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沉没》凸显岛国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32:17
<div>老片重拍描绘大难临头&nbsp;危机意识来自内心深处</div><h4 align="center">《日本沉没》凸显岛国心态</h4><div></div><span class="fwriter"></span><div id="p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tbody><tr><td align="center"><img src="http://japan.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0/F2006072010465900773.jpg" alt=""/></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图为电影《日本沉没》的宣传资料截图。</font></td></tr></tbody></table><p><font size="2">&nbsp;&nbsp;<br/>&nbsp;<br/>  《日本沉没》并不沉默<br/><br/>  有人说,美国人的“噩梦”来自其他星球,因为他们自信在地球上的军事力量已无人能敌;日本人的“噩梦”则来源于沉没,日本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日本丸”,“丸”指的是船,因此,“沉没”这个词最能触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br/><br/>  7月15日,日本上映了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日本沉没》。片名本身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沉重话题。1973年,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日本沉没》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危机意识的狂潮;1995年1月17日,同名电视剧刚播完第二集,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5400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今年,日本政府又全力支持拍成了这部耗资20亿日元的大制作,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和东京消防厅等机构都参加了拍摄,海洋研究机构担任顾问。<br/><br/>  《日本沉没》在日本属于知名品牌。上世纪70年代,小松佐京写出了这部畅销小说。其受欢迎程度令人惊讶,上册共售出204万本,下册售出了181万本,作者因此获利1.2亿日元。1973年,同名电影获得了大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今年7月15日,新版《日本沉没》上映,各地的上座率都非常高,而且观众不分老幼。发行商预计票房收入可以达到70亿日元。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提出要购买该片的放映权,中国和韩国也在其中。对此,日本媒体评论说,《日本沉没》使日本“浮出了海面”。<br/><br/>  据《朝日新闻》报道,与33年前相比,新电影在角色设置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日本沉没的原因却有所改进。该片完全以阪神大地震、印度洋大海啸等近十几年来的灾难为背景,通过最新学说描绘了日本沉没的全过程。由于电影题材特殊,以及此前朝鲜试射导弹在日本造成了紧张气氛,日本媒体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开始炒作此片。日本TBS电视台早在7月9日就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特别报道。节目中不仅请来《日本沉没》的男女主角介绍电影的新看点,还不时穿插对专家的采访,谈日本地震的危险性,评论国家的防灾政策,分析国民的防灾意识,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防患于未然,时刻准备好防灾食品、照明器具等。除了TBS,日本的多家电视台也制作了类似的特别报道,有的电视节目还采访街上的日本百姓,采访过去曾经经历过大地震的市民,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br/><br/>  灾难片迎合了日本人不安的心理<br/><br/>  以小说《日本沉没》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三次震动日本,是因为它的出现总是“恰逢其时”。1973年,老版电影上映时,日本正在经历石油危机,物价上涨、抢购成风,日本社会处于慌乱之中;同名电视剧在1995年播放时,正值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自民党下台,再加上阪神大地震,日本民众的心理脆弱不堪;近年来,日本虽然经济上有了起色,政治上小泉政府实现了长期执政,但多数老百姓并没感到日子好过,医疗保险、养老金、传统社会结构崩溃、与邻国关系紧张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人。由此可见,在日本,灾难片所依托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乱世。因为对灾难的幻想在相当程度上回应、验证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br/><br/>  近年来,日本人对灾难的幻想越来越多,越来越耸动。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堺屋太一在他的《平成三十年》一书中假设说,2018年,日本经济将极度萎缩,60万家建筑公司只剩下3家,而且只能以修补道路为生。日本在制造业、医疗和保健业的地位完全被中国取代,扬子江两岸住着5万多日本移民……另一部预言小说《日本封印》更加悲观。作者彬山隆男这样写道:日本因秘密开发军事卫星,激怒了美国。美国为此决定向中国靠拢,敌视日本。于是,中国开始要求日本“交出冲绳”。与此同时,中美对日本进行封锁,将大批“难民”输入日本,企图占领这个岛国。这本小说是日本流行的日中冲突题材的代表之作。也许是觉得政治预言太多、太离谱,日本也有人“贴近生活”。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所所长郑重其事地向日本民众发出警告:十几年后,日本的普通人很可能再也吃不到他们喜爱的生鱼片和寿司等家常美味。因为中国对食品的巨大需求将占据国际市场,中国将使日本出现粮荒。类似预言似乎总在提醒日本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修改政策。今年以来,日本先是提出扩大储备稀有金属,以应对外来挑战。后来又要求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在出现天灾人祸时使用“暗语”,以防备其他国家知道日本的内情。而相关的防灾、反恐演习更是终年不绝。<br/><br/>  建造地下掩体的商家说:生意越来越好<br/><br/>  天灾人祸在日本到底是幻想还是现实?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日本政府部门工作的30岁女性。她不仅知道《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还十分感兴趣,一定要去看看。她告诉记者,通过专家的预测和媒体的报道,“危机”一直深深印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所以,日本人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工作的部门要求必须常备防灾用品,而面向一般家庭开发的防灾包也十分畅销。日前,一种防灾地图也开始畅销。它能告诉你当地震发生、交通瘫痪的时候,你怎样才能安全回家。<br/><br/>  如果光是防灾用品畅销,还不足以说明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与日俱增。目前,一种以防核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掩体开始在日本“热销”。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这种掩体的制造厂家——织部精机制造所。该所的工作人员织部信子告诉记者,由于日前朝鲜试射导弹再次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前来咨询建造地下掩体的人急剧增多。有性子急的顾客要求立即就建。织部信子笑着表示,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这是一种特殊的地下设施,最短的施工时间也要4个月。可是客人还是要求加快速度。织部信子还介绍说,这种特殊的地下掩体不仅可以防震,也可以防毒、防核。所以使用的机械、建筑材料都是特制的,建造成本很高。家用小型掩体最低也要1000万日元左右(约合70万元人民币)。那种大公司社长要求建造的可容纳300人的大型地下掩体就更是天价了。这种昂贵的“商品”虽然正在逐渐被市民接受,但是由于政府没有补助金,所以只有高收入者享受得起。收入较低的人主要在该公司购买一种瑞典生产的空气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就像空调一样,安装方便,价格低廉,一台38万日元,销路很好。安装了这种过滤器就可以防止化学武器的毒物、核爆炸后的空气污染等。织部信子的父亲就是株式会社织部精机制造所最早研究防核地下掩体的人,他们早在1963年就开始在日本推广这种设施,但以前的日本人对此漠不关心。随着沙林毒气事件、“9·11”事件以及朝鲜导弹事件的发生,日本人对地下掩体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织部信子说:“我们的目标是,像瑞典那样,争取每家都建造一个防核地下掩体。”<br/><br/>  从永无休止的自我努力中获取安全感<br/><br/>  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世人皆知,大家也都知道这源于一种岛国心态,那么这种心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日本的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由于海岛的地理特点,日本稻田的面积一般不大,牲畜难以发挥作用,只有投入更多的人力、每个人努力去干、精耕细作、技术创新才能收获更多的粮食,养家糊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灾害是日本人最深的恐惧,一方面,它使得日本人对事物的结果总能无条件地忍耐,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或可能遇到灾难成为日本人更加拼命工作的动力。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的,船上的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这种心理驱使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从永无休止的自我努力中获取安全感,技术的反复更新,质量的精益求精,时间的黄金分割都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在日本,从小学生起,每人至少怀揣一本带日历的笔记本,设计精巧的空格里填满了直到半年以后的五花八门的时间安排。繁忙的日本人似乎被活埋在各种细节中,伸不出头来让大脑补充氧气,无法思考“日本丸”的未来,观察“日本丸”的方向。</font></p></div><div>老片重拍描绘大难临头&nbsp;危机意识来自内心深处</div><h4 align="center">《日本沉没》凸显岛国心态</h4><div></div><span class="fwriter"></span><div id="p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tbody><tr><td align="center"><img src="http://japan.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7/20/F2006072010465900773.jpg" alt=""/></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图为电影《日本沉没》的宣传资料截图。</font></td></tr></tbody></table><p><font size="2">&nbsp;&nbsp;<br/>&nbsp;<br/>  《日本沉没》并不沉默<br/><br/>  有人说,美国人的“噩梦”来自其他星球,因为他们自信在地球上的军事力量已无人能敌;日本人的“噩梦”则来源于沉没,日本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日本丸”,“丸”指的是船,因此,“沉没”这个词最能触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br/><br/>  7月15日,日本上映了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日本沉没》。片名本身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沉重话题。1973年,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日本沉没》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危机意识的狂潮;1995年1月17日,同名电视剧刚播完第二集,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5400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今年,日本政府又全力支持拍成了这部耗资20亿日元的大制作,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和东京消防厅等机构都参加了拍摄,海洋研究机构担任顾问。<br/><br/>  《日本沉没》在日本属于知名品牌。上世纪70年代,小松佐京写出了这部畅销小说。其受欢迎程度令人惊讶,上册共售出204万本,下册售出了181万本,作者因此获利1.2亿日元。1973年,同名电影获得了大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今年7月15日,新版《日本沉没》上映,各地的上座率都非常高,而且观众不分老幼。发行商预计票房收入可以达到70亿日元。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提出要购买该片的放映权,中国和韩国也在其中。对此,日本媒体评论说,《日本沉没》使日本“浮出了海面”。<br/><br/>  据《朝日新闻》报道,与33年前相比,新电影在角色设置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日本沉没的原因却有所改进。该片完全以阪神大地震、印度洋大海啸等近十几年来的灾难为背景,通过最新学说描绘了日本沉没的全过程。由于电影题材特殊,以及此前朝鲜试射导弹在日本造成了紧张气氛,日本媒体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开始炒作此片。日本TBS电视台早在7月9日就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特别报道。节目中不仅请来《日本沉没》的男女主角介绍电影的新看点,还不时穿插对专家的采访,谈日本地震的危险性,评论国家的防灾政策,分析国民的防灾意识,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防患于未然,时刻准备好防灾食品、照明器具等。除了TBS,日本的多家电视台也制作了类似的特别报道,有的电视节目还采访街上的日本百姓,采访过去曾经经历过大地震的市民,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br/><br/>  灾难片迎合了日本人不安的心理<br/><br/>  以小说《日本沉没》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三次震动日本,是因为它的出现总是“恰逢其时”。1973年,老版电影上映时,日本正在经历石油危机,物价上涨、抢购成风,日本社会处于慌乱之中;同名电视剧在1995年播放时,正值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自民党下台,再加上阪神大地震,日本民众的心理脆弱不堪;近年来,日本虽然经济上有了起色,政治上小泉政府实现了长期执政,但多数老百姓并没感到日子好过,医疗保险、养老金、传统社会结构崩溃、与邻国关系紧张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人。由此可见,在日本,灾难片所依托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乱世。因为对灾难的幻想在相当程度上回应、验证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br/><br/>  近年来,日本人对灾难的幻想越来越多,越来越耸动。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堺屋太一在他的《平成三十年》一书中假设说,2018年,日本经济将极度萎缩,60万家建筑公司只剩下3家,而且只能以修补道路为生。日本在制造业、医疗和保健业的地位完全被中国取代,扬子江两岸住着5万多日本移民……另一部预言小说《日本封印》更加悲观。作者彬山隆男这样写道:日本因秘密开发军事卫星,激怒了美国。美国为此决定向中国靠拢,敌视日本。于是,中国开始要求日本“交出冲绳”。与此同时,中美对日本进行封锁,将大批“难民”输入日本,企图占领这个岛国。这本小说是日本流行的日中冲突题材的代表之作。也许是觉得政治预言太多、太离谱,日本也有人“贴近生活”。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所所长郑重其事地向日本民众发出警告:十几年后,日本的普通人很可能再也吃不到他们喜爱的生鱼片和寿司等家常美味。因为中国对食品的巨大需求将占据国际市场,中国将使日本出现粮荒。类似预言似乎总在提醒日本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修改政策。今年以来,日本先是提出扩大储备稀有金属,以应对外来挑战。后来又要求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在出现天灾人祸时使用“暗语”,以防备其他国家知道日本的内情。而相关的防灾、反恐演习更是终年不绝。<br/><br/>  建造地下掩体的商家说:生意越来越好<br/><br/>  天灾人祸在日本到底是幻想还是现实?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日本政府部门工作的30岁女性。她不仅知道《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还十分感兴趣,一定要去看看。她告诉记者,通过专家的预测和媒体的报道,“危机”一直深深印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所以,日本人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工作的部门要求必须常备防灾用品,而面向一般家庭开发的防灾包也十分畅销。日前,一种防灾地图也开始畅销。它能告诉你当地震发生、交通瘫痪的时候,你怎样才能安全回家。<br/><br/>  如果光是防灾用品畅销,还不足以说明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与日俱增。目前,一种以防核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掩体开始在日本“热销”。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这种掩体的制造厂家——织部精机制造所。该所的工作人员织部信子告诉记者,由于日前朝鲜试射导弹再次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前来咨询建造地下掩体的人急剧增多。有性子急的顾客要求立即就建。织部信子笑着表示,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这是一种特殊的地下设施,最短的施工时间也要4个月。可是客人还是要求加快速度。织部信子还介绍说,这种特殊的地下掩体不仅可以防震,也可以防毒、防核。所以使用的机械、建筑材料都是特制的,建造成本很高。家用小型掩体最低也要1000万日元左右(约合70万元人民币)。那种大公司社长要求建造的可容纳300人的大型地下掩体就更是天价了。这种昂贵的“商品”虽然正在逐渐被市民接受,但是由于政府没有补助金,所以只有高收入者享受得起。收入较低的人主要在该公司购买一种瑞典生产的空气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就像空调一样,安装方便,价格低廉,一台38万日元,销路很好。安装了这种过滤器就可以防止化学武器的毒物、核爆炸后的空气污染等。织部信子的父亲就是株式会社织部精机制造所最早研究防核地下掩体的人,他们早在1963年就开始在日本推广这种设施,但以前的日本人对此漠不关心。随着沙林毒气事件、“9·11”事件以及朝鲜导弹事件的发生,日本人对地下掩体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织部信子说:“我们的目标是,像瑞典那样,争取每家都建造一个防核地下掩体。”<br/><br/>  从永无休止的自我努力中获取安全感<br/><br/>  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世人皆知,大家也都知道这源于一种岛国心态,那么这种心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日本的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由于海岛的地理特点,日本稻田的面积一般不大,牲畜难以发挥作用,只有投入更多的人力、每个人努力去干、精耕细作、技术创新才能收获更多的粮食,养家糊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灾害是日本人最深的恐惧,一方面,它使得日本人对事物的结果总能无条件地忍耐,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或可能遇到灾难成为日本人更加拼命工作的动力。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的,船上的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这种心理驱使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从永无休止的自我努力中获取安全感,技术的反复更新,质量的精益求精,时间的黄金分割都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在日本,从小学生起,每人至少怀揣一本带日历的笔记本,设计精巧的空格里填满了直到半年以后的五花八门的时间安排。繁忙的日本人似乎被活埋在各种细节中,伸不出头来让大脑补充氧气,无法思考“日本丸”的未来,观察“日本丸”的方向。</font></p></div>
  这类似的观点以前在《科幻世界》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也看过,只不过没这么激烈而已。这部作品确实体现了日本人的那种岛民心态。
期待上演真实版的“日本沉没”
其实还有一部电影,也时今年即将上映,叫作《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就是kuso这个“日本沉没”的,讲的时“日本以外的土地全部沉没后……”
<p>嗯,据说用人工的办法也能沉,什么海沟里爆个东东就够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bcbuzhiming</i>在2006-7-20 12:50:00的发言:</b><br/>其实还有一部电影,也时今年即将上映,叫作《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就是kuso这个“日本沉没”的,讲的时“日本以外的土地全部沉没后……”</div><p></p>呵呵,当初那个小说是和《日本沉没》一起拿了星云奖的,相当搞笑啊。
期待上演真的日本沉没[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期待日本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