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已经输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4:31
<p>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已经输了&nbsp; <br/>&nbsp;<br/>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4 月2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nbsp; <br/>&nbsp;<br/>在公众一片对出租涨价的反对声中,舆论一片对听证会的质疑声下,北京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将如期举行,这次租价调整方案简单概括:一是将1.60元/公里车型租价标准调整为2.00元/公里;二是建立油价与租价联动机制。4月18日该市发改委对外公布了出租车租价调整申请方案,4月26日将召开听证会。19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代表之一的沈梦培向媒体和出租司机发表公开信,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出租车租价上涨。(4月21日《京华时报》) </p><p>尽管厌涨民意如此沸腾,尽管听证代表态度如此坚决,但凭着对中国式听证会的经验明白:再多的代表反对,再强烈的民意抗议,也挡不住涨价意志的推进和方案的实施。公众对景点借节日涨价可谓深恶痛绝吧,可哪一次民意成为过胜利者?对水电油涨价的反对更是强烈,可又何时起到过阻止作用。其实用不着再走什么听证过程了,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p><p>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设置了涨价这个听证议程,就已经把民意置于非常不利的守势,而出租车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攻势,涨价本身体现的就是出租车公司的意志。在“涨不涨价”这个听证会议程下,代表们围绕的话题只能是涨不涨价,其他问题,比如车份儿钱太高、公司的垄断利润、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等等,这些都将成为边缘问题。而在涨价议程下,民意代表强烈反对的结果,至多只能使涨幅小一点,比如设定的标准是2元/公里,最终可能是1.9元/公里,而不可能不涨。 </p><p>最关键的是,涨价的听证议程,要求反对者对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成本要有清晰的了解,因为把握住了成本信息,才能扼住涨价的咽喉——可这方面的信息恰恰是倒挂的:想涨价的出租车公司对自己的运营成本最清楚,恰恰是反对者对这些很不了解,他们只能靠想涨价者提供的成本信息对想涨价者进行反驳,想涨价者怎么会向听证会提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呢? </p><p>其实,最应该进行听证的是“降低车份钱”这个议题。首先,舆论对这个话题已经喊了几年,全国人大上也提过N次议案,至今未见有公信力的回应;其次,从均衡博弈的角度看,对这个议题进行听证也是正当的,享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处于某种强势地位,必须用使他们处于“守势”的议题来均衡各博弈方的身份势差。 </p><p>面对舆论“降低车份钱”的呼吁,北京市运输管理局称“出租车份钱不能降低”,并举了好几个理由——为什么不首先对这个议题听证一下,而只是单方面就独断地宣称“不能降”呢?显然,听证会设置什么议题,本身就需要先行听取民意,而我们缺乏这种听证会理性,议题往往是按强者意志设置的。“涨不涨价”议题对老百姓最不利,所以说,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p><p>民意另一小半的失败在于听证会安排本身,因为我们的听证会根本就没有说清楚“怎样的听证结果就可以阻止涨价”,最终的决定似乎与听证结果关系不大。 </p><p>一个有公信力的听证程序应该让参与者明白,怎样的听证结果就可以阻止涨价意志。比如,老百姓要求出租车公司提供某些信息,而公司没有提供,涨价方案就不能实施;或者是进行投票,反对票达到多少张就可以阻止涨价方案的通过——我们的听证制度在这方面是很模糊的,这方便了强势一方对最终结果的操纵,使听证沦为一种形式:听证会反对声再强烈,最终涨价方案也会“依法”实施。 (曹林)</p><p>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已经输了&nbsp; <br/>&nbsp;<br/>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4 月2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nbsp; <br/>&nbsp;<br/>在公众一片对出租涨价的反对声中,舆论一片对听证会的质疑声下,北京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将如期举行,这次租价调整方案简单概括:一是将1.60元/公里车型租价标准调整为2.00元/公里;二是建立油价与租价联动机制。4月18日该市发改委对外公布了出租车租价调整申请方案,4月26日将召开听证会。19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代表之一的沈梦培向媒体和出租司机发表公开信,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出租车租价上涨。(4月21日《京华时报》) </p><p>尽管厌涨民意如此沸腾,尽管听证代表态度如此坚决,但凭着对中国式听证会的经验明白:再多的代表反对,再强烈的民意抗议,也挡不住涨价意志的推进和方案的实施。公众对景点借节日涨价可谓深恶痛绝吧,可哪一次民意成为过胜利者?对水电油涨价的反对更是强烈,可又何时起到过阻止作用。其实用不着再走什么听证过程了,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p><p>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设置了涨价这个听证议程,就已经把民意置于非常不利的守势,而出租车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攻势,涨价本身体现的就是出租车公司的意志。在“涨不涨价”这个听证会议程下,代表们围绕的话题只能是涨不涨价,其他问题,比如车份儿钱太高、公司的垄断利润、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等等,这些都将成为边缘问题。而在涨价议程下,民意代表强烈反对的结果,至多只能使涨幅小一点,比如设定的标准是2元/公里,最终可能是1.9元/公里,而不可能不涨。 </p><p>最关键的是,涨价的听证议程,要求反对者对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成本要有清晰的了解,因为把握住了成本信息,才能扼住涨价的咽喉——可这方面的信息恰恰是倒挂的:想涨价的出租车公司对自己的运营成本最清楚,恰恰是反对者对这些很不了解,他们只能靠想涨价者提供的成本信息对想涨价者进行反驳,想涨价者怎么会向听证会提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呢? </p><p>其实,最应该进行听证的是“降低车份钱”这个议题。首先,舆论对这个话题已经喊了几年,全国人大上也提过N次议案,至今未见有公信力的回应;其次,从均衡博弈的角度看,对这个议题进行听证也是正当的,享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处于某种强势地位,必须用使他们处于“守势”的议题来均衡各博弈方的身份势差。 </p><p>面对舆论“降低车份钱”的呼吁,北京市运输管理局称“出租车份钱不能降低”,并举了好几个理由——为什么不首先对这个议题听证一下,而只是单方面就独断地宣称“不能降”呢?显然,听证会设置什么议题,本身就需要先行听取民意,而我们缺乏这种听证会理性,议题往往是按强者意志设置的。“涨不涨价”议题对老百姓最不利,所以说,设置了涨价的听证议程,民意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p><p>民意另一小半的失败在于听证会安排本身,因为我们的听证会根本就没有说清楚“怎样的听证结果就可以阻止涨价”,最终的决定似乎与听证结果关系不大。 </p><p>一个有公信力的听证程序应该让参与者明白,怎样的听证结果就可以阻止涨价意志。比如,老百姓要求出租车公司提供某些信息,而公司没有提供,涨价方案就不能实施;或者是进行投票,反对票达到多少张就可以阻止涨价方案的通过——我们的听证制度在这方面是很模糊的,这方便了强势一方对最终结果的操纵,使听证沦为一种形式:听证会反对声再强烈,最终涨价方案也会“依法”实施。 (曹林)</p>
听证?过场而已!
<p>事涉民生的费用不应成为一笔糊涂账&nbsp; <br/>&nbsp;<br/>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4 月21 日 |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nbsp; <br/>&nbsp;<br/>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北京的出租车也在酝酿涨价,从现在的每公里1.6元,调至每公里2元。价格听证会虽然还没有召开,可我对此不抱多大希望。(4月20日《京华时报》) </p><p>尽管有油价上涨提高了运营成本这个强有力的理由,但大多数人并不支持出租车涨价。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公布了“对北京出租车调价看法调查”的报告,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反对出租车涨价。 </p><p>估计在价格听证会上,主张涨价的一方肯定会拿出一个成本核算清单来,这里头应该包含司机们交给出租车管理公司的“份钱”。依照以前的经验,出租车管理公司的收益是绝不会随油价波动、市场波动减少的,所以在运价组成里,这是雷打不动的一块。它会对运营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出租车司机的说法可以做个注脚。油价上涨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最大愿望是开黑车,因为没有“份钱”的压力。 </p><p>作为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份钱”却很可能是一笔糊涂账,管理成本很难进行核算,老百姓也就无法弄清其间的亏赢。算不清成本,往往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的直接后果,就是亏损。 </p><p>这不,电力亏损报告刚刚公之于众。 </p><p>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企业1280户,亏损额127亿元,其中火力发电亏损企业数增长3.4%,亏损额增长10.1%。(《市场报》4月17日) </p><p>“电煤价格疯涨,而电力价格不涨,成本太高”,几乎是所有电力企业分析其亏损原因的第一句话。普通百姓当然算不清电力行业的明细账,他们只知道,电力企业是垄断企业,电力职工的工资福利居高不下,管理水平肯定算不上先进却很牛,至于这些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亏损,报告里没说,百姓也不知道,可他们最终得为亏损埋单。因为紧接着亏损报告的,将很有可能是第二次电价的上涨。 </p><p>糊涂账还不止这些。 </p><p>再看看中国的“三公”(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支出。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2004年我国“三公”支出达9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30%左右。但是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与事实不符,三项合计为1201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4.5%。这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决算报表所列数据统计的,实际生活中估计会略高于这一数字,但远远没有达到9000亿元的水平。 </p><p>好吧,且不说这一算法中存在的漏洞(不是所有的“三公”支出都列入决算之中,预算外支出是看不见的无底洞),预算司负责人本身的说法看似明白,实际依然含糊不清。根据《2004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算出“三公”支出1201亿,同时表明实际支出高于这一数字,可这实际数字到底是多少呢? </p><p>没人知道。 </p><p>作为纳税人,我觉得冤,我在为政府的“三公”支出买单,可我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多少,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作为消费者,我也觉得冤,我得为电费上涨多掏钱,为出租车涨价多支出,可我不知道它们的成本是如何核算的,为什么会亏损。 </p><p>全是糊涂账。这就是我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许许多多为各式各样不断上涨的费用买单的人,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账单。(冯雪梅 北京 媒体从业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