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鹰”特种大队[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2:21:47
中国“雄鹰”特种大队[转帖]

孔波 范青军

 片片红叶将昔日群雄逐鹿的蒙山带进了深秋时节,习习秋风把昨天孟良岗战场残余的硝烟轻轻拂去。

    忽然,阵阵战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打破了深山幽谷多年的宁静。放眼望去,几十架武装运输直升机呈梯次队形凌空而来。同时,蜿蜒起伏的山道上,由喷涂着迷彩图案的装甲输运车、侦察战斗车、战场电机车等数百辆特种车辆组成的绿色长龙隆隆向前开进。透过卷起的蔽天烟尘可以看到,一排排头戴黑色贝雷帽,臂嵌利剑闪电标志,脸上涂满油彩的军人精神矍铄,目光犀利,宛如一座座雕塑。神秘的面孔,陌生的车辆,与众不同的穿戴和气势,引起路人的驻足。

    这支充满神秘色彩的部队,就是中国“雄鹰”特种大队。此时,正以空中运输和陆地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快捷机动方式,向演习地域集结。

    “雄鹰”特种大队是一支集特种侦察、特种作战于一体,编制精干,装备精良,可遂行陆地、海上、空中三栖作战任务的新型部队。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种兵,“雄鹰”队员个个经历了超常的严酷训练。

    每天他们完成步兵、侦察兵等正常的训练科目后,还制定了“十个一百”的硬性规定:即进行拉力器、杠铃、哑铃、臂力棒、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10个项目各100次的强化训练;除了每天早晚两次10公里武装越野,还有一个与中国足球甲A运动员体能测试相仿的“12分钟跑”训练:在12分钟内,3300米及格,3400米良好,3500米才能达到优秀。甲A运动员在平坦的跑道上测试,而“雄鹰”特战队员是在恶劣天气下,泥泞的山路上爬沟过河,并且要随时应付突然出现的各种“敌”情。所以甲A运动员也只能望“特”兴叹!

    训练场上“雄鹰”队员们尤显身手。他们飞车捕俘,好似杂技演员在表演特技飞车;攀援绝壁,宛若敏捷机灵的猿猴;擒拿格斗、制服强敌,就好比在囊中取物。特种射击场上,模拟施放的毒气弥漫着,400米外的靶子,在浓浓的烟雾中忽隐忽现。只见4名全副武装的“雄鹰”队员飞速跃进到射击地线,卧倒、出枪、上膛,“叭、叭、叭”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14个靶子全被击中倒地,前后仅用了1分40秒。一场营救人质的演练,随着一阵刺耳警笛开始了。8名“雄鹰”队员分乘两辆装甲防弹车,呼啸着扑向一幢孤零零的六层大楼。队员们翻身下车,两名队员正面进行攻心喊话,其他队员悄悄迂回到大楼侧面,利用楼层的水管和阳台,“嗖嗖”几下攀到楼顶,顺势垂下两条绳索,“刷--”两名队员破窗撞入被扣押人质的房间,子弹像长了眼睛一般射进“暴徒”的胸膛,而紧挨在一起的人质却安然无恙。

    1997年7月,“雄鹰”大队来到某海岛进行野外生存训练。队员们全副武装,负重35公斤,7天7夜之内,在异常复杂地域行军300公里,同时完成特种射击、敌情侦察和穿越敌人封锁线等20个战斗课目的训练。炎热的夏季,每人每天只发一壶水。行动中,无论喉咙怎么干,也只能沾沾嘴唇。自带的两块压缩饼干吃完后,蚂蚁、野鼠、蚯蚓甚至毒蛇,便成了战士们的“上等餐”,他们用匕首创去蛇头,喝蛇血解渴、生吃蛇肉充饥。

    享受这样特殊的“野味佳肴”是特种兵的“专利”。

    随着、架架飞机掠过,蔚蓝的天空上飘下朵朵彩色的云霞。有人把跳伞形容成“天女散花”,可没有人知道每次跳伞着地的冲击力是450公斤,“雄鹰”队员们要经受600次的地面训练,小腿必须经历“三肿三消”,才有天上美丽的三分钟。

    “雄鹰”大队不但有“天上神兵”,更有“水中蛟龙”,武装泅渡是“雄鹰”队员必须完成的训练科目。

    他们全副武装携带四枚手榴弹、一支冲锋枪,在1小时20分钟内必须完成5000米的武装泅渡任务。潜水训练既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胆量和意志的较量。“雄鹰”大队蛙人分队排长吴海燕,曾创造了海上万米泅渡上5小时,水下定向潜水1000米误差只有3米的好成绩。1997年8月,“雄鹰”大队进行海底破障训练。吴海燕已圆满完成了深水清除“敌”水雷任务,在返回途中突然发现通道深处还隐藏一张装有爆炸物的网,这时他的氧气已经指示不多了,但他毫不犹豫地游到障碍物前迅速排障,待他浮出水面卸掉装具,眼、鼻、耳都渗出了点点血珠……

    在这次立体夺控机场演习中,为了查明敌机场工事构筑,兵力警戒,重要设施部署的详细情况,“雄鹰”先遣侦察力队操着有“空中摩托”之称的动力翼伞,趁着拂晓超越敌地面数十公里防御地域向机场方向飞去。

    在距离机场30公里的3000米高空,所有队员关闭发动机,进行超低空滑行,像飞鹰般悄悄地降落到敌机场进行抵近侦察。当黎明的曙光照亮大地的时候,动力伞群又自行起飞消失在天边……

    特种装备为“雄鹰”插上了翅膀

    作为一支快速反应、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利刃”,必须拥有与其相配套的一流武器装备。“雄鹰”大队装备有新型狙击步枪、麻醉枪、微声枪、匕首枪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种枪械;配有轻型火炮、轻型反坦克兵器等重火力武器;新型的“凯夫拉”头盔及防弹背心;单兵使用的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最先装备了国产新型无人侦察机;奇妙的战场电视和传感系统,取代了侦察兵脖子上的望远镜。秘密渗透的侦察兵,只要将远红外夜视系统、热成像仪等先进的侦察设备秘密置于敌后,不管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都能准确地找出敌人的方位和行动方向。神奇的情报处理系统一声不响,将战场部署情况展现在身后几百公里外指挥所的电子沙盘上,车辆斗室之间便可纵览天地之间敌我态势。有人形象地把“雄鹰”大队比喻成“小型兵器博览城”,其中有些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在全军任何部队都是少见的。

    拥有新装备不等于形成战斗力,“雄鹰”大队的官兵们在艰难的探索之路上,驾驭着新的装备。从大队长到普通士兵,计算机、电工学、电子电路、遥感气象等高新学科列入了每一名官兵的学习日程。“入伍即入学”,战士们入伍一年所学的知识相当于普通大学半年的学习内容。每个特战队员要学会驾驶装甲车、坦克、汽车等机动车辆;掌握8种以上的轻武器,完成在雨、雪、雾、风,沙漠、丛林等特种气候和地域下的射击训练。

    会识别国外十种以上武器的分解结合和使用方法;会简单英语对话;能掌握3种以上地方方言。一些部队高科技练兵学微机只是打字,在“雄鹰”大队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因为80%的新装备都是微机控制,作战指令、训练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并与军区局域网相连。在“雄鹰”大队,战士们把黑色贝雷帽和利剑闪电臂章看做像清华、北大的校徽一样誉高于世。

    密州古战场,高技术条件下大规模远程立体岛上进攻战役演习正在进行。

    清晨,秋收刚过的田野里浓雾弥漫。突然,一架轻便的新型无人侦察机射入天际,悄然接近“蓝军”机场。

    无人侦察机遥控车内,一名年轻上尉正指挥特战队员熟练地操作着键盘。当操纵台上的屏幕上显示无人侦察机已经到达敌机场上空时,他们打开遥控钮,发出照相、摄像的指令,霎时间,敌机场图像实时传回我方指挥所……这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上尉,就是“雄鹰”大队无人机侦察队副队长许明发。

    许明发有个外号叫“许发明”。在全军无人侦察机还没有装备时,他就利用高炮靶机加装照相、摄像设备研制无人机,并飞行了100多个架次。在加入“雄鹰”大队之前,许明发曾是某高炮部队航模靶机队战士,当时,我军在无人侦察机方面还是一项空白。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领导给他讲述了边境防御作战中侦察兵为战役侦察付出巨大牺牲的事情,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如果给靶机装上照相、摄像器材进行空中侦察,我们不就有了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许明发也被自己这一大胆的设想吓了一跳。

    这个从小喜欢玩陀螺,对航模专业有极大兴趣的战士,向部队领导大胆提出在II型靶机适当部位开舱,植入照相机和摄像机,使其执行拍照、录像侦察任务的设想。上级的重视和支持,使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苏南水乡小伙子,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挑战自我的道路。在郑州高炮学院,他系统地学习着《电子线路》、《动力学》、《电工学》等专业知识。他先后几次跑上海、去西安,到有关科研院所查阅资料,请教问题。在此期间,他了解到,某军事院校和科研所进行过类似的革新,但没有获得成功。“人家专家没搞成的事,我们能行吗?”小组里的许多同志心里都没底。“开弓没有回头箭。与其半途而废,不如奋起直追,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许明发咬咬牙,给大家打气,鼓励同志们继续干下去。他先后几次到搞过此项试验的两个单位了解有关情况,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看到许明发的虔诚,这家研究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被他感动了,不仅给予了全力支持,而且免费赠送了一套改装的摄像装备,鼓励许明发为催生我军无人侦察机做出贡献。

    1994年7月,许明发终于成功地将II型靶机改装力机载侦察设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飞行百余架次,获得山地、丘陵、机场、水库、装甲兵训练场等1000余张航空照片及图像资料。这一革新成果获得总参科技进步二等奖。许明发本人当年代表军区参加全军飞行课比武,打破了遥测专业两项全军记录,成为我军无人侦察机领域的先行者,被誉为“全军无人侦察机飞行第一人”和“蓝天神探”。

    特种人铸特种魂

    在当今异彩纷呈的军事活动大舞台上,年轻的中国“黑色贝雷帽”的神勇和气魄,与美国的“绿色贝雷帽”,英国的“哥德曼”,以色列的“野小子”等老牌特种部队相比,到底怎样呢?

    1997年7月,一封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邀请函,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已经举办了六届的国际侦察兵竞赛,向中国军人发出了邀请。在总参谋长傅全有的命令下,“雄鹰”大队派出以全军散打冠军葛克军为队长的代表队,跨越8000公里来到风光旖旎的波罗的海湾——爱沙尼亚,首次代表我军参加“’98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

    这次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的侦察分队远程侦察作战技术的演练,在包括海上、丛林、沼泽地在内的1000多公里的生疏地带,要进行连续三昼夜的走、打、查、联、吃、住、藏以及20个项目的战术对抗。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世界军事强国的特种部队参赛,可以说是各国特种兵之间不见硝烟的战场,是各国特种兵在和平年代里相互显示实力的舞台!

    赛场,在飘扬着“八一”军旗的营地,吸引了许多外国军人前来观看、拍照,原来是来自中国“雄鹰”特种大队的队员搭设的迷彩帐篷最整洁、最规范。几位身材高大的意大利和英国兵看到对手未上赛场已先得分,心中有些不快。他们晃动着宽大的脖子,对中国队员说:“NO!你们的体力和武器NO!NO!不可能在比赛中创造奇迹。”队长葛克军温和友好地微笑回答:“那让我们在赛场上见吧!”

    首先进行的是手枪对运动目标射击项目,每人5发子弹。爱沙尼亚队先声夺人, 34秒打掉了14个靶子。中国队第四个上场,葛克军手起枪响,首发命中,在一阵急促的枪声中,20个靶子全部应声落地,仅用28秒。紧接着,葛克军带领战友一口气夺得步枪对夜间目标射击,步枪运动50米跪姿射击、步抢运动立姿连发射击等几项第一。

    夜间对敌侦察比赛,在要求完成的规定侦察、获取情报任务中,必须通过一片没有道路标志的沼泽地。那片直线长度不到10公里的地区,竟有900个爱沙尼亚警察化装成农夫、过路者的“假设敌”,全部港伏在隐蔽点,封锁着所有的路口、桥梁,随时随地会突然冒出来,甚至动用坦克追赶。若被追上,便扣掉1分,每被俘虏一人次扣20分。子夜,天空骤然下起暴雨,35公斤的负重加上淋湿后的重量,使得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雄鹰”队员们围拢到一起,打开背囊,拿出地图和指南外。这时,地图已经全湿了,图上的道路和河流模糊成一片,他们只能靠指南针来判定方位。为避开“假设敌”,减少失分,葛克军带领大家专门找丛林和沼泽地绕行。树枝撕破了他们的军装,荆棘划破了他们的脸颊、胳膊,泥水、血水交织在一起。雨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路越来越难走。疲劳、饥饿、困乏、寒冷一起向他们袭来,缠绕着他们的身体,吞噬着他们的毅力,消耗着他们的体力,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天刚蒙蒙亮,一条4米深、50米宽的大河出现在他们面前,水流湍急,不远处有一座桥梁可顺利通过。葛克军机敏地意识到桥梁上一定有“假设敌”把守,贸然过桥必将导致全军覆没,当即决定涉水过河。他们把武器装备用塑料布包好,放在充气救生圈上,用绳子绕在肩膀上拉着。天气冷极了,刺骨的河水没过了他们的头顶,很快在他们的头发、眉毛上给上了霜花。“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咱们代表的是中国特种兵,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战友们互相鼓励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五星红旗升起在世界军事强国林立的赛场!

    经过3天3夜的跋涉,当葛克军和战友们衣衫槛接、浑身臭泥、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终于到达终点时,他们相视无语,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他们得知,意大利队因经受不住恶劣气候和环境的折磨,已经宣布退出比赛。英国的3个队也放弃了沼泽地和丛林,选择了走大路和桥梁,任由“假设敌”俘虏、扣分。敢于全副武装泅渡过河的只有中国队!

    这次比赛中,葛克军和他的战友们在20多个比赛项目中取得8项第一、1项第二、4项第三,中国特种部队的首次亮相即获得外国队组第一名、总排名第三的好成绩!代表我军首次获得国际侦察兵竞赛最高荣誉奖“卡列夫勇士奖”。

    来自芬兰的裁判团团长感慨地说:“是中国特种兵的韧性、拼劲和机敏的反应为‘爱尔纳·突击’竞赛创造了奇迹!”

    “雄鹰”在行动

    演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经过无人机和动力翼伞群的隐蔽渗透、侦察引导,指挥员轻点按钮,一份标有战斗编组、进攻路线、兵力部署的战斗决心图迅速生成,短短数秒传输出去。首先,“红军”战役战术导弹对“敌”机场防空阵地、警戒雷达等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十几分钟后,超低空突入的“红军”航空兵强击机群临空,使用火箭和集束炸弹轮番对“敌”机场重要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为特种突击队实施快速空阵开辟着陆场。

    “红军”大型运输机群在歼击航空兵掩护下从机场西南方向呼啸而来,数百名满睑涂了油彩、手持特种武器的“雄鹰”伞降突击队员,从千米高空迅速跳离机门。为减少留空时间,免遭敌火力杀伤,英勇的“雄鹰”特战队员全部采用延时开伞,在400米的高空开伞着陆,并在空中对敌重要目标实施猛烈火力突击,投掷发烟器材,迷盲敌人,掩护着陆。他们迈着陆、边攻击,不到3分钟时间,所有“雄鹰”特战队员全部降落到预定空投地域,采取小群多路、立体夺控、攻其要害、内打外封等战术,迅速控制跑道。

    5分钟后,又一强大的运输直升机群在武装直升机火力掩护下,采取多方向、小编队超低空飞来,泰山压顶般直逼“敌”机场中央塔台和南北指挥台。第一编队直升机群在距离地面只有5米时,数架飞机机门突然打开,一个个满脸迷彩的“雄鹰”机降特战队员捷如猿猴飞身跃下,迅速投入战斗。第二编队直升机群刚刚在定向台附近落地,只见机尾门大开,几十辆车载重机枪的高性能越野吉普车和摩托车利箭般穿出,飞速向前疾驶。曾参加过第七届国际侦察兵竞赛的于堂文、柏峰、杨志刚等优秀队员操作重机枪,把一排排火舌射向走向台守敌,3个火力点立刻变成了哑巴。

    就在这时,另一编队直升机群已采取空中悬停的方法,在定向台、机场指挥中心等高大建筑物上空十几米处迅速打开机门,数十名全副武装的“雄鹰”特战队员顺着绳索飞身滑下。只见被誉为“神勇飞侠”的特战连班长谢正侠和副班长孔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利用单环结下降的惊险动作步接破窗而入,迫使“蓝军”缴械投降。

    定向台已被特战分队占领。特战突击分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机场指挥中心、军械库、油料库等重要目标,并牢牢控制了机场主要跑道。“雄鹰”指挥员断然命令,各特种突击队采取分片扼守、卡口控道、内清外阻的战术行动,消灭逆表和残余之敌,坚决扼守机场及其附近主要设施,并立即清除障碍,抢修被损设施,恢复机场功能,保障战役主力空中输送安全着陆。

    东方泛起了灿烂的朝霞,三发绿色信号弹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是“雄鹰”特种部队向战役主力运输机群发出的着陆信号。随之震耳的轰鸣声再次在机场上空响起,“雄鹰”特战队员笑迎主力部队空运着陆……

摘自《中国青年报》中国“雄鹰”特种大队[转帖]

孔波 范青军

 片片红叶将昔日群雄逐鹿的蒙山带进了深秋时节,习习秋风把昨天孟良岗战场残余的硝烟轻轻拂去。

    忽然,阵阵战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打破了深山幽谷多年的宁静。放眼望去,几十架武装运输直升机呈梯次队形凌空而来。同时,蜿蜒起伏的山道上,由喷涂着迷彩图案的装甲输运车、侦察战斗车、战场电机车等数百辆特种车辆组成的绿色长龙隆隆向前开进。透过卷起的蔽天烟尘可以看到,一排排头戴黑色贝雷帽,臂嵌利剑闪电标志,脸上涂满油彩的军人精神矍铄,目光犀利,宛如一座座雕塑。神秘的面孔,陌生的车辆,与众不同的穿戴和气势,引起路人的驻足。

    这支充满神秘色彩的部队,就是中国“雄鹰”特种大队。此时,正以空中运输和陆地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快捷机动方式,向演习地域集结。

    “雄鹰”特种大队是一支集特种侦察、特种作战于一体,编制精干,装备精良,可遂行陆地、海上、空中三栖作战任务的新型部队。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种兵,“雄鹰”队员个个经历了超常的严酷训练。

    每天他们完成步兵、侦察兵等正常的训练科目后,还制定了“十个一百”的硬性规定:即进行拉力器、杠铃、哑铃、臂力棒、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10个项目各100次的强化训练;除了每天早晚两次10公里武装越野,还有一个与中国足球甲A运动员体能测试相仿的“12分钟跑”训练:在12分钟内,3300米及格,3400米良好,3500米才能达到优秀。甲A运动员在平坦的跑道上测试,而“雄鹰”特战队员是在恶劣天气下,泥泞的山路上爬沟过河,并且要随时应付突然出现的各种“敌”情。所以甲A运动员也只能望“特”兴叹!

    训练场上“雄鹰”队员们尤显身手。他们飞车捕俘,好似杂技演员在表演特技飞车;攀援绝壁,宛若敏捷机灵的猿猴;擒拿格斗、制服强敌,就好比在囊中取物。特种射击场上,模拟施放的毒气弥漫着,400米外的靶子,在浓浓的烟雾中忽隐忽现。只见4名全副武装的“雄鹰”队员飞速跃进到射击地线,卧倒、出枪、上膛,“叭、叭、叭”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14个靶子全被击中倒地,前后仅用了1分40秒。一场营救人质的演练,随着一阵刺耳警笛开始了。8名“雄鹰”队员分乘两辆装甲防弹车,呼啸着扑向一幢孤零零的六层大楼。队员们翻身下车,两名队员正面进行攻心喊话,其他队员悄悄迂回到大楼侧面,利用楼层的水管和阳台,“嗖嗖”几下攀到楼顶,顺势垂下两条绳索,“刷--”两名队员破窗撞入被扣押人质的房间,子弹像长了眼睛一般射进“暴徒”的胸膛,而紧挨在一起的人质却安然无恙。

    1997年7月,“雄鹰”大队来到某海岛进行野外生存训练。队员们全副武装,负重35公斤,7天7夜之内,在异常复杂地域行军300公里,同时完成特种射击、敌情侦察和穿越敌人封锁线等20个战斗课目的训练。炎热的夏季,每人每天只发一壶水。行动中,无论喉咙怎么干,也只能沾沾嘴唇。自带的两块压缩饼干吃完后,蚂蚁、野鼠、蚯蚓甚至毒蛇,便成了战士们的“上等餐”,他们用匕首创去蛇头,喝蛇血解渴、生吃蛇肉充饥。

    享受这样特殊的“野味佳肴”是特种兵的“专利”。

    随着、架架飞机掠过,蔚蓝的天空上飘下朵朵彩色的云霞。有人把跳伞形容成“天女散花”,可没有人知道每次跳伞着地的冲击力是450公斤,“雄鹰”队员们要经受600次的地面训练,小腿必须经历“三肿三消”,才有天上美丽的三分钟。

    “雄鹰”大队不但有“天上神兵”,更有“水中蛟龙”,武装泅渡是“雄鹰”队员必须完成的训练科目。

    他们全副武装携带四枚手榴弹、一支冲锋枪,在1小时20分钟内必须完成5000米的武装泅渡任务。潜水训练既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胆量和意志的较量。“雄鹰”大队蛙人分队排长吴海燕,曾创造了海上万米泅渡上5小时,水下定向潜水1000米误差只有3米的好成绩。1997年8月,“雄鹰”大队进行海底破障训练。吴海燕已圆满完成了深水清除“敌”水雷任务,在返回途中突然发现通道深处还隐藏一张装有爆炸物的网,这时他的氧气已经指示不多了,但他毫不犹豫地游到障碍物前迅速排障,待他浮出水面卸掉装具,眼、鼻、耳都渗出了点点血珠……

    在这次立体夺控机场演习中,为了查明敌机场工事构筑,兵力警戒,重要设施部署的详细情况,“雄鹰”先遣侦察力队操着有“空中摩托”之称的动力翼伞,趁着拂晓超越敌地面数十公里防御地域向机场方向飞去。

    在距离机场30公里的3000米高空,所有队员关闭发动机,进行超低空滑行,像飞鹰般悄悄地降落到敌机场进行抵近侦察。当黎明的曙光照亮大地的时候,动力伞群又自行起飞消失在天边……

    特种装备为“雄鹰”插上了翅膀

    作为一支快速反应、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利刃”,必须拥有与其相配套的一流武器装备。“雄鹰”大队装备有新型狙击步枪、麻醉枪、微声枪、匕首枪等许多鲜为人知的特种枪械;配有轻型火炮、轻型反坦克兵器等重火力武器;新型的“凯夫拉”头盔及防弹背心;单兵使用的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最先装备了国产新型无人侦察机;奇妙的战场电视和传感系统,取代了侦察兵脖子上的望远镜。秘密渗透的侦察兵,只要将远红外夜视系统、热成像仪等先进的侦察设备秘密置于敌后,不管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都能准确地找出敌人的方位和行动方向。神奇的情报处理系统一声不响,将战场部署情况展现在身后几百公里外指挥所的电子沙盘上,车辆斗室之间便可纵览天地之间敌我态势。有人形象地把“雄鹰”大队比喻成“小型兵器博览城”,其中有些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在全军任何部队都是少见的。

    拥有新装备不等于形成战斗力,“雄鹰”大队的官兵们在艰难的探索之路上,驾驭着新的装备。从大队长到普通士兵,计算机、电工学、电子电路、遥感气象等高新学科列入了每一名官兵的学习日程。“入伍即入学”,战士们入伍一年所学的知识相当于普通大学半年的学习内容。每个特战队员要学会驾驶装甲车、坦克、汽车等机动车辆;掌握8种以上的轻武器,完成在雨、雪、雾、风,沙漠、丛林等特种气候和地域下的射击训练。

    会识别国外十种以上武器的分解结合和使用方法;会简单英语对话;能掌握3种以上地方方言。一些部队高科技练兵学微机只是打字,在“雄鹰”大队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因为80%的新装备都是微机控制,作战指令、训练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并与军区局域网相连。在“雄鹰”大队,战士们把黑色贝雷帽和利剑闪电臂章看做像清华、北大的校徽一样誉高于世。

    密州古战场,高技术条件下大规模远程立体岛上进攻战役演习正在进行。

    清晨,秋收刚过的田野里浓雾弥漫。突然,一架轻便的新型无人侦察机射入天际,悄然接近“蓝军”机场。

    无人侦察机遥控车内,一名年轻上尉正指挥特战队员熟练地操作着键盘。当操纵台上的屏幕上显示无人侦察机已经到达敌机场上空时,他们打开遥控钮,发出照相、摄像的指令,霎时间,敌机场图像实时传回我方指挥所……这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上尉,就是“雄鹰”大队无人机侦察队副队长许明发。

    许明发有个外号叫“许发明”。在全军无人侦察机还没有装备时,他就利用高炮靶机加装照相、摄像设备研制无人机,并飞行了100多个架次。在加入“雄鹰”大队之前,许明发曾是某高炮部队航模靶机队战士,当时,我军在无人侦察机方面还是一项空白。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领导给他讲述了边境防御作战中侦察兵为战役侦察付出巨大牺牲的事情,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如果给靶机装上照相、摄像器材进行空中侦察,我们不就有了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许明发也被自己这一大胆的设想吓了一跳。

    这个从小喜欢玩陀螺,对航模专业有极大兴趣的战士,向部队领导大胆提出在II型靶机适当部位开舱,植入照相机和摄像机,使其执行拍照、录像侦察任务的设想。上级的重视和支持,使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苏南水乡小伙子,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挑战自我的道路。在郑州高炮学院,他系统地学习着《电子线路》、《动力学》、《电工学》等专业知识。他先后几次跑上海、去西安,到有关科研院所查阅资料,请教问题。在此期间,他了解到,某军事院校和科研所进行过类似的革新,但没有获得成功。“人家专家没搞成的事,我们能行吗?”小组里的许多同志心里都没底。“开弓没有回头箭。与其半途而废,不如奋起直追,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许明发咬咬牙,给大家打气,鼓励同志们继续干下去。他先后几次到搞过此项试验的两个单位了解有关情况,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看到许明发的虔诚,这家研究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被他感动了,不仅给予了全力支持,而且免费赠送了一套改装的摄像装备,鼓励许明发为催生我军无人侦察机做出贡献。

    1994年7月,许明发终于成功地将II型靶机改装力机载侦察设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飞行百余架次,获得山地、丘陵、机场、水库、装甲兵训练场等1000余张航空照片及图像资料。这一革新成果获得总参科技进步二等奖。许明发本人当年代表军区参加全军飞行课比武,打破了遥测专业两项全军记录,成为我军无人侦察机领域的先行者,被誉为“全军无人侦察机飞行第一人”和“蓝天神探”。

    特种人铸特种魂

    在当今异彩纷呈的军事活动大舞台上,年轻的中国“黑色贝雷帽”的神勇和气魄,与美国的“绿色贝雷帽”,英国的“哥德曼”,以色列的“野小子”等老牌特种部队相比,到底怎样呢?

    1997年7月,一封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邀请函,飞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已经举办了六届的国际侦察兵竞赛,向中国军人发出了邀请。在总参谋长傅全有的命令下,“雄鹰”大队派出以全军散打冠军葛克军为队长的代表队,跨越8000公里来到风光旖旎的波罗的海湾——爱沙尼亚,首次代表我军参加“’98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

    这次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的侦察分队远程侦察作战技术的演练,在包括海上、丛林、沼泽地在内的1000多公里的生疏地带,要进行连续三昼夜的走、打、查、联、吃、住、藏以及20个项目的战术对抗。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世界军事强国的特种部队参赛,可以说是各国特种兵之间不见硝烟的战场,是各国特种兵在和平年代里相互显示实力的舞台!

    赛场,在飘扬着“八一”军旗的营地,吸引了许多外国军人前来观看、拍照,原来是来自中国“雄鹰”特种大队的队员搭设的迷彩帐篷最整洁、最规范。几位身材高大的意大利和英国兵看到对手未上赛场已先得分,心中有些不快。他们晃动着宽大的脖子,对中国队员说:“NO!你们的体力和武器NO!NO!不可能在比赛中创造奇迹。”队长葛克军温和友好地微笑回答:“那让我们在赛场上见吧!”

    首先进行的是手枪对运动目标射击项目,每人5发子弹。爱沙尼亚队先声夺人, 34秒打掉了14个靶子。中国队第四个上场,葛克军手起枪响,首发命中,在一阵急促的枪声中,20个靶子全部应声落地,仅用28秒。紧接着,葛克军带领战友一口气夺得步枪对夜间目标射击,步枪运动50米跪姿射击、步抢运动立姿连发射击等几项第一。

    夜间对敌侦察比赛,在要求完成的规定侦察、获取情报任务中,必须通过一片没有道路标志的沼泽地。那片直线长度不到10公里的地区,竟有900个爱沙尼亚警察化装成农夫、过路者的“假设敌”,全部港伏在隐蔽点,封锁着所有的路口、桥梁,随时随地会突然冒出来,甚至动用坦克追赶。若被追上,便扣掉1分,每被俘虏一人次扣20分。子夜,天空骤然下起暴雨,35公斤的负重加上淋湿后的重量,使得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雄鹰”队员们围拢到一起,打开背囊,拿出地图和指南外。这时,地图已经全湿了,图上的道路和河流模糊成一片,他们只能靠指南针来判定方位。为避开“假设敌”,减少失分,葛克军带领大家专门找丛林和沼泽地绕行。树枝撕破了他们的军装,荆棘划破了他们的脸颊、胳膊,泥水、血水交织在一起。雨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路越来越难走。疲劳、饥饿、困乏、寒冷一起向他们袭来,缠绕着他们的身体,吞噬着他们的毅力,消耗着他们的体力,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天刚蒙蒙亮,一条4米深、50米宽的大河出现在他们面前,水流湍急,不远处有一座桥梁可顺利通过。葛克军机敏地意识到桥梁上一定有“假设敌”把守,贸然过桥必将导致全军覆没,当即决定涉水过河。他们把武器装备用塑料布包好,放在充气救生圈上,用绳子绕在肩膀上拉着。天气冷极了,刺骨的河水没过了他们的头顶,很快在他们的头发、眉毛上给上了霜花。“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咱们代表的是中国特种兵,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战友们互相鼓励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五星红旗升起在世界军事强国林立的赛场!

    经过3天3夜的跋涉,当葛克军和战友们衣衫槛接、浑身臭泥、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终于到达终点时,他们相视无语,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他们得知,意大利队因经受不住恶劣气候和环境的折磨,已经宣布退出比赛。英国的3个队也放弃了沼泽地和丛林,选择了走大路和桥梁,任由“假设敌”俘虏、扣分。敢于全副武装泅渡过河的只有中国队!

    这次比赛中,葛克军和他的战友们在20多个比赛项目中取得8项第一、1项第二、4项第三,中国特种部队的首次亮相即获得外国队组第一名、总排名第三的好成绩!代表我军首次获得国际侦察兵竞赛最高荣誉奖“卡列夫勇士奖”。

    来自芬兰的裁判团团长感慨地说:“是中国特种兵的韧性、拼劲和机敏的反应为‘爱尔纳·突击’竞赛创造了奇迹!”

    “雄鹰”在行动

    演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经过无人机和动力翼伞群的隐蔽渗透、侦察引导,指挥员轻点按钮,一份标有战斗编组、进攻路线、兵力部署的战斗决心图迅速生成,短短数秒传输出去。首先,“红军”战役战术导弹对“敌”机场防空阵地、警戒雷达等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十几分钟后,超低空突入的“红军”航空兵强击机群临空,使用火箭和集束炸弹轮番对“敌”机场重要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为特种突击队实施快速空阵开辟着陆场。

    “红军”大型运输机群在歼击航空兵掩护下从机场西南方向呼啸而来,数百名满睑涂了油彩、手持特种武器的“雄鹰”伞降突击队员,从千米高空迅速跳离机门。为减少留空时间,免遭敌火力杀伤,英勇的“雄鹰”特战队员全部采用延时开伞,在400米的高空开伞着陆,并在空中对敌重要目标实施猛烈火力突击,投掷发烟器材,迷盲敌人,掩护着陆。他们迈着陆、边攻击,不到3分钟时间,所有“雄鹰”特战队员全部降落到预定空投地域,采取小群多路、立体夺控、攻其要害、内打外封等战术,迅速控制跑道。

    5分钟后,又一强大的运输直升机群在武装直升机火力掩护下,采取多方向、小编队超低空飞来,泰山压顶般直逼“敌”机场中央塔台和南北指挥台。第一编队直升机群在距离地面只有5米时,数架飞机机门突然打开,一个个满脸迷彩的“雄鹰”机降特战队员捷如猿猴飞身跃下,迅速投入战斗。第二编队直升机群刚刚在定向台附近落地,只见机尾门大开,几十辆车载重机枪的高性能越野吉普车和摩托车利箭般穿出,飞速向前疾驶。曾参加过第七届国际侦察兵竞赛的于堂文、柏峰、杨志刚等优秀队员操作重机枪,把一排排火舌射向走向台守敌,3个火力点立刻变成了哑巴。

    就在这时,另一编队直升机群已采取空中悬停的方法,在定向台、机场指挥中心等高大建筑物上空十几米处迅速打开机门,数十名全副武装的“雄鹰”特战队员顺着绳索飞身滑下。只见被誉为“神勇飞侠”的特战连班长谢正侠和副班长孔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利用单环结下降的惊险动作步接破窗而入,迫使“蓝军”缴械投降。

    定向台已被特战分队占领。特战突击分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机场指挥中心、军械库、油料库等重要目标,并牢牢控制了机场主要跑道。“雄鹰”指挥员断然命令,各特种突击队采取分片扼守、卡口控道、内清外阻的战术行动,消灭逆表和残余之敌,坚决扼守机场及其附近主要设施,并立即清除障碍,抢修被损设施,恢复机场功能,保障战役主力空中输送安全着陆。

    东方泛起了灿烂的朝霞,三发绿色信号弹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是“雄鹰”特种部队向战役主力运输机群发出的着陆信号。随之震耳的轰鸣声再次在机场上空响起,“雄鹰”特战队员笑迎主力部队空运着陆……

摘自《中国青年报》
太长了!
猎豹是成都军区的,飞龙是南京军区的,这个“神鹰”是那里来得和尚阿?
怕是妓者乱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