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女神和她的家族[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26:41
<p><strong>中国太阳女神和她的家族[转帖]</strong></p><p>图腾之母退出历史舞台——父权夫权来自女权嬗让<br/>  中国最早的神话被西汉末年的学者收录于《山海经》,《山海经》的好处在于散、乱、粗、略,保持了神话的原始面貌。编辑《山海经》以前,荒诞离奇的神话已经有许多变成了正式的历史,神话变成的历史经不起考证,只好把原始神话素材隐藏起来,以免露出马脚,这就使中国神话的土地受灾而欠收,远远不及希腊罗马。幸亏有散、乱、粗、略的《山海经》收录在案,让我们可以猜到中国神话灾难的原因和历史工程的奥秘。<br/>中国人的祖先不是航海起家,当然《海经》更加荒诞无稽,所以《海经》编者在卷首声明:“唯圣人能通其道也。”<br/>  《海经》里面谈到的诸神,男神称帝,女神称女、称妻、或称王母,显然是重男轻女。然而论贡献之大,当属母亲 英雄 女神“羲和”与“常羲”——“东南海外,有羲和之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太阳和月亮的母亲每天给自己的孩子们洗澡,所以日月常新。<br/>  《海经》没有说帝俊是日、月之父,却另外说:“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这八个儿子的名字和事迹记录在案——<br/>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食,使四鸟、豹、虎、熊、罴。”<br/>“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br/>  “帝俊生晏龙……始为琴瑟。”<br/>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br/>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br/>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始作耕。”<br/>  “帝俊生禺号……是始为舟。……是始以木为车。”<br/>  “帝俊生三身……是始作下民百巧。”“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br/>  帝俊为什么没有女儿?因为进入了战争年代,男人适合打仗,氏族领袖改为男性。“四鸟”是猛禽,“虎、豹、熊、罴”是猛兽,——战争年代的图腾是心理战的武器。<br/>贡献如此巨大的“帝俊”为什么在后来的中国历史记录里默默无闻?《海经》提到的“帝尧”和“帝舜”只有墓葬祭台,没有事迹功勋,为什么后来反而变成最著名的帝王?原来是女权到此为止,女神的权力转移给她的父亲和丈夫——“羲和”变成“娥皇”,因为她是“姚姓”,所以说她的父亲是“帝尧”;同时“帝俊”变成“帝舜”。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和平转化,就是“嬗”——“嬗”是女权之变,后来为了表示男尊女卑,改写为“禅”,“禅”字的左偏旁为男性生殖器象形——最初的“帝”写做“褅”,是带着男性标志的神。 <br/>  太阳女神的功劳反而变成罪过,为什么要生十个太阳轮流值班?如果十日并出怎么了得?于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用帝俊所赐的弓矢射下九个太阳。轮流值班可能是母权之下的男性职责,有些共和色彩;父权代替了母权,就要实行军事领袖独裁了。《海经》收录的神话素材如果加以整理分析,就会反映这个划时代的社会革命。<br/>楚辞《天问》是荟萃古代神话的史诗,诗中提到的羲和不是太阳的母亲而是太阳神的车夫。《天问》提出的许多疑问都涉及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例如:“舜悯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在家里伺候父亲,母亲哪里去了?尧不请示母系族长,怎能让二女与舜结婚?)“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禹长在鲧的肚子里,男人怎么能怀孕?)“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为什么早产儿夏启害了母亲,她死时变成土地?)<br/>  “勤子屠母”的传说与女娲神话的结局有相似之处,《海经》里面有关女娲的神话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西汉初期有杂家著作《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中补足了女娲神话的情节——“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鲛虫死,颛民生。”<br/>  汉代造像砖上的女娲与伏羲缠在一起,两个形象都是人首蛇身,传说伏羲与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这大概反映了母系社会以前的家族伦理,不足为怪。《淮南子·览冥训》反映汉代的社会舆论:“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后世!”所以牧神伏羲因失德而不入帝王之列,女娲也不再提起。<br/>在汉代传说里,月神“常羲”变成羿的妻子“嫦娥”,女性图腾西王母“戴胜(鸟头)、虎齿、豹尾”,何等威风!变成了倒霉的药师。《淮南子·览冥训》透露了月神和西王母的后来的命运——“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总而言之,女神都没有好下场。<br/>  伏羲、羲和、常羲是否同族?是否都属于“羲和之国”?他们的形象近似,如果“羲”字来源于图腾造形,则是羊首蛇身&shy;——男人头戴羊角,身画蛇文近似伏羲形象;女人这样打扮则近似女娲。崇拜羊的还有母系氏族“姜”和父系的“羌”、“羯”等族,当时普遍认同大羊为美,头上戴羊角应是流行时尚。<br/>  母权衰微,“羲”族明星陨落,“羲”的神圣含义仍有遗存,伴之以“牛”是祭神的献礼,伴之以“日”是新生的太阳。<br/><br/>祖神是男身,象形刻甲骨——商王自称帝,腐败免监督<font color="#fcfccc">/</font><br/>  《山海经》里面的神话许多出于商代,《海经》里的“王亥”就是商汤的七世祖先。有一则简略的神话说王亥被有易害死;另有一则十分生动的神话:“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十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王亥身高腿长,故称“竖亥”,“帝”让他用步数测量天下土地,他手脚并用,一手数步,一手数山,可能运用了复杂的计算方法。商汤的七世祖先在世的年代正好是夏朝初年,所以说这个“帝”是夏禹。<br/>  《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歌颂殷商祖先的颂诗。《史记·殷本纪》叙述了殷商起源的神话:“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是母系氏族的特征,“玄鸟”是这个新氏族的图腾。<br/>  后来殷商发展成为一个大部落,由母权社会变为父权社会,由崇拜图腾转变为崇拜祖先。这个转变大概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战争中男性当然比女性更占优势。<br/>甲骨文中的“祖”字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右边是挺立的形象,象征生命之源;左边是下垂的形象,象征祖先的灵魂。甲骨文中的“帝”字也写做“褅”,是一个男性生殖器在受供奉。神者伸也(神是祖先的引申),帝者缔也(帝是祖先的综合)。各个部落都抛弃原来的图腾而崇拜统一的父系祖先,也建立了命运共同体。——殷人宗教观念的转变反映了部落联盟的诞生<br/>  与殷商为邻的异族仍以图腾为名,例如虎方、马方、羊方、羌以及后来的犬戎等以犬为偏旁的部族,这些称呼都是他们自己的图腾名号,当初不但不是污辱,而且具有神圣的意义。但是,废除图腾崇拜的殷商对于异族的图腾崇拜者确实有蔑视之意。面对共同的自然界,图腾崇拜者感到受制于自然,有自卑心理,崇拜祖先的人们则受惠于祖先,满怀自信。<br/>  然而,崇拜祖先的信仰中也包含着对于历史的误解,他们认为历史在倒退,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误解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危机的反映。在依赖体力而生存的时代,老人曾经是部落的负担而被遗弃;在残酷的战乱中,老人更难得有逃生的机会。到了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智慧而生存的时代,老人才得到尊敬。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平均寿命很短,寿终者少,夭折者多,积累知识的主重要机会依靠长寿,所以长者就是智者和圣贤。甲骨文的“教”字是左边从“老”,右边是两手相授,意为老人向少年传授知识。作为道德规范的“孝”和选择接班人方法的“考”,都是从“老”字而来。由此可见,对老人的尊敬和对祖先的崇拜是从生存危机向知识危机转变的结果,这又是一次重要的革命。<br/>  由于远古社会的发展非常缓慢,人们很难从现实生活中察觉社会进步或倒退,所以“一代不如一代”的判断也不算什么严重错误。如果那时的人们有历史观念,信仰历史轮回也有一定的根据,相信历史演进就是天才的猜测了。如果祖先崇拜者认真相信“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最初的祖先是无所不知的神。尊敬老人的求知自觉可以推动经验的传授和积累,但是对于祖先的迷信会妨害人们向自然的直接探索,长此以往,反而走进了另外一种危机。在封闭的部落生活中这种危机没有被人们觉察,但是在部落冲突之时,错误的历史观念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命运。<br/>  殷商首领的名字摆脱了图腾的外壳,常用天干地支来排列,权力分配和继承往往是“兄终弟及”,这可能是家族内部民主选举的结果。在战争情况下,部族首领常常英年早逝,没有成年的儿子,到了社会安定以后才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度。<br/>  殷商贵族的权力集中有一个过程,执政者决定大事要请示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通过甲骨被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发出预示(“占”字的“口”表示一个钻孔,上面的“卜”表示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占卜包括祭祀祖先的仪式、钻孔、烧灼和最后的解读,求卜的多数问题是战争前途或自然灾害。主持仪式和具有解读能力的巫师掌握宗教大权,他们是祭司和史官,也是甲骨文字的创造者。由于他们能充当祖先的代言人,所以对于当时的政治领袖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br/>  随后,殷商政治领袖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头衔逐步升级,最初的“祖”是后代追认,后来自称为“王”,最后自封为“帝”。“帝”的权力超越一切祖先,当然享有神权而拒绝任何监督,反而可以强迫人们把他们当作现实的神来崇拜,殷商王朝因此腐败衰落。末代“帝辛”名受,即商纣王。从此以后,“帝”由神的称号变成人间的统治者的称号,当然传说中的神也变成了古代的人间君主。这个变化意味着政教合一体制的萌芽<br/></p><p><strong>中国太阳女神和她的家族[转帖]</strong></p><p>图腾之母退出历史舞台——父权夫权来自女权嬗让<br/>  中国最早的神话被西汉末年的学者收录于《山海经》,《山海经》的好处在于散、乱、粗、略,保持了神话的原始面貌。编辑《山海经》以前,荒诞离奇的神话已经有许多变成了正式的历史,神话变成的历史经不起考证,只好把原始神话素材隐藏起来,以免露出马脚,这就使中国神话的土地受灾而欠收,远远不及希腊罗马。幸亏有散、乱、粗、略的《山海经》收录在案,让我们可以猜到中国神话灾难的原因和历史工程的奥秘。<br/>中国人的祖先不是航海起家,当然《海经》更加荒诞无稽,所以《海经》编者在卷首声明:“唯圣人能通其道也。”<br/>  《海经》里面谈到的诸神,男神称帝,女神称女、称妻、或称王母,显然是重男轻女。然而论贡献之大,当属母亲 英雄 女神“羲和”与“常羲”——“东南海外,有羲和之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太阳和月亮的母亲每天给自己的孩子们洗澡,所以日月常新。<br/>  《海经》没有说帝俊是日、月之父,却另外说:“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这八个儿子的名字和事迹记录在案——<br/>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食,使四鸟、豹、虎、熊、罴。”<br/>“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br/>  “帝俊生晏龙……始为琴瑟。”<br/>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br/>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br/>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始作耕。”<br/>  “帝俊生禺号……是始为舟。……是始以木为车。”<br/>  “帝俊生三身……是始作下民百巧。”“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br/>  帝俊为什么没有女儿?因为进入了战争年代,男人适合打仗,氏族领袖改为男性。“四鸟”是猛禽,“虎、豹、熊、罴”是猛兽,——战争年代的图腾是心理战的武器。<br/>贡献如此巨大的“帝俊”为什么在后来的中国历史记录里默默无闻?《海经》提到的“帝尧”和“帝舜”只有墓葬祭台,没有事迹功勋,为什么后来反而变成最著名的帝王?原来是女权到此为止,女神的权力转移给她的父亲和丈夫——“羲和”变成“娥皇”,因为她是“姚姓”,所以说她的父亲是“帝尧”;同时“帝俊”变成“帝舜”。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和平转化,就是“嬗”——“嬗”是女权之变,后来为了表示男尊女卑,改写为“禅”,“禅”字的左偏旁为男性生殖器象形——最初的“帝”写做“褅”,是带着男性标志的神。 <br/>  太阳女神的功劳反而变成罪过,为什么要生十个太阳轮流值班?如果十日并出怎么了得?于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用帝俊所赐的弓矢射下九个太阳。轮流值班可能是母权之下的男性职责,有些共和色彩;父权代替了母权,就要实行军事领袖独裁了。《海经》收录的神话素材如果加以整理分析,就会反映这个划时代的社会革命。<br/>楚辞《天问》是荟萃古代神话的史诗,诗中提到的羲和不是太阳的母亲而是太阳神的车夫。《天问》提出的许多疑问都涉及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例如:“舜悯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在家里伺候父亲,母亲哪里去了?尧不请示母系族长,怎能让二女与舜结婚?)“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禹长在鲧的肚子里,男人怎么能怀孕?)“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为什么早产儿夏启害了母亲,她死时变成土地?)<br/>  “勤子屠母”的传说与女娲神话的结局有相似之处,《海经》里面有关女娲的神话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西汉初期有杂家著作《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中补足了女娲神话的情节——“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鲛虫死,颛民生。”<br/>  汉代造像砖上的女娲与伏羲缠在一起,两个形象都是人首蛇身,传说伏羲与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这大概反映了母系社会以前的家族伦理,不足为怪。《淮南子·览冥训》反映汉代的社会舆论:“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后世!”所以牧神伏羲因失德而不入帝王之列,女娲也不再提起。<br/>在汉代传说里,月神“常羲”变成羿的妻子“嫦娥”,女性图腾西王母“戴胜(鸟头)、虎齿、豹尾”,何等威风!变成了倒霉的药师。《淮南子·览冥训》透露了月神和西王母的后来的命运——“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总而言之,女神都没有好下场。<br/>  伏羲、羲和、常羲是否同族?是否都属于“羲和之国”?他们的形象近似,如果“羲”字来源于图腾造形,则是羊首蛇身&shy;——男人头戴羊角,身画蛇文近似伏羲形象;女人这样打扮则近似女娲。崇拜羊的还有母系氏族“姜”和父系的“羌”、“羯”等族,当时普遍认同大羊为美,头上戴羊角应是流行时尚。<br/>  母权衰微,“羲”族明星陨落,“羲”的神圣含义仍有遗存,伴之以“牛”是祭神的献礼,伴之以“日”是新生的太阳。<br/><br/>祖神是男身,象形刻甲骨——商王自称帝,腐败免监督<font color="#fcfccc">/</font><br/>  《山海经》里面的神话许多出于商代,《海经》里的“王亥”就是商汤的七世祖先。有一则简略的神话说王亥被有易害死;另有一则十分生动的神话:“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十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王亥身高腿长,故称“竖亥”,“帝”让他用步数测量天下土地,他手脚并用,一手数步,一手数山,可能运用了复杂的计算方法。商汤的七世祖先在世的年代正好是夏朝初年,所以说这个“帝”是夏禹。<br/>  《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歌颂殷商祖先的颂诗。《史记·殷本纪》叙述了殷商起源的神话:“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是母系氏族的特征,“玄鸟”是这个新氏族的图腾。<br/>  后来殷商发展成为一个大部落,由母权社会变为父权社会,由崇拜图腾转变为崇拜祖先。这个转变大概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战争中男性当然比女性更占优势。<br/>甲骨文中的“祖”字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右边是挺立的形象,象征生命之源;左边是下垂的形象,象征祖先的灵魂。甲骨文中的“帝”字也写做“褅”,是一个男性生殖器在受供奉。神者伸也(神是祖先的引申),帝者缔也(帝是祖先的综合)。各个部落都抛弃原来的图腾而崇拜统一的父系祖先,也建立了命运共同体。——殷人宗教观念的转变反映了部落联盟的诞生<br/>  与殷商为邻的异族仍以图腾为名,例如虎方、马方、羊方、羌以及后来的犬戎等以犬为偏旁的部族,这些称呼都是他们自己的图腾名号,当初不但不是污辱,而且具有神圣的意义。但是,废除图腾崇拜的殷商对于异族的图腾崇拜者确实有蔑视之意。面对共同的自然界,图腾崇拜者感到受制于自然,有自卑心理,崇拜祖先的人们则受惠于祖先,满怀自信。<br/>  然而,崇拜祖先的信仰中也包含着对于历史的误解,他们认为历史在倒退,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误解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危机的反映。在依赖体力而生存的时代,老人曾经是部落的负担而被遗弃;在残酷的战乱中,老人更难得有逃生的机会。到了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智慧而生存的时代,老人才得到尊敬。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平均寿命很短,寿终者少,夭折者多,积累知识的主重要机会依靠长寿,所以长者就是智者和圣贤。甲骨文的“教”字是左边从“老”,右边是两手相授,意为老人向少年传授知识。作为道德规范的“孝”和选择接班人方法的“考”,都是从“老”字而来。由此可见,对老人的尊敬和对祖先的崇拜是从生存危机向知识危机转变的结果,这又是一次重要的革命。<br/>  由于远古社会的发展非常缓慢,人们很难从现实生活中察觉社会进步或倒退,所以“一代不如一代”的判断也不算什么严重错误。如果那时的人们有历史观念,信仰历史轮回也有一定的根据,相信历史演进就是天才的猜测了。如果祖先崇拜者认真相信“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最初的祖先是无所不知的神。尊敬老人的求知自觉可以推动经验的传授和积累,但是对于祖先的迷信会妨害人们向自然的直接探索,长此以往,反而走进了另外一种危机。在封闭的部落生活中这种危机没有被人们觉察,但是在部落冲突之时,错误的历史观念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命运。<br/>  殷商首领的名字摆脱了图腾的外壳,常用天干地支来排列,权力分配和继承往往是“兄终弟及”,这可能是家族内部民主选举的结果。在战争情况下,部族首领常常英年早逝,没有成年的儿子,到了社会安定以后才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度。<br/>  殷商贵族的权力集中有一个过程,执政者决定大事要请示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通过甲骨被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发出预示(“占”字的“口”表示一个钻孔,上面的“卜”表示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占卜包括祭祀祖先的仪式、钻孔、烧灼和最后的解读,求卜的多数问题是战争前途或自然灾害。主持仪式和具有解读能力的巫师掌握宗教大权,他们是祭司和史官,也是甲骨文字的创造者。由于他们能充当祖先的代言人,所以对于当时的政治领袖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br/>  随后,殷商政治领袖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头衔逐步升级,最初的“祖”是后代追认,后来自称为“王”,最后自封为“帝”。“帝”的权力超越一切祖先,当然享有神权而拒绝任何监督,反而可以强迫人们把他们当作现实的神来崇拜,殷商王朝因此腐败衰落。末代“帝辛”名受,即商纣王。从此以后,“帝”由神的称号变成人间的统治者的称号,当然传说中的神也变成了古代的人间君主。这个变化意味着政教合一体制的萌芽<br/></p>
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