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何不愿当司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8:24:51
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粟裕说过,我让司令不是因为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不敢用奇兵,是打不了胜仗的,诸葛亮一生惟谨慎,不敢用奇兵,所以打了败仗。<p><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span id="ad_dst2"><sohuadcode></sohuadcode></span>  粟裕让司令的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到后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他可不是为了谦虚谨慎。</p><p>  让出司令之职是为指挥便利</p><p>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曾对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说过,我让司令不是因为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军事指挥员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是打不了胜仗的。粟裕还说,有人说诸葛亮是军事家,我不这样认为,他只能算是一位政治谋略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造成了相持局面,不敢迂回,不敢包围,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就是吃了过于谨慎的亏,不敢用奇兵,打了败仗。</p><p>  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陈老总在,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p><p>  两个客观因素影响粟裕指挥</p><p>  粟裕作战指挥方面有什么不便利的问题存在吗?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有的,这里谈两件事。</p><p>  1.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山东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这么一位纵队司令员,就是因为抗上,无组织、无纪律、不执行命令,仗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打济南战役前,曲阜会议上,毛主席来电报撤他的职,他痛哭流涕地检讨,要求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保了他,联名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给他一个机会,毛泽东采纳了陈、饶、粟、谭的意见,才未撤他的职。这位纵队司令员的书面检讨,粟裕批了长期保存,以此作为铁证。</p><p>  2.事实上,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中,也遇到了类似上述的情况。孟良崮战役前,粟裕给下面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就显得不耐烦,就在电话里同粟裕讲价钱,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在旁边下围棋,陈毅边下围棋,边关注粟裕同下面的通话,听到对方说话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马上就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跟对方说: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陈毅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这就说明,华野不能没有陈老总,有陈老总在,事情就好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p><p>  威望已经很高依然难舍陈毅</p><p>  随着一个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所以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司令完全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在粟裕看来,有陈老总为他坐镇、压阵、撑腰,他什么顾虑也没有了。正因为如此,粟裕不愿意和陈毅分开。</p><p>  1947年的7月分兵,毛泽东要粟裕带六纵(王必成纵)去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渠)、唐(亮)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看到要和陈毅分开了,粟裕当即向毛主席发电报请求,他说: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有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p><p>  1948年4月25日,粟裕随同陈毅同志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一、四、六三个纵队暂不下江南的问题。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粟裕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p><p>  粟裕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毛主席说:那边必须得陈毅同志去。粟裕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依然要由他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p><p>  淮海战役发起前,粟裕于1948年10月31日电报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意见,粟裕认为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粟裕主动提出陈、邓统一指挥还是为了指挥便利的问题。</p><p>  上面的三个例子已经作了很明确的回答,大家就会理解到粟裕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让司令的本意了。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p>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粟裕说过,我让司令不是因为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不敢用奇兵,是打不了胜仗的,诸葛亮一生惟谨慎,不敢用奇兵,所以打了败仗。<p><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span id="ad_dst2"><sohuadcode></sohuadcode></span>  粟裕让司令的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到后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他可不是为了谦虚谨慎。</p><p>  让出司令之职是为指挥便利</p><p>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曾对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说过,我让司令不是因为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军事指挥员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是打不了胜仗的。粟裕还说,有人说诸葛亮是军事家,我不这样认为,他只能算是一位政治谋略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造成了相持局面,不敢迂回,不敢包围,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就是吃了过于谨慎的亏,不敢用奇兵,打了败仗。</p><p>  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陈老总在,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p><p>  两个客观因素影响粟裕指挥</p><p>  粟裕作战指挥方面有什么不便利的问题存在吗?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有的,这里谈两件事。</p><p>  1.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山东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这么一位纵队司令员,就是因为抗上,无组织、无纪律、不执行命令,仗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打济南战役前,曲阜会议上,毛主席来电报撤他的职,他痛哭流涕地检讨,要求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保了他,联名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给他一个机会,毛泽东采纳了陈、饶、粟、谭的意见,才未撤他的职。这位纵队司令员的书面检讨,粟裕批了长期保存,以此作为铁证。</p><p>  2.事实上,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中,也遇到了类似上述的情况。孟良崮战役前,粟裕给下面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就显得不耐烦,就在电话里同粟裕讲价钱,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在旁边下围棋,陈毅边下围棋,边关注粟裕同下面的通话,听到对方说话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马上就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跟对方说: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陈毅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这就说明,华野不能没有陈老总,有陈老总在,事情就好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p><p>  威望已经很高依然难舍陈毅</p><p>  随着一个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所以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司令完全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在粟裕看来,有陈老总为他坐镇、压阵、撑腰,他什么顾虑也没有了。正因为如此,粟裕不愿意和陈毅分开。</p><p>  1947年的7月分兵,毛泽东要粟裕带六纵(王必成纵)去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渠)、唐(亮)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看到要和陈毅分开了,粟裕当即向毛主席发电报请求,他说: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有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p><p>  1948年4月25日,粟裕随同陈毅同志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一、四、六三个纵队暂不下江南的问题。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粟裕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p><p>  粟裕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毛主席说:那边必须得陈毅同志去。粟裕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依然要由他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p><p>  淮海战役发起前,粟裕于1948年10月31日电报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意见,粟裕认为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粟裕主动提出陈、邓统一指挥还是为了指挥便利的问题。</p><p>  上面的三个例子已经作了很明确的回答,大家就会理解到粟裕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让司令的本意了。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p>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是一次有元帅们参加的50多人的小型会,任务是总结解放后8年来的军事工作。结果却与毛主席的指示背道而驰,批起刘伯承、肖克的“教条主义”,粟裕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来了。粟裕到会时,会上集中火力,猛批他的“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有野心”等问题。粟裕感到晕头转向,莫名其妙。会后,他回来对秘书说,不仅他本人不明白,有的元帅也感到突然。   <p>  有人说温度37度不够,应该提到38度到40度,扯开火线批。大会决定扩大范围,从军以上扩大到师政委以上,人数从4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采取多种形式对粟裕进行批判斗争,还将军委办公厅三座门礼堂临时改作贴大字报场所,号召到会同志贴揭发批判粟裕的大字报,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这场批判,从5月24日开始到7月22日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散会后,又将粟裕的所谓问题进行传达,军队传达到团以上,地方传达到地委以上。大会小会相结合,大字报小字报相结合,粟裕被迫在各种各样的会上一次次作检讨,共8次之多,直到违心的把别人强加给他的全部“罪状”都承认下来才算过关。   </p><p>  大会给粟裕罗列的罪名有三条:   </p><p>  1.所谓“将帅不和”   </p><p>  有人写了第一张小字报,名曰“将帅不和”。说粟裕和彭总不和,对彭总不尊重,和国防部争权,好多事不请示汇报,不把彭总放在眼里。写小字报的人,是总参谋部下面一个部门的领导,他怎么可能会了解到上级领导之间的具体情况呢?这张小字报实在是加大火力批粟的导火线。   </p><p>  粟裕对领导一向十分尊重。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对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总更是十分尊重,有问题就向彭总请示汇报。尽管毛主席原来有要求,每半月要向他报告一次情况。但遇到重大问题,粟裕也不敢越级报到主席那儿去,而是通过彭总转呈主席。他认为这么做既向彭总报告了,也向毛主席报告了,一举两得。但彭总对“彭副主席转呈主席”的报告方法并不高兴,竟在一份报告上作过这样的批示:“我又不是你的通讯员。”这使得粟裕左右为难。   </p><p>  2.所谓“告洋状”   </p><p>  1957年11月,粟裕随中国军事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对苏军总参谋长作了礼节性的拜访。借拜访的机会向苏军总参谋长要一份苏军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责如何划分的材料。拜访仅半个小时,除去翻译所占时间,谈话内容之少可想而知,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硬是被上纲到“告洋状”,说粟裕“里通外国”。   </p><p>  粟裕向苏方要这个材料,也是事出有因的。平时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好掌握,受到批评。特别是在签发文电时,有的文电用总参名义时,上面说这么大的事怎么用总参谋部名义,应该用国防部名义;有的文电用国防部名义时,上面又说这么小的事用什么国防部名义,应该用总参谋部名义。弄得粟裕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一次彭总对粟裕说:“你们搞不清楚,就问问人家,找个材料作参考嘛!(指苏军方面)”当时苏军顾问团还在北京,粟裕接见苏军总顾问时曾向对方提出过。后来粟裕就是根据彭的这个意思,借访问苏联的机会向苏军提出来的,不久,苏方就将材料通过顾问团送来了。   </p><p>  3.所谓“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   </p><p>  这是印发给到会人员的由两位部领导联合署名的第三张小字报。这张小字报的大意是说,粟裕有野心,争军权,想控制六个军的预备队在自己手里,这是“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p><p>  上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比较紧张,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作为总参谋长,粟裕提出保留6个军的预备队,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用于战争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个人的一种意见,向军委提出来,采纳与否,那是军委领导的事,怎么能说粟裕是有“野心”、“争军权”,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呢?</p>
粟裕不仅让司令,连元帅也让了多次呢!这样的好人千古难遇,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