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机制造技术 (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41:40
中国军机制造技术   
文章来源: ghki 于 2003-9-19 10:46:00   



1、在讨论第四代战机之前,首先从研发、制造的技术层面来说,应该明确第四代战机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根据各报刊的简介,我总结如下:新型隐身技术,包括机体隐身设计和电离隐身技术(俄罗斯拥有,美国正在研制);新型电子技术,中国在这方面略强于俄罗斯,逊于美国、日本;战机制造技术,包括机体设计、风洞配置、新材料新工艺,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基本持平,或者相当接近;核心技术,包括推重比10的发动机研制、新型雷达技术、高精密仪器制造技术。

2、对于隐身技术,要说明的是,这种技术的研发开始于70、80年代,在90年代末基本成熟,美国与俄罗斯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使用较简单的隐身机体设计方案,而俄罗斯采用了较难但通用性强的电离技术方案,其中美国较先实现,发展了F-117、B-2、AT-3X、SR-71等数种机型,而俄罗斯在90年代末,电离技术也基本成熟,发展到第三代电离技术,稍后几年即可进入使用阶段。

但是,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的俄罗斯都不会将隐身技术传授给中国,因为这不但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冲突,而且也是国防厂商生存的保命之道。

因此,我们不要幻想俄罗斯会将电离技术转让中国,而中国也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电离技术的探索,而中国科学研究院的陈正东(音译)教授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成就,推测应该是落后于俄罗斯一代,即俄罗斯版的电离设备上机后5-7年时间,中国的电离设备即可上机。

对于机体的隐身设计,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大量掌握别国的飞机雷达探测技术数据,因此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反而更加困难,但是在借鉴美国飞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三点:翼身融合、消除信号(热、磁、光、声)、减小截面。

在L15上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可喜的变化。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版的隐身技术可能是俄罗斯和美国的综合版,但是性能应该略逊于美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3、中国在电子制造上已经领先于俄罗斯,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在研发上,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军事应用一直落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否则中国就不用引进军机的电子设备来改造自己的战机了。

然而,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心中国的能力,因为中国这几年在电子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0年之后,应该与日本、法国、德国的差距不会太大,当然与美国的差距是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但已经足以使中国军机装备自己的电子设备而不必担心落后于人。

尤其是,中国在卫星移动通讯、微型芯片集成、微型电子电路等主要的工业制造领域,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正在成为二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所以这个领域反而是我们最不必担心的。


4、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由于中国在90年代开始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交流访问的结果,使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交流期间中国对外展示的大型超音速风洞、发动机发泡扇叶等曾经使美国、俄罗斯也不得不惊叹其技术之先进。所以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制实力是不应低估的。尤其是在新材料、新工艺上,中国自己的研制实力并不弱,以超导材料为例,中国一直是世界领先,之所以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与中国一向的重科研、轻生产的策略不能说没有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中国自己的设计制造规范由于是抄袭俄罗斯和美国的,所以在这方面一直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前列,以飞豹为例,由于使用的不是先进的设计规范、设计时没有技术参考数据,落后于新一代战机的总体平均水平,虽然一直在改进,但是仍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战机。

所以,中国在发展新一代战机之前,应该参考俄罗斯的设计方式,最好是全程参与,以提供资金换取技术经验。如果总是直接购买,迟早会后悔。

以MD-90为例,中国的大型机市场几乎被波音、空客垄断,但是在这之前由于领导决策错误,使中国版(DC-10)的大型机夭折(才花了几亿人民币,美国搞大型机动辄几十亿美圆)。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战机的出路是全程参与俄罗斯新型战机的研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设计规范,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以企业利润带动科研,采取取经-读经-写经的发展策略。


5、战机的核心制造技术,一向是不传之密,因此即便是中国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获得俄罗斯的AL-41F,更何况虽然国内媒体将它吹的神乎其神,实际上只是三代发动机,而且俄罗斯发动机的通病是寿命太短,以AL-31为例,只有区区300小时,和美国发动机的3000-10000小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军队必须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还要承受换装发动机(200-300万美圆一台)的重压,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发动机的研制上鼠目寸光,AL31在更新材料、改进设计、提高制造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例如3000-6000小时,巴基斯坦80年代对歼-7发动机进行热处理后将其寿命提高到3000小时(原350小时)!)。最近中国在广州与德国合资建立了一个发动机修理厂,希望这是提高国内发动机制造、维修技术的一个开端。

下一代发动机的推重比是10左右,美国将在2005年进行工程研制,预计2007年投产,并换装在F-22上。中国在改进AL31(推重比8)的基础上,国产化最快要等到明年,因此,下一代发动机研制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中国军机制造技术   
文章来源: ghki 于 2003-9-19 10:46:00   



1、在讨论第四代战机之前,首先从研发、制造的技术层面来说,应该明确第四代战机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根据各报刊的简介,我总结如下:新型隐身技术,包括机体隐身设计和电离隐身技术(俄罗斯拥有,美国正在研制);新型电子技术,中国在这方面略强于俄罗斯,逊于美国、日本;战机制造技术,包括机体设计、风洞配置、新材料新工艺,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基本持平,或者相当接近;核心技术,包括推重比10的发动机研制、新型雷达技术、高精密仪器制造技术。

2、对于隐身技术,要说明的是,这种技术的研发开始于70、80年代,在90年代末基本成熟,美国与俄罗斯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使用较简单的隐身机体设计方案,而俄罗斯采用了较难但通用性强的电离技术方案,其中美国较先实现,发展了F-117、B-2、AT-3X、SR-71等数种机型,而俄罗斯在90年代末,电离技术也基本成熟,发展到第三代电离技术,稍后几年即可进入使用阶段。

但是,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的俄罗斯都不会将隐身技术传授给中国,因为这不但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冲突,而且也是国防厂商生存的保命之道。

因此,我们不要幻想俄罗斯会将电离技术转让中国,而中国也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电离技术的探索,而中国科学研究院的陈正东(音译)教授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成就,推测应该是落后于俄罗斯一代,即俄罗斯版的电离设备上机后5-7年时间,中国的电离设备即可上机。

对于机体的隐身设计,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大量掌握别国的飞机雷达探测技术数据,因此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反而更加困难,但是在借鉴美国飞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三点:翼身融合、消除信号(热、磁、光、声)、减小截面。

在L15上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可喜的变化。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版的隐身技术可能是俄罗斯和美国的综合版,但是性能应该略逊于美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3、中国在电子制造上已经领先于俄罗斯,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在研发上,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军事应用一直落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否则中国就不用引进军机的电子设备来改造自己的战机了。

然而,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心中国的能力,因为中国这几年在电子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0年之后,应该与日本、法国、德国的差距不会太大,当然与美国的差距是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但已经足以使中国军机装备自己的电子设备而不必担心落后于人。

尤其是,中国在卫星移动通讯、微型芯片集成、微型电子电路等主要的工业制造领域,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正在成为二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所以这个领域反而是我们最不必担心的。


4、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由于中国在90年代开始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交流访问的结果,使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交流期间中国对外展示的大型超音速风洞、发动机发泡扇叶等曾经使美国、俄罗斯也不得不惊叹其技术之先进。所以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制实力是不应低估的。尤其是在新材料、新工艺上,中国自己的研制实力并不弱,以超导材料为例,中国一直是世界领先,之所以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与中国一向的重科研、轻生产的策略不能说没有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中国自己的设计制造规范由于是抄袭俄罗斯和美国的,所以在这方面一直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前列,以飞豹为例,由于使用的不是先进的设计规范、设计时没有技术参考数据,落后于新一代战机的总体平均水平,虽然一直在改进,但是仍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战机。

所以,中国在发展新一代战机之前,应该参考俄罗斯的设计方式,最好是全程参与,以提供资金换取技术经验。如果总是直接购买,迟早会后悔。

以MD-90为例,中国的大型机市场几乎被波音、空客垄断,但是在这之前由于领导决策错误,使中国版(DC-10)的大型机夭折(才花了几亿人民币,美国搞大型机动辄几十亿美圆)。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战机的出路是全程参与俄罗斯新型战机的研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设计规范,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以企业利润带动科研,采取取经-读经-写经的发展策略。


5、战机的核心制造技术,一向是不传之密,因此即便是中国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获得俄罗斯的AL-41F,更何况虽然国内媒体将它吹的神乎其神,实际上只是三代发动机,而且俄罗斯发动机的通病是寿命太短,以AL-31为例,只有区区300小时,和美国发动机的3000-10000小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军队必须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还要承受换装发动机(200-300万美圆一台)的重压,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发动机的研制上鼠目寸光,AL31在更新材料、改进设计、提高制造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例如3000-6000小时,巴基斯坦80年代对歼-7发动机进行热处理后将其寿命提高到3000小时(原350小时)!)。最近中国在广州与德国合资建立了一个发动机修理厂,希望这是提高国内发动机制造、维修技术的一个开端。

下一代发动机的推重比是10左右,美国将在2005年进行工程研制,预计2007年投产,并换装在F-22上。中国在改进AL31(推重比8)的基础上,国产化最快要等到明年,因此,下一代发动机研制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有道理
够尖锐
好文
好象是东拼西凑的产物。
文章不错,楼上的,说说你的意见!!
好文,我们国家设计师的水平确实要好好提高
电子技术不要提了,基本上是老农卖西瓜的水平,就象“龙芯”,买国外的专利,在台湾生产,就成了我们的第一块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