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解放军干了什么(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6:21
(十三)陆上态势“东进西守”

    29、西部备战回击印度挑战,高原大练兵

    由于台海形势微妙,国内和国际社会都把眼光放在了东部。在台湾问题解决以前,中国也只能实行“东进西守”策略。如果说东部是中国的胸膛,西部则是我们的脊背,双手出拳只能保前胸,脊背挨打更难防。西部重要,不能忘记西部,开发西部同样不能忽视西部的国土防御。按照写字习惯由左到右,也应该先说西部。所以陆军就从西说起。

    西部接壤的诸国家中,西北部有“上海五国”机制以及与中俄、中哈等的边界条约,比较平静;中巴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不会有事;阿富汗内战都打不完,最多有几个“阿里巴巴”兄弟窜过来与“疆独”分子联手搞点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新疆我们有两个武警总队(自治区和建设兵团)和一个武警机动师(八六六零部队),治内乱足够。

    唯有印度把矛头直指中国,需要严加堤防!印度从核爆炸开始,不管它内心是如何想的,但在国际公开场合,多次叫嚣:要对付来自中国的威胁。其国防部长费德南尔斯,明确说印度的主要威胁就是中国,印度也在把“地区性有限威胁”战略对象由巴基斯坦转向中国。而且其自行研制的“烈火”(现有I、II型)近中程地地弹道导弹,都是以拉萨、成都、昆明等中国城市为目标距离设计的,正在研制的“苏里亚”型远程导弹也是以北京上海作为目标距离。印度目前在中印边界保持二十万兵力,最精锐的两个山地师和一个机械化旅部署在中印边界,印巴在克什米尔闹得最凶的时候,印度宁可从远处的南部军区调兵,也不动近在咫尺的中印边界的驻军。对一个太想崛起的民族来说,四十年前那场输的干干净净的战争,实在是个难以抬头的耻辱。中国,是印度永远的敌人?

    中国的战略目标虽然在东南,但西部的安全是东部出拳的前提。设想一下,没有西部的安全,就没有中国的战略纵深,即使想在台湾或在南海动手,寒剑刺脊,如何抬得起手?否则岂不“腹背受敌”,这不真是日本及其皇民李登辉之流朝思暮想的“联印制华”吗?因此,在国人把愤怒投向台独,投向美日时,作为最高军事当局的军委还是给予了西部安全足够的重视。我感觉,如果说这一年武器换装的重点在东部的话,强化军事训练的重点毫无意义的是在西部,而很多人却没有给予注意。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分东段西段,根据兵力部署前轻后重原则,我军在一线驻守13个边防团,西段属兰州军区防区(包括西藏阿里地区),东段则属成都军区的防区。由于西藏、新疆地处寒带高原,那些战略要点都是不适于人居住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常驻兵力成本很高。为此,我军以边防团为一线,三百到七百公里布防二线适应高寒或山地作战的部队。但由于边境线长点多,尤其是东段的地理态势是有利于印度,我国一侧补给线依赖上千公里的青藏和川藏公路,不可能部署优势兵力。但在西段的阿里地区的朗钦藏布河地区,距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不到四百公里,如果从朗钦藏布河西岸直接攻击印度心脏新德里,实施空降或机械化机动突防,有奇兵的效果。因此,我国只要有能够遂行这样作战任务两个师,就能够对印度达成战略威慑。目前,第4师和第61师在训练内容和装备上,正在按“三快两强”,即反应快、投送快、展开快,防护力强、突击力强的要求换装和训练。从布防分析,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和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属于战区应急机动部队,战略预备队则是空降第15军。

    别看东部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演习不断,几乎天天有部队在更换新装备,但是比起兰州、成都军区扎扎实实的动作,简直就是演戏。今年在西部四千米以上高原进行的演习或驻训,分别是在新疆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西藏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区和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的,第21集团军(主要是第61应急机动师)、新疆军区第6高原师、西藏军区第52、第55山地旅,以及第15空降军都进行了高原实战演习(在川西高原)。


    30、第21集团军千里机动,上演“高原风暴”

    第21集团军担负着艰巨的守备大西北的战备值班任务,不仅要北控胡马,东卫关中,西出中亚,而且可通过青藏、新藏公路南下西藏,实施入藏作战,其担负的西域防务事关整个中国脊背的安全,是镇守西北地区的战略值班部队。

    今年夏天,第21集团军在西域进行了一场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的“高原风暴”军事演习。为了迎接这场实兵演习,以旅团为单位,先上秦岭腹地、渭北高原、祁连山下、昆仑山巅进行驻训,使官兵适应高原缺氧的生活环境。装备、后勤部按高寒地带的特点,建立装备维修、物资供应等特殊保障体系,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保障体系适应“由静态向动态,由近距向跨区,由平时向战时”的转变。

    6月28日,第21集团军各部从秦岭脚下、六盘山麓、贺兰山阙、嘉峪关城驻地多路多方向向昆仑山预定演习地域开进,横跨陕、甘、宁、青4省区,机动1700多公里,在“天路”青藏线上汇成滚滚铁流,上演了一幕蔚为壮观的现代远程奔袭作战活剧。他们利用各种先进的指挥手段,对各机动部队不间断地实施有效的指挥和控制。在集团军作战指挥车内的电脑屏幕上,各部队的机动位置、速度、方向一目了然。机动中,军指上传下达数十份作战文书,全部在动中完成,准确无误;千军万马千里机动,宿营时战士们住进野战方舱,内有12个上下铺,而且桌、椅子、空调、换气扇、电话等一应俱全,全集团军没住一间民房,没耗一度民用电,住宿、吃饭、医疗等全部由自我保障完成,于7月3日抵达昆仑山演习地域。

    演习是在途中拉开帷幕的。当集团军指挥所距大柴旦还有70公里时,收到通报:敌将在大柴旦地区实施空降,阻止我向战区机动。演习第一总指挥,第21集团军军长房峰辉少将要求参谋立即报告各师旅的位置,投影仪立即切换到用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的各部队位置图,红色的图标在不停地闪烁着。“通过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我第61步兵师距敌空降地域还有15公里,第12装甲师还有30公里,第19炮兵旅还有20公里。”参谋人员回答得干净利落。“命令61师和装甲12师以部分兵力迅速向敌预定空降地域机动,从两个方向攻击空降之敌;19炮兵旅迅速占领阵地,以火力摧毁敌空降场,打击空降之敌;高炮旅占领有利地形,打击临空敌机。”不到六分钟,投影仪已显示有两个红色的队标快速向空降地域机动,火力协调中心的显示终端上传来了火力打击计划,接着便是第61师和炮兵旅的火力突击情况报告。

    根据军指指示,全集团军已到达空气含氧量为正常值的60%-80%,昼夜温差30度,海拔4300米的西大滩。反击开始,第61师“钢铁团”第183团团长周天红组织一个加强营和一个加强坦克连抢占4503高地,并向4642高地发动进攻,第一次在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始了实兵实弹战术演习。与此同时,远程装备保障侦听判别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和战场动态监视系统等也跟踪运作,指挥员可以根据自动化系统提供的信息,为一线部队提供战场情报、弹药补给、炮火支援、枪械维修等各种支持。四十分钟,战斗结束,在荒郊野外,新型野战炊事车在半小时内展开,并做出“四菜一汤、两样主食”,战士们坐在载于加长东风车上的一个个野战方舱内,就可以安逸地吃饭。

    在连续14天的演练中,第21集团军创造了多项第一:摩托化机动距离最长、穿越海拔最高、演练课目最全;集团军首次带所属指挥所在高原寒区进行战役演习;首次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进行实兵、实车、实弹战术演习;首次在高原寒区组织整团、整营检验性训练……科技练兵成果在联合战役训练中的运用,使这个集团军具备在西部高原寒区全域机械化快速机动、远程奔袭和师级规模突防作战的能力,我相信,解放军陆军有能力在西部逐歼任何敢于来犯之敌。


    (十四)坦克开上冰川达坂

    31、第6摩托步兵师创世界纪录,铁甲跃上五千米雪原达坂

    师部驻和田的新疆军区第6摩托步兵师,属于驻守边境第二线作战部队(第一线是边防部队)。第6师的装备不算好,坦克还是59式的。唯有可以称道的是,该师有一个近程地地导弹营,高炮团有一个防空导弹营(该营有一个无人侦察机连),合成的技术兵种数量,在解放军陆军中数第一。从作战地理看,还应该为该师配备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或团,这样该师就具备立体作战能力,这在机械化部队都很难开进的冰川寒区是非常重要的。

    要在军事上威慑印度,就要有“境外作战”的能力,而实施境外作战就要有跨越高原以及在冰雪高原上与印军作战的能力。中印边界战以来,印度特别重视山地部队的建设,它的山地部队普遍具有在三千五百米山地的作战能力,精锐部队曾上四千五百米驻训。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6摩托步兵师开赴喀喇昆仑山腹地,进行长达45天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创造了我军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集结兵种最多、训练持续时间最长、训练课目最难的记录,我军装甲部队也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建制不间断开赴预定区域参训。参训部队的上万人因自然原因后勤保障中断半个多月,依然靠自力救援生存,而且仍然保持不弱的战斗力,使这次高原适应性训练带有浓烈的“实战”色彩。

    在五千米高原驻训,首先就要练就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否则作战能力就是句空话。从这次驻训看,参训部队严重高山反应者不到百分之一,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病的发病率更是降到千分之一以下,85%以上官兵认为山上适应性训练同山下模拟训练感受一样,身体无明显不适。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看,第6师已完全适应在高原寒区作战。

    7月中旬,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5300米的奇台达坂,当“战斗”进入决胜阶段,师属装甲21团,驶过雪岭冰道、穿越沼泽路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侧后机降之“敌”呼啸扑去,粉碎了“敌”对我前后夹击的企图。为了使装甲部队跃上雪原作战,装甲团成建制连续开进500余公里,到达喀喇昆仑山,第一次“集群”上山就称雄昆仑。当坦克行径在冰雪达坂,一条通往纵深的盘山通道被一巨大冰块阻拦,多年不能通行,怒吼着的“147号”装甲战车不到2分钟,就成功地越过天然屏障;奇台达坂翼侧某高地,是演练中双方争夺的要点,以往我步兵分队抵进这个高地需要50多分钟,这次装甲分队参演后用了不到10分钟,就达成了完全“占领”的目的;某防御区域内数道冰床、冰道、冰壕过去常常是迟滞我战术行动的天然障碍,此次伴随装甲车跟进的我步兵分队气势如虹,长驱直入,实战能力明显提高。

    印度军方对第6师的这次演习是非常的关注,不仅派侦察巡逻机在印方一侧窥视。印度驻华武官也向给我国防部外事办索取新疆部队的公开资料,在我国防白皮书发布以前,印度驻华大使馆也曾通过相关渠道,了解白皮书中阐述的对南亚次大陆政策。今年第61师和第6师的高原演习,昭示着什么,我想印度是明白的,谁要想在中国的脊背搞暗算,解放军的铁拳是能够击碎的。


    32、在冰川雪原作战,关键是勤务保障

    在冰川高原作战,第一因素就是取决于勤务保障,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我志愿军的主要损失,就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作战,吃穿住和弹药供应不及,导致兵员大批冻伤,被围住的美军最精锐的陆战1师得以从眼皮底下溜掉。

    第6摩步师为上冰雪高原训练,师后勤部为这一天准备了十六年,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高原严寒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办法,部队野战生存能力明显提高。他们采用“保温车”和各种御寒车辆“梯次式”规模运送的方法实施综合保障,即:根据部队适应性训练的需要,将物资按轻、重、缓、急排序,并结合车辆的主要御寒性能,分批次地实施不间断保障;在公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中断的情况下,采取车辆、人、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接力式”保障,即:用车辆将物资运送到公路中断的“临界点”,在中断公路的地段分点、设卡,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和马匹,进行转运,然后在中断公路的另一端组织车辆接送。与此同时,还对训练区域内可以利用的战场潜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在冰川、峡谷之中找到了10余种可以当做蔬菜食用的野草;将戈壁泥土放在水缸里搅混沉淀后,采取水熬的方法提取食盐;根据蔬菜的多少,选用一定的冰块,采用“地窑式”冰块降温的方法储存蔬菜……这些由官兵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原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之中,为部队提高高原严寒条件下野战生存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

    氧气不足、负荷量增大、行动困难,是高原训练的主要“天敌”,以往赴高原训练常因官兵体力不适应,而影响战斗力的提高。为此,后勤部门组成联合课题小组,经过3年攻关和连续8年的试验,摸索出在山下模拟4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缺氧训练的方法,解决了“山上课目山下训”的难题。如今,该师部队上高原后已无明显的“适应期”(过去为5到8天),上山后便投入训练,有效提高了应付高原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驻地自然环境异常恶劣,部队山地机动各种器械损坏率是平原地区的2到4倍,该师同3所高等院校联系共同研制了“高原野战作业多用途工具箱”,在部队高原训练中大显身手。今年,第6摩步师在喀喇昆仑山腹地训练53天,有关器械的损坏率不足5年前山下训练的20%。为提高高原训练的伙食保障质量,师后勤部会同炮兵团研制出了“班用高原野炊灶”,一次可解决7到9人的吃饭问题。该野炊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解决了高原严寒条件下主副食制做难的问题。他们还就高原严寒缺氧条件下官兵最佳饮食结构、食谱进行了调研、论证,普及、推广了14种抗寒、强身的食谱类别。

    如何在冰川雪域隐蔽,是进攻中实施突击作战,防守时减少伤亡的重要保障。现在,第6师无论是在冰雪达板演习,还是在帕米尔高原的戈壁荒滩,驻训部队都是与环境浑然一体的隐蔽伪装,房子、帐篷不见了,各色彩旗和装饰消失了,让人近在咫尺也难辨真伪。(十三)陆上态势“东进西守”

    29、西部备战回击印度挑战,高原大练兵

    由于台海形势微妙,国内和国际社会都把眼光放在了东部。在台湾问题解决以前,中国也只能实行“东进西守”策略。如果说东部是中国的胸膛,西部则是我们的脊背,双手出拳只能保前胸,脊背挨打更难防。西部重要,不能忘记西部,开发西部同样不能忽视西部的国土防御。按照写字习惯由左到右,也应该先说西部。所以陆军就从西说起。

    西部接壤的诸国家中,西北部有“上海五国”机制以及与中俄、中哈等的边界条约,比较平静;中巴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不会有事;阿富汗内战都打不完,最多有几个“阿里巴巴”兄弟窜过来与“疆独”分子联手搞点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新疆我们有两个武警总队(自治区和建设兵团)和一个武警机动师(八六六零部队),治内乱足够。

    唯有印度把矛头直指中国,需要严加堤防!印度从核爆炸开始,不管它内心是如何想的,但在国际公开场合,多次叫嚣:要对付来自中国的威胁。其国防部长费德南尔斯,明确说印度的主要威胁就是中国,印度也在把“地区性有限威胁”战略对象由巴基斯坦转向中国。而且其自行研制的“烈火”(现有I、II型)近中程地地弹道导弹,都是以拉萨、成都、昆明等中国城市为目标距离设计的,正在研制的“苏里亚”型远程导弹也是以北京上海作为目标距离。印度目前在中印边界保持二十万兵力,最精锐的两个山地师和一个机械化旅部署在中印边界,印巴在克什米尔闹得最凶的时候,印度宁可从远处的南部军区调兵,也不动近在咫尺的中印边界的驻军。对一个太想崛起的民族来说,四十年前那场输的干干净净的战争,实在是个难以抬头的耻辱。中国,是印度永远的敌人?

    中国的战略目标虽然在东南,但西部的安全是东部出拳的前提。设想一下,没有西部的安全,就没有中国的战略纵深,即使想在台湾或在南海动手,寒剑刺脊,如何抬得起手?否则岂不“腹背受敌”,这不真是日本及其皇民李登辉之流朝思暮想的“联印制华”吗?因此,在国人把愤怒投向台独,投向美日时,作为最高军事当局的军委还是给予了西部安全足够的重视。我感觉,如果说这一年武器换装的重点在东部的话,强化军事训练的重点毫无意义的是在西部,而很多人却没有给予注意。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分东段西段,根据兵力部署前轻后重原则,我军在一线驻守13个边防团,西段属兰州军区防区(包括西藏阿里地区),东段则属成都军区的防区。由于西藏、新疆地处寒带高原,那些战略要点都是不适于人居住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常驻兵力成本很高。为此,我军以边防团为一线,三百到七百公里布防二线适应高寒或山地作战的部队。但由于边境线长点多,尤其是东段的地理态势是有利于印度,我国一侧补给线依赖上千公里的青藏和川藏公路,不可能部署优势兵力。但在西段的阿里地区的朗钦藏布河地区,距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不到四百公里,如果从朗钦藏布河西岸直接攻击印度心脏新德里,实施空降或机械化机动突防,有奇兵的效果。因此,我国只要有能够遂行这样作战任务两个师,就能够对印度达成战略威慑。目前,第4师和第61师在训练内容和装备上,正在按“三快两强”,即反应快、投送快、展开快,防护力强、突击力强的要求换装和训练。从布防分析,第21集团军第61师(西段)和第13集团军第149师(东段)属于战区应急机动部队,战略预备队则是空降第15军。

    别看东部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演习不断,几乎天天有部队在更换新装备,但是比起兰州、成都军区扎扎实实的动作,简直就是演戏。今年在西部四千米以上高原进行的演习或驻训,分别是在新疆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西藏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区和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的,第21集团军(主要是第61应急机动师)、新疆军区第6高原师、西藏军区第52、第55山地旅,以及第15空降军都进行了高原实战演习(在川西高原)。


    30、第21集团军千里机动,上演“高原风暴”

    第21集团军担负着艰巨的守备大西北的战备值班任务,不仅要北控胡马,东卫关中,西出中亚,而且可通过青藏、新藏公路南下西藏,实施入藏作战,其担负的西域防务事关整个中国脊背的安全,是镇守西北地区的战略值班部队。

    今年夏天,第21集团军在西域进行了一场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的“高原风暴”军事演习。为了迎接这场实兵演习,以旅团为单位,先上秦岭腹地、渭北高原、祁连山下、昆仑山巅进行驻训,使官兵适应高原缺氧的生活环境。装备、后勤部按高寒地带的特点,建立装备维修、物资供应等特殊保障体系,运用高科技手段使保障体系适应“由静态向动态,由近距向跨区,由平时向战时”的转变。

    6月28日,第21集团军各部从秦岭脚下、六盘山麓、贺兰山阙、嘉峪关城驻地多路多方向向昆仑山预定演习地域开进,横跨陕、甘、宁、青4省区,机动1700多公里,在“天路”青藏线上汇成滚滚铁流,上演了一幕蔚为壮观的现代远程奔袭作战活剧。他们利用各种先进的指挥手段,对各机动部队不间断地实施有效的指挥和控制。在集团军作战指挥车内的电脑屏幕上,各部队的机动位置、速度、方向一目了然。机动中,军指上传下达数十份作战文书,全部在动中完成,准确无误;千军万马千里机动,宿营时战士们住进野战方舱,内有12个上下铺,而且桌、椅子、空调、换气扇、电话等一应俱全,全集团军没住一间民房,没耗一度民用电,住宿、吃饭、医疗等全部由自我保障完成,于7月3日抵达昆仑山演习地域。

    演习是在途中拉开帷幕的。当集团军指挥所距大柴旦还有70公里时,收到通报:敌将在大柴旦地区实施空降,阻止我向战区机动。演习第一总指挥,第21集团军军长房峰辉少将要求参谋立即报告各师旅的位置,投影仪立即切换到用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的各部队位置图,红色的图标在不停地闪烁着。“通过GPS集群定位系统显示,我第61步兵师距敌空降地域还有15公里,第12装甲师还有30公里,第19炮兵旅还有20公里。”参谋人员回答得干净利落。“命令61师和装甲12师以部分兵力迅速向敌预定空降地域机动,从两个方向攻击空降之敌;19炮兵旅迅速占领阵地,以火力摧毁敌空降场,打击空降之敌;高炮旅占领有利地形,打击临空敌机。”不到六分钟,投影仪已显示有两个红色的队标快速向空降地域机动,火力协调中心的显示终端上传来了火力打击计划,接着便是第61师和炮兵旅的火力突击情况报告。

    根据军指指示,全集团军已到达空气含氧量为正常值的60%-80%,昼夜温差30度,海拔4300米的西大滩。反击开始,第61师“钢铁团”第183团团长周天红组织一个加强营和一个加强坦克连抢占4503高地,并向4642高地发动进攻,第一次在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始了实兵实弹战术演习。与此同时,远程装备保障侦听判别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和战场动态监视系统等也跟踪运作,指挥员可以根据自动化系统提供的信息,为一线部队提供战场情报、弹药补给、炮火支援、枪械维修等各种支持。四十分钟,战斗结束,在荒郊野外,新型野战炊事车在半小时内展开,并做出“四菜一汤、两样主食”,战士们坐在载于加长东风车上的一个个野战方舱内,就可以安逸地吃饭。

    在连续14天的演练中,第21集团军创造了多项第一:摩托化机动距离最长、穿越海拔最高、演练课目最全;集团军首次带所属指挥所在高原寒区进行战役演习;首次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进行实兵、实车、实弹战术演习;首次在高原寒区组织整团、整营检验性训练……科技练兵成果在联合战役训练中的运用,使这个集团军具备在西部高原寒区全域机械化快速机动、远程奔袭和师级规模突防作战的能力,我相信,解放军陆军有能力在西部逐歼任何敢于来犯之敌。


    (十四)坦克开上冰川达坂

    31、第6摩托步兵师创世界纪录,铁甲跃上五千米雪原达坂

    师部驻和田的新疆军区第6摩托步兵师,属于驻守边境第二线作战部队(第一线是边防部队)。第6师的装备不算好,坦克还是59式的。唯有可以称道的是,该师有一个近程地地导弹营,高炮团有一个防空导弹营(该营有一个无人侦察机连),合成的技术兵种数量,在解放军陆军中数第一。从作战地理看,还应该为该师配备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或团,这样该师就具备立体作战能力,这在机械化部队都很难开进的冰川寒区是非常重要的。

    要在军事上威慑印度,就要有“境外作战”的能力,而实施境外作战就要有跨越高原以及在冰雪高原上与印军作战的能力。中印边界战以来,印度特别重视山地部队的建设,它的山地部队普遍具有在三千五百米山地的作战能力,精锐部队曾上四千五百米驻训。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6摩托步兵师开赴喀喇昆仑山腹地,进行长达45天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创造了我军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集结兵种最多、训练持续时间最长、训练课目最难的记录,我军装甲部队也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建制不间断开赴预定区域参训。参训部队的上万人因自然原因后勤保障中断半个多月,依然靠自力救援生存,而且仍然保持不弱的战斗力,使这次高原适应性训练带有浓烈的“实战”色彩。

    在五千米高原驻训,首先就要练就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否则作战能力就是句空话。从这次驻训看,参训部队严重高山反应者不到百分之一,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山病的发病率更是降到千分之一以下,85%以上官兵认为山上适应性训练同山下模拟训练感受一样,身体无明显不适。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看,第6师已完全适应在高原寒区作战。

    7月中旬,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5300米的奇台达坂,当“战斗”进入决胜阶段,师属装甲21团,驶过雪岭冰道、穿越沼泽路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侧后机降之“敌”呼啸扑去,粉碎了“敌”对我前后夹击的企图。为了使装甲部队跃上雪原作战,装甲团成建制连续开进500余公里,到达喀喇昆仑山,第一次“集群”上山就称雄昆仑。当坦克行径在冰雪达坂,一条通往纵深的盘山通道被一巨大冰块阻拦,多年不能通行,怒吼着的“147号”装甲战车不到2分钟,就成功地越过天然屏障;奇台达坂翼侧某高地,是演练中双方争夺的要点,以往我步兵分队抵进这个高地需要50多分钟,这次装甲分队参演后用了不到10分钟,就达成了完全“占领”的目的;某防御区域内数道冰床、冰道、冰壕过去常常是迟滞我战术行动的天然障碍,此次伴随装甲车跟进的我步兵分队气势如虹,长驱直入,实战能力明显提高。

    印度军方对第6师的这次演习是非常的关注,不仅派侦察巡逻机在印方一侧窥视。印度驻华武官也向给我国防部外事办索取新疆部队的公开资料,在我国防白皮书发布以前,印度驻华大使馆也曾通过相关渠道,了解白皮书中阐述的对南亚次大陆政策。今年第61师和第6师的高原演习,昭示着什么,我想印度是明白的,谁要想在中国的脊背搞暗算,解放军的铁拳是能够击碎的。


    32、在冰川雪原作战,关键是勤务保障

    在冰川高原作战,第一因素就是取决于勤务保障,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我志愿军的主要损失,就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作战,吃穿住和弹药供应不及,导致兵员大批冻伤,被围住的美军最精锐的陆战1师得以从眼皮底下溜掉。

    第6摩步师为上冰雪高原训练,师后勤部为这一天准备了十六年,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高原严寒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办法,部队野战生存能力明显提高。他们采用“保温车”和各种御寒车辆“梯次式”规模运送的方法实施综合保障,即:根据部队适应性训练的需要,将物资按轻、重、缓、急排序,并结合车辆的主要御寒性能,分批次地实施不间断保障;在公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中断的情况下,采取车辆、人、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接力式”保障,即:用车辆将物资运送到公路中断的“临界点”,在中断公路的地段分点、设卡,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和马匹,进行转运,然后在中断公路的另一端组织车辆接送。与此同时,还对训练区域内可以利用的战场潜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在冰川、峡谷之中找到了10余种可以当做蔬菜食用的野草;将戈壁泥土放在水缸里搅混沉淀后,采取水熬的方法提取食盐;根据蔬菜的多少,选用一定的冰块,采用“地窑式”冰块降温的方法储存蔬菜……这些由官兵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原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之中,为部队提高高原严寒条件下野战生存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

    氧气不足、负荷量增大、行动困难,是高原训练的主要“天敌”,以往赴高原训练常因官兵体力不适应,而影响战斗力的提高。为此,后勤部门组成联合课题小组,经过3年攻关和连续8年的试验,摸索出在山下模拟4000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缺氧训练的方法,解决了“山上课目山下训”的难题。如今,该师部队上高原后已无明显的“适应期”(过去为5到8天),上山后便投入训练,有效提高了应付高原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驻地自然环境异常恶劣,部队山地机动各种器械损坏率是平原地区的2到4倍,该师同3所高等院校联系共同研制了“高原野战作业多用途工具箱”,在部队高原训练中大显身手。今年,第6摩步师在喀喇昆仑山腹地训练53天,有关器械的损坏率不足5年前山下训练的20%。为提高高原训练的伙食保障质量,师后勤部会同炮兵团研制出了“班用高原野炊灶”,一次可解决7到9人的吃饭问题。该野炊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解决了高原严寒条件下主副食制做难的问题。他们还就高原严寒缺氧条件下官兵最佳饮食结构、食谱进行了调研、论证,普及、推广了14种抗寒、强身的食谱类别。

    如何在冰川雪域隐蔽,是进攻中实施突击作战,防守时减少伤亡的重要保障。现在,第6师无论是在冰雪达板演习,还是在帕米尔高原的戈壁荒滩,驻训部队都是与环境浑然一体的隐蔽伪装,房子、帐篷不见了,各色彩旗和装饰消失了,让人近在咫尺也难辨真伪。
(十五)爆炸案搞得新疆司令下台

    33、李司令被免职,说实在有点冤枉

    新疆军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全军最恶劣的(西藏地理条件最恶劣阿里地区也归新疆军区),官兵生活也是极为艰苦的,担负国家西部安全部队的训练水平却一点也不亚于内地部队,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常年驻守那里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新疆军区有这样的成绩(当然也属于兰州军区),作为最高官员的军区司令和政委自然功不可没,论功行赏,这几年升任总部的兰州军区的人多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副总参谋长郭伯雄上将、钱树根上将,军科院政委温宗仁中将均来自兰州军区),完全也是应该的。

    但今年九月份乌鲁木齐爆炸案,捅了大漏子,既损害了军队的形象,又危及新疆本已不稳定的形势,新疆军区司令政委也为此倒霉。9月8日19时30分(乌鲁木齐时间下午5点半),一卡车报废的反坦克炮弹运出乌鲁木齐市准备销毁,因路况较差,颠簸震动,导致报废弹药引信意外发火引起爆炸,导致七十三人死亡,伤二百四十多人。事故原因是部队违反规定,一是不应在上下班高峰时间运送弹药,二是没有向交警部门报告,应绕开交通要道,采取防范措施(应有交警开道车)。事后据外电报道,新疆军区司令李良辉中将(曾任15空降军军长)和政委周永顺中将被解职。

    解放军无视国家法律,处事蛮横,尤其是军车不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堪称地方一害。为了查处军车违规,部队居然要成立专门的“警备警察”上街头查,可见一斑。交通警察本来就是“公共”的,有哪一个行业还要自己办交通警察的?这反映出军队的特权思想和军阀作风,这与长期以来解放军“打江山”的观念以及搞市场经济后地方上出现暴富阶层导致军人心理不平衡有关。在许多地方交通警察见军队车辆违规是敢怒而不敢言,执法人惹不起军队,军队似乎成了法外之人。看看九七年对进驻香港的部队,左教育右教育要求进驻官兵遵守当地法律,不要做特殊公民,军委实在是怕部队把蛮横的军阀作风带进香港,在世人众目睽睽之下丢解放军的脸,破坏中央“一国两制”的许诺。就此而言,这件事反映出的是全军存在的思想问题,乌鲁木齐爆炸案只是炸开全军此类问题的一角,真正的责任在最高军事当局。

    军队的霸道蛮横,还反映在对乌鲁木齐爆炸案新闻报道的处理上。《兰州晨报》对该事件作了追踪报道,用语可能比较尖刻。兰州军区政治部认为报纸“侮辱了军人形象”,非要地方政府处分当事人,本来报纸检讨一下也就可以了。可是军方不依不饶盯着不放,结果报纸的总编和新闻部主任被免职。说句公道话,本来是担负保家卫国的军队,一次事故造成死伤三百多人(比科索沃战争死的人还多),被别人说三道四戏诺几句也属正常,军队应有内疚感才对。像这样要靠封别人口来维护“军队形象”行吗?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军人干的每一件好事或坏事,人民都会记得。九八年军队出动抗洪抢险,军人的无私奉献获得人民最高礼赞,当在九江抗洪抢险的部队撤离时,尽管是深夜,守更的几十万市民上街夹道欢送,电视画面中一群少女打着“兵哥哥我爱你”的标语牌,激起多少军人心中的豪情!八十年代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中率领第68师参加扑火的“大胡子师长”吴长富(退役时已是23军副军长,少将军衔)今年退役,关内关外有很多民众自发来到哈尔滨,向只在电视画面上见过的这位英雄表示敬意(新华社还发了电文和照片),一说起这场大火,人们不会忘记当地书记县长撇下百姓夺路逃命,而“大胡子师长”却领着数千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往大火中闯!

    军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军人的崇高形象是由军人的行为树立的,想靠舆论宣传来妙笔生花,就如吸食鸦片产生的梦幻,只能骗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仍然是如此,世时会变,这个道理不会变。


    34、新疆军区炮兵13旅参加“世纪大演兵”,第4师开进沙漠腹地演练

    相对于新疆广阔的地域,作战中密集的压制炮火能弥补兵员的不足,所以新疆的地炮部队历来是建设的重点。今年的“世纪大演兵”,第13炮兵旅是唯一进京参加演习的新疆部队。这个旅是第三野战军“渡江第一炮连”所在部队,是七十年代进疆的建制炮兵师,九十年代缩编为旅。旅长梁爱民是位治军严谨的军人,他上任后立足现有装备(他们的122mm榴弹炮还在用63式的),以技术创新为牵引,领导全旅官兵苦练“先敌开火,先发制人”硬招,为提高火炮“快、准、远”的战场生存能力和超直射打击能力,着力挖掘现有武器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为了探索数字化炮兵指挥训练技术,他们攻克了从侦察、计算、阵地设置、气象雷达探测到数字通信多重难题,终于炮兵旅改造成数字化部队。在“世纪大演兵”的演习中,三炮三中,展示了炮手和瞄准手们的扎实功力。

    说过第6师和第13旅,不能不提新疆军区还有一支应急部队——第4摩托步兵师。该师是新疆军区第一支换装85C坦克和WZ551装甲步兵战车的部队。从装备看,应该是新疆军区的值班部队,该师与第6师是目前新疆军区的全训师。五月份,该师开着新装备进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根据新装备的特点演练新战法,同时检验新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在探索高原沙漠地域作战的练兵中,该师坚持将改革创新与科学求实相结合,以技术突破牵引战法的创新。

    这次进军沙漠的远程机动作战中,该师设置多种情况、多课题,充分运用新技术,把练协同作战、练技术抢修结合起来,合成新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在峰峦叠嶂的达坂地带,坦克和装甲步兵战车时而隐蔽接“敌”,时而交替掩护攻击;技术保障分队实施伴随保障;充分运用新型检测设备、新技术手段和新材料进行战场抢修,在地形复杂的高原达坂组织进行了反空袭、动中补给、狭窄路段野战群车加油等18个课题的综合演练,部队展开速度比以往提高了四倍,使新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黄沙滚滚的沙漠腹地,这个师开展新“三打三防”训练,利用人工遮障、假设战场、隐蔽伪装等进行严密防护;通过沙海“藏身”等战术运用,达到了“动中藏、藏中动”。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官兵们在极度缺水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作战演练,提高了部队在恶劣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从该师演练的内容看,好像主要是负责沙漠作战,这可能是针对新疆地理条件多样化,军委对作战部队所做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当然符合现代军队的建设方向,但是新疆地广兵少,各部队在专业化的同时,仍然需要适应作战地域的多样化,否则兵要不够用。

    新疆军区唯一的一支“红军师”——第11步兵师,虽然驻守在新疆首府,条件是最好的,可自出了几件丑事后,再也不见长进。现在也跟着探索和研究新“三打三防”的训法和战法,但总有应付差使的感觉,战绩不是很突出,这几年部队的起色也不是很大,但愿邱俊本师长和刘雷政委上任后能使部队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搞出点名堂来,别辜负了“红军师”的光荣称号。


    (十六)祖国脊背西藏军情

    35、刮目相看滇军后人,第52山地旅“无人区”练“打赢”

    中印边界东段的西藏地区防务,归成都军区。西藏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毋庸赘言,但要驻扎军队却非易事。这些地区比起新疆,不仅缺氧不宜人居,还有一个交通问题。西藏是全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机场除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是4E级外,其余都是3C级以下的机场,而且也没几个;区内像样的公路(三级以上)也没有几条,大部分给养要靠青藏川藏公路运进去,驻军成本很高(设置了全国唯一个副军级的青藏兵站)。六二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国赢了以后还要后撤,就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缺氧,飞机汽车的发动机功效递减,损坏率也高,所以西藏到现在也没有常驻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和第二炮兵部队。

    与新疆相比,西藏平均海拔更高,与内陆的隔离感更强,公开的报道中很少见到西藏的动态,军情更是如此。我军在西藏虽然也按前轻后重原则布置了三条防线,但是实际上中印实际控制线两端属于自然地理条件极端恶劣的“无人区”,我方只有一些边防哨所,只能警戒,没有多少战斗力。而且北侧(中国一侧)与后方几乎无等级公路可通,一线真的有战事,因陆地无法机械化开进,二线部队没有一月半月根本不可能到达边境地区,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半年内交通都中断;而印度占据的山南一侧坡下,却是“高原江南”,补给条件优越,印度驻扎了优势兵力(三至四倍于我军)。因此装备并训练一支适应在无人区作战的高寒山地劲旅,可以改编现在的消极防御,以进攻态势进行积极防守,对付印度效果会更好。

    今年深秋,西藏军区第52山地旅登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区(含氧量不足内地60%)驻训一个月。这支部队前身是由解放战争中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滇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暂编21师组成的原50军的149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有突出战绩,1969年根据军委命令,与第18军52师(即现在第13军149师)对调防务并互换番号,九十年代缩编为山地旅。我估计这是解放军中硕果仅存的一支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张学良东北军第53军111师起义部队改编的第38军第114师也已于九七年改制为武警),国共两党过去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在国土统一问题上是一致的,解放军中保留这样一支部队,很有象征意义。

    根据军委的意图,第52旅现的“假想敌”非常明确,如何练就“打得赢”,该旅经过多年来琢磨研究,思路逐渐明确:一是瞄准作战对手,实时分析研究敌情,认真搜索当面之敌兵力部署情况、战场建设情况和战术思想的新变化,以准确掌握敌情及其变化促进战法研究;二是立足高寒山地,在吸收多年高海拔训练、演习、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高原寒区对人员心理、生理的影响,对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人装结合形成战斗力,成建制遂行军事任务的影响等,全面摸索在特殊战场环境条件下提高部队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的途径和方法;叁是围绕完成打头阵、挑重任的使命,突出高原寒区依托要点防御作战,研究论证跑得快、联得通、藏得下、守得住、反得成的关键问题;四是针对藏区特殊斗争实际,突出高山峡谷追捕、围剿、反劫持、反爆破等课目的研究和训练,指定相应分队通过试训,为部队有关训练和行动提供依据;五是从部队实际出发,立足现有条件,突出新“叁打叁防”的研练,重点研练了诸兵种打敌武装直升机、部队机动、疏散时防敌侦察监视及野战生存、机动及部署行动时防敌电子干扰和“动中通” 、战斗队形和重要目标防敌精确打击的对策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以积极的进攻作战代替消极的防守,就要发挥山地部队的“匿踪”优势,攻敌于突然。今年的训练计划是将部队机动到雪域高原深处,练如何藏起来,如何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在植被稀少、物资贫乏的环境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官兵们积极想办法,合理利用自带器材,因地制宜,群策群力,按唐建明旅长的说法,他们已做到了“天上看不见,地上难发现,营长一声哨,神兵一大片。”他们依托山顶、平地等进行全野战化设营并构筑工事,为了进一步营造野战氛围,这个旅广泛开展了野战生存训练和战斗勤务训练。走近战场,模拟战场条件,从严摔打,官兵们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在“战场”上组成了一个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战斗群体。


    36、我军训练史上是第一次,王会元旅长率领第53山地旅征战“世界第一大峡谷”

    为了在高寒山地达成快速机动,第53山地步兵旅王会元旅长率领全旅进军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寻找山地作战通道,同时演兵布阵,熟悉战场环境,为未来可能的突发战争做好准备。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下游横断面四周,东端是察隅的“沙马前哨”,西端是错那边防哨所。部队开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这里既有陡壁、恶瘴、密林、巨蟒,江水咆哮,阴雨沥沥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又有参天古木挂满松茸,热带雨林托举冰川,粗藤盘折的奇妙自然景观。在这恐怖残酷的“死亡峡谷”,山地步兵分队在海拔4900米的雪线上利用地形演练进攻战斗,在峡谷区进行“破袭敌指挥所” 的山涧飞兵演习,旅长王会元称:“此地不仅是科学探险的领地,更是祖国的边防要点。对共和国的每一块领土,我们都有能力保卫它!”

    为了寻找传统战法与高技术兵器运用的“融合点”和落后装备与现代战争的“接轨点”,探求创造新战法的妙方,旅首长通过演习客观估价部队在高寒高原地域作战能力,紧贴作战地区地形特点、自然人文条件及作战对象的进攻思想和进攻特点,做到研究课题与作战预案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现地实兵演练相结合,小组攻关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分专业分内容训练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室内网上对抗推演与实兵研究性演习相结合,摸索总结高原山地的作战特点,为高技术条件下高寒高原阵地防御及进攻作战开辟新的途径。

    山地旅官兵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善待每一根小草。宿营地,大都选择在山腰植被稀少的地域;野战生存,他们的“主食”是漫山遍野丛生的蕨菜;而对珍稀动植物,只获取标本,宁可饿肚子也不随意取食。


    37、部队行,装备不行

    各部队在西部的大练兵,人对高原的适应性到练出来了,可我们的装备不行。国产坦克、步兵战车在平原还凑合,在高原故障率高,唯一不出毛病的倒是日本产的丰田越野车“沙漠王”。虽然部队自行研制出“综合修理车”,有类似CT的电子检测设备;野战方舱加工车间可在行进间加工部件;大的故障还可以启动“故障数据库”,通过网上“远程会诊”,判明故障,提供解决方案,等等。但出了故障总是要影响作战效能、延误攻防速度。印度山地部队到现在还有部分牵引火炮用毛驴等牲畜拉,我军强调摩托化、机械化,用得就少多了。其实,山地部队完全应该因地制宜,不应强调机械化,在能机械化的地方机械化,不能机械化就骡马化。国防工业部门也应该为山地部队制造一些专用装备,特别是要适应寒冷、缺氧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爬坡能力,以提高寒区山地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前几年,军工部门集中力量为空降兵部队研制一批装备,就很有成效,使空降兵部队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战斗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对高原寒区部队的装备也应有这样的规划,通过集中攻关,研制生产一批专用装备,像现在这样拿着通用装备自己改进,用起来筹合,花的钱多,效能还不好。

    新疆西藏山地部队高原探险练兵,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帕米尔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了不少可用于直升飞机起降的天然平台。如果为高原山地部队配备直升飞机,不仅可以用于物资运输、伤员救护、人员运送,提高部队的机动速度,如果是攻击直升机还可以提供空中火力,这是其他地面装备无法替代的。
好文章、
不错,好文章,水平高。以后多来几篇。
不是一般的猛
哪个年月的文章了?
能部能来点儿新的东西啊?

都是2000年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