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精品回顾之八M1A2被伊游击队摧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7:01
据美联社报道,美军发言人29日声明,美军第四步兵师的一辆M1系列“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28日晚在巴格达以北70公里的拜莱德镇遭到炸弹袭击,2名美军士兵当场被炸死,一名士兵受伤,并被送往驻德国的一家美军医院。

  这名发言人说,3名美军士兵是在乘坐一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前往一个哨所的途中遭到炸弹袭击的。这是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以来,首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被毁。

斑竹分析:
此次攻击彻底破灭了M1神话,该坦克应该是遭到路面下地雷或者炸药包的攻击,坦克底部被击穿,而2死1伤说明车内抑爆系统失灵,发生诱爆,所以一锅端。所以尾仓并不能避免诱爆,也不能绝对保证安全。
而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伊拉克游击队已经对美军越来越熟悉,攻击越来越猛烈,而且已经出现一些高手。本次攻击充分显示事先有周密计划和准备,完全是针对坦克,这对美军是个心理打击,今后袭击的强度和规模还会扩大。






以下是发表在《坦克装甲车辆》2003年第12期上“军迷谈兵”栏目中的文章《坦克认识正误谈》的原文。现转贴如下。

对有关坦克的几个常见错误认识的讨论

作者:东进 (某部装甲兵军官)

随着装备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坦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角,是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间,坦克一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对坦克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没有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机会,无法取得实践经验;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报道不够科学和公正,对坦克的认识经常存在一些错误观点。
本文试图针对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为广大军事爱好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采用火控系统后,对射击偏差不再需要进行修正

坦克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完成观察、瞄准、跟踪、测距、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表尺、控制武器指向并完成射击任务的一套装置。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等四代(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还有其他划分方法),其中简易火控系统又可以分为扰动式和非扰动式两种。目前普遍装备的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国内通常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的采用,使坦克具备了停止间和短停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采用,则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
坦克火控系统通常包括观察瞄准装置(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瞄准镜、微光夜视仪、热成像瞄准镜等)、火控计算机和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炮塔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耳轴侧倾斜传感器等)、火炮稳定器等装置,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执行机构(稳定器)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坦克射击中我们发现,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仍然会有射击偏差存在,即炮弹并不会全部命中目标。那么,当采用火控系统的坦克出现射击偏差时,还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吗?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理由是:火控系统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已经修正了系统误差,射击偏差的出现完全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无法修正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就是说,任何误差都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以上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通常为目标中心);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如果射击中首发射弹产生偏差而没有命中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而射弹散布误差是无法作为修正依据的。

采用火控系统后,是不是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即系统误差完全被修正了?事实并非如此。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都是不能被火控系统完全修正的,所以,系统误差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知道,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以保证较高的射击精度。武器校正的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在某次实弹射击前,参加射击的坦克分别进行了实弹校正,并获得了满意的精度。但在第二天的射击中,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而且前一天校正精度最高的车辆,弹着点的偏差量最大,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其原因,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右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值非常大。

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并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某次射击时,在停止间对同一不动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上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由此可见,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等于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既然射击准备误差依然存在,发生射弹偏差时,就应当进行射击修正。我们常说,坦克采用火控系统,相当于地面炮兵采用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系统误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有系统误差的存在,射击修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余下的就是什么时机修正和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了。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以远的不动目标射击时,采用一定的修正方法,可以使次发射击的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火控系统进行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与苏式自动装弹机相比,弹药存放隔舱化有利于提高防护力

西方国家的坦克通常采用将待发弹放置在坦克炮塔的尾舱中、将尾舱与战斗室用装甲板隔开、并在尾舱上部设置泻压板的方法,来提高坦克被命中时的乘员生存能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陆军和共和国卫队装备的苏制T-72和T-55坦克被命中后,经常发生车内弹药被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车辆完全报废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又在多次出现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T-80坦克上。以上实例似乎更加证明了,西方坦克弹药存放隔舱化的高生存能力,和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危险性。事实是否是这样呢?让我们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尾舱的体积是有限的,一般只用于存放待发弹,其他弹药还是要存放在车体内或者炮塔内的其他部位。如有资料称,德国豹2坦克的尾舱内只能存放15发炮弹,其余27发还是存放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的弹仓内。美国M1系列坦克为了方便装填手取出和装填弹药、以及向尾舱内补充弹药,尾舱与战斗室的装甲隔板必须经常处于打开状态,实际上使得装甲隔板无实际意义。而在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上,除了旋转输弹机内存放的弹药外,其他弹药也存放在车体和炮塔内适当位置上。在弹药存放位置上,两者是类似的。

其次,弹药存放在炮塔尾舱内时与存放在车体内时,被直接命中的概率更高。历次战争中对战损坦克的统计表明,炮塔被命中的坦克大约占战损坦克总数的40\%-50\%。多项研究表明,如果取消炮塔,坦克的生存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既然炮塔被命中的概率很高,那么存放在炮塔尾舱内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必然也较高。坦克装甲防护力最强的部位是车首和炮塔正面,现代坦克采用的复合装甲基本都是布置在车首和炮塔正面,而车体和炮塔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很容易被击穿,从而导致车体内和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实际上,苏式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位于战斗室底板上,位置较低,内部存放的弹药,除了车体装甲的防护外,后部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两侧有行动装置和侧裙板,防护性能比在炮塔尾舱内更好。如果与弹药完全存放在车体内的方式相比,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甚至更高。

第三,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会首先被点燃,进而引起弹药爆炸,其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一旦发射药被点燃,几乎没有办法将其扑灭,甚至灭火抑爆装置也无能为力。如果尾舱被直接命中,内部的弹药将被诱爆,其巨大的能量仅靠薄薄的泻压板的开启,是不能被完全按照预定的方向被释放的,而尾舱与战斗室之间的装甲隔板比较薄,即便处于关闭状态,也无法抵御如此巨大的爆炸冲击,必然导致战斗室内乘员和设备的毁伤;如果炮塔正面被击穿,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穿透装甲隔板击中尾舱内的弹药,结果与尾舱被直接命中是一样的;如果击穿炮塔的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没有穿透装甲隔板,与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相比,战斗室内其他部位存放的弹药面临着被诱爆的同等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塔尾舱内存放待发弹、尾舱与战斗室之间设置装甲隔板、尾舱顶部设置泻压板等措施,对提高坦克生存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炮塔的平衡,提高了炮塔方位向稳定精度。

有资料表明,弹药即使没有被直接命中,一旦温度达到170℃,也将在20秒内爆炸。据此我们认为,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的燃烧甚至弹药的爆炸都是不可避免得,如何防护手段都是无效的;在弹药没有被直接命中的情况下,真正比较有效地防止弹药诱爆的手段,应该是能有效防止弹药温度急剧升高的手段,比如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的弹药防火容器。在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上均采用了上述两种装置,以提高坦克被命中后乘员具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以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缺乏高效的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弹药防火容器,恐怕是苏式坦克被命中后容易发生弹药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全车报废的主要原因。

三.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瞄准速度

苏式坦克自动装弹机最早出现在T-64坦克上,以满足125毫米坦克炮分装式弹药的装填需求。之后,苏军T-72和T-80坦克均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以上车型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结构基本相同,都由安装于战斗室底部的旋转输弹机、安装于炮塔后部的提升机、推弹机、抛壳机、开窗机构与其他控制显示部件组成,用于装填125毫米坦克炮的分装式弹药、收集火炮射击后抛出的可燃药筒底壳并将其抛出车外。这种自动装弹机具有定角装填的功能,装填弹药时必须将火炮赋予固定的仰角,通常称为装填角,并将火炮闭锁在装填角位置,以利于自动、半自动或手动装弹。于是,有人声称,这将影响坦克射击的反应时间。
让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在自动装填状态下,射手按压装弹按钮后,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到达装填角位置并将火炮闭锁,自动装弹机进行自动装弹,而后,在简易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原瞄准位置;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跟随瞄准线的状态。稳像工作方式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下,射手通常都是在发现并识别目标、决定射击后,首先选择弹种并装弹,然后进行瞄准、跟踪,而在装弹过程中,瞄准线在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以继续瞄准、跟踪目标。

由此可见,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反应时间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人声称,猎歼式火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的影响。所谓的猎歼式火控系统,其实就是车长具有独立稳定的周视瞄准镜、可以进行独立观察并为炮手指示目标、必要时还可超越炮手控制火炮进行射击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也有人称为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这种系统后,车长、炮手射击操作时自动装弹机和火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自动装弹机仍然进行定角装填,装填时射手仍然可以操纵瞄准线进行瞄准、跟踪。由此可见,所谓的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影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四.有关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一些错误认识

1.有人声称,现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是因为火控系统只能稳定瞄准线和火炮,而不能稳定车体和乘员。这种说法显然是非常荒唐的。由于火炮和炮塔的质量和转动惯量都较大,稳定精度不高,简易火控系统采用的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瞄准线随动于火炮的工作方式,不能获得较高的稳定精度,只具备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能力;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了陀螺仪独立稳定瞄准镜中的反射棱镜的方式获得了瞄准线的高稳定精度,火炮随动于瞄准线,并采用了重合射击门控制击发时机。以上措施,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射击运动和不动目标的能力。稳定车体和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做到了,陀螺仪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的精度尚且不能满足射击要求,稳定车体和乘员的精度又能达到什么精度水平呢?如何具备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的能力呢?

2.有人声称,由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和人为误差等因素,火控系统射击的次发命中率必然降低。如果不考虑射击修正的因素,次发射击和首发射击的射击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命中概率也应当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次发命中概率低于首发命中概率的情况;如果正确地进行了射击修正,次发命中概率肯定会比首发有所提高。从射击误差分析的角度来看,本人实在找不出使得次发命中概率降低的因素,不知道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3.经常有人声称,某种坦克命中概率达到××\%,或者在×千米距离上达到××%。类似说法都是极为不确切的。首发命中概率是评价坦克武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与很多条件都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目标体形的大小、测距方式、射击时坦克的状态、使用的弹种、射击距离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目标体形越大,命中概率越高,比如对3米×3米的目标射击,首发命中概率肯定比对2.3米×2.3米的目标射击时高;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不同,首发命中概率也不同,停止间射击时,简易工作状态通常比稳像工作状态的首发命中概率高,而行进间射击时显然是稳像工作方式首发命中概率较高;采用激光测距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目测判定距离高,在熟悉地形上目测判定距离比在生疏地形上高;射击距离越近,首发命中概率越高;坦克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行进间射击高;使用密集度较好的弹种比密集度较差的弹种,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较高。所以,简单地说某种坦克某种火控系统的命中概率是××%,是极不严格的。

4.据说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官员声称,90式坦克行进间射击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此言被认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优秀的典型例证。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漏洞。首先,文字表述不严谨,没有说明射击时的各种条件,甚至没有说明行进间射击2000米外的汽油桶时的首发命中概率是多少。如果仅仅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不能说明坦克射击精度高,因为首发命中概率再低,也有命中的可能性,甚至也可能是在一次射击中首发命中。比如,甲坦克首发命中概率是50\%,乙坦克只有20\%,但是完全可能出现第一次射击时甲坦克脱靶而乙坦克命中目标的情况,难道这就可以说明甲坦克的射击精度不如乙坦克吗?其次,从一般常识上说,即便2000米是该车行进间对汽油桶目标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为50\%的距离(此距离通常作为衡量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常用指标),也很难让人信服。我们暂不考虑校正误差、瞄准误差等其他误差,只考虑弹丸的射弹散布。为方便计算,假定该汽油桶高1.2米、直径0.9米(这比一般的汽油桶体形有所放大),并假定使用的某弹种在2000米的距离上射弹散布的公算偏差为0.3米×0.3米,并且其散布中心位于目标中心。按照散布梯尺,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弹种在高低和方向上的命中概率分别为0.82和0.68,仅仅考虑射弹散布误差时该弹种的命中全概率为高低命中概率×方向命中概率=0.82×0.68=0.56,即56\%。再考虑到其他各项误差,则在2000米的距离上,火控系统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要大幅度降低,绝对不可能达到50\%。所以,这种说法是很不确切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读者不仅仅纠正了上述的几个错误观点和获得一些坦克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至少应该做到:不迷信权威,坚持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坚持从实践出发。这样做,就能避免人云亦云和想当然,少犯或者不犯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26 13:06:36编辑过]
据美联社报道,美军发言人29日声明,美军第四步兵师的一辆M1系列“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28日晚在巴格达以北70公里的拜莱德镇遭到炸弹袭击,2名美军士兵当场被炸死,一名士兵受伤,并被送往驻德国的一家美军医院。

  这名发言人说,3名美军士兵是在乘坐一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前往一个哨所的途中遭到炸弹袭击的。这是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以来,首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被毁。

斑竹分析:
此次攻击彻底破灭了M1神话,该坦克应该是遭到路面下地雷或者炸药包的攻击,坦克底部被击穿,而2死1伤说明车内抑爆系统失灵,发生诱爆,所以一锅端。所以尾仓并不能避免诱爆,也不能绝对保证安全。
而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伊拉克游击队已经对美军越来越熟悉,攻击越来越猛烈,而且已经出现一些高手。本次攻击充分显示事先有周密计划和准备,完全是针对坦克,这对美军是个心理打击,今后袭击的强度和规模还会扩大。






以下是发表在《坦克装甲车辆》2003年第12期上“军迷谈兵”栏目中的文章《坦克认识正误谈》的原文。现转贴如下。

对有关坦克的几个常见错误认识的讨论

作者:东进 (某部装甲兵军官)

随着装备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坦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角,是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间,坦克一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对坦克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没有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机会,无法取得实践经验;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报道不够科学和公正,对坦克的认识经常存在一些错误观点。
本文试图针对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为广大军事爱好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采用火控系统后,对射击偏差不再需要进行修正

坦克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完成观察、瞄准、跟踪、测距、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表尺、控制武器指向并完成射击任务的一套装置。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等四代(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还有其他划分方法),其中简易火控系统又可以分为扰动式和非扰动式两种。目前普遍装备的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国内通常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的采用,使坦克具备了停止间和短停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采用,则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
坦克火控系统通常包括观察瞄准装置(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瞄准镜、微光夜视仪、热成像瞄准镜等)、火控计算机和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炮塔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耳轴侧倾斜传感器等)、火炮稳定器等装置,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执行机构(稳定器)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坦克射击中我们发现,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仍然会有射击偏差存在,即炮弹并不会全部命中目标。那么,当采用火控系统的坦克出现射击偏差时,还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吗?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理由是:火控系统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已经修正了系统误差,射击偏差的出现完全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无法修正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就是说,任何误差都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以上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通常为目标中心);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如果射击中首发射弹产生偏差而没有命中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而射弹散布误差是无法作为修正依据的。

采用火控系统后,是不是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即系统误差完全被修正了?事实并非如此。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都是不能被火控系统完全修正的,所以,系统误差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知道,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以保证较高的射击精度。武器校正的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在某次实弹射击前,参加射击的坦克分别进行了实弹校正,并获得了满意的精度。但在第二天的射击中,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而且前一天校正精度最高的车辆,弹着点的偏差量最大,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其原因,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右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值非常大。

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并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某次射击时,在停止间对同一不动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上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由此可见,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等于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既然射击准备误差依然存在,发生射弹偏差时,就应当进行射击修正。我们常说,坦克采用火控系统,相当于地面炮兵采用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系统误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有系统误差的存在,射击修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余下的就是什么时机修正和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了。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以远的不动目标射击时,采用一定的修正方法,可以使次发射击的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火控系统进行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与苏式自动装弹机相比,弹药存放隔舱化有利于提高防护力

西方国家的坦克通常采用将待发弹放置在坦克炮塔的尾舱中、将尾舱与战斗室用装甲板隔开、并在尾舱上部设置泻压板的方法,来提高坦克被命中时的乘员生存能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陆军和共和国卫队装备的苏制T-72和T-55坦克被命中后,经常发生车内弹药被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车辆完全报废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又在多次出现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T-80坦克上。以上实例似乎更加证明了,西方坦克弹药存放隔舱化的高生存能力,和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危险性。事实是否是这样呢?让我们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尾舱的体积是有限的,一般只用于存放待发弹,其他弹药还是要存放在车体内或者炮塔内的其他部位。如有资料称,德国豹2坦克的尾舱内只能存放15发炮弹,其余27发还是存放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的弹仓内。美国M1系列坦克为了方便装填手取出和装填弹药、以及向尾舱内补充弹药,尾舱与战斗室的装甲隔板必须经常处于打开状态,实际上使得装甲隔板无实际意义。而在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上,除了旋转输弹机内存放的弹药外,其他弹药也存放在车体和炮塔内适当位置上。在弹药存放位置上,两者是类似的。

其次,弹药存放在炮塔尾舱内时与存放在车体内时,被直接命中的概率更高。历次战争中对战损坦克的统计表明,炮塔被命中的坦克大约占战损坦克总数的40\%-50\%。多项研究表明,如果取消炮塔,坦克的生存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既然炮塔被命中的概率很高,那么存放在炮塔尾舱内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必然也较高。坦克装甲防护力最强的部位是车首和炮塔正面,现代坦克采用的复合装甲基本都是布置在车首和炮塔正面,而车体和炮塔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很容易被击穿,从而导致车体内和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实际上,苏式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位于战斗室底板上,位置较低,内部存放的弹药,除了车体装甲的防护外,后部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两侧有行动装置和侧裙板,防护性能比在炮塔尾舱内更好。如果与弹药完全存放在车体内的方式相比,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甚至更高。

第三,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会首先被点燃,进而引起弹药爆炸,其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一旦发射药被点燃,几乎没有办法将其扑灭,甚至灭火抑爆装置也无能为力。如果尾舱被直接命中,内部的弹药将被诱爆,其巨大的能量仅靠薄薄的泻压板的开启,是不能被完全按照预定的方向被释放的,而尾舱与战斗室之间的装甲隔板比较薄,即便处于关闭状态,也无法抵御如此巨大的爆炸冲击,必然导致战斗室内乘员和设备的毁伤;如果炮塔正面被击穿,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穿透装甲隔板击中尾舱内的弹药,结果与尾舱被直接命中是一样的;如果击穿炮塔的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没有穿透装甲隔板,与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相比,战斗室内其他部位存放的弹药面临着被诱爆的同等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塔尾舱内存放待发弹、尾舱与战斗室之间设置装甲隔板、尾舱顶部设置泻压板等措施,对提高坦克生存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炮塔的平衡,提高了炮塔方位向稳定精度。

有资料表明,弹药即使没有被直接命中,一旦温度达到170℃,也将在20秒内爆炸。据此我们认为,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的燃烧甚至弹药的爆炸都是不可避免得,如何防护手段都是无效的;在弹药没有被直接命中的情况下,真正比较有效地防止弹药诱爆的手段,应该是能有效防止弹药温度急剧升高的手段,比如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的弹药防火容器。在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上均采用了上述两种装置,以提高坦克被命中后乘员具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以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缺乏高效的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弹药防火容器,恐怕是苏式坦克被命中后容易发生弹药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全车报废的主要原因。

三.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瞄准速度

苏式坦克自动装弹机最早出现在T-64坦克上,以满足125毫米坦克炮分装式弹药的装填需求。之后,苏军T-72和T-80坦克均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以上车型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结构基本相同,都由安装于战斗室底部的旋转输弹机、安装于炮塔后部的提升机、推弹机、抛壳机、开窗机构与其他控制显示部件组成,用于装填125毫米坦克炮的分装式弹药、收集火炮射击后抛出的可燃药筒底壳并将其抛出车外。这种自动装弹机具有定角装填的功能,装填弹药时必须将火炮赋予固定的仰角,通常称为装填角,并将火炮闭锁在装填角位置,以利于自动、半自动或手动装弹。于是,有人声称,这将影响坦克射击的反应时间。
让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在自动装填状态下,射手按压装弹按钮后,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到达装填角位置并将火炮闭锁,自动装弹机进行自动装弹,而后,在简易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原瞄准位置;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跟随瞄准线的状态。稳像工作方式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下,射手通常都是在发现并识别目标、决定射击后,首先选择弹种并装弹,然后进行瞄准、跟踪,而在装弹过程中,瞄准线在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以继续瞄准、跟踪目标。

由此可见,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反应时间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人声称,猎歼式火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的影响。所谓的猎歼式火控系统,其实就是车长具有独立稳定的周视瞄准镜、可以进行独立观察并为炮手指示目标、必要时还可超越炮手控制火炮进行射击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也有人称为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这种系统后,车长、炮手射击操作时自动装弹机和火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自动装弹机仍然进行定角装填,装填时射手仍然可以操纵瞄准线进行瞄准、跟踪。由此可见,所谓的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影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四.有关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一些错误认识

1.有人声称,现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是因为火控系统只能稳定瞄准线和火炮,而不能稳定车体和乘员。这种说法显然是非常荒唐的。由于火炮和炮塔的质量和转动惯量都较大,稳定精度不高,简易火控系统采用的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瞄准线随动于火炮的工作方式,不能获得较高的稳定精度,只具备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能力;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了陀螺仪独立稳定瞄准镜中的反射棱镜的方式获得了瞄准线的高稳定精度,火炮随动于瞄准线,并采用了重合射击门控制击发时机。以上措施,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射击运动和不动目标的能力。稳定车体和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做到了,陀螺仪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的精度尚且不能满足射击要求,稳定车体和乘员的精度又能达到什么精度水平呢?如何具备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的能力呢?

2.有人声称,由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和人为误差等因素,火控系统射击的次发命中率必然降低。如果不考虑射击修正的因素,次发射击和首发射击的射击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命中概率也应当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次发命中概率低于首发命中概率的情况;如果正确地进行了射击修正,次发命中概率肯定会比首发有所提高。从射击误差分析的角度来看,本人实在找不出使得次发命中概率降低的因素,不知道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3.经常有人声称,某种坦克命中概率达到××\%,或者在×千米距离上达到××%。类似说法都是极为不确切的。首发命中概率是评价坦克武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与很多条件都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目标体形的大小、测距方式、射击时坦克的状态、使用的弹种、射击距离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目标体形越大,命中概率越高,比如对3米×3米的目标射击,首发命中概率肯定比对2.3米×2.3米的目标射击时高;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不同,首发命中概率也不同,停止间射击时,简易工作状态通常比稳像工作状态的首发命中概率高,而行进间射击时显然是稳像工作方式首发命中概率较高;采用激光测距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目测判定距离高,在熟悉地形上目测判定距离比在生疏地形上高;射击距离越近,首发命中概率越高;坦克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行进间射击高;使用密集度较好的弹种比密集度较差的弹种,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较高。所以,简单地说某种坦克某种火控系统的命中概率是××%,是极不严格的。

4.据说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官员声称,90式坦克行进间射击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此言被认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优秀的典型例证。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漏洞。首先,文字表述不严谨,没有说明射击时的各种条件,甚至没有说明行进间射击2000米外的汽油桶时的首发命中概率是多少。如果仅仅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不能说明坦克射击精度高,因为首发命中概率再低,也有命中的可能性,甚至也可能是在一次射击中首发命中。比如,甲坦克首发命中概率是50\%,乙坦克只有20\%,但是完全可能出现第一次射击时甲坦克脱靶而乙坦克命中目标的情况,难道这就可以说明甲坦克的射击精度不如乙坦克吗?其次,从一般常识上说,即便2000米是该车行进间对汽油桶目标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为50\%的距离(此距离通常作为衡量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常用指标),也很难让人信服。我们暂不考虑校正误差、瞄准误差等其他误差,只考虑弹丸的射弹散布。为方便计算,假定该汽油桶高1.2米、直径0.9米(这比一般的汽油桶体形有所放大),并假定使用的某弹种在2000米的距离上射弹散布的公算偏差为0.3米×0.3米,并且其散布中心位于目标中心。按照散布梯尺,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弹种在高低和方向上的命中概率分别为0.82和0.68,仅仅考虑射弹散布误差时该弹种的命中全概率为高低命中概率×方向命中概率=0.82×0.68=0.56,即56\%。再考虑到其他各项误差,则在2000米的距离上,火控系统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要大幅度降低,绝对不可能达到50\%。所以,这种说法是很不确切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读者不仅仅纠正了上述的几个错误观点和获得一些坦克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至少应该做到:不迷信权威,坚持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坚持从实践出发。这样做,就能避免人云亦云和想当然,少犯或者不犯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26 13:06:36编辑过]
好!
支持!
在強的TANK也會有被摧毀的時候 沒甚麼大不暸的
好啊,出现高手是最可怕的。只要掌握了美军行动模式,就可以发动连锁式攻击,偷袭埋伏打援相结合,以后绝对有好戏看,哈哈哈哈哈。
老美的罪才开始有得它慢慢受的了
这个世界上还没有那种坦克能顶得住50Kg TNT的“土”地雷
好消息,鼓舞呀
联想到巴勒斯坦人也琢磨出来对付梅卡瓦了
步兵4师都装备了M1A2ESP,是全球第一支数字化陆军,在伊拉克只出动了一 个装甲骑兵团,这次被暗算了后,不知道霉菌的中型旅计划还有什么改变?
声援伊拉克  干死你 老美!!!
这么强?早干什么去了?
阿布拉姆斯本来就是为对付大规模坦克战设计的,在城市游击战中失手也是意料之中.以色列在这方面比老美有经验,梅卡瓦系列的设计对城市游击战有很强的针对性,让RPG没处下牙.它的底部装甲比M1A1厚得多,但一样被巴勒斯坦人暗算过(与这次手法如出一辙).
  但从目前的简单报道来看,尚难肯定发生了诱爆.美国人在防诱爆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分舱设计和泄压舱盖,而后者不是机电系统,是不会失效的.从以前梅卡瓦遭袭的情况看,只要地雷或炸药够当量,足以使车内人员两死一伤.如果真发生诱爆(大家可能都在录像中看过诱爆的壮观场面),嘿嘿,恐怕四个全得报销.
  这次成功对城市游击战是个很好战例,但在大规模实战中不可能在坦克经过的准确地点预埋大当量炸药.所以M1系列用不着像梅卡瓦那样牺牲机动性来加强底部装甲,但老美需像以色列人一样在战术使用上加点小心.
  记住了,下次出门得由它走前头:
这个开进城市也比较困难
以下是引用驭风在2003-10-30 9:06:00的发言:
阿布拉姆斯本来就是为对付大规模坦克战设计的,在城市游击战中失手也是意料之中.以色列在这方面比老美有经验,梅卡瓦系列的设计对城市游击战有很强的针对性,让RPG没处下牙.它的底部装甲比M1A1厚得多,但一样被巴勒斯坦人暗算过(与这次手法如出一辙).
   但从目前的简单报道来看,尚难肯定发生了诱爆.美国人在防诱爆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分舱设计和泄压舱盖,而后者不是机电系统,是不会失效的.从以前梅卡瓦遭袭的情况看,只要地雷或炸药够当量,足以使车内人员两死一伤.如果真发生诱爆(大家可能都在录像中看过诱爆的壮观场面),嘿嘿,恐怕四个全得报销.
   这次成功对城市游击战是个很好战例,但在大规模实战中不可能在坦克经过的准确地点预埋大当量炸药.所以M1系列用不着像梅卡瓦那样牺牲机动性来加强底部装甲,但老美需像以色列人一样在战术使用上加点小心.
   记住了,下次出门得由它走前头:

你啊,没看仔细,这辆坦克是4名成员,但是事发的时候,车内只有3人!3人被一锅端了,如果不诱爆,杀伤力没有这么大。
奇怪,我在电视上看到伊拉克都是柏油马路,伊游击队在哪儿埋炸弹?
有可能没有诱爆,是震死的!!!!七窍流血啊 哈哈
以下是引用唯物在2003-10-30 9:42:00的发言:
你啊,没看仔细,这辆坦克是4名成员,但是事发的时候,车内只有3人!3人被一锅端了,如果不诱爆,杀伤力没有这么大。

  美军发言人是说他们三个当时是在乘坦克去某地,但没说事发时只有他们三个。一辆因减员而战斗力大打折扣的坦克单独穿过充满敌意的地区不是作死吗。真不用费事挖坑埋下这么多宝贵的炸药,只要一人跟到后面用伊拉克几乎满地能捡的火箭筒就能打碎M1A1可怜的100毫米后部装甲。
  当然,事实还有待进一步披露,不过我们在拭目以待的同时,不妨做些有趣的技术分析。
  一、首先看弹药装在什么地方。此次受袭的是不是M1而是M1A1。前者弹药基数为55发,其中44发在尾部隔仓,另外乘员仓内有8发,装填手脚边还有3发,隐患稍多些。而后者基数减少到40发,其中34发是装在乘员仓后上方、发动机舱前上方的尾部弹仓内,是相对底部爆炸物最安全的地方。难以想像底部爆炸冲击波击穿底板和发动机舱后诱爆装甲隔断的弹药舱。即使发生诱爆,气流也定会先推开上方泄压盖板,不会伤及乘员,这是研制M1时再三试验过的。
  不错,M1A1乘员仓内右侧还有6发备用弹,但也装在装甲防护的壳体内,比乘员更安全。底部爆炸的气流如掀开底板,首当其冲的是乘员仓内的车长、炮长和装填手。如果其剩余能量还能诱爆装甲壳内的弹药,上述三名乘员早就在诱爆前血肉横飞呜呼哀哉了。
  二、那么M1A1到底是否装了楼主提到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呢?有。但不是在弹仓,而是在动力舱里,可以在0.2秒内挽救那台1500马力的内燃机。看来老美根本信不过这种系统,所以才执着地坚持分舱设计和泄压技术。老毛子和我们的坦克弹药主要集中在乘员舱底部的转盘式弹仓内,如遇到这种袭击确会发生可怕的诱爆。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了。
  三、不发生诱爆就不能杀伤乘员吗?参战过的坦克手告诉我们,附近的猛烈爆炸虽毁不了坦克,但常震得里面的成员发蒙。何况是脚下只隔一层钢板的上百公斤的爆炸。
让我们看看去年以军受到同样袭击的情况。比M1A1更注重底部防护的梅卡瓦3型两次受袭被毁,手法与此次如出一辄,专家事后估计使用的是50-100公斤的硝氨炸药。其中一次梅卡瓦几乎被冲击波掀起,但由于与M1一样采用分舱设计,没有发生弹药诱爆,但仍是一死三伤。结果与此次差不多。随行的战车击毙了前来打落水狗的巴勒斯坦战士。
  总之,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分析,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说此次美军二死一伤是M1A1发生诱爆造成的为时过早。
列位,TNT怎么制造?
我前文提到的M1A1用的AGT-1500发动机准确地说叫燃汽轮机.
  呵呵,超大高手如云,唯物老兄法眼如炬,出言要谨慎啊.
以下是引用聚能破甲在2003-10-30 22:59:00的发言:
列位,TNT怎么制造?

  没什么对祖国人民不满意的吧.
  TNT的成分是三硝基甲苯.印染厂作染料用的苦味酸(即三硝基苯酚)成分和威力跟TNT差不多.
  另外地球人都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碳可以配出小孩放炮仗用的黑色炸药.其实再加入10%的硝化甘油威力就会暴增.
  最简单的是硝氨.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化肥,如前文所述,巴勒斯坦人炸掉梅卡瓦3型就是用了50-100公斤的硝氨.上世纪初,曾有一艘满载硝氨的轮船在美南部一港口失火爆炸,港口被夷为平地.我小时看过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好象叫"火神",讲得也是类似的事.
  以上只是一些公开而初级的化学知识而已,应该没什么犯禁的.兄弟听听也就算了,千万别瞎试!诺贝尔可是炸死了亲弟弟和五名助手才搞清这些原料的详细性能.
  版主如认为不妥,请删之.
游击队兄弟们干得漂亮
感觉似乎并不稀奇,美国人口中只能用赞歌与喜报鼓吹民族优越感,而很少有客观报道自己主战坦克不足的,但这并不等于“艾布拉姆斯”一身是宝、毫无缺陷,遭袭“身亡”也是情理之中的!!!
游击队大大的厉害
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谁要硝氨?偶大量提供,要多少有多少,化肥嘛
当年我们这里一个老头租供销社的库房做木器作坊,里面 原先就是放硝氨的,还有不少残留,那老头在里面吸烟结果炸得连人影都找不到了
天大的喜事!庆祝!
以下是引用驭风在2003-10-30 21:32: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唯物在2003-10-30 9:42:00的发言:
  你啊,没看仔细,这辆坦克是4名成员,但是事发的时候,车内只有3人!3人被一锅端了,如果不诱爆,杀伤力没有这么大。

   美军发言人是说他们三个当时是在乘坦克去某地,但没说事发时只有他们三个。一辆因减员而战斗力大打折扣的坦克单独穿过充满敌意的地区不是作死吗。真不用费事挖坑埋下这么多宝贵的炸药,只要一人跟到后面用伊拉克几乎满地能捡的火箭筒就能打碎M1A1可怜的100毫米后部装甲。
   当然,事实还有待进一步披露,不过我们在拭目以待的同时,不妨做些有趣的技术分析。
   一、首先看弹药装在什么地方。此次受袭的是不是M1而是M1A1。前者弹药基数为55发,其中44发在尾部隔仓,另外乘员仓内有8发,装填手脚边还有3发,隐患稍多些。而后者基数减少到40发,其中34发是装在乘员仓后上方、发动机舱前上方的尾部弹仓内,是相对底部爆炸物最安全的地方。难以想像底部爆炸冲击波击穿底板和发动机舱后诱爆装甲隔断的弹药舱。即使发生诱爆,气流也定会先推开上方泄压盖板,不会伤及乘员,这是研制M1时再三试验过的。
   不错,M1A1乘员仓内右侧还有6发备用弹,但也装在装甲防护的壳体内,比乘员更安全。底部爆炸的气流如掀开底板,首当其冲的是乘员仓内的车长、炮长和装填手。如果其剩余能量还能诱爆装甲壳内的弹药,上述三名乘员早就在诱爆前血肉横飞呜呼哀哉了。
   二、那么M1A1到底是否装了楼主提到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呢?有。但不是在弹仓,而是在动力舱里,可以在0.2秒内挽救那台1500马力的内燃机。看来老美根本信不过这种系统,所以才执着地坚持分舱设计和泄压技术。老毛子和我们的坦克弹药主要集中在乘员舱底部的转盘式弹仓内,如遇到这种袭击确会发生可怕的诱爆。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了。
   三、不发生诱爆就不能杀伤乘员吗?参战过的坦克手告诉我们,附近的猛烈爆炸虽毁不了坦克,但常震得里面的成员发蒙。何况是脚下只隔一层钢板的上百公斤的爆炸。
让我们看看去年以军受到同样袭击的情况。比M1A1更注重底部防护的梅卡瓦3型两次受袭被毁,手法与此次如出一辄,专家事后估计使用的是50-100公斤的硝氨炸药。其中一次梅卡瓦几乎被冲击波掀起,但由于与M1一样采用分舱设计,没有发生弹药诱爆,但仍是一死三伤。结果与此次差不多。随行的战车击毙了前来打落水狗的巴勒斯坦战士。
   总之,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分析,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说此次美军二死一伤是M1A1发生诱爆造成的为时过早。
[/quote]
新闻报道:
美军一辆M1A2SEP“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被伊拉克游击队武装自制地雷摧毁。此前被游击队击毁的美军车辆多为悍马吉普车等轻型车辆。目前尚不清楚坦克的破坏程度以及爆炸装置的种类。美军发言人称“能够摧毁‘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炸弹肯定不是寻常炸弹。据称坦克在压过爆炸装置后,巨大的爆炸力将近70吨重的庞然大物掀翻。
我认为震死也有可能,但是我认为我们也不能打包票说M1A2SEP就不会诱爆。梅卡瓦的分舱设计并不是放在尾仓里,而是放在车内的容器里。诱爆和二次效应不是一回事情,诱爆未必会导致二次效应,尾仓泄压板设计就是为了排出弹药诱爆的巨大压力。老实说,在尾仓诱爆的时候如果隔仓门开着,火药气流仍然优先冲向车内。所以如果M1A2SEP被诱爆也是可能的,具个例子,上次巴勒斯坦用100公斤炸药摧毁的以色列分舱设计的马加齐坦克就发生了诱爆,整个炮塔被掀到地上。当时是3死1伤,伤的是驾驶员。我认为霉菌伤的也是驾驶员
M1系列战斗仓与尾仓间确有一取弹用的装甲门,如果当时真违规开着,这几个小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如果是真的就好了
坦克有没被摧毁?
“3名美军士兵是在乘坐一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前往一个哨所的途中遭到炸弹袭击的”
当时那3人是不是座在炮塔上?
以下是引用太乐在2003-11-1 21:55:00的发言:
坦克有没被摧毁?
“3名美军士兵是在乘坐一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前往一个哨所的途中遭到炸弹袭击的”
当时那3人是不是座在炮塔上?

伊拉克这么危险,老美没事坐炮塔上晒太阳?!
再说还人有人见过美军步兵蹲在M1坦克上当车坐?它的操典根本就不允许的。
我估计是一辆坦克去掩护值勤,所以也不是满员。毕竟伊拉克游击队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称坦克在压过爆炸装置后,巨大的爆炸力将近70吨重的庞然大物掀翻。”这是海外报道的,详细情况老美封锁。
同庆!!!
以下是引用唯物在2003-11-1 23:11:00的发言:
这是海外报道的,详细情况老美封锁。


这是中国报道,不是海外报道!初步分析已经出来了,还有很多损坏图片呢[em07]
以下是引用驭风在2003-10-30 9:06:00的发言:
阿布拉姆斯本来就是为对付大规模坦克战设计的,在城市游击战中失手也是意料之中.以色列在这方面比老美有经验,梅卡瓦系列的设计对城市游击战有很强的针对性,让RPG没处下牙.它的底部装甲比M1A1厚得多,但一样被巴勒斯坦人暗算过(与这次手法如出一辙).
   但从目前的简单报道来看,尚难肯定发生了诱爆.美国人在防诱爆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分舱设计和泄压舱盖,而后者不是机电系统,是不会失效的.从以前梅卡瓦遭袭的情况看,只要地雷或炸药够当量,足以使车内人员两死一伤.如果真发生诱爆(大家可能都在录像中看过诱爆的壮观场面),嘿嘿,恐怕四个全得报销.
   这次成功对城市游击战是个很好战例,但在大规模实战中不可能在坦克经过的准确地点预埋大当量炸药.所以M1系列用不着像梅卡瓦那样牺牲机动性来加强底部装甲,但老美需像以色列人一样在战术使用上加点小心.
   记住了,下次出门得由它走前头:


这玩意看着真不错!创意好
以下是引用freefish在2003-11-3 0:46: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驭风在2003-10-30 9:06:00的发言:
阿布拉姆斯本来就是为对付大规模坦克战设计的,在城市游击战中失手也是意料之中.以色列在这方面比老美有经验,梅卡瓦系列的设计对城市游击战有很强的针对性,让RPG没处下牙.它的底部装甲比M1A1厚得多,但一样被巴勒斯坦人暗算过(与这次手法如出一辙).
    但从目前的简单报道来看,尚难肯定发生了诱爆.美国人在防诱爆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分舱设计和泄压舱盖,而后者不是机电系统,是不会失效的.从以前梅卡瓦遭袭的情况看,只要地雷或炸药够当量,足以使车内人员两死一伤.如果真发生诱爆(大家可能都在录像中看过诱爆的壮观场面),嘿嘿,恐怕四个全得报销.
    这次成功对城市游击战是个很好战例,但在大规模实战中不可能在坦克经过的准确地点预埋大当量炸药.所以M1系列用不着像梅卡瓦那样牺牲机动性来加强底部装甲,但老美需像以色列人一样在战术使用上加点小心.
    记住了,下次出门得由它走前头:


这玩意看着真不错!创意好
[/quote]
这么一大陀东西都被掀翻,土地雷威力够劲的
不知道对中型战斗旅计划有什么影响?听说8轮斯瑞特克装甲车的陶瓷装甲不顶事,在去伊拉克前要改装。再怎么改也不会到M1的水准啊。野战军是不适合做占领。车臣也一样。
好事~
M1神话已经结束,以后凡不认为尾仓也会诱爆者见此图,感谢鼎盛的朋友!
好好好
就要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