样视死血战的将领,背后就有一百个望风而逃不战即溃的将领。项夷占十城,有九个城是如入无人之境,而凡是认真抵抗的,也都使英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大多数清军在大多数战斗中都被吓破了苦胆,那里还谈得上扬我之长,避我之短,诱敌深入利用地形地物,夜战等计谋、战术!



 
勇有四个层次,士兵的勇,将领的勇,统帅的勇,整体的勇。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清廷是帅不如将勇,将不如兵勇,兵不如“乡巴老”勇。即使有坚船利炮,也必败无疑。
 



       即使有少数有气节的将领,不是战死,就是气死,或自杀以保名洁,其中有:藏纡青因对奕经的不抵抗而气的左眼失明,隆文亦被奕山活活气死。钦差大臣裕谦因手下将领溃逃沉水自杀。大学士王鼎,修具遗疏“顿时气绝”。这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官,其余名气小的被活活气死的一般史书不会记载。林则徐虽未被气死,但他悼关天培的挽联亦足表内心的忧愤: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闻异类亦钦伟杰,归魂相送面如生。




 
二、清军的大炮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夷缴获的大炮不下一千六百门,多数是未经使用,即资敌,以我炮轰我,而清军是如何利用大炮的呢?有人撰文说甲午海战中清军大炮百发只中5发,那已经是很大进步,鸦片战争中,百不中一甚至数百发不中一发。




 
           第一次厦门战役,打了数百炮,仅中敌一枚,仅这一炮,炸中火药舱,敌船沉,洋船被吓跑了,二次定海战役也只发炮数百,也仅中一发,敌火轮船被严重击伤,敌船也吓跑了。其它战役也莫不如此,敌人炮先进,我炮落后,但即使如此,只要百发中十发,从纯军事上讲,战争都会改写,我炮落后还在其次,百发不中一发才是关键,况且清军有九千斤大炮到一千大炮两千余门,九千斤大炮虽不是开花弹,敌木质铁甲舰中一枚也足已受重创,数枚也可击沉,而英夷的非铁甲的木质舰,二、三千斤的炮也足以击毁。


        故此两部电影,特别是极力渲染敌炮的威力,给人印象英夷全赖大炮,而问题的关键是我炮百不中一,这些大炮在清军手中是摆设,被敌夷夺去后,反来毁击清军,用得到是得心应手。




 
三、汉奸发生学
 
有人著文“汉奸发生学”,鸦片战争中的汉奸发生学尤其发人深思。



 
英夷战胜有三大优势:战略上的“游击战”,其二,战术上的“破釜沉舟”等,第三大量利用汉奸。没有汉奸,英夷就没有了眼晴和耳朵,对沿海水况,内河水情很难了解清楚,到了陆地上在水网山峦之中,没有汉奸引路,更是难以掌握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最多时有二千多名汉奸和英国人一起攻打城池,而英国在战争初期总共只有四千远征军,到后期总共也才达到1万5千人,每次战斗,一般只能投入一两千人,最多是也只有6千多人投入战斗,可以说,没有汉奸,鸦片战史也将重写。




 
可这成千上万的汉奸是如何产生的呢?绝大部分是清廷逼良为娼,不得已做了汉奸。
 
试想中国人对红毛绿发,周身是毛,鹰鼻鹤腿,口说鸟语的洋夷怎么可能一心呢?





      在林则徐主政时,是没有汉奸的。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大量招募乡勇,渔民、海盗,这些人习水性,熟地理,生性悍勇不怕死,多达五千名,林则徐如此做法,部分原因乃是看了西洋报纸,得知洋人怕海盗不怕清军,并且下令杀一白人赏银二百元,杀一黑人一百元,杀义律赏银二万元,缴获财物全数充赏。这一招极利害,吓得英夷疑忌所有中国人,统统打发走。




 
       但到琦善及以后的钦差主政后,开门揖盗自毁长城撤海防,撤内河暗桩,水师裁减三分之二,把5000名壮丁水勇全数遣散,水兵和乡勇失去收入和职业,被英夷收卖,成了雇佣军,倒成了英夷十分得利熟悉内情地形的助手,沙角,大角炮台就是千多“逆党”攻陷的,更为严重的是官军抓到汉奸,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斩杀,使这些汉奸也只好跟英夷干到底了。



 
厦门战役,打到关键时间也是汉奸(被遣散的水勇)作内应英军才轻易得手的。




        而更为惊人的是清军集体变成汉奸的事件:乍浦之战,驻防旗兵,平日凌辱汉人,战时又动辄骂汉人是汉奸,因此福建水勇恨上加恨,纵火内应,放火大烧满人营盘,那乍浦之战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时绝大多数汉奸都时刻想着从良,怎可能与红毛英夷真的一心呢?在奕山主政时,有三千汉奸回归官府,在香港的汉奸主动提出愿立功赎罪,向清政府请救由他们重修虎门炮台,并建议乘令月初涨潮,出其不意,与香港汉奸里应外合,火攻洋船,一举歼灭洋人。奕山对此请求不但不支持,唯恐触怒洋人,下令不许。这些尚有中国心的汉奸在吃了闭门羹后会做何感想呢?!这满清的钦差大臣此汉奸还奸上十倍百倍。



 
       其时从三元里抗英到这香港汉汉主动请缨杀敌,到清廷琦善等大臣屡屡向英夷进献猪鸡马羊犒赏英夷,到下令不准开炮,撤去一切防务,怎么是一个英夷船紧炮利定会得胜的宿命观点能解释得通呢?


 
          还是英国人看到了要害怕乡勇海盗而藐视清军。漳、泉、惠、潮人,械斗则争先赴敌,杀头则视死如归,舟战则出没有风涛,如履平地,水战火攻,尤称绝技。而林则徐之后诸钦查大臣,怀疑广东人全是汉奸,并且官军在英夷面前一触即溃,对广东当地人则穷凶极恶,以至在英夷攻城时,大多数老百姓袖手旁观,岂有不败之理。




 
四、法国人顿足而去,驻藏大臣无地自容



 
         帝国主义在争夺贸易和殖民地有合作,但本质上是尖锐对立的,狗咬狗事屡见不鲜,而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家独大,并要求美、法等接受英国管理,早已引起美法等不满,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多,一切正常贸易中断,法美等损失巨大,多次要求和清朝合作,对付英国,法国人并帮助广东人造水雷、美国人卖给林则徐一条千余吨装有二十门大炮的军舰,到战争后期,法尤其积极,派来二艘军舰,请求参战,奕山拖延不报朝廷,法国军舰足足等了半年,等《南京条约》签订法国人气的顿足而去,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又要求法美商人在英国人处登记,法美深感气愤,都派来军舰,并上书清廷,请允许军舰留在闽粤,仅遣贡使数人由陆路进京,以示“诚意”明显暗示美法等国与清廷联合对付英国,这时清廷早就吓破了胆,更无一人通洋务(林则徐主政两次上书朝廷,主张以夷制夷),一概拒绝,耆英竟然替英国化解了与美法等国矛盾,同意法美与英国人一样待遇,这样法美不仅不恨英国了反而感谢英国了。
 



其实英国虽然船坚炮利,但毕竟是劳师远征,军费也是浩大支出,况且中断2年多贸易不仅损失巨大,且一切中外正常贸易也全中断,鸦片商与非鸦片商也有矛盾。



 
        林则徐主政要求外商具结,美国的十一艘商船进港具结,英国的两艘商船也不顾义律的阻碍前来具结。1840年,查顿就指出和清廷议和因为“渴望弄到茶叶,不惜任何手段地去搞,要是再没有来货,14个月后,税收就受损失了”,于是义律便与一心求和的杨芳签了停战协定,协定维持了两个月,于是英国“解放了原在封锁中的两万吨船舶,并且使三千万磅茶叶有可能运到英国,这就可使财政部可以收到关税三百万金镑”。可以说清廷放弃了运用经济武器挑起鸦片商与非鸦片商矛盾,英与其它诸国矛盾的一切机会。


 
      比上述事件更愚蠢是天上掉肉饼清廷都不肯张嘴:廓尔喀在印度与西藏之间,受英人欺压,1840年秋,得知中英开战,要求驻藏大臣允许前往攻击英国,以帮助大皇帝惩罚罪人,清廷的回答是:蛮夷相争,天朝不过问,于是廓尔喀停止攻打印度,英军无后顾之忧,在战争后期派大量驻印度英军前往中国,战后,廓尔喀人对驻藏大臣大加嘲讽,驻藏大臣张口结舌无地自容。天道无常,唯佑勇者

——从鸦片战争再谈勇与谋

                                                      公  主 
 
         一般非历史专业的年轻人大概如我一样,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三个来源,一、中学历史课,二、老黑白电影《鸦片战争》三、谢晋新拍的《鸦片战争》。



        这三个来源可使人获得这样的印象:1、清廷如何腐败无能,语焉不详,极为要领化;对英无夷船坚厉炮则极为渲染,特别是谢晋的《鸦片战争》尤甚,给从的印象是英夷船坚厉炮,我则大刀长矛,故必败无疑。
 



      如果仅看到英夷船坚炮厉=必胜,则会过滤许多东西,满清正是过滤掉这许多东西,才在鸦片战争后又一切如常,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什么也没有做,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起,火烧圆明园之后,才蹒跚起步,在阻力重重下开始了缓慢的洋务运动。
 
        其实鸦片战争中国未必一定会败,用魏源的说法有八次转机,三组矛盾,抓住其中任何一次转机,利用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历史都可能重写。即使战败,也有多种,而清廷选择的是最愚蠢的,损失最惨重,最无尊严的一种战败。
 
       其实,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十九世纪的这场战争,一方是完成了工业革命蒸蒸日上侵略成性的英国,一方是固步自封的中国,清廷战败是必然的,写本文的目的,只是想说:在战争中不肯认真打仗的政府,在和平时期也绝不可能认真进行改革,如果清廷在鸦片战争中进行过真正的抵击,即使战败,也并不可怕,那会刺育它的,即会励精图志,因为通过与对手的真正较量,才知道对手的长处和利害,而清廷完全采用的是投降主义,既然通过割地赔款可以求得苟安,中国地大物搏,下一次照此就是了,晚清七十余年,也果真照着这一模式处理历次对外战争,其模式为:1、从不认真备战,2、从未认真打仗,3、一旦战败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4、战争过去后,一切照旧,又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对鸦片战争进行总体论述,这非我这样的业余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又非历史专业的人力所能逮,免为之,只选几个关节点。
 
一、从第七次转机,三元里抗英说起

       英夷的战略是高明的,从战略上就选择了“游击战”,选点进攻,专打设防不严之处,专乘我疲之时,加之训练有素,武器先进,几乎是攻必取,战必胜,但英夷的这一套也非无懈可击,在鸦片战争前,越南、缅甸就以武力成为功的抗击了英国的武力进攻,他们采用的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引敌入洞,关门打狗的战略,把英融会贯通引入内陆,洋炮无所施,洋枪亦威力大减。利用大刀长矛和地理优势痛歼之,英夷占不到便宜,只得撤退。
 



      三无里抗英也是类似的事件,其时,鸦片战争中,众多次乡民自卫和战争都极勇敢,成效反做到比正规军大的多,而三元里不过是其中较著名的一次,魏源之所以称为鸦片战争中的第七次转机,是因为它的战果实在太辉煌了:打死三百余英夷,其中包括首领伯麦、毕霞,战利品有英王黄金诏书、调兵印信、两门大炮、枪械千余件。


       而这次战斗的起因是英军烧杀奸淫的暴行激起了当地农民的仇恨,在官军一触即溃的情况下,要么任英夷烧杀奸淫,要么奋起自卫,他们的武器只是大刀长矛和锄头镰刀,就是这群乡巴老远比官军懂得战略战术,这群乡巴老采用且战且退的战术,把英夷诱入牛栏冈。
 
“斯时也,重重叠叠,遍野漫山,已将夷兵困在核心矣”(《三元里打仗日记》)占至下午天降大雨,英夷火药尽湿,在肉搏战中,乡民用大刀长矛“杀之如切瓜”英国人称之为“黄蜂阵”。(这也是超限战吧!)
 
但中国老百姓是善良的,当英夷困在耆定台时“村民但环立山麓,相约听其饿毙”。

       三元里,四方炮台,耆定炮台,围困英夷千人,其中包括义律,如果不痛歼之,在谈判中也是绝好的筹码,(当时就有人这样建议),可清廷竟为了表示他们是多么的热爱和平,强令村民散去,在清廷手里,败是败,胜亦败。
 
英军撤退后贴出告示:我们英国人是宽厚仁慈的,所以不准备对三元里事件进行报复!
 
     而三元里民又一次对英夷下了战表:要求“卜日交战”,并指出“尔如果能,就不该求转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苦不杀尽尔等猪狗,使非顶天立地男子汉”。面对如此飞扬跋扈的挑衅性的战表,英吉利的绅士们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此地人不好惹,还是溜之大吉为好!
 
       事实上,在2年余的鸦片战争中,凡是我方可圈可点有勇有谋的战斗,大多是乡巴老和少数清军激于义愤,违抗不抵抗命令而独自出战的。
 
        据魏源记载:十七日,洋船汽车次退出,有一艘大船搁浅,附近乡民又想截住火烧,祁贡告谕制止,始解散。而新安县开举人瘐体群,也于初四夜半,率火舟三队,从穿鼻洋乘潮攻打虎门的洋船,轰击洋船后舱,双桅飞起空中,全船俱毁,余船皆弃锚纷纷逃窜。还有佛山乡兵,也在龟冈炮台截击敌人,把占上风头施放毒烟。大帅先后奏报朝廷。皇上下诏责备诸将空自调集各省官兵,反不如区区乡后,令一切交部议处。义律也又气又恨,强自发布伪告示,说:“百姓此次顽抗,蒙大英长官宽容,后不得再犯”。
 
       粤民愤恨至极,也回书声义律:“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尔前日被围时,何不能力战自拔,而求救于首府?此次因奸相受尔笼络,主和撤方,故尔得乘虚深入。倘再犯内河,我百姓若不云集十万众,各出划筏,沉沙石,整枪炮,截尔首尾,焚尔船舰,歼尔丑类,我等即非大清国之子民”。当时南海、番禺二县民兵三万六千,昼夜演练。义律侦知内河已有戒备,终地不敢报复。

        以上都是兵不如民的铁证,其时,官军也有一次绝好的机会,类似于三元里时的情况,但由于主帅文蔚早被吓破了苦胆,连夜狂逃,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一路上赏了轿夫赏船夫,主将逃命,全军溃散,如山的军用物资全部资敌。这就是姚江,慈奚谷、大宝山、长溪岭战役:



 
       中英从未打过海战,都是英夷登陆战,而一旦远离敌舰炮程,其战斗力即大减,故此,英国人采用的贯用战术是一旦深入内陆,即将原原船撤离,“破釜深舟”,以增加战斗力,但也是我们利用人多势众,地形地物的绝好时机。



 
        英夷屡用此术,清军竟一次也没有抓住战机,最典型的是这次大宝山战役,朱贵率兵四百,自晨八时至午后二时,打死洋兵多人,击毙首领巴麦尊,我军隐藏在崖石林木间,竟无一人受伤,敌夷深入内陆几十里,可谓死地,且已呈战败之相,敌夷死战,方园十余里都是清军部队朱贵请求文蔚增援,文蔚坚持不许,等敌分兵四百迂回侧后攻击,朱贵父子战死,文蔚闻之,立即逃之夭夭,被魏源称为第八次转 机的大好机会就这样丧失在畏敌如虎的主将文蔚手中。




 
       如果说在清军中,有一个勇敢的士兵,后面就有十个怯懦的士兵,有一个如朱贵这样视死血战的将领,背后就有一百个望风而逃不战即溃的将领。项夷占十城,有九个城是如入无人之境,而凡是认真抵抗的,也都使英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大多数清军在大多数战斗中都被吓破了苦胆,那里还谈得上扬我之长,避我之短,诱敌深入利用地形地物,夜战等计谋、战术!



 
勇有四个层次,士兵的勇,将领的勇,统帅的勇,整体的勇。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清廷是帅不如将勇,将不如兵勇,兵不如“乡巴老”勇。即使有坚船利炮,也必败无疑。
 



       即使有少数有气节的将领,不是战死,就是气死,或自杀以保名洁,其中有:藏纡青因对奕经的不抵抗而气的左眼失明,隆文亦被奕山活活气死。钦差大臣裕谦因手下将领溃逃沉水自杀。大学士王鼎,修具遗疏“顿时气绝”。这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官,其余名气小的被活活气死的一般史书不会记载。林则徐虽未被气死,但他悼关天培的挽联亦足表内心的忧愤: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闻异类亦钦伟杰,归魂相送面如生。




 
二、清军的大炮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夷缴获的大炮不下一千六百门,多数是未经使用,即资敌,以我炮轰我,而清军是如何利用大炮的呢?有人撰文说甲午海战中清军大炮百发只中5发,那已经是很大进步,鸦片战争中,百不中一甚至数百发不中一发。




 
           第一次厦门战役,打了数百炮,仅中敌一枚,仅这一炮,炸中火药舱,敌船沉,洋船被吓跑了,二次定海战役也只发炮数百,也仅中一发,敌火轮船被严重击伤,敌船也吓跑了。其它战役也莫不如此,敌人炮先进,我炮落后,但即使如此,只要百发中十发,从纯军事上讲,战争都会改写,我炮落后还在其次,百发不中一发才是关键,况且清军有九千斤大炮到一千大炮两千余门,九千斤大炮虽不是开花弹,敌木质铁甲舰中一枚也足已受重创,数枚也可击沉,而英夷的非铁甲的木质舰,二、三千斤的炮也足以击毁。


        故此两部电影,特别是极力渲染敌炮的威力,给人印象英夷全赖大炮,而问题的关键是我炮百不中一,这些大炮在清军手中是摆设,被敌夷夺去后,反来毁击清军,用得到是得心应手。




 
三、汉奸发生学
 
有人著文“汉奸发生学”,鸦片战争中的汉奸发生学尤其发人深思。



 
英夷战胜有三大优势:战略上的“游击战”,其二,战术上的“破釜沉舟”等,第三大量利用汉奸。没有汉奸,英夷就没有了眼晴和耳朵,对沿海水况,内河水情很难了解清楚,到了陆地上在水网山峦之中,没有汉奸引路,更是难以掌握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最多时有二千多名汉奸和英国人一起攻打城池,而英国在战争初期总共只有四千远征军,到后期总共也才达到1万5千人,每次战斗,一般只能投入一两千人,最多是也只有6千多人投入战斗,可以说,没有汉奸,鸦片战史也将重写。




 
可这成千上万的汉奸是如何产生的呢?绝大部分是清廷逼良为娼,不得已做了汉奸。
 
试想中国人对红毛绿发,周身是毛,鹰鼻鹤腿,口说鸟语的洋夷怎么可能一心呢?





      在林则徐主政时,是没有汉奸的。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大量招募乡勇,渔民、海盗,这些人习水性,熟地理,生性悍勇不怕死,多达五千名,林则徐如此做法,部分原因乃是看了西洋报纸,得知洋人怕海盗不怕清军,并且下令杀一白人赏银二百元,杀一黑人一百元,杀义律赏银二万元,缴获财物全数充赏。这一招极利害,吓得英夷疑忌所有中国人,统统打发走。




 
       但到琦善及以后的钦差主政后,开门揖盗自毁长城撤海防,撤内河暗桩,水师裁减三分之二,把5000名壮丁水勇全数遣散,水兵和乡勇失去收入和职业,被英夷收卖,成了雇佣军,倒成了英夷十分得利熟悉内情地形的助手,沙角,大角炮台就是千多“逆党”攻陷的,更为严重的是官军抓到汉奸,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斩杀,使这些汉奸也只好跟英夷干到底了。



 
厦门战役,打到关键时间也是汉奸(被遣散的水勇)作内应英军才轻易得手的。




        而更为惊人的是清军集体变成汉奸的事件:乍浦之战,驻防旗兵,平日凌辱汉人,战时又动辄骂汉人是汉奸,因此福建水勇恨上加恨,纵火内应,放火大烧满人营盘,那乍浦之战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时绝大多数汉奸都时刻想着从良,怎可能与红毛英夷真的一心呢?在奕山主政时,有三千汉奸回归官府,在香港的汉奸主动提出愿立功赎罪,向清政府请救由他们重修虎门炮台,并建议乘令月初涨潮,出其不意,与香港汉奸里应外合,火攻洋船,一举歼灭洋人。奕山对此请求不但不支持,唯恐触怒洋人,下令不许。这些尚有中国心的汉奸在吃了闭门羹后会做何感想呢?!这满清的钦差大臣此汉奸还奸上十倍百倍。



 
       其时从三元里抗英到这香港汉汉主动请缨杀敌,到清廷琦善等大臣屡屡向英夷进献猪鸡马羊犒赏英夷,到下令不准开炮,撤去一切防务,怎么是一个英夷船紧炮利定会得胜的宿命观点能解释得通呢?


 
          还是英国人看到了要害怕乡勇海盗而藐视清军。漳、泉、惠、潮人,械斗则争先赴敌,杀头则视死如归,舟战则出没有风涛,如履平地,水战火攻,尤称绝技。而林则徐之后诸钦查大臣,怀疑广东人全是汉奸,并且官军在英夷面前一触即溃,对广东当地人则穷凶极恶,以至在英夷攻城时,大多数老百姓袖手旁观,岂有不败之理。




 
四、法国人顿足而去,驻藏大臣无地自容



 
         帝国主义在争夺贸易和殖民地有合作,但本质上是尖锐对立的,狗咬狗事屡见不鲜,而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家独大,并要求美、法等接受英国管理,早已引起美法等不满,鸦片战争打了两年多,一切正常贸易中断,法美等损失巨大,多次要求和清朝合作,对付英国,法国人并帮助广东人造水雷、美国人卖给林则徐一条千余吨装有二十门大炮的军舰,到战争后期,法尤其积极,派来二艘军舰,请求参战,奕山拖延不报朝廷,法国军舰足足等了半年,等《南京条约》签订法国人气的顿足而去,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又要求法美商人在英国人处登记,法美深感气愤,都派来军舰,并上书清廷,请允许军舰留在闽粤,仅遣贡使数人由陆路进京,以示“诚意”明显暗示美法等国与清廷联合对付英国,这时清廷早就吓破了胆,更无一人通洋务(林则徐主政两次上书朝廷,主张以夷制夷),一概拒绝,耆英竟然替英国化解了与美法等国矛盾,同意法美与英国人一样待遇,这样法美不仅不恨英国了反而感谢英国了。
 



其实英国虽然船坚炮利,但毕竟是劳师远征,军费也是浩大支出,况且中断2年多贸易不仅损失巨大,且一切中外正常贸易也全中断,鸦片商与非鸦片商也有矛盾。



 
        林则徐主政要求外商具结,美国的十一艘商船进港具结,英国的两艘商船也不顾义律的阻碍前来具结。1840年,查顿就指出和清廷议和因为“渴望弄到茶叶,不惜任何手段地去搞,要是再没有来货,14个月后,税收就受损失了”,于是义律便与一心求和的杨芳签了停战协定,协定维持了两个月,于是英国“解放了原在封锁中的两万吨船舶,并且使三千万磅茶叶有可能运到英国,这就可使财政部可以收到关税三百万金镑”。可以说清廷放弃了运用经济武器挑起鸦片商与非鸦片商矛盾,英与其它诸国矛盾的一切机会。


 
      比上述事件更愚蠢是天上掉肉饼清廷都不肯张嘴:廓尔喀在印度与西藏之间,受英人欺压,1840年秋,得知中英开战,要求驻藏大臣允许前往攻击英国,以帮助大皇帝惩罚罪人,清廷的回答是:蛮夷相争,天朝不过问,于是廓尔喀停止攻打印度,英军无后顾之忧,在战争后期派大量驻印度英军前往中国,战后,廓尔喀人对驻藏大臣大加嘲讽,驻藏大臣张口结舌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