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实话实说:隐身技术研究人员谈中国的隐身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55:57
<p>实话实说,我可以说是搞隐身技术研究的! <br/>我在HUST读书,做的是关于吸波材料方面的课题;不过在课题组里,真正干活的是那些博士,他们都要发表英文文章才能毕业,所以实验什么的都做得很努力!凭心而论,当我在这里无聊的看大家的文章的时候,都会对那些博士肃然起敬!毕竟研究生只要发一篇国内的文章就行了,而国内的学术期刊,基本上就是只要版面费就可以了;说来惭愧,俺发的正是这样的文章,只是偶尔看看同学的文章,发现大家彼此彼此的时候,就会用阿Q精神来自我安慰一下!还有时候,发现有人抄袭文章的时候,也会拿“俺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比之他们,却也问心无愧”表扬一下自己! </p><p>我不知道课题组的技术实力在全国如何,但是至少也有10来年了吧!从“97x”,“x5”什么的项目都有!按照导师的话说,项目经费是每年递增,最近就要突破千万元大关了;应该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吧! </p><p>有人一提到隐身技术,就以为是什么国家机密!俺虽不才,好歹读了这十几年书,不会XX到到这种地方犯错误!甚至于在看完帖子之后你会有一种一无所获的感觉,因为绝对不会有什么料爆出!当然有些东西是要保密的,连电脑上都贴有“此机联网,严禁涉密”的字样;但是我们大多数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公开的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外期刊;研究成果,也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的公开学术期刊上!当然,具体的内容是不会有人公开发表的,一个同学在做的一个软件,其实国内早就有人做过了,但他还得做,因为他们是有知识产权意识的;而且说不定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他们还会成为竞争对手! </p><p>具体说来,课题组从事的是磁性吸波材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大家对于隐身材料-----我们称之为RAM(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有很多误解! </p><p>记得学校门口曾经有一家印刷厂,门口有一块小牌子立在地上,上面写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确实如此!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关于RAM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例如在这个论坛上被广泛批判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很多学术文献上居然还在引用,特别是那些综叙类的文献!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纳米超级吸收黑粉”,宣称涂层可以很薄,且在很宽的雷达波频带内可以实现-20db级别的强吸收,关于这个材料,我查阅了很多国外文献数据库,一直找不到详细论述,除了几个中国人的英文文章中一笔提过之外!当然,就此还不能判定这个神奇的材料不存在,但它实在是远远超过其它所有公开发表的材料,以至于我要怀疑它的真实性;退一步来说,即使这种材料真的存在,它对于我们的研究价值也实在有限,因为它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有用信息,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吸波材料的希望而已!但是在文章中引用这些论据的家伙,他们的水平姑且不论,其学术态度至少是不严肃的! </p><p>隐身技术,主要是指对于雷达波的隐身,因为雷达是现在最重要,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准确说来,应该是“低可探测”的技术,因此广义上的隐身技术范围很广泛!而且只是“低可探测”,远非“不可探测”,但它毫无疑问会使探测技术大打折扣!以前对雷达的反制技术主要包括反辐射导弹的硬杀伤,利用雷达探测盲区和地面杂波的超低空突防,还有就是电子对抗技术!个人认为隐身技术是反雷达技术的一次革命! </p><p>对于吸波材料涂层反射率的测量,一般在2-18GHz范围内,对应波长约为1.5cm-15cm现在有人提到反隐身技术动不动就提到米波,毫米波雷达,宣称它们可以让RAM隐身技术失效!确实,在研究中我们甚至没有对米波(即约300Mhz),毫米波(大于30Ghz)的频谱进行测量!但这绝非我们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在2-18GHz范围内都难以得到让人满意的效果,悲观地说,不用米波毫米波雷达,这种材料的效果都很有限!有材料能够在2-18GHz范围内的全频谱达到-8db的效果,就可以开庆功大会了! </p><p>对于吸波材料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薄轻宽强”四字!即涂层要薄,重量要轻,吸收频带要宽,吸波能力要强;可能有些文献上还提到“智能化”,“雷达红外兼容”什么的;但是在我看来,前面四字就很难达到,能够达到的话,绝对是利国利民,对自己也可以名利双收!涂覆型的吸波材料,是将吸收剂如羰基铁粉与有机粘结剂如环氧树脂之类混合,然后喷涂到金属基板上面!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磁性吸收剂,如羰基铁粉,即使-8db的要求,其吸收频带窄,特别是低频特性差,而且涂层较重较厚,甚至厚2mm+,高达2000g/m2以上! </p><p>也就是说目前RAM的技术还远未成熟,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单独依靠RAM的技术绝对是做不了隐身飞机的!飞机只能在极小的区域涂上吸波材料!不然对于飞机重量,飞行性能会有巨大影响!而且据说美国的隐身飞机上RAM的用量并不大,虽然我觉得给一架飞机涂个200Kg也无所谓;但据说F/A-18E/F的吸波材料用量只有10Kg,不过说用传统吸波材料的话将会用量为110Kg,如果这种传统吸波材料为羰基铁粉的话,那么估计涂覆面积将为30-60m2,而新材料说是多晶铁基纤维,据我所知,这种材料的面密度也不低,不可能从110Kg降到10Kg,至少也要40Kg吧,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它的密度并不比羰基铁粉低多少,面密度也有2500g/m2的,反射率也不过-8db,而且频带窄,在2GHz处吸收效果更是极差! </p><p>至于反隐身技术,国内文献更是扯谈居多!即便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就说了不会有永恒的真理以及不过时的技术,正像波普尔的“证伪”理论那样!但是从工程的角度看,现在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反隐身技术!这并不是因为我是搞隐身技术的就这么说,相反,我希望反隐身技术快点取得突破;这样对吸波材料要求越高,课题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课题,不然“兔死狗烹”,科研的压力虽大,但如果没有课题,那才是最可悲! </p><p>而且个人认为反隐身技术目前难度极大,W 也是要花很多钱的,F 不要以为有捷径可走!O 美国反隐身的研究做得最多,R 文献多如牛毛,U 可它还是义无反顾地装备了隐身飞机!M 随便举一种反隐身技术吧,即多站雷达,利用了外形隐身技术将雷达波向其它方向反射的原理,初看上去似乎可行,但仔细分析问题就一大堆了,这个雷达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同步,效率等问题就够研究的!还真以为可以一个雷达像太阳一样照一下目标,其它雷达像眼睛一样接收就可以了! </p><p>最后谈谈科研的一些问题!不得不承认,现在科研中吹嘘的风气极盛,到处都是一大堆的“创新”;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工作很努力的!一个老师曾经去过Su27的生产线,说过这飞机虽然落后,但也有许多天才的设计,想来原苏联的无数技术人员肯定为此贡献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p><p>还有很多人认为科技可以大跃进式的发展!事实上独立发展的话,很多过时技术你都会觉得很难!偏微分方程这么课就上得人晕头转向的,可这是前人早就解决的问题了!很多技术公开的文献信息量根本就不够,仍然得从头开始研究!</p><p>不祥 </p><p>&nbsp;</p><p>实话实说,我可以说是搞隐身技术研究的! <br/>我在HUST读书,做的是关于吸波材料方面的课题;不过在课题组里,真正干活的是那些博士,他们都要发表英文文章才能毕业,所以实验什么的都做得很努力!凭心而论,当我在这里无聊的看大家的文章的时候,都会对那些博士肃然起敬!毕竟研究生只要发一篇国内的文章就行了,而国内的学术期刊,基本上就是只要版面费就可以了;说来惭愧,俺发的正是这样的文章,只是偶尔看看同学的文章,发现大家彼此彼此的时候,就会用阿Q精神来自我安慰一下!还有时候,发现有人抄袭文章的时候,也会拿“俺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比之他们,却也问心无愧”表扬一下自己! </p><p>我不知道课题组的技术实力在全国如何,但是至少也有10来年了吧!从“97x”,“x5”什么的项目都有!按照导师的话说,项目经费是每年递增,最近就要突破千万元大关了;应该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吧! </p><p>有人一提到隐身技术,就以为是什么国家机密!俺虽不才,好歹读了这十几年书,不会XX到到这种地方犯错误!甚至于在看完帖子之后你会有一种一无所获的感觉,因为绝对不会有什么料爆出!当然有些东西是要保密的,连电脑上都贴有“此机联网,严禁涉密”的字样;但是我们大多数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公开的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外期刊;研究成果,也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的公开学术期刊上!当然,具体的内容是不会有人公开发表的,一个同学在做的一个软件,其实国内早就有人做过了,但他还得做,因为他们是有知识产权意识的;而且说不定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他们还会成为竞争对手! </p><p>具体说来,课题组从事的是磁性吸波材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大家对于隐身材料-----我们称之为RAM(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有很多误解! </p><p>记得学校门口曾经有一家印刷厂,门口有一块小牌子立在地上,上面写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确实如此!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关于RAM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例如在这个论坛上被广泛批判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很多学术文献上居然还在引用,特别是那些综叙类的文献!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纳米超级吸收黑粉”,宣称涂层可以很薄,且在很宽的雷达波频带内可以实现-20db级别的强吸收,关于这个材料,我查阅了很多国外文献数据库,一直找不到详细论述,除了几个中国人的英文文章中一笔提过之外!当然,就此还不能判定这个神奇的材料不存在,但它实在是远远超过其它所有公开发表的材料,以至于我要怀疑它的真实性;退一步来说,即使这种材料真的存在,它对于我们的研究价值也实在有限,因为它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有用信息,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吸波材料的希望而已!但是在文章中引用这些论据的家伙,他们的水平姑且不论,其学术态度至少是不严肃的! </p><p>隐身技术,主要是指对于雷达波的隐身,因为雷达是现在最重要,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准确说来,应该是“低可探测”的技术,因此广义上的隐身技术范围很广泛!而且只是“低可探测”,远非“不可探测”,但它毫无疑问会使探测技术大打折扣!以前对雷达的反制技术主要包括反辐射导弹的硬杀伤,利用雷达探测盲区和地面杂波的超低空突防,还有就是电子对抗技术!个人认为隐身技术是反雷达技术的一次革命! </p><p>对于吸波材料涂层反射率的测量,一般在2-18GHz范围内,对应波长约为1.5cm-15cm现在有人提到反隐身技术动不动就提到米波,毫米波雷达,宣称它们可以让RAM隐身技术失效!确实,在研究中我们甚至没有对米波(即约300Mhz),毫米波(大于30Ghz)的频谱进行测量!但这绝非我们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在2-18GHz范围内都难以得到让人满意的效果,悲观地说,不用米波毫米波雷达,这种材料的效果都很有限!有材料能够在2-18GHz范围内的全频谱达到-8db的效果,就可以开庆功大会了! </p><p>对于吸波材料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薄轻宽强”四字!即涂层要薄,重量要轻,吸收频带要宽,吸波能力要强;可能有些文献上还提到“智能化”,“雷达红外兼容”什么的;但是在我看来,前面四字就很难达到,能够达到的话,绝对是利国利民,对自己也可以名利双收!涂覆型的吸波材料,是将吸收剂如羰基铁粉与有机粘结剂如环氧树脂之类混合,然后喷涂到金属基板上面!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磁性吸收剂,如羰基铁粉,即使-8db的要求,其吸收频带窄,特别是低频特性差,而且涂层较重较厚,甚至厚2mm+,高达2000g/m2以上! </p><p>也就是说目前RAM的技术还远未成熟,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单独依靠RAM的技术绝对是做不了隐身飞机的!飞机只能在极小的区域涂上吸波材料!不然对于飞机重量,飞行性能会有巨大影响!而且据说美国的隐身飞机上RAM的用量并不大,虽然我觉得给一架飞机涂个200Kg也无所谓;但据说F/A-18E/F的吸波材料用量只有10Kg,不过说用传统吸波材料的话将会用量为110Kg,如果这种传统吸波材料为羰基铁粉的话,那么估计涂覆面积将为30-60m2,而新材料说是多晶铁基纤维,据我所知,这种材料的面密度也不低,不可能从110Kg降到10Kg,至少也要40Kg吧,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它的密度并不比羰基铁粉低多少,面密度也有2500g/m2的,反射率也不过-8db,而且频带窄,在2GHz处吸收效果更是极差! </p><p>至于反隐身技术,国内文献更是扯谈居多!即便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就说了不会有永恒的真理以及不过时的技术,正像波普尔的“证伪”理论那样!但是从工程的角度看,现在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反隐身技术!这并不是因为我是搞隐身技术的就这么说,相反,我希望反隐身技术快点取得突破;这样对吸波材料要求越高,课题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课题,不然“兔死狗烹”,科研的压力虽大,但如果没有课题,那才是最可悲! </p><p>而且个人认为反隐身技术目前难度极大,W 也是要花很多钱的,F 不要以为有捷径可走!O 美国反隐身的研究做得最多,R 文献多如牛毛,U 可它还是义无反顾地装备了隐身飞机!M 随便举一种反隐身技术吧,即多站雷达,利用了外形隐身技术将雷达波向其它方向反射的原理,初看上去似乎可行,但仔细分析问题就一大堆了,这个雷达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同步,效率等问题就够研究的!还真以为可以一个雷达像太阳一样照一下目标,其它雷达像眼睛一样接收就可以了! </p><p>最后谈谈科研的一些问题!不得不承认,现在科研中吹嘘的风气极盛,到处都是一大堆的“创新”;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工作很努力的!一个老师曾经去过Su27的生产线,说过这飞机虽然落后,但也有许多天才的设计,想来原苏联的无数技术人员肯定为此贡献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p><p>还有很多人认为科技可以大跃进式的发展!事实上独立发展的话,很多过时技术你都会觉得很难!偏微分方程这么课就上得人晕头转向的,可这是前人早就解决的问题了!很多技术公开的文献信息量根本就不够,仍然得从头开始研究!</p><p>不祥 </p><p>&nbs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 21:22:50编辑过]
<p>说的好啊</p><p>还有没?</p><p>AA呢????</p>[em02]
<p>呵呵,两位还有什么要说的〉</p>
<p>要不要贴点图啊 呵呵</p><p>不算泄密,都是公开的事情</p>
<p>隐身技术又不是HUST一家在搞,磁性吸波材料仅仅是隐身技术的一部分。</p>
<p>HUST的材料排名是前列的</p><p>我是机械</p><p>全国搞得最好的是西北工业大学</p>
  隐身技术是一种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隐身飞机等隐身兵器投入使用后,打破了已形成的攻防平衡态势,促使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生重大变革,并刺激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抗击隐身飞机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空预警探测系统,雷达作为整个探测系统的核心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所以发展反隐身雷达是当务之急。 <br/>  一、飞机雷达隐身机理<br/>  雷达隐身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可由下式表示: 式中Pt--雷达发射功率;<br/>   Pr--雷达接受功率;<br/>   Gt--雷达天线增益;<br/>  λ--雷达波长;<br/>  σ--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br/>  由式(1)可以看出,为了不被敌方雷达发现,减少飞机的RCS是最有效的办法。即采取各种措施使目标在雷达探测波束照射范围内具有极小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大幅度的减少可被敌方雷达接收机截获的电磁波能量,使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目前可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外形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及对消技术。<br/>  1. 外形隐身技术<br/>  外形隐身技术就是尽可能消除机体外形结构上的垂直相交表面,合理设计腔体,避免出现两面体、角反射器的矩形槽等凹状强反射结构。合理设计机翼和尾翼,去掉平直翼,采用后掠翼、三角翼,可使雷达反射波偏离雷达探测方向;或者使机翼和安定面的前后缘角度保持一致,只在精心选择的少数几个不利于雷达探测的方向上散射雷达波能量;或尽可能使之保持不同,让能量向不同的方向散射开;还可把机翼翼尖修圆,使行波最小,减小朝向雷达接收机的二次辐射信号。借助机身遮挡强散射源,尽量减少散射源数量,取消外挂吊舱,采用内嵌式机舱,或将必需的翼下外挂物放在吸波材料制成的翼下容器内携带等等。<br/>  2. 材料隐身技术<br/>  材料隐身技术就是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雷达吸波材料,此类材料可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运动的能量,并通过该运动的耗散作用转化为热能。美国的B-2、F-117A和F-22隐身飞机均在金属蒙皮、机翼前后缘、垂尾和进气道等强回波部位大量使用吸波材料来减小RCS。<br/>  3. 对消技术<br/>  对消技术是通过目标产生与雷达反射波同频率、同振幅但相位相反的电磁波,与反射波发生相消干涉,从而消除散射信号。对消技术分为无源对消技术和有源对消技术。无源对消技术是采用特殊外形或材料等无源隐身技术手段产生干涉波的对消技术;有源对消技术是利用在目标上装备有源对消电子设备,以产生适合对消的电磁波,通过相消干涉减弱或消除反射波。 <br/>  二、反飞机雷达隐身手段<br/>  隐身性能是一定条件下的低可探测性,而不是一切条件下均无法探测,隐身要求往往和作战飞机的其他性能要求相矛盾,为了保证一定的全机综合性能,只能在隐身方面做出一些让步。另外,隐身技术本身也存在难以完全解决的矛盾,很难兼顾全向雷达隐身和全频段雷达隐身性能。目前隐身飞机设计主要是针对厘米波雷达,而对毫米波、米波、红外波段的雷达,隐身效果就会下降,特别是在长波雷达的监控下几乎没有隐身效果。雷达隐身效果还与雷达相对于目标的观察角有关,当观察角大于40°时,隐身效果明显降低。目前的雷达反隐身手段主要有频域反隐身和空域反隐身。前者就是利用了隐身飞机不能在所有频段都具有良好隐身性能的缺陷;而后者利用了隐身飞机RCS值的有向性。<br/>  1. 频域反隐身<br/>  目前隐身飞机由于受到气动力学和吸波材料频率响应的限制,雷达隐身效果最佳的频段在1~20GHz之间。如果雷达工作频率超出此范围,就可以显著提高雷达探测能力,使隐身飞机隐身效果大大降低。频域反隐身技术就是利用隐身技术频域的局限性应运而生的。<br/>  (1)米波、毫米波雷达<br/>  当雷达波照射到目标时,其主要的散射形式为镜面反射、边缘衍射、尖端绕射和爬行波。当前的雷达外形隐身技术的实质就是改变散射中心的回波方向,消除角反射体和多径镜面反射源,使受威胁的主要方向上的电磁散射强度最大限度降低,从而获得最佳隐身效果。米波雷达的工作波长通常为0.3~10.0m,是一种低频雷达。当米波雷达照射目标时,在镜面反射和爬行波之间会发生谐振现象,形成较强的反射回波尖峰,通常米波RCS要比微波RCS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毫米波雷达的工作波长一般为1~10mm,工作频率在30~300GHz之间。用毫米波雷达照射目标时,目标表面任何不平滑部位和缝隙都会产生电磁波散射,而且目标的边缘衍射和尖端绕射效应会显著增强,这样目标就会形成许多新的强散射中心,导致其RCS增大。<br/>  从雷达隐身材料的隐身机理来看,无论是吸波涂料还是结构型吸波材料,都是针对厘米波雷达的。如果入射波长发生很大变化,材料的吸波效率就会急剧下降,失去隐身效果。所以米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对付材料隐身技术也十分有效。<br/>  我国拥有大量处于基础阶段的老式米波雷达,如果能采用新的算法滤去采集信号中的噪声,并将这些雷达联网,就能改造成反隐身雷达。<br/>  (2)超宽带雷达<br/>  超宽带雷达是一种高灵敏度雷达,其频率覆盖范围特别宽,最高几千兆赫,吸波材料只能吸收总能量的极小部分,因此隐身飞机很可能被雷达波中某种频率的电磁波探测到。由于超宽带雷达的脉冲极窄,占空比小,平均功率低,难以将小目标信号从背景杂波和噪声中提取出来,而且作用距离有限,所以超宽带雷达的关键技术在于接收机、发射机的设计和提高发射功率。<br/>  多频信号雷达和无载波雷达也属于超宽带雷达范畴。前者能够发射多种不同频率的信号,每个频率的反射信号有独立的通道接收和处理,可以探测到在特定频率上具有隐身能力的飞机。后者发射一种无载波的极窄脉冲,宽度仅为0.1~1.0ns,重复频率为10~100KHz,其有效带宽能覆盖一个或几个谐振频率,外形隐身将失去作用,同时吸波材料也没有显著的吸波作用。<br/>  (3)超视距雷达<br/>  超视距雷达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对地平线以下的目标实施超视距探测和跟踪,作用距离为900~4000km,其工作频率在5~28MHz频段,波长为10~60m。超视距雷达之所以可以用来反隐身,一是由于工作波长长,外形隐身技术和吸波材料技术会失效;二是由于电磁波被电离层反射而返回地面,这样就可以由上方照射到隐身飞机的背面,而背面正是飞机隐身效果最差的方向。<br/>  (4)无源雷达<br/>  无源雷达也称为被动雷达,它本身不辐射电磁波,无需配置发射台站,借助于分析对方雷达辐射的信号,或者接收目标反射的电视台或调频广播电台发射的信号能量实现对空中目标的跟踪。隐身飞机的隐身能力无论有多强,其机载的通信、导航、敌我识别、雷达和电子干扰机等电子设备总会辐射一定的电磁信号。无源雷达接收到这种电磁信号就会对隐身飞机进行探测、跟踪和定位,使其外形隐身技术和吸波材料技术失效,并且无源雷达本身不会暴露所在位置,从而很难被干扰和遭到反辐射导弹的攻击。<br/>  (5)谐波雷达<br/>  雷达波照射到金属目标上时,除了散射基波能量之外,还散射高次谐波能量。谐波雷达就是根据这种物理现象研制的接收金属目标散射的谐波能量信号作为其回波信号的雷达。隐身飞机虽然采用了雷达吸波材料,但主要是对基波散射隐身。当它受到雷达波照射时仍会散射高次谐波能量,从而被谐波雷达接收。但由于高次谐波的辐射能量很少,谐波雷达如何利用这很少的能量来完成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跟踪和定位是技术难度很大的问题。<br/>  (6)激光雷达<br/>  激光雷达是以激光为辐射源并作为载频,具有波长短,光束质量高,定向性强的优点,其频率比微波雷达高3~5个数量级。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性比普通雷达好,且体积小。当它采用小口径天线低仰角工作时,能够跟踪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隐身飞机。<br/>  (7)极化雷达<br/>  当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之后,其极化状态将发生改变。目标对极化波的散射特征主要与照射到目标的电磁波的极化态有关,还与目标的大小、形状和姿态等因素有关,这些是由极化散射矩阵来表征,所以极化散射矩阵包含着丰富的极化信息。极化雷达的研制就是在分析极化信息的基础上,把能得到的隐身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资料或者根据隐身飞机的形状和姿态模拟仿真出的极化散射矩阵预先存储。在战时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调整发射天线的极化矢量实现最大特征极化发射和最佳极化匹配接收,使雷达及早发现隐身目标。<br/>  2. 空域反隐身<br/>  目前隐身飞机的设计只在几个主要方位上减小其RCS,如果雷达从其他方位采取俯视、仰视和侧视等多方向探测同一隐身飞机,那么隐身飞机就将失去隐身能力。空域反隐身技术就是针对隐身飞机这一弱点发展起来的。<br/>  (1)天基/空基雷达探测系统<br/>  隐身飞机的隐身重点多放在鼻锥方向±45°范围内,其次考虑侧面和尾部,至于顶部,采取的隐身措施通常较少。这样就可以从其上方实施俯视探测,并且居高临下探测面积大,从而容易发现隐身飞机。可采用的手段有:将雷达安装在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空间平台上;利用和改进预警机、飞艇、气球、无人机等空中平台。<br/>  (2)双/多基地雷达<br/>  普通雷达是单基地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安装在一起。双/多基地雷达则是把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于不同的站点,站址可以选在地面、空中平台或天基平台上。通常把易暴露位置的发射机设置在安全地带,可以采用较大的发射功率,而接收机由于采用无源工作方式,隐蔽性强,可设置在前沿阵地。<br/>  隐身飞机的设计主要是抑制后向散射波,不让入射的雷达波直接反射回雷达,这对于单基地雷达很有效,但在其他方向仍然有较强的散射能量。由于双/多基地雷达收-发之间存在较大的夹角,可以从多方向进行探测,这样总会有不同部位的反射波被双/多基地雷达中的接收机接收到,达到反隐身的目的。<br/>  (3)雷达组网<br/>  雷达组网是把不同频段的雷达部署在地面、飞机和卫星上组成雷达网,整个雷达网由一个控制和数据处理中心管理。雷达网通过这些不同频段的雷达在大角度范围内从不同方位照射隐身飞机,既可利用隐身飞机的空域窗口,又可利用其频域窗口。所有截获的信号由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即使某部雷达受到干扰或不能覆盖某一区域时,其他雷达也可提供相关信息,从而在公共覆盖域内获得比单部雷达更多的目标数据。<br/>  这种方案具有频率分集和能量分集的特点,不仅能扩大空间和时间覆盖域,提高发现概率、角分辨率和改善跟踪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br/>  3. 其他技术手段<br/>  研发各种新体制的反隐身雷达及其相关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和军队装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现有雷达的探测能力和信号处理质量不失为一种效费比较高的反隐身技术手段。<br/>  (1)提高雷达探测能力<br/>  从式(1)可以看出,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与雷达发射功率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与雷达天线增益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增大雷达的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来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当前主要的技术手段有:采用先进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将强大功率以极窄波束集中照射隐身飞机方向;采用微波成像雷达,能直接显示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并产生高分辨力目标图像;增大天线口径与发射功率的乘积;增加回波信号的相干积累时间;自适应技术等。<br/>  (2)提高信号处理质量<br/>  提高雷达接收机的信号处理质量,可以增加对低RCS目标回波的探测概率和抗干扰能力。主要改进手段有:降低接收机的噪声系数;采用高性能的数字滤波器等。 <br/>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对抗是高技术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反隐身技术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综合性技术,只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综合运用各种可取的手段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从目前的情况看,隐身技术更胜一筹,但反隐身技术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迫使隐身技术另寻途径。
以前好像看过,主要是四氧化三铁??好像B2 用的就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烽火狼烟</i>在2006-5-2 18:09:00的发言:</b><br/><p>HUST</p><p>校友 顶你一下</p><p>本人目前的课题是潜艇的水介质液压泵</p><p>老实说,平时在实验室觉得液压泵噪声还可以接受,上了艇才发觉根本受不了</p><p>军方一直要求再降X分贝,很难啊</p><p>不过其他性能已经很不错了,HUST在水介质液压泵在全国做的是最早也是最好的,现在浙江大学也在做,是以前HUST的一个博士带领(当时HUST不要他,就跑浙江大学去了)</p><p>军方现在真是舍得用钱啊!同志们可以放心</p><p>新的静音效果让人吃惊</p><p>&nbsp;</p><br/></div><p>&nbsp; </p><p>晕了 </p><p>你说得这么清楚,这博士算是暴露了 </p><p>很可能国外机构要着手收买了</p>
这个帖子有分量~~~ 看了张见识
楼主的鼠标垫上是不是有“涉密微机不上网,上网微机不涉密”几个字的那种啊??[em15]
关于隐身,全国很多单位都在搞,加上现在大量新机的服役,相对于美国4代机的威胁,隐身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隐身研究框架比美国的要小,因为我们的飞机在设计的时候对于隐身考虑的相对的少,因此我们靠涂层隐身的因素多些!而隐身涂层的特性是又厚又重,因为是在已定型的飞机上涂覆,所以我们对涂层的厚度和重量都有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研究难度;而丫美国人在设计的时候对这些都有照顾,加上他们强悍的发动机,对于隐身涂层重量的要求比我们的要轻些,咳,没办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