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确实有过人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0:53
一、岳飞确实有过人之处
  在南渡四将中的其余三人,主要都是凭借天险地利,阻击金兵得胜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基本上是防守型的将领,包括后来在采石矶大败金兵的虞充文,也是凭借长江天险方才得胜,能对金兵采取攻势的,而且能够在进攻中击败金兵的只有岳飞。岳飞多次主动出击硬撼金兵,并屡屡得胜,特别是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的那次,接连收复颍昌(即许昌)、陈州(即淮阳县)、郑州、洛阳,并在郾城县与金兵直接对抗,指挥背嵬军(即岳飞的亲卫军)与前来袭击的15000金军骑兵激战,最后不单击退金兵进攻,还阵斩领兵大将阿李朵勃,在颍昌之战中阵斩敌将夏金吾(兀术之婿)。取得抗金战争以来的最辉煌胜利。如果朝庭有意收复失地,当时正是绝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并无此意,因为一但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高宗赵构也就帝位难保,所以南宋的最高当权者无意收复中原,白白断送了岳家军奋勇牺牲赢来的大好局面,所谓的一十二道金牌催归就是指这一次,只是这一十二道金牌其实只有一道,其余的十一道都是胡诌出来的。
  
  岳飞的出击并不是盲动侥幸,为收复中原,他是做了十几年的准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他的岳家军是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所以金人有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且,金人每次南侵,均向长江的下游进攻,几乎没有取道长江中游岳家军的防地,这当然可以下游是南宋的心脏地带,急战近利来理解,但我认为其中也不无避开岳家军的意思。
  
  要是论资排辈,岳飞远排在韩世忠、刘琦、刘光世等其他将领之后,早在1122,北宋与金夹击大辽时,这几位已经是有名的将领,而那时的岳飞,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岳飞本人一直相信自己曾到过黄龙府,这说明他也曾参加过1122年对辽的战役,此役6000宋军在反正汉族辽军(其首领好象就是刘光世)的配合下,一直攻入燕京,只是由于兵力不足,当然也是不幸遇到了契丹的民族英雄:耶律大石(此前得到的情报是耶律大石被辽国太后囚禁,情报是没有错,只是开战后,耶律大石被部下救出,重新担任总指挥)。没有能攻入辽国的皇宫,消灭辽军的最高指挥部。而童惯掌握后续大军又没有能够及时抵达,最后攻入燕京的宋军在辽守军和援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童惯的大军也被勤王的辽军打败。这是大宋唯一一次攻入燕京的战役,而岳飞记忆中的黄龙府其实就是燕京。而这次燕京战役中,本文提到的其他几位将军已经可以在史书上留下记录,只有岳飞还是空白。
  
  以岳飞的资历,侪身于南渡四将之列。其实得益于他独特的处事作风。后起之秀的岳飞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不象其他将领,多少都受官场习气的浸淫,这是他能够超越其他将领的优势,也是他后来不容于和平时期官场的原因之一。在1137年,岳飞在朝见皇帝时,向高宗建议正式立其义子赵伯琮为太子,当时高宗当即反驳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
  
  其实,当时金人有意在开封将钦宗所立的太子赵谌立为傀儡,来与南宋抗衡,也就是用“两个中国的政策”来消砾宋人的抵抗意识。岳飞得到这一消息后,就想出让高宗正式定立太子来回应金人的阴谋。而在此前又与赵伯琮见过一面,后者给岳飞的印象颇佳。凭心而论,岳飞的这个建议应该说是纯出公心的,但事关皇帝家事,更何况伯琮乃高宗义子,属太祖一脉,与高宗算来,只是远亲。高宗当时不到三十岁,虽亲子早夭后一直由于身体状况不曾再育,但当时即断定高宗不育,让其立义子为太子,皇帝听后会是怎样的心情,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得到。而且在见高宗之前,同行的薛弼就对他的建议提过异议: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当时的回答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高宗对岳飞的反感,大概是从这件事开始的。但岳飞做事公心多于私虑从此事可见一斑。
  
  还有一件事,也颇能说明岳飞的为人处事,大概也是在1137年间,朝野对刘光世都很有意见,当时身任“各路军马都督”的张浚(此人曾身兼将相)对刘的评语:沉湎酒色,不恤国事,剥夺刘兵权的呼声很高,而皇帝当时也有意将刘所统之军归岳飞统领,岳飞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因为刘所统之军两倍于岳家军,如此事成立,则岳家军的兵力将扩充两倍,这消息对岳飞本人收复河山的理想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所以他迫不急待地给高宗写了一份请求合并刘光世军的申请(奏章),并提出了自己的用兵方略,并明确提出了收复中原,拯救被俘的皇族的目标。但他这种对兵权表现出来如此急切的心情却深为皇帝所忌,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大概从未有人对兵权表现得如此急切,何况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高宗的位置将会十分尴尬,所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即返,此身何属”。所以合并刘军一事最后没能如岳飞所愿。
  
  岳飞的成功其实也与他为人处事的这种风格密切相关,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将领,只会和其他几位一样成为防守型的将军,而高宗最想要的,也不过是能保住他偏安江南的将军而矣。到后来,金宋对峙之局面确立后,韩世忠、岳飞、张俊(此人后来因参与迫害岳飞,王俊就是向他告发张宪谋反,从而牵连岳飞的)相继被剥夺军权。即使在被剥夺军权后,岳飞也还没有学得圆滑一点,有一次他和张俊一同视察韩世忠的部队,张俊有意解散韩的亲卫军(背嵬军),亲卫军是韩军的精锐主力,如果解散,对韩军的打击实为致命的。岳飞当即表示反对,他说:现在金人所畏惧的,不过我们这几个人,如果你现在将韩将军的精锐解散,将来一旦用兵,我们如何面对韩将军。
  
  二、严明纪律的背后
  岳家军的纪律严明是大家都知道的,连当时的官方文件都颇有夸奖,连皇帝岳飞的诏令中还有:“师行而耕者不变”,“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夸奖的话。这在当时的其他将领是没有见过的。但纪律严明的背后说明什么,可能人们并没有怎么留意。在一般的人眼中,严明的纪律反映出来的肯定是一支军队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并不太看重这种高尚后面的物质支持:那就是可靠的后勤供应。岳家军号称饿死不抢粮,冻死不占房,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饿死和冻死的忧虑。如果一个人即将饿死,即使他只是一个羸弱的小孩,面临死亡时,也会去偷,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兵刃的强壮汉子。其实,在岳家军成军之初,纪律也不甚严明,这也并非当初岳飞有意纵容部下拢民,只是那时,岳飞还没有能力组织完善的后勤供应。
  
  从岳家军成功的后勤保障也可以看出岳飞为收复中原苦心经营的成就。岳家军的战斗力是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的,胜利也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包括战时的顽强和平时的苦心经营。虽然岳飞的努力没有达到他最终的目的。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皇帝根本就没有收复中原的念头。
  
  三、大宋其实不比金弱
  要论国力,宋丝毫不逊于金,开战之初之所以战败失地,不过是因为当时没有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大宋立国之初,出于对军队的畏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收回了部下将领的军队。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对军队有所畏惧,即使美国也一样,所以在立国之后,立马就收回华盛顿的兵权,还解散了军队。这样做虽然使皇朝免除了来自军队背叛的危机,但也切断了将领和军队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后果。所以大宋对外的战争,均不能有所建树。在承平一百多年之后,久疏战阵的大宋,面对强悍的金兵,加上大宋都城开封就在黄河边上,一旦黄河防线失守,金兵铁骑马上就兵临城下,所以开战之初,一败涂地当然可以说是必然的结局。
  
  但从靖康之难起,经过十几年的争战,大宋的军队已经不再是靖康蒙难之军了,十几年战争独锤炼的南宋大军,不论是士兵和将领,均已今非昔比。最重要的是当时足以致败的“兵不习将,将不习兵”的糊涂制度也随着十几年的战时状态而不复存在。南渡各将手下,都不乏能征惯战将士,也各有其战胜强敌的功绩。而且在冷兵器时代,兵源的多寡绝对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宋远胜于金。绍兴十年,岳家军的出击已经旗开得胜,而且当时岳飞曾呼吁朝庭发动全面的反击,但赵构无意收复,不但没有下令其他各军出击配合岳家军,反而在下令岳飞撒兵的同时,命令已经出击的张俊、刘琦部回撒,张、刘一撒,岳家军顿成孤军,而金兵的压力,也就全部加在了岳家军头上。面对这种局面,岳飞虽然已经决定撒兵,但他还能虚张声势,在当地大肆采购,做出长期驻守的态势,迷惑金兵,自己得以从容而退。这次出击的无功而返,实际上完全是败于皇帝本人的私心。在岳飞此次出击之前,刘琦先行在顺昌击退来犯的金兵,张俊军也出兵收复毫州,虽然历史不存在如果,但如果当初三路人马都保持进取态势,收复中原至少可以说不无机会。
  
  四、岳飞同时代人对岳飞的评价
  按中国历朝都为前朝修史的习惯,宋史是元朝人编的,而我相信元人是不会公正地评价岳飞的,正如我们不会公正地评价敌对民族的著名人物。还有,宋朝政府本来就设有史馆,而绍兴八年至绍兴二十五年期间,担任史馆主管:“监修国史”的人正是秦桧。所以,官史中对岳飞的事迹描述,也是不可能客观公正的。至于说到同时代人对岳飞的评价,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以下的诗句不知是否能说明一些问题:“公卿有党排宗泽,帐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泪沾衣。”这是陆游送给好友范成大的诗,范成大曾出使金国,后两句想来出自范对亲历的描术。在这首诗中,至少可以看出陆游对岳飞壮难筹的无奈和遗憾。岳飞身后不久的朱熹曾与门下弟子有以下对话:
  问:岳侯若做事,如何张(俊)、韩(世忠)?
  曰:张、韩所不及。
  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次第无人。
  
  五、岳飞之死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的是岳飞的死,我个人认为,岳飞完全是被谋杀的,而主谋就是秦桧。传说有一个秦桧的后人,曾在岳坟前写下以下对联:“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愧姓秦”。风波一狱源自王俊给张俊写了一封信,告发张宪谋反,王俊和张宪都是岳飞部将,其中读《说岳》的人对张宪这个名字应当很熟悉的。后来又将岳云扯了进来,最后才轮到岳飞。当时岳飞已经脱离了岳家军,不再直接带兵,也就是说被剥夺了兵权了,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局长吧。基本上是已经居在家。所以真实的历史不是岳飞牵联二人,而是二人牵联岳飞。
  
  岳飞入狱后,到了大理寺,当时的主审是御史中丞何铸,在研究过此案的所有有关资料后,发现良心与官场前途不能两全,便辞官拒审此案以保存其良心,此前他也曾弹赅岳飞,奏他援救淮西不力。接任的是秦桧的亲信叫卢俟卨,此人也与秦桧夫妇一同跪在了岳飞坟前。此人接手后当然秉承秦桧意思,一心将岳飞致于死地,但由于大理寺丞李若朴和何彦猷都有异议,他们两人甚至认为:以现有的证据,岳飞最多只能监禁两年。一时间定不了案。秦桧为此坐立不安,深感擒虎容易纵虎难。
  
  最后,据说在秦桧夫人的说使下,秦桧最后决定先杀岳飞,然出再出判决书,岳飞就是这样被害的。
  
  岳飞被害,其主要原因还是皇帝已经不再需要象岳飞这样的将领,有道是兔死狗烹,加上他曾表现出来对继承人的关注和对兵权的关切,更让皇帝觉得岳飞可能有异志,所以在秦桧向皇帝说岳飞谋反时,皇帝只是表示吃惊,而没有其它表示。可见在皇帝眼里,局势平静了,特别是有江淮天险足以阻挡金兵铁骑南下后,岳将军的生命也就不重要了。如果金人南侵的忧虑没有解除,岳飞大概是不会死的;而如果没有岳飞主动地进攻、主动地打击金兵,并能够战而胜之,金人南侵的忧虑也是不可能解除的。加上岳飞曾表现出种种不对皇帝心思的举动,在高宗眼里,岳飞早已不是称心的部下了。
  
  但如果说高宗有意杀岳飞,似乎说不过去,因为有宋以来,还没有诛杀功臣的先例,即使是太祖,也不过杯酒释兵权而矣,而且当时岳飞已解除兵权,脱离岳家军,更何况北面还有强敌金兵,诛杀岳飞应不会是高宗的主谋。
  
  至于秦桧为何要谋害岳飞?秦桧在回南宋之前,曾在金人那里渡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人认为秦桧已经是金人在南宋的代理人,是金人派往南宋的间细。但这说法也不太成立,毕竟秦桧为相多年,南宋还是南宋,并未沦落金人手中,以此看来,秦桧为金人间细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但如果说秦是迫于金人压力而迫害岳飞,倒是有这可能。金人吃过岳飞的苦头,对岳飞的忌恨是不难想像的,所以趁和议向议和代表施加除掉岳飞的压力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按情理也应只限于剥夺岳飞的兵权,如果让南宋接受“不杀岳飞不言和”的条件,似乎就不合情理了。
  
  秦桧之所以害岳飞,我想大概还是政见不同,甚至完全抵触,秦桧以和为目的,也以议和为其立足官场之根本,如果和议不成,他在官场的地位也会随之完结。所以他对有碍和议的人都会心怀仇恨,而岳飞正是反对和议最激的人士之一,如果岳飞不除,以其知兵之能,如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和议必被推翻,那么他秦桧的末日也就到了,至少是官位不保。所以很难得才有一个迫害岳飞的机会,秦桧也就决不会放过。
  
  至于秦桧为什么一定要至岳飞于死地,这可能要从他的人品方面作研究了,但秦桧受到金人压力要迫害岳飞应是确有其事,确有兀术与信秦桧:“不杀岳飞不言和”的说法。一、岳飞确实有过人之处
  在南渡四将中的其余三人,主要都是凭借天险地利,阻击金兵得胜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基本上是防守型的将领,包括后来在采石矶大败金兵的虞充文,也是凭借长江天险方才得胜,能对金兵采取攻势的,而且能够在进攻中击败金兵的只有岳飞。岳飞多次主动出击硬撼金兵,并屡屡得胜,特别是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的那次,接连收复颍昌(即许昌)、陈州(即淮阳县)、郑州、洛阳,并在郾城县与金兵直接对抗,指挥背嵬军(即岳飞的亲卫军)与前来袭击的15000金军骑兵激战,最后不单击退金兵进攻,还阵斩领兵大将阿李朵勃,在颍昌之战中阵斩敌将夏金吾(兀术之婿)。取得抗金战争以来的最辉煌胜利。如果朝庭有意收复失地,当时正是绝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并无此意,因为一但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高宗赵构也就帝位难保,所以南宋的最高当权者无意收复中原,白白断送了岳家军奋勇牺牲赢来的大好局面,所谓的一十二道金牌催归就是指这一次,只是这一十二道金牌其实只有一道,其余的十一道都是胡诌出来的。
  
  岳飞的出击并不是盲动侥幸,为收复中原,他是做了十几年的准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他的岳家军是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所以金人有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且,金人每次南侵,均向长江的下游进攻,几乎没有取道长江中游岳家军的防地,这当然可以下游是南宋的心脏地带,急战近利来理解,但我认为其中也不无避开岳家军的意思。
  
  要是论资排辈,岳飞远排在韩世忠、刘琦、刘光世等其他将领之后,早在1122,北宋与金夹击大辽时,这几位已经是有名的将领,而那时的岳飞,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岳飞本人一直相信自己曾到过黄龙府,这说明他也曾参加过1122年对辽的战役,此役6000宋军在反正汉族辽军(其首领好象就是刘光世)的配合下,一直攻入燕京,只是由于兵力不足,当然也是不幸遇到了契丹的民族英雄:耶律大石(此前得到的情报是耶律大石被辽国太后囚禁,情报是没有错,只是开战后,耶律大石被部下救出,重新担任总指挥)。没有能攻入辽国的皇宫,消灭辽军的最高指挥部。而童惯掌握后续大军又没有能够及时抵达,最后攻入燕京的宋军在辽守军和援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童惯的大军也被勤王的辽军打败。这是大宋唯一一次攻入燕京的战役,而岳飞记忆中的黄龙府其实就是燕京。而这次燕京战役中,本文提到的其他几位将军已经可以在史书上留下记录,只有岳飞还是空白。
  
  以岳飞的资历,侪身于南渡四将之列。其实得益于他独特的处事作风。后起之秀的岳飞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不象其他将领,多少都受官场习气的浸淫,这是他能够超越其他将领的优势,也是他后来不容于和平时期官场的原因之一。在1137年,岳飞在朝见皇帝时,向高宗建议正式立其义子赵伯琮为太子,当时高宗当即反驳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
  
  其实,当时金人有意在开封将钦宗所立的太子赵谌立为傀儡,来与南宋抗衡,也就是用“两个中国的政策”来消砾宋人的抵抗意识。岳飞得到这一消息后,就想出让高宗正式定立太子来回应金人的阴谋。而在此前又与赵伯琮见过一面,后者给岳飞的印象颇佳。凭心而论,岳飞的这个建议应该说是纯出公心的,但事关皇帝家事,更何况伯琮乃高宗义子,属太祖一脉,与高宗算来,只是远亲。高宗当时不到三十岁,虽亲子早夭后一直由于身体状况不曾再育,但当时即断定高宗不育,让其立义子为太子,皇帝听后会是怎样的心情,相信大家都可以想像得到。而且在见高宗之前,同行的薛弼就对他的建议提过异议: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当时的回答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高宗对岳飞的反感,大概是从这件事开始的。但岳飞做事公心多于私虑从此事可见一斑。
  
  还有一件事,也颇能说明岳飞的为人处事,大概也是在1137年间,朝野对刘光世都很有意见,当时身任“各路军马都督”的张浚(此人曾身兼将相)对刘的评语:沉湎酒色,不恤国事,剥夺刘兵权的呼声很高,而皇帝当时也有意将刘所统之军归岳飞统领,岳飞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因为刘所统之军两倍于岳家军,如此事成立,则岳家军的兵力将扩充两倍,这消息对岳飞本人收复河山的理想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所以他迫不急待地给高宗写了一份请求合并刘光世军的申请(奏章),并提出了自己的用兵方略,并明确提出了收复中原,拯救被俘的皇族的目标。但他这种对兵权表现出来如此急切的心情却深为皇帝所忌,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大概从未有人对兵权表现得如此急切,何况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高宗的位置将会十分尴尬,所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即返,此身何属”。所以合并刘军一事最后没能如岳飞所愿。
  
  岳飞的成功其实也与他为人处事的这种风格密切相关,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将领,只会和其他几位一样成为防守型的将军,而高宗最想要的,也不过是能保住他偏安江南的将军而矣。到后来,金宋对峙之局面确立后,韩世忠、岳飞、张俊(此人后来因参与迫害岳飞,王俊就是向他告发张宪谋反,从而牵连岳飞的)相继被剥夺军权。即使在被剥夺军权后,岳飞也还没有学得圆滑一点,有一次他和张俊一同视察韩世忠的部队,张俊有意解散韩的亲卫军(背嵬军),亲卫军是韩军的精锐主力,如果解散,对韩军的打击实为致命的。岳飞当即表示反对,他说:现在金人所畏惧的,不过我们这几个人,如果你现在将韩将军的精锐解散,将来一旦用兵,我们如何面对韩将军。
  
  二、严明纪律的背后
  岳家军的纪律严明是大家都知道的,连当时的官方文件都颇有夸奖,连皇帝岳飞的诏令中还有:“师行而耕者不变”,“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夸奖的话。这在当时的其他将领是没有见过的。但纪律严明的背后说明什么,可能人们并没有怎么留意。在一般的人眼中,严明的纪律反映出来的肯定是一支军队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并不太看重这种高尚后面的物质支持:那就是可靠的后勤供应。岳家军号称饿死不抢粮,冻死不占房,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饿死和冻死的忧虑。如果一个人即将饿死,即使他只是一个羸弱的小孩,面临死亡时,也会去偷,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兵刃的强壮汉子。其实,在岳家军成军之初,纪律也不甚严明,这也并非当初岳飞有意纵容部下拢民,只是那时,岳飞还没有能力组织完善的后勤供应。
  
  从岳家军成功的后勤保障也可以看出岳飞为收复中原苦心经营的成就。岳家军的战斗力是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的,胜利也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包括战时的顽强和平时的苦心经营。虽然岳飞的努力没有达到他最终的目的。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皇帝根本就没有收复中原的念头。
  
  三、大宋其实不比金弱
  要论国力,宋丝毫不逊于金,开战之初之所以战败失地,不过是因为当时没有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大宋立国之初,出于对军队的畏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收回了部下将领的军队。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对军队有所畏惧,即使美国也一样,所以在立国之后,立马就收回华盛顿的兵权,还解散了军队。这样做虽然使皇朝免除了来自军队背叛的危机,但也切断了将领和军队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后果。所以大宋对外的战争,均不能有所建树。在承平一百多年之后,久疏战阵的大宋,面对强悍的金兵,加上大宋都城开封就在黄河边上,一旦黄河防线失守,金兵铁骑马上就兵临城下,所以开战之初,一败涂地当然可以说是必然的结局。
  
  但从靖康之难起,经过十几年的争战,大宋的军队已经不再是靖康蒙难之军了,十几年战争独锤炼的南宋大军,不论是士兵和将领,均已今非昔比。最重要的是当时足以致败的“兵不习将,将不习兵”的糊涂制度也随着十几年的战时状态而不复存在。南渡各将手下,都不乏能征惯战将士,也各有其战胜强敌的功绩。而且在冷兵器时代,兵源的多寡绝对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宋远胜于金。绍兴十年,岳家军的出击已经旗开得胜,而且当时岳飞曾呼吁朝庭发动全面的反击,但赵构无意收复,不但没有下令其他各军出击配合岳家军,反而在下令岳飞撒兵的同时,命令已经出击的张俊、刘琦部回撒,张、刘一撒,岳家军顿成孤军,而金兵的压力,也就全部加在了岳家军头上。面对这种局面,岳飞虽然已经决定撒兵,但他还能虚张声势,在当地大肆采购,做出长期驻守的态势,迷惑金兵,自己得以从容而退。这次出击的无功而返,实际上完全是败于皇帝本人的私心。在岳飞此次出击之前,刘琦先行在顺昌击退来犯的金兵,张俊军也出兵收复毫州,虽然历史不存在如果,但如果当初三路人马都保持进取态势,收复中原至少可以说不无机会。
  
  四、岳飞同时代人对岳飞的评价
  按中国历朝都为前朝修史的习惯,宋史是元朝人编的,而我相信元人是不会公正地评价岳飞的,正如我们不会公正地评价敌对民族的著名人物。还有,宋朝政府本来就设有史馆,而绍兴八年至绍兴二十五年期间,担任史馆主管:“监修国史”的人正是秦桧。所以,官史中对岳飞的事迹描述,也是不可能客观公正的。至于说到同时代人对岳飞的评价,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以下的诗句不知是否能说明一些问题:“公卿有党排宗泽,帐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泪沾衣。”这是陆游送给好友范成大的诗,范成大曾出使金国,后两句想来出自范对亲历的描术。在这首诗中,至少可以看出陆游对岳飞壮难筹的无奈和遗憾。岳飞身后不久的朱熹曾与门下弟子有以下对话:
  问:岳侯若做事,如何张(俊)、韩(世忠)?
  曰:张、韩所不及。
  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次第无人。
  
  五、岳飞之死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的是岳飞的死,我个人认为,岳飞完全是被谋杀的,而主谋就是秦桧。传说有一个秦桧的后人,曾在岳坟前写下以下对联:“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愧姓秦”。风波一狱源自王俊给张俊写了一封信,告发张宪谋反,王俊和张宪都是岳飞部将,其中读《说岳》的人对张宪这个名字应当很熟悉的。后来又将岳云扯了进来,最后才轮到岳飞。当时岳飞已经脱离了岳家军,不再直接带兵,也就是说被剥夺了兵权了,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局长吧。基本上是已经居在家。所以真实的历史不是岳飞牵联二人,而是二人牵联岳飞。
  
  岳飞入狱后,到了大理寺,当时的主审是御史中丞何铸,在研究过此案的所有有关资料后,发现良心与官场前途不能两全,便辞官拒审此案以保存其良心,此前他也曾弹赅岳飞,奏他援救淮西不力。接任的是秦桧的亲信叫卢俟卨,此人也与秦桧夫妇一同跪在了岳飞坟前。此人接手后当然秉承秦桧意思,一心将岳飞致于死地,但由于大理寺丞李若朴和何彦猷都有异议,他们两人甚至认为:以现有的证据,岳飞最多只能监禁两年。一时间定不了案。秦桧为此坐立不安,深感擒虎容易纵虎难。
  
  最后,据说在秦桧夫人的说使下,秦桧最后决定先杀岳飞,然出再出判决书,岳飞就是这样被害的。
  
  岳飞被害,其主要原因还是皇帝已经不再需要象岳飞这样的将领,有道是兔死狗烹,加上他曾表现出来对继承人的关注和对兵权的关切,更让皇帝觉得岳飞可能有异志,所以在秦桧向皇帝说岳飞谋反时,皇帝只是表示吃惊,而没有其它表示。可见在皇帝眼里,局势平静了,特别是有江淮天险足以阻挡金兵铁骑南下后,岳将军的生命也就不重要了。如果金人南侵的忧虑没有解除,岳飞大概是不会死的;而如果没有岳飞主动地进攻、主动地打击金兵,并能够战而胜之,金人南侵的忧虑也是不可能解除的。加上岳飞曾表现出种种不对皇帝心思的举动,在高宗眼里,岳飞早已不是称心的部下了。
  
  但如果说高宗有意杀岳飞,似乎说不过去,因为有宋以来,还没有诛杀功臣的先例,即使是太祖,也不过杯酒释兵权而矣,而且当时岳飞已解除兵权,脱离岳家军,更何况北面还有强敌金兵,诛杀岳飞应不会是高宗的主谋。
  
  至于秦桧为何要谋害岳飞?秦桧在回南宋之前,曾在金人那里渡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人认为秦桧已经是金人在南宋的代理人,是金人派往南宋的间细。但这说法也不太成立,毕竟秦桧为相多年,南宋还是南宋,并未沦落金人手中,以此看来,秦桧为金人间细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但如果说秦是迫于金人压力而迫害岳飞,倒是有这可能。金人吃过岳飞的苦头,对岳飞的忌恨是不难想像的,所以趁和议向议和代表施加除掉岳飞的压力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按情理也应只限于剥夺岳飞的兵权,如果让南宋接受“不杀岳飞不言和”的条件,似乎就不合情理了。
  
  秦桧之所以害岳飞,我想大概还是政见不同,甚至完全抵触,秦桧以和为目的,也以议和为其立足官场之根本,如果和议不成,他在官场的地位也会随之完结。所以他对有碍和议的人都会心怀仇恨,而岳飞正是反对和议最激的人士之一,如果岳飞不除,以其知兵之能,如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和议必被推翻,那么他秦桧的末日也就到了,至少是官位不保。所以很难得才有一个迫害岳飞的机会,秦桧也就决不会放过。
  
  至于秦桧为什么一定要至岳飞于死地,这可能要从他的人品方面作研究了,但秦桧受到金人压力要迫害岳飞应是确有其事,确有兀术与信秦桧:“不杀岳飞不言和”的说法。
我也知道啊
可怜,外斗内行内斗外行。
内斗外行就成军阀了
楼上的说话注意点
岳飞个人的道德不错 虽然有些小毛病 但不爱财 不贪色 这在古代作为一个高级将领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