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华人的遭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31: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东南亚各国的排华事件一直此伏彼起,柬埔寨华人在波尔布特集团统治下的遭遇却鲜为人知。



  
  柬埔寨古称扶南、真腊或吴哥,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中国南宋时期就有从事海上贸易的华商在此居留,称“唐人”或“新唐人”。


  
  根据法国殖民当局1921年的人口调查,在1890年时,柬华侨人口有13万。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后期和二战后初期,出现过中国人移居柬埔寨的三次高潮;特别是在战后的1946~1949年期间,华人由30万猛增到42万,占全柬574万人口的7.4%;1975年红色高棉领导柬埔寨民族解放军,建立民主柬埔寨国前夕,则达60万之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民主柬埔寨政权(1975~1979年)的短暂统治后,华人人口数量却大幅下降到30万左右。



  
  柬埔寨华人在当地社会中担当的角色,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尽管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看,占全国人口极少部分的华人大多处于剥削者的地位,但受柬埔寨国民虔诚的佛教信仰和华人儒家文化的调和,阶级矛盾未达到激烈冲突的程度。不幸的是红色高棉在对柬埔寨社会进行分析并制定政策时,普遍拥有商人身份的华人被红色高棉划入“资产阶级”阵营,从而使其面临着比高棉民族更为严峻的阶级斗争的压力。红色高棉政权普遍宣传“华侨都是资产阶级,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贡布、波萝勉、柴桢、磅湛等省还发生过逮捕从城市来的华人或生长在农村的进步侨胞及华侨教师的“红色恐怖”,许多人被处以死刑或苦刑。



  
  1974年4月28日,便发生了著名的“桔井事件”:大批从前线回来的柬红色高棉军队开进桔井市中心,把轻重机枪摆在街上,对准华人的住宅,限令全市华人立即到农村种田,并拘捕了罪名是煽动华人回国的嫌疑分子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受了苦刑,有的甚至被折磨死。


  
  1975年4月17日,以柬埔寨民族解放军占领金边市为标志,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直到1979年1月7日金边被侵柬越军攻占时止,在红色高棉(柬共)执政的三年零八个月中,柬埔寨人民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空前劫难,而华人社会更是首当其冲。城市居民遭到大驱逐、大掠夺、大迫害,红色高棉接管城市、夺取政权后做出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立即强行将城市居民全部“疏散”到农村去。这项措施因其涉及人口之广、破坏之烈,而成为波尔布特集团暴政的正式开场。



  
  被“疏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二百万金边市民和难民,其中有华人约40余万人。4月17日,身着黑衣的红色高棉军队(俗称“乌衫兵”)进入金边,受到市民包括华人的热烈欢迎,人们载歌载舞、奉茶送饭,庆祝和平的到来。可是不久,军队便以“美国飞机要来轰炸”为借口,通过广播喇叭要求人们立即疏散到农村去躲避三两天,并派了一些军车帮助市民搬家。到了次日,因人们心怀疑虑,响应者寥寥,军队便全城鸣枪,用武力威逼市民按指定路线立即撤出城里;一周后,全城数百万人悉数撤走,金边变成了一座空城。


  
  在撤出金边的过程中,演出了无数人间惨剧,有的家庭因等外出未归的亲人,便遭杀害;有的合家不愿离城而躲在房内,竟遭炮击;正在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只因延误了撤离时间,也死于枪口之下。因出城匆忙,所带食品、行囊不多,百万市民在炎炎烈日下颠沛流离,忍饥受累,被驱往遥远未知的他乡,许多人染病倒毙途中。平日不干重体力活的华侨商人和家庭主妇(尤其是缠过小脚的老妇人),更经受不住旅途的折磨,死亡比例更大。
  



  这次“疏散”行动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疲惫不堪的金边市民才先后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被指定在偏僻闭塞的乡村中或荒芜人烟的深山密林里安家落户,开始农垦生活。但是,他们缺乏起码的工具去搭建赖以寄身的茅栅,“安卡”(柬语“组织上”之意)分配的口粮又严重不足,加之医药奇缺,结果许多人又死于霍乱、水土不服和疟疾。
  
  除金边外,马德望、磅湛、贡布、柴桢、实居、菩萨、磅清扬、茶胶、磅同、磅逊等其它大、中、小城市的居民,也被迫向农村和深山密林地区迁移。如靠近泰国边境的马德望省珠山市,解放后不到几天,全体市民就被勒令退出城去;因市民大多数都不愿走,红色高棉军队便规定出最后期限,届时如不退出即行枪决,且出城之后不准返回。


  
  红色高棉军队每接管一座城镇,就立即破坏当地的市场。他们或宣布大减价,把物价削减90%以上,或直接捣毁所有的零售摊店,并且很快就将货币取消。城市商人几乎均为华人,遭此掠夺与打击,顿时便陷入一无所有的境地。(摘自《炎黄春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东南亚各国的排华事件一直此伏彼起,柬埔寨华人在波尔布特集团统治下的遭遇却鲜为人知。



  
  柬埔寨古称扶南、真腊或吴哥,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中国南宋时期就有从事海上贸易的华商在此居留,称“唐人”或“新唐人”。


  
  根据法国殖民当局1921年的人口调查,在1890年时,柬华侨人口有13万。本世纪20年代、30年代后期和二战后初期,出现过中国人移居柬埔寨的三次高潮;特别是在战后的1946~1949年期间,华人由30万猛增到42万,占全柬574万人口的7.4%;1975年红色高棉领导柬埔寨民族解放军,建立民主柬埔寨国前夕,则达60万之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民主柬埔寨政权(1975~1979年)的短暂统治后,华人人口数量却大幅下降到30万左右。



  
  柬埔寨华人在当地社会中担当的角色,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尽管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看,占全国人口极少部分的华人大多处于剥削者的地位,但受柬埔寨国民虔诚的佛教信仰和华人儒家文化的调和,阶级矛盾未达到激烈冲突的程度。不幸的是红色高棉在对柬埔寨社会进行分析并制定政策时,普遍拥有商人身份的华人被红色高棉划入“资产阶级”阵营,从而使其面临着比高棉民族更为严峻的阶级斗争的压力。红色高棉政权普遍宣传“华侨都是资产阶级,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贡布、波萝勉、柴桢、磅湛等省还发生过逮捕从城市来的华人或生长在农村的进步侨胞及华侨教师的“红色恐怖”,许多人被处以死刑或苦刑。



  
  1974年4月28日,便发生了著名的“桔井事件”:大批从前线回来的柬红色高棉军队开进桔井市中心,把轻重机枪摆在街上,对准华人的住宅,限令全市华人立即到农村种田,并拘捕了罪名是煽动华人回国的嫌疑分子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受了苦刑,有的甚至被折磨死。


  
  1975年4月17日,以柬埔寨民族解放军占领金边市为标志,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直到1979年1月7日金边被侵柬越军攻占时止,在红色高棉(柬共)执政的三年零八个月中,柬埔寨人民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空前劫难,而华人社会更是首当其冲。城市居民遭到大驱逐、大掠夺、大迫害,红色高棉接管城市、夺取政权后做出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立即强行将城市居民全部“疏散”到农村去。这项措施因其涉及人口之广、破坏之烈,而成为波尔布特集团暴政的正式开场。



  
  被“疏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二百万金边市民和难民,其中有华人约40余万人。4月17日,身着黑衣的红色高棉军队(俗称“乌衫兵”)进入金边,受到市民包括华人的热烈欢迎,人们载歌载舞、奉茶送饭,庆祝和平的到来。可是不久,军队便以“美国飞机要来轰炸”为借口,通过广播喇叭要求人们立即疏散到农村去躲避三两天,并派了一些军车帮助市民搬家。到了次日,因人们心怀疑虑,响应者寥寥,军队便全城鸣枪,用武力威逼市民按指定路线立即撤出城里;一周后,全城数百万人悉数撤走,金边变成了一座空城。


  
  在撤出金边的过程中,演出了无数人间惨剧,有的家庭因等外出未归的亲人,便遭杀害;有的合家不愿离城而躲在房内,竟遭炮击;正在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只因延误了撤离时间,也死于枪口之下。因出城匆忙,所带食品、行囊不多,百万市民在炎炎烈日下颠沛流离,忍饥受累,被驱往遥远未知的他乡,许多人染病倒毙途中。平日不干重体力活的华侨商人和家庭主妇(尤其是缠过小脚的老妇人),更经受不住旅途的折磨,死亡比例更大。
  



  这次“疏散”行动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疲惫不堪的金边市民才先后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被指定在偏僻闭塞的乡村中或荒芜人烟的深山密林里安家落户,开始农垦生活。但是,他们缺乏起码的工具去搭建赖以寄身的茅栅,“安卡”(柬语“组织上”之意)分配的口粮又严重不足,加之医药奇缺,结果许多人又死于霍乱、水土不服和疟疾。
  
  除金边外,马德望、磅湛、贡布、柴桢、实居、菩萨、磅清扬、茶胶、磅同、磅逊等其它大、中、小城市的居民,也被迫向农村和深山密林地区迁移。如靠近泰国边境的马德望省珠山市,解放后不到几天,全体市民就被勒令退出城去;因市民大多数都不愿走,红色高棉军队便规定出最后期限,届时如不退出即行枪决,且出城之后不准返回。


  
  红色高棉军队每接管一座城镇,就立即破坏当地的市场。他们或宣布大减价,把物价削减90%以上,或直接捣毁所有的零售摊店,并且很快就将货币取消。城市商人几乎均为华人,遭此掠夺与打击,顿时便陷入一无所有的境地。(摘自《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