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浅谈红三军团各部建制沿袭及各军事主官下场:红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49:05


作者:红三军团
1924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被称为“大革命”。作为从一个大头兵一步步晋升的军官,彭老总深刻了解士兵的疾苦,早在1919年当排长前,就组织了以“救国爱民”为主旨的“救贫会”。后来北伐军兴,老总从国民革命军(原湘军唐生智部改编)第8军第1师的一名营长晋升为湖南国民党军第4集团军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在大革命失败后,彭总却没有丢失救国的理想,更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并于1928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上级派来的共产党员在本师从事兵运工作,在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期,于1928年7月22日借“闹饷”之名举行了平江起义。

参加起义的部队有:

1、彭德怀任团长的第一团全部计三个营。

2、独立师训练处特务连。

3、湖南特委派出的农民赤卫队1000余人。

4、被关押的一部分革命群众在被解救后参加起义。

5、黄公略任营长的第三团第三营。

6、贺国中为第五师随营学校负责人,带领100余名进步青年起义。

起义成功后,7月24日上午,红五军成立,其建制及团以上干部为:

军长:彭德怀(略);党代表:滕代远(略);参谋长:邓萍(历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兼东方军参谋长,兼工农红军学校教育长,长征途中,于1935年2月牺牲于遵义战役前线,当时年仅27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军部直辖:经理处、军医处、卫生队、电话队、特务连、机枪连、迫击炮连。

下辖第13师,师部各主官由军部兼。师下辖3个团:

第1团(原第1营改编):团长雷震辉(28年9月,企图夺枪叛变,被击毙);党代表李灿(历任大队长、纵队长、红八军军长、与彭德怀、黄公略并称“湘鄂赣红军三杰”,1930年去上海治病,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后,被特务跟踪被捕入狱,1932年被害,年仅31岁。天妒英才,红军又丧失了一员猛将)。

第4团(原第2营改编):团长陈鹏飞(平江保卫战时违抗军令,贸然出击,致使部队减员至300人,黄金洞整军时调任军部高级参谋,后遣送回家);党代表黄公略(初为国军少校团副,黄埔三期毕业,历任大队长、纵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第六军后改为第三军军长、第三次反围剿在吉安东固遭敌机轰炸,负重伤牺牲,年仅33岁。“红军三骁将”之一的他与世长辞,实为革命一大损失。为纪念他,苏维埃设立“公略县”,修建“公略亭”,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改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第7团(原第3营改编):团长黄纯一(28年7月30日牺牲于平江保卫战);党代表贺国中(后任纵队长,于1929年7月,牺牲于永新附近的战斗)。

从这几个团的番号就可以看出红五军将来一定要扩编,连番号都预留了出来,呵呵。

全军共有步枪1500多支,重机枪4挺,迫击炮1门,共计2500余人。

平江起义的胜利大大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分三路进攻平江。由于敌众我寡,为保留革命力量,彭德怀决定撤出平江。龙门整训,为鼓舞士气,加强政治思想指导,建立了军政治部,滕代远兼任主任,张荣生(于28年9月初于台庄战斗中牺牲)为副主任。敌获悉红军处在龙门,调集了湘赣12个团,准备剿灭红军。红军获悉后,转移至黄金洞。在进攻长寿街受挫后,撤回黄金洞进行整军,将第4团改编为教导大队,由黄公略任大队长兼党代表。后来部队于万载遭遇敌朱耀华部2个团的袭击,受到重大伤亡,红五军不得不再一次进行整编,取消团、连番号及党代表制,改编为5个大队和1个特务大队。分别为:

第一大队:大队长雷震辉;

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公略;

第三大队:大队长贺国中;

第四大队:大队长李玉华(于28年9月6日,带领部分士兵叛变投敌);

第五大队:大队长李灿;

特务大队不详,各大队下辖之区队亦不详(如果有好心人了解请补充)。全军共500余人,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5个连。

整军后,彭德怀率1、3、4、5共4个大队向鄂南进军,黄公略率第2大队在平江浏阳万载边境活动,而滕代远率特务大队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边境活动,台庄战斗后,得到了大概10天的休整,动员了一批青年参加红军,实力有所恢复,部队向铜鼓进发。

10月,为加强红军力量,将平江修水浏阳铜鼓的赤卫队编入红五军,共3个纵队,下辖10个大队和一个特务大队。具体编制为:

第1纵队:纵队长李灿;党代表:于兆龙(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资格党员,后任湘赣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于33年死于肃反扩大化,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2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党代表:张启龙(张公是26年入党的老党员咯,不仅党龄长,还参加过秋收起义,又在红五军任职,后来随红六军团西征,长征前任红六军团供给部长。抗战末期为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政委,部队只到了河南就出关东北协助林总,50年任辽东省委书记,84年退休时享受正部级待遇,87年病逝)。

第3纵队:纵队长贺国中;党代表:张纯清(张纯清是在平江起义后,9月带领游击队编入红五军。历任红五军政治委员,红七军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还获得了一枚二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领导东江纵队。42年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44年8月26日,被杀害于江西太和马家洲监狱。)。

特务大队:大队长不详;党代表:黄健中(不详。《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此人,百度中更是找不到此人蛛丝马季)。

各纵队下辖大队军事主官不详。

改编后,红五军进行分军作战。彭德怀率5个大队(约800人、500条枪)向南转移,以便取得和红四军的联系。红五军余部在黄公略的带领下继续留在浏阳平江边境伺机游击,以便掩护主力南下。

1928年12月初,红五军主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到达九都,与前来接应的红四军特务营及独立营会合,10日,到达宁冈,和仰慕已久的老大哥红四军主力会师,红五军开启了新的篇章。

作者:红三军团
1924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被称为“大革命”。作为从一个大头兵一步步晋升的军官,彭老总深刻了解士兵的疾苦,早在1919年当排长前,就组织了以“救国爱民”为主旨的“救贫会”。后来北伐军兴,老总从国民革命军(原湘军唐生智部改编)第8军第1师的一名营长晋升为湖南国民党军第4集团军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在大革命失败后,彭总却没有丢失救国的理想,更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并于1928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上级派来的共产党员在本师从事兵运工作,在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期,于1928年7月22日借“闹饷”之名举行了平江起义。

参加起义的部队有:

1、彭德怀任团长的第一团全部计三个营。

2、独立师训练处特务连。

3、湖南特委派出的农民赤卫队1000余人。

4、被关押的一部分革命群众在被解救后参加起义。

5、黄公略任营长的第三团第三营。

6、贺国中为第五师随营学校负责人,带领100余名进步青年起义。

起义成功后,7月24日上午,红五军成立,其建制及团以上干部为:

军长:彭德怀(略);党代表:滕代远(略);参谋长:邓萍(历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兼东方军参谋长,兼工农红军学校教育长,长征途中,于1935年2月牺牲于遵义战役前线,当时年仅27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军部直辖:经理处、军医处、卫生队、电话队、特务连、机枪连、迫击炮连。

下辖第13师,师部各主官由军部兼。师下辖3个团:

第1团(原第1营改编):团长雷震辉(28年9月,企图夺枪叛变,被击毙);党代表李灿(历任大队长、纵队长、红八军军长、与彭德怀、黄公略并称“湘鄂赣红军三杰”,1930年去上海治病,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后,被特务跟踪被捕入狱,1932年被害,年仅31岁。天妒英才,红军又丧失了一员猛将)。

第4团(原第2营改编):团长陈鹏飞(平江保卫战时违抗军令,贸然出击,致使部队减员至300人,黄金洞整军时调任军部高级参谋,后遣送回家);党代表黄公略(初为国军少校团副,黄埔三期毕业,历任大队长、纵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第六军后改为第三军军长、第三次反围剿在吉安东固遭敌机轰炸,负重伤牺牲,年仅33岁。“红军三骁将”之一的他与世长辞,实为革命一大损失。为纪念他,苏维埃设立“公略县”,修建“公略亭”,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改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第7团(原第3营改编):团长黄纯一(28年7月30日牺牲于平江保卫战);党代表贺国中(后任纵队长,于1929年7月,牺牲于永新附近的战斗)。

从这几个团的番号就可以看出红五军将来一定要扩编,连番号都预留了出来,呵呵。

全军共有步枪1500多支,重机枪4挺,迫击炮1门,共计2500余人。

平江起义的胜利大大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分三路进攻平江。由于敌众我寡,为保留革命力量,彭德怀决定撤出平江。龙门整训,为鼓舞士气,加强政治思想指导,建立了军政治部,滕代远兼任主任,张荣生(于28年9月初于台庄战斗中牺牲)为副主任。敌获悉红军处在龙门,调集了湘赣12个团,准备剿灭红军。红军获悉后,转移至黄金洞。在进攻长寿街受挫后,撤回黄金洞进行整军,将第4团改编为教导大队,由黄公略任大队长兼党代表。后来部队于万载遭遇敌朱耀华部2个团的袭击,受到重大伤亡,红五军不得不再一次进行整编,取消团、连番号及党代表制,改编为5个大队和1个特务大队。分别为:

第一大队:大队长雷震辉;

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公略;

第三大队:大队长贺国中;

第四大队:大队长李玉华(于28年9月6日,带领部分士兵叛变投敌);

第五大队:大队长李灿;

特务大队不详,各大队下辖之区队亦不详(如果有好心人了解请补充)。全军共500余人,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5个连。

整军后,彭德怀率1、3、4、5共4个大队向鄂南进军,黄公略率第2大队在平江浏阳万载边境活动,而滕代远率特务大队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边境活动,台庄战斗后,得到了大概10天的休整,动员了一批青年参加红军,实力有所恢复,部队向铜鼓进发。

10月,为加强红军力量,将平江修水浏阳铜鼓的赤卫队编入红五军,共3个纵队,下辖10个大队和一个特务大队。具体编制为:

第1纵队:纵队长李灿;党代表:于兆龙(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资格党员,后任湘赣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于33年死于肃反扩大化,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2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党代表:张启龙(张公是26年入党的老党员咯,不仅党龄长,还参加过秋收起义,又在红五军任职,后来随红六军团西征,长征前任红六军团供给部长。抗战末期为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政委,部队只到了河南就出关东北协助林总,50年任辽东省委书记,84年退休时享受正部级待遇,87年病逝)。

第3纵队:纵队长贺国中;党代表:张纯清(张纯清是在平江起义后,9月带领游击队编入红五军。历任红五军政治委员,红七军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还获得了一枚二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领导东江纵队。42年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44年8月26日,被杀害于江西太和马家洲监狱。)。

特务大队:大队长不详;党代表:黄健中(不详。《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此人,百度中更是找不到此人蛛丝马季)。

各纵队下辖大队军事主官不详。

改编后,红五军进行分军作战。彭德怀率5个大队(约800人、500条枪)向南转移,以便取得和红四军的联系。红五军余部在黄公略的带领下继续留在浏阳平江边境伺机游击,以便掩护主力南下。

1928年12月初,红五军主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到达九都,与前来接应的红四军特务营及独立营会合,10日,到达宁冈,和仰慕已久的老大哥红四军主力会师,红五军开启了新的篇章。
彭老总红五军进行分军作战,带领主力5个大队800人南下,希望与老大哥红4军会师。经过艰难的转移,终于在1928年12月初到达九都,和红四军特务营及独立营会和,10日到达宁冈,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红四军。

会师后,为加强统一领导,红五军暂编为红四军第30团(笔者注:习惯上仍将30团称为红五军,当然喽,军委也存在),彭德怀任红四军副军长兼该团长,滕代远兼该团党代表(笔者注:红30团下辖各大队不详)。

入冬后,蒋介石任命鲁涤平为“会剿”总指挥,统一协调湘赣两省的国军向井冈山根据地进攻。此时的红军只有5000余人,而敌军是红军的5倍有余,为打破敌人的进攻,红军决定,由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进行外线作战,坚守井冈山的重任自然落到彭老总的肩上,红30团和红32团坚守根据地,希望能和外线的红四军主力内外夹击,以便粉碎敌人的“会剿”。

由于黄洋界保卫战的失利,井冈山门户洞开。为避免腹背受敌,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带领红30团的3个大队和特务排约500多人主动撤出战斗,与30团主力隔开的李灿之第1大队和红32团(王佐部)一起撤退。

红30团撤出战斗后,向赣南方向转移。由于在新城遭到敌军突袭,损失惨重,第二天拂晓集合部队检查时,只剩下区区283人,军参谋长邓萍受重伤,由刘之丹接任(29年7月,为收复井冈山根据地,攻打安福后于寅陂桥战斗后牺牲)。当时也就红军面临这种绝境下仍然打不垮,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啊!经过数次零星的战斗,红30团终于到达雩都,雩都会议后,红30团进行整编,番号为第5纵队,全纵队共600余人,400余枪。整编后,第5纵队回师井冈山,力图重新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同时特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笔者注:即黄洋界保卫战后与红30团分散突围的一部)改编为红4军第6纵队,王佐任纵队司令,李灿为副司令,何长工任党代表,与第5纵队彭德怀部统一协同作战,这是两个纵队已经发展到了1500余人。土共拉队伍的速度就是快哈。

7月中旬攻打安福,红5军伤亡惨重,光11个大队长就有8个负伤,刘之丹、贺国中也是这时候牺牲的。安福战斗后,红军继续整编,将新成立的第6纵队与第5纵队合编,编为新的第5纵队,其编制大致为(由于我没有查到支队下辖大队的具体番号及具体隶属关系,故笼统的将其列出,请见谅):

纵队长:王佐(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王佐可以说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抛弃信仰却被一封密信错误杀害,实乃可惜。后来彭德怀也承认杀王佐是考虑不周所致,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政治部主任:滕代远。下辖2个支队4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李灿、郭炳生(此人的父亲既是彭德怀的老班长更是彭德怀的救命恩人,彭总视之为己出。平江起义时为连长,后任红五军第二师师长,当时的政治委员为彭雪枫,后对革命悲观,投敌,被老蒋任命为新编第37师师长,第四次反围剿时被红军击毙。我在《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没有查到此人,以上资料来源于不科学的百度百科。同时我查了下,第四次反围剿时,进攻红军的蒋介石的中央军12个师中并没有新编第37师,故其事迹姑且存疑)分任支队长;何长工(22年入党的老党员,先后在各支红军部队担任要职,获得过二等红星奖章,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老人坎坷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于87年12月逝世,享年87岁)、张纯清分任党代表。改编后的红军,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5个连,刚积攒的积蓄又耗尽了,所以说太惨了。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红三军团的军事素养为何一直不如红一军团的原因吧,红三军团初期部队减员过于庞大,可能一直没有形成稳固的老兵群体,优秀的战斗技能也没有人来传帮带,只靠新兵蛋子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代价也许太高了。

不知各位看官还记不记得,1928年10月,红五军进行分兵作战,彭德怀率主力寻找红四军,而红五军第2纵队在黄公略的带领下继续坚持在原地打游击。第2纵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1929年4月,为统一领导作战,湘鄂赣的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编入第2纵队,再将第2纵队扩编为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下辖3个纵队,大致编制为:

第1纵队:纵队长:孔荷宠(这厮早年作战勇敢,是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后任红军某军长兼军区总指挥,后来丧失革命意志,于34年投降老蒋,不仅带去根据地部分地图,还是第一个把毛泽东脱离领导权的情况告诉老蒋,使老蒋受宠若惊,在他投敌后,红军掀起了一股叛变潮,龚楚就是这时候叛变的,被誉为“红军瓦解的先声”、“红军叛变第一人”,抗日时任国军暂编54师师长,中将军衔,因贪污被判有期徒刑3年,出狱后经商。解放后四处匿居,1955年被逮捕,56年死于北京);党代表:胡筠(一般来讲,名字中为“筠”的大多数为女性。我们的胡党代表也是位花木兰。25年入的党,在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过,参加平江起义,后带领游击队进行了艰苦的游击战,还兼任过赣北独立团的团长,死于1933年10的肃反扩大化,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2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兼;党代表:张启龙。

第3纵队:纵队长:吴溉之(24年入党的老党员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南昌起义时任20军警卫营排长,后成为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五军第一师师政治委员等,解放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68年7月逝世);党代表:彭遨(后任红三军团第三师师长,于33年2月12日南丰城的战斗中,亲临前线侦查敌情、地形、部署攻击,不幸中弹牺牲)。

各纵队按大队、中队、分队编组,每纵队下辖3个大队,每大队下辖3个中队,每中队下辖2个分队,每分队10人枪,总计约600余人。改编结束后,支队即以纵队为单位展开游击战争主要活动于平江、铜鼓、浏阳、万载边境。

再来说说改编后的红5纵队,1929年8月,彭德怀带领部队离开湘赣边境转战至湘鄂赣边境,与28年10月分兵作战的第2纵队(即上文改编后的湘鄂赣边境游击支队)会师,为更好的协同作战,9月1日,会师部队在平江(一说是万载)整编部队,恢复了红五军的番号,其部队编制为:

红五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政治部主任:滕代远兼;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下辖5个纵队:

第1纵队:纵队长:孔荷宠;政治委员:胡筠;政治部主任:刘寄文(不详,《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此人,百度中更是找不到此人蛛丝马季)。

第2纵队:纵队长:李实行(23年入党的老资格党员,后任红五军第一师师长,33年5月因伤情恶化不幸牺牲);政治委员:张启龙;政治委员:于兆龙。

第3纵队:纵队长:吴溉之;政治委员:喻庚(26年入党,参加过秋收起义,后调任新成立的红十六军第九师师长,31年牺牲于思村战斗中);政治部主任:于定一(后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三师政治委员,30年攻击平江时牺牲)。

第4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张纯清兼。

第5纵队:纵队长:李灿;政治委员:何长工;政治部主任:不详。

每个纵队下辖4个大队,另辖一个特务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中队,每中队下辖3个分队;每分队步枪12支,另有2个徒手兵;每个大队还有2支驳壳枪。另军部直辖:

一个随营军事学校:校长:邓萍兼。

1个特务大队:大队长:吴自立(后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开国少将,红军时官越做越小,后来转为文职,这么老的资历授个少将可惜了,于75年10月病逝,享年73岁);政治委员:于鄂(不详,《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此人,百度中也找不到此人)。

1个机炮大队:不详。

1个政治保卫队:不详。

1个传令排:不详。

1个新兵训练大队:不详。

改编后共有长短枪1300余支,重机枪2挺,全军共3000余人。可以说,新成立的红5军大多是参加游击战1年的老兵,军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改编后,红五军继续在湘鄂赣边境打游击。

在边界的游击战,红五军先后攻克安福、新余、分宜、袁州,同时抽调了黄公略等一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协助成立红六军,后改编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由于该军始终没有进入红三军团的建制,故红六军略过,不细讨论。后又攻打万载、萍乡、攻克黄茅镇,1930年4月底,红五军第1、2、3、4纵队在平江会和。

在红五军其他4个纵队分兵作战的时候,第2纵队向湖北省东南部进军,经过10余天的艰苦行军,于29年年9月中旬到达鄂东南地区,开展新的游击战争。先是攻克崇阳县,又打下了阳新县的排市,继而占领阳新县,11月初拿下大冶县后撤出,这时的红5纵队已经发展到4000多人了。

12月9日,红5纵队和驻扎于大冶县的国民党军排长,共产党员程子华取得联系,14日,在红5纵队攻城的配合下,率1个连举行暴动,这就是大冶兵暴;大冶兵暴成功后,驻扎于阳新县的第1连第4班在班长共产党员白玉杰的带领下举行阳新起义;第3营的共产党员战士王愚也在三溪口带领80余名士兵参加红军。这次兵暴的部队约为4个连,起义成功后,其中3个连改编为第2支队,划入红5纵队建制,原第2支队与红十二军(笔者注:该军与闽西的红十二军不是一支部队,是由活动于大冶、阳新等县的赤卫队、特务队的300多人枪改编而成,为红十二军第1纵队,貌似该军只有这一个纵队)合编为第3支队,此时编制大致为:

第1支队:支队长:游雪程(于1930年4月8日,攻打瑞昌时牺牲);党代表:郭一清(26年入党,曾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帮助秋收起义,后来遇到南昌起义后南下撤退的朱德,送给起义军8之枪,1930年7月牺牲于金井)。

第2支队:支队长:程子华(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历任红五军团第四十师师长,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司令,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党代表:陈奇(24年入党,30年10月任新成立的红十五军政治委员,与黄麻起义后的红一军会师组成新的红四军,从此划入红四方面军建制,后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32年死于肃反扩大化,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3支队:支队长:黄应龙(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后任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委员,35年长征时牺牲于彝族地区);党代表:李溪石(后随红十五军编入红四方面军,任红四军第十师第29团政治委员,第十师政治部主任,31年因肃反扩大化在河南光山白雀园被错杀,45年追认革命烈士。张国焘又杀我红军一员战将)。

纵队直辖特务大队和教导队,每支队下辖3个大队,共约6000余人。呵呵,红军真心打不垮,从29年9月分兵到12月,短短4个多月,红5纵队就从约6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土共拉队伍的速度也太快了,呵呵。

12月下旬,整编后的红5纵队在黄沙镇一带整训,继续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30年1月,红5纵队攻克阳新县城后,组织了10多个突击小组,沿粤汉铁路游击,后主力部队猛攻咸水城,又于强攻瑞昌城受挫,转战鄂东南数十县,鄂东南苏区基本形成,回师湖南,于1930年5月与红五军主力部队会师。会师后,于5月6日配合平江暴动攻占平江县城,继而攻克修水县。中共阳新县委为加强红军力量,令全县800多个党支部中每个支部各派一个党员参加红军,一次性为红五军补充新兵800余名,大大加强了红军力量,后红五军再度占领大冶县城。经过2个月的艰苦战斗,红五军攻克10余个重要集镇和沿江口岸,趁着宝贵的时间在大冶县城休整,同时派出200余名红军组成突击队向鄂南方向游击。

就在红五军于大冶县城休整时,中共中央的一纸命令打破了这种沉静。为了执行总路线(笔者注:即夺取大城市,猛烈扩编红军,实际上是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决定成立红三军团。经过近两年的游击战后,红五军开始向正规野战兵团迈出坚实的一步,从此,红三军团即以无比的热情和无悔的信仰,还有那钢铁般的意志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去,红三军团即将掀起新的篇章。
为毛要“下场”二字
成立红三军团以便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饮马长江、会师武汉”。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红军从以往单纯的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的呢?

由于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帝国主义对处理本国的麻烦都应接不暇,这就大大削弱了他们对中国的注意力及控制力。1930年5月的中原大战,一方面引起广大民众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另一方面削弱了国民党内部的向心力,使红军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所以这一时期,红军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红军已经发展到10多个军、7万多人,地方武装也呈雨后开花之势蓬勃发展。这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使当时受左倾路线影响的中共中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形成了以李立三为中心的“左倾冒险主义”,后世称之为“立三主义”。1930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即:集中武装,成立正规军团,积极猛烈地发展红军,无条件扩大,使红军在30年8月以前扩充至50万,向着交通线发展,夺取主要城市,先争取一省或数省的胜利,直到夺取全国政权。

1936年4月下旬,红五军的第5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军长李灿,政治委员何长工。6月,在大冶整编的红五军和红八军接到中央命令要求成立红三军团。编制及军事主官如下:

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经理处处长:陈宗实(曾参加北伐,1932年在江西宜黄叛变。我在《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找到此人,以上来源百度)。总医院:院长:何复生(曾参加北伐战争,后任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为红军医疗卫生攻占做出重要贡献,1934年7月牺牲于广昌战役);政治委员:刘惠农(后任红一方面军卫生部政治委员、358旅政治部主任等,解放后任武汉市委书记等)。

军团直属:随营军事政治学校:校长:邓萍兼。

军团下辖红五军和红八军:全军团近1万人。

红五军(原红五军第1、2、3、4纵队组成):下辖第1、第2、第3、第4共4个纵队。

军长:彭德怀兼。政治委员:滕代远兼。参谋长:邓萍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

军部直辖:特务大队:大队长:黄云桥。政治委员:不详。

第1纵队:纵队长:孔荷宠。政治委员:于兆龙。

第2纵队:纵队长:李实行。政治委员:张启龙。

第3纵队:纵队长:吴溉之。政治委员:喻庚。

第4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张纯清。

红八军(原红5军第5纵队及鄂东南游击队改编):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5共5个纵队。

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25年入党的老资格党员,后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等,1935年2月27日牺牲于遵义战役中)。参谋长:卢匿才(早年曾去苏联学习军事,由于受李立三的左倾思想攻打大城市,虽明“匿才”,但没有隐藏自己的才华,在第二次攻打长沙时,他坚决反对攻打长沙,被指责为“按兵不动”,遂以“托派”为名由石恒中执行死刑。我在《红军人物志》没有查到此人,然而开国上将王平亲眼见到这一幕,故可信度较高,45年被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当时左倾思想下,很少有人能有正确认识,就这么死了,实乃可惜)。政治部主任:柯庆施(22年入党的超级老资格党员,还去莫斯科渡过金,后调到张家口加入抗日同盟军的行列,解放后曾任上海市长等职,65年4月病逝)。副参谋长:陈毅安(24年入党,黄埔4期毕业,参加秋收起义,在第二次攻打长沙前牺牲)。

第1纵队:纵队长:陈毅安兼。政治委员:郭一清。副政治委员:彭雪枫。

第2纵队:纵队长:谢振亚(30年9月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时牺牲)。政治委员:石恒中(黄埔三期毕业,可能是调离现役教书的原因吧,成为官越做越小的典型, 34年竟然成了团政委,没有参加长征,1935年牺牲于湘赣边界)。

第3纵队:纵队长:何时达(后任师长,当上师长不足20天就和6师政委郭一清一起牺牲,实乃可悲)。政治委员:徐策(后任红三军团1师政治委员,35年奉命留在川南进行游击战争,同年牺牲于云南扎西)。

第4纵队(后成立):纵队司令:陈奇。政治委员:李溪石。参谋长:查子清(后随红十五军编入红四方面军,1931年肃反扩大化被杀)。

第5纵队(后成立):纵队司令:黄刚(黄埔军校毕业,叶挺独立团存活下来不多的老兵。后随红十五军编入红四方面军,1931年肃反扩大化被杀)。政治委员:谢振林(貌似是此人,姑且存疑,不详)。

此时的红三军团,为适应正规化,建设了新的单位,即军团总医院。因为总医院也是隶属于军团的建制之一,故将它的诞生历程做个简单的概述:

1930年6月,红军攻克大冶县城。何长工动员该县普爱医院的医护人员,地下党员医生何复生、医生饶正锡、陈春甫、陈复汉、石恩赐参加红军,成立军团总医院,由何复生任院长,饶正锡等任医生。总医院的成立,培养了百余名军医,数百名护士,迅速建立军师团三级卫生机构。通过广大医护人员的辛苦努力,有利地保障了红军战斗的胜利。

红三军团成立后,全军士气高涨,此时这是中原大战时期,湘军大多集中在湘中及湘南地区,湖南部分地区守军实力较弱。红三军团抓住战机,于7月4日发起岳州战役,攻占了岳州城,后趁敌增援之际,撤出岳州,7月返回平江整训。

由于前一段时间过于疲劳,建制机构也不健全,决定将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此时将纵队改为师、支队改为团,每军辖2个师,每师辖3个团。编制如下:

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军团直属:

随营军事政治学校学校:校长:邓萍兼

特务团:李福元(不详);政治委员:张纯清

军团下辖:

红五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

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治委员:吴溉之兼。

第1团:团长:彭绍辉(参加过平江起义仅存的老兵之一,后任少共国际师师长,开国上将);政治委员:李鸣铁(是参加湘南起义上井冈山后仅存的老兵,长征时任陕甘支队二纵队政治部秘书长,35年牺牲于吴起镇的战斗,差一点就可以见到长征胜利的那一刻,可惜了)。

第2团:团长:钟彪(不详);政治委员:慕容楚强(1893年出生,可能是这支新部队最年长的人,后任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86年病逝)。

第3团:团长:周彩新(不详);政治委员:黄春圃(后任红6师政治委员等职,因反对左倾主义,长征前被撤职,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等职,后改名江华,这可是毛主席给该的哦)。

第3师:师长:郭炳生;政治委员:朱荣(不详)。

第7团:团长:易振华(不详);政治委员:谢翰文(井冈山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战士,后任红三军团三师政治委员等职,1941年任八路军前方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42年牺牲于山西的“反扫荡”中):

第8团:团长:候中英(是南昌起义后活下来的老兵。后任红三军团1师师长,32年3月攻打赣州时被俘,后被杀害);政治委员:徐策。

第9团:团长:何光复(不详)。政治委员:李芬(黄埔4期毕业,参加过北伐。后任红七军第21师政治委员等职,34年后一说下落不明,一说4月叛变)。

第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第4师:师长:何时达;政治委员:石恒中。参谋长:杜中美(曾任杨虎城部某连指导员,后参加大冶兵变。长征时任红4师参谋长,湘江战役时代理牺牲的团长沈述清一职仅半天就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李一我。

第1团:团长:周玉成(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平江起义,从1930年10月任军需处长后一生便与后勤打交道,解放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开国中将,71年病逝);政治委员:史犹生(只知道没有长征,而是和陈毅等打游击,结局不详)。

第2团:团长:宋运台(不详);政治委员:王愚(曾参加大冶兵暴,后任红七军19师政治委员,1932年攻打赣州时牺牲)。

第3团:团长:谢振亚;政治委员:黄克诚(略)。

第6师:师长:陈毅安;政治委员:郭一清。

第7团:团长:李鄂(黄埔4期毕业,参加北伐及秋收起义,后任红16师参谋长,于1934年夏在平江黄金洞牺牲);政治委员:李新华(不详)。

第8团:团长:刘孝书(不详);政治委员:罗毅(不详)。

第9团:团长:吴桂桥;政治委员:不详。

在这期间,红三补充新兵5000余人,军团辖2个军4个师共12个团。其中每个军均预留1个师的番号,以便日后扩充用,全军团这个时候已经拥有约15000人。此刻的红军兵强马壮,准备攻取长沙。

7月25日,红军发动晋坑战斗,全歼敌军;26日乘胜向金井攻击,再歼敌军,同时牺牲了第4师师长何时达和第6师政委郭一清,红军折损2员大将;27日下午,红军向长沙猛攻,占领长沙。

攻占长沙后,动员了约7000名工农参加红军,以红五军一部和湘鄂赣边独立师(由坚持在湘鄂赣边界的游击队赤卫队升级而成,邱训民任师长)为主,加上一些出赤卫队合编为红十六军,编入红三军团。红十六军的编制为:

军长:胡一鸣(后转到地方工作,任劳动教养院院长,没有参加长征,36年牺牲于江西);政治委员:李楚屏(不详);副军长:孔荷宠;参谋长:余发明(不详);政治部主任:吴天骥(曾参加平江起义,后任师政治委员。33年因肃反扩大化被杀,45年追认革命烈士)。下辖第7师和第9师,各师所辖团之军事主官不详,故只列出师级编制。

第7师(辖1、2、3团):师长:高咏生(后任红16师师长,34年6月被俘,遭敌人杀害);政治委员:熊芳柏;政治部主任:邹之漠(不详)。

第9师(辖7、8、9团):师长:李玉根;政治委员:邱训民(红军猛将。在攻打金井时,第6师被敌机枪阵地所阻,他带领3个连及时赶到,潜入敌军阵地,亲手将敌机枪射手击毙,然后用缴获的机枪向敌群猛扫,使敌全线动摇,后来事迹不详);政治部主任:不详。

此刻红三军团总兵力已达17000余人。

湖南长沙,这个红军第一个攻克的省会当然也是最后一个攻克的省会,在红军军史中有重要地位。然而,攻克长沙毕竟是红军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作战,从局部地区看是敌小我大,但从全国看敌强我弱的局面仍未改变,红军占领长沙后,国民党便集结重兵准备反扑,是战?是撤?严峻的问题已经摆在红军面前。到底红军下一步动作是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什么叫“下场”?
1930年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后,成立了红十六军,使红三军团总兵力增加至17000余人,士气不可谓不高涨。但是,国民党却不甘心丢掉省会长沙,迅速集结重兵向长沙反扑。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红三军团为保存实力,8月6日从长沙撤退,红八军第6师师长陈毅安在撤退时牺牲。撤退后,红八军政治委员邓乾元主张红三军团分家,并指着彭德怀为“独裁。”由于邓乾元的主张对革命行动十分不利,遂把邓乾元调任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科长,政治委员由袁国平兼任。

这个时候,红三军团又一次进行整编,将红五军和红八军进行混编,红五军的第3师划入红八军,改为第6师;把红八军的第6师划归红五军,改为第3师。军团下辖3个军此时红三军团编制为:

红五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张纯清;下辖:

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治委员:吴溉之

第3师:师长:彭遨;政治委员:谢翰文

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袁国平;下辖:

第4师:师长:卢匿才;政治委员:石恒中

第6师:师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彭雪枫

第十六军:原建制不变,但留在平江附近游击。

就在国民党军队集结重兵准备进攻长沙的时候,为支援红三军团,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军团向长沙进军。红三军团撤出长沙后,与红一军团会师。8月23日,彭德怀召开提议,为了便于红军的指挥,成立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划入红一方面军中。红一方面军的成立,表明红军向正规化建军的道路迈出坚实的一步,此时红三军团的建制为:

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务处处长:李树(不详);宣传处处长:左基忠(红军中少有的大学生,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就是由他主笔》,后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32年因肃反AB团时被错杀,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我在《红军人物志中》没有找到此人,以上资料来源百度);秘书处处长:周恒(开国上将,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等);经理处处长:陈宗实;总医院:院长:何复生;政治委员:刘惠农、

军团直属:

随营军事政治学校学校:校长:邹平(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代理师长,31年底第3次“反围剿”时牺牲)

特务团:钟德尚(不详);政治委员:不详

炮兵团:团长:不详;政治委员:不详

军团下辖:

红五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秘书长:李志民(开国上将,19兵团政治委员)。下辖:

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治委员:吴溉之兼。

第1团:团长:彭绍辉;政治委员:李鸣铁。

第2团:团长:钟彪;政治委员:慕容楚强)。

第3团:团长:周彩新;政治委员:黄春圃。

第3师:师长:彭遨;政治委员:谢翰文。

第7团:团长:易振华;政治委员:陈葆元(25年入党的老革命,后任红七军第21师政治委员,34年被俘牺牲):

第8团:团长:候中英;政治委员:徐策。

第9团:团长:何光复;政治委员:李芬。

第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袁国平兼;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政治部副主任:蒋伯初(不详);经理 处处长:姚醒吾(开国少将,后任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局长等职);医院院长:欧阳修(不详)。下辖:

第4师:师长:卢匿才兼;政治委员:石恒中。参谋长:杜中美;政治部主任:李一我。

第1团:团长:周玉成;政治委员:史犹生(不详)。

第2团:团长:宋运台;政治委员:王愚。
上集说道,红三军团汇合红一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然而由于敌强我弱红军攻取长沙失败遂向赣西南地区转移。虽然当时中共中央已经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思想”,然而由于通信不畅致使命令没有传达到红军手中。但是由于红军攻打长沙的失败,使红军内部开始正视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开展了自我纠错的运动,并且毛泽东预言国民党新一轮的“围剿”就会到来。红军转移后,利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攻势作战,歼灭了一部分敌军,扩大了一部分根据地,这时候的红军已经发展了两片苏区。

首先是赣西南苏区,已经发展到兴国、宁都、石城、瑞金等19座县境,占有兴国、宁都、泰和、吉安等9座县城;而闽西苏区发展到龙岩、上杭、永定等9个县境,占有龙岩、上杭这两座县城。这一时期的红一方面军和闽西红军已经发展到9个军共4万余人,部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在1930年8月红军撤围长沙后,蒋介石便急忙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确立了以军事手段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个红军的总方针。10月,中原大战基本结束,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红军,声言要在3至6个月消灭红军。

蒋介石调集7个师又1个旅准备“围剿”红军,然而当时的红军还没有收到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在红军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中,对“立三主义”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罗坊召开会议,商讨打破围剿的军事部署等问题。罗坊会议中,毛泽东认为只有把敌人引诱到根据地内部来打,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从进攻城市到实行“诱敌深入”,这是红军战略的重大转变,这表明红一方面军领导进行进一步消除了“立三路线”的错误影响,从战略上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为执行“诱敌深入”的方针,部队开始准备渡赣江。

11月4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临江出发准备渡赣江,此时,部队中不愿渡江的思想暴露出来,有的主张一、三两军团分兵作战,夹江而阵。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知道,红三军团的基干部队就是红五军和红八军,而红五军常年转战于平江和浏阳,所以红五军指战员大多数是平江人和浏阳人;红八军也是同样这个道理,红八军常年转战于阳新和大冶,所以红八军指战员大多数是阳新人和大冶人。让这些人离开世代生活的家乡东渡赣江一时半会可能无法理解。通过彭德怀、滕代远和周以栗的耐心教育,于11月5日开始东渡赣江。红一方面军认为,退却的终点就是“反围剿”作战的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转移,红一方面军到达宁都地区,一张大网正为前来围剿的国军准备着。

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终于接到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立三错误路线”的正式通知。红军终于可以摆脱“左倾”束缚投入到战斗中去。也正是在这时,红军内部发生了“富田事件”,但被红军迅速平息了。关于富田事件,不适合在本文展开,所以一代而过,但是富田事件经常被喷子们拿来攻击毛泽东的匕首,我想,这些人还是多读点书吧。

也正是在12月上旬,蒋介石在南昌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参加围剿红军的国军已经达到11个师又2个旅共10多万人。但是前来围剿的国军大多是杂牌军,且分散在东西400公里的战线上,红军认为,只要歼灭敌之一部,便可打破围剿,所以红军把突破口放在了第18师的身上,准备集中兵力吃掉敌军。

12月30日凌晨,处于龙岗的张辉瓒对隐蔽于附近的红军丝毫没有察觉,红军经过阻击战、反冲锋战等战术后,于16时发起总攻,经过激战,全歼该师,俘获师长张辉瓒以下近万人,缴获武器9000多件,子弹100多万发,电台1部。红军牺牲31人,伤176人。

龙岗战役后,红军抓住机会,红三军团任左路军,于1931年1月3日,向谭道源之50师发起猛攻,歼灭谭道源师的1个旅,俘敌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机关枪40余挺,迫击炮4门,子弹13万发,电台1部。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红军打破第一次围剿后,蒋介石却并不死心,马上着手准备对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接下来红军会发生什么战斗呢?请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上集说道,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并不甘心,于1931年2月重新调兵遣将,派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集结15个师另一个旅共20万准备对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作战。

早在31年1月15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撤销,成立中央苏区中央局,由中共中央派来的项英任代理书记,同时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任副主席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和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3月24日,红三军团参加了苏区军民万人大会,誓师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此时的红三军团奉命取消了红五军和红八军军部,由军团直辖第1师、第3师、第4师、第6师共4个师,总兵力有10705人。其中军官1126人,士兵9579人,炮12门,机枪60挺,马步枪5095支。这个时候的红三军团兵力缩减很多,从30年8月的18000余人变为10705人,减少了约7000余人;而武器由14500余件变为5095支,减少了约三分之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3点因素:

1、建制部队的调离:

在这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红十六军调离红三军团建制,带走了近4000人,同时从红三军团中抽调了2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些地方部队组成红十五军划入红四方面军建制,又带走了近2000人,总计达5000人左右。这两支部队的调离是红三军团减员的重要因素。

2、逃兵的出现:

由于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的策略是诱敌深入,这就要求红三军团东渡赣江,而红三军团大多为湖南籍战士,不愿渡江的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彭德怀等很耐心的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才稳定了部队的情绪。然而,思乡情结毕竟会左右一些人的信念,这个时期的红三军团虽然一直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工作,也建立健全一些基层党组织,但一方面红三军团长时间进行作战,休整时间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部队扩充太快,士兵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这时期出现开小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没有数据显示因此原因三军团减员到底是多少,但从三军团领导高层齐动员进行东渡赣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看出,部队的此种情绪可以说是切实存在的。笔者估计这一时期的开小差人数不会低于数百人,但也不会太多,如果太多,就会在一些军史、战史甚至回忆录中有所体现。

3、艰苦的作战环境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的两次战斗伤亡并不大,但我们不要忘了,红军是“叫花子”部队,不光是穷,连饭都吃不起,除了南瓜汤就是秋茄子,仅能勉强维持正常的肢体行动,营养不良等情况更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红三军团又是远离家乡作战,水土不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虽然不知道非战斗减员的人数,但笔者估计也不会少于数百人。

所以,红三军团减员的7000人几乎可以对上号,但是武器减少这么多笔者却百思不得其解,只不过红军主力部队向来喜欢把武器拨给地方红军和游击队赤卫队,武器减少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减少近万件武器却怎么都想不通。

誓师后,红三军团即投入到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

31年5月16日和17日,红三军团与兄弟部队发起富田战斗,歼灭敌第28师大部和第47师第1旅大部,第28师师长公秉藩化装潜逃,俘敌41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0余支,机关枪50余挺,迫击炮20多门,山炮2门,电台1部,红军牺牲268人,伤876人。

富田战斗后,5月19日,红三军团直插至白沙河,会同兄弟部队对白沙河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全歼敌第47师第1旅残部和第43师一部,歼敌1790人,缴获长短枪4000余支,机关枪30多挺,山炮2门,红军牺牲22人,伤94人。

白沙战斗后,有一支部队脱离了红三军团建制,这支部队就是红三军团炮兵连。红三军团炮兵连是攻打长沙后组建的一支军团直属部队。白沙战斗后,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三军团炮兵连为基础,组建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炮兵团,下辖3个山炮连,1个炮兵教导大队,1个运输连和1个警卫连。7月份,炮兵团又改编为红三军团炮兵教导大队,重新划归红三军团建制。

白沙战斗后,红三军团于5月22日会同第四军发起中村战役,歼灭敌第27师师部及其第81旅,俘敌旅长万恩补以下2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机关枪10余挺,红军牺牲491人,伤217人。

中村战斗后,红军于5月27日发起广昌战斗,以红四军为左翼,红十二军为右翼,红三军团为总预备队,向广昌城发起进攻,由于红军第一梯队攻击未果,红三军团遂投入战斗,红军开展总攻,于21日攻克广昌城,歼敌一部,敌第5师师长,颇受蒋介石重用的胡祖玉受重伤后毙命,蒋介石还追晋此人为陆军上将。红军取得广昌战斗的胜利。

广昌战斗后,红三军团于5月31日协同红十二军突袭建宁城,敌第56师师长刘和鼎抢了一艘小船逃窜,遭红军阻击,小船撞到岩滩上落水,被其马牟拉上岸,仓皇逃命,红军胜利占领建宁城。此役,红军歼敌第56师3个多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500多支,手提机关枪11支,轻重机枪12挺,迫击炮1门,山炮1门,电台2部。红军牺牲97人,伤292人。

红军在短短16天里横扫350公里,连打5个胜仗,消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缴获枪支2万余支,胜利的结束了第二次反围剿。然而我们的蒋委员长不死心,企图对红军发起第三次围剿,接下来红三军团又要面临什么处境呢?红三军团的建制部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红七军,作为红军的主力军,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部队的领导者全是有资历有能力之人,另外喝过洋墨水的也不少。笔者认为,如果兵力能达到8000左右,给个军团番号也不为过。可是由于兵力太少,只能编为一个军,再后来只能编为一个师,所以只能屈居于红三军团的建制下了。

提到红七军,必定要提到桂系将领俞作柏和李明瑞,可以说,百色起义的成功离不开此二人的支持。作为国民党旧军阀出身的他们却拥有进步思想,这为共产党实例在广西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红七军的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俞作柏和李明瑞,两个常年在李宗仁麾下作战的猛将,在蒋桂战争期间脱离了李宗仁,被蒋介石分别委任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和编遣区军事特派员,于是俞、李二人在广西建立了一个脱离蒋桂军阀控制的独立局面,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政策,给工农群众一定的民主权利,并要求共产党派干部到广西与之合作。

这一时期进入广西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任广西国民党省政府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兼教导总队副队长的张云逸;任警备第5大队大队长的共产党员俞作豫(即俞作柏胞弟);任省政府机要秘书的陈豪人;任南宁公安局长的龚楚;当然少不了我们的小平同志负责广西地区的党务活动。就这样,共产党在广西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党组织和工农革命群众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掌握了一些军权,这就为百色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1929年10月,俞作柏和李明瑞响应张发奎发对蒋介石的斗争失败,广西形势恶化,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广西特委立即做出决定,准备举行百色起义。起义准备工作正全面展开。

12月11日,中共宣布发动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李谦任副军长,龚楚任参谋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

司令部:

参谋处长:陈叔度,后钟鼎;参谋:莫文骅、黄奇彦、陈可夫。

副官处长:刘健,后陈叔度;

经理处长:张逸秋,后叶季壮;

军医处长:吴清培;

政治部:

秘书科长:余惠;

组织科长:罗少彦;

宣传科长:许进

社会科长:黄一平;

宣传队长:文冠球;

军直属队:

教导队长:许卓;

特务营长:符禄;

炮兵连:不详

下辖3个纵队:

第1纵队:由原警备第4大队大部和教导总队一部编成,李谦任纵队长,沈静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营;

第1营:营长:何莽;指导员:黄启涛。

第2营:营长:王展;指导员:不详。

第3营:营长:雷竹平;指导员:不详。

第2纵队:由东兰等县农民军编成,韦拔群任纵队长,李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营:

第1营:营长:陈恩深;指导员:黄冕伦。

第2营:营长:黄?日;指导员:黎心诚。

第3营:营长:黄世新;指导员:李干辉。

第3纵队:由原警备第5大队第5营和平马、思林等地的农军编成,胡斌任纵队长,何世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营:

第1营:营长:符镇;指导员:杨英。

第2营:营长:冯达飞;指导员:麦农本。

第3营:营长:黄治峰;指导员:杨成之。

新成立的红七军总计4000余人。后第2纵队和第3纵队番号对调。新成立的红七军即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经过半年多的游击战,中共又成立了红八军,建立了左右江苏区,苏区建立赤卫队4路共28个营,拥有步枪和火枪6000支,1930年6月,将奉议、平马等县的赤卫军编为红七军第4纵队,将东兰、凤山等县的赤卫军编为红七军第5纵队。此时的红七军扩大到约7000余人,拥有各种枪4000支,迫击炮及各种火炮数门。

不知各位看官还记得否?我们在讲红三军团时曾经说过,30年夏天,红军受“左倾思想”所控制,中央要求红军攻取大城市,红军遂攻打长沙。而这个时候的红七军,也收到了中央的指示,要求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向广东发展,为适应这种战斗方式的转变,红七军于11月7日对部队进行了改编。

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经理处处长:叶季壮;下辖3个师:

第19师:由原第1纵队和第3纵队合编,师长:龚楚兼;政治委员:邓小平兼;政治部主任:徐进。下辖第55团和第56团。

第20师:由原第2纵队和第4纵队以及第八军第1纵队一部合编,师长:李谦;政治委员:陈豪人兼;政治部主任:黄治峰。下辖第58团和第59团;

第21师:由原第3纵队抽调1个连作为骨干组建,准备日后扩大,是个架子部队。师长:韦拔群;政治委员: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

整编后全军共7000余人,长短枪2800余支,机关枪7挺,迫击炮3门,山炮2门。

部队整编后,由第21师师长韦拔群和政治委员陈洪涛率1个连留在右江根据地扩大武装,坚持斗争。主力部队于10日出发,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攻打柳州、桂林的命令。

11月11日,红七军攻占怀远,伤亡300多人;

12月5日,红七军攻打长安镇失败,伤亡500多人;

12月26日,红七军攻打武冈失败,伤亡500多人,第55团团长何莽牺牲;

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束缚,经过数月的行军作战加之夺取城市的失败,至1931年1月,红七军只剩下3500多人,是出发前的一半且许多连队建制不健全。红七军不得不再一次调整建制,将第19师和第20师的番号取消,将部队所编为2个大团,将第19师所编为第55团,龚楚任团长,下辖2个营;将第20师所编为第58团,李明瑞兼任团长,黎心诚任政治委员,李谦任副团长,下辖2个营。所编后的红七军继续转战。

31年1月3日,红七军与敌遭遇,伤亡700余人,李谦牺牲。

2月5日,红七军东渡武水,正当部队渡河之际,红军遭到敌人截击,李明瑞、邓小平率1500余人渡河成功,而包括张云逸在内的4个连共600余人滞留在河的对岸,没有渡河成功,遂就地转入游击,后与主力部队汇合。

4月底,经过失败的红七军总结了这一段时间的作战情况,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思想”。

7月11日,红七军东渡赣江,与红三军团会师,编入红三军团,红七军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笔者注:由于本文探讨的是红三军团各部建制沿袭及军事主官,所以为红七军单独做了个小传。然而这一时期的红七军一直单独作战,还没有编入红三军团建制,遂只是简单的概述这支部队的情况,其军事主官的结局在本文中也不宜展开。还请见谅。
红七军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致使部队减员严重,队伍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中央苏区,和红三军团汇合,会师后,红七军再一次整编,编入红三军团建制,整编后的红七军基本编制为:

军长:李明瑞(生于1896年,桂军名将也是一员北伐虎将,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与红八军,30年入党,1931年10月因肃反扩大化被杀害于江西,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唉……);政治委员:许卓(毕业于日本路军士官学校,又赴法国勤工俭学,是中共中少于的喝过洋墨水的人。24年入党,26年回国任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北伐,27年低参加广州起义,后和邓小平、龚楚等一起派到广西从事工作。32年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参谋长、红军作战局局长等职,没有参加长征,于34年3月4日牺牲,44年中共中央称之为“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不久由葛耀山(工人出身,领导过二月罢工,又因五卅运动被捕4个月,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任红三军政治委员,33年夏天因游泳不慎溺水牺牲,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接任;参谋长:张云逸(略);政治部主任:许进(23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后任红七军师政委,31年10月死于肃反扩大化,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下辖3个团:

第55团:团长:张翼(不详);政治委员:余慧(不详)。

第56团:由红三军团特务营和一部分地方武装编成,团长:李显(29年与许卓等一起派去广西从事兵运工作,32年6月红七军扩编任红19师师长,刚做了1个月的师长就于7月在南康的战斗中牺牲);政治委员:陈漫远(29年与许卓等一起派去广西,初为红七军连指导员,后任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344旅参谋长,第18兵团副司令员等职。解放后又任广西省代理主席、第一书记后勤学院院长等职,86年11月病逝)。

第58团:团长:黄子荣(广西桂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红七军第20师师长等职,35年8月过草地时病逝);政治委员:黎心诚(湖南人,曾任红七军营政治指导员,其余不详,《人物志》没找到此人,但莫文骅的回忆录中说此人在34年叛变,故可信度较高)。

这个时候的红三军团在取消红五军和红八军两军番号,直辖第1、3、4、6师后,另有红七军这一个军级番号。此时的红三军团在补充了1500余俘虏兵后,总兵力为12169人,其中军官999人,士兵11170人,各种炮13门,机枪119挺,马步枪6672支

整编后的红三军团准备迎来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国民党的这次围剿,投入了23个师又3个旅和5个航空队,总计30万人。国民党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策略,而红军依旧使用“诱敌深入”的老办法迎击国军。

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在红军苏区东奔西跑后,始终未见到红军主力,反而遭到红军的不断打击。然而2万红军主力正等待着国军向早已布置好的口袋钻来。

31年8月6日至7日,红三军团与兄弟部队一战莲塘、二战良村,敌第54师和第47师遭到重创,俘敌3500余人,缴获长短枪3100余支,机关枪40余挺,迫击炮14门,子弹30万发,电台2部,马200多匹,红军牺牲250余人,伤860余人。此役,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李实行负重伤牺牲,而新加入红三军团建制的红七军,由于作战勇敢,行动迅速,勇于白刃战,用刺刀杀出了威风,被彭德怀称赞为“猛如虎、精似猴”的英雄部队。

8月11日,红军向黄陂的敌第8师毛炳文部发起猛攻,歼敌4个团,活捉敌团长陈启璜和杨茂才以下40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机关枪30余挺,迫击炮11门,电台1部,子弹40余万发。红军牺牲80多人,伤300多人。战斗结束后,红三军团获得了宝贵的半个月的休整时间。

由于蒋介石在短短6天内就有3个师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于9月初不得不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此刻红军已经打破了敌人的围剿,然而红军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9月7日,休整后的红军与前来围剿的蔡廷锴部激战于高兴屿,激战2日,虽然歼敌2000余人,但由于兵力没有集中打成了击溃战,迫使蔡廷锴逃走,自身伤亡很大,仅红三军团排以上干部就牺牲了43人,伤66人,而士兵牺牲了458人,士兵591人。红三军团第4师代理师长邹平阵亡牺牲,又折一员猛将。

9月15日凌晨,红军向方石岭突然发起猛攻,全歼敌第52师和第9师炮兵团及1个营,俘敌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4500支,机关枪70余挺,子弹120万发,骡马200余匹,第52师师长韩德勤被俘后化装成火夫侥幸逃走。此役红军牺牲60多人,伤230余人。

经过2个月的艰苦作战,红军连续打了5个胜仗,歼敌17个团又2个营共3万余人,其中被俘18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4800余支,机关枪175挺,,迫击炮55门,子弹250多万发,电台6部,骡马500余匹,胜利的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

此次围剿,国军虽然失败了,但其“扰民有余”的特性显露无余。退却的过程中,烧毁百姓房屋,捣毁百姓器物,杀尽百姓牛羊,受害群众10万余人。国军退却中还对根据地进行空袭,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指挥部队反击空袭时,不幸中炮牺牲,红军再折一员猛将。

说点题外话,55年授衔时评定元帅,战功是次要的,资历才是最重要的,其中一条就是“在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红三军团的创始人之一的黄公略,牺牲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红军学校就可以看出他在军中地位极高。此时只是1931年,大名鼎鼎的刘畴西、陈伯钧只是其下属的师长,开国上将李涛也是其下属的师政治委员,而后来调去红三军团与黄克诚搭档师长的张锡龙也只是其下属的1个师参谋长,可以说,黄公略麾下将领皆为红军一时之名将。如果没有这次空袭,黄公略的天空应该更广阔,至少红军后来新成立的军团中应该有他的一个席位,授予元帅也是实至名归。而同为红三军团主力师师长的李实行和邹平两人,虽说不是红三军团的创始人,但他们是该军团的创建者之一,为军团中极元老级的人物。要注意,此时的红三军团已经取消了“军”这一级的番号,由军团直辖4个师,军团在顶峰的时候下辖3个军,皆为红军当时的主力军,所以也可以视此2人为副军级,而彭雪枫和黄克诚在当时是师政治委员。如果有幸,他们在军中享受的待遇(不一定是军衔)应该不会比彭、黄二人差。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也不容假设,没有红军将士们的牺牲,又怎么会有我们现在在家安逸地上网呢?呜呼惜哉……向他们致敬。

第三次“反围剿”最终以红军的胜利而收场,接下来红三军团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看下集。
上集说道:经过2个月的艰苦作战,红军连续打了5个胜仗,胜利的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31年9月底,红军到达会昌,同闽西红十二军会师,迎来了一段宝贵的休整时间,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对红一军团及红三军团进行了整编,此时红三军团建制为:

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组织部部长:吴溉之;宣传部部长:左基中;政务处处长:李树;秘书处处长:周桓;总务处处长:吴理雅;军医处处长:何复生;军医处政治委员:刘惠农。全军团共下辖3个师又一个军:

第1师:由原第1师和第4师1个团合编。

师长:候中英;政治委员:吴溉之兼;下辖3个团:

第1团:团长:段文(不详);政治委员:余筠(不详)。

第2团:团长:曾春鉴(彭德怀还在湘军时,是其麾下的一名班长,平江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兵,后任兴国补充师师长,第6师参谋长,长征到川滇黔边境时留下来打游击,于37年1月时牺牲于云南扎西的一次战斗中。国共马上就停战了,实乃可惜);政治委员:方强(同样为参加平江起义后仅存的老兵,后任中革军委警卫团政治委员,再后来调任红四方面军,并参加西路军,西路军失败后,一路返回陕北。后任385旅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任第44军军长,解放后任海军副司令员,开国海军中将);党总支书记:汤平(一直任文职,解放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开国中将,68年被林彪迫害而死)。

第3团:团长:曹德清(与曾春鉴一样,曾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名湘军战士。后任红6师师长,1935年2月7日病逝于云南扎西);政治委员:陈葆元。

第2师:由原第6师和第4师1个团合编。

师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彭雪枫;下辖3个团:

第5团:团长:白志文(29年和程子华等参加大冶兵暴,但在战争时期官做的不是很大,解放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政治委员:不详。

第6团:团长:叶长庚(国军中的老兵,参加过北伐战争,29年率国军1个班的战士投奔红军,30年入党。后调任红六军团,任新兵师师长等职。解放战争中任四野第50军副军长,开国少将);政治委员:乐毅;政治处主任:杨勇(略);党总支书记:甘渭汉(后调任红八军团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北红二十九军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中任第七十军军长,开国中将)。

第7团:团长:龙昌汉(早年参加国军,参加北伐,29年加入红军,《红一方面军人物志》中记载此人牺牲于32年,而《李志民回忆录》记载此人牺牲于第五次反围剿。存疑);政治委员:李志民;党总支书记:李志民兼

第3师:由原第3师和第4师1个团合编。

师长:彭遨;政治委员:徐策;参谋长:彭绍辉;政治部主任:薛华立(不详)。

第9团:团长:田海清(历任红七军第21师师长等职,后调入红六军团任第52团团长,参加长征,34年10月牺牲于贵州甘溪);政治委员:李芬。

第10团:团长:何德全(1897年出生,可能是团一级军官中最年长者。1914年就参加了湘军,北伐时就是连长。30年参加红军,官越做越小,34年竟然成了第15团参谋长,但由于作战勇敢,是为数不多的获得“二等红星奖章”的人。抗战前期在前线与日寇战斗,后期调到陕北组织大生产。虽然履历并不丰富,但解放后成为中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不知是由于资历还是年长的原因,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3年逝世,走完波澜不惊的一生);政治委员:不详。

第11团:团长:何光复;政治委员:不详;党总支书记:王平(解放军第20兵团政治委员,开国上将)。

另辖一个第七军:

军长:李明瑞;政治委员:葛耀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许进;宣传部部长:李霭民(曾是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老蒋发动4.12时被捕,后参加百色起义,32年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工作,35年秋天过草地时病逝);经理处处长:叶季壮(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后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工作。后转为文职,指导地方经济建设,于1967年病逝);军医处处长:吴清培(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任红七、红九军团卫生部部长等职,后编入红四方面军,36年8月过草地时病逝)。下辖3个团:

第55团:团长:张翼;政治委员:余惠。

第56团:团长:李显,后卢绍武(北伐战争时在钢七军中当兵,参加百色起义后,成长为红军猛将,历尽数次生死,打了无数恶仗硬仗,后任万岁军副军长,开国少将);政治委员:陈漫远。

第57团:团长:黄子荣;政治委员:杨英(初被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工作,参加百色起义,后任红十九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没有参加长征,于35年1月的赣南战斗中牺牲)。

整编后的红三军团大概编制就是这些,但这份编制表中却为我们透露了以下几个信息:

1:此时的红三军团每师虽编足了3个团,但是空出了第4、9、12三个团的番号,我想应该有两种用意,第一是以后方便扩编部队,第二就是方便宣传,既然有第5团,那怎么着也有第4团吧,这样也利于误导国军。同时,军团内部并没有缩编红七军,这也是对李明瑞、张云逸等人的尊敬吧。

2:参加会昌整编的不仅仅只有红三军团,还有军中老大哥的红一军团。我数了数,整编后的红一军团下辖3个军10个师总计30个团,而红三军团此时只有12个团。一个扩编,一个所编,同为军中翘楚的两个军团所受待遇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但是我们的红三军团并没有有所怨言,以彭德怀为首的军团将士始终把团结放在第一位,无论是现在还是长征后并入红一军团,军团始终以大局为重,靠的是对革命那无悔的热情。想想我们每天在家里、学校、社会为那点小小的利益勾心斗角,不禁让我感触颇深。

3: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各军事主官在师级以上还比较全面,但在团级则记载不详。但从这份编制表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团一级的机构中,至少有团长、政委、政治部主任、党总支书记,然而,大多数都没有记载,甚至连政委都不详。联想到此时的红军是一次系统的整编,一定会为各团配齐各军事主官,而这些军事主官的姓名及下场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他们可能牺牲、可能叛变、可能死于肃反、也可能脱离了队伍。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无名英雄为我们做出的贡献,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31年11月下旬,整编后的红三军团向会昌城发起攻击,用加入600多公斤的棺材炮炸开城墙,全歼敌军2000人,缴获马步枪千余支。红三军团所到之处,均严格贯彻方面军总部的指示。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25日,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彭德怀当选中革军委副主席。

就在红军用正确的方法打破三次围剿之时,中共中央内部“左倾主义”在此抬头,红军将会迎来什么样的挑战呢?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
上集说道,就在红军用正确的方法打破三次围剿之时,中共中央内部“左倾主义”再此抬头,此时王明、博古等已经处于中央权利中心,要求红军继续攻打大城市。然而,在全国范围内敌强我弱的局面仍未改变。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苏区发展到30个县境,占有15座县城,形成了具有300万人口的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31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革军委),直接领导红一方面军,由于是中央领导,一方面军遂改称为“中央红军”。12月,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中央红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7万之众。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觉得腰板硬了,又开始幻想夺取大城市,执行“总路线”,在这种背景下,红军攻打赣州。

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下达攻打赣州的作战命令,以红三军团及红一军团之第四军为主作战军,彭德怀任总指挥;又以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陈毅任总指挥;再以红五军团又3个军为机动部队。全军向赣州进发。

2月6日,红军对赣州完成合围。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坚固,易首难攻,号称“铁赣州”。赣州之北有陈诚部4个师;赣州之南有陈济棠部10个团;另外赣州附近还有敌第28师。对于攻打赣州,毛泽东坚决反对,但“协反围剿胜利之风,倾红军主力”的中央红军不以为然。

红军围城后,作为主攻力量的红三军团进行了战前演练,组织了爆破队、冲锋队、政治侦查队。其中爆破队20人,负责挖坑道、选爆点、安装炸药、爆破城墙;冲锋队共70人,挑选作战勇敢、身强体壮的红军战士,每人配驳壳枪1把、梭镖1支、手榴弹4枚,待爆破成功后,突击入城;政治侦察队有12人,随突击队入城,侦破敌人的反动团体和特务组织。准备攻城的红军指战员非常辛苦,全靠手工进行坑道作业。

2月13日,红七军用土炸药包爆破攻城,失败。

2月17日,红2师再用土炸药包爆破攻城,再次失败。

2月23日,红三军团进行总攻,红2师组织了200名突击队由第5团团长叶长庚的指挥下,埋伏在墙角,但爆破出现失误,爆炸后的城墙竟然往外倒塌,突击队员被压在城墙下全体牺牲。红1师爆破西门,红七军爆破东门,但都被敌军压制,彭德怀认为攻打赣州成功希望已经很渺茫。

就在红军热火朝天的攻城之际,陈诚部2万余人向赣州迅速增援,2月低,先是敌第11师33旅旅长黄维率全旅偷渡入城,后来第11师师长罗卓英再率1个团偷渡成功,汇合赣州守敌后,挖了4条坑道准备向红军进行反击。

3月1日,参加宁都起义,刚刚完成整训的红五军团向赣州增援红军。

3月4日,红三军团第二次总攻,红七军以3个棺材炮炸开城墙60米,第56团在团长卢绍武、政治委员陈漫远的带领下向敌发起猛攻,欧致富(17岁参加百色起义当通信员,31年夏天与红三军团会师时已经成长为一名排长。据说参加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关于这次战斗,一说是红一军团第4团杨成武部参加的,一说是红三军团第13团彭雪枫部参加的。两方都有回忆录甚至都有证人,笔者也不好评价真伪,但欧连长成为一名英勇的红军指挥员确属无疑。后任四野第四十八军第142师师长等职。解放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1999年去世。)连长率全连冲在全团最前面,但由于叛徒告密,连续冲锋4次后,未能攻入城内。此时红1师于西门,红2师于南门,因坑道积水,棺材炮未能引爆,攻城亦受挫。

3月7日,敌军向红军偷袭,红1师指挥系统被打乱,师长候中英被俘(后被杀害),在政治委员黄克诚的指挥下脱离险境。敌人的这次进攻,不仅使红1师败退,更使整个红军全线动摇,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光着膀子、挥舞大刀”部队迅速投入战斗,与敌进行了艰苦的白刃战,这支部队就是朱德率领的红五军团第十三军。这群西北硬汉的投入战斗,对稳定红军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以后“红五军团大刀队赤膊上阵、威震天下”的美誉天下皆知。红军迅速撤出战斗。

攻打赣州,前后历时33天,轻敌的红军伤亡3000余人,其中,红三军团伤亡最多。由于红三军团一直都是主攻部队,而红四军是助攻,红五军团最后才投入的战斗,笔者估计,此役红三军团伤亡应不少于2000人。其中第1师师长候中英被俘牺牲,曾经参加南昌起义的那个上士班长,经历大风大浪后,走完了轰轰烈烈的一生。另外牺牲的还有红一军团第四军第11师政治委员张赤男及红五军团第13军第37师政治委员欧阳健。

红军虽然在赣州城下吃下了苍蝇,证明以红军现有力量很难实现“攻打大城市的总路线”,但中共中央并没有因此而觉悟,仅仅10天过后,还没来得及休整的红军将继续执行中央的错误决定,攻打赣江其他中心城市。接下来的红三军团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
上集说道:红军攻打赣州吃了亏,而且是很大的亏,证明以红军现有力量很难实现“攻打大城市的总路线”。然而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仅仅10天过后,还没来得及休整的红军将继续执行中央的错误决定,攻打赣江其他中心城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红三军团为主力组成西路军,在赣江以西作战,相机夺取河西的几个中心城市,并与赣江以东的以红一、红五两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形成掎角之势,互为支援。

为适应新的军事任务,红三军团再一次进行了整编。再划入新的部队后,红三军团的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恢复红五军的番号,其次使加入地方红军的红七军内部扩编,其次红五军团的第十四军也划入军团序列,其大概编制如下:

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邓萍兼;组织部部长:徐策;执行部部长:周桓;宣传部部长:邓乾元;青年部部长:刘志坚(后任解放军第4兵团副政治委员等,解放后任昆明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开国中将);政治保卫局局长:张纯清;军医处处长:何复生;军医处政治委员:刘惠农。军团下辖3个军。

重建红五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贺昌(23年入党的老资格,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出来的,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没有参加长征,协同项英陈毅打游击,牺牲于35年3月5日的会昌战斗中。);参谋长:耿万敌(不详);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军医处处长:饶正锡。下辖3个师。

第1师:即原第1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黄克诚;政治部主任:江华;秘书长:汤平。下辖3个团。

第1团:团长:段文;政治委员;余筠。

第2团:团长:曾春鉴;政治委员:方强。

第3团:团长:姚喆(参加平江起义后幸存的为数不多的老兵。后任政治保卫团团长、陕甘宁红军独立师师长等职。后任358旅参谋长,解放军第八军军长、第23兵团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等职,开国中将);政治委员:不详。

第2师:即原第2师。师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郑庭辉(?不详);政治部主任:李志民。下辖3个团。

第5团:团长:白志文;政治委员:不详;

第6团:团长:唐学文(不详);政治委员:甘渭汉;政治部主任:杨勇;

第7团:团长:常子杰(只知道曾任红五军第3师第7团排长,其余不详);政治委员:唐亮(一生都任文职,后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开国上将);

第3师:即原第3师。师长:彭遨;政治委员:谢翰文;参谋长:吴异生;政治部主任:孙发力。下辖3个团。

第9团:团长:田海清;政治委员:李芬;

第10团:团长:杜中美;政治委员:不详;

第11团:团长:文年生(曾在国军第三十六军当兵并参加北伐,红军第一次攻打长沙时加入红军,后任红81师师长、129师718团团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第23兵团副司令员、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开国中将,68年逝世);政治委员:不详;

第七军:军长:张锡龙;政治委员:张纯清兼;参谋长:不详;政治部主任:叶季壮。下辖3个师。

第19师:即原第七军所辖之第55、56、57这3个团合编。师长:李显;政治委员:倪愚(不详);参谋长:毕占云(曾在川军当兵,任营长。28年率全营于井冈山附近起义参加红军,全营改编为红四军军部特务营,任营长。后任红七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参谋长等职,获得二级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参谋长等,解放战争中任冀东军区区司令员等职,开国中将);政治部主任:倪愚兼。仍下辖55、56、57共3个团。

第20师:即原江西军区独立第6师改编。师长:黄子荣;政治委员:陈漫远;政治部主任:余惠。下辖第58、59、60共3个团。

第21师:即原湘赣军区独立第9师之第43团与红三军团之特务团合编。师长:龙云(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后任红六军团第18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于34年10月的石阡甘溪战斗中被俘,不久于长沙被杀害);政治部主任:陈葆元。下辖第61、62、63共3个团。

第十四军:即原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划拨。军长:赵博生(先后在西北军任旅长、军参谋长等职,30年时曾拟入汉中反对蒋介石,失败后任第26路军参谋长,参加围剿红军。牺牲于33年1月的黄狮渡战斗中,为纪念他,苏维埃成立了博生县。);政治委员:黄火青(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参加兵运工作。后参加西路军,兵败后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秘书长、教育长等职。解放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等);参谋长:牛冠甫(保定军校毕业,早年加入冯玉祥部任军官。32年5月因肃反扩大化被捕,判处死刑,后改为10年监禁,其后下落不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兼。下辖2个师。

第40师:师长:边章武(初在冯玉祥部任职,红军猛将,数次带兵与敌军进行肉搏,赣州战役带领大刀队杀出一条血路,救出红1师。水口战役又带领大刀队与敌进行肉搏,巩固了阵地。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苏联武官,解放军第23兵团副司令,54年2月病逝);政治委员:李翔梧(曾去苏联学习,后调任红七军团二十师任政治委员等,没有参加长征,协助贺昌起草文件,鼓舞部队士气,于35年3月9日的天门障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唐天际(黄埔4期毕业,曾参加东征陈炯明、北伐及南昌起义。后任红三十一军参谋长、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员、129师新1旅政治委员、解放军第12兵团副政治委员等职,开国中将)。下辖第118、119、120共3个团。

第41师:师长:程子华;政治委员:程子华兼;政治部主任:徐任杰(不详)。下辖第121、122、123共3个团。

其中,红十四军虽然编入红三军团建制,但并未参加西路军,在赣南、闽西活动。6月,红十四军调回红五军团建制。

1932年4月,整编后的红三军团向湘赣边界桂东方向推进,于4月22日包围文英,经过两日的猛攻,于24日占领文英,毙伤俘敌7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长短枪450余支。

文英之战,使国民党非常震惊,急调6个师围剿西路军。5月1日,红军攻占汝城,5月29日,红军向敌第15师的两个旅进行反击,因地形限制,在毙伤敌300多人,俘敌1个排后,撤出战斗。

6月8日,前来围剿红军的敌军因不断受到红军的袭扰和断粮,被迫撤退。

这一时期,红三军团于大王洞建立了枪炮修理厂、被服厂、医院、银行和粮食供销机关。其中为建立后方医院,当地百姓用1个月的时间盖了50多幢茅草房,建立了3个伤病员休养所,配备了医务、管理人员和警卫部队,先后收容伤病员1200多名。大王洞后方基地的建立,为前线奋战的红军战士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

以红三军团为基础组建的西路军,先后牵制了国民党40个团的兵力,为东路军作战减轻了很大的负担。然而,红三军团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



附:既然是浅析红三军团各部的建制沿袭,一些新的部队于这一时期编入军团,故为这些新部队做一个简短的概况。

1、江西军区独立第6师小传:

江西军区为我军历时上成立的第一个军区,于1932年2月1日正式成立,陈毅为首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我军军区制度的试金石。军区成立时含第3、4、5、6共4个独立师,另有15个独立团和1个警卫团。全军区总兵力共14000余人,枪9450余支。其中独立第5师为军区主力,师长为萧克。军区主要任务为“负责组建地方武装,扩大红军,训练新兵,训练补充师、补充团、补充营,向正规红军输送兵员等工作”。独立第6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整师地划入红三军团序列,编为红七军第20师。

2、湘赣军区独立第9师小传:

湘赣军区于32年初成立,张启龙任军区总指挥,甘泗淇任政治委员,李天柱任副总指挥,冯达飞任参谋长,李毅任政治部主任。短短数月便成立了至少5个红军独立师、4个军分区指挥部、1个临时军分区指挥部、1个军区红军总医院和1个红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将遂川、上犹两县边界的地方武装改编为湘赣军区独立第9师,由于兵力太少,遂不设师部,只辖第43团。后与红三军团特务团合编为红七军第21师。

3、红十四军小传:

无论是军史、战史还是百度,关于红十四军的成立都是含糊不清,只有一句“以26路军一部改编为红十四军”。具体涉及是哪一部,资料有限,并没有指明,故只能从红40师师长边章武的履历上猜测。

边章武时任第26路军第27师第80旅参谋长,赵博生与董振堂靠私人关系说服其率第80旅起义,红军没有“旅”级单位,起义成功后自然而然的成为红军第40师师长,故该师应该为第26路军第80旅一部(或大部?)改编而成。而第41师就不得而知,也许也是其一部改编?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32年6月,红十四军回归红五军团建制。
很遗憾,到这里就没找到下面的。转这个帖子是因为突然对究竟是334团还是139团更能代表平江起义产生了好奇,所以想扒扒红10团和红12团前身分别是什么。
平江起义前,彭的队伍里有八个地下党员,组成起义委员会。坚持到上井冈山时就剩3个(贺国中、李灿、邓萍)
坚持到长征时,就剩一个(邓萍,牺牲在遵义---据在现场的张爱萍回忆,邓萍是到前沿阵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突然被一冷枪击中前胸)
可见TG早期,基本上是大浪淘沙,牺牲的高级干部很多。

至于滕代远,他是造化弄人,他本来就是个县委书记,职务不高。早期TG对彭的平江起义也没多大重视,滕是赶鸭子上架,风云际会成了这只部队的党代表。有很多老人回忆说,滕代远虽然资格老,但能力不足,基本就是彭总的应声虫;不过人倒是老好人一个。
为啥用下场二字
再看看倒霉的红11团。
彭德怀元帅缔造的平江起义红军(老3军团)长征结束后就只剩下了红10、11、12团,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这三个团依次编成了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的1、2、3营。这三个营,到1949年2月解放军全军番号统一为止,发展得最好的是3营,沿革编成16军47师139团,恢复了红12团的部队荣誉。1营其次,沿革为38军112师334团1营,红10团的建制连队基本予以保留。2营最差,与当时解放军的任一团、营番号竟不能对应,结果不堪。

  历史缘由要从1938年115师挺进山东说起。当年的12月下旬,115师师部率686团由晋西灵石东进太行,39年1月抵达晋东南潞城,经短暂停留后下太行进入豫北,由汤阴县过平汉路,3月进入鲁西鄄城、郓城。为在当地创建运西根据地,686团团长杨勇率该团3营留驻,这个种子后来发展壮大成了16军47师,而3营本身则扩编成为上述139团。4月,686团团部率1、2营随师部继续东进抵达泰西,5月在此进行了著名的陆房突围战。8月,686团奉命再开鲁南,9月越津浦路进入费县,10月到达鲁南根据地核心大炉。驻扎后的次年春,686团就地组建起115师鲁南支队,其1、2营编为1、2大队;5月支队2大队南下组成峄县大队,686团1、2营从此分离。1940年10月,115师鲁南主力编成师教导2旅,686团团部及1营组建该旅6团,峄县大队则扩为峄县支队单独活动。41年年底教2旅4、6团均东去滨海区,峄县支队则在同年5月并入损失严重的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以下简称边联支队)。此边联支队本属于115师中建制单列的团级部队,合并后人员仍在损失逃亡,不得已于同年8月整体(其实就800余人)并入了教2旅5团,至此686团2营落户5团。5团42年春脱离教2旅归属鲁南军区,直到45年8月抗战胜利都留在鲁南坚持。1945年9月5团编为山东军区8师23团,47年后番号是华野3纵8师23团,49年2月的全军统一番号为22军65师195团。

  就这样,115师686团进入山东后一分三摊,鲁西,鲁南,滨海各置一营。

  再梳理峄县支队的基本构成——686团2营。该2营(鲁南支队2大队)组建峄县大队时只来了营部、7、8连及营属机枪排,5、6连另派任务去组建686团的新部队。41年5月2营随支队编入边联支队时应该是重建起该支队的1营。8月边联支队再编入教2旅5团时,支队是整体缩编成5团新的1营。整编后的5团因当时的统战需要,对外沿用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番号,所以新1营亦称边联支队1大队。此时,原686团2营营部已经并入大队部,老7、8连或者并作1连,或者依然是1、2连。1942年12月鲁南军区再次精简整编,5团变成了直辖5个连(仍称大队)的乙种团,原1大队缩编为1连。这个时候,无论上面中间过程演变如何,曾经多达数千人的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实际就成了一个连,原先的边联支队1大队也好,内含的峄县支队也好,或者还有更前身的鲁南支队2大队、686团2营等等,统统都编在了这个1连!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在上述边联支队一再缩编最终归为一个连的过程中,一些连队、班排应该是返回了临郯费峄边联县,或者编入了其县大队(该部1940年4月成立),或者是更下放一级成为区中、小队。在42、43年那段环境非常险恶的抗战时期,不能不说部分当地武装(或人员)宁愿去干亦兵亦民的游击队,这样生存的几率要大一些。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愿望,绝大多数军人也一样,选择能在战争中尽量活下来,这是其人性的真实反映,不必掩饰。但就686团2营这样的老八路来说,非到万不得已或有特殊需要时是不可能要求下放或“地方化”的。“部队荣誉”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更大的因素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非本地人,分散下放后生存的条件会更差。因此,艰难环境中“抱团取暖”是这些部队的必然和正确选择。当然话说回来,当年的5团首长也是不会轻易放走老主力部队的。军区也一样,所谓精简、整编都是汰劣留优,没有让老2营连队离队的道理。因此,整个边联支队在42年年底的精简中剩下的这个连被判定为686团的一个连(或合并连)非常符合军旅逻辑。部分军史著述就这样认为:鲁南军区5团1连是来自平江起义的红军连。

  那么,这个1连有没有可能在抗战后期或解放战争中5团扩编、恢复建制时衍生出更多的连队,甚至扩建起一个营呢?

  根据现为业内掌握、发布的资料,鲁南军区5团确实在大反攻的前夜——1944年8月恢复为“三营制大团”,其2营为沂河独立营整体改编,1、3营为5团直属的四个连与边联县大队混编组成。更有文章指明,1、3营的营部都是此次扩编恢复时新建。还有当事老人回忆,新的1营1连来自平江暴动红军,2连则为原苏鲁支队的一个连。而原195团团史、“洛阳营”(195团1营)的记述与此说法没有大的矛盾。解放战争5团中新编、扩建新连队的情况或许有,但现有史料都没有该团在此时期有恢复“红军连”方面的记载(更遑论“红军营”)。即便是46年9月8师损失最重的泗县战役,也只是鲁南军区17、19团的一些营、连拆分补入8师各团。想想也是,当时8师中的老连队(也就老5团带来的那5个连)成分已经消耗、稀释得差不多了,用于组建新成分只会使之名不符实,反不如经补充地方新锐后仍作为营、团的“拳头部队”。而任何一支部队,内中的“拳头部队”都是不可或缺的。还是那句话,战争是非常实际的,5团那些身经百战的部队首长肯定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样,基本排除了上述5团1连在5团恢复为“大团”过程中分编、组建新营连的情况。

  综上,大历史情景即:平江起义的红11团最终演变为195团1营1连,按现在的番号是舟山警备区守备1营1连。一句话,一个红军团缩减成了一个红军连。

  就整个八路军系统而言,红军团(八路军的首批营,下同)演变为八路军团、之后沿革为解放军正规团的,115师(包括脱离建制很早的344旅、独立团)中很普遍;红军团缩编为八路军营、之后沿革为解放军正规营的,120师、129师中基本都是这种情况。而“红军团”损失了后来不能对号的,除了129师770团1、2营(红10师31团、红12师33团)是“全体玉碎”排第一之外,686团2营(红11团)仅沿革为一个解放军连,这个“损耗”可以算第二。

  这种情况在八路军中很少,所以此“损耗”不寻常,如果要交代得过去,不得不谈到其生存环境——鲁南根据地。
楼主赶紧去小学一年级暑假班复习语文!
鲁南是抗战中八路军创建的所有敌后根据地中环境最为险恶的地区之二(之一是冀中)。就范围言,八路军的这个“鲁南区”地处兖州、徐州(台儿庄)、临沂三地围成的三角区内。内中津浦铁路一侧横贯南北,陇海铁路兜底穿过东西,故日军的调兵效率非常惊人。1939年9月115师主力进来后,相继整编、组建了苏鲁支队、鲁南支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运河支队、曲泗邹滕费游击支队等团级部队,成立了115师鲁南军区。40年秋又调入师属东进支队、晋西支队1团,10-11月更在此组建起该师新主力——教导2、5旅。因此该区是115师初入山东时重点经营,投入多、下大力的根据地。可到了40、41年抗战相持阶段,师主力这块儿,教2旅4团(原晋西支队1团)、6团(原鲁南支队)东撤去了滨海,教5旅(原东进支队)南下去了苏北;鲁南军区这块儿,曲泗邹滕费游击支队北上鲁中,边联支队、教2旅5团(原苏鲁支队)合并一块儿。整个地区团级部队就只剩下5团、运河支队(它43年秋也去了新四军),红红火火的一个开局落了个清清静静腰斩!到了43年中、44年夏根据地越发压缩、困顿,鲁南军区只剩3(鲁中调来支援)、5两个直辖连的小团;分区全部撤销,建制编为几个县域游击大队(著名的铁道游击大队是其一)。所以那时有句话形容鲁南区的缩小,叫做一枪穿透鲁南。绝无夸张。为何?主因当然出自日军的重兵围剿、压迫,次因是一部分国民党军的封锁围堵。即使是今天,也不能否认当年鲁南日军行动的“速度与激情(疯狂)”以及战术发挥的高效,否则,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狂飙天下的华野8师(鲁南军区8师)、东野1师(115师教2旅)断不至于到如此危难仓促地步。所以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段,国内反映抗战最有名的小说就出自鲁南、冀中,前者出了《铁道游击队》,后者更多,有《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那年代国家领导人倡导的价值观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故斗争不残酷、牺牲不重大之地区之事件,作家、文艺界不大有人愿去回忆、搜集、搞创作。即使有少数另类作品,也影响不大,出不了名。譬如,那时就没听说新四军地区出了什么有影响的小说。反之,上面提到的冀中,根据地环境比鲁南还残酷。一个42年“五一大扫荡”,吕正操的3纵被撵出冀中不说,后头3纵辗转太行、晋绥休整,属下7个团整编成了3个团(晋绥军区17、27、32团),完全被打回了原形(3纵前身——冀中人民自卫军,1937年10月成立,辖三个团)。所以,解放后新、老作家也纷纷聚笔此处,主力部队不好写,就写游击队、武工队、雁翎队。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国家当时在运用一种补偿安抚机制,给“为革命”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树碑立传,籍以替代老区得到的很少的物质偿还。

  当时的军队也贯彻国家领导人这个价值观,绝大多数“高级”战斗英雄称号都是授予牺牲人员。论功行赏,不论及战役、战斗的胜负,不审视战斗对战局、战役的影响大小,而片面追求战斗过程如何血腥惨烈。评上全军战斗英雄的,多数人已经战死,而且死的方式追求极致,粉身碎骨为最崇高。你不看国家宣扬的志愿军四大英模——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就没有一个活着!志愿军全军唯一的两个特级英雄——杨根思、黄继光,一个粉身碎骨,一个千穿万孔!好像非如此不足以教育国人。这时候,仗打得如何不说了,胜仗的方法不学了(好像不怕死就能打胜仗),那些巧仗、歼灭仗、伤亡少的仗,都是口头表扬,很少褒奖宣传(对比当时提倡学习的“老大哥”,人家是胜利元帅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等,授国家顶级英雄称号——苏联英雄)。

  仍然举例志愿军。当今军界,对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松骨峰阻击战推崇备至,对该连连长戴如义梯次调度全连四个排,轮序上阵阻敌并规定各排坚持时间,从而合算出全连完成师、团要求所需要的总时间(预定9小时)这一“科学头脑”叹服有加。该1营3连正是因于如此合理有度使用兵力,加上坚韧顽强、死战不退的战斗意志,达成了114、112师穿插到位所需时间,从而使38军合围了美2师主力和美第8集团军的后勤辎重大行李。美军人员损失多少中美双方的数字可能有分歧,可公路断头美军那上千辆跑不掉的汽车、炮车、坦克车及成百上千吨的战争物资可是一时之战场奇观,那种“壮观”场面恐怕也只有当下北京一条街面高峰期堵车的景象可以比照。

  同是二次战役(不过换成东线),同是一场阻击战,同样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20军58师172团1营3连(呵呵,同样是“1营3连”)一个排据守一小高岭(似临时命名)堵击撤退的美军,死战一天后全排牺牲。当阵地上只剩连长杨根思一个人的时候,他抱着炸药包冲向进攻中的敌群,粉身碎骨壮烈牺牲。最终,杨连长这个排完成任务没有?不清楚;堵住了多少美军?不清楚;主力部队是否及时赶到,到达目的地与否?都不清楚。有关军史描述均语焉不详。但从战役过程大体得知,20军在混战中没能拿下此次战役的预定目标点——下碣隅里。此战牺牲的杨连长获得志愿军中最高荣誉称号——全军特级战斗英雄。

  上述两场阻击战,相同之处是谋略有加的戴连长也在与美军的肉搏中英勇牺牲;不同之处是戴连长牺牲前他的连队仍保持战斗力,他可以为他的连队能完成本次任务而瞑目。情况也确实如此,当114师穿插部队赶到时,戴的1营3连仍剩7人,完全可为最后的阻敌全力一搏。这么完美的一次胜利阻击战,就因为戴连长的牺牲不如杨连长惨烈,所以他死后连一般战斗英雄称号都没得到。“戴如义”的英名也是改革开放后国人、大多数军人才得以知晓。英雄埋没几十年,老天不公!值得再加一笔的是:戴如义的搭档,该3连的指导员杨少成,也在这场阻击战中牺牲,而且在戴连长牺牲之后,他成了战斗继续下去的指挥员。战前指导员的上阵轮次就排在了连长之后,为了完成任务,牺牲也得前后有序。因为他们知道,连队完成本次任务比死更难(插一句:据战史记,戴连长一踏上松骨峰阵地就感到这是块“死地”),也更重要!这是真正的从容赴死,预定了自己死期的死,死者完全明白“牺牲”之义。几十年后的今天,也还能深深感受到38军基层指战员彼时显现出的那种荡气回肠的英雄气质!杨指导员最后是拉响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的,死得足够壮怀激烈,但“惨状”仍然不及粉身碎骨,所以他的英名也是后来国人知道“万岁军”的来头后才知晓。

  几十年的偏激惯性思维,把军人的牺牲分成三六九等,让智勇双全的英雄隔世埋没。长此以往,我们的这个民族不会善战(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我们不是如此吗?)!悲哀!

  所幸现在军委新主席正建立军队新的价值观,核心要素是“能打胜仗”。是的,军队嘛,领导要求可以提它个千条万条,但“能打胜仗”绝对是第一条,是最根本的一条!




  老夫子军史笔谈
  2015-8-4
下场一般是贬义词,啥意思?
用词不当啊
cybbs 发表于 2016-7-16 10:10
下场一般是贬义词,啥意思?
原文如此,不是我写的,只是转载。
sniper8 发表于 2016-7-16 10:09
楼主赶紧去小学一年级暑假班复习语文!
原文如此,不是我写的,只是转载。
天佑中华1949 发表于 2016-7-16 10:08
再看看倒霉的红11团。
彭德怀元帅缔造的平江起义红军(老3军团)长征结束后就只剩下了红10、11、12团,193 ...
与楼主商榷一下,长征中整编,红三军团是缩编为4个团,而不是3个;除了红10、11、12团之外,还有红13团。
包括后来的陕甘支队时期,也是10支队,11支队,12支队,13支队。
dark_14 发表于 2016-7-16 10:24
与楼主商榷一下,长征中整编,红三军团是缩编为4个团,而不是3个;除了红10、11、12团之外,还有红13团。 ...

红13团来自红5师缩编,也就是广西红七军,与平江起义没有关系。
dark_14 发表于 2016-7-16 10:24
与楼主商榷一下,长征中整编,红三军团是缩编为4个团,而不是3个;除了红10、11、12团之外,还有红13团。 ...
更正,陕甘支队时,是“大队”编制。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序列。。。。

第十三大队(由红十三团改称)
大队长 彭雪枫(兼,任期至9月) 陈 赓(9—11月,大将)
政委 张爱萍(上将)
天佑中华1949 发表于 2016-7-16 10:25
红13团来自红5师缩编,也就是广西红七军,与平江起义没有关系。
这倒是。。。
胡*邦,当过红13团团委书记。
原文如此,不是我写的,只是转载。
下场二字就不能改一下?
可否分个类,

看看有好下场的有多少人,没好下场的又有多少人

他们有后代的多少人,后代身居何处,

这个更有统计意义,

内容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