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粟裕、林彪分别指挥陈赓作战看两人的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20:00
<p>粟裕与林彪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直接指挥兵员作战最多的两位高级将领。他们分别负责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与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属方面军战役指挥员。陈赓则先后担任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的第四纵队(又称陈谢大军)、中原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员。在战争过程中,粟裕、林彪曾先后短期指挥配属他们的陈赓部队作战,最终均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在他们指挥陈赓作战的过程中,通过黄浦一期生陈赓对他们指挥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军事才能的高下。<br/>&nbsp; <br/>一、粟裕指挥陈赓。</p><p>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定“陈粟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之党政军民工作”。但陈毅很快于11月8日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先到华野后方基地朝城检查工作,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来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和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野驻地,历时近5个月。一个野战军的司令员长期离开频繁作战的部队与岗位,这在中外战史上是罕见的。也侧面说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员是粟裕。从陈毅离开华野总部开始,原本负责野战军战役指挥的粟裕,更加全面担负起华野外线兵团的领导、指挥重任。<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 此时,蒋介石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采取“确保中原”的战略部署,调集33个旅的兵力,由国防部长白崇禧直接指挥,向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实行全面围攻;同时用11个旅对付陈粟大军,用22个旅守备陇海、平汉两线要点。全国战争的主战场由山东转移到中原。<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粟裕得知此情况,于1947年12月8日致电刘邓并中央军委、邯郸局,决定改变原定作战计划,转兵平汉路郑(州)许(昌)段,以调动南线敌军,“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以后,于12月中旬先后发起平汉路郑(州)许(昌)段破击战和陇海路郑(州)兰(考)段破击战,破坏铁路200公里,攻克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许昌以及县城11座、车站和集镇36处,歼敌3.2万人,切断了敌人两大军事动脉。但是没有达到调动大别山之敌的目的,蒋介石仍然坚持其对刘邓部队的“围剿”计划,刘邓在大别山已成不支之势。</p><p>  粟裕判断,蒋军“似拟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因此于1947年12月19日丑时(1—3时)再次致电刘邓并中央军委,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38页。)中央军委12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电见”,“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4页。)同一天,又发电指示:“你们应不为从前划定之界限所束缚,而向整个平汉路及其两侧机动,以破坏平汉路及歼灭敌若干个旅为目标(希望能歼敌五六个旅)”。(《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6页。)这样,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的活动区域,就冲出了原来中央军委规定的“三河一线”,到达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并且陈赓所部归粟裕指挥,陈赓也成为粟裕的部下。</p><p>  粟裕当即奉令南下,与陈赓及其率领的部队会师,于12月25日对驻守河南省遂平,西平之间的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部及所属整编第三师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全歼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缺驻守南阳的1个团)于祝王寨、金刚寺地区,只有中将司令官李铁军率几十名骑兵逃窜。27日又继续南下,围攻驻守确山之敌。栗裕指挥两路大军的凌厉攻势,迫使白崇禧紧急抽调13个旅增援,其中包括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从12月13日至31日,粟裕指挥两路大军歼敌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解放许昌等城镇50余座,使豫皖苏,鄂豫皖、鄂豫陕3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与刘邓部队靠拢在一起,创造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成功战例,并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在平汉路战役中,陈赓对栗裕的指挥十分尊重,密切合作,给两路大军作出了榜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二、林彪指挥陈赓。</p><p>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归四野司令员林彪指挥,与白崇禧集团作战。10月9日,陈赓的先头部队攻占英德,直指广州。此时,林彪却接连给陈康发了几封电报,并上报中央军委,电令四兵团立即停止南进广州,改由曲江、英德地区西行入桂,协同四野于湘桂地区合围白崇禧集团。看完电报,陈赓经过慎重思考,认为林彪的想法和决策不符合军委大迂回的作战方针和四兵团当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四兵团已经兵临广州城下,广州指日可取。如果四兵团转兵桂林,将可能丧失歼灭广州余汉谋兵团的大好时机。二是四兵团距离桂林路途遥远,不如就近派四野部队进行阻击效果好。三是如果四兵团拿下广州后,便可由水路,经梧州直取南宁,扩大战果。但问题是,中央军委已经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如果再提出异议,会不会干扰军委的决策?陈赓深知此事重大。本着对革命负责的精神,他不计个人得失,在收到林彪发来的电报后,并没有立即把电报下达给各部队,而是首先请示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经与叶剑英认真分析后,于10月11日致电林彪并上报中央军委,决计直取广州。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收到陈赓的电报后,认为陈赓的决策理由充分,对战局有利,遂命令四兵团按原计划行动。既然中央军委已经肯定了陈康的计划,林彪也只好收回了成命。</p><p>  陈赓率领四兵团、四野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直取广州。驻扎广州的余汉谋兵团,仓惶西窜。陈赓早已料到余汉谋西逃,遂立刻命令各部队乘胜追歼逃敌。10月15日深夜,陈赓突然收到了林彪的电示:"如你们追不上敌人,则停止追击。广西的作战问题,应有整个部署和有机的配合,待统一调整后,再实行统一的行动。"同时,林彪也把这封电报发到了四兵团各军,各军也纷纷来电询问情况。陈赓认为,如果此时放弃对广州逃敌的追击,让这股敌人跑到海南岛,等于放虎归山,就会增加将来解放该岛的困难,这不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于是,10月16日9时,陈赓亲自起草了继续追击逃敌的电报并发往各军。众所周知,林彪的指挥风格是说一不二,但陈赓认为当前战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当务之急都是歼灭当前之敌,至于以后林彪怎样看待自己,另当别论。如果要论理,可以直接请毛泽东来评。恰在这时,毛泽东专门给陈赓发来了电报,内容与陈赓的决定不谋而合。此时,陈赓和副司令员郭天民才放心了。</p><p>  广州的余汉谋兵团被歼灭后,退守广西的白崇禧集团更是惶恐万分。他们一边以桂林为中心,沿全县至柳州铁路两侧组织防御,一边也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逃跑的路线有两条:一是入云贵,二是逃海外。此时,我二野、四野将士正按照毛泽东的"三大"作战方针从南、西、北三面向云贵桂快速推进。11月10日,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堵死了敌人西逃的路线。白崇禧为了避免其兵团被全歼,遂命令其兵团主力迅速南撤,发动"南线攻势",孤注一掷打通南卜雷州半岛和越南的路线。而此时陈赓四兵团已作好了阻击敌人的充分准备,正等着敌人自投罗网呢。11月22日13时,陈赓突然又收到林彪的电示,命四兵团主力北上围歼鲁道源兵团,只留一个师进行阻击。陈康看了电报后,对副司令员郭天民说:"为什么要北上?白崇槽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发动'南线攻势'就是为了抢夺雷州半岛的入海口,只留一个师怎么堵得住?这样会让敌人逃跑的。"陈赓遂向林彪提出了建议,得到的回电却是"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命令各军按规定时间、路线行动,歼火鲁道源兵团。"这样,如再坚持下去,既会违抗命令,又会造成顶撞林彪本人的印象。但陈赓考虑的是战役全局,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于是亲自起草了呈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报,阐述了关于四兵团继续阻击白崇禧兵团的建议和理由,并把该电报发给四野司令部和刘邓,同时,在电报的结尾附了一句话:"我各军正待命行动,准备随时执行第四野战军的命令。" 毛主席亲自签署回电:"同意陈赓同志建议。"就这样,白崇禧集团成了瓮中之鳖,落了个被全歼的下场。林彪也无话可说,因为事实证明他是错的,陈赓是对的。</p><p>&nbsp; 从粟裕、林彪分别指挥陈赓作战的经历,充分说明陈赓对粟裕的指挥能力是衷心佩服的,而对林彪的指挥却三次独陈异议,并且实践检验陈赓的主张是正确的。因此,可以明显看出,粟裕指挥能力强于林彪。</p><p><br/>&nbsp;</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7 8:14:32编辑过]
<p>粟裕与林彪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直接指挥兵员作战最多的两位高级将领。他们分别负责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与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属方面军战役指挥员。陈赓则先后担任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的第四纵队(又称陈谢大军)、中原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员。在战争过程中,粟裕、林彪曾先后短期指挥配属他们的陈赓部队作战,最终均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在他们指挥陈赓作战的过程中,通过黄浦一期生陈赓对他们指挥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军事才能的高下。<br/>&nbsp; <br/>一、粟裕指挥陈赓。</p><p>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定“陈粟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之党政军民工作”。但陈毅很快于11月8日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先到华野后方基地朝城检查工作,再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来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和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野驻地,历时近5个月。一个野战军的司令员长期离开频繁作战的部队与岗位,这在中外战史上是罕见的。也侧面说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员是粟裕。从陈毅离开华野总部开始,原本负责野战军战役指挥的粟裕,更加全面担负起华野外线兵团的领导、指挥重任。<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 此时,蒋介石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采取“确保中原”的战略部署,调集33个旅的兵力,由国防部长白崇禧直接指挥,向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实行全面围攻;同时用11个旅对付陈粟大军,用22个旅守备陇海、平汉两线要点。全国战争的主战场由山东转移到中原。<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粟裕得知此情况,于1947年12月8日致电刘邓并中央军委、邯郸局,决定改变原定作战计划,转兵平汉路郑(州)许(昌)段,以调动南线敌军,“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以后,于12月中旬先后发起平汉路郑(州)许(昌)段破击战和陇海路郑(州)兰(考)段破击战,破坏铁路200公里,攻克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许昌以及县城11座、车站和集镇36处,歼敌3.2万人,切断了敌人两大军事动脉。但是没有达到调动大别山之敌的目的,蒋介石仍然坚持其对刘邓部队的“围剿”计划,刘邓在大别山已成不支之势。</p><p>  粟裕判断,蒋军“似拟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因此于1947年12月19日丑时(1—3时)再次致电刘邓并中央军委,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38页。)中央军委12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电见”,“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4页。)同一天,又发电指示:“你们应不为从前划定之界限所束缚,而向整个平汉路及其两侧机动,以破坏平汉路及歼灭敌若干个旅为目标(希望能歼敌五六个旅)”。(《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6页。)这样,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的活动区域,就冲出了原来中央军委规定的“三河一线”,到达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并且陈赓所部归粟裕指挥,陈赓也成为粟裕的部下。</p><p>  粟裕当即奉令南下,与陈赓及其率领的部队会师,于12月25日对驻守河南省遂平,西平之间的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部及所属整编第三师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全歼第五兵团部及整编第三师(缺驻守南阳的1个团)于祝王寨、金刚寺地区,只有中将司令官李铁军率几十名骑兵逃窜。27日又继续南下,围攻驻守确山之敌。栗裕指挥两路大军的凌厉攻势,迫使白崇禧紧急抽调13个旅增援,其中包括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从12月13日至31日,粟裕指挥两路大军歼敌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解放许昌等城镇50余座,使豫皖苏,鄂豫皖、鄂豫陕3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与刘邓部队靠拢在一起,创造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成功战例,并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在平汉路战役中,陈赓对栗裕的指挥十分尊重,密切合作,给两路大军作出了榜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二、林彪指挥陈赓。</p><p>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归四野司令员林彪指挥,与白崇禧集团作战。10月9日,陈赓的先头部队攻占英德,直指广州。此时,林彪却接连给陈康发了几封电报,并上报中央军委,电令四兵团立即停止南进广州,改由曲江、英德地区西行入桂,协同四野于湘桂地区合围白崇禧集团。看完电报,陈赓经过慎重思考,认为林彪的想法和决策不符合军委大迂回的作战方针和四兵团当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四兵团已经兵临广州城下,广州指日可取。如果四兵团转兵桂林,将可能丧失歼灭广州余汉谋兵团的大好时机。二是四兵团距离桂林路途遥远,不如就近派四野部队进行阻击效果好。三是如果四兵团拿下广州后,便可由水路,经梧州直取南宁,扩大战果。但问题是,中央军委已经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如果再提出异议,会不会干扰军委的决策?陈赓深知此事重大。本着对革命负责的精神,他不计个人得失,在收到林彪发来的电报后,并没有立即把电报下达给各部队,而是首先请示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经与叶剑英认真分析后,于10月11日致电林彪并上报中央军委,决计直取广州。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收到陈赓的电报后,认为陈赓的决策理由充分,对战局有利,遂命令四兵团按原计划行动。既然中央军委已经肯定了陈康的计划,林彪也只好收回了成命。</p><p>  陈赓率领四兵团、四野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直取广州。驻扎广州的余汉谋兵团,仓惶西窜。陈赓早已料到余汉谋西逃,遂立刻命令各部队乘胜追歼逃敌。10月15日深夜,陈赓突然收到了林彪的电示:"如你们追不上敌人,则停止追击。广西的作战问题,应有整个部署和有机的配合,待统一调整后,再实行统一的行动。"同时,林彪也把这封电报发到了四兵团各军,各军也纷纷来电询问情况。陈赓认为,如果此时放弃对广州逃敌的追击,让这股敌人跑到海南岛,等于放虎归山,就会增加将来解放该岛的困难,这不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于是,10月16日9时,陈赓亲自起草了继续追击逃敌的电报并发往各军。众所周知,林彪的指挥风格是说一不二,但陈赓认为当前战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当务之急都是歼灭当前之敌,至于以后林彪怎样看待自己,另当别论。如果要论理,可以直接请毛泽东来评。恰在这时,毛泽东专门给陈赓发来了电报,内容与陈赓的决定不谋而合。此时,陈赓和副司令员郭天民才放心了。</p><p>  广州的余汉谋兵团被歼灭后,退守广西的白崇禧集团更是惶恐万分。他们一边以桂林为中心,沿全县至柳州铁路两侧组织防御,一边也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逃跑的路线有两条:一是入云贵,二是逃海外。此时,我二野、四野将士正按照毛泽东的"三大"作战方针从南、西、北三面向云贵桂快速推进。11月10日,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堵死了敌人西逃的路线。白崇禧为了避免其兵团被全歼,遂命令其兵团主力迅速南撤,发动"南线攻势",孤注一掷打通南卜雷州半岛和越南的路线。而此时陈赓四兵团已作好了阻击敌人的充分准备,正等着敌人自投罗网呢。11月22日13时,陈赓突然又收到林彪的电示,命四兵团主力北上围歼鲁道源兵团,只留一个师进行阻击。陈康看了电报后,对副司令员郭天民说:"为什么要北上?白崇槽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发动'南线攻势'就是为了抢夺雷州半岛的入海口,只留一个师怎么堵得住?这样会让敌人逃跑的。"陈赓遂向林彪提出了建议,得到的回电却是"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命令各军按规定时间、路线行动,歼火鲁道源兵团。"这样,如再坚持下去,既会违抗命令,又会造成顶撞林彪本人的印象。但陈赓考虑的是战役全局,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于是亲自起草了呈报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报,阐述了关于四兵团继续阻击白崇禧兵团的建议和理由,并把该电报发给四野司令部和刘邓,同时,在电报的结尾附了一句话:"我各军正待命行动,准备随时执行第四野战军的命令。" 毛主席亲自签署回电:"同意陈赓同志建议。"就这样,白崇禧集团成了瓮中之鳖,落了个被全歼的下场。林彪也无话可说,因为事实证明他是错的,陈赓是对的。</p><p>&nbsp; 从粟裕、林彪分别指挥陈赓作战的经历,充分说明陈赓对粟裕的指挥能力是衷心佩服的,而对林彪的指挥却三次独陈异议,并且实践检验陈赓的主张是正确的。因此,可以明显看出,粟裕指挥能力强于林彪。</p><p><br/>&nbsp;</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7 8:14:32编辑过]
字怎么这样大?请帮忙修改一下。
张雄文的博客&nbsp;&nbsp; <br/>&nbsp;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时常过来做客,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会把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块与你分享。也希望你记住我的BLOG地址,你可以把她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也可以把她复制下来告诉你的朋友们。&nbsp;&nbsp; <br/><br/>  :)&nbsp; <br/><br/>  我的BLOG地址:&nbsp;&nbsp;<a href="http://blog.sina.com.cn/u/1187334051" target="_blank">http://blog.sina.com.cn/u/1187334051</a>
<p>其实这文章反映了林彪的另一面,不是他不会打仗,而是陈庚是临时配属他指挥的,不能让别人的战功比四野的部队更大,陈庚由老头子撑腰,林彪也没办法,要是别人有好果子吃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