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令印度知识精英刻骨铭心的中国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7:13
<p>  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p><p>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p><p>  但是十几年之后,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的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的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不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p><p>  印度国民的感受 </p><p>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br/>&nbsp;<br/>  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p><p>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br/>&nbsp;<br/>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 </p><p>  开放还是封闭转 </p><p>  据说“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之意。德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印度门”,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9万印度士兵而建。“印度门”是印度被殖民统治200年蒙受耻辱的历史见证。常听到有人说外资难入“印度门”,因为“门槛”太高和路上的荆棘令投资者裹足不前。 </p><p>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记者看见两家麦当劳店,有一家在名为安萨尔的购物中心的一层,晚上7点多,正是印度人的吃饭时间,整条街道被拥挤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麦当劳分店生意兴隆。这家麦当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麦当劳从设计到装潢别无两样,但是这里绝无可能买到牛肉汉堡“巨无霸”的。墙壁上“本店不售任何牛肉或牛肉制品”的警示赫然醒目。直到此时才会顿悟:这里是印度! </p><p>  麦当劳不卖牛肉汉堡卖什么?印度的麦当劳卖羊肉和鸡肉汉堡!麦当劳在世界各地的30000多家分店,唯有印度分店不出售牛肉制品!麦当劳已经本地化了。在印度,印度教人口占总人口的83%,印度教奉牛为神灵;印度还有大约140万穆斯林,所以猪肉食品也只能从食品配料中删除。目前,麦当劳在德里和孟买开设了20多家分店,单从数字上看,似乎与全球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地位不相称。麦当劳制定了庞大的扩张计划,准备将在印度开设的分店增加到80家!事实上并非容易,在收获利润的同时,麦当劳也承担着风险--民族、宗教、文化的对抗。 </p><p>  2001年5月,约500名示威者分别德里、孟买的几家麦当劳餐厅前举行抗议。示威者抗议麦当劳制作炸薯条的食用油中含有牛肉调味成分,他们包围了麦当劳设在新德里的总部,向麦当劳餐厅投掷牛粪块,并洗劫了孟买一家麦当劳连锁店。他们还要求瓦杰帕伊总理下令关闭印度国内所有的麦当劳连锁店。一个月后,美国麦当劳公司宣布将向印度教徒、素食主义者和其他一些相关组织赔偿1000万美元。 </p><p>  尽管如此,麦当劳要比他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幸运。记者在德里和孟买没有看见一家肯德基。据当地人说,因为肯德基用死鸡制作食品,致使印度法院判决肯德基停业。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最后一家“肯德基”快餐店面临着被关闭的厄运。 </p><p>  透过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印度的境遇,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对外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在印度的投资者中,有如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利润算得上可观却知难而退;有执着者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几进几出“印度门”却不肯轻言放弃;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那些干了几年、到头来只落得血本无归者。很多外资投资者抱怨,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征收的高额税收、实行的投资限制以及在相关法律方面的自相矛盾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各级政府中普遍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印度市场犹如一张梦幻中的大饼,可望而不可及。<br/>&nbsp;<br/>  对有关印度是一个“不开放的国家”的说法,印度人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如果说十年前印度的经济市场是封闭的我们承认,那是政府采取了措施保护印度的民族工业,对外来产品征收很高的关税。而现在已经降低了关税。 </p><p>  比较中印两国银行 </p><p>  最近,在中印两国比较中,一种被人们不能质疑的观点认为,印度的银行盈利能力强,银行资产优于中国,有力的证据是印度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中国的一半。据印度《贸易标准报》3月4日报道,1996-2001年印度银行的年利润增长率为39%,而世界银行平均年利润增长率为18%,中国只有3%,印度银行的年利润增长率世界最高,更加证明了印度银行的资产质量优于中国的论断。 </p><p>  一次,中国记者在机场等待飞机,看到候机厅有花旗银行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发放招揽广告,就顺手拿了一份印制精美的宣传册。巧的是采访印度之前,这位记者曾向北京花旗银行分行申请信用卡,但被告知必须在银行存有2.5万美元才可以开户申请。(见鬼!随便问一个美国人的账户,有2500美金就不错了!)花旗银行在印度可以经营卢比业务,令人吃惊。花旗银行不仅可以在印度做个人储蓄、卢比贷款以及个人金融服务,还可以对公司做商业贷款以及个人住房分期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 </p><p>  工作人员说:“我们在说服人们来我们这里开户。我们规定只要有1000卢比(相当于人均月收入1/5),也就是22美元就可以开一个户。我们向用户提供多项银行服务,也可以在自动提款机上提款。”花旗银行认为,发展中的金融市场比已经成熟的市场发展速度至少快一倍,这些市场拥有更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把宝押在了这些市场上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花旗银行在印度已经开始赢利,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p><p>  更令人惊讶的是卢比贷款年利率定价13-14%,存款91-180天利率3.50%;366-729天利率为4.00%。贷款和存款利差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中国。心中不免慨叹,资本的嘴脸暴露无遗,吸血的外资银行!但是,当询问印度朋友才感到并非如此。朋友告知:“要不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印度银行的利率更高!” <br/>&nbsp;<br/>  对印度金融以及银行体系有着深入研究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文富德教授告诉记者,印度银行坏账少不能不看其历史原因。他介绍说,印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对银行实行相当严格的控制。首先是规定各家银行的50%的存款要购买政府债券,由政府发放到指定的领域,比如特定行业以及农业部门等;其次是,长期以来印度银行的准备金率在15%左右;最后,银行所能支配的只剩35%左右的贷款余地,其中的40%还规定了优先发放的领域,比如出口等,规定优惠利率在7%左右。文富德教授说:“它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好处是减少了金融风险;坏处是商业银行不能按照自己的判断发放贷款,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致使经济增长缓慢。”<br/>&nbsp;<br/>  印度银行坏账少,与其长期高利率是相关的。文富德教授说:“在印度农村,本土银行或者高利贷的利率要达到30-40%之间”。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许成钢教授认为:“印度银行坏账少的原因是没有人敢贷款,这可能是印度工业化落后的一个原因。所以对印度银行坏账率低和中国的坏账率高的情况不能简单的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br/>&nbsp;<br/>  银行具有动员资金储蓄、分配资金使用和分散降低金融风险的三大作用,前两者是促进增长和推动发展的关键,是银行的主导性作用。当然,面对信息不对称以及防范风险必须要加强监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找到促进增长、推动发展与降低风险的平衡。他说:“中国在动员资金促进增长与发展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在降低风险方面显然是不成功的;印度虽然在降低风险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在促进增长和发展方面却远不如中国。<br/>&nbsp;<br/>  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要比印度成功,但是金融风险也比印度大得多。在基于市场的有效率的配置资金和减少、分散、降低金融风险成为当务之急。中印两国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与短处,所以在改革方向和解决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p><p>  让印度精英刻骨铭记的三项中国政策 </p><p>  在印度,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 </p><p>  首先是1962年10月“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取决于中国的高度集中制度。相反,印度已经失败了,议会仍然在吵架,无法决定和集中任何事情。40年过去了,当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归结于印度议会对战争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p><p>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目前国内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按照这个速度,到2045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早在1951年印度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生育控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印度专家们告知,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今年的竞选中,除了副总理阿德瓦尼曾在一次集会上喊了几句“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好”的口号外,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提过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p><p>  最后是经济特区问题。一位留美博士,现为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袒露心扉: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经济特区”,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到80年代才开始搞,结果一鸣惊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p><p>  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助理,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印度和中国情况非常熟悉,5月上旬他来中国访问。当问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时他说:“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Plan’(真实的计划)。一项基础设施必须要与不同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谈项目要好几年,干项目又要好几年”。<br/>&nbsp;<br/>  在印度,一座桥要修三年,一条路也要修上好几年。究其原因,他们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首先,印度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要修一条路,有可能延绵数千公里,由于土地的私有制,政府要与多少个地主“一对一”地谈判,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二,印度政府计划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新项目的支出,但由于私人部门管理人员声称印度政府正计划“不正当地密谋国有化”,这些计划频频遭遇阻力。 </p><p>  “印度社会是靠清晰的产权搭建的社会,于是印度走了混合经济的道路,但事实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有产权才有民主,但是产权的交换是要付成本的。在基础的建设阶段是需要快速打通一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基础设施。如果产权过于细密必然加大成本,在细碎的产权条件下,是难以做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张文木博士说。<br/>&nbsp;<br/>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1979年之前的毛泽东领导的社会改革无意中为1979年中国商品和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收益于改革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br/></p><p>  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p><p>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p><p>  但是十几年之后,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的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的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不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p><p>  印度国民的感受 </p><p>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br/>&nbsp;<br/>  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p><p>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br/>&nbsp;<br/>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 </p><p>  开放还是封闭转 </p><p>  据说“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之意。德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印度门”,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9万印度士兵而建。“印度门”是印度被殖民统治200年蒙受耻辱的历史见证。常听到有人说外资难入“印度门”,因为“门槛”太高和路上的荆棘令投资者裹足不前。 </p><p>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记者看见两家麦当劳店,有一家在名为安萨尔的购物中心的一层,晚上7点多,正是印度人的吃饭时间,整条街道被拥挤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麦当劳分店生意兴隆。这家麦当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麦当劳从设计到装潢别无两样,但是这里绝无可能买到牛肉汉堡“巨无霸”的。墙壁上“本店不售任何牛肉或牛肉制品”的警示赫然醒目。直到此时才会顿悟:这里是印度! </p><p>  麦当劳不卖牛肉汉堡卖什么?印度的麦当劳卖羊肉和鸡肉汉堡!麦当劳在世界各地的30000多家分店,唯有印度分店不出售牛肉制品!麦当劳已经本地化了。在印度,印度教人口占总人口的83%,印度教奉牛为神灵;印度还有大约140万穆斯林,所以猪肉食品也只能从食品配料中删除。目前,麦当劳在德里和孟买开设了20多家分店,单从数字上看,似乎与全球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地位不相称。麦当劳制定了庞大的扩张计划,准备将在印度开设的分店增加到80家!事实上并非容易,在收获利润的同时,麦当劳也承担着风险--民族、宗教、文化的对抗。 </p><p>  2001年5月,约500名示威者分别德里、孟买的几家麦当劳餐厅前举行抗议。示威者抗议麦当劳制作炸薯条的食用油中含有牛肉调味成分,他们包围了麦当劳设在新德里的总部,向麦当劳餐厅投掷牛粪块,并洗劫了孟买一家麦当劳连锁店。他们还要求瓦杰帕伊总理下令关闭印度国内所有的麦当劳连锁店。一个月后,美国麦当劳公司宣布将向印度教徒、素食主义者和其他一些相关组织赔偿1000万美元。 </p><p>  尽管如此,麦当劳要比他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幸运。记者在德里和孟买没有看见一家肯德基。据当地人说,因为肯德基用死鸡制作食品,致使印度法院判决肯德基停业。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最后一家“肯德基”快餐店面临着被关闭的厄运。 </p><p>  透过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印度的境遇,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对外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在印度的投资者中,有如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利润算得上可观却知难而退;有执着者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几进几出“印度门”却不肯轻言放弃;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那些干了几年、到头来只落得血本无归者。很多外资投资者抱怨,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征收的高额税收、实行的投资限制以及在相关法律方面的自相矛盾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各级政府中普遍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印度市场犹如一张梦幻中的大饼,可望而不可及。<br/>&nbsp;<br/>  对有关印度是一个“不开放的国家”的说法,印度人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如果说十年前印度的经济市场是封闭的我们承认,那是政府采取了措施保护印度的民族工业,对外来产品征收很高的关税。而现在已经降低了关税。 </p><p>  比较中印两国银行 </p><p>  最近,在中印两国比较中,一种被人们不能质疑的观点认为,印度的银行盈利能力强,银行资产优于中国,有力的证据是印度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中国的一半。据印度《贸易标准报》3月4日报道,1996-2001年印度银行的年利润增长率为39%,而世界银行平均年利润增长率为18%,中国只有3%,印度银行的年利润增长率世界最高,更加证明了印度银行的资产质量优于中国的论断。 </p><p>  一次,中国记者在机场等待飞机,看到候机厅有花旗银行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发放招揽广告,就顺手拿了一份印制精美的宣传册。巧的是采访印度之前,这位记者曾向北京花旗银行分行申请信用卡,但被告知必须在银行存有2.5万美元才可以开户申请。(见鬼!随便问一个美国人的账户,有2500美金就不错了!)花旗银行在印度可以经营卢比业务,令人吃惊。花旗银行不仅可以在印度做个人储蓄、卢比贷款以及个人金融服务,还可以对公司做商业贷款以及个人住房分期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10年。 </p><p>  工作人员说:“我们在说服人们来我们这里开户。我们规定只要有1000卢比(相当于人均月收入1/5),也就是22美元就可以开一个户。我们向用户提供多项银行服务,也可以在自动提款机上提款。”花旗银行认为,发展中的金融市场比已经成熟的市场发展速度至少快一倍,这些市场拥有更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把宝押在了这些市场上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花旗银行在印度已经开始赢利,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p><p>  更令人惊讶的是卢比贷款年利率定价13-14%,存款91-180天利率3.50%;366-729天利率为4.00%。贷款和存款利差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中国。心中不免慨叹,资本的嘴脸暴露无遗,吸血的外资银行!但是,当询问印度朋友才感到并非如此。朋友告知:“要不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印度银行的利率更高!” <br/>&nbsp;<br/>  对印度金融以及银行体系有着深入研究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文富德教授告诉记者,印度银行坏账少不能不看其历史原因。他介绍说,印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对银行实行相当严格的控制。首先是规定各家银行的50%的存款要购买政府债券,由政府发放到指定的领域,比如特定行业以及农业部门等;其次是,长期以来印度银行的准备金率在15%左右;最后,银行所能支配的只剩35%左右的贷款余地,其中的40%还规定了优先发放的领域,比如出口等,规定优惠利率在7%左右。文富德教授说:“它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好处是减少了金融风险;坏处是商业银行不能按照自己的判断发放贷款,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致使经济增长缓慢。”<br/>&nbsp;<br/>  印度银行坏账少,与其长期高利率是相关的。文富德教授说:“在印度农村,本土银行或者高利贷的利率要达到30-40%之间”。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许成钢教授认为:“印度银行坏账少的原因是没有人敢贷款,这可能是印度工业化落后的一个原因。所以对印度银行坏账率低和中国的坏账率高的情况不能简单的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br/>&nbsp;<br/>  银行具有动员资金储蓄、分配资金使用和分散降低金融风险的三大作用,前两者是促进增长和推动发展的关键,是银行的主导性作用。当然,面对信息不对称以及防范风险必须要加强监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找到促进增长、推动发展与降低风险的平衡。他说:“中国在动员资金促进增长与发展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在降低风险方面显然是不成功的;印度虽然在降低风险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在促进增长和发展方面却远不如中国。<br/>&nbsp;<br/>  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要比印度成功,但是金融风险也比印度大得多。在基于市场的有效率的配置资金和减少、分散、降低金融风险成为当务之急。中印两国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与短处,所以在改革方向和解决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p><p>  让印度精英刻骨铭记的三项中国政策 </p><p>  在印度,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 </p><p>  首先是1962年10月“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取决于中国的高度集中制度。相反,印度已经失败了,议会仍然在吵架,无法决定和集中任何事情。40年过去了,当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归结于印度议会对战争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p><p>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目前国内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按照这个速度,到2045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早在1951年印度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生育控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印度专家们告知,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今年的竞选中,除了副总理阿德瓦尼曾在一次集会上喊了几句“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好”的口号外,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提过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p><p>  最后是经济特区问题。一位留美博士,现为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袒露心扉: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经济特区”,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到80年代才开始搞,结果一鸣惊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p><p>  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助理,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印度和中国情况非常熟悉,5月上旬他来中国访问。当问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时他说:“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Plan’(真实的计划)。一项基础设施必须要与不同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谈项目要好几年,干项目又要好几年”。<br/>&nbsp;<br/>  在印度,一座桥要修三年,一条路也要修上好几年。究其原因,他们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首先,印度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要修一条路,有可能延绵数千公里,由于土地的私有制,政府要与多少个地主“一对一”地谈判,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二,印度政府计划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新项目的支出,但由于私人部门管理人员声称印度政府正计划“不正当地密谋国有化”,这些计划频频遭遇阻力。 </p><p>  “印度社会是靠清晰的产权搭建的社会,于是印度走了混合经济的道路,但事实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有产权才有民主,但是产权的交换是要付成本的。在基础的建设阶段是需要快速打通一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基础设施。如果产权过于细密必然加大成本,在细碎的产权条件下,是难以做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张文木博士说。<br/>&nbsp;<br/>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1979年之前的毛泽东领导的社会改革无意中为1979年中国商品和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收益于改革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br/></p>
<p>&nbsp;&nbsp;&nbsp; 印度和中国在经济政策,社会制度上的分歧可以看成是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和分歧。</p><p>&nbsp;&nbsp;&nbsp;&nbsp;经济学(又称西方经济学)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因素。</p><p>&nbsp;&nbsp;&nbsp;&nbsp;西方经济学诞生于西方国家,崇尚经济活动完全自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完全自由的经济活动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垄断,经济危机等等。更严重的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自然人”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假设,现代社会中每一个“自然人”的经济活动并不完全为了获得最大化利益。</p><p>&nbsp;&nbsp;&nbsp; 基于以上若干历史原因,现代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系统。经济学家们想充分证明完全自由经济活动才能造就完美社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经济学学史上的三次重大修正都来自宏观调控在自由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p><p>&nbsp;&nbsp;&nbsp;&nbsp;中国的计划经济和西方的自由经济在本质上一个极左,一个极右。在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发现了自己的经济理论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中国,俄罗斯等努力减少本国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比例,注重发挥市场自由调控的成分。而西方则注重宏观调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p><p>&nbsp;&nbsp;&nbsp; 可以说,在不远的将来,这二者应该是殊途同归的。毕竟两个理论都诞生于遥远的历史中,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理论在100年后依然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p><p>&nbsp;&nbsp;&nbsp;&nbsp;双方经济政策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双方社会生活的差异。</p><p>&nbsp;&nbsp;&nbsp; 中国方面就不用多说了,这几年经济虽然发展的快,但如此迅速的GDP增长很大部分来自于各级政府出手的固定投资增长。这显然是在中国的经济中,宏观调控所占的比例依然十分巨大。政府部门手中的经济权重依然太重。</p><p>&nbsp;&nbsp;&nbsp;&nbsp;西方国家,例如印度,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经济的国家。它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是,印度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农场主过度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遍地林立的小业主使得国家统一规划的实施异常艰难。在印度的经济中,自由经济完全占据了上风,而政府则完全无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印度的经济就象一条奔腾的大河,虽然我们知道它是在往东走,但没人能控制他在行走过程中是否会毁坏庄稼。。。。。。&nbsp;</p>
<table class="textbo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width="99%"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textbox-title"><b>印度出狂言:可以同时击败中国和巴基斯坦</b>&nbsp;&nbsp;&nbsp; <span class="comment-text">[转贴 2006-08-09 02:43:19&nbsp;| 发表者: 杂木清音]</span>
                                </td><td class="textbox-title" align="right"><a title="编辑..." href="http://post.blog.hexun.com/ljmyah/postarticle.aspx?articleid=5029435"><img id="idIconEdit" src="http://blog.hexun.com/images/icon_edit.gif" border="0" alt=""/></a>&nbsp;<a title="删除..." href="http://blog.hexun.com/ljmyah/deletearticle.aspx?articleid=5029435" target="_blank"><img id="idIconDel" src="http://blog.hexun.com/images/icon_del.gif" border="0" alt=""/></a>&nbsp;</td></tr><tr><td class="textbox-content" colspan="2"><br/><p>&nbsp;&nbsp;&nbsp;&nbsp;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10年保持了6%的高增长率。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印度外汇储备突破1440亿美元,跻身世界前列。7月,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更是让印度媒体振奋不已:印度2003至2004财年的GDP为6920亿美元,已从世界第十二经济大国上升到第十。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印度举国上下颇为自豪,许多印度学者都表示,“考虑到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现在的经济实力,印度理应可以在世界大国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学家预测,印度在60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变化了的现实,连世界上最富有的7国集团在商讨未来世界经济大势时也考虑把印度请来。印度《经济时报》以《印度太大,7国集团不能忽视》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印度高速发展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p><p>  自1998年跨过“核门槛”以来,印度政府继续斥巨资加紧建设“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连续多年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在军事战略上,印军在确保南亚绝对优势地位基础上,扩大了对马六甲海域、南中国海以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冲出南亚的态势愈发明显。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4年鉴: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显示,2004年印度军购额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3.75亿美元。仅从俄罗斯购买航母及战斗机就花费了15亿美元。日前,印海军又计划花费23亿美元从法国购买潜艇。对于印度眼花缭乱的军事现代化步骤,国际军事分析专家认为,印度正在逐步打造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为谋取世界大国地位增添厚重的砝码。 </p><p>  在科研领域,印度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也足以使国民倍感自豪。今年2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由于进展顺利,印度准备将探月计划提前到2007年进行。该组织同时还表示,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之后,印度于2015年实现宇航员登月也并非天方夜谭。而印度同欧盟在9月初所签署的《伽利略计划》合作协定,则进一步证明了国际社会对印度空间科技研发实力的认可。考虑到其在信息及生物技术领域的传统优势,印度成为科技大国似乎已指日可待。 </p><p>  大国一梦几十年 </p><p>  印度的大国情结由来已久。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憧憬了印度未来的大国地位,认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从自然条件看,印度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人口居世界第二,还扼守着亚太能源海上要道。辽阔的国土、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越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印度大国梦想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而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则成为印度实现“大国梦”的“软资源”。印度原国家安全顾问迪克西特甚至认为,在亚非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印度第一个赢得独立,并对其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印度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拥有独特的影响力,将印度视为大国理所应当。 </p><p>  从某种角度而言,印度也一直对自己的大国梦想极为敏感和在意。在去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期间,印度南部地区损失严重,造成至少1.5万人丧生,但印度政府坚决拒绝了外国的援助,而且在强调有能力进行灾后自救的同时,还第一时间派出了军舰到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协助救灾,并出动空军空投物资,意在展示印度的大国实力及在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形象。 </p><p>  不光是政府在实现大国梦想的问题上踌躇满志,印度国内各界也都对印度能否以及何时成为世界大国表现出浓厚兴趣。早在2003年7月,当时执政的瓦杰帕伊政府便在其政党刊物《今日印度人民党》上登载文章宣称,“印度已经是世界大国,现在国民要做的只是花点时间来认清这一点!”今年9月初,印度知名智库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项调查,题为“目前国际环境提供了广阔空间,印度需要怎样提升大国地位”,得到了印度各界人士的积极回应。一位研究人员在回复中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成为大国,就必须实现以下目标:一是维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是消除国内的不平等现象;三是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四是确保强有力的军事打击能力,以军事大国来推动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 </p><p>  国际环境利于印度崛起 </p><p>  印度“大国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则是印度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而推进经济发展和快速提升军事实力是服务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 </p><p>  创造有利于崛起的安全和外交环境是保证印度崛起的基本条件。从崛起所需外部环境来看,印度的全球外交布局已为实现自己的“大国梦”迈出了坚实步伐。印度现在的外交战略基本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积极参与并全面拓展大国外交,塑造有利于崛起的全球政治环境,同时吸引西方大国的资金和技术;二是争取稳定的周边,创造有利于崛起的和平周边环境。实用主义、追求国家利益是印度外交的指导原则,外交政策被当做增强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国外交的成绩来看,印度已经享受到了美国的盟国级待遇,美国在辛格总理到访时已通过两国核合作协议变相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印美战略合作关系的稳步推进基本上扫清了印度崛起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印美关系带动下,印度与欧、俄、日等的关系继续深化,西方社会目前已掀起新一轮热捧印度的浪潮。目前,主要大国都在争取与印度搞好关系,这种现象在大国关系中是极为罕见的。 </p><p>  从印度的周边外交来看,最重要的邻国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中亚、西亚和东南亚也是印度扩大影响、“东进西出”的重要周边地区。在安全环境和安全观念上,印度虽仍认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其潜在和目前面临的两个主要战略对手,但并不对其构成现实威胁。由于核威慑的存在,与这两个国家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印中可以通过扩大交往增加共同利益逐步解决分歧,印巴可推动谈判增加互信。目前,中印关系已稳步推进,中国去年起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底将重开乃堆拉山口贸易口岸,经贸将为中印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近两年来,印巴矛盾大为纾缓,两国开始全方位接触,印度已酝酿明年初从克什米尔撤军。中印关系升温和印巴关系缓和,使印度能集中更多资源用于经济建设。 </p><p>  印度目前的大国战略已基本抛弃了原来的不结盟内核,印度的加速发展及众大国的热捧使其运用自身实力的信心大为增强,安全观念逐渐从不结盟转向合作安全模式,并以积极态度对待大国和地区合作。国际秩序和稳定是五六个大国一致的产物,这其中也应包括印度,印度可以为国际秩序分担责任。 </p><p>  “大国梦”前关口仍多 </p><p>  有专家指出,印度今日的“辉煌”,更多的是纵向比较,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制约因素,有的甚至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制约印度的发展。 </p><p><br/>  首先,在印度现行的是多党政府体制,利益多元,难达一致,政府的效率、政策连续性乃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将大打折扣;第二,国内宗教与民族冲突存在隐患,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大的社会动荡;第三,巨大且还在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极大地抵消了经济改革的成果;第四,地区安全环境尚未真正改观,尤其是棘手的克什米尔等问题,将可能限制印度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第五,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缺电少水,远不能满足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 </p><p>  实际上,国际环境日渐宽松和西方大国的热捧,只是为印度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而内因才是实现印度“大国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从战略上讲,印度实力的增强关键在于:一是政局的长期稳定;二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否确保政治社会稳定,将成为印度顺利向“大国梦”冲刺的重要前提。 </p><p>  印军62年在中印边境战争失败的耻辱使其卧薪尝胆,九年后的印巴战争,印军表现就已经相当出色。 </p><p>  今天就更不可同日而语。据国外军事专家评价,印度兵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吃苦性最强、装备最完善的山地部队,能够成功地抵抗中国的任何进攻。 </p><p>  中印的海军实力相差太远,印度拥有优势的航空母舰,如果印度从南海进军中国,中国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p><p>  如果印度的“军国主义”势力上台,对华开战,中国将非常不利。近年来,印度已经构造了“两面作战”的体系,保证可以同时击败中国和巴基斯坦! </p><p>  缅甸问题:如果印度以快速方式“闪击”缅甸,缅甸一定无法抵御,中国军队的救援也是顾此失彼,左右难以呼应。由此,中国很可能在东南亚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 m </p><p>  即使印度不消灭缅甸,但占据了缅北就等于在中国大西南的插上一刀,时时刻刻威胁云南。 </p><p>  中国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腹背受敌、顾此失彼! </p><p>  1、印度从藏南进军拉萨 </p><p>  2、从克什米尔进军新疆 <br/>&nbsp;<br/>  3、海军袭击珠江口、攻打海南 </p><p>  4、从缅甸进军西南 </p><p>  四个方向,中国难以顾及全面.</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0 23:23:36编辑过]
自重是印度的首要问题,什么二面.三面四面的,中国不是缅甸?此文也就是小Y自卑心里的真实写照,自慰一下了,[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