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21:17
<p>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p><p>--------------------------------------------------------------------------------<br/>&nbsp;<br/><a href="http://www.sina.com.cn/">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5日17:27 新华网 <br/><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5/17278366639s.shtml">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5/17278366639s.shtml</a><br/>&nbsp;<br/>  新华网杭州3月5日电(记者张乐、田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165元提高到现在的6660元,年均增长8.5%,靠什么?“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半亩多,3000多万农村人口不可能都拴在土地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关键还是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p><p>  “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针对目前&nbsp; <br/>&nbsp;<br/>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吕祖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p><p>  吕祖善说,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质就是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镇带乡村的运行机制。浙江的新农村建设靠工业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靠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城市和城镇集聚。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目前,浙江农民的非农收入已占75%左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占75%以上,城镇人口已占5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对浙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效应。</p><p>  吕祖善认为,新农村建设,从浙江的实践看,关键是要从宏观机制上“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实现城乡互动,关键是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工业化、城镇化,才能真正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p><p>  如何实现“多予少取放活”?吕祖善认为,要从做好吸纳集聚、拓展农民转移空间、进一步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三方面着手。多年来,浙江积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环杭州湾等城市群,组织实施“中心镇培育”和“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有效促进了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吸纳与集聚,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此同时,浙江从实际出发,深化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开发区(园区)发展层次,积极培育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推动生产力要素的聚合集中。以此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农民居住就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p><p>  能否有效“减少农民”?吕祖善代表认为,主要在于农民自身是否具备“洗脚上岸”“背包进城”的素质。适应工业化中后期农民分工分业的新形势,2004年以来,浙江对315万农民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实现转移就业83万人,实实在在增强了农民的进城就业能力。(完) <br/>&nbsp;<br/></p><p>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p><p>--------------------------------------------------------------------------------<br/>&nbsp;<br/><a href="http://www.sina.com.cn/">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5日17:27 新华网 <br/><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5/17278366639s.shtml">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5/17278366639s.shtml</a><br/>&nbsp;<br/>  新华网杭州3月5日电(记者张乐、田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165元提高到现在的6660元,年均增长8.5%,靠什么?“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半亩多,3000多万农村人口不可能都拴在土地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关键还是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p><p>  “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针对目前&nbsp; <br/>&nbsp;<br/>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吕祖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p><p>  吕祖善说,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质就是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镇带乡村的运行机制。浙江的新农村建设靠工业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靠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城市和城镇集聚。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目前,浙江农民的非农收入已占75%左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占75%以上,城镇人口已占5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对浙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效应。</p><p>  吕祖善认为,新农村建设,从浙江的实践看,关键是要从宏观机制上“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实现城乡互动,关键是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工业化、城镇化,才能真正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p><p>  如何实现“多予少取放活”?吕祖善认为,要从做好吸纳集聚、拓展农民转移空间、进一步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三方面着手。多年来,浙江积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环杭州湾等城市群,组织实施“中心镇培育”和“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有效促进了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吸纳与集聚,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此同时,浙江从实际出发,深化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开发区(园区)发展层次,积极培育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推动生产力要素的聚合集中。以此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农民居住就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p><p>  能否有效“减少农民”?吕祖善代表认为,主要在于农民自身是否具备“洗脚上岸”“背包进城”的素质。适应工业化中后期农民分工分业的新形势,2004年以来,浙江对315万农民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实现转移就业83万人,实实在在增强了农民的进城就业能力。(完) <br/>&nbsp;<br/></p>
<p>吴敬琏:规划纲要草案不再是分钱分物分项目 </p><p>--------------------------------------------------------------------------------<br/>&nbsp;<br/><a href="http://www.sina.com.cn">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6日05:44 中国青年报 <br/>&nbsp;<br/>  本报记者 潘圆</p><p>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最明显的特点是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规划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指令性指</p><p>标,靠分钱、分物、分项目实施的老式计划,而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来提升经济。”</p><p>两会召开之际,作为“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吴敬琏委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br/>&nbsp;<br/>  他强调:“纲要(草案)突出了改革,特别是公共治理的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p><p>化。”</p><p>  吴敬琏委员介绍,从去年10月25日成立专家委员会至今,共进行了4次论证,每次2~4天。“每次来自</p><p>各方面的专家都非常认真负责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些批评意见还很尖锐。对于一些重点项目,有关专家</p><p>一项一项地谈,修改意见提得很细。”</p><p>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规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特别是在刚刚把市场经济的框架建立起来的情况下</p><p>,该怎样实施规划?这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新问题。比如说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当用</p><p>指令性指标干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往哪里投资、产品卖给谁、用什么价钱卖等微观决策;但在市</p><p>场经济体制框架刚刚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政府还得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就有个尺度的问题。</p><p>多了,就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了;少了,又会出现混乱。纲要(草案)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p><p>  纲要(草案)一个重要探索是将指标分成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p><p>到的指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p><p>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在22个主要指标中,只有8个约束性指标。这一划分是否恰当,要在今后的实践</p><p>中总结经验,加以调整。”吴敬琏说,他个人认为,最好把5年转移4500万农业劳动力也定为约束性指标</p><p>。</p><p>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吴敬琏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p><p>50%以上,农村人口太多,每个人占有的土地太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p><p>。虽然财政上要向农村倾斜,城市也应当扶助农村。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p><p>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中就业,单靠财政的力量、城市的支持,想使我国的农民富起来,恐怕难以实现。”</p><p>  “还有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是约束性指标如何落实。”吴敬琏指出,“比如说纲要(草案)提出</p><p>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我估计</p><p>大多数人会赞同这个指标,但这个指标怎么起作用,怎么把实现这个指标的责任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p><p>还需要摸索。”</p><p>  本报北京3月5日<br/>&nbs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