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16:44:23
有机这个概念貌似很新,但其实它的历史也不短——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差不多。第一个硅基太阳能电池是贝尔实验室在1954年制造出来的,它的太阳光电转化效率接近6%;而第一个有机光电转化器件是由Kearns和Calvin在1958年制备的,其主要材料为镁酞菁(MgPc)染料,染料层夹在两个功函数不同的电极之间。在那个器件上,他们观测到了200 mV的开路电压,光电转化效率低得让人都不好意思提。起步之初就高下立判哪。
此后二十多年间,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内创新不多,所有报道的器件之结构都类似于1958年版,只不过是在两个功函数不同的电极之间换用各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此类器件的原理如图1所示:有机半导体内的电子在光照下被从HOMO能级激发到LUMO能级,产生一对电子和空穴。电子被低功函数的电极提取,空穴则被来自高功函数电极的电子填充,由此在光照下形成光电流。理论上,有机半导体膜与两个不同功函数的电极接触时,会形成不同的肖特基势垒。这是光致电荷能定向传递的基础。因而此种结构的电池通常被称为“肖特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1986年,行业内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实现这个突破的是位华人,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这个时代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所采用的有机材料,主要还是具有高可见光吸收效率的有机染料。这些染料通常也被用作感光材料,这自然是柯达的强项。邓青云的器件之核心结构是由四羧基苝的一种衍生物(邓老管它叫PV)和铜酞菁(CuPc)组成的双层膜。双层膜的本质是一个异质结,邓老的思路是用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来模仿无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他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左右。虽然还是跟硅电池差得很远,但相对于以往的肖特基型电池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成功的思路,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时至今日这种双层膜异质结的结构仍然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之一。
双层膜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如图2所示。作为给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之后产生空穴-电子对,电子注入到作为受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后,空穴和电子得到分离。在这种体系中,电子给体为p型,电子受体则为n型,从而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输到两个电极上,形成光电流。与前述“肖特基型”电池相比,此种结构的特点在于引入了电荷分离的机制。与硅半导体相比,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弱得多,不同分子之间的LUMO和HOMO并不能通过组合在整个体相中形成连续的导带和价带。载流子在有机半导体中的传输,需要经由电荷在不同分子之间的“跳跃”机理来实现,宏观的表现就是其载流子迁移率要比无机半导体低得多。同时,有机小分子吸收光子而被激发时,不能像硅半导体那样在导带中产生自由电子并在价带中留下空穴。光激发的有机小分子,产生的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空穴-电子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子(Exciton)”。激子的存在时间有限,通常在毫秒量级以下,未经彻底分离的电子和空穴会复合(Recombination),释放出其吸收的能量。显然,未能分离出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激子,对光电流是没有贡献的。以故有机半导体中激子分离的效率对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有关键的影响。










有机这个概念貌似很新,但其实它的历史也不短——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历史差不多。第一个硅基太阳能电池是贝尔实验室在1954年制造出来的,它的太阳光电转化效率接近6%;而第一个有机光电转化器件是由Kearns和Calvin在1958年制备的,其主要材料为镁酞菁(MgPc)染料,染料层夹在两个功函数不同的电极之间。在那个器件上,他们观测到了200 mV的开路电压,光电转化效率低得让人都不好意思提。起步之初就高下立判哪。
此后二十多年间,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内创新不多,所有报道的器件之结构都类似于1958年版,只不过是在两个功函数不同的电极之间换用各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此类器件的原理如图1所示:有机半导体内的电子在光照下被从HOMO能级激发到LUMO能级,产生一对电子和空穴。电子被低功函数的电极提取,空穴则被来自高功函数电极的电子填充,由此在光照下形成光电流。理论上,有机半导体膜与两个不同功函数的电极接触时,会形成不同的肖特基势垒。这是光致电荷能定向传递的基础。因而此种结构的电池通常被称为“肖特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1986年,行业内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实现这个突破的是位华人,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这个时代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所采用的有机材料,主要还是具有高可见光吸收效率的有机染料。这些染料通常也被用作感光材料,这自然是柯达的强项。邓青云的器件之核心结构是由四羧基苝的一种衍生物(邓老管它叫PV)和铜酞菁(CuPc)组成的双层膜。双层膜的本质是一个异质结,邓老的思路是用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来模仿无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他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左右。虽然还是跟硅电池差得很远,但相对于以往的肖特基型电池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成功的思路,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时至今日这种双层膜异质结的结构仍然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之一。
双层膜异质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如图2所示。作为给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之后产生空穴-电子对,电子注入到作为受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后,空穴和电子得到分离。在这种体系中,电子给体为p型,电子受体则为n型,从而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输到两个电极上,形成光电流。与前述“肖特基型”电池相比,此种结构的特点在于引入了电荷分离的机制。与硅半导体相比,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弱得多,不同分子之间的LUMO和HOMO并不能通过组合在整个体相中形成连续的导带和价带。载流子在有机半导体中的传输,需要经由电荷在不同分子之间的“跳跃”机理来实现,宏观的表现就是其载流子迁移率要比无机半导体低得多。同时,有机小分子吸收光子而被激发时,不能像硅半导体那样在导带中产生自由电子并在价带中留下空穴。光激发的有机小分子,产生的是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空穴-电子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子(Exciton)”。激子的存在时间有限,通常在毫秒量级以下,未经彻底分离的电子和空穴会复合(Recombination),释放出其吸收的能量。显然,未能分离出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激子,对光电流是没有贡献的。以故有机半导体中激子分离的效率对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有关键的影响。


1.jpg (21.4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8 19:10 上传




2.jpg (17.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8 19:10 上传






2016-8-28 19:11 上传

2016-8-28 19:12 上传





已知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平均能量密度为1376W/平方米,假设能量转化率已达到为30%。城市每个三口之家每天的平均用电量为3kw·h,平均太阳光照时间4h,则只需不足2 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即可为之提供充足的电力。另一方面,家庭电路最大熔断电流一般在20A 左右,最大瞬时功率4400W。达到此瞬时功率只需10 平方米左右的太阳能电池板即可。
工厂、学校的等大型耗电场所则依靠水利、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途径获得电力。这种多层次的供电体系既可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也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由上述计算我们也以大致看出,太阳能电池只能作为辅助能源,而不能作为主要能源使用。因为太阳能虽然总量很大,但受场地及成本等因素限制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功率,难以满足高耗电场所的电力需求,而且太阳能受天气情况等因素影响较大,并不十分稳定,所以利用它做主要能源是不现实的
靠!好专业!要收藏起来好好学习!

谢谢分享!
larry0211 发表于 2016-8-28 22:42
靠!好专业!要收藏起来好好学习!

谢谢分享!
这么对照一下 中国科学家的突破  那简直是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