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航天業發射國際商業衛星之效益與展望 [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4:44
--------------------------------------------------------------------------------

中共航天業發射國際商業衛星之效益與展望
備役上校 應紹基

2002年10月
--------------------------------------------------------------------------------

提要
一、中共官方於1985年10月宣布,將以「長征」運載火箭為國際進行商業衛星發射。當時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由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歐洲航天局所壟斷,在國際市場可承攬發射的商業衛星又多是美國製造的地球靜止軌道大型通信衛星,對處於「少年期」的中共航天工業,有如執行「不可能任務」。中共重視航天工業這個與外「接軌」、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契機,在多方面努力與配合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於1990年4月7日以「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地球靜止軌道,突破了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重重屏障。1999年美國國會
發表《考克斯報告》,使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被迫暫時停止。在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間,中共「長征」系列火箭一共進行了22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與5次「搭載服務」,計有18次成功,4次失敗,共將29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含「搭載服務」的2枚衛星)。
二、中共的10年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透過與外「接軌」的合作與交流,不僅賺到豐厚的經濟利益,並且獲得大量先進的運載火箭與衛星相關之重要知識、尖端經驗與心得、系統管理與品質保證的方法與組織,進而迅速提升了中共研製衛星與運載火箭的技能,增進發射衛星的可靠度,效益豐碩。最具體呈現於外的是中共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間,已發射衛星與航天飛船連續25次成功,創下7年間100%的發射成功率。
三、面對未來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共已進行一系列因應作為,不僅大幅提升其競爭力,並且由「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進入層次與利潤更高的「衛星應用服務」。未來,中共參與國際商業衛星服務的合約與利得,將進一步支持中共非商業衛星產業的能量進步與茁壯,使中共早日形成完整、成熟的航天產業,滿足中共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其綜合國力。

前言
中共於1985年宣布,願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1990年首次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一枚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地球靜止軌道。截止1999年底,中共「長征」系列火箭一共進行了22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與5次搭載服務,計有18次成功,4次失敗,共將29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含「搭載服務」的2枚衛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不僅可以為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龐大的經濟收入,也是發展和增進國際航天科技交流的良好機會,對於促進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就中共航天產業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歷程、效
益與未來之展望作一扼要說明。
中共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努力
1980年代中共實行開放政策,其衛星發射工業也大膽地予以開放。中共航空航天工業部於1985年10月宣布授權「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以「長征」運載火箭,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對外承攬發射衛星服務,邁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這是中共航天業對外進行合作與交流的一個新起點。
美國是世界頭號航天大國,全球大部分的國際商業衛星,多由美國製造與發射。因此,中共要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爭取美國的支持極為重要。1986年10月美國國防部部長溫伯格訪問大陸,中共高層特意安排他參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令溫伯格印象深刻,肯定中共具備對外發射衛星服務的能力。
1988年8月,中共又向世界表述了其「對外發射衛星服務」的政策。其重點有三:其一為外國用戶的衛星運到中國發射,相關的技術安全能得到完全保護,中共在執行對外發射衛星服務中,不謀求國外衛星的任何技術秘密;其二為中共的火箭製造能力和發射能力有限,對外發射服務只是對世界發射服務市場的一種補充,是對用戶提供一種新的選擇,決不會對西方同業形成任何威脅;其三為中共發射服務的價格比較低廉是綜合因素決定的,絕對沒有「政府補貼」與「傾銷價格」之說。此一承諾消除了國外用戶、廠商以及航天同業對中共航天業從事對外發射服務的疑慮,並奠定了
相互信任的基礎。
1988年9月2日美國提出,在中美兩國政府完成中共對外發射衛星服務有關協定談判後,美國才同意發給將美國公司製造的衛星運到中國大陸發射的「許可證」。因此,由中共航空航天工業部、國防科工委和外交部聯合組成的中國代表團,與由美國國務院、商務部、運輸部、國防部、安全部和美國航天局等部門的官員組成的美國代表團,於1988年10月和12月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進行了兩輪談判,雙方終於在12月17日簽署了《關於衛星技術安全的協定備忘錄》和《關於衛星發射責任的協定備忘錄》;1989年1月23日,中美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商業發射服務的國際貿易問題協定的備
忘錄》,為中美兩國在衛星發射服務領域中建立了相互諒解和合作的基礎。
此外,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必須遵循國際太空法律的規章。因此,1988年12月中共正式加入《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及送回射入外太空物體的協定》、《太空物體造成損害的國際公約》和《關於登記射入外太空物體的公約》(簡稱外空三條約),不僅為中共火箭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法律保障,而且也促進了中共在外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
當時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完全被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歐洲航天局所壟斷。航天技術屬於高新技術,中共運載火箭要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還必須要得到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國家實行管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批准。
中共官方指定「中國長城工業公司」為經營對外發射和衛星合作業務的唯一外貿企業,經過長期談判,該公司於1988年11月與美國休斯公司(總承包公司)簽訂了發射澳大利亞兩枚美製「澳星」通信衛星的合同,1989年1月與亞洲衛星公司簽訂了發射美製「亞洲一號」衛星的合同,中共航天工業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經過多年的努力跨出了第一步———爭取到了發射合約。
而就在預定1990年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的前一年,中共發生了「六四」事件,進而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共實施「制裁」,美國暫停發放運往中國發射的「亞洲一號」衛星的許可證,使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蒙上了陰影。在經過一系列艱苦的外交活動之後,促使美國政府於1989年9月29日解除了「亞洲一號」和澳星許可證暫停令,恢復了技術協調。1989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布希終於宣布:美國政府批准運往中國大陸發射、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和兩枚「澳星」衛星之「放行許可證」,排除了執行合同的最大障礙,為中共運載火箭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奠下了最後的一塊
基石。
中共為外國提供的「航天搭載服務」
中共在為國際發射商業衛星之前,曾先為外國客戶提供「航天搭載服務」{1}。這些「航天搭載服務」共有5次,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係將外國的設備(裝置)安置於中共的返回式衛星內,隨衛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在軌運行若干天後,返回式衛星返回地面回收,並將外國搭載的設備(裝置)交還給所屬外國客戶,進行在軌試驗結果的分析;第二類係將外國客戶的衛星與主要被發射的衛星一併安置於中共運載火箭的「酬載艙」內,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進入太空,分別在不同的軌道運行,分別各進行其衛星相關的運作。
第一類航天搭載服務開始於1987年8月5日,中共首次在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上,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了微重力試驗裝置的「搭載服務」,該裝置隨衛星返回艙於8月10日安全回收。1年後的1988年8月5日,中共再次在其「返回式」遙感衛星上,為西德Intospace公司的微重力試驗裝置提供「搭載服務」,該衛星返回艙與裝置在軌運行8天後於8月13日安全回收。第三次是1996年10月20日,再以「返回式」遙感衛星為日本丸紅株式會社的微重力試驗裝置提供「搭載服務」,在軌運行15天後回收。
第二類航天搭載服務共有兩次,第一次是1990年7月16日,中共於發射澳大利亞「澳星」通信衛星的模擬衛星時,順便搭載巴基斯坦的BADA-A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分別送入不同的軌道運行;第二次是1992年10月6日,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時,搭載瑞典太空公司Freja衛星,分別送入不同的軌運行。
簡而言之,自1987年至1992年間,中共先後為法國、西德、巴基斯坦、瑞典與日本五國,進行了5次搭載服務。
中共發射國際商業衛星的歷程
中共於1985年10月宣布,以長征運載火箭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時,中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僅有:「長征一號(LM-1)」、「長征二號(LM-2)」、「長征二號丙(LM-2C)」與「長征三號(LM-3)」四個型號,先後共僅進行了12次發射,其中10次成功;4型火箭中僅有「長征三號」能將1,6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靜止衛星軌道,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主要是發射大型通信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地球靜止衛星軌道(GSO,簡稱靜止衛星軌道)是一條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高度35,800公里的圓形軌道,從地面上看在這條軌道上的所有衛星都像是懸在赤道上空靜止不動。發射靜止衛星要比低軌道衛星難得多,不僅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並且衛星的發射過程也比較複雜,且需要有精確的測控技術。發射靜止衛星一般用三級火箭,衛星本身還裝有遠地點發動機,整個發射過程要經過三次軌道變換,衛星才能到達預定的位置。運載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首先把衛星連同第三級火箭送入100~200公里高的圓形軌道(稱為「停泊軌道」);然後第三級火箭分兩次點火,把
衛星送入遠地點在赤道上空約35,800公里的大橢圓軌道(稱為「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在轉移軌道上運行過程中,由地面測控中心控制,調整衛星姿態,在到達遠地點時,指令遠地點發動機點火,把衛星送入「准靜止軌道」。衛星由地面控制,經過一段時間飄移,最後定點於軌道上「預定位置」才成功地完成發射。
中共為了配合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需求,提升其運載火箭的投送能量,先後展開「長征二號戊(LM-2E,簡稱「長二梱」)」、「長征三號乙(LM-3B)」與「長征二號丙/改(LM-2C/SD)」等運載火箭的研發。「長二梱」火箭的概念設計始於1986年,以經過多次飛行考驗、技術成熟、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丙」為基礎進行研改———主要以加長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芯級,捆綁4個液體助推發動機組成兩級液體推進劑運載火箭,以及芯二子級增加有效載荷調姿定向系統與起旋和側向機動固體火箭等,於1990年初完成研製,能將3,0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為了將更重(5,0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中共於1989年7月展開「長征三號乙(LM-3B)」的總體方案設計,以「長征三號甲」為芯級,再將「長二梱」的4個助推器與其捆綁結構安裝於「長征三號甲」上組合成為新型的大推力三級運載火箭,於1996年完成研製。「長征三號乙」能將5,1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也可以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他軌道的有效載荷。(「長征三號甲」火箭係以「長征三號」為基礎研製而成,能將2,6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長征二號丙/改」火箭係為了配合美國摩托羅拉公司
,要求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發射其「銥」通信衛星進入近地軌道(LEO,或稱低地球軌道),而以「長征二丙」兩級液體火箭為基礎,加上一個「多星分配器」的「上面級」研改而成,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3,000公斤(軌道高度為500公里,傾角為50度) {3}。
中共的第一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實施於1990年4月7日,以「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初試啼聲{4}。
接著於同年7月16日,再以「長二梱」火箭將澳大利亞「奧賽特」公司的「澳星」通信衛星模擬衛星,與搭載的巴基斯坦BADA-A科學試驗衛星,成功地送入預定軌道。1991年中共沒有商業衛星發射。1992年中共再以「長二梱」火箭,於8月14日與12月21日先後發射澳大利亞的「澳星B1」與「澳星B2」通信衛星,「澳星B1」成功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澳星B2」則在衛星、火箭分離後發生衛星爆炸而失敗。
1993年中共沒有商業衛星發射。1994年中共共進行2次商業衛星發射,皆獲得成功:7月21日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一號」通信衛星,與8月28日以「長二梱」火箭發射的「澳星B3」通信衛星,皆分別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5年中共以「長二梱」火箭進行了3次商業衛星發射:1月26日發射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二號」通信衛星,於點火一分多鐘後發生「星、箭爆炸」而失敗;11月28日發射香港亞洲衛星公司的「亞洲二號」通信衛星、與12月28日發射美國「艾科斯達」公司的「艾科斯達一號」通信衛星皆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6年的3次商業衛星發射中,只有7月3日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的「亞太一號A」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2月15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國際衛星組織的「國際708號」通信衛星,點火20多秒鐘後火箭傾倒於地面爆炸;8月18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的「中星七號」通信衛星,衛星未能進入軌道而失敗。
1997年共進行了3次商業衛星發射,3次衛星皆成功入軌:8月20日與10月17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分別發射菲律賓「馬部海衛星公司」的「馬部海」衛星,與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兩枚衛星皆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12月8日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也成功進入近地軌道。
1998年共進行了6次商業衛星發射,所有衛星皆成功入軌:3月26日、5月2日、8月20日與12月19日先後4次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成功送入近地軌道;5月30日與7月18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分別發射中共東方衛星公司的「中衛一號」衛星,與中共鑫諾衛星公司的「鑫諾」通信衛星,兩枚衛星皆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9年由於美國國會發表了《考克斯報告》,使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被迫暫時停止,全年只進行了2次商業衛星發射,所有衛星皆成功進入軌道,6月12日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一箭雙星」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成功送入近地軌道;10月14日以「長征四號」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將中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巴西宇航研究院」合作研製的「中巴資源衛星」01星,與「巴西小衛星」送入預定的近地軌道。
綜觀中共1985年宣布進入商業衛星發射市場,自1990年初次執行商業衛星發射至1999年的10年期間,共進行了22次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不含搭載服務),其中18次成功,4次失敗;最多有1年進行6次商業發射的紀錄。詳情請參閱附表一。--------------------------------------------------------------------------------

中共航天業發射國際商業衛星之效益與展望
備役上校 應紹基

2002年10月
--------------------------------------------------------------------------------

提要
一、中共官方於1985年10月宣布,將以「長征」運載火箭為國際進行商業衛星發射。當時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由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歐洲航天局所壟斷,在國際市場可承攬發射的商業衛星又多是美國製造的地球靜止軌道大型通信衛星,對處於「少年期」的中共航天工業,有如執行「不可能任務」。中共重視航天工業這個與外「接軌」、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契機,在多方面努力與配合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於1990年4月7日以「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地球靜止軌道,突破了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重重屏障。1999年美國國會
發表《考克斯報告》,使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被迫暫時停止。在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間,中共「長征」系列火箭一共進行了22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與5次「搭載服務」,計有18次成功,4次失敗,共將29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含「搭載服務」的2枚衛星)。
二、中共的10年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透過與外「接軌」的合作與交流,不僅賺到豐厚的經濟利益,並且獲得大量先進的運載火箭與衛星相關之重要知識、尖端經驗與心得、系統管理與品質保證的方法與組織,進而迅速提升了中共研製衛星與運載火箭的技能,增進發射衛星的可靠度,效益豐碩。最具體呈現於外的是中共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間,已發射衛星與航天飛船連續25次成功,創下7年間100%的發射成功率。
三、面對未來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共已進行一系列因應作為,不僅大幅提升其競爭力,並且由「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進入層次與利潤更高的「衛星應用服務」。未來,中共參與國際商業衛星服務的合約與利得,將進一步支持中共非商業衛星產業的能量進步與茁壯,使中共早日形成完整、成熟的航天產業,滿足中共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其綜合國力。

前言
中共於1985年宣布,願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1990年首次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一枚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地球靜止軌道。截止1999年底,中共「長征」系列火箭一共進行了22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與5次搭載服務,計有18次成功,4次失敗,共將29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含「搭載服務」的2枚衛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不僅可以為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龐大的經濟收入,也是發展和增進國際航天科技交流的良好機會,對於促進本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就中共航天產業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歷程、效
益與未來之展望作一扼要說明。
中共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努力
1980年代中共實行開放政策,其衛星發射工業也大膽地予以開放。中共航空航天工業部於1985年10月宣布授權「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以「長征」運載火箭,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對外承攬發射衛星服務,邁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這是中共航天業對外進行合作與交流的一個新起點。
美國是世界頭號航天大國,全球大部分的國際商業衛星,多由美國製造與發射。因此,中共要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爭取美國的支持極為重要。1986年10月美國國防部部長溫伯格訪問大陸,中共高層特意安排他參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令溫伯格印象深刻,肯定中共具備對外發射衛星服務的能力。
1988年8月,中共又向世界表述了其「對外發射衛星服務」的政策。其重點有三:其一為外國用戶的衛星運到中國發射,相關的技術安全能得到完全保護,中共在執行對外發射衛星服務中,不謀求國外衛星的任何技術秘密;其二為中共的火箭製造能力和發射能力有限,對外發射服務只是對世界發射服務市場的一種補充,是對用戶提供一種新的選擇,決不會對西方同業形成任何威脅;其三為中共發射服務的價格比較低廉是綜合因素決定的,絕對沒有「政府補貼」與「傾銷價格」之說。此一承諾消除了國外用戶、廠商以及航天同業對中共航天業從事對外發射服務的疑慮,並奠定了
相互信任的基礎。
1988年9月2日美國提出,在中美兩國政府完成中共對外發射衛星服務有關協定談判後,美國才同意發給將美國公司製造的衛星運到中國大陸發射的「許可證」。因此,由中共航空航天工業部、國防科工委和外交部聯合組成的中國代表團,與由美國國務院、商務部、運輸部、國防部、安全部和美國航天局等部門的官員組成的美國代表團,於1988年10月和12月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進行了兩輪談判,雙方終於在12月17日簽署了《關於衛星技術安全的協定備忘錄》和《關於衛星發射責任的協定備忘錄》;1989年1月23日,中美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商業發射服務的國際貿易問題協定的備
忘錄》,為中美兩國在衛星發射服務領域中建立了相互諒解和合作的基礎。
此外,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必須遵循國際太空法律的規章。因此,1988年12月中共正式加入《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及送回射入外太空物體的協定》、《太空物體造成損害的國際公約》和《關於登記射入外太空物體的公約》(簡稱外空三條約),不僅為中共火箭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法律保障,而且也促進了中共在外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
當時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完全被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歐洲航天局所壟斷。航天技術屬於高新技術,中共運載火箭要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還必須要得到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國家實行管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批准。
中共官方指定「中國長城工業公司」為經營對外發射和衛星合作業務的唯一外貿企業,經過長期談判,該公司於1988年11月與美國休斯公司(總承包公司)簽訂了發射澳大利亞兩枚美製「澳星」通信衛星的合同,1989年1月與亞洲衛星公司簽訂了發射美製「亞洲一號」衛星的合同,中共航天工業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經過多年的努力跨出了第一步———爭取到了發射合約。
而就在預定1990年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的前一年,中共發生了「六四」事件,進而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共實施「制裁」,美國暫停發放運往中國發射的「亞洲一號」衛星的許可證,使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蒙上了陰影。在經過一系列艱苦的外交活動之後,促使美國政府於1989年9月29日解除了「亞洲一號」和澳星許可證暫停令,恢復了技術協調。1989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布希終於宣布:美國政府批准運往中國大陸發射、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和兩枚「澳星」衛星之「放行許可證」,排除了執行合同的最大障礙,為中共運載火箭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奠下了最後的一塊
基石。
中共為外國提供的「航天搭載服務」
中共在為國際發射商業衛星之前,曾先為外國客戶提供「航天搭載服務」{1}。這些「航天搭載服務」共有5次,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係將外國的設備(裝置)安置於中共的返回式衛星內,隨衛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在軌運行若干天後,返回式衛星返回地面回收,並將外國搭載的設備(裝置)交還給所屬外國客戶,進行在軌試驗結果的分析;第二類係將外國客戶的衛星與主要被發射的衛星一併安置於中共運載火箭的「酬載艙」內,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進入太空,分別在不同的軌道運行,分別各進行其衛星相關的運作。
第一類航天搭載服務開始於1987年8月5日,中共首次在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上,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了微重力試驗裝置的「搭載服務」,該裝置隨衛星返回艙於8月10日安全回收。1年後的1988年8月5日,中共再次在其「返回式」遙感衛星上,為西德Intospace公司的微重力試驗裝置提供「搭載服務」,該衛星返回艙與裝置在軌運行8天後於8月13日安全回收。第三次是1996年10月20日,再以「返回式」遙感衛星為日本丸紅株式會社的微重力試驗裝置提供「搭載服務」,在軌運行15天後回收。
第二類航天搭載服務共有兩次,第一次是1990年7月16日,中共於發射澳大利亞「澳星」通信衛星的模擬衛星時,順便搭載巴基斯坦的BADA-A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分別送入不同的軌道運行;第二次是1992年10月6日,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時,搭載瑞典太空公司Freja衛星,分別送入不同的軌運行。
簡而言之,自1987年至1992年間,中共先後為法國、西德、巴基斯坦、瑞典與日本五國,進行了5次搭載服務。
中共發射國際商業衛星的歷程
中共於1985年10月宣布,以長征運載火箭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時,中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僅有:「長征一號(LM-1)」、「長征二號(LM-2)」、「長征二號丙(LM-2C)」與「長征三號(LM-3)」四個型號,先後共僅進行了12次發射,其中10次成功;4型火箭中僅有「長征三號」能將1,6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靜止衛星軌道,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主要是發射大型通信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地球靜止衛星軌道(GSO,簡稱靜止衛星軌道)是一條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高度35,800公里的圓形軌道,從地面上看在這條軌道上的所有衛星都像是懸在赤道上空靜止不動。發射靜止衛星要比低軌道衛星難得多,不僅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並且衛星的發射過程也比較複雜,且需要有精確的測控技術。發射靜止衛星一般用三級火箭,衛星本身還裝有遠地點發動機,整個發射過程要經過三次軌道變換,衛星才能到達預定的位置。運載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首先把衛星連同第三級火箭送入100~200公里高的圓形軌道(稱為「停泊軌道」);然後第三級火箭分兩次點火,把
衛星送入遠地點在赤道上空約35,800公里的大橢圓軌道(稱為「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在轉移軌道上運行過程中,由地面測控中心控制,調整衛星姿態,在到達遠地點時,指令遠地點發動機點火,把衛星送入「准靜止軌道」。衛星由地面控制,經過一段時間飄移,最後定點於軌道上「預定位置」才成功地完成發射。
中共為了配合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需求,提升其運載火箭的投送能量,先後展開「長征二號戊(LM-2E,簡稱「長二梱」)」、「長征三號乙(LM-3B)」與「長征二號丙/改(LM-2C/SD)」等運載火箭的研發。「長二梱」火箭的概念設計始於1986年,以經過多次飛行考驗、技術成熟、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丙」為基礎進行研改———主要以加長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芯級,捆綁4個液體助推發動機組成兩級液體推進劑運載火箭,以及芯二子級增加有效載荷調姿定向系統與起旋和側向機動固體火箭等,於1990年初完成研製,能將3,0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為了將更重(5,0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中共於1989年7月展開「長征三號乙(LM-3B)」的總體方案設計,以「長征三號甲」為芯級,再將「長二梱」的4個助推器與其捆綁結構安裝於「長征三號甲」上組合成為新型的大推力三級運載火箭,於1996年完成研製。「長征三號乙」能將5,1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也可以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他軌道的有效載荷。(「長征三號甲」火箭係以「長征三號」為基礎研製而成,能將2,6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長征二號丙/改」火箭係為了配合美國摩托羅拉公司
,要求以「一箭雙星」的方式發射其「銥」通信衛星進入近地軌道(LEO,或稱低地球軌道),而以「長征二丙」兩級液體火箭為基礎,加上一個「多星分配器」的「上面級」研改而成,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3,000公斤(軌道高度為500公里,傾角為50度) {3}。
中共的第一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實施於1990年4月7日,以「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初試啼聲{4}。
接著於同年7月16日,再以「長二梱」火箭將澳大利亞「奧賽特」公司的「澳星」通信衛星模擬衛星,與搭載的巴基斯坦BADA-A科學試驗衛星,成功地送入預定軌道。1991年中共沒有商業衛星發射。1992年中共再以「長二梱」火箭,於8月14日與12月21日先後發射澳大利亞的「澳星B1」與「澳星B2」通信衛星,「澳星B1」成功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澳星B2」則在衛星、火箭分離後發生衛星爆炸而失敗。
1993年中共沒有商業衛星發射。1994年中共共進行2次商業衛星發射,皆獲得成功:7月21日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一號」通信衛星,與8月28日以「長二梱」火箭發射的「澳星B3」通信衛星,皆分別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5年中共以「長二梱」火箭進行了3次商業衛星發射:1月26日發射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二號」通信衛星,於點火一分多鐘後發生「星、箭爆炸」而失敗;11月28日發射香港亞洲衛星公司的「亞洲二號」通信衛星、與12月28日發射美國「艾科斯達」公司的「艾科斯達一號」通信衛星皆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6年的3次商業衛星發射中,只有7月3日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的「亞太一號A」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2月15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國際衛星組織的「國際708號」通信衛星,點火20多秒鐘後火箭傾倒於地面爆炸;8月18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的「中星七號」通信衛星,衛星未能進入軌道而失敗。
1997年共進行了3次商業衛星發射,3次衛星皆成功入軌:8月20日與10月17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分別發射菲律賓「馬部海衛星公司」的「馬部海」衛星,與香港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兩枚衛星皆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12月8日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也成功進入近地軌道。
1998年共進行了6次商業衛星發射,所有衛星皆成功入軌:3月26日、5月2日、8月20日與12月19日先後4次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成功送入近地軌道;5月30日與7月18日以「長征三號乙」火箭分別發射中共東方衛星公司的「中衛一號」衛星,與中共鑫諾衛星公司的「鑫諾」通信衛星,兩枚衛星皆定點於地球靜止衛星軌道。
1999年由於美國國會發表了《考克斯報告》,使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被迫暫時停止,全年只進行了2次商業衛星發射,所有衛星皆成功進入軌道,6月12日以「長征二號丙/改」火箭「一箭雙星」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通信衛星,成功送入近地軌道;10月14日以「長征四號」火箭採「一箭雙星」發射,將中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巴西宇航研究院」合作研製的「中巴資源衛星」01星,與「巴西小衛星」送入預定的近地軌道。
綜觀中共1985年宣布進入商業衛星發射市場,自1990年初次執行商業衛星發射至1999年的10年期間,共進行了22次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不含搭載服務),其中18次成功,4次失敗;最多有1年進行6次商業發射的紀錄。詳情請參閱附表一。
中共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效益
中共發展航天產業,遠較俄、美、法、日諸國為晚,至1970年才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投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80年代後期中共雖已擁有發射衛星的4型不同運載能量的長征火箭,與製造各種衛星的能量,但其航天工業的技術水準、系統品質、精準性、可靠性以及產製能量等,仍僅達到「初級水準」。而當時中共航天科技界缺乏與美、歐航天先進國家間的技術交流管道,且當時中共財力拮据,無力籌措大量資金投注於航天工業之研發。中共航天工業界於1985年大膽地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後期並透過華商通信公司訂製美、法等國製造的通信衛星,以長征火箭投射入軌
供國內商業使用。這兩項開放政策,使中共的航天產業突破了困境,受益極大,玆將中共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效益簡要列述於下:
一、透過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收取發射服務費用,利潤甚高。以「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為例,發射費用約為2,500~3,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4,300~17,160萬元(按1988年匯率計算),而「長征三號」火箭的製造費用與發射勤務費用合計為5,000萬元,利潤高達數倍之多,因而經濟效益顯著{5}。
二、由於為了配合顧客合約的發射需求,中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必須研製新功能的運載火箭因應,有助於激發中共航天運載火箭的研製潛能,以及持續進行研發與成長。
三、可透過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經由衛星製造廠商派遣相關專家,參加雙方議訂系統規格、主件與組件規格、轉軌程序與規格、測試規格與程序等之會商,以及衛星系統設計評估會議、運載火箭與衛星整合之評估會議等,間接蒐集美、歐先進衛星之系統概念與主件、組件的設計重點與貨源,對中共提升研製高功能的衛星,改進運載火箭發射衛星(也可應用於導彈投射彈頭)的可靠度,能大幅縮減研發所需之人力、費用與時間並提升其品質。
四、當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失敗,為了釐清責任,衛星製造公司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通常會各自提出一份運載火箭與衛星之可能錯失分析報告,中共可自衛星製造公司的分析報告中,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了解與改進建議,進而大幅增進其技能。(例如1996年2月15日,中共為國際電信衛星組織、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美國羅拉與休斯公司製造的的「國際708號」衛星,於點火20多秒鐘後爆炸損毀,後來羅拉與休斯公司對中共提出200頁的事故分析報告書,除指明長征火箭的爆炸原因在於導控系統的故障外,還討論了火箭導向與控制相關的敏感性問題與建議,而這正是
中共航天技術中脆弱與最需要協助的項目,因而中共受益甚多。美國國會與國防部認為,將美製衛星交予中共發射會潛在性地危及美國的安全,美國國會於1999年發表《考克斯報告》,迫使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暫時停止。)
五、利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中共運載火箭及衛星研製單位與美、歐衛星研製廠商能建立公、私聯繫管道,可經由這些聯繫管道蒐獲或購得一些中共航天工業(甚至於導彈系統)欠缺的技術、主件與組件以及裝備,可解決一些亟需解決的難題,縮短研製時程。
就具體事實而言,中共實施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初期的1990至1996年間、11次國際商業衛星中發射共有4次失敗;1996年10月至1999年間的11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完全成功,沒有一次失敗,成功率達100%,中共運載火箭的的技術水準、系統品質、精準性、可靠性等已大幅提升,這應是中共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表現於外之具體效益。
近年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陷於低迷的原因
中共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雖然22次發射服務中有4次失敗的紀錄,但在18次的成功發射共將27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不含「搭載服務」),並且自1997年以來的11次發射服務達到100%成功,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贏得不錯的聲譽。但自1999年10月14日,中共以「一箭兩星」方式發射「中巴資源一號衛星」與「巴西小衛星」後,至今已3年未再發射任何外國衛星,近年來其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陷於低迷,主要的原因可能有:
外在原因方面:{6}{7}
一、美國單方規定中共的「發射配額」,限制中共的競爭能力———美國假借為了確保國際發射市場的「公平競爭」,於1995年對中共強加「發射配額」的規定。自1995年至2001年,中共只能以不低於美國發射商報價15%的價格,發射15枚衛星,以限制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二、美國以「出口許可證」管制、阻擾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美國國務院利用「出口許可證」規定,嚴格管制美國製造的衛星或是含有美國零件、組件的衛星進入中國大陸,阻擾中共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
三、《考克斯報告》引發的制裁,終止中共已取得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合約———1999年美國國會發表的《考克斯報告》,指責中共利用提供美製商業衛星的發射服務,竊取美國衛星與火箭相關資料,應用於中共的衛星、運載火箭與長程彈道導彈,引發美國國會與官方反對利用中共衛星發射服務,發射美國製造的商業衛星。2001年9月1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共實施為期兩年的制裁,由於中共發射的國際商業衛星皆是美國製造者,使得中共已取得的合約皆被終止。
內在原因方面:
一、中共航天工業對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缺乏前瞻性規劃———1985年10月中共宣布以「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時,其運載火箭尚只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三號」四個型號,其投送國際衛星的能力非常薄弱。千辛萬苦爭取到商業衛星發射合約後,為配合發射質量較重的衛星,不得不就已有的火箭進行研改,以達成任務為首要急務,因而急就章地研改了「長征二號梱」、「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以及「長征三號乙」等火箭,造成了火箭型號過多,研製人員與經費大量分散,製造成本高與製造時間長。也
即在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前或初期,未就國際商業衛星的質量、軌道需求、未來衛星的發展趨勢等,研製兩或三個型號的運載火箭,以應發射不同質量與軌道的衛星所需,以產生其競爭力優勢{3}。
二、「長征」火箭的生產與發射準備時間長、系統可靠性偏低,削弱其國際商業衛星發射的競爭力———「長征」火箭的發射價格雖較低廉,但其單件式的長生產週期與長時間的發射準備期,影響其自國際市場爭取商業發射的訂單。又因「長征」火箭的技術主要來自早年的彈道導彈技術,元件、組件與系統的設計陳舊;加上火箭的發動機數量偏多,易出問題的環節也多。因此,「長征」火箭的可靠性指標一般在0.91上下(外國運載火箭按商用標準研發與製造,火箭的可靠性一般高於0.95){8}。「長征」火箭的系統可靠性偏低,不僅影響其發射投保的保險費,也影響其自國際
市場爭取商業發射的訂單。
三、衛星研製能量未達國際水準、衛星發射受制於美國———委託中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國家有澳大利亞、香港、美國、菲律賓、巴西等,發射的幾乎全是通信衛星———定點於地球靜止軌道的大型通信衛星或運行於近地軌道的「小衛星」,而這些衛星大部分為美國製造,或衛星上具有美國製造的零件、組件,因此必須獲得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否則中共不可能代為發射。若中共具有國際水準的衛星研製能量,能為這些國家研製其所需的衛星,其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就可不受美國「出口許可證」管制。
目前中共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新作為與成效
針對目前中共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困境,中共採取一系列因應新作為,力求突破:
一、加強與美國之磋商及相關配合,以爭取國際商業衛星發射的「發射配額」與解除發射美製衛星的禁令———2001年3月19日至20日,中共與美國代表團於北京進行了磋商,這是繼1997年在華盛頓磋商後雙方舉行的首次磋商,雙方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國際貿易問題協議備忘錄》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交換衛星商業發射服務資訊,並討論協議的有關問題{9}。911事件發生後,中共在美國「反恐」作為上多方予以正面回應,以改善與美國的政治關係。2002年8月22日,中共國務院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導彈及相關物項和技術出
口管制條例》,進一步明確規定導彈相關敏感物項和技術的出口管理辦法,以緩和美國對中共未採取有效措施限制武器出口的指責。在在皆力求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期盼美國解除發射美製衛星的禁令。
二、壓縮和減少火箭型號,強化可靠性設計,致力於改進和研製大型運載火箭,以適應重型衛星的市場需求———中共將利用「長征三號乙」與「長征二號丙/改」運載火箭進行適應性改進,在現有基礎上,通過改進助推器,提高現有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與任務適應性,以填補運載能力的空白{6}。(「長征三號乙」具有將5,1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軌道的能力,「長征二號丙/改」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3,000公斤)。
三、壓縮運載火箭的交貨期與縮短在發射場的準備時間———中共將火箭的交貨期壓縮至18個月,與世界主要衛星的製造週期同步,並調整火箭在發射場的準備週期,將於30天內完成火箭在發射場的必要測試工作,縮短火箭在發射場的準備時間,以滿足客戶希望衛星早日入軌的要求{6}。
四、強調近7年來連續發射成功率達100%,以爭取委託發射戶的青睞———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共「長征」火箭系列已連續發射25次成功,而沒有一次失敗紀錄。「安全發射」係委託發射客戶甚為重視的評量條件,加上發射價格一直是長征火箭的優勢,配合其近年的高發射成功率,有助於爭取發射合約。
這些因應作為應能逐漸產生效果,目前中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已簽約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有:
一、2001年1月8日與香港亞太衛星控股公司簽約,將於2003年第一季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1枚由美國勞拉公司製造的「亞太五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10}。
二、2001年3月23日與歐洲阿斯特裏姆公司(ASTRIUM)簽約,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該公司製造的國際通信衛星組織之「亞太三號(APR-3)」衛星與「鑫諾1B(Sinosat-1B)」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衛星計畫於2002年春季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1}。
三、2001年3月21日與韓國宇宙航空研究院簽定衛星發射服務合約,將於2004年4月利用「長征二號丙/CTS」火箭(由「長征二號丙/改」研改衍生),發射「韓國多用途二號(KOMPSAT,也稱「阿里郎二號」)」對地觀測衛星。這是中共首次為韓國提供衛星發射服務{12}。
四、2002年5月20日中共鑫諾衛星通信公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約訂製以新一代大型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研製的「鑫諾二號」通信衛星,並計劃於2005年初由「長征」火箭發射升空。開創以製造本國商用衛星支持商業衛星發射的先河{13}。
中共在國際商業衛星服務面臨之挑戰與其新競爭力
中共航天科技歷經40餘年的自力研發,建構了航天相關科技工業的研究、設計、試驗、製造發射、測控、應用和服務的裝備與能量,已形成航天產業體系。目前其航天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能將9,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5,1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以及能把6,1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太陽同步軌道(SSO);在航天器方面,已具有接近國際水準的研製能量,先後已成功研製了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二號、三號」系列通信衛星、「風雲一號、二號」系列氣象衛星、「資源」系列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與「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當前中共航天產
業遠較1985年時深厚與強勁多了,加上中共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已奮戰10餘年,深具運作之經驗與管道,也有優良的商譽,因此中共將會繼續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更積極努力爭取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訂單。
不過,目前與未來國際商業衛星服務的競爭情勢十分嚴峻,中共面臨之挑戰有{14}:
一、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業務有萎縮之虞———1997至2000年的4年間,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無論在商業發射或是非商業發射方面,皆呈現穩定發展的趨勢。此4年期間,商業發射的年平均發射數量達到38次,非商業發射的年平均發射數量達到45次,這兩項指標的年實際發射數量與4年來的年平均發射數量之差最大不超過14%。然而,2001年世界各國只進行了59次航天發射任務,其中商業發射只有16次,非商業發射43次,商業發射數量與過去4年平均值相去甚多,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業務有萎縮之虞。
二、世界航天發射市場以美國與俄羅斯為主力,而歐洲的阿里安航天公司是商業發射市場的最大贏家———2001年,美國與俄羅斯分別發射了22枚與23枚航天運載火箭,共佔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76%,歐洲的阿里安進行了8次發射,全屬商業衛星發射。2001年的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共16次,阿里安就佔市場的一半,獲得約9.5億的發射收益;另一半由美國發射3次、俄羅斯發射3次、美俄合組的「海射公司」發射2次。此外,中共、日本與印度只各進行了1次、1次與2次非商業發射。
三、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出現跨國發射服務公司,競爭更趨激烈———近年來,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業成立了如「國際發射服務公司」、「國際海上發射服務公司」、「波音發射服務公司」等的跨國發射服務公司,利用各公司/研究機構間的優勢互補,在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爭取合約,競爭將更趨激烈。
四、印度與日本急起直追,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競爭對手將增加———印度與日本發展航天工業多年,衛星研製能力甚強,運載火箭發射能力則在努力發展中。印度曾於1999年5月26日以其PSLV火箭(極軌衛星運載火箭),「一箭三星」地成功發射了其「海洋衛星」、韓國的Kitsat-3衛星與德國的Tubsat衛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這是印度運載火箭首次進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2001年10月22日,PSLV火箭再次進行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將1枚印度的偵察衛星,以及比利時與德國各1枚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2001年4月18日,印度新研製的GSLV火箭(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
,將一枚1,540公斤的試驗通信衛星送上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標誌著印度已成為為數不多具備國際商用衛星發射競爭力的國家。2002年4月,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項耗資5.208億美元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3)研製計畫,使印度到2006年時具有將4,000公斤質量的衛星送入靜地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此外,印度還打算建造一個能夠1年發射兩枚衛星的發射設施。日本先後開發了L型運載火箭和M系列運載火箭,但這兩類火箭主要用於發射低軌道衛星。為了滿足發射大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需要,日本研發了H系列火箭,其H2火箭自1994年以來曾連續5次發射成功,但此後連續
2次發射失敗而中止使用。其新型的H2A火箭可將2,000公斤級的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近地軌道負載能力為15,000公斤,先後於2001年8月29日、2002年2月4日與9月10日成功發射3次。H2A火箭與H2比較,零組件減少了約20%,發射費用降低一半,具有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美國勞拉公司有8枚衛星,澳大利亞研製的的第一枚衛星「聯邦衛星-1」,皆將由H2A火箭發射{17}。
中共參與國際商業衛星服務已在採取下列多項行動,為未來培養其新的競爭力:
一、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提高國際商業發射的競爭能力———中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針對:「21世紀高軌道衛星將向大容量、大功率、大型化的發展;而低軌道衛星則向小型化、星座化的發展」趨勢,在發射高軌道與大型衛星方面,採「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與三個模組」的基本原則,研製新一代的液體運載火箭;在發射低軌道小衛星方面,則研製「開拓者」系列固體運載火箭。所謂「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與三個模組」,即中共的新一代液體運載火箭簡化成只有一個系列;採用「液氫/液氧」與「煤油/液氧」為推進劑的兩種發動機;以5公尺、3.35公尺與2.25
公尺三個不同大小的「推進器模組」,透過「推進器模組」的搭配組合形成不同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滿足不同的發射任務,達到「一種設計、多個型號」的目標。所謂5公尺「推進器模組」,是指一個直徑5公尺、採用2台500仟牛「液氫/液氧」發動機的整體式推進器;3.35公尺推進器模組則是一個直徑3.35公尺、採用2台1,200仟牛「煤油/液氧」發動機的整體式推進器;2.25公尺推進器模組則是一個直徑2.25公尺、採用1台1,200仟牛「煤油/液氧」發動機的整體式推進器。有了這三個「推進器模組」,可以按照發射不同衛星的需求,透過芯級、助推器、上面級與整流罩等
「標準模組」加以組合,輕易地構成不同運載能力的火箭,而衍生一個龐大的新運載火箭家族。此一家族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涵蓋了500-25,000公斤,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涵蓋了1,500-14,000公斤,能完全滿足未來30年中共國內與國際發射市場對運載火箭的需求。新一代液體運載火箭可大幅減少研製成本與時間、縮短發射準備時間、可靠性指標可達到不載人0.98與載人0.99的國際先進水準等,進而提高了國際商業發射的競爭能力。而低軌道衛星「向小型化、星座化的趨勢發展」,就是未來要發射進入低軌道的將是大量小衛星和微小衛星,因此中共已開始研製固體運載火箭
「開拓者」系列,專門用以發射重量在300至400公斤以下,各種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固體運載火箭製造遠較液體火箭簡易、研製成本較少而研製時間較短、可靠性指標高、使用操作簡單,不僅可實現簽約後短期內將衛星送入軌道,且其發射成本也遠低於液體火箭,因而未來在發射國際商用小衛星和微小衛星方面、具有甚高的競爭力{19}。
二、主導亞太地區的區域性航天合作、營造地區性潛在市場———1992年,中共與泰國、巴基斯坦等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此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共、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六國政府於1998年4月在曼谷簽署了《關於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有關活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簽字國外,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近幾年來,亞太地區通信衛星市場迅速崛起,從印度到澳大利亞的廣闊地區,每個國家都在使用衛星建立自己的通信系統,目前亞太地區上空有100多枚通信衛星在工作。據預測,到2005年亞太地區每年將發射1
2枚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其中只有10%的衛星是用來替換現有壽命到期的衛星,其餘的都是用於擴大現有衛星系統或是新部署的衛星系統。中共主導亞太地區的區域性航天合作,將促進亞太區域航天技術和應用的發展,也為中共的國際航天產業服務營造亞太地區潛在市場{20}。
三、參與國際商業衛星製造、衛星在軌交付、合作研製衛星,以及衛星零組件外銷等,擴大衛星商業服務———2002年5月20日,中共「鑫諾衛星通信公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署「鑫諾二號」衛星採購合約,創立「衛星在軌交付」的新採購模式,即承製商負責衛星研製與安排發射,衛星在軌測試正常後才將所有權全部轉移給衛星經營商,另中共將「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擴及「衛星製造服務」{13}。同年9月27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與法國「阿爾卡特宇航公司」簽約,共同為「亞太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研製一枚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21},由中共運載火箭發射
入軌後轉移給衛星經營商,也是「衛星在軌交付」模式。中共利用「衛星在軌交付」,不僅可用以支持商業衛星發射,並且可擴大其通信衛星的研製市場。此外,2002年7月26日,法國「阿爾卡特宇航公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中共之「衛星推進系統過濾器」簽訂購買合同,開創了中共衛星零組件外銷的首例,據報導法方對中共其他衛星零組件產品也非常感興趣,近期可能展開技術與商務談判{22}。近年中共表示願意為有意要建構氣象衛星與資源衛星的國家、研製與發射這類衛星,這也是涵蓋衛星製造與發射的國際性「衛星在軌交付」模式。
四、邁入「衛星應用商業服務」,擴大國際航天服務範圍與利基———中共已將其氣象衛星與資源衛星的圖片免費或有償供應亞太國家,不僅其衛星資料可外銷,其航天相關地面設備也可打開國外市場。又中共於2000年與2002年先後各舉辦過一次「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空間技術與遙感應用培訓班」,為來自亞太地區18個國家從事航天項目管理、遙感應用方面的人員予以訓練。課程主要針對遙感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詳細介紹遙感衛星系統設計、遙感器原理與設計、遙感圖像接收系統、圖像處理原理與實踐,以及在災害管理、城市規劃、資源調查等方面的應用實例。這些學員可
能已是或將是中共資源衛星圖片與設備的用戶。簡而言之,中共已自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進入了全面性的國際性「衛星應用商業服務」領域,不僅擴大了服務的範圍,更增加了其利基。據美國相關單位分析:2000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高達812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鏈下游(衛星營運服務業和地面設備製造業)的收入比上游(衛星製造業和發射服務業)高出一倍多,而收入平均增長率下游又比上游高三倍左右{23}。
五、研製與發射價格低廉、以及「發射連續成功率」高,係中共航天服務的主要優勢———由於中共從業人員薪資遠較歐美等國低廉,因而其研製火箭、衛星與發射價格較國際市場低廉甚多,加上7年來連續25次發射沒有一次失敗,發射成功率達到100%,非常有助中共在國際航天市場中爭取研製與發射合約。韓國宇宙航空研究院為發射「韓國多用途二號(KOMPSAT)」衛星{24},曾以4家世界級公司的運載火箭進行分析比較,以中共的「長征二號丙改進型」火箭獲得最高分而中選。中共新一代運載火箭問世後,其研製成本將更降低、系統可靠性指標將更加提升,加上其衛星研
製能量也與時俱增,將進一步強化其競爭優勢。
世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業務雖有萎縮之虞,但若世界經濟復甦,不僅通信衛星與其發射的需求會增加,其他相關的航天商業服務也會有增多的需求,中共已預先採取多項行動,培養其新的競爭力,並且邁入「衛星應用商業服務」,擴大國際航天服務範圍與利基。世界經濟歷經2001年與2002年的衰退,已逐漸開始邁向復甦之路,因而中共參與國際商業衛星服務之機會將愈來愈好。

結語
1985年中共航天工業部宣布以「長征」運載火箭、為世界各國進行商業衛星發射時,不僅其航天工業只有非常薄弱的實力,且當時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完全被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歐洲航天局所壟斷,但中共卻非常有勇氣與魄力地勇往直前。從此為中共航天工業對外進行合作與交流打開了一扇門戶,創造了一個快速進步與成長的契機。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間,中共「長征」系列火箭一共進行了22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與5次搭載服務,計有18次成功,4次失敗,共將29枚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不僅賺到巨量的經濟利益,並且透過與外國衛星製造廠商專業人員間之交流,得
到大量先進的運載火箭與衛星相關之重要知識、尖端經驗與心得、系統管理與品質保證的方法與組織,進而迅速提升中共研製衛星與運載火箭的技能,增進發射衛星的可靠度,獲益豐碩。最具體表現於外的是中共在剛進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1992至1996年間,17次商業衛星與非商業衛星發射中有4次失敗,1996年10月後至2002年10月間的25次商業衛星與非商業衛星發射中,未再出現任何一次發射失敗。
進入21世紀,中共已將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衍生為參與「國際衛星應用商業服務」,擴大了國際航天服務範圍與利基,其獲得的效益將會更廣與更深,將會進一步支持其航天產業的能量進步與茁壯,使中共加速形成完整、成熟、強勁的航天產業,滿足中共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其綜合國力。簡而言之,中共以前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與未來參與國際衛星應用商業服務之影響都是良性的、並且具有甚高的增益性。

註釋
註{1}  張志前,「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的前前後後,———紀念中國對外商業衛星發射服務10週年」,中國航天月刊,2000年第4期號電子版。
註{2}  王秀亭、羅 格、何少青,「中國航天國際合作的成功發展」,中國航天月刊,2000年第6期號電子版。
註{3}  應天行,「中共的航天運載火箭」,尚未發表。
註{4}  應天行,「邁入佳境的中共商業衛星發射」,全球防衛雜誌月刊,1999年5月號,頁23-32。
註{5}  林蔚然、何繼偉、潘 堅,「我國航太技術的直接經濟效益」,中國航天月刊,2000年第6期號電子版。
註{6}  宋麗芳,「走出去再進軍重整發射服務舊山河」,中國航天報,2002年5月1日。
註{7}  張洪濤,「中國對外發射市場為何舉步維艱」,中國航天報,2002年3月13日。
註{8}  龍樂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成就與展望」,中國航天月刊,2000年第6期,頁3-8。
註{9}  「中美兩國政府商量衛星發射」,新華社網站,2001年3月21日。
註{10}  「我國將發射亞太五號衛星」,人民網,2001年1月8日。
註{11}  「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再次選擇中國發射衛星」,人民網,2001年3月23日。
註{12}  「我國將為韓國發射衛星」,人民網,2001年3月22日。
註{13}  「鑫諾二號衛星簽署定購合同」中國航天報,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2年5月22日
註{14}  「世界航天發射市場回顧」,國際太空月刊,2002年6月號電子版。
註{15}  「印度躋身航天大國」,新華網,2001.04.20 09:10:47。
註{16}  「印度要通過航天技術提升國際地位」,中國航天報,2002年7月4日3。
註{17}  「H2A屢戰屢敗剖析日本航天大國情結」,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2002年02月11日。
註{18}  張慶偉,「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運載技術」,中國航天月刊,2001年1月號電子版。
註{19}  「中國成功研制出固體運載火箭“開拓者”系列」,中新社網站,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0月12日21:43。
註{20}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航天(宣言)」,中國航天月刊,2000年第12期電子版。
註{21}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阿爾卡特合造通信衛星」,中國航天報,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2年10月16日14:10:03
註{22}  左賽春,「我國首批衛星零部件出口」中國航天報,http://www.china-spacenews.com,2002年08月01日14:37:01
註{23}  「衛星業務到底有多少利益可圖?」中國航天報,http://www.china-spacenews.com,2002年10月11日16:18:03
註{24}  「我國將為韓國發射衛星」,人民網,2001年3月22日。

作者簡介
應紹基先生,備役上校,畢業於中正理工學院、美國史丹佛大學航太研究所,現服務於中山科學院。
看完不禁感叹:还是对岸的弟兄了解我们啊!尤其是其分析的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效益和未来发展的思路,真如剥丝抽茧、淋漓尽致!
比较中肯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