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说不出的痛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爱吃的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7:49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都有说不出的痛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人,才配得上领袖的称呼!共产党人和中国百姓经历的辛酸和苦难虽然已成过去了,但总理那种高尚的品德和勤劳的精神到今天还保留下多少呢?你如果细细地看看总理的碗里的东西,你也许会找到答案!
  世上只有一个周总理,但他的言行和品德并不是唯他才能做的啊!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夜夜笙歌的中国官员啊,试试做总理的万分之一吧,那也就是我们的国家之幸了!
     下面这几个菜,可能是总理比较奢侈的享受了。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都有说不出的痛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人,才配得上领袖的称呼!共产党人和中国百姓经历的辛酸和苦难虽然已成过去了,但总理那种高尚的品德和勤劳的精神到今天还保留下多少呢?你如果细细地看看总理的碗里的东西,你也许会找到答案!
  世上只有一个周总理,但他的言行和品德并不是唯他才能做的啊!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夜夜笙歌的中国官员啊,试试做总理的万分之一吧,那也就是我们的国家之幸了!
     下面这几个菜,可能是总理比较奢侈的享受了。

『干菜焖肉』
   【简介】主料:带皮五花、荷叶馒头
    配料:霉干菜
    调料:盐、味精、白糖、老柚、花椒油
制作方法:切成小方块、同加工好的干菜同焖再用大火蒸至肉酥烂即成 。
特点:肉鱼枣丝油润不腻,咸鲜甘美,周总理生前爱吃的菜,并宴请过尼克松总统……


焦熘头尾
     不是一道名贵的菜,大概朋友们都有品尝的经历。比较讲究的用鲤鱼的头尾,家常就是胖头鱼,焦熘头尾的确好吃,炸酥的鱼头鱼尾浇上红橙色的芡汁,酸甜适口。


红烧狮子头
所谓“狮子头”,说得俗一点就是大肉丸子,一般来说清炖蟹粉狮子头的肉里面还有螃蟹肉、蟹黄、调料,下面再垫上青菜心;而红烧狮子头就不一样了。从清蒸到红烧,狮子头的变化创意源于红烧肉,螃蟹肉、蟹黄也换作了切成末子的笋干、梅干菜,当然颜色也由以前的“粉”变作现在的“外红内淡”,不过呢,口感照样猪肉肥嫩,菜心酥烂,清香满口,只是略微变结实了,不须用调羹舀食,没有了肥腻的嫌疑。
  吃、做狮子头也是有学问的。好吃的狮子头,原料要剔净筋膜,否则塞牙,而且不能用刀剁,一剁,起鲜味的蛋白质会像汁一样地流失,肉质就会老,不再滑嫩,必须耐心地一刀一刀地切出,瘦肉粒要细,肥肉粒略粗,不用生粉就能把肉团起。这刀工水平如何,一入口就知道。



清炒油菜
     洗净油菜,对中切开菜胆,热锅下油,拍蒜仁下锅爆香,下油菜,炒至发软,下盐,盖锅焖至变声(不用下水,声音变化较小,得留意听),出锅上碟。

看过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写的回忆录,据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还经常用老玉米芯炒菜吃。我不知道是为了节约,还是真的好吃。我找不到这种菜肴的照片,只好凑合发一个玉米的照片。恐怕如今没有人吃过这种菜吧?
《中国厨子》摘录(28)
                          总理的晚餐
听总理说我爹能打篮球,周围的人都好奇起来:总理,你怎么知道他会打篮球啊?
我爹当年是北大的篮球队长,但个子不高,他会打篮球,好多同事都不知道。
总理笑了,说:我记得他,1960年我和陈老总接见过他们,他的姓比较特别,所以我就记住了。小伙子干得怎么样?
周围的人都点头,说不坏不坏。我爹的脸就红得一塌糊涂了———那是幸福的。上个世纪60年代,北大清华每次学生毕业,周总理都亲自接见,我爹当时因为姓比较怪,弄得总理好奇,多问了他几句,居然过了好几年还记得!
这时候就排到了,总理眯细起眼睛看菜谱,问我爹:“焦熘头尾”怎么样,做得好吃吗?
我爹说:好吃,就是骨头多,没肉。
总理大笑,他说:我爱吃这个,就来一个“焦熘头尾”吧———你,也来一个?
我爹就也要了一个“焦熘头尾”。
这是我爹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其实中科院数学所的“焦熘头尾”很一般,没法和陆师傅的手艺相比,在我爹告诉我总理喜欢吃这个菜之前,我还以为他是因为困难时期吃过这个,有“珍珠翡翠白玉汤”的记忆呢。
这件事情我爹说了好几次,于是我曾问他,我说爸你是不是对周总理有点儿个人崇拜啊?
我爹当时表情比较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赶紧补上一句:其实,我也有一点的。
所以,当时我听到陆师傅说到总理点菜,就说总理可能点的是“焦熘头尾”。
陆师傅知道周总理的习惯,他除了爱吃青菜,还爱吃鱼,但是他又最反对浪费,所以点第二个菜,很可能就会点味道好而用料不多的“焦熘头尾”了。陆师傅早准备下的也正是这道菜。
于是,陆师傅就把蒜薹炒好,让秘书端了去,自己忙着做“焦熘头尾”。材料准备得好,所以做起来很快,五六分钟就做得了。
这时候已经是后半夜,值班的人少,陆师傅自己端着菜,直奔总理的休息室。
贵宾楼进门左边有个小厅,用屏风隔开,外面有一部电话,里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沙发,就是总理的休息室。陆师傅进去,就看见总理了。
只见周总理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上摆着菜盘,一碟肉片炒蒜薹已经吃没了。总理一手按着份文件在看(我说,是拿着吗?陆师傅说不是,他把文件平放在茶几上,用手指按着,一行一行的看),另一只手拿一块掰下来的馒头,在蘸着盘子里头残剩的蒜薹汤汁来吃。
我说:这么快就吃完了?陆师傅,您的手艺真好啊!
陆师傅说:你真是孩子。那不是我手艺好,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厨子我还不知道,总理那是……那是饿的啊!
忽然想起,那时候的周总理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
总理看见陆师傅,手没有离开文件,点点头示意他把那盘“焦熘头尾”放在茶几上。陆师傅放下菜,就快步地走出去了。
陆师傅擦擦眼睛,说:我这个人不容易动感情,那一次可真是不行了,我躲到灶披间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总理5分钟都等不及,拿馒头蘸菜汤吃,饿坏了。那么大的中国,怎么就总理一个人扛着呢?看着他那样我真想帮他一把,可我能帮他什么呢?我一个厨子……


好总理啊!
无尽的怀念。。
<P>每个领袖都有争议,可他除外!</P>
<P>每个领袖都有死亡的时候,可他除外!</P>
萨苏的文章,好文章,好总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老一辈的共产党都是比较优秀的
优秀的好总理
<P>那么大的中国,怎么就总理一个人扛着呢?</P>

<P>敬礼!</P>
中国人的美德在总理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真乃人中豪杰,人中之龙
古今第一完人!
路过就要顶 ----
<P>好人是不错,但是这世界上就是不缺好人。就像在草原上从来不缺草食动物一样。</P>
<P>周确实是不世出的人才,但是也是政治上的不倒翁。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前三呆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文革中的种种事情和周都分不开,只是其处理的手法上更加圆润。</P>
<P>评价一个官员不能光说清廉就成了,而是看政绩。历史上的管仲,比很多小国的国君都富有,但是这是人家的本事。现在有很多的官员自己很清廉,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有可能就是不作为。清廉是好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清廉不等于清贫,应该提倡劳动致富,做人民的打工皇帝。</P>
<P>一个好的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这是作为管理者的大祭。周的事迹中,有很多的大事,但是小事情也很多,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可能和中国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有关,也和我们的记者的眼光和报道的角度有关。管理过细可能算是周的一个小瑕疵吧。</P>
<P>不过周的毅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真是可以用用惊世骇俗来形容。</P>
干菜焖肉也是我的最爱之一。。。
<P>我的个人习惯是:凡是有关周总理的帖子~一律都顶~</P>
<P>最佩服的人!</P>
<P>现在的中国哪怕再出几个有他十分之一的官员就算是我国复兴有望了!</P>
他也爱吃鱼的.
现在的官员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呀
<P>看到周总理拿馒头敖菜汁吃。。。。。</P>
<P>我都忍不住流泪了,想想现在那帮地方官爷们的作为。。。。。。。。。</P>
鞠躬尽瘁的典范!!!
文革中的不作为应当视同帮凶
[B]以下是引用[I]jt841013[/I]在2006-1-20 14:51:00的发言:[/B][BR]文革中的不作为应当视同帮凶

那么请找个能做到更好的人来吧……如果总理算帮凶,那么全中国人民基本上都是帮凶了,因为全国人民能做到不作为的都很少……
[B]以下是引用[I]jt841013[/I]在2006-1-20 14:51:00的发言:[/B][BR]文革中的不作为应当视同帮凶

帮你妈逼!!!!不是总理委曲求全想尽办法保护了那么多人,中国后来会更加悲惨!!!
你这毛都没长全的小屁孩!!!
[B]以下是引用[I]jt841013[/I]在2006-1-20 14:51:00的发言:[/B][BR]文革中的不作为应当视同帮凶

乱说话是没有问题。。。。可是你说错人了。。。。
我敢保证,全中国唯一一个不允许被乱说的就是周总理了。。。
兄弟快闪吧。。。哎。。。。。年轻人,爱冲动。。。。。。。。。。。。。
总理的人品和水平当然没的说.可管的是太细了点.再厉害,一个人也受不住啊.他的病有一半是累出来的.作为总理,工作方法有缺陷.因该让下面的人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文革中的不作为应当视同帮凶这话是放屁<img alt=""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emot/em16.gif" style="MARGIN: 6px; CURSOR: pointer;"/>.总理保护的人多了去了.核工业不是他说军管就完了.文革中他要站在那边都不行.那就要打内战了.
强烈要求将这张画挂在各政府机关大厅里![em05]
<p>吃空的碗里干干净净</p><p>感动!!!</p><p>流泪!!!<br/><br/>一代名相!!!</p><p>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应该多出些。<br/></p>
<p>总理是五千年来中国第一大贤良啊.</p>
我觉得“文革帮凶”这个观点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有人来以此论证周总理的怯弱自保,好像周总理非要把老毛搞下去才算尽善!都懒得驳了!
<p>吾于彼同为绍兴周氏,彼祖迁往江苏去了</p>
绍兴周氏 , 大家族噢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鱼翅鲍鱼吃厌了,来啊,帮我炒盘青菜
在中文网站上广为流传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真正原因!”的故事让人看了不禁摇头。该故事说: <br/>“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br/><br/>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br/><br/>这故事首先告诉读者,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下半旗是没有先例的。有一个“破例下半旗”的前提,才可能有后面那精彩的演讲。说故事的人大概想以此证明周恩来享有很高的国际的荣誉,破格悼念显得人格非凡。 <br/><br/>可惜这是不真实的。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下半旗并不是破例之举。联合国于1947年制定了一部旗典(Flag Code)。其中有关致哀的规定是:凡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者go-vern-ment首脑去世,必须在纽约总部和日内瓦的办事处降半旗致哀一天。因此1976年1月为周恩来降半旗只是例行公事。 <br/><br/>没有破例这个前提,后面的故事就显得荒谬了。没有听说有哪个国家驻联合国的使节会为了例行公事而“言辞激愤”。真有这样的不懂联合国的基本规章的外交官的话,他们应当感到“羞愧”而不是“激愤”。当然,秘书长也就不需要做特别的说明了。 <br/><br/>杜撰出来的那段秘书长的“极短的演讲”以及它产生的戏剧般效果,本身很有问题。硬要把中国特色的感情推销给洋人,杜撰一个“老支书”式的联合国秘书长。 <br/><br/>周恩来生活俭朴,这已经有很多人证明。但并没有哪一份文件告诉我们说周恩来逝世时的银行存款余额具体是多少。中国没有公布国家领导人个人财产的制度。联合国也从不要求成员国报告其国家领导人的收入情况。秘书长无从知道周恩来个人的财务状况,怎能信口说他存款是多少? <br/><br/>“没有存款没有子女”的确是那时中国人民爱戴、悼念自己的总理的一个理由。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中国处在热烈的革命状态。革命革到一贫如洗、革到家庭遭受损失的人被认为是坚定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它在中国以外的、人性不曾灭绝的地方,就未必同样令人赞赏。特别是没有子女,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缺憾,绝没有任何“革命美德”的含义。真正尊敬爱护周恩来的外国友人是不愿意去议论这一点的。特别是在悼念的场合下更不应该提起。而该故事却让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大张旗鼓地推崇这种状况,似乎还鼓励别的国家领导学习:“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云云。试问这个“秘书长”:做到“身后无子女”这一条是什么好事吗?你打算让那些已经有了子女的各国领导人怎样去“做到”这一条以便赢得尊敬?讲出这种话,哪里是什么“秘书长”,分明是个中国民间老冒。 <br/><br/>这种故事如果在“广大工农兵群众”里流传,倒不奇怪。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难免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套在外国人头上。奇怪是一位名叫吴妙发前驻联合国的官员也这样讲。而他“回忆”起这故事的过程也很奇特。他在90年代曾单独或者与人合作出过多部关于乔冠华和联合国的书。在至少两本书中他记载了在联合国悼念周恩来的情况。均无一字提到上述故事。只提到了“中国代表团驻地”降半旗、布置灵堂、以及各国外交官的前来悼念等事情。没有一丝联合国总部降旗以及广场上响起“雷鸣般掌声”这些情节。 <br/><br/>而到2002年1月,他却突然杜撰出了这个故事。文章登在1月8日的人民网上。他声称“这是联合国建立50多年以来罕见的事情”。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当年我站在联合国广场聆听了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此作出的既感人又意味深长的讲话。”这实在是令人称奇。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吴先生怎么会不晓得“联合国旗典与规则”?1976年时中国所有报刊,包括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讲中国有八亿人口。吴先生怎么会“聆听”到秘书长讲出“中国有10亿人口”这样超前的统计数字?中国出使联合国的人很多,何以别人没有见到,独吴先生见到了如此“罕见的事情”?又何以他要把这“罕见的事情”压了那么多年才肯说出来? <br/><br/>看了同为驻联合国的中国外交官宗道一批评吴妙发的一篇文章后,才对这位吴外交官的轻率妄言习惯有所认识。宗道一指出吴妙发所著的三部关于乔冠华与联合国的书里存在着多处错误、抄袭、和编造现象。例如把周恩来会见瓦尔德海姆的照片说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一刻”,他大段抄袭熊向晖等人的书作,添油加醋地编造领袖言论,竟还能把林彪宣读520声明的情形描写成“毛主席那洪亮的声音,坚定的语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等等。宗道一不得不规劝吴妙发:“须知创作不应抄袭,史作不该杜撰。这是常规,并非苛求。” <br/><br/>原来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作者。其故事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杜撰情节,用假故事去“缅怀伟人”。这样的做法不能为周恩来增光,反给周添尴尬。 <br/><br/>顺便说,为了证明谁谁伟大,就编造洋人怎样敬仰他的故事。这种事在中国并不少见。在一个声称很讨厌“挟洋自重”的国度里,这做法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 <br/>
<p>中国人还是喜欢造神,敬重一个人何必把他推到神坛呢。</p>
我们的好总理,在危难中他撑起了中国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兽兵</i>在2006-2-11 23:16:00的发言:</b><br/>在中文网站上广为流传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真正原因!”的故事让人看了不禁摇头。该故事说: <br/>“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br/><br/>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br/><br/>这故事首先告诉读者,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下半旗是没有先例的。有一个“破例下半旗”的前提,才可能有后面那精彩的演讲。说故事的人大概想以此证明周恩来享有很高的国际的荣誉,破格悼念显得人格非凡。 <br/><br/>可惜这是不真实的。联合国为悼念周恩来下半旗并不是破例之举。联合国于1947年制定了一部旗典(Flag Code)。其中有关致哀的规定是:凡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者go-vern-ment首脑去世,必须在纽约总部和日内瓦的办事处降半旗致哀一天。因此1976年1月为周恩来降半旗只是例行公事。 <br/><br/>没有破例这个前提,后面的故事就显得荒谬了。没有听说有哪个国家驻联合国的使节会为了例行公事而“言辞激愤”。真有这样的不懂联合国的基本规章的外交官的话,他们应当感到“羞愧”而不是“激愤”。当然,秘书长也就不需要做特别的说明了。 <br/><br/>杜撰出来的那段秘书长的“极短的演讲”以及它产生的戏剧般效果,本身很有问题。硬要把中国特色的感情推销给洋人,杜撰一个“老支书”式的联合国秘书长。 <br/><br/>周恩来生活俭朴,这已经有很多人证明。但并没有哪一份文件告诉我们说周恩来逝世时的银行存款余额具体是多少。中国没有公布国家领导人个人财产的制度。联合国也从不要求成员国报告其国家领导人的收入情况。秘书长无从知道周恩来个人的财务状况,怎能信口说他存款是多少? <br/><br/>“没有存款没有子女”的确是那时中国人民爱戴、悼念自己的总理的一个理由。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中国处在热烈的革命状态。革命革到一贫如洗、革到家庭遭受损失的人被认为是坚定的。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它在中国以外的、人性不曾灭绝的地方,就未必同样令人赞赏。特别是没有子女,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人生的缺憾,绝没有任何“革命美德”的含义。真正尊敬爱护周恩来的外国友人是不愿意去议论这一点的。特别是在悼念的场合下更不应该提起。而该故事却让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大张旗鼓地推崇这种状况,似乎还鼓励别的国家领导学习:“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云云。试问这个“秘书长”:做到“身后无子女”这一条是什么好事吗?你打算让那些已经有了子女的各国领导人怎样去“做到”这一条以便赢得尊敬?讲出这种话,哪里是什么“秘书长”,分明是个中国民间老冒。 <br/><br/>这种故事如果在“广大工农兵群众”里流传,倒不奇怪。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难免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套在外国人头上。奇怪是一位名叫吴妙发前驻联合国的官员也这样讲。而他“回忆”起这故事的过程也很奇特。他在90年代曾单独或者与人合作出过多部关于乔冠华和联合国的书。在至少两本书中他记载了在联合国悼念周恩来的情况。均无一字提到上述故事。只提到了“中国代表团驻地”降半旗、布置灵堂、以及各国外交官的前来悼念等事情。没有一丝联合国总部降旗以及广场上响起“雷鸣般掌声”这些情节。 <br/><br/>而到2002年1月,他却突然杜撰出了这个故事。文章登在1月8日的人民网上。他声称“这是联合国建立50多年以来罕见的事情”。还有鼻子有眼地说:“当年我站在联合国广场聆听了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此作出的既感人又意味深长的讲话。”这实在是令人称奇。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吴先生怎么会不晓得“联合国旗典与规则”?1976年时中国所有报刊,包括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讲中国有八亿人口。吴先生怎么会“聆听”到秘书长讲出“中国有10亿人口”这样超前的统计数字?中国出使联合国的人很多,何以别人没有见到,独吴先生见到了如此“罕见的事情”?又何以他要把这“罕见的事情”压了那么多年才肯说出来? <br/><br/>看了同为驻联合国的中国外交官宗道一批评吴妙发的一篇文章后,才对这位吴外交官的轻率妄言习惯有所认识。宗道一指出吴妙发所著的三部关于乔冠华与联合国的书里存在着多处错误、抄袭、和编造现象。例如把周恩来会见瓦尔德海姆的照片说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一刻”,他大段抄袭熊向晖等人的书作,添油加醋地编造领袖言论,竟还能把林彪宣读520声明的情形描写成“毛主席那洪亮的声音,坚定的语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等等。宗道一不得不规劝吴妙发:“须知创作不应抄袭,史作不该杜撰。这是常规,并非苛求。” <br/><br/>原来是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作者。其故事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杜撰情节,用假故事去“缅怀伟人”。这样的做法不能为周恩来增光,反给周添尴尬。 <br/><br/>顺便说,为了证明谁谁伟大,就编造洋人怎样敬仰他的故事。这种事在中国并不少见。在一个声称很讨厌“挟洋自重”的国度里,这做法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 <br/></div><p>“历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赋予了它多得数不清的任务:我们习惯于从事针对领袖的造神运动,结果我们很自然地以拥护还是反对领袖作为是非标准来编撰历史、臧否人物,——当矗立城头的“大王”走马灯似的换,那城头的“大王旗”就不得不一日日花样翻新.</p>
我发现现在爱哗众取宠的人还真是不少,还喜欢打着客观理性的幌子。超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