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器可能明年4月发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40:15
<p>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器可能明年4月发射&nbsp; </p><p>--------------------------------------------------------------------------------<br/>2006年05月17日 <br/>&nbsp;<br/>  中新网5月17日电 据长江日报报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时透露,如果相关系统集成和设备研制顺利,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器,将于明年4月前后发射升空,发射火箭初步选定为长征三号甲型。</p><p>  <strong>【攻克大量关键技术】</strong>
        </p><p>  栾恩杰透露,探月工程实施两年来,科技工作者们已攻克大量关键技术。 </p><p>  首先,在地月通讯联络方面,已解决了两地间的信号通联技术难题。由于此前中国卫星运行轨道距地最远仅7万多公里,而月球距地平均距离达38万公里,这对两地间的信号通联提出了挑战。经过研制人员的努力,这一难题已经解决,已在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建成了较大的天线,通过增大天线口径,增加接收信号的能力。 </p><p>  其次,已突破奔月过程中探测器的“刹车”难题。在奔月过程中,当探测器进入月球引力区时,探测器需要适时“刹车”:如果“刹车”晚了,就会撞上月球,若“刹车”早了,就会飞向太空。美国和俄罗斯曾发生过这类事故。所以首先必须对探测器进行精确测量定位,这样才能指挥“嫦娥一号”及时“刹车”。 </p><p>  第三,破解了月蚀期间探测器的能源供应问题。探测器进入太空后,能源主要来源于其两翼的太阳帆板电池,在月蚀期间探测器的太阳帆板得不到太阳光,能源供应就会中断。此外,月球表面温度变化很大,高温130℃,低温零下180℃。探测器绕月飞行的周期约2小时,探测器要在300多度温差的环境下飞行,得经受住冷热环境的周期性剧变。 </p><p>  最后,已攻克月球的“画像”技术。探测器要对月球状况进行探测。需用激光高度计、干涉成像光谱仪、伽马和X射线探测仪,以获取三维影像和月球有用物质的分布,还要用微波探测器探测月壤的厚度。所以,探测器不仅要从微波、红外、可见光,到紫外、X和伽马射线角度,全谱段地给月球“画像”,而且有效载荷的可靠性还得满足一年的连续观测。不过,这些技术难点的攻关都已完成,今年将开始建造相关设备。 </p><p>  此外,为推进将来的探月计划,栾恩杰还透露,中国正在做月球虚拟天文台的技术准备工作。 </p><p>  <strong>【首个探测器可望明年4月“飞天”】</strong>
        </p><p>  栾恩杰介绍说,今年年初开始,“嫦娥工程”的首个探测器已经开始建造,并在今年12月进入发射场待命。发射升空后,探测器先绕地球飞行4—6天,经过3次加速后,进入第二个飞行阶段,用4天半时间飞往月球,即进入奔月轨道,并在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绕月进行全方位探测。 </p><p>  栾恩杰说,当探测器到达预定位置后,其携带的相关设备将依次探测月球14种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月壤厚度,以及地球至月球之间4万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等信息,并给月球表面绘制三维立体“画像”。(柯进、曹南燕、徐燕) <br/>&nbsp;<br/></p><p>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器可能明年4月发射&nbsp; </p><p>--------------------------------------------------------------------------------<br/>2006年05月17日 <br/>&nbsp;<br/>  中新网5月17日电 据长江日报报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时透露,如果相关系统集成和设备研制顺利,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器,将于明年4月前后发射升空,发射火箭初步选定为长征三号甲型。</p><p>  <strong>【攻克大量关键技术】</strong>
        </p><p>  栾恩杰透露,探月工程实施两年来,科技工作者们已攻克大量关键技术。 </p><p>  首先,在地月通讯联络方面,已解决了两地间的信号通联技术难题。由于此前中国卫星运行轨道距地最远仅7万多公里,而月球距地平均距离达38万公里,这对两地间的信号通联提出了挑战。经过研制人员的努力,这一难题已经解决,已在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建成了较大的天线,通过增大天线口径,增加接收信号的能力。 </p><p>  其次,已突破奔月过程中探测器的“刹车”难题。在奔月过程中,当探测器进入月球引力区时,探测器需要适时“刹车”:如果“刹车”晚了,就会撞上月球,若“刹车”早了,就会飞向太空。美国和俄罗斯曾发生过这类事故。所以首先必须对探测器进行精确测量定位,这样才能指挥“嫦娥一号”及时“刹车”。 </p><p>  第三,破解了月蚀期间探测器的能源供应问题。探测器进入太空后,能源主要来源于其两翼的太阳帆板电池,在月蚀期间探测器的太阳帆板得不到太阳光,能源供应就会中断。此外,月球表面温度变化很大,高温130℃,低温零下180℃。探测器绕月飞行的周期约2小时,探测器要在300多度温差的环境下飞行,得经受住冷热环境的周期性剧变。 </p><p>  最后,已攻克月球的“画像”技术。探测器要对月球状况进行探测。需用激光高度计、干涉成像光谱仪、伽马和X射线探测仪,以获取三维影像和月球有用物质的分布,还要用微波探测器探测月壤的厚度。所以,探测器不仅要从微波、红外、可见光,到紫外、X和伽马射线角度,全谱段地给月球“画像”,而且有效载荷的可靠性还得满足一年的连续观测。不过,这些技术难点的攻关都已完成,今年将开始建造相关设备。 </p><p>  此外,为推进将来的探月计划,栾恩杰还透露,中国正在做月球虚拟天文台的技术准备工作。 </p><p>  <strong>【首个探测器可望明年4月“飞天”】</strong>
        </p><p>  栾恩杰介绍说,今年年初开始,“嫦娥工程”的首个探测器已经开始建造,并在今年12月进入发射场待命。发射升空后,探测器先绕地球飞行4—6天,经过3次加速后,进入第二个飞行阶段,用4天半时间飞往月球,即进入奔月轨道,并在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绕月进行全方位探测。 </p><p>  栾恩杰说,当探测器到达预定位置后,其携带的相关设备将依次探测月球14种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月壤厚度,以及地球至月球之间4万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等信息,并给月球表面绘制三维立体“画像”。(柯进、曹南燕、徐燕) <br/>&nbs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