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反对高等教育产业化-另类的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9:10:59
这片帖子本来是我写在《学费,你还要杀死多少人》里面的,但是感觉还是应该单独起一个话题,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欢迎任何形式的漫骂和发泄,因为这不解决任何问题。我之所以喜欢超大是因为这里面有理性的声音,我期望得到理性的回应。

       现在的高等教育不象过去了,不花钱还可以得到好前程,现在花了钱,还不能保证得到好前程,反差巨大。我认为教育产业化的大前提没有错,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是公立和私立大学各半,但公立大学通常较差,私立大学质量总体较好,中国高等教育必然会走这一步。现在网络上批评声音很大,但我认为从根本上否定教育产业化是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制度沿袭的就是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读书是穷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多少佳人才子戏反映的就是这个主题。学生只要考到秀才以上,考生就可以拿少量的“工资”,享受一定程度的尊重。在当时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这几乎是穷学生唯一的出路。
        中国现代自恢复高考到高校扩招之前,与过去的科举制度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但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基本上是每况愈下。我本人是在高校扩招前几年考大学的,我清楚的记得当年的一些社会怪现象,当时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还不如一个作小买卖的,大学老师的经济地位地下,教育人才流失极为严重,老师们无法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整个高等教育在一步步萎缩。“脑体倒挂“这个词现在的人们是不是都忘了?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些嚷嚷着“老师们都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学生学不着东西”的朋友们可能没有想过,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们想把精力放在教学上都不行,为什么?因为没有钱,好的老师都下海了,没有下海的也想着如何改善生活环境,诸位想想如果一个老师结婚后没有房子住,他还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么?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因为大学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各省市财政统一划拨的,所以学校就像很多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一样,内部的行政机构非常臃肿,教师教学能力的好与坏没有和教师利益挂钩,好的老师有两条出路,一是出国,二是下海(现在“下海”这个词已经没人用了)。学校评职称时更是无比黑暗,这种情况时至今日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里面还是存在的。因为僧多粥少,老师福利非常差,很多青年教师结婚后仍然住在集体宿舍,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即便是教学主力的中年教师住“筒子楼”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地下,可能是出于中国人骨子里面的“尊师重教”观念才显得不那么明显。但是明显的每届学生大学毕业时,其中能力较强的人都不会选择教育这个行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当时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导致考大学的整个链条上都充满了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二是大多数的高中学生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其实第一点不公平现象相对当时其他领域还是好多了,不说也罢,真正要命的是第二点,当时每年高中学生的大学入学率非常低,十个高中生里面有一个上大学的就不错了,这还不包括初中分流的学生。没有机会上的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艰难,真是苦不堪言,很多人都要复读几年才有机会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因为早生几年没有赶上高校扩招,他们白白耽误了几年时间。一方面国家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很多人又求学无门,即浪费了社会财富又耽误国家百年大计。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国家不多投资教育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却太幼稚。首先国家没有那么多钱拿出来投资,教育是个长期投资项目,你使劲往里面砸两年钱也见不到效果,国家税收有多少个亿?那么多人口等着张嘴吃饭,你能勒紧裤腰带照顾教育产业么?只怕教育成果还没有体现出来,经济已经不灵了,到时候大学生倒是多了,可是还是找不到工作,因为经济规模没有上去,没有就业机会!其次更关键的是,以中国当时(包括现在)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投资可以解决问题么?如果国家投资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倒闭了!你把教育当成一个宝宝养起来,最后就是个长不大的阿斗。
       中国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确有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剥夺了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堵住了自古以来穷人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平心静气的想想,这个问题只是在教育这一个领域内存在么?在社会福利、司法等其他方面这种不公平现象恐怕更厉害,更加要命。
        说到底现在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市场经济为每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了比过去更多的可选择的道路。上大学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尽管仍然是很不公平,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的进步。公平是我们的理想,但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差的远着呢,当整个国家都存在这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时,你怎么能要求教育领域内就能独善其身呢?
       大家不能凡事都和欧美发达国家比,人家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发达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发达国家经历中国目前的阶段时,同样存在着和中国现阶段同样的问题,即便是现在外国穷人家的孩子有可能上哈佛、牛津么?还是上不了,您说这公平么?国外学生如果上不起大学会想不开要自杀么?肯定不会,他肯定是先找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在圆自己的大学梦。中国人首先要接受的概念是“终身教育”,不要把大学看成生死关,从18岁成人到60岁退休,42年的人生难道就靠高考这一下么?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在城市里面,下岗工人可能是最底层的人群,这个群体里面出现上不起学自杀的现象恐怕非常少,我听过的所有相关事件无一例外都出在农村。这里面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思想观念上找。如果把全部希望都压到高等教育上,认定了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那神仙都没有办法。
       过去高等教育薄弱时,人们大声疾呼,无比愤慨;现在高等教育产业化,人们又是大声疾呼,强烈反对。那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呢?我们不能总是不停的反对吧?我们总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吧。这片帖子本来是我写在《学费,你还要杀死多少人》里面的,但是感觉还是应该单独起一个话题,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欢迎任何形式的漫骂和发泄,因为这不解决任何问题。我之所以喜欢超大是因为这里面有理性的声音,我期望得到理性的回应。

       现在的高等教育不象过去了,不花钱还可以得到好前程,现在花了钱,还不能保证得到好前程,反差巨大。我认为教育产业化的大前提没有错,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是公立和私立大学各半,但公立大学通常较差,私立大学质量总体较好,中国高等教育必然会走这一步。现在网络上批评声音很大,但我认为从根本上否定教育产业化是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制度沿袭的就是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读书是穷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多少佳人才子戏反映的就是这个主题。学生只要考到秀才以上,考生就可以拿少量的“工资”,享受一定程度的尊重。在当时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这几乎是穷学生唯一的出路。
        中国现代自恢复高考到高校扩招之前,与过去的科举制度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但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基本上是每况愈下。我本人是在高校扩招前几年考大学的,我清楚的记得当年的一些社会怪现象,当时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还不如一个作小买卖的,大学老师的经济地位地下,教育人才流失极为严重,老师们无法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整个高等教育在一步步萎缩。“脑体倒挂“这个词现在的人们是不是都忘了?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些嚷嚷着“老师们都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学生学不着东西”的朋友们可能没有想过,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们想把精力放在教学上都不行,为什么?因为没有钱,好的老师都下海了,没有下海的也想着如何改善生活环境,诸位想想如果一个老师结婚后没有房子住,他还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么?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因为大学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各省市财政统一划拨的,所以学校就像很多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一样,内部的行政机构非常臃肿,教师教学能力的好与坏没有和教师利益挂钩,好的老师有两条出路,一是出国,二是下海(现在“下海”这个词已经没人用了)。学校评职称时更是无比黑暗,这种情况时至今日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里面还是存在的。因为僧多粥少,老师福利非常差,很多青年教师结婚后仍然住在集体宿舍,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即便是教学主力的中年教师住“筒子楼”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导致教师的社会地位地下,可能是出于中国人骨子里面的“尊师重教”观念才显得不那么明显。但是明显的每届学生大学毕业时,其中能力较强的人都不会选择教育这个行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当时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导致考大学的整个链条上都充满了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二是大多数的高中学生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其实第一点不公平现象相对当时其他领域还是好多了,不说也罢,真正要命的是第二点,当时每年高中学生的大学入学率非常低,十个高中生里面有一个上大学的就不错了,这还不包括初中分流的学生。没有机会上的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艰难,真是苦不堪言,很多人都要复读几年才有机会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因为早生几年没有赶上高校扩招,他们白白耽误了几年时间。一方面国家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很多人又求学无门,即浪费了社会财富又耽误国家百年大计。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国家不多投资教育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却太幼稚。首先国家没有那么多钱拿出来投资,教育是个长期投资项目,你使劲往里面砸两年钱也见不到效果,国家税收有多少个亿?那么多人口等着张嘴吃饭,你能勒紧裤腰带照顾教育产业么?只怕教育成果还没有体现出来,经济已经不灵了,到时候大学生倒是多了,可是还是找不到工作,因为经济规模没有上去,没有就业机会!其次更关键的是,以中国当时(包括现在)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投资可以解决问题么?如果国家投资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倒闭了!你把教育当成一个宝宝养起来,最后就是个长不大的阿斗。
       中国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确有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剥夺了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堵住了自古以来穷人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平心静气的想想,这个问题只是在教育这一个领域内存在么?在社会福利、司法等其他方面这种不公平现象恐怕更厉害,更加要命。
        说到底现在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市场经济为每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了比过去更多的可选择的道路。上大学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尽管仍然是很不公平,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的进步。公平是我们的理想,但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差的远着呢,当整个国家都存在这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时,你怎么能要求教育领域内就能独善其身呢?
       大家不能凡事都和欧美发达国家比,人家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高等教育的发达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发达国家经历中国目前的阶段时,同样存在着和中国现阶段同样的问题,即便是现在外国穷人家的孩子有可能上哈佛、牛津么?还是上不了,您说这公平么?国外学生如果上不起大学会想不开要自杀么?肯定不会,他肯定是先找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在圆自己的大学梦。中国人首先要接受的概念是“终身教育”,不要把大学看成生死关,从18岁成人到60岁退休,42年的人生难道就靠高考这一下么?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在城市里面,下岗工人可能是最底层的人群,这个群体里面出现上不起学自杀的现象恐怕非常少,我听过的所有相关事件无一例外都出在农村。这里面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思想观念上找。如果把全部希望都压到高等教育上,认定了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那神仙都没有办法。
       过去高等教育薄弱时,人们大声疾呼,无比愤慨;现在高等教育产业化,人们又是大声疾呼,强烈反对。那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呢?我们不能总是不停的反对吧?我们总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吧。
另类的声音,不错、不错
以下是引用supercaptain在2003-8-29 1:37:00的发言:
过去高等教育薄弱时,人们大声疾呼,无比愤慨;现在高等教育产业化,人们又是大声疾呼,强烈反对。那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呢?我们不能总是不停的反对吧?我们总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吧。


抱怨没有用
怎么样才能全面兼顾才是面对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的初衷是好的,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表现!
无奈的是,因为其中个人素质原因以及部分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了现在的悲哀局面!
我们其实并不应该反对教育产业化,也不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加入个人感情!
因为中国如此的人口,需要被教育,需要一份工作的人太多!
其实要改变现在学校参差不齐,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建立一个公平的严格的教育监督机构!对学校的建立,教师的水平,费用收取,考核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惊醒监督和控制!这样才是教育产业化真正出路!
教育产业化起码比以前的公立学校一手遮天好多了!想想以前公立学校的乱收费,教师素质,学校建设的问题!就应该想到这是缺乏竞争的结果,现在多了竞争对手,难道不好?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条件下,才是消费者得益的时候!
教育产业化是市场需求下的产物,是符合消费者愿望的!
只要这个市场有了统一的,严格执行的标准,其规范化程度达到要求,就应该是肯定的!
P。S。教育产业化应该只涉及高中,高等教育(目前我国情况),并且希望国家教育部能真正的实现喊了无数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篇文章的论题和论据不值得一驳
不能一概而论,基础学科,军政学院,及一些重要但冷门需要政府扶持。

搞技术、应用学科需要社会参与。

但9年制的义务教育决不能打折扣,当然,私立学校也不应排斥。

开放办学,办教育,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狗屁!如果你因为没钱而放弃高等教育,你作何感想?会放这样的大臭屁?
以下是引用wuhanboy27200在2003-8-31 22:49:00的发言:
狗屁!如果你因为没钱而放弃高等教育,你作何感想?会放这样的大臭屁?

  人家估计是有钱人,或者是以此为生呢。
我或我的孩子如果因为没有钱而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确是很痛苦,但我还是有一线希望,因为我可以先去挣钱,再想办法。
但是如果因为招生名额太少,而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那我就永远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了,因为我没有“关系”。
你只知道因为没有钱而无法上大学的痛苦,但是你了解因为没有“关系”无法上大学时的痛苦么?当教育成为稀缺资源而由此带来的腐败和黑暗时,你不觉的痛苦么?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老百姓都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人口众多,经济薄弱。我不能想象推翻了产业化我们就可以实现普遍教育的理想。我的文章只是想表达这个观点。(这好像和“放臭屁”没有什么关系)
我想现在的教育制度的确是需要改革的,比如参考美国的例子,成立半数的公立大学,用来满足穷人的上学需要,这样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只不过我不知道现实中是否有可操作性?哪个学校愿意当这个“公立大学”呢?如何保障公立大学不会出现大面积腐败和教育质量滑坡呢?
如果有这样的学校,我倒是想去这样的学校当老师,只要给我基本的工资就可以。
我倒的确不是什么大学老师。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只有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去当老师。我之所以有这些观点是因为,当时我的很多朋友因为考分差了一点就没有路走了,那时候高中毕业没有上大学,就连个屁也不是。一部分没有钱又没有“关系”的复读了1~3年又考上了;有关系的最后还是进了大学校门;还有一些没有钱但是家里富裕的,花了几十万跑到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去上学了,这些钱被外国人白白的挣走了。一家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把钱都捐给外国了。
当时因为名额少而没有上学的比现在因为没有钱而没上学的人数多很多,我查了些数据,2002年全国本专科招生人数为268万左右,而1997年没有扩招前大概是100万左右,我考大学那年才几十万,如果没有高校扩招,现在招生人数也就150万上下,这每年多出来的100万学生如果不是因为扩招,早就流入社会了。
不过一查数据发现,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的确偏低。我国每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投资目前维持在3.5%的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5.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的平均水平。对于一个有尊重教育传统的国家来说,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最大的问题实际是国家投入太少。
所谓“教育产业化”理论,据某位好事之人的追根溯源,原来是美国一座著名的理工科学府将其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称谓而已,说白了,就是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绿花花的美钞,而不是现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们”鼓吹的用本该是公立的,国家的扶持的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的教育机构去TMD大赚黑心钱!!!
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用心是好的,但是论点和论据不值得一驳。
另外,没有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会把本国国民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当成一项买卖去计算得失的,有句话说的好:“十年育木,百年育人”!!!
大家就看着办吧!
教育产业化是市场需求下的产物,是符合消费者愿望的!——化钱买文凭!
[em10][em10][em10][em10][em10][em10][em10][em10]
楼上那位的话语让我想起了清朝中晚期臭名昭著的“纳捐”制度,用钱去买学位,用钱去买功名,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现在的创新就是几百年前遗留的垃圾!!!
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算是基础教育吧,至少现在在中国我觉得还不能算,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应该改革,但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靠政府张罗,我看难办。
现在说教育产业化应该是指高等教育产业化,义务教育千万不能产业化,我看现在倒真是教育全面产业化了。
该产业化的产业化,该福利化的福利化.

说发达国家,美国一般的公立大学一个学分十块钱美元的都有,哈佛之类的名校上千,因为提供的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
中国现在高等教育不该统一学费一刀切.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是否该产业化,而是坚决制止公立高校借助“教育产业化”的名义大赚黑心钱!!!国外的高校之所以学费差别巨大,那是因为公立,私立高校性质明确,自由选择。而不象是现在的中国公立高校,个个都张着血盆大口吞啮着平民的血汗钱!!!
楼上说得对,很多都是挂羊皮卖狗肉,中国的大学是国家办的吔!
国民基础教育应该到我国所标榜的9年义务教育就结束了!
你不可否认,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生存手段!这些东西对大众有利吗?(对你个人有利吧!)用其他纳税人的钱去投资你自生的建设!是不是很过分啊!再说普通高校收费也不过4000/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很重的负担!(记住:这是投资)若干年后,发展的好,这笔投资或许会成倍回报!
学校教育问题:很明显,大家没有发言权!
我知道的事情是改革后的大学招生模式是学生自己挑学校,同时学校设定一个最低要求!其中上海的规定是学校的招生计划要比考生人数富裕一些位置!
这样,只要想上学,肯定可以上!
以下是引用kelly在2003-9-2 14:06:00的发言: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是否该产业化,而是坚决制止公立高校借助“教育产业化”的名义大赚黑心钱!!!国外的高校之所以学费差别巨大,那是因为公立,私立高校性质明确,自由选择。而不象是现在的中国公立高校,个个都张着血盆大口吞啮着平民的血汗钱!!!

你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目前不可行。所谓教育产业化起码要具备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到位,产业内部要有相关配套成龙的一整套体系,产业相关外部环境要成熟。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只是为寻求发展才迈出了这第一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别说如何规范这个产业,连研究这个产业的人和组织都没有。没有了理论,大家都是盲人骑瞎马,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作才能摸索出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制来。邓小平搞经济改革时不也是这样么。慢慢的就会好起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从大乱走向大治。现在对于教育产业其实就是个天下大乱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搞的不好,就转身走回头路。要是那样我们还能干的了什么正经事?就剩下整天走来走去了。
天下大乱的时候,弱势群体肯定要更加痛苦,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古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