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汉帝国军制(西汉)-转自“三只眼看历史”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9:24
[watermark]参考书目:《史记》、《汉书》相关篇章,《历代兵势》。
个人拙作(参考、编辑、整理、录入、评论),还请方家指教。

  高祖建国后,至文帝、景帝,内平七国之乱、与民休息,外和匈奴,国运蒸蒸日上;而武帝雄才大略,内兴水利、促农耕,外破匈奴、拓界疆,强汉威名远扬;及昭帝、宣帝,重新与民休息,国力益强。
  西汉二百余年,兵力分为郡兵和京兵。西汉最高军事长官为太尉,但京兵一般由皇帝亲将。
  一、 郡兵:
  仍沿袭秦制,兵力由郡守掌管,具体军务由郡尉负责,但西北边郡太守因边患均直接领兵;郡守、郡尉每年8、9月份校阅一次郡兵,称为“都试”,又叫“秋射”,通过演武考核划分军兵等级,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此之谓“课殿最”;郡兵因所在地不同而兵种不同,内地多为材官(步兵),平原有轻车(车兵,后逐渐消失),沿海、沿江多为楼船(水兵),西北多为骑士(骑兵);郡兵平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受中央调遣。 《汉旧仪》中记载,年满20周岁的青年男子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个月,称为更卒,至56岁为止;从23岁起,必须服兵役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当郡兵(称为正卒),第二年选拔“课殿最”中的优秀者送至都城做京兵或送至边境做边兵(称为戍卒);但遇有大规模战事时则须随时从征。
  二、 京兵:
  汉初建时,在东部、南部分封了一些宗室和勋贵,手握悍将骄兵,西北则匈奴屡犯,而郡兵散于四方,遇有边患内乱远水救不了近火;为了确保京畿重地,故此建立了一只精锐的京兵。西汉的京兵按职责不同分为四部分。
  1、 南军:是负责皇宫各殿外至皇宫宫墙内的卫士,最高长官是卫尉,办公衙门在皇宫内,卫士们沿着宫墙扎营;因为卫士们驻防在皇宫——未央宫,而未央宫又地处长安城的南部,故此又称为南军。南军在创建初期约2万人,至武帝时约为1万人;南军士兵从郡兵中的优秀者选调,一年一换(防止日久生异心)。卫尉属下有1名南宫卫士令,统帅南宫卫士;1名北宫卫士令,统帅北宫卫士;左都侯、右都侯各1名,负责日常巡逻;每个宫门各设一名司马,掌管进出宫的盘查事宜。
  2、 北军:是负责守卫京城的驻屯军,又称屯兵,平时维持治安,遇边警、内乱则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长官是中尉;因其驻地在长安城内北部故又称为北军,士兵也从郡兵中选调,具体人数不定,视时局时增时减,笔者估计在5~10万人。武帝时曾经对京兵改制,中尉改称执金吾,加派监军御史辅助、牵制之,防止专权。执金吾通常有一只亲兵,称为缇骑,是一只全由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执金吾下设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三辅都尉,职权范围由长安城内至京畿。
  3、 郎官:又称郎卫,类似于清朝的御前侍卫,负责皇宫中各殿内的护卫、陪同皇帝出巡,人数不定;最高长官为郎中令,武帝时改名为光禄勋。郎官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武帝时增设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期门(后改名虎贲郎)、羽林孤儿(收养的战死将士遗孤)。郎官通常选自西北诸郡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勋贵之后,待遇优厚、装备精良、对皇帝无限忠诚,属于死士。据《汉书.李广传》记载,名将李广也做过郎官。
  4、 城门屯兵:最高长官为城门校尉(相当于北军的校尉),负责守卫京城长安的12个城门,人数不详。
  但如遇有大规模战事,即会频繁补充兵员,主要有:
  1、 谪发刑徒:又称为“七科谪”,即被判刑的人、杀人者,入赘的女婿(没天理啊,万一我入赘了岂不糟糕)、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祖父母有商贾市籍的人等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随时会被充军;但以上人等多重利轻生,故此战斗力很强。
  2、 自武帝时实行募兵制(“天汉四年,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盖因武帝时用兵地方很多、“买复”(即交纳一定的钱粮或奴婢可免除劳役、兵役)日盛,也因为募兵长期以此为生,大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战斗力较强。
  为了保证必须的军费(没有查到西汉军队的具体人数,笔者认为平时约100万人,战事高峰时约200万人),规定不能出“更卒”的适龄男子每人每年要交“更赋”300文钱;还有“算赋”,15~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120文钱,商、奴、入赘婿加倍,年满15岁的独身女子要交600文钱(鼓励早婚早育繁衍人口)。另外,武帝击匈奴时,因其僻地万里,粮草转运艰难,故此征集边兵60万人戍边、屯田(《史记.平淮书》),新设屯田校尉、护田校尉等职,笔者推测还有顺便保卫丝绸之路的任务。
  汉代秦后,很多地方沿袭秦制,但又另有许多创新。笔者将西汉军制单独写出,而不与新莽、东汉放在一处,是因为西汉军制有许多创意,也带给后世极大影响。[watermark]参考书目:《史记》、《汉书》相关篇章,《历代兵势》。
个人拙作(参考、编辑、整理、录入、评论),还请方家指教。

  高祖建国后,至文帝、景帝,内平七国之乱、与民休息,外和匈奴,国运蒸蒸日上;而武帝雄才大略,内兴水利、促农耕,外破匈奴、拓界疆,强汉威名远扬;及昭帝、宣帝,重新与民休息,国力益强。
  西汉二百余年,兵力分为郡兵和京兵。西汉最高军事长官为太尉,但京兵一般由皇帝亲将。
  一、 郡兵:
  仍沿袭秦制,兵力由郡守掌管,具体军务由郡尉负责,但西北边郡太守因边患均直接领兵;郡守、郡尉每年8、9月份校阅一次郡兵,称为“都试”,又叫“秋射”,通过演武考核划分军兵等级,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此之谓“课殿最”;郡兵因所在地不同而兵种不同,内地多为材官(步兵),平原有轻车(车兵,后逐渐消失),沿海、沿江多为楼船(水兵),西北多为骑士(骑兵);郡兵平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受中央调遣。 《汉旧仪》中记载,年满20周岁的青年男子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个月,称为更卒,至56岁为止;从23岁起,必须服兵役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当郡兵(称为正卒),第二年选拔“课殿最”中的优秀者送至都城做京兵或送至边境做边兵(称为戍卒);但遇有大规模战事时则须随时从征。
  二、 京兵:
  汉初建时,在东部、南部分封了一些宗室和勋贵,手握悍将骄兵,西北则匈奴屡犯,而郡兵散于四方,遇有边患内乱远水救不了近火;为了确保京畿重地,故此建立了一只精锐的京兵。西汉的京兵按职责不同分为四部分。
  1、 南军:是负责皇宫各殿外至皇宫宫墙内的卫士,最高长官是卫尉,办公衙门在皇宫内,卫士们沿着宫墙扎营;因为卫士们驻防在皇宫——未央宫,而未央宫又地处长安城的南部,故此又称为南军。南军在创建初期约2万人,至武帝时约为1万人;南军士兵从郡兵中的优秀者选调,一年一换(防止日久生异心)。卫尉属下有1名南宫卫士令,统帅南宫卫士;1名北宫卫士令,统帅北宫卫士;左都侯、右都侯各1名,负责日常巡逻;每个宫门各设一名司马,掌管进出宫的盘查事宜。
  2、 北军:是负责守卫京城的驻屯军,又称屯兵,平时维持治安,遇边警、内乱则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长官是中尉;因其驻地在长安城内北部故又称为北军,士兵也从郡兵中选调,具体人数不定,视时局时增时减,笔者估计在5~10万人。武帝时曾经对京兵改制,中尉改称执金吾,加派监军御史辅助、牵制之,防止专权。执金吾通常有一只亲兵,称为缇骑,是一只全由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执金吾下设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三辅都尉,职权范围由长安城内至京畿。
  3、 郎官:又称郎卫,类似于清朝的御前侍卫,负责皇宫中各殿内的护卫、陪同皇帝出巡,人数不定;最高长官为郎中令,武帝时改名为光禄勋。郎官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武帝时增设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期门(后改名虎贲郎)、羽林孤儿(收养的战死将士遗孤)。郎官通常选自西北诸郡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勋贵之后,待遇优厚、装备精良、对皇帝无限忠诚,属于死士。据《汉书.李广传》记载,名将李广也做过郎官。
  4、 城门屯兵:最高长官为城门校尉(相当于北军的校尉),负责守卫京城长安的12个城门,人数不详。
  但如遇有大规模战事,即会频繁补充兵员,主要有:
  1、 谪发刑徒:又称为“七科谪”,即被判刑的人、杀人者,入赘的女婿(没天理啊,万一我入赘了岂不糟糕)、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祖父母有商贾市籍的人等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随时会被充军;但以上人等多重利轻生,故此战斗力很强。
  2、 自武帝时实行募兵制(“天汉四年,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盖因武帝时用兵地方很多、“买复”(即交纳一定的钱粮或奴婢可免除劳役、兵役)日盛,也因为募兵长期以此为生,大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战斗力较强。
  为了保证必须的军费(没有查到西汉军队的具体人数,笔者认为平时约100万人,战事高峰时约200万人),规定不能出“更卒”的适龄男子每人每年要交“更赋”300文钱;还有“算赋”,15~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120文钱,商、奴、入赘婿加倍,年满15岁的独身女子要交600文钱(鼓励早婚早育繁衍人口)。另外,武帝击匈奴时,因其僻地万里,粮草转运艰难,故此征集边兵60万人戍边、屯田(《史记.平淮书》),新设屯田校尉、护田校尉等职,笔者推测还有顺便保卫丝绸之路的任务。
  汉代秦后,很多地方沿袭秦制,但又另有许多创新。笔者将西汉军制单独写出,而不与新莽、东汉放在一处,是因为西汉军制有许多创意,也带给后世极大影响。
知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