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03:32:5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height="20">2006年02月24日03:25 <font color="#a20010">北京晨报</font></td></tr><tr><td height="15"></td></tr><tr><td class="l17"><font class="f14" id="zoom"><center><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21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font size="2">鳄鱼标本横跨两架 <br/></font><center><b><a href="http://news.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a></b></center></font><br/><br/></center><center><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23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size="2"><font class="f12">蛇类标本表皮断裂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1394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鸟类标本羽毛脱落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1395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管理人员每隔两天就要花一天打扫尘土 </font><br/><br/><br/></font></center><p>  <strong>核心提示</strong></p><p><strong>  珍贵标本损毁内幕</strong></p><p>  白鳍豚标本正在渗油,原始生物化石正在加速风化……近日,国家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时指出,该博物馆标本保存现状堪忧,如果等到建新馆再解决问题恐怕为时已晚。作为中国首都的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何“任由”这些珍贵藏品被损毁?昨日,本报记者展开调查,揭开了标本被损毁背后的困境与无奈。</p></font></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height="20">2006年02月24日03:25 <font color="#a20010">北京晨报</font></td></tr><tr><td height="15"></td></tr><tr><td class="l17"><font class="f14" id="zoom"><center><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21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font size="2">鳄鱼标本横跨两架 <br/></font><center><b><a href="http://news.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a></b></center></font><br/><br/></center><center><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23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size="2"><font class="f12">蛇类标本表皮断裂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1394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鸟类标本羽毛脱落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北京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遭损毁:标本保存靠樟脑"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2-24/U686P1T1D9186056F1395DT20060224085103.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管理人员每隔两天就要花一天打扫尘土 </font><br/><br/><br/></font></center><p>  <strong>核心提示</strong></p><p><strong>  珍贵标本损毁内幕</strong></p><p>  白鳍豚标本正在渗油,原始生物化石正在加速风化……近日,国家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时指出,该博物馆标本保存现状堪忧,如果等到建新馆再解决问题恐怕为时已晚。作为中国首都的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何“任由”这些珍贵藏品被损毁?昨日,本报记者展开调查,揭开了标本被损毁背后的困境与无奈。</p></font></td></tr></tbody></table>
<p><strong>  记者目击</strong></p><p><strong>  珍稀白鳍豚标本开始渗油</strong></p><p>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20万件,博物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而展览面积只有8000平方米,仅为美国华盛顿自然博物馆的四分之一。由于缺少空间,展出标本只有馆藏的10%至15%。大多数标本不但无缘与观众谋面,甚至连健康都无法保障。</p><p><strong>  ■标本保命依靠樟脑</strong></p><p>  北京自然博物馆只有一个3644平方米的标本楼,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香港企业家田家炳和市政府共同集资500万元建成的。有18万多件馆藏标本挤在狭窄的标本楼和地下室。</p><p>  靠近博物馆仓库,一股刺鼻的樟脑味呛得人有些喘不上气。库房负责人曾朝辉无奈地表示,馆内的动物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只能靠樟脑“存活”。他告诉记者:“多数西方国家的自然博物馆主要以控制库房温湿度来保存标本。在我们这里,由于条件不具备,因此只能大量使用樟脑来保存标本。也就是说,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防止标本受到虫蛀。”</p><p><strong>  ■冬天挨冻夏蒸桑拿</strong></p><p>  记者发现,库房里面没有任何通风、取暖设施,室内的温度与室外相差无几。昨天,北京刚经历了一次大风降温,最高气温陡降至5摄氏度。而库房里既无暖气,也无空调,寒冷程度与室外不相上下。记者置身库房中,始终不敢脱去防寒服。而国际通行的古生物化石保存标准,自然博物馆库房温度应该基本恒定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温差不能超过7摄氏度。</p><p>  冬天忍严寒,夏天蒸桑拿。曾朝辉痛心地告诉记者,由于馆内现有设施无法调节温度,随着季节变化产生温差大将直接造成标本损坏加快。而那些对环境要求特别高的姿态标本,也因温差变化大而导致标本特征消失,以致对科学研究和收藏带来影响。</p><p><strong>  ■古生物化石加速风化</strong></p><p>  白鳍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目前世界上只剩下近50只,因此其标本十分珍贵。在标本库房内记者看到,由于保存环境等原因,白鳍豚标本表皮出现黄色液体外渗现象。据曾朝辉介绍,这些黄色液体其实是白鳍豚标本体内脂肪,严重影响标本的寿命,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无法保证恒温恒湿。</p><p>  而渗油的白鳍豚并不是馆藏标本中惟一的“受害者”。一些倒置的鸟类标本已经开始变形,部分原始生物化石在加速风化。曾朝辉告诉记者,有些标本从内部开始损坏,但从外观是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是他们最担心的。据他介绍,馆内部分鳄鱼、海龟等标本也相继出现外皮断裂、变脆变色现象,一些兽类标本甚至开始脱毛。</p><p>  博物馆赵馆长告诉记者,国内的一些大型自然博物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博物馆都已经采用恒温恒湿技术延长标本保存周期,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标本仍在忍受常温保存、樟脑防蛀处理的煎熬。2002年,博物馆安装了中央空调,每年用电花销达100多万元。由于成本较高,因此只在观众参观时使用,标本也只能沾到观众的光。</p><p><strong>  ■一个标本柜挤8只熊</strong></p><p>  除了无法做到恒温恒湿,空间狭小也是导致标本损坏的直接原因。记者在这个标本楼的库房里看到,由于空间狭小,只能让3只庞大的东北虎挤在一个标本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们也只能热烈拥抱在一起,羊类剥制标本则不分贵贱,平等地密密匝匝码放一堆。</p><p>  挤不下的东北虎心平气和地与五脚羊、美洲狮在一个柜子里和平共处。而可怜的麋鹿连柜子都没有,只能放在过道上。展馆面积有限,在库房一个8平方米的熊标本柜内,正常应该存放5只熊标本,但里面竟然有8只。</p><p>  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标本保存规定,每个标本都应该单独摆放,挤压在一起必定会缩短标本的保存寿命。</p><p><strong>  ■明窗迎进满库尘土</strong></p><p>  据赵馆长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国际中等水平的现代化的库房应该是这样的:全部使用带轨道又防尘的密集排列柜;恒温恒湿,有自动送风系统,能够通过冷冻来杀虫防虫;面积在15000平方米左右,配备电脑管理系统。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库房不但面积狭小,相关条件设施也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库房有明窗,因此管理人员每隔两天就要花一整天时间去扫除落进来的尘土。 </p><p>  就是在如此的恶劣环境里,一批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濒危物种标本艰难度日,其中包括三塔中国鸟、顾氏小盗龙、棘鼻青岛龙、井岩马门溪龙、铲齿象等化石以及拉蒂迈鱼、针鼹、金斑喙凤蝶濒危物种等,这些标本都是中国独有的。</p><p><strong>  ■要查标本得翻账本</strong></p><p>  记者向工作人员提出打印有关珍稀物种“金斑喙凤蝶”标本及相关资料,工作人员表示,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没有自己的馆藏目录和数据库。后经过了解得知,由于将手抄目录制作成电子目录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数据库至今还没有建成。</p><p>  据工作人员讲,要查找某一标本,仍然要先查找原始标本账本,或库房管理者根据库房管理员的印象去找。而博物馆网站没有链接馆藏记录,因此无法与科研部门和网民进行交流,而相关科研交流只能限于到库房里面。</p>
<p> <strong> 记者调查</strong></p><p><strong>  经费挡住抢救之路</strong></p><p>  由于博物馆展览面积有限,库房中的标本无法展出,狭小的库房面积又对标本的保存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恶性循环使这些珍贵的标本面临“生存”的考验。于是,扩建成了抢救珍贵标本的惟一出路。但在这条道路上,北京自然博物馆却遇到了一个最常见却最难解决的困难,那就是经费不足。</p><p>  根据赵馆长的说法,每年政府拨款800万元。而目前博物馆有在岗职工130人,退休职工80人。这些钱只能够给职工发工资。目前每年500万元的门票收入仅用于弥补事业经费发展不足。</p><p>  为改变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民革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捷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就开始以各种方式大声疾呼。</p><p>  对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目前困境,记者采访了其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科研院。据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对于博物馆改造存在不同方案,其中原址扩建方案在征地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p><p>  专家观点  博物馆融资  需要多方努力</p><p>  ●主讲人:民革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叶捷</p><p>  北京自然博物馆扩建不仅有利于更充分地展出我国珍贵的自然标本,还可以展出更多世界标本精品。而现在,作为中国的首都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的面积显得小了点。</p><p>  叶捷认为,科学标本展出的作用意义大,一方面作为科学研究,探讨与人类相关的科学方面问题。此外,生物标本作为一种科学文化,对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己、对社会文明进步作用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国家的自然博物馆对标本的保护程度高。目前中国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p><p>  叶捷指出,作为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社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记录,其公益功能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最主要的投入和保障责任。政府对博物馆事业投入的多少,既取决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取决于政府对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政府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关注与把握。</p><p>  此外,由政府“买单”保证博物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向博物馆捐赠或投资,这些都可以缓解博物馆的经费困难。</p><p>  他山之石  法国博物馆  一个标本三份证据</p><p>  据叶捷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下属一个研究所去查看长颈鹿的头骨。当时标本上注释表明其性别为雄性,叶捷当时对该标本性别提出质疑。在向该研究所管理人员提出后,他们立即找出三本册子:第一册是包括原始标本采集地等原始资料,第二册是标本入库的分类登记册,三是标本库重新转移时登记册。经过这三册资料佐证,证实该标本确实为雄性。如此详实的资料在国内的博物馆很难找到。</p><p>  本版撰文 实习记者 王猛</p><p>  除署名外本版摄影均为晨报记者 李木易</p>
<p>  馆方展望  期待展览面积  扩大1.5倍</p><p>  尽管如此,北京自然博物馆仍在酝酿扩建方案,力图把自然博物馆融入“天坛文化圈”的建设规划中。具体目标则是展览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年接待观众人数能够达到150万人次(目前,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年均接待观众50万人次)。同时,有足够大的库房面积,可以建设各种服务休闲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 </p><p>  按照1998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城乡规划原则同意的自然博物馆“南扩方案”,即自然博物馆南墙至天坛西门的2.25万平方米已经成为自然博物馆的扩建预留地。赵馆长表示,如果能利用这块土地,加上北侧新拆迁出的土地建设新的自然博物馆,不仅可以简化手续,节约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加快这一项目的建设速度。在2008年以前,一座国家级自然博物馆就可以展现在世人面前。</p><p>  历史背景  北京自然博物馆  挂牌44周年</p><p>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p><p>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p><p>  1950年4月,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文化部组建“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下设“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直属于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p><p>  1951年,原文化部科普局所属标本制作所和中央人民科学馆并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p><p>  1958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挂“自然博物馆”牌,正式对外开放,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p><p>  1962年2月正式更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p><p>  1971年1月改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p><p>  1984年改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p><p>  相关调查  全国自然博物馆  六成生存困难</p><p>  据资料介绍,目前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自然博物馆都面临生存困难,80%的博物馆只有用于人员工资、水电煤气费等开支的基本运营资金,用于标本维护等方面的费用微乎其微。有些博物馆连发工资都困难,只好把展厅租出去搞创收,如南方某省博物馆将3/4的展厅对外出租,成为举办各种展销会的大卖场……</p><p>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博物馆展品老化、解说陈旧、展示方法静态单一、对观众市场变化反应迟缓,也是导致参观者数量下降、门票收入减少、社会影响力大不如从前的重要原因。</p><p>  链接观点  博物馆  应增加互动内容</p><p>  许多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学生朋友普遍认为,在博物馆看了很多图片,但是参与性的项目太少,动手的机会少。许多参观者表示,国外有许多自然博物馆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展览中加入大量互动性内容。因此,他们建议展览方式变“墙上图书”为“参与其中”,增设大量让参观者动手动脑的互动项目。</p><p>  北京自然博物馆一位承担不少展览设计工作的研究员坦言,场馆面积狭小是缺少互动项目的主要原因。“如<span class="yqlink"><a class="akey" title="恐龙" href="http://www.iask.com/n?k=恐龙" target="_blank">恐龙</a></span>化石的发掘现场,要复原远古时代大水冲垮、挖掘石头的场景需要面积较大的场地。测量恐龙脚印的参与项目如果地方太小,就无法还原恐龙那么大的脚印及恐龙野外生存的环境。”在新型的植物展览里,把植物放大,让观众深入其中了解植物的构造,在叶子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更大空间。</p><p>  实习记者 王猛 摄</p>
无话可说,这种事情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