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身上,80年代烙印最深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0:01
原标题:生于六十年代……

  文/陈季冰

  1

  今年是我中学毕业30周年。

  这一开头,是不是就暴露了自己已经过气的年龄?在一个强烈渴望讨好年轻人的时代,这不是明智之举。不过暴露就暴露吧!我早已过了为飞快增长的年龄而焦虑的年龄。

       作为“60年代”的一员,我深知我们这一代人的整体弱点——

  与“50后”以前的几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明显缺乏对真实国情的切身体悟。

  虽说我们出生于动乱年代,但“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国民经济略有好转,不至于再发生大量饿死人的惨况。到我们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青少年时期,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物质短缺的状况迅速改变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扭转。当然,我们这一代更没有“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经历。因此,生于60年代的一代人,对长期以来物质极度短缺的基本国情,认识流于表面,缺乏切身的痛楚体察。“贫困”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概貌或全景,是一组比较之后的数字,而不是真切的饥饿感、寒冷感。至于那种因极度贫困而丧失基本尊严的牲畜一般的麻木感,对我们而言,更是难以理解。

  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代在整体上不是脚踏实地的一代。很多时候,我们的志向要远远高于实现志向所需要的艰辛奋斗精神和坚忍毅力。

  另一方面,与7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生的两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又明显缺乏市场经济头脑和适应商业社会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我们生于动乱年代,但真正对塑造我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我相信,将来的历史书一定会这样描述这个年代: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来说,这是一个距“五四运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第二次“启蒙时代”。

  1980年,上海外白渡桥。

  客观地说,没有80年代,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然而,80年代并非一个商品经济的“实践”时期,人们更多地从思想和观念的角度来憧憬和勾画未来。虽然这些描绘模糊地指向今日的市场经济社会,但80年代却是一个精神绝对压倒物质的时代。当“交易产生价值”、“竞争带来效率”等等这些市场经济的坚硬规则真正君临中国大地,已经是90年代了。我们都已成年,价值取向和人格已经定型,很难再有机会被重新塑造了。

  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这段时期,社会的各方面,尤其是精神气质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振聋发聩的思想家,如今转型成为指导人们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的各类咨询专家;过去标新立异的前卫艺术家,现在蜕变成了时尚设计技师;当年曾经脍炙人口的诗人,今天正在为那些商品销售的广告创作令人过耳难忘的广告语……

  在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身上,80年代的烙印最为深刻。我们向往并谋划着我们理想中的自由、民主、正义和人道,但我们又着实缺乏在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中取胜甚至谋生的高超技能。因为在我们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代,这些技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我们中的不少人也许会因此在后来萌生不小的挫折感和幻灭感。

  我的另一位同龄朋友不是已经郑重宣布“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了吗?

  至于我自己,无论留恋还是不留恋,都无关紧要,以至于不觉得有必要说出来。那天我对殷练说,时代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熟悉和喜欢的时代,但我对此并不会耿耿于怀。

      3

  以今天的眼光看,60年代生人,也许是当代中国唯一具有诗歌气质的一群人。

  不过我可以心平气和坦承,代确实变了,诗歌已不再必须,甚至不再可能。然而我们应当追问:对于正在急速迈向“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中国社会,我们身上的这种诗意气质是否依然有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另一个问题:那些80年代的理想和追寻是否已经过时?

  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诗刊。

  两周前,我在北京参加了几个大学同学的聚会——今年也是我们相识30周年。席间,一位当年隔壁寝室的同学当场朗诵了我20岁那年写的一首诗,另一位同学也在时隔那么多年以后第一次“交代”:那些年他曾经把我写的诗抄给心仪的女孩……

  我的大学本科4年恰好在1986~1990年,我一直视这4年是上天的特别恩赐。在这个世界上,大学念得比我更加名牌、时间更长的人有无数,但不得不说,80年代最后那几年正好在大学里的,却真是凤毛麟角的幸运儿。

  并不是我青春年少时恣意涂抹那些句子有多好。我的同学们过了那么多年后仍然清楚地记得它们,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镌刻在生命印记中的一部分。我敢肯定,我同学们胸中至今仍有一片空间,完好地存放着那个时代的梦想与追逐,尽管30年岁月或许会给它们蒙上一层尘灰。

  而我,没有放弃。

  只是在经历许多的世事变迁后,今天,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比10年、20年、30年前更懂得所谓“使命”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它在实现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巨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因此少了许多焦虑和纠结,多了许多潇洒和韧性。

  那天我在酒桌上对同学们说,别看我现在活得像个游手好闲之徒,如果真有中意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也许哪天我还会投身进去大干一场。与过去不同的是,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已是非常靠后的选项。

  现在的我甚至对自己打算投入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都看得不很重,我更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柔和但绵长的努力,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一些影响,为未来种下一些善因……至于它们的开花结果,我并不多么急切和执着。

  现在的我心情十分轻松,但意志更加坚定。

http://news.sina.com.cn/pl/ch/20 ... xryhhi8500542.shtml

原标题:生于六十年代……

  文/陈季冰

  1

  今年是我中学毕业30周年。

  这一开头,是不是就暴露了自己已经过气的年龄?在一个强烈渴望讨好年轻人的时代,这不是明智之举。不过暴露就暴露吧!我早已过了为飞快增长的年龄而焦虑的年龄。

       作为“60年代”的一员,我深知我们这一代人的整体弱点——

  与“50后”以前的几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明显缺乏对真实国情的切身体悟。

  虽说我们出生于动乱年代,但“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国民经济略有好转,不至于再发生大量饿死人的惨况。到我们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青少年时期,改革开放已经开始,物质短缺的状况迅速改变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扭转。当然,我们这一代更没有“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经历。因此,生于60年代的一代人,对长期以来物质极度短缺的基本国情,认识流于表面,缺乏切身的痛楚体察。“贫困”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概貌或全景,是一组比较之后的数字,而不是真切的饥饿感、寒冷感。至于那种因极度贫困而丧失基本尊严的牲畜一般的麻木感,对我们而言,更是难以理解。

  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代在整体上不是脚踏实地的一代。很多时候,我们的志向要远远高于实现志向所需要的艰辛奋斗精神和坚忍毅力。

  另一方面,与7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生的两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又明显缺乏市场经济头脑和适应商业社会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我们生于动乱年代,但真正对塑造我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我相信,将来的历史书一定会这样描述这个年代: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来说,这是一个距“五四运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第二次“启蒙时代”。

  1980年,上海外白渡桥。

  客观地说,没有80年代,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然而,80年代并非一个商品经济的“实践”时期,人们更多地从思想和观念的角度来憧憬和勾画未来。虽然这些描绘模糊地指向今日的市场经济社会,但80年代却是一个精神绝对压倒物质的时代。当“交易产生价值”、“竞争带来效率”等等这些市场经济的坚硬规则真正君临中国大地,已经是90年代了。我们都已成年,价值取向和人格已经定型,很难再有机会被重新塑造了。

  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这段时期,社会的各方面,尤其是精神气质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振聋发聩的思想家,如今转型成为指导人们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的各类咨询专家;过去标新立异的前卫艺术家,现在蜕变成了时尚设计技师;当年曾经脍炙人口的诗人,今天正在为那些商品销售的广告创作令人过耳难忘的广告语……

  在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身上,80年代的烙印最为深刻。我们向往并谋划着我们理想中的自由、民主、正义和人道,但我们又着实缺乏在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中取胜甚至谋生的高超技能。因为在我们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代,这些技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我们中的不少人也许会因此在后来萌生不小的挫折感和幻灭感。

  我的另一位同龄朋友不是已经郑重宣布“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了吗?

  至于我自己,无论留恋还是不留恋,都无关紧要,以至于不觉得有必要说出来。那天我对殷练说,时代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熟悉和喜欢的时代,但我对此并不会耿耿于怀。

      3

  以今天的眼光看,60年代生人,也许是当代中国唯一具有诗歌气质的一群人。

  不过我可以心平气和坦承,代确实变了,诗歌已不再必须,甚至不再可能。然而我们应当追问:对于正在急速迈向“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中国社会,我们身上的这种诗意气质是否依然有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另一个问题:那些80年代的理想和追寻是否已经过时?

  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诗刊。

  两周前,我在北京参加了几个大学同学的聚会——今年也是我们相识30周年。席间,一位当年隔壁寝室的同学当场朗诵了我20岁那年写的一首诗,另一位同学也在时隔那么多年以后第一次“交代”:那些年他曾经把我写的诗抄给心仪的女孩……

  我的大学本科4年恰好在1986~1990年,我一直视这4年是上天的特别恩赐。在这个世界上,大学念得比我更加名牌、时间更长的人有无数,但不得不说,80年代最后那几年正好在大学里的,却真是凤毛麟角的幸运儿。

  并不是我青春年少时恣意涂抹那些句子有多好。我的同学们过了那么多年后仍然清楚地记得它们,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镌刻在生命印记中的一部分。我敢肯定,我同学们胸中至今仍有一片空间,完好地存放着那个时代的梦想与追逐,尽管30年岁月或许会给它们蒙上一层尘灰。

  而我,没有放弃。

  只是在经历许多的世事变迁后,今天,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比10年、20年、30年前更懂得所谓“使命”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它在实现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巨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我因此少了许多焦虑和纠结,多了许多潇洒和韧性。

  那天我在酒桌上对同学们说,别看我现在活得像个游手好闲之徒,如果真有中意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也许哪天我还会投身进去大干一场。与过去不同的是,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已是非常靠后的选项。

  现在的我甚至对自己打算投入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都看得不很重,我更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柔和但绵长的努力,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一些影响,为未来种下一些善因……至于它们的开花结果,我并不多么急切和执着。

  现在的我心情十分轻松,但意志更加坚定。

http://news.sina.com.cn/pl/ch/20 ... xryhhi8500542.shtml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对吗?

“善因”是什么,是唯心主义吗?
半瓶醋的水平 只会用抒情来充字数 可悲的改开民主小资们
发展是不需要诗意的,至少现阶段中国的发展不需要,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不可能需要。
欧洲人台湾人都认为工业文明之后是后工业文明,是小确幸,结果出问题了
还物质匮乏没尊严 怎么不说军阀混战时的好日子呢
以为战争不是资本利逐造成的?
典型被忽悠瘸了的脑残 跟囼弯的蛙蛙们没啥区别了


“别看我现在活得像个游手好闲之徒,如果真有中意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也许哪天我还会投身进去大干一场。”
----------------------------------------------------------------------------------------------------------------------------------------
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死不悔改,永远停留在三十年前

现在看来,大气功师泛滥的80年代那一代某些学生没有什么诗意,有的只是为了一罐可口可乐就能叛国的极端虚无主义和物质化,有的只是为了洋大人的一句夸奖就能侮辱祖宗的无知无耻

这种建立在极端贫困基础上的所谓开化,正是西方喜闻乐见的精神被殖民

把这种思想引以为豪的,就像堂吉诃德和港独分子一样,偏执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

“别看我现在活得像个游手好闲之徒,如果真有中意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也许哪天我还会投身进去大干一场。”
----------------------------------------------------------------------------------------------------------------------------------------
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死不悔改,永远停留在三十年前

现在看来,大气功师泛滥的80年代那一代某些学生没有什么诗意,有的只是为了一罐可口可乐就能叛国的极端虚无主义和物质化,有的只是为了洋大人的一句夸奖就能侮辱祖宗的无知无耻

这种建立在极端贫困基础上的所谓开化,正是西方喜闻乐见的精神被殖民

把这种思想引以为豪的,就像堂吉诃德和港独分子一样,偏执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
那是个有理想、有诗歌、有爱情的时代,至今能不忘初衷的,都成了栋梁之才
叫地地不灵 发表于 2016-5-8 12:09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对吗?

“善因”是什么,是唯心主义吗?
是白人的殖民主义
我也是86年高中毕业上大学的,但感觉和楼主完全不一样。我感到这二十多年来很自豪,经历过一些事件,认识到美国之音的虚伪。从一个贫困的年代走过来,那时只有过年时才能凭票买一只冰鸡。到现在在戴高乐机场法国人用中文向我介绍鱼子酱和鹅肝。我很高兴能参与这个大时代中,为自己,家庭,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坐着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