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卫星中心今日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一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03:13
<p><br/></p><p>&nbsp;新华网太原4月27日电 (记者 孙彦新) 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今年我国的首次航天发射。 </p><p>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p><p>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在这次发射中首次采用了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技术,卫星也采取了一系列新技术。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7次获得成功。 </p><p>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也是航天发射较为活跃的一年,年内将发射多颗通信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年”的“开门红”。(完) </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br/></p><p>&nbsp;新华网太原4月27日电 (记者 孙彦新) 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今年我国的首次航天发射。 </p><p>  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p><p>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在这次发射中首次采用了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技术,卫星也采取了一系列新技术。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7次获得成功。 </p><p>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也是航天发射较为活跃的一年,年内将发射多颗通信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年”的“开门红”。(完) </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p>看看整流罩的直径吧!2.7吨的数传遥感卫星!!! 中国的光学侦察卫星有希望了!</p>
分辨率??
<p>听说是大SAR</p><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blu</i>在2006-4-27 13:40:00的发言:</b><br/><p>看看整流罩的直径吧!2.7吨的数传遥感卫星!!! 中国的光学侦察卫星有希望了!</p></div><p>嘿嘿,你怎只它只是一颗光学侦察卫星。 </p><p>你看看整流罩的长度和尺寸。以前的传输型光学卫星像中巴资源一号和资源一号只有1吨半左右,这次几乎大了一倍,同类卫星会跳越这么大吗?</p><p>而且如果是光学的,为何不继续叫“资源X号”,而要另开个系列号“遥感X号”呢? </p><p>这些细节值得强烈关注啊!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细节吧。 </p><p>&nbsp;</p>
东方红三号甲平台的?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不是环境一号?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blu</i>在2006-4-27 23:27:00的发言:</b><br/>东方红三号甲平台的?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不是环境一号?</div><p>环境一号的C星只有690公斤重,尺寸也不过1.2米X1.2米X3米,它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小SAR,不是众人期待已久的大SAR,而且还在窝里孵着呢。说它是中国第一颗对外宣布出去的SAR卫星型号倒是没错。</p>
<p>大家好,我是新手,今天才听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了,我很是激动,因为我去过哪儿,那儿的人太艰苦了,我向他们致敬。</p><p>听说长征四号乙的技术改进了不少,这说明了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强大。感谢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的工作者!!!</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6-4-27 23:0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blu</i>在2006-4-27 13:40:00的发言:</b><br/><p>看看整流罩的直径吧!2.7吨的数传遥感卫星!!! 中国的光学侦察卫星有希望了!</p></div><p>嘿嘿,你怎只它只是一颗光学侦察卫星。 </p><p>你看看整流罩的长度和尺寸。以前的传输型光学卫星像中巴资源一号和资源一号只有1吨半左右,这次几乎大了一倍,同类卫星会跳越这么大吗?</p><p>而且如果是光学的,为何不继续叫“资源X号”,而要另开个系列号“遥感X号”呢? </p><p>这些细节值得强烈关注啊!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细节吧。 </p><p></p></div><p> </p><p>不知分辨率有多高~~&nbsp; </p><p>&nbsp; 中巴资源卫星的黑白照可是只有20米哦,多光谱彩色照也只有80和200多米 </p><p>要说重量美国,的“锁眼12”侦察卫星最种的有17吨,0.1米的分辨率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9 8:37:31编辑过]
<strong><em>谢谢驭风大佬的分析,该版面人气不足啊</em></strong>
<strong><em>谢谢驭风大佬的分析,</em></strong>
谢谢<strong><em>驭风</em></strong>的分析。人气不足也很正常啊,22艇和发财04图片多啊。而且大家看得见,有的人还摸的者。还可以分析工艺啊,搭载的武器,配置的仪器,话题很多啊。而且从还在生产就有各种话题出来。而这个,看新闻之前基本没人说,发了之后也还是只有到处都看到的几张图,几段话,除了真正了解的,大家就没什么话说了。
恩,我在网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图片,很想贴上来,但是又怕贴过了的,http://forum.zichen.com/viewthread.php?tid=347112&amp;extra=page%3D2
<p>今后有可能以他为基础发展星载寄生式SAR系统</p>
<p><strong>驭风兄好!这颗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上天,可喜可贺啊 这颗星的一些点滴信息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驭风兄的分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strong></p><p><strong>&nbsp; </strong></p>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hapetype id="_x0000_t75" stroked="f" filled="f" path="m@4@5l@4@11@9@11@9@5xe" opre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nbsp;<stroke joinstyle="miter"></stroke><formulas><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f><f eqn="sum @0 1 0"></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2 1 2"></f><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f><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6 1 2"></f><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f><f eqn="sum @8 21600 0"></f><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10 21600 0"></f></formulas><path gradientshapeok="t"></path><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lock></shapetype><shape id="_x0000_i1025" type="#_x0000_t75" style="WIDTH: 431.25pt; HEIGHT: 364.5pt;"><imagedata otitle="" src="file:///C:/DOCUME~1/BLACKD~1/LOCALS~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1.png"></imagedata></shape></span>
什么时候分辨率能达到1米级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xq123</i>在2006-4-29 13:47:00的发言:</b><br/><strong><font size="5">不会吧,可能吗?是你猜的吧……</font></strong></div><p>&nbsp;&nbsp;&nbsp; 我的MM啊,这么大的事俺敢瞎猜吗? </p><p>&nbsp;&nbsp;&nbsp; 一、遥感卫星不是光学照像的,就是合成孔径雷达的。军内把这些侦察卫星通称尖兵系统,对外宣布时,用胶片相机的叫“返回式科学探测卫星”,而传输型的一直叫“资源卫星”(包括资源系列和中巴资源系列)。这次突然冒出个新的“遥感卫星一号”,显然这个新的系列与前两类都不是一类的,你说它不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还能是啥! </p><p>&nbsp;&nbsp;&nbsp; 二、我前面说了,从2.7吨的重量分析,遥感一号不大可能是光学遥感卫星。因为此前代表我们传输型光学遥感卫星的资源系列都只有它的约一半重,而资源系列的瓶颈在于CCD元件的最小尺寸,而不在于光学镜头部分,所以在美国不肯卖给我们更好CCD元件的情况下,不大可能突然制造更大的镜头(以致于卫星总重翻番)来提升性能。 </p><p>&nbsp;&nbsp;&nbsp; 三、你研究一下863计划的进度就会知道,中国在合成孔径雷达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不仅机载的已相当成熟,星载的也研究多年并且通过试验了,上天不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事吗? </p><p>&nbsp;&nbsp;&nbsp; 四、新华社消息所称的卫星用途与合成孔径雷达完全相符。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国用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农作物的品种和长势的技术是独步武林的。 </p><p>&nbsp;&nbsp;&nbsp; 五、据可靠消息,遥感一号的天线已经成功展开了,而且是有动力展开,说明这家伙不小,光学侦察卫星会有这种动静吗? </p><p>&nbsp;&nbsp;&nbsp; 综上所述,研判遥感卫星一号是大SAR,基本上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6-4-29 14:09:00的发言:</b><br/><p><strong>驭风兄好!这颗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上天,可喜可贺啊 这颗星的一些点滴信息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驭风兄的分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strong></p><p><strong>&nbsp; </strong></p></div><p>&nbsp;&nbsp; 终于把SHH兄盼来了,同喜同喜! </p><p>&nbsp;&nbsp;&nbsp; 我在国外网站上还没找见什么有用的东西。兄台如有此星的轨道高度特别是天线尺寸等资料,盼不吝赐教!</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ihao</i>在2006-4-29 22:05:00的发言:</b><br/>什么时候分辨率能达到1米级呀</div><p>&nbsp;&nbsp;&nbsp; 鬼子有差不多的东东,相控阵的。 </p><p>&nbsp;&nbsp;&nbsp; 咱们的头生子如能有5米就很不错了,目前已够用,先搞普查嘛。传回的海量数据已足够消化几年的了。而且雷达卫星想看的东东通常都比光学卫星想看的大得多。 </p><p>&nbsp;&nbsp;&nbsp; 貌似我们的雷达卫星已赶到光学卫星前边去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6-4-29 22:4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6-4-29 14:09:00的发言:</b><br/><p><strong>驭风兄好!这颗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上天,可喜可贺啊 这颗星的一些点滴信息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驭风兄的分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strong></p><p><strong>&nbsp; </strong></p></div><p>&nbsp;&nbsp; 终于把SHH兄盼来了,同喜同喜! </p><p>&nbsp;&nbsp;&nbsp; 我在国外网站上还没找见什么有用的东西。兄台如有此星的轨道高度特别是天线尺寸等资料,盼不吝赐教!</p></div><p><strong>驭风兄, </strong>看看这个网站<a href="http://www.calsky.com/">http://www.calsky.com</a><font color="#000000">,有比较新的轨道数据,包括北美防空司令部发布的2行信息。遥感卫星一号的国际编号是2006-15A。天线这个东西就比较保密了,我们爱好者恐怕不太容易知道。或许一些公开发行的专业杂志上会有些间接信息</font></p>
老大分析的好啊!侦察卫星应该大力发展!
<p>实践-8号?还是尖兵-5号?其实看看正规新闻也能摸出道道来</p><p>“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p><p>如果是CCD或者胶片,电子科技集团来凑啥热闹?</p>
<p><table width="98%" border="0"><tbody><tr><td class="biaoti" align="center" height="20"><p></p><p>官样文章</p><p>(1)太阳同步回归轨道</p><p>(2)天线有源展开</p><p>(3)采用太阳能帆板</p><p>---------------------------------------------------------</p><p>我伴卫星上太空</p></td></tr><tr><td class="rc-subtitle" align="center" height="20"></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2006-04-28 03:41:40</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李超军</td></tr><tr><td class="neirong" height="2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时钟指向4月27日清晨6时48分,我国著名的航天发射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遥感卫星一号”巍然矗立,只等点火的瞬间直刺苍穹。 <p>&nbsp;&nbsp;&nbsp;&nbsp;远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天气还微微透着些凉意。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神经中枢”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中心各系统参试人员严阵以待,严密关注着任务进程中的各种状态。 </p><p>&nbsp;&nbsp;&nbsp;&nbsp;离发射还有20分钟时,笔者走进指挥大厅。大厅里,到处是闪烁的荧光屏、源源不断倾吐数据的打印机,各种指示灯明灭闪烁,形如漫天星斗。5块巨幅液晶显示大屏幕铺满了大厅正前方一整面墙壁,在科技人员的监控下,各种显示卫星和火箭飞行状态的参数表、曲线图不断变化。 </p><p>&nbsp;&nbsp;&nbsp;&nbsp;“10分钟准备。” </p><p>&nbsp;&nbsp;&nbsp;&nbsp;随着时间一分一分跳过,指挥大厅里逐渐安静下来,大家都凝神静气,等待着火箭升空的瞬间。 </p><p>&nbsp;&nbsp;&nbsp;&nbsp;“20秒”,“10秒”…… </p><p>&nbsp;&nbsp;&nbsp;&nbsp;“5、4、3、2、1,点火!” </p><p>&nbsp;&nbsp;&nbsp;&nbsp;显示屏上大地震颤,烈焰奔腾,写有“中国航天”字样的火箭喷吐着橘黄色的尾焰直刺苍穹。 </p><p>&nbsp;&nbsp;&nbsp;&nbsp;跟踪、锁定,火箭和卫星的海量数据从遥远的太空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指挥大厅的一角,软件人员调动相关计算模块,正在对发射中心传来的火箭飞行状态参数进行处理,各类标注卫星和火箭运行轨迹的计算结果实时传送给北京中心,为指挥决策层实时判断卫星和火箭飞行是否正常提供重要依据。 </p><p>&nbsp;&nbsp;&nbsp;&nbsp;火箭起初笔直上升,20秒后,逐渐倾斜转弯,开始向西南方向迅速飞去。 </p><p>&nbsp;&nbsp;&nbsp;&nbsp;此时,在该中心渭南测控站的测控机房内,设备操作手紧盯着测控显示屏已守候了近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目不转睛的注视,操作手却没有丝毫的疲惫。 </p><p>&nbsp;&nbsp;&nbsp;&nbsp;突然,在他平视的屏幕上,火柴头大小的绿色亮点出现了,随即它在屏幕上拉下一串起伏的轨迹,当闪动的绿点到达第二个波峰的时候,操作手果断地按下了自动跟踪键,跳跃的绿点被牢牢地锁定在了十字中心,卫星进入该站雷达的测控范围。 </p><p>&nbsp;&nbsp;&nbsp;&nbsp;“渭南发现目标!” </p><p>&nbsp;&nbsp;&nbsp;&nbsp;“南宁发现目标!” </p><p>&nbsp;&nbsp;&nbsp;&nbsp;“厦门发现目标!” </p><p>&nbsp;&nbsp;&nbsp;&nbsp;“雷达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 </p><p>&nbsp;&nbsp;&nbsp;&nbsp;随着各测站此起彼伏的报告声,西安中心指挥大厅内的5块显示屏上,由火箭、卫星飞行参数组成的一串串红色速度、高度曲线飞快地向前延伸,与绿色的理论曲线相吻合。 </p><p>&nbsp;&nbsp;&nbsp;&nbsp;火箭飞行17分钟,远在南印度洋上的远望一号测量船也成功捕获了目标。 </p><p>&nbsp;&nbsp;&nbsp;&nbsp;源源不断的测控数据被传送到中心计算机系统,轨道计算和分析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源判断火箭和卫星的飞行情况,做好星箭分离前的准备。 </p><p>&nbsp;&nbsp;&nbsp;&nbsp;一旁的韩忠民高级工程师向笔者介绍,“遥感卫星一号”属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而且卫星天线属于有源展开,需要依靠地面发送指令来完成,测控精度要求特别高,这对中心的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卫星发射前,科技人员就充分考虑各种突发情况,采用先进的遥控作业方式,确保对卫星成功实施天线展开。 </p><p>&nbsp;&nbsp;&nbsp;&nbsp;时钟指向7时10分,星箭马上要分离,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航天无小事,哪怕是细微的疏忽,对于卫星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 </p><p>&nbsp;&nbsp;&nbsp;&nbsp;中心轨道计算与卫星姿态确定专家们正在计算机前迅速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他们必须要在卫星入轨后5-6分钟内计算出卫星初轨根数和入轨点参数。这非常重要,计算出来的结果将用来判断卫星是否被送入预定的目标轨道,这也是发射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p><p>&nbsp;&nbsp;&nbsp;&nbsp;24分钟后,专家们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评估后宣布,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p><p>&nbsp;&nbsp;&nbsp;&nbsp;26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姿态正常。在太空畅游的卫星划着绚丽的轨迹冲出地平线。 </p><p>&nbsp;&nbsp;&nbsp;&nbsp;对于庞大的航天工程来说,卫星上天仅是拉开了一个序幕,卫星能否正常运转还要靠地面测控系统旷日持久的管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像一群不辞辛劳的“太空巡警”,日夜对天上的卫星进行着呵护,直至卫星使命终结。</p></td></tr></tbody></table></p>
<p>Lacrosse(长曲棍球,分辨率1米)</p><p>&nbsp;</p><br/>
<p><a href="http://vldb.gsi.go.jp/sokuchi/sar/mechanism/satellite01.html">http://vldb.gsi.go.jp/sokuchi/sar/mechanism/satellite01.html</a></p><p>日本的SAR遥感卫星的情况,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对于网上认为的5米的分辨率有异议,我认为应该在10米左右。</p>
<p><a href="http://cbsf.ihep.ac.cn/feiji-IRSA/feiji-2005.htm">http://cbsf.ihep.ac.cn/feiji-IRSA/feiji-2005.htm</a></p><p>中科院电子所的机载SAR分辨率可以到0.5米。</p>
地球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颗侦察卫星。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xq123</i>在2006-5-3 13:30:00的发言:</b><br/>0.5??太精确了吧?</div><p>&nbsp;&nbsp;&nbsp; 机载的达到这样水平并不难,毕竟高度比卫星低得多。 </p><p>&nbsp;&nbsp;&nbsp; 星载的就费劲了。比如3D SAR雷达,机载的可双天线单航过测高,而星载的通常只能单天线双航过测高。双航过比单航过的测高精度通常能差出三倍,但是没办法,想双天线单航过的话天线至少要伸出60米才行。美国人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做过类似的试验。呵呵,其实我们也可考虑在未来的神州N号试试。 </p><p>&nbsp;&nbsp;&nbsp; </p>
<p>边流口水边看大大们科普。</p><p>问一下,比较典型的星载SAR输出功率大约是多少(长曲棍球之类BT的不算)?需要多大的能源输入?是否也是以太阳能电池作为能源?</p><p>另外,如果是2D图像,分辨率提高和数据量是否是平方关系?对于实时或者定时转发的SAR卫星,数据压缩和存储能力以及传输带宽,是否对提高分辨率也是制约因素?</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5-9 9:41:00的发言:</b><br/><p>边流口水边看大大们科普。</p><p>问一下,比较典型的星载SAR输出功率大约是多少(长曲棍球之类BT的不算)?需要多大的能源输入?是否也是以太阳能电池作为能源?</p><p>另外,如果是2D图像,分辨率提高和数据量是否是平方关系?对于实时或者定时转发的SAR卫星,数据压缩和存储能力以及传输带宽,是否对提高分辨率也是制约因素?</p></div><p>瞎说几句供猛兄参考: </p><p>&nbsp;&nbsp;&nbsp; 虽然星载SAR个个都是电老虎,但还是能靠大型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搞定。加拿大的RADARSAT功率为5千瓦(峰值)和300瓦(平均),帆板尺寸为15米X1.5米。鬼子的ALOS功率应该是7千瓦(它还带着光学观测设备也耗电),帆板22米X3米。 </p><p>&nbsp;&nbsp;&nbsp; 印象中数据存储和传输能力确实一直是制约SAR卫星分辨率的因素之一,过去1天传回的数据地面得花5天处理。随着这几年计算机速度和压缩技术的提高,现在总算能做到实时处理了,但因为分辨率提高太快,还是紧巴巴的。 </p><p>&nbsp;&nbsp;&nbsp;&nbsp;数据量除了与分辨率有关(是否简单的平方关系我吃不准),恐怕也与幅宽和动态范围什么的有关,以ALOS的三种工作模式为例看看它们与数据量的关系: </p><p>&nbsp;&nbsp;&nbsp; 一、高分辨率模式:10米的距离和方位分辨率、70公里的幅宽、-25分贝的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和25分贝的信号模糊度比(观测角为35度时)。此时的数据量为240兆比特/秒。 </p><p>&nbsp;&nbsp;&nbsp; 二、扫描观测模式:通过牺牲空间分辨率获取250~350公里幅宽(取决于扫描次数)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比普通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宽3~5倍,此时数据量为120兆比特/秒。</p><p>&nbsp;&nbsp;&nbsp; 三、低数据率模式:牺牲高分辨率模式下的距离方向空间分辨率、动态范围和幅宽为代价,可以120兆比特/秒或60兆比特/秒的速度用X波段频率直接传送给地面站。</p><p>&nbsp;&nbsp;&nbsp; 详细数据见附表:</p><p><table border="1"><caption>表3__PALSAR雷达的基本特性</caption><tbody><tr align="left"><td>项目</td><td>高分辨率模式</td><td>扫描合成孔径雷达模式</td><td>低数据率模式</td></tr><tr align="left"><td>入射角</td><td>20~55度</td><td>18~43度(5次扫描)</td><td>20~55度</td></tr><tr align="left"><td>空间分辨率</td><td>10米(2次观测)</td><td>100米(8次观测)</td><td>10~20米(2次观测)</td></tr><tr align="left"><td>幅宽</td><td>70公里</td><td>350公里(5次扫描)</td><td>50公里</td></tr><tr align="left"><td>噪声等效后向<br/>散射系数</td><td>-25分贝</td><td>-25分贝</td><td>-25分贝</td></tr><tr align="left"><td>信号/模糊度</td><td>25分贝</td><td>25分贝</td><td>25分贝</td></tr><tr align="left"><td>数据率</td><td>240兆比/秒</td><td>120兆比/秒</td><td>60~120兆比/秒</td></tr><tr align="left"><td>频率</td><td></td><td>L波段</td><td></td></tr><tr align="left"><td>极化</td><td></td><td>双水平或双垂直</td><td></td></tr><tr align="left"><td>尺寸(天线)</td><td></td><td>9.0×3.5米</td><td></td></tr><tr align="left"><td>质量</td><td></td><td>≤475公斤</td><td></td></tr></tbody></table></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6-5-8 23:0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xq123</i>在2006-5-3 13:30:00的发言:</b><br/>0.5??太精确了吧?</div><p>&nbsp;&nbsp;&nbsp; 机载的达到这样水平并不难,毕竟高度比卫星低得多。 </p><p>&nbsp;&nbsp;&nbsp; 星载的就费劲了。比如3D SAR雷达,机载的可双天线单航过测高,而星载的通常只能单天线双航过测高。双航过比单航过的测高精度通常能差出三倍,但是没办法,想双天线单航过的话天线至少要伸出60米才行。美国人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做过类似的试验。呵呵,其实我们也可考虑在未来的神州N号试试。 </p><p>&nbsp;&nbsp;&nbsp; </p></div>可否采用子母卫星的模式,子星在母星入轨后释放在距母星数百米的地方定位,双星共轨运行?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blu</i>在2006-5-9 12:0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6-5-8 23:0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xq123</i>在2006-5-3 13:30:00的发言:</b><br/>0.5??太精确了吧?</div><p>&nbsp;&nbsp;&nbsp; 机载的达到这样水平并不难,毕竟高度比卫星低得多。 </p><p>&nbsp;&nbsp;&nbsp; 星载的就费劲了。比如3D SAR雷达,机载的可双天线单航过测高,而星载的通常只能单天线双航过测高。双航过比单航过的测高精度通常能差出三倍,但是没办法,想双天线单航过的话天线至少要伸出60米才行。美国人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做过类似的试验。呵呵,其实我们也可考虑在未来的神州N号试试。 </p><p>&nbsp;&nbsp;&nbsp; </p></div>可否采用子母卫星的模式,子星在母星入轨后释放在距母星数百米的地方定位,双星共轨运行?</div><p>&nbsp;&nbsp;&nbsp; 你的设想不错,不过技术上落实似乎很难: </p><p>&nbsp;&nbsp;&nbsp; 首先你设想的得是两部雷达共用一个平台,这样电源、计算机等系统均可以共享,否则与打两颗SAR星没区别,成本太高。 </p><p>&nbsp;&nbsp;&nbsp; 这样你设想的实际与美国人搞的一样,只是人家是两部雷达钢性联接,而你设想的是柔性联接。 </p><p>&nbsp;&nbsp;&nbsp; 柔性联接虽然节省了机械臂的重量,但恐怕会带来以下麻烦: </p><p>&nbsp;&nbsp;&nbsp; 一、两星的相对位置很难保持非常稳定。毕竟是在轨道上高速运行,而且经常要调轨,难免相对位置出现偏差。 </p><p>&nbsp;&nbsp;&nbsp; 二、双星的姿态和雷达扫描动作很难完全一致。 </p><p>&nbsp;&nbsp;&nbsp; 当然你可以通过星上微调火箭不断调整距离和姿态,但这样非常耗费星上宝贵的姿态火箭燃料,会使卫星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p><p>&nbsp;&nbsp;&nbsp; 所以我觉得似乎得不偿失,还是钢性联结方案更可行些。我试想用神州N号与神州N+1号对接,两飞船可同时向两头伸出机械臂,因为两飞船加一起本身长度已近16米,这样每支机械臂只要伸展20多米长就搞定了,比美国人的省事多了。</p>
<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877.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877.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21.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21.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50.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50.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80.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80.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98.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1998.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038.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038.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079.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079.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111.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111.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167.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42167.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21.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21.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53.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53.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97.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297.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355.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355.jpg</a><br/><a href="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399.jpg">http://img266.photo.163.com/jiang-789789/31130932/821551399.jpg</a>
<p>北航新闻网-&gt;综合新闻&nbsp;&nbsp; <br/>&nbsp; <br/>发挥高校优势,促进校企合作——我校访问上海航天局纪实&nbsp; <br/><br/><br/><br/>7月下旬,夏日的上海骄阳似火,姹紫嫣红。我校杜玉波书记,费斌军副校长,宇航学院戚发轫院长等领导率领由我校宇航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一行20余人访问了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单位之一:上海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对我校与航天院所的合作非常重视,集团公司马兴瑞副总经理、科技质量部李锋部长等领导亲临指导并一同访问了航天八院。马兴瑞副总经理做了重要讲话,<strong>他充分肯定了北航和八院在SAR卫星系统总体、空间环境、动力、导航与控制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的成果,对北航与航天八院在SAR卫星方面的合作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strong>他认为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是一所实力雄厚的大学,几十年来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br/><br/><br/>1、相互沟通,加强交流 <br/><br/><br/>北航与航天八院交流会由袁洁院长主持。李明福副院长,徐博明副院长(兼509所所长),八院原副院长李晔,预研部及人力资源部等机关领导,八院几个重要型号的总师等参加了交流会。李明福副院长介绍了八院的卫星系列和导弹系列产品的科研生产情况,指出了在卫星和导弹武器方面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和意向。人力资源部徐伟中副部长介绍了八院的人力资源情况,并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分配等问题交换了今后的合作意向。我校费斌军副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总体科研情况。他指出,北航和航天八院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合作主要集中在有效载荷,空间环境和动力技术等几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和型号中的关键技术等几个层面。北航希望在“十一五”期间,在以上几个领域能和航天八院共同申请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共建国家级的研究基地,为航天科研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戚发轫院长介绍了宇航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从工业界和高校两个方面阐述了加强院、所合作在型号研制及促进工业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高校和工业界的紧密结合与合作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值得探索的新事物。蔡国飙副院长、张晓林院长分别介绍了宇航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情况以及进一步合作意向。 <br/><br/><br/>最后,我校杜玉波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航天八院对我校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北航要发挥学校在航天领域学科齐全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研究和人才优势,希望与航天八院的进一步合作定位在新概念武器、探索一代、新技术领域等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共同论证和申报课题,以及在型号关键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两大层面,有效载荷、空间环境和动力等三大领域。<strong>重点做好SAR卫星方面的全面合作。首先,在&nbsp;5卫星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在刚刚立项的&nbsp;7卫星以及“十一五”将要立项的二代SAR卫星等方面继续合作;</strong>第二,在双方已有的“雷达卫星全系统任务仿真联合体”基础上,加强基地建设,争取申请国家级实验室,使之成为我国雷达卫星的研发、创新和展示基地;第三,加强双方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北航在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培养,毕业生分配及聘请八院专家任北航兼职教授等方面扩大合作。 <br/><br/><br/>杜书记的讲话得到了八院王秋玉书记的积极相应。她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北航的教师给八院的型号任务很大的技术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航天八院全力支持在SAR卫星总体方面与北航的继续合作,并对共建国家级实验室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希望今后进一步加深在人才培养、交流方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总结SAR卫星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将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到空间环境、动力、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其他方面。 <br/><br/><br/>交流会结束后,在八院领导的陪同下,杜书记、费校长、戚院长等领导、专家参观、访问了八院801所、805所、812所。7月23日,八院王秋玉书记还亲自陪同杜书记访问了卫星总体设计所509所。509所徐博明所长(航天八院副院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及全所主要领导及总师参加了交流。徐所长亲自向杜书记介绍509所的科研生产情况,和北航合作十几年的成果以及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并参观了卫星总装车间。双方对进一步合作充满了信心。 <br/></p><p>2、突出重点,深化合作 <br/><br/><br/>航天八院是航天科技集团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院,具有卫星和导弹的全部设计和研制能力,是我国气象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型号的承制单位。我校除在星上载荷如:光纤陀螺、控制力矩陀螺等的搭载;空间原子氧腐蚀试验等方面和八院合作外,在八院魏钟铨总师的支持下,重点在星载SAR技术方面开展了十几年的全面合作。十几年的合作使我校打下了非常好的研究基础,成为我国星载SAR方面的优势单位。 <br/><br/><br/>1998年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航天八院成立了“雷达卫星全系统任务仿真联合体”,<strong>从1998年开始,针对&nbsp;5卫星(05年发射)开展了全系统任务分析与仿真,雷达卫星及有效载荷在轨测试技术等研究;参加了八院与欧洲在SAR方面的合作研究。在&nbsp;5卫星方案阶段及初样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初样对接试验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军方的高度评价。八院为我校提供了价值50万美元的8CPU&nbsp;SGI&nbsp;16G内存高档计算机服务器和价值25万美元的STK软件,目前,该计算环境在国内仍处领先地位。六年来,八院向北航的联合研究体已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1600万元。与八院的合作研究也锻炼出了我校的一支星载SAR的研究队伍,目前研究组有教授4名,博士后3名,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30余名。</strong>魏钟铨总师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br/><br/><br/>2004年8月23日,“雷达卫星全系统任务分析与仿真”课题在航天八院通过技术鉴定(验收),&nbsp;5卫星李晔总指挥,魏钟铨总师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系统是我国目前第一套针对卫星任务的仿真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nbsp;5卫星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与会专家对北航和八院的合作模式给予了肯定,高度评价了这种合作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作用,多年的合作使双方专家建立了信任。&nbsp;<strong>5卫星将于明年发射,双方专家都表示要通力合作,确保卫星成功,并希望北航处理出我国第一颗星载SAR图象。 <br/></strong><br/><br/>3、相互配合,共谋发展 <br/><br/><br/>目前我校与八院在SAR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正在酝酿之中。《二代SAR卫星系统分析与仿真》课题于2004年8月签署,《XX-7卫星全系统任务分析与仿真》即将签署合同。在基地建设方面,双方正在磋商在原有“雷达卫星全系统任务仿真联合体”的基础上成立“雷达卫星系统总体与仿真技术联合实验室”,争取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使之成为我国SAR卫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为“十一五”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做好先期准备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近期将输送一名博士后到八院509所工作;在联合实验室的框架下,加强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联合培养,输送更多懂SAR技术,懂航天的优秀人才到航天的科研生产一线服务。 <br/><br/><br/>上海八院之行,加强了北航与上海八院之间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双方专家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相信在上级领导和双方领导的支持下,已有合作会更加深入,合作领域会更加广泛,双方的合作也一定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br/><br/><br/>(科技处) <br/></p>
尖兵四号 <br/><br/>刚刚上天的“尖兵四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8颗返回式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胜利,据介绍,这是我国对该型号卫星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自1996年以后首次进行返回式卫星的试验。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这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卫星将在太空轨道运行18天,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等试验。
尖兵3,4,5,7都浮出水面了。6应该是可见光/红外波段的。估计胶片型的到4就是最后了。
<p>网上流传的5号的照片,据说是早期的一种设计,不过的确是SAR。</p><p></p>
如果星体是东三平台的话,这个天线尺寸可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