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AD在韩国部署X波段雷达,反导与真假目标区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00:54
THAAD未来将部署到韩国的事情,如今已经进入到“第二只鞋落地”的状态。相信各位应该已经读了足够的材料,对这次争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下面的讨论大概可以当成“扩展阅读”。






本次“THAAD部署在韩国”,一般容易跟“美国小布什时期在欧洲部署地基GBI重型拦截弹”、甚至是“奥巴马时期EPAA新计划在欧洲部署陆基SM-3”相比较,认为中国面临的与俄罗斯面临的是某种类似的“反导威胁”。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得知,关于“欧洲反导威胁俄”的主要关切是在拦截弹/拦截弹速度这个问题上,而对THAAD的指责多集中于其X波段雷达上————如果今天还有人说THAAD拦截弹是能拦截中国ICBM的,则属于没做好功课。而认为"THAAD的威胁在于雷达"的一批人,实质上是在说一个新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能够影响战略核平衡,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这个新的新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一开始被认为能“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

韩国的TPY-2雷达可以看到中国战略导弹的主动段和主动段结束后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导弹释放较轻的诱饵时速度改变量很小,而释放较重的弹头将引起较大的速度改变。如果韩国雷达可以看到诱饵释放过程,那么美国反导系统就可以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但是这个诱饵识别问题在60年代已经被考虑过,也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分导母舱MIRV Bus。分导母舱最初的诞生理由之一就是要去研究一种装置,弥补诱饵与真弹头的落点不同,防止轻易被防御方区分开来。(当然在打击核军事力量counterforce的方案中“来袭弹头落点预测Impact Point Prediction”仍然可能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手段,毕竟在counterforce要求下某一些落点、某一些到达次序的弹头,不管真假,都不需要拦截了)


但是这里针对THAAD雷达的是“基于动量的区分观测”,下面的阅读材料希望能讲明: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虚幻的,因为有了分导母舱bus,而分导母舱的诱饵释放运动是很复杂的,英国北极星A3的突防装置载具Chevaline,虽然说不是MIRV多弹头分导,但是已经使用了复杂的机动,来在长达上百公里的空间里投放诱饵:




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虚幻的,那什么才是比较真实的?
fas.org/spp/military/asbmidcourse.pdf
(下面取自:冷战末年,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对于中段反导区分真假目标的报告)




基于各种互相作用而导致的微动(micro-)motion:




除非进攻方投入大量的资源与精力,去将诱饵的质量分布与真弹头匹配、去研发先进的诱饵释放机制、去避开/补偿母舱推进器废气带来的运动,诱饵与真弹头的角运动将会不同。因为诱饵的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其角运动的分布更散、更多样。这种角运动差异将会足够大,以至于可以在光学信号上形成差异,而其雷达信号上的差异,将会成为很有用的区分判据。这种真假弹头区分方法的问题是,如果仅观测当前能监视到的苏联导弹试飞靶场,需要几年才能可靠稳定地掌握其细节与规律。这种区分方法的有效性也将与进攻方将真假弹头角运动调整成一致的努力有关、与进攻方抑制微扰的努力有关、与进攻方(通过逆向模拟anti-simulation)将真弹头加上随机的角运动的努力有关。



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


中段反导的真假弹头区分问题中,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一直就是重点:每个轻诱饵重量为真弹头的2%-5%,与真弹头有一样的外形、表面光学特性、表面热特性、表面雷达特性;轻诱饵的动力学特性(自旋率、指向、锥角coning angle、进动率precession rate、振幅amplitude )也与真弹头一致。在诱饵释放的每一个母舱停靠点,可以以下两种方式释放多达十枚轻诱饵,一是刚性轻诱饵(以“冰淇淋甜筒脆壳”一个套一个的方式存储),二是充气式轻诱饵(放置在一个个小容器中,依次投放并充气膨胀,形成仿真式轻诱饵)。在最理想状态下,它们将无法与真弹头区分开来,而且数量足够多,无法被全部拦截。但是,能否实现这个最理想状态,目前仍有争论。必须要对真弹头进行相当彻底的隔热处理,来隐蔽真弹头的热信号,这是不容易的。而且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各种不慎引入的微动,如刚性轻诱饵释放后被分导母舱推进器释放的废气喷到,导致微动;或是充气式轻诱饵膨胀时,自行引入的微动。





实验室验证与太空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些微动可能产生出用于真假目标区分的特征,虽然说如果安装小型姿态控制装置( attitude rate reducers),可以减少微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目前还没有开始拨款用于建造一个缩尺版本的苏联分导母舱,并将其试飞,我们需要这个项目,加上其他相关试验,才能迈出获得所需工程数据的第一步。


有建议是要在分导母舱安装一个长套筒,这样可以避免轻诱饵被母舱推进器的废气喷到,目前我们认为这不是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需要面对的威胁。而另一个建议是在诱饵释放过程中,关闭母舱推进器,先做姿态旋转,把喷口对准另一方向,再重新点火。美国的母舱分导经验显示,这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会导致母舱分导总时间延长,可能会将弹头与母舱暴露在天基拦截器SBI的打击之下。最后一点很重要,有些反制措施/突防措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却给进攻方的其他效能带来很负面的结果。





如果看美国的报告觉得不是很清楚,下面引用一篇中文文献:
www.docin.com/p-1391661416.html







“微动”也许将是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的主要真假目标区分观测判据,但是我们需要一系列飞行试验来验证它们。真假目标区分项目将包括制造一部仿苏式样的小尺寸分导母舱,用以验证我们对母舱释放诱饵特性、母舱废气导致微动及其抑制方法的工程学认识。




分导母舱带来的微动——或是轻诱饵充气膨胀带来的微动——也许将成为一个特别有用的真假目标区分观测判据。通过飞行试验来观测这些微动,很有必要,同时也需要观测通过主动姿态控制装置来抑制微动的尝试。制造一部仿苏式样的小尺寸分导母舱,并且将其发射升空,可以用于验证我们对“母舱释放诱饵特性”、“诱饵通过母舱废气后的运动学特性”的工程学认识。





小总结一下:


因为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容易实现的,所以一旦加入分导母舱,这种区分将不得不转化为更复杂的“微动/微扰”区分。分导母舱bus本身在中国洲际弹道导弹中的引入,有一部分理由就可能是为了杜绝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实现诱饵投放的逼真性、复杂性与精确性(另一部分理由可能是增加可投送弹头数量、另一部分理由可能是提高弹头精度)。而一旦不能简单地“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又应该如何去通过“微动/微扰”区分真假目标呢?



答案是观测。



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的众多悖论之一,就是我们研发与部署的决策将不得不基于:本系统将有能力应对从没有观测过的苏联突防手段?我们能说服自己吗?根据已有信息,苏联弹道导弹上并没有实战部署任何突防装置,而且我们的观测表明,他们与突防有关的飞行试验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美国工程界的共识是,苏联的技术水平将有能力部署某种形式的突防工具。







苏联分导母舱bus本身并不是中段反导的威胁之一,但是苏联分导母舱对我们了解苏联导弹威胁与其威胁潜力十分重要。苏联突防装置与诱饵的真实性有一部分直接植根于该国分导母舱的特性,特别是母舱推力水平(也就是释放多弹头、诱饵的时候推进器废气的影响大小)、母舱回稳时间、母舱控制水平、母舱容量/间距、母舱闲置投送能力。我们目前基本没有观测数据,仅有两次苏联弹道导弹采取“在飞行晚期才释放多弹头”的策略,我们才得以通过Cobra Dane


因为缺乏好的观测平台与观测地点,我们对苏联分导母舱的情况掌握很少,也缺乏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飞行试验信息,我们认为苏联突防装置的初期试飞将会是在这些内陆试验场进行(也许它们已经开始了)。这种情报空白将会影响到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因为我们的“苏联对应威胁”设计将不得不依赖我们自己的技术估算,而不是实测数据,这会导致过高或是过低的工程设计结果。



有一些方案,可以提高我们观测苏联分导母舱行为、观测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能力,虽然说这些方案很昂贵,但是必须要推进。因为它们需要三年到四年才能完成,要支持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的设计,必须要尽快启动。




情报收集: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观测与测量系统、观测地点,以便对飞行中的苏联分导母舱、诱饵释放过程进行观测,也必须要观测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情况————因为苏联突防装置的试飞估计将会在那些内陆试验场展开。




所以,简单地“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这种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途径,随着分导母舱bus(或者叫PBV,post-boost vehicle)的部署而失效,如果再想通过运动学特性来区分真假目标,就需要依赖“微动/微扰”,而这是需要对分导母舱实际飞行、母舱实际释放诱饵过程的多次观测来积累数据的。而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并不适用于这个目的。


面对“看几眼才知道答案”的困境,如果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依赖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是根本无法成功的,以为它第一次看到来袭的ICBM或是SLBM,将很可能直接是它的最后一次针对ICBM的观测


美国必须要能在能观测到中国内陆导弹试验场的地方或情报平台上,多次反复积累数据,然后总结出一套用于通过雷达观测+微动来区分真假目标的模型,然后把这套模型与算法运用在“第一次看到来袭的ICBM或是SLBM的THAAD用X波段雷达”上,才能实现比较有效的区分。


仅凭借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将仅能收集到一次母舱分导的数据,而这一次数据就将是它用于区分真假弹头的唯一机会。这明显是不可行的。(如果它能生存下来的话。)具体一点来说,如果从山西的太原导弹与太空中心向酒泉试射ICBM,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看不到母舱分导与弹头再入;如是从酒泉向东部沿海试射SLBM,则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仅能看到弹头再入,而这一直是美国装置在船上的弹头再入测量雷达/情报船能做到的;并不是什么新能力。


至于“能观测到中国内陆导弹试验场的地方或情报平台”、“美国观测中国母舱分导的能力”是什么?可能是一些卫星上的红外载荷,但是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精细的雷达数据————这就让THAAD用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微动的光学/红外特征可能可被某些美国的秘密情报手段(比如说卫星)收集到,它们将被运用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红外传感器上,而不是韩国的X波段雷达上;X波段雷达需要的高精度雷达特征,特别是跟中段飞行中母舱分导有关的雷达特征,很可能是无法提前收集的,这是由于大功率雷达本身很不适合用做秘密情报收集平台的特性决定的————除非美国能在某些离中国腹地很近的地方部署一台大型的X波段雷达,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这又进一步减低了THAAD用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作为一个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的作用。






当然,有潜在敌国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部署在周边,总不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不过我判定的话,THAAD于2013年4月部署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也许才更应该关注。

例如说,英国从美国引进的突防套装,就因为考虑到美军试飞时可能被苏联雷达情报收集船照射过,采集了信号特征,所以英国不得不自行在其基础上进行大量改进。

当然,如果使用突防装置使用的好,甚至连多弹头数量本身都可以隐蔽住(这应该是箔条的功劳)。





最后谈一些概念性的东西:



1,我们一般不能把“战略稳定性”这个概念运用在常规武器/常规弹道导弹的打击中。这是由于常规作战中普遍存在“制胜”、“实战”、“先发制人”概念所导致的。也就是说:由于我们本身也在追求常规层面的先发制人与决战决胜,敌人在常规层面进行部署与升级,实质会变成无可厚非的/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其部署的是防御性兵器。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着对韩国、驻韩美军的常规弹道导弹打击方案,那对方针对性地部署进攻性/防御性手段,也必须是要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常规军控、常规裁军的原因。




2,韩国在反导方面一直是采取极其克制的态度,一是因为DPRK威胁的特性,二是因为韩国多次特意避免加入美国亚太反导体系(包括THAAD部署),这与日本很不同。但是,韩国对进攻性武器、特别是进攻性弹道导弹的追求很强,这也与日本不同。



3,所有部署在美国本土外的反导系统,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们可以被“非洲际手段”摧毁;例如鱼雷就可以摧毁反导驱逐舰,而短程导弹甚至是多管火箭炮就可以摧毁前沿部署的战区反导阵地。这使得它们的生存力变成一个与“反导效能”独立的考量,也就是说它们的威胁并没有这么大。


4,THAAD部署在韩国,仅从吴日强老师的学术论文来看都至少有2-3年的预警时间,这是足够长的。



5,有多少中国的战略武器采购决策会是因为THAAD部署在韩国而调整?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威胁的有限性,


6,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谴责反导的人们往往要同时说“反导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我们很轻易就能抵消反导的效果”,这两者从(威慑)理论上看是自相矛盾的,需要引入其他因素,比如说经济压力、同盟政治,才能解释。


THAAD未来将部署到韩国的事情,如今已经进入到“第二只鞋落地”的状态。相信各位应该已经读了足够的材料,对这次争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下面的讨论大概可以当成“扩展阅读”。






本次“THAAD部署在韩国”,一般容易跟“美国小布什时期在欧洲部署地基GBI重型拦截弹”、甚至是“奥巴马时期EPAA新计划在欧洲部署陆基SM-3”相比较,认为中国面临的与俄罗斯面临的是某种类似的“反导威胁”。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得知,关于“欧洲反导威胁俄”的主要关切是在拦截弹/拦截弹速度这个问题上,而对THAAD的指责多集中于其X波段雷达上————如果今天还有人说THAAD拦截弹是能拦截中国ICBM的,则属于没做好功课。而认为"THAAD的威胁在于雷达"的一批人,实质上是在说一个新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能够影响战略核平衡,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这个新的新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一开始被认为能“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

韩国的TPY-2雷达可以看到中国战略导弹的主动段和主动段结束后释放弹头和诱饵的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导弹释放较轻的诱饵时速度改变量很小,而释放较重的弹头将引起较大的速度改变。如果韩国雷达可以看到诱饵释放过程,那么美国反导系统就可以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但是这个诱饵识别问题在60年代已经被考虑过,也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分导母舱MIRV Bus。分导母舱最初的诞生理由之一就是要去研究一种装置,弥补诱饵与真弹头的落点不同,防止轻易被防御方区分开来。(当然在打击核军事力量counterforce的方案中“来袭弹头落点预测Impact Point Prediction”仍然可能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手段,毕竟在counterforce要求下某一些落点、某一些到达次序的弹头,不管真假,都不需要拦截了)


但是这里针对THAAD雷达的是“基于动量的区分观测”,下面的阅读材料希望能讲明: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虚幻的,因为有了分导母舱bus,而分导母舱的诱饵释放运动是很复杂的,英国北极星A3的突防装置载具Chevaline,虽然说不是MIRV多弹头分导,但是已经使用了复杂的机动,来在长达上百公里的空间里投放诱饵:

Chevaline_deployment_sequence-mod1.png (153.2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7:58 上传





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虚幻的,那什么才是比较真实的?
fas.org/spp/military/asbmidcourse.pdf
(下面取自:冷战末年,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对于中段反导区分真假目标的报告)




基于各种互相作用而导致的微动(micro-)motion:


MOTION1.jpg (239.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7:59 上传



除非进攻方投入大量的资源与精力,去将诱饵的质量分布与真弹头匹配、去研发先进的诱饵释放机制、去避开/补偿母舱推进器废气带来的运动,诱饵与真弹头的角运动将会不同。因为诱饵的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其角运动的分布更散、更多样。这种角运动差异将会足够大,以至于可以在光学信号上形成差异,而其雷达信号上的差异,将会成为很有用的区分判据。这种真假弹头区分方法的问题是,如果仅观测当前能监视到的苏联导弹试飞靶场,需要几年才能可靠稳定地掌握其细节与规律。这种区分方法的有效性也将与进攻方将真假弹头角运动调整成一致的努力有关、与进攻方抑制微扰的努力有关、与进攻方(通过逆向模拟anti-simulation)将真弹头加上随机的角运动的努力有关。


LRD1.jpg (264.5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0 上传


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


中段反导的真假弹头区分问题中,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一直就是重点:每个轻诱饵重量为真弹头的2%-5%,与真弹头有一样的外形、表面光学特性、表面热特性、表面雷达特性;轻诱饵的动力学特性(自旋率、指向、锥角coning angle、进动率precession rate、振幅amplitude )也与真弹头一致。在诱饵释放的每一个母舱停靠点,可以以下两种方式释放多达十枚轻诱饵,一是刚性轻诱饵(以“冰淇淋甜筒脆壳”一个套一个的方式存储),二是充气式轻诱饵(放置在一个个小容器中,依次投放并充气膨胀,形成仿真式轻诱饵)。在最理想状态下,它们将无法与真弹头区分开来,而且数量足够多,无法被全部拦截。但是,能否实现这个最理想状态,目前仍有争论。必须要对真弹头进行相当彻底的隔热处理,来隐蔽真弹头的热信号,这是不容易的。而且仿真式轻诱饵Light Replica Decoys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各种不慎引入的微动,如刚性轻诱饵释放后被分导母舱推进器释放的废气喷到,导致微动;或是充气式轻诱饵膨胀时,自行引入的微动。



LRD2.jpg (255.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0 上传



实验室验证与太空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些微动可能产生出用于真假目标区分的特征,虽然说如果安装小型姿态控制装置( attitude rate reducers),可以减少微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目前还没有开始拨款用于建造一个缩尺版本的苏联分导母舱,并将其试飞,我们需要这个项目,加上其他相关试验,才能迈出获得所需工程数据的第一步。


有建议是要在分导母舱安装一个长套筒,这样可以避免轻诱饵被母舱推进器的废气喷到,目前我们认为这不是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需要面对的威胁。而另一个建议是在诱饵释放过程中,关闭母舱推进器,先做姿态旋转,把喷口对准另一方向,再重新点火。美国的母舱分导经验显示,这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会导致母舱分导总时间延长,可能会将弹头与母舱暴露在天基拦截器SBI的打击之下。最后一点很重要,有些反制措施/突防措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却给进攻方的其他效能带来很负面的结果。





如果看美国的报告觉得不是很清楚,下面引用一篇中文文献:
www.docin.com/p-1391661416.html

DECOY1.jpg (221.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2 上传



DECOY2.jpg (56.0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2 上传


DECOY3.jpg (239.2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2 上传



BUS1.jpg (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3 上传



“微动”也许将是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的主要真假目标区分观测判据,但是我们需要一系列飞行试验来验证它们。真假目标区分项目将包括制造一部仿苏式样的小尺寸分导母舱,用以验证我们对母舱释放诱饵特性、母舱废气导致微动及其抑制方法的工程学认识。


BUS2.jpg (98.7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4 上传



分导母舱带来的微动——或是轻诱饵充气膨胀带来的微动——也许将成为一个特别有用的真假目标区分观测判据。通过飞行试验来观测这些微动,很有必要,同时也需要观测通过主动姿态控制装置来抑制微动的尝试。制造一部仿苏式样的小尺寸分导母舱,并且将其发射升空,可以用于验证我们对“母舱释放诱饵特性”、“诱饵通过母舱废气后的运动学特性”的工程学认识。





小总结一下:


因为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是很容易实现的,所以一旦加入分导母舱,这种区分将不得不转化为更复杂的“微动/微扰”区分。分导母舱bus本身在中国洲际弹道导弹中的引入,有一部分理由就可能是为了杜绝基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动量区分,实现诱饵投放的逼真性、复杂性与精确性(另一部分理由可能是增加可投送弹头数量、另一部分理由可能是提高弹头精度)。而一旦不能简单地“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又应该如何去通过“微动/微扰”区分真假目标呢?



答案是观测。

SOV1.jpg (136.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5 上传



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的众多悖论之一,就是我们研发与部署的决策将不得不基于:本系统将有能力应对从没有观测过的苏联突防手段?我们能说服自己吗?根据已有信息,苏联弹道导弹上并没有实战部署任何突防装置,而且我们的观测表明,他们与突防有关的飞行试验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美国工程界的共识是,苏联的技术水平将有能力部署某种形式的突防工具。




SOV2.jpg (31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5 上传




苏联分导母舱bus本身并不是中段反导的威胁之一,但是苏联分导母舱对我们了解苏联导弹威胁与其威胁潜力十分重要。苏联突防装置与诱饵的真实性有一部分直接植根于该国分导母舱的特性,特别是母舱推力水平(也就是释放多弹头、诱饵的时候推进器废气的影响大小)、母舱回稳时间、母舱控制水平、母舱容量/间距、母舱闲置投送能力。我们目前基本没有观测数据,仅有两次苏联弹道导弹采取“在飞行晚期才释放多弹头”的策略,我们才得以通过Cobra Dane


因为缺乏好的观测平台与观测地点,我们对苏联分导母舱的情况掌握很少,也缺乏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飞行试验信息,我们认为苏联突防装置的初期试飞将会是在这些内陆试验场进行(也许它们已经开始了)。这种情报空白将会影响到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因为我们的“苏联对应威胁”设计将不得不依赖我们自己的技术估算,而不是实测数据,这会导致过高或是过低的工程设计结果。



有一些方案,可以提高我们观测苏联分导母舱行为、观测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能力,虽然说这些方案很昂贵,但是必须要推进。因为它们需要三年到四年才能完成,要支持战略防御倡议SDI第一期工程的设计,必须要尽快启动。


SOV3.jpg (67.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6 上传



情报收集: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观测与测量系统、观测地点,以便对飞行中的苏联分导母舱、诱饵释放过程进行观测,也必须要观测苏联内陆导弹试验场的情况————因为苏联突防装置的试飞估计将会在那些内陆试验场展开。




所以,简单地“根据导弹速度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这种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途径,随着分导母舱bus(或者叫PBV,post-boost vehicle)的部署而失效,如果再想通过运动学特性来区分真假目标,就需要依赖“微动/微扰”,而这是需要对分导母舱实际飞行、母舱实际释放诱饵过程的多次观测来积累数据的。而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并不适用于这个目的。


面对“看几眼才知道答案”的困境,如果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依赖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是根本无法成功的,以为它第一次看到来袭的ICBM或是SLBM,将很可能直接是它的最后一次针对ICBM的观测


美国必须要能在能观测到中国内陆导弹试验场的地方或情报平台上,多次反复积累数据,然后总结出一套用于通过雷达观测+微动来区分真假目标的模型,然后把这套模型与算法运用在“第一次看到来袭的ICBM或是SLBM的THAAD用X波段雷达”上,才能实现比较有效的区分。


仅凭借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将仅能收集到一次母舱分导的数据,而这一次数据就将是它用于区分真假弹头的唯一机会。这明显是不可行的。(如果它能生存下来的话。)具体一点来说,如果从山西的太原导弹与太空中心向酒泉试射ICBM,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看不到母舱分导与弹头再入;如是从酒泉向东部沿海试射SLBM,则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仅能看到弹头再入,而这一直是美国装置在船上的弹头再入测量雷达/情报船能做到的;并不是什么新能力。


至于“能观测到中国内陆导弹试验场的地方或情报平台”、“美国观测中国母舱分导的能力”是什么?可能是一些卫星上的红外载荷,但是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精细的雷达数据————这就让THAAD用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微动的光学/红外特征可能可被某些美国的秘密情报手段(比如说卫星)收集到,它们将被运用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红外传感器上,而不是韩国的X波段雷达上;X波段雷达需要的高精度雷达特征,特别是跟中段飞行中母舱分导有关的雷达特征,很可能是无法提前收集的,这是由于大功率雷达本身很不适合用做秘密情报收集平台的特性决定的————除非美国能在某些离中国腹地很近的地方部署一台大型的X波段雷达,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这又进一步减低了THAAD用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作为一个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的作用。






当然,有潜在敌国的技术情报搜集器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llector部署在周边,总不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不过我判定的话,THAAD于2013年4月部署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也许才更应该关注。

例如说,英国从美国引进的突防套装,就因为考虑到美军试飞时可能被苏联雷达情报收集船照射过,采集了信号特征,所以英国不得不自行在其基础上进行大量改进。

7a1eae4egw1dzi5hevb2qj.jpg (42.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7 上传


当然,如果使用突防装置使用的好,甚至连多弹头数量本身都可以隐蔽住(这应该是箔条的功劳)。

7a1eae4egw1dtehlc1ergj.jpg (48.7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26 18:07 上传






最后谈一些概念性的东西:



1,我们一般不能把“战略稳定性”这个概念运用在常规武器/常规弹道导弹的打击中。这是由于常规作战中普遍存在“制胜”、“实战”、“先发制人”概念所导致的。也就是说:由于我们本身也在追求常规层面的先发制人与决战决胜,敌人在常规层面进行部署与升级,实质会变成无可厚非的/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其部署的是防御性兵器。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着对韩国、驻韩美军的常规弹道导弹打击方案,那对方针对性地部署进攻性/防御性手段,也必须是要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常规军控、常规裁军的原因。




2,韩国在反导方面一直是采取极其克制的态度,一是因为DPRK威胁的特性,二是因为韩国多次特意避免加入美国亚太反导体系(包括THAAD部署),这与日本很不同。但是,韩国对进攻性武器、特别是进攻性弹道导弹的追求很强,这也与日本不同。



3,所有部署在美国本土外的反导系统,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们可以被“非洲际手段”摧毁;例如鱼雷就可以摧毁反导驱逐舰,而短程导弹甚至是多管火箭炮就可以摧毁前沿部署的战区反导阵地。这使得它们的生存力变成一个与“反导效能”独立的考量,也就是说它们的威胁并没有这么大。


4,THAAD部署在韩国,仅从吴日强老师的学术论文来看都至少有2-3年的预警时间,这是足够长的。



5,有多少中国的战略武器采购决策会是因为THAAD部署在韩国而调整?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威胁的有限性,


6,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谴责反导的人们往往要同时说“反导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我们很轻易就能抵消反导的效果”,这两者从(威慑)理论上看是自相矛盾的,需要引入其他因素,比如说经济压力、同盟政治,才能解释。


不错,难得的技术贴,内容详实,比无意义的嘴炮贴好的多了
脑残的科普,x波段威胁的是洲际弹的初始阶段,第一,能够提供精确的早期预警,其次能够精确提供洲际弹的初始入轨数据,提高中段和末端拦截效率。这是其它预警系统做不到的。
还有一个,情报收集,只有是中国发射导弹,相关技术特征都会被收集,说这个东西没威胁,真是脑残到家。


THAAD的雷达是可移动的,再说采集到的数据,对反导威胁比较大。

7月13日,美韩决定将“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星州郡。此举不仅给朝鲜半岛局势增加新的风险点,而且将严重损害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和地区战略平衡,遭到中俄等国坚决反对。

  美国强行推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萨德”雷达系统探测范围达到1000至2000千米,最低射高达40千米,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美韩诡称此举是为了“应对朝鲜核威胁”“不针对第三国”的所谓解释,纯属毫无说服力的虚伪之词。

  在此,我们郑重告诫:美韩必须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化的行动,不做损害亚太各国战略安全利益的事情。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会在各种挑衅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国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都没有向强权霸权屈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败了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现在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更有决心和能力捍卫国家的安全利益。

  美国方面需明白,强行推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将严重损害中美双方战略互信,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背道而驰。美国不要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基础上,更不能以所谓安全威胁为借口,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安全利益。美方做法错误而又短视,走的是一条对抗而非合作的道路,将埋下加剧地区紧张和对抗的祸根,动摇全球战略稳定体系,甚至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这些都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不符。

  韩国方面需明白,真正能够保护韩国安全的,不是一两件像“萨德”这样的武器,更不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而是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同意部署“萨德”,充当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马前卒”,无异于引狼入室,必将害人害己。正如韩国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萨德”如果最终在韩得以部署,不仅将损害韩国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也将对地区局势稳定乃至韩国自身安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国历来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但中国绝不会容忍损害自身战略安全利益的行为。

  “零和思维”没有市场,霸权行径不得人心。国际关系的历史早已证明,给别人制造麻烦,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牺牲他国安全,不可能换取自身持久安全。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但也将坚决捍卫自身的安全利益。美国想通过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来玩一场危险的游戏,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韩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将打开东北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韩国自身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俄罗斯外交部7月29日在第四次俄中东北亚安全磋商结束后表示,俄中两国均认为美国和韩国部署反导系统的做法会严重损害邻国的战略安全。

  据俄新社7月29日报道称,双方“将针对局势发展出现的负面因素,积极考虑加强双方协作的措施”。俄中代表团分别由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率领,两国外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和专家参加了此次磋商。

  俄外交部在官网发布通报称:“双方对美国和韩国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致表示严重关切,均认为美国单方面发展并在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世界各地推动部署战略反导系统的非建设性行为,对国际和地区战略平衡与安全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俄中双方均表示,美韩此举“与其宣称的目的明显不符,将严重损害包括中俄在内的域内国家战略安全利益”。

  另据台湾《联合报》7月30日报道称,中俄东北亚安全磋商第四次会议当地时间7月28日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双方重申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双方对美韩推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致表示严重关切,认为此举与其宣称的目的明显不符,将严重损害中俄等国家战略安全利益。

  新华社报道称,中俄坚决反对美韩有关计划,将针对局势发展出现的负面因素,积极考虑加强双方协作的措施。双方认为,六方会谈是解决半岛问题最佳且不可替代的平台,呼吁半岛南北双方尽早重启对话,实现南北和解。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30日报道称,中国主流官媒29日集体炮轰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美韩必须停止部署“萨德”,强调如果韩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将打开东北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韩国自身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报道称,有分析认为,在南中国海局势有所缓和之际,中国官媒升高抨击美韩部署“萨德”系统的调门,可能是为在经济乃至军事上对韩国采取一定程度的反制措施造势。

  报道称,《解放军报》29日发表署名“钧保言”的文章说:“我们郑重告诫:美韩必须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化的行动。”中国“绝不会在各种挑衅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国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据了解,“钧保言”是化名,意为“军报言论”。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29日也发表文章,指部署“萨德”并不能防御朝鲜核武器及导弹威胁,却足以加剧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报道称,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强烈反对美韩部署“萨德”的决定。中国认为,“萨德”系统可精确探测到1200公里范围内的弹道导弹目标,这将大幅降低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导致中美战略安全失衡




THAAD的雷达是可移动的,再说采集到的数据,对反导威胁比较大。

7月13日,美韩决定将“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星州郡。此举不仅给朝鲜半岛局势增加新的风险点,而且将严重损害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和地区战略平衡,遭到中俄等国坚决反对。

  美国强行推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萨德”雷达系统探测范围达到1000至2000千米,最低射高达40千米,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美韩诡称此举是为了“应对朝鲜核威胁”“不针对第三国”的所谓解释,纯属毫无说服力的虚伪之词。

  在此,我们郑重告诫:美韩必须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化的行动,不做损害亚太各国战略安全利益的事情。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会在各种挑衅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国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都没有向强权霸权屈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败了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现在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更有决心和能力捍卫国家的安全利益。

  美国方面需明白,强行推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将严重损害中美双方战略互信,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背道而驰。美国不要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基础上,更不能以所谓安全威胁为借口,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安全利益。美方做法错误而又短视,走的是一条对抗而非合作的道路,将埋下加剧地区紧张和对抗的祸根,动摇全球战略稳定体系,甚至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这些都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不符。

  韩国方面需明白,真正能够保护韩国安全的,不是一两件像“萨德”这样的武器,更不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而是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同意部署“萨德”,充当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马前卒”,无异于引狼入室,必将害人害己。正如韩国有识之士所指出的,“萨德”如果最终在韩得以部署,不仅将损害韩国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也将对地区局势稳定乃至韩国自身安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国历来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但中国绝不会容忍损害自身战略安全利益的行为。

  “零和思维”没有市场,霸权行径不得人心。国际关系的历史早已证明,给别人制造麻烦,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牺牲他国安全,不可能换取自身持久安全。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但也将坚决捍卫自身的安全利益。美国想通过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来玩一场危险的游戏,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韩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将打开东北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韩国自身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俄罗斯外交部7月29日在第四次俄中东北亚安全磋商结束后表示,俄中两国均认为美国和韩国部署反导系统的做法会严重损害邻国的战略安全。

  据俄新社7月29日报道称,双方“将针对局势发展出现的负面因素,积极考虑加强双方协作的措施”。俄中代表团分别由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率领,两国外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和专家参加了此次磋商。

  俄外交部在官网发布通报称:“双方对美国和韩国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致表示严重关切,均认为美国单方面发展并在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世界各地推动部署战略反导系统的非建设性行为,对国际和地区战略平衡与安全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俄中双方均表示,美韩此举“与其宣称的目的明显不符,将严重损害包括中俄在内的域内国家战略安全利益”。

  另据台湾《联合报》7月30日报道称,中俄东北亚安全磋商第四次会议当地时间7月28日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双方重申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双方对美韩推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致表示严重关切,认为此举与其宣称的目的明显不符,将严重损害中俄等国家战略安全利益。

  新华社报道称,中俄坚决反对美韩有关计划,将针对局势发展出现的负面因素,积极考虑加强双方协作的措施。双方认为,六方会谈是解决半岛问题最佳且不可替代的平台,呼吁半岛南北双方尽早重启对话,实现南北和解。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30日报道称,中国主流官媒29日集体炮轰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美韩必须停止部署“萨德”,强调如果韩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将打开东北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韩国自身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报道称,有分析认为,在南中国海局势有所缓和之际,中国官媒升高抨击美韩部署“萨德”系统的调门,可能是为在经济乃至军事上对韩国采取一定程度的反制措施造势。

  报道称,《解放军报》29日发表署名“钧保言”的文章说:“我们郑重告诫:美韩必须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化的行动。”中国“绝不会在各种挑衅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国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据了解,“钧保言”是化名,意为“军报言论”。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29日也发表文章,指部署“萨德”并不能防御朝鲜核武器及导弹威胁,却足以加剧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报道称,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强烈反对美韩部署“萨德”的决定。中国认为,“萨德”系统可精确探测到1200公里范围内的弹道导弹目标,这将大幅降低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导致中美战略安全失衡


楼主的文章都很好,受益匪浅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6-7-27 12:44
脑残的科普,x波段威胁的是洲际弹的初始阶段,第一,能够提供精确的早期预警,其次能够精确提供洲际弹的初 ...
美国必须要能在能观测到中国内陆导弹试验场的地方或情报平台上,多次反复积累数据,然后总结出一套用于通过雷达观测+微动来区分真假目标的模型,然后把这套模型与算法运用在“第一次看到来袭的ICBM或是SLBM的THAAD用X波段雷达”上,才能实现比较有效的区分。


仅凭借THAAD的X波段雷达在韩国的部署,将仅能收集到一次母舱分导的数据,而这一次数据就将是它用于区分真假弹头的唯一机会。这明显是不可行的。(如果它能生存下来的话。)具体一点来说,如果从山西的太原导弹与太空中心向酒泉试射ICBM,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看不到母舱分导与弹头再入;如是从酒泉向东部沿海试射SLBM,则韩国的X波段雷达将仅能看到弹头再入,而这一直是美国装置在船上的弹头再入测量雷达/情报船能做到的;并不是什么新能力。
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美帝本土的雷达只能精确测量位于中段和末段的洲际弹,而助推段和上升段是探测不到的,而预警卫星只有测角,而没有测距能力,而部署在棒子的萨德雷达具有精确的测距和测角能力,能够精确的测定洲际弹助推段和初始段的弹道,能够提供精确的预警和拦截参数,提高拦截效率,这种影响不是战术上,而是战略上,所以我们有专家指出,萨德雷达的部署会影响战略平衡。这也是我们反对萨德的主要原因。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6-7-27 18:47
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美帝本土的雷达只能精确测量位于中段和末段的洲际弹,而助推段和上升段是探测不到的 ...
请问一下“助推段和上升段弹道”的精确测量怎么能提高美国的拦截效率?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6-7-27 18:47
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美帝本土的雷达只能精确测量位于中段和末段的洲际弹,而助推段和上升段是探测不到的 ...
请问一下“助推段和上升段弹道”的精确测量怎么能提高美国的拦截效率?

据说这个雷达探测距离只有1000公里,如果是真的,那么不够五寨和酒泉
与其花那么多精力去搞诱饵弹头,还不如搞高机动、持续变轨和高防护力的弹头。
南极冰 发表于 2016-7-26 19:37
不错,难得的技术贴,内容详实,比无意义的嘴炮贴好的多了
我来泄个大密,中俄的军事情报部门要在萨德周围挨个买房开店
JK-SETI 发表于 2016-7-29 10:03
请问一下“助推段和上升段弹道”的精确测量怎么能提高美国的拦截效率?
反导的关键之一就是弹道预测,预报时间越早,越准确,拦截概率越高,只要精确测量助推段和上升段弹道,弹道导弹的弹道就能基本确定,所以部署在棒子的雷达能够提前预报我们洲际弹的飞行轨迹,而且雷达对弹体的探测距离远高于对弹头的,萨德雷达对助推段导弹的距离远大于2000公里,而且精度极高,在300M带宽下,测距精度是0.5米,1G带宽下,测距精度是0.15米,而且还有很高的测速能力,与红外预警的测角配合,会有相当高的弹道预测能力。而红外预警卫星没有测高和测速能力就不能进行弹道预测。所以部署在棒子的雷达会大幅提高美帝的反导能力,对我们威胁很大。
liuchaojiann 发表于 2016-7-30 12:34
反导的关键之一就是弹道预测,预报时间越早,越准确,拦截概率越高,只要精确测量助推段和上升段弹道,弹 ...
有了准确的弹道预测,为什么会“拦截概率越高” 呢?真假弹头分辨的因素不需要考虑吗?美国目前的弹道预测精度不足,不足以将拦截器投放到需要的作战空间去吗?
有了准确的弹道预测,你才能准确的计算出拦截弹与导弹的交汇点,才能实施准确的拦截,反导的第一步,就是弹道预测,其次才是目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