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穿云惊浩宇,九天揽月灿星河(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9:53


一箭穿云惊浩宇,九天揽月灿星河

——长征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之小结


关于中国新型液体火箭的意义
在长征系列新型运载火箭即将首飞的时刻,国内部分媒体报道,将长5/6/7新型系列液体火箭和发动机,特别是长征5号称为“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一流水平”,兵器迷并不这样乐观。

从前面四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1990年后,中国有限的航天资金,主要集中在载人航天(神州和天宫系列)上。因此液体火箭长发动机时间以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为主力,发动机最大地面推力在70吨左右徘徊。氢氧机连大型液氢温区制冷装置都搞不定,煤油机数数十年没出过新型火箭正式型号。因此不要说是比美俄两国,就是比日、欧的100吨级产品,也已经有很大差距。

纵向比较,即以我们自身讲,神州5/6/7三个液发新箭和YF-77/YF-100两个新发,的确是具有突破意义的进步。氢氧发动机真空推力从8吨到50吨;煤油机增推60%,好歹上了100吨大关。对于后续中国航天的载人空间站、重型通信卫星和探月计划的支撑将会非常给力,这些当然都值得充分肯定。

但横向比较,就是今年新箭都首发成功,真空推力130吨的煤油机YF-100与近半个世纪前美国690吨的F1、近30年前苏联800吨RD170如何相提并论;真空推力70吨的氢氧机YF-77又如何与14年前美方真空推力344吨的RS-68比肩?

不乐观,不悲观,要客观。

在航天事业上,中国的卫星技术(遥感(特别是返回式)、导航、中继、海洋、小卫星…等等较强,通信稍弱)和载人航天技术、航天测控技术,确实已经进入第一集团,说“世界先进”或“世界一流”大致都不为过。但是,在大推力运载火箭上,兵器迷的判断是这样:我们肯定自身的进步。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进步,也仅仅是让我们在20多年后重返运载火箭第二集团而已,补课的意味非常浓厚。

私下说:我们再不补这个课,连2020年的三大任务都完不成,哪里谈得到什么“世界一流”?

关于氢氧机和煤油机的技术路线之争

兵器迷在《第三篇》中已经对这个问题做过相关讨论,现在再往深一层说几句。

液氢/液氧的能量密度高,推力室理论比冲比液氧/煤油高约1/3(参见《第一篇》)。所以氢氧机的比冲超过400秒是很轻松的事,而煤油机理论极限才390秒,实际工程上350秒就是天花板了。这就是为什么,追求高比冲的美国从1970年代以后就比较执着的选择氢氧发动机路线。大推力室(含燃烧室)、氢涡轮泵、氧涡轮泵、液氢除杂等核心技术都搞得定,美国先进的石化工业又为廉价液氢燃料制备铺平了道路。万事俱备之后,美帝愣是把别国通常仅仅用于上面级的氢氧发动机,搞成了RS-68这样的344吨大推力一级,没助推器直接起飞都没得问题。

那为嘛美国还要买俄罗斯的RD180呢?还是有搞不定的嘛,这就是价格。一般来说,氢氧发动机和燃料液氢,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和燃料煤油还是要贵一些。比如RD180比2000万美元的RS-68改型要便宜一半,所以美帝买毛子的货。再说,液氧煤油的推力虽然更大,但反正阿波罗计划后重型运载火箭需求少了,近地空间站用RD-180正合适。不过,2010年代后,看到中国的载人登月就要长出八字那一撇了,美国人又开始琢磨载人登火(星)。这下,重型推力的液氧/煤油才又有用武之地了。美国人也回头考虑重载煤油机了不是——到哪儿说哪儿,对吧。

而苏联正好反过来,氢氧机搞到200吨左右,就很难上得去了,大单室氢泵氧泵都搞不利索。而自家煤油机的大推力却可以轻松做到700-800吨,至今是全球最速激的一级动力。又是浮在石油上的国家,航天级精炼煤油那是取之不尽,所以才选择液氧煤油路线。同时在技术上用高压补燃来提高比冲,克服液氧/煤油的低比冲和煤油结焦积碳缺陷(参见《第三篇》)。

如此,才形成今天美俄各执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大推力发动机牛耳的局面。这个局面,是两个国家的不同液体火箭技术路线形成的,而并非美国一定达不到鹅毛这样的水平。反过来说,美国的氢氧机固然霸天,煤油机就真落后吗?人家为土星-5做过的690吨煤油机F1,到今天50年过去了。可放眼全球,除了美俄,谁敢说能做?

关于甲烷机

液氧/甲烷也是液体火箭,甲烷机的优缺点在《第一篇》有涉及。不过甲烷机还没有正式型号,本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之所以再多谈几句,是因为2013年10月,航天六院的一则新闻说,101所的新一代60吨级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首次点火试车获得成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注意。有人评论说,甲烷机比较鸡肋,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发展型号不堪大用。

这话有道理,就连西安院的专业文献也认为:甲烷密度比冲比液氧/煤油发动机低,使用安全性也不如煤油;性能又比液氧/液氢发动机低。因此,看起来应用前途确实不明朗。

不过,甲烷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甲烷的冷却性能良好,再生冷却指数比煤油高75%,是仅次于液氢的再生冷却剂。比起液氢,甲烷可从天然气方便获取,沸点比液氢高90℃,成本比液氢低,相对密度比冲又高了约80%。比起煤油,它的结焦温度高、富燃燃烧积碳少、沸点低、重复使用时无需清洗。因此,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可重复运载器较为理想的选择。与俄罗斯为单级入轨或重复使用而研制的液氧/煤油/氢三组元发动机RD-701和RD-704有一拼。

有朋友疑惑了: 可重复运载器……什么的干活?

您要看这个词儿眼生,看看下面这张图,估计就想起来了,呵呵。


图1:中国神龙空天机

据报道,中国有“神龙”和“遨天”两个可重复运载器项目。预计至少有一个2020年到达研制节点。这么看,说不定,甲烷机这鸡肋,哪天变鸡腿了,呵呵。

果真如此,中国的甲烷型号机,2020年见!

关于技术之外的因素
有些网友的技术功底很深,在探讨时对新技术推崇备至,兵器迷很佩服。

不过,就具体型号而言,除了技术,也还是要结合其他因素,比如需求、成本。

比如:印度的PSLV火箭,500吨级推力,近地轨道3.25吨。不要说比长5的LEO25吨,就是比长2F的LEO9吨,也是小巫见大巫啊。可就是这样一枚连网友们都不拿正眼看的极地卫星火箭,在3年前的2013年11月5日,将印度首个月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亚洲第一。这样低的成本,这样低的技术,这样高的效益。同在亚洲超过印度几个身位的日本、中国,其实很值得反思。

再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X的猎鹰9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13吨。一级9台50吨级的煤油机Merlin发动机并联,开式循环。设计极致简约,与分级循环高压补燃什么的高技术完全绝缘。长径比达到让人惊讶的19,干质比超过25,完全突破行业经验值。网载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造价只有1600万美元(原文如此),发射价格5400-6200万美元,比俄罗斯质子号的7000万-1亿美元要便宜很多。完全一副经济实用型的样子,业界评价是“将改变商业发射规则”。

当然,中国也在搞低成本发射,主要是小卫星领域。比如长征6号,基本型700千米高度国内测控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将达到0.7吨(全球测控1吨)。发展型长6A的 SSO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4吨左右,通吃中小LEO轨道和SSO轨道发射市场。一个小型煤油机火箭的改型,就会让高大上的中型机长征7号很不舒服。为什么?成本低啊。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6盯着长7的地盘,长11还盯着长6的饭碗呢。长7首发5天后的2015年9月25日,中国固体小型火箭长征11号一箭四星荣耀首发,700KM轨道达350kg。350公斤,别嫌小啊, 未来小卫星、微卫星的市场大着呢。何况长11就不能有增推型?

再加上长征11的测试-发射 24小时急速快递,成本也超低:长11不要火箭发射场,不要勤务塔、不要脐带塔、不要导流槽,不要发射台——就能发射。

这位方了。那……要什么啊?

一片平地,就行。

意思就是:长11使用轮式转运车进行运输和起竖准备。至于有人说长11是脱胎于DF-31…….兵器迷可真不知道(严肃脸)。

重要的话说N遍:需求是第一牵引力,技术和成本,要综合考量。如果仅仅是技术水平高,型号可不一定就能获得市场成功。

关于中国重型运载火箭规划

长征5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俄罗斯航天局在研的Angara A7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40吨,但这些都算不上是重型运载火箭。

真正的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左右、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在100吨以上的火箭(比如美帝的F1,鹅毛的RD-170)。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和2013年航天六院谭永华院长的介绍,中国未来的重型运载火箭为长征9号。长征9号的主要用途,将是载(多)人登月等小行星探测、远离地球的深空探测、大型近地轨道空间站(单件50-80吨)建设等用途。

该型火箭的主要发展构型设想为三级半,即:
-芯一级动力:8米直径(含4台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助推器动力:4*3.35米直径(各含1台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二级动力:2*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三级动力:2*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估计为YF-77)

其中的2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分别参见《第二篇》和《第三篇》中的讨论。

长征9号火箭起飞质量达到3000吨(长征5号基本型不到900吨),近地轨道LOE运载能力超过100吨。媒体报道说“这样的运载能力,在目前各国在研的新型运载火箭中,将仅次于美国的太空发射系统(SLS)重型火箭,其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0-150吨”。不过不要忘记,SLS的主要动力:RS25氢氧发动机,在2015年6月25日,已经在密西西比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了首次的650秒RS-25 氢氧发动机的测试。有底气的美国人,因此预计SLS火箭于2018年首发。而中国的长征9号、500吨级煤油机和200吨级氢氧机,还停留在远期规划的纸面上,尚未正式立项。

回首往昔,从仿制东风-1液体导弹开始,在近六十年的岁月里,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运载火箭,如同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象征,走过了坎坷艰难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航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航天年发射次数2004年开始超过欧洲、2011年开始超过美国,2013年在轨航天器超过100,2016年近150颗,2020年将达到200颗,稳居世界第二。2010年后至今,以长征5号、6号、7号新型液体运载火箭,和YF-77液氧/液氢发动机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代表,更是迎来了一波较新的重大突破。以一期年产12枚运载火箭的能力的天津生产基地和海南文昌发射基地为代表,运载火箭基础设施的步步夯实,也都历历在目。

展望未来,如果一切顺利,长征9号预计2030年首发——这个时间对于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绝非一个宽松的时间表。而2016年长5和长7的首发成功,对于实现这个计划的实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

航空航天强国,那是钱堆的,那是汗浇的,那是命拼的,那是一个真正大国的国家意志。

在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有很多的落后需要去追赶;有太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也必将更多的传奇将会被创造。

来路深深,前路漫漫。无论成败,无惧风雨,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永不褪色。

让我们祝愿,2016年长征系列新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首发圆满成功;

让这样的成功,为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新一代重型卫星、嫦娥三期探月和载人空间站工程,拉开精彩纷呈的序幕;

让这样的成功,让更多这样的成功,为未来中国近地大型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和宇宙深空探测,点亮一个数千年问天民族的伟大光荣,与梦想。

一箭穿云惊浩宇,九天揽月灿星河
注:本文已授权凤凰军事发表
所有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报道和公开出版物,如:
《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
《俄罗斯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
《重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
《液氧/煤油发动机》。
《液氧/甲烷发动机》
本文引用了网上的所有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一并致谢!
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55885643_0_1.html



一箭穿云惊浩宇,九天揽月灿星河
——长征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之小结

关于中国新型液体火箭的意义
在长征系列新型运载火箭即将首飞的时刻,国内部分媒体报道,将长5/6/7新型系列液体火箭和发动机,特别是长征5号称为“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一流水平”,兵器迷并不这样乐观。

从前面四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1990年后,中国有限的航天资金,主要集中在载人航天(神州和天宫系列)上。因此液体火箭长发动机时间以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为主力,发动机最大地面推力在70吨左右徘徊。氢氧机连大型液氢温区制冷装置都搞不定,煤油机数数十年没出过新型火箭正式型号。因此不要说是比美俄两国,就是比日、欧的100吨级产品,也已经有很大差距。

纵向比较,即以我们自身讲,神州5/6/7三个液发新箭和YF-77/YF-100两个新发,的确是具有突破意义的进步。氢氧发动机真空推力从8吨到50吨;煤油机增推60%,好歹上了100吨大关。对于后续中国航天的载人空间站、重型通信卫星和探月计划的支撑将会非常给力,这些当然都值得充分肯定。

但横向比较,就是今年新箭都首发成功,真空推力130吨的煤油机YF-100与近半个世纪前美国690吨的F1、近30年前苏联800吨RD170如何相提并论;真空推力70吨的氢氧机YF-77又如何与14年前美方真空推力344吨的RS-68比肩?

不乐观,不悲观,要客观。

在航天事业上,中国的卫星技术(遥感(特别是返回式)、导航、中继、海洋、小卫星…等等较强,通信稍弱)和载人航天技术、航天测控技术,确实已经进入第一集团,说“世界先进”或“世界一流”大致都不为过。但是,在大推力运载火箭上,兵器迷的判断是这样:我们肯定自身的进步。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进步,也仅仅是让我们在20多年后重返运载火箭第二集团而已,补课的意味非常浓厚。

私下说:我们再不补这个课,连2020年的三大任务都完不成,哪里谈得到什么“世界一流”?

关于氢氧机和煤油机的技术路线之争

兵器迷在《第三篇》中已经对这个问题做过相关讨论,现在再往深一层说几句。

液氢/液氧的能量密度高,推力室理论比冲比液氧/煤油高约1/3(参见《第一篇》)。所以氢氧机的比冲超过400秒是很轻松的事,而煤油机理论极限才390秒,实际工程上350秒就是天花板了。这就是为什么,追求高比冲的美国从1970年代以后就比较执着的选择氢氧发动机路线。大推力室(含燃烧室)、氢涡轮泵、氧涡轮泵、液氢除杂等核心技术都搞得定,美国先进的石化工业又为廉价液氢燃料制备铺平了道路。万事俱备之后,美帝愣是把别国通常仅仅用于上面级的氢氧发动机,搞成了RS-68这样的344吨大推力一级,没助推器直接起飞都没得问题。

那为嘛美国还要买俄罗斯的RD180呢?还是有搞不定的嘛,这就是价格。一般来说,氢氧发动机和燃料液氢,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和燃料煤油还是要贵一些。比如RD180比2000万美元的RS-68改型要便宜一半,所以美帝买毛子的货。再说,液氧煤油的推力虽然更大,但反正阿波罗计划后重型运载火箭需求少了,近地空间站用RD-180正合适。不过,2010年代后,看到中国的载人登月就要长出八字那一撇了,美国人又开始琢磨载人登火(星)。这下,重型推力的液氧/煤油才又有用武之地了。美国人也回头考虑重载煤油机了不是——到哪儿说哪儿,对吧。

而苏联正好反过来,氢氧机搞到200吨左右,就很难上得去了,大单室氢泵氧泵都搞不利索。而自家煤油机的大推力却可以轻松做到700-800吨,至今是全球最速激的一级动力。又是浮在石油上的国家,航天级精炼煤油那是取之不尽,所以才选择液氧煤油路线。同时在技术上用高压补燃来提高比冲,克服液氧/煤油的低比冲和煤油结焦积碳缺陷(参见《第三篇》)。

如此,才形成今天美俄各执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大推力发动机牛耳的局面。这个局面,是两个国家的不同液体火箭技术路线形成的,而并非美国一定达不到鹅毛这样的水平。反过来说,美国的氢氧机固然霸天,煤油机就真落后吗?人家为土星-5做过的690吨煤油机F1,到今天50年过去了。可放眼全球,除了美俄,谁敢说能做?

关于甲烷机

液氧/甲烷也是液体火箭,甲烷机的优缺点在《第一篇》有涉及。不过甲烷机还没有正式型号,本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之所以再多谈几句,是因为2013年10月,航天六院的一则新闻说,101所的新一代60吨级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首次点火试车获得成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注意。有人评论说,甲烷机比较鸡肋,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发展型号不堪大用。

这话有道理,就连西安院的专业文献也认为:甲烷密度比冲比液氧/煤油发动机低,使用安全性也不如煤油;性能又比液氧/液氢发动机低。因此,看起来应用前途确实不明朗。

不过,甲烷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甲烷的冷却性能良好,再生冷却指数比煤油高75%,是仅次于液氢的再生冷却剂。比起液氢,甲烷可从天然气方便获取,沸点比液氢高90℃,成本比液氢低,相对密度比冲又高了约80%。比起煤油,它的结焦温度高、富燃燃烧积碳少、沸点低、重复使用时无需清洗。因此,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可重复运载器较为理想的选择。与俄罗斯为单级入轨或重复使用而研制的液氧/煤油/氢三组元发动机RD-701和RD-704有一拼。

有朋友疑惑了: 可重复运载器……什么的干活?

您要看这个词儿眼生,看看下面这张图,估计就想起来了,呵呵。

图5-1.jpg (24.74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6-16 18:33 上传


图1:中国神龙空天机

据报道,中国有“神龙”和“遨天”两个可重复运载器项目。预计至少有一个2020年到达研制节点。这么看,说不定,甲烷机这鸡肋,哪天变鸡腿了,呵呵。

果真如此,中国的甲烷型号机,2020年见!

关于技术之外的因素
有些网友的技术功底很深,在探讨时对新技术推崇备至,兵器迷很佩服。

不过,就具体型号而言,除了技术,也还是要结合其他因素,比如需求、成本。

比如:印度的PSLV火箭,500吨级推力,近地轨道3.25吨。不要说比长5的LEO25吨,就是比长2F的LEO9吨,也是小巫见大巫啊。可就是这样一枚连网友们都不拿正眼看的极地卫星火箭,在3年前的2013年11月5日,将印度首个月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亚洲第一。这样低的成本,这样低的技术,这样高的效益。同在亚洲超过印度几个身位的日本、中国,其实很值得反思。

再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X的猎鹰9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13吨。一级9台50吨级的煤油机Merlin发动机并联,开式循环。设计极致简约,与分级循环高压补燃什么的高技术完全绝缘。长径比达到让人惊讶的19,干质比超过25,完全突破行业经验值。网载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造价只有1600万美元(原文如此),发射价格5400-6200万美元,比俄罗斯质子号的7000万-1亿美元要便宜很多。完全一副经济实用型的样子,业界评价是“将改变商业发射规则”。

当然,中国也在搞低成本发射,主要是小卫星领域。比如长征6号,基本型700千米高度国内测控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将达到0.7吨(全球测控1吨)。发展型长6A的 SSO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4吨左右,通吃中小LEO轨道和SSO轨道发射市场。一个小型煤油机火箭的改型,就会让高大上的中型机长征7号很不舒服。为什么?成本低啊。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6盯着长7的地盘,长11还盯着长6的饭碗呢。长7首发5天后的2015年9月25日,中国固体小型火箭长征11号一箭四星荣耀首发,700KM轨道达350kg。350公斤,别嫌小啊, 未来小卫星、微卫星的市场大着呢。何况长11就不能有增推型?

再加上长征11的测试-发射 24小时急速快递,成本也超低:长11不要火箭发射场,不要勤务塔、不要脐带塔、不要导流槽,不要发射台——就能发射。

这位方了。那……要什么啊?

一片平地,就行。

意思就是:长11使用轮式转运车进行运输和起竖准备。至于有人说长11是脱胎于DF-31…….兵器迷可真不知道(严肃脸)。

重要的话说N遍:需求是第一牵引力,技术和成本,要综合考量。如果仅仅是技术水平高,型号可不一定就能获得市场成功。

关于中国重型运载火箭规划

长征5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俄罗斯航天局在研的Angara A7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40吨,但这些都算不上是重型运载火箭。

真正的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左右、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在100吨以上的火箭(比如美帝的F1,鹅毛的RD-170)。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和2013年航天六院谭永华院长的介绍,中国未来的重型运载火箭为长征9号。长征9号的主要用途,将是载(多)人登月等小行星探测、远离地球的深空探测、大型近地轨道空间站(单件50-80吨)建设等用途。

该型火箭的主要发展构型设想为三级半,即:
-芯一级动力:8米直径(含4台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助推器动力:4*3.35米直径(各含1台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二级动力:2*20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
-三级动力:2*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估计为YF-77)

其中的2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分别参见《第二篇》和《第三篇》中的讨论。

长征9号火箭起飞质量达到3000吨(长征5号基本型不到900吨),近地轨道LOE运载能力超过100吨。媒体报道说“这样的运载能力,在目前各国在研的新型运载火箭中,将仅次于美国的太空发射系统(SLS)重型火箭,其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0-150吨”。不过不要忘记,SLS的主要动力:RS25氢氧发动机,在2015年6月25日,已经在密西西比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了首次的650秒RS-25 氢氧发动机的测试。有底气的美国人,因此预计SLS火箭于2018年首发。而中国的长征9号、500吨级煤油机和200吨级氢氧机,还停留在远期规划的纸面上,尚未正式立项。

回首往昔,从仿制东风-1液体导弹开始,在近六十年的岁月里,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运载火箭,如同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象征,走过了坎坷艰难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航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航天年发射次数2004年开始超过欧洲、2011年开始超过美国,2013年在轨航天器超过100,2016年近150颗,2020年将达到200颗,稳居世界第二。2010年后至今,以长征5号、6号、7号新型液体运载火箭,和YF-77液氧/液氢发动机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代表,更是迎来了一波较新的重大突破。以一期年产12枚运载火箭的能力的天津生产基地和海南文昌发射基地为代表,运载火箭基础设施的步步夯实,也都历历在目。

展望未来,如果一切顺利,长征9号预计2030年首发——这个时间对于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绝非一个宽松的时间表。而2016年长5和长7的首发成功,对于实现这个计划的实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

航空航天强国,那是钱堆的,那是汗浇的,那是命拼的,那是一个真正大国的国家意志。

在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有很多的落后需要去追赶;有太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也必将更多的传奇将会被创造。

来路深深,前路漫漫。无论成败,无惧风雨,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永不褪色。

让我们祝愿,2016年长征系列新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首发圆满成功;

让这样的成功,为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新一代重型卫星、嫦娥三期探月和载人空间站工程,拉开精彩纷呈的序幕;

让这样的成功,让更多这样的成功,为未来中国近地大型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和宇宙深空探测,点亮一个数千年问天民族的伟大光荣,与梦想。

一箭穿云惊浩宇,九天揽月灿星河
注:本文已授权凤凰军事发表
所有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报道和公开出版物,如:
《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
《俄罗斯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
《重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
《液氧/煤油发动机》。
《液氧/甲烷发动机》
本文引用了网上的所有图片,均归原作者所有,一并致谢!
更多文章,请见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55885643_0_1.html

昨天已经有人给你发了,已经学习了。稳步前进才是王道!
楼主为何不发航天版呢?
据说我们现在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发动机  跟 美俄比还是差好大好大好大一截。
好资料,长知识了,谢谢楼主!
写得好,不过呢,对于国外的东西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比如印度的火星探测,从发射以后再无声息,在没有完整成果公布之前,下结论说效益为时尚早,至于猎鹰9嘛,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文章要顶


这作者写的连我都看不下去了.印度人不行吧还非夸人成本低,办大事.一副非得要中国成本比印度低,推力技术比美俄大的节奏.一副这个不以为然那个不以为然的样子.跟台湾人一个德行.一会儿比推力,一会比成本,一会比技术,反正是哪个不如比哪个.关公战秦琼也不在乎.怎么不说现代人的手磨石器比不上石器时代的人?也不看美俄以前搞的些不实用的大发动机用了几次.现在还在用吗?美国人的老火箭那么牛比为什么还要发展新发动机? 火箭就是个工具,需要才做.长五都用不了多少,何况所谓重型火箭.发展火箭又不是用来炫耀的.

这作者写的连我都看不下去了.印度人不行吧还非夸人成本低,办大事.一副非得要中国成本比印度低,推力技术比美俄大的节奏.一副这个不以为然那个不以为然的样子.跟台湾人一个德行.一会儿比推力,一会比成本,一会比技术,反正是哪个不如比哪个.关公战秦琼也不在乎.怎么不说现代人的手磨石器比不上石器时代的人?也不看美俄以前搞的些不实用的大发动机用了几次.现在还在用吗?美国人的老火箭那么牛比为什么还要发展新发动机? 火箭就是个工具,需要才做.长五都用不了多少,何况所谓重型火箭.发展火箭又不是用来炫耀的.
大家都去看运20了,刷图,等高清照,楼主这里好冷清,偶来支持一下
我觉得作者应该比现今世界同样推力级别的火箭.轿车就跟轿车比,卡车就跟卡车比,摩托就跟摩托比.作者是用中国的轿车跟美俄的老卡车比马力,却跟印度的摩托比成本.火箭推力乃是项目牵引,早就废弃的发动机有什么可比的.美国人的大推力火箭不是一样得重新发展吗?.还有就算中国发动机小些,别人用两个我们得用四个.那又怎样呐?如果可靠性一样好呐?
非常欣赏这样的态度,满招损谦受益。学习了!
又不是争霸,花太多财力物力人力不值得。
这作者写的连我都看不下去了.印度人不行吧还非夸人成本低,办大事.一副非得要中国成本比印度低,推力技术比美 ...
我觉得lz说的没什么,谦虚点也挺好的,再说何必在乎这种评价呢。
航天本来技术就不是绝对的,需求才是,天朝航天发展关键还是看需求,比如载人登月我就不知道有什么用处,这才是航天要钱的关键
火箭发动机看来比美俄要落后50年啊,任重道远
楼主就是个典型的记者,记者的文风嘛。大家都懂
楼主为何不发航天版呢?
会挨批的。。。。

lynxliu2008 发表于 2016-6-17 18:19
我觉得lz说的没什么,谦虚点也挺好的,再说何必在乎这种评价呢。
航天本来技术就不是绝对的,需求才是, ...


对,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长久不了.立足于需求,适当超前,走起来才可以长久.美俄的航天发展史是应该吸取的教训.不可事事攀比.载人登月,然后以此为基地登火.需缓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不可与任何人进行速度竞赛.那是不成熟的小孩心态.
lynxliu2008 发表于 2016-6-17 18:19
我觉得lz说的没什么,谦虚点也挺好的,再说何必在乎这种评价呢。
航天本来技术就不是绝对的,需求才是, ...


对,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长久不了.立足于需求,适当超前,走起来才可以长久.美俄的航天发展史是应该吸取的教训.不可事事攀比.载人登月,然后以此为基地登火.需缓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不可与任何人进行速度竞赛.那是不成熟的小孩心态.
看来航天还是任重道远啊
xmyyc 发表于 2016-6-17 19:56
会挨批的。。。。
人艰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