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和轻型迫击炮的区别究竟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8:09
  就目前而言,国际上现有装备的掷弹筒,和一些国家发展的单兵携带使用的重量很轻的突击型迫击炮有什么区别吗?三无发射器应该算特例,不讨论;就比如日军二战时的50毫米掷弹筒和别国的50毫米迫击炮,除了轻点,还有别的区别吗  就目前而言,国际上现有装备的掷弹筒,和一些国家发展的单兵携带使用的重量很轻的突击型迫击炮有什么区别吗?三无发射器应该算特例,不讨论;就比如日军二战时的50毫米掷弹筒和别国的50毫米迫击炮,除了轻点,还有别的区别吗
我认为区别就在字面上。
掷弹筒 貌似不准。。。
掷弹筒的射程也不行吧
掷弹筒可以发射手榴弹,而迫击炮不可以




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重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 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它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除发射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 为提高射程和精度,八九式在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采用了一种结构独特的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这一整套结构和相应的发射原理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所以后来日本曾以八九式掷弹筒弹为基础,设计出一种40毫米口径的实验型无壳式自动炮。八九式掷弹筒也能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但后者底部螺接的药筒体积有限,装药量较小,而且密闭燃气仅靠弹体上下的两圈凸起部分,加上弹体无法靠膛线引导
转,射程和精度远不如八九式掷弹筒弹。




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
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 八九式的筒身和支杆中有一根射程调节杆,外表加工有螺纹,杆身中空,内装击针组件,在筒身后端外侧设有一个调节手柄(这是从外观上区别八九式与十年式最明显的标志),通过齿轮盘与调节杆相连,旋转手柄即可以控制调节杆在筒内伸出或缩进的长度。当调节杆伸入筒身的长度增加时,弹丸后方的弹膛容积变大,膛压降低,同时受杆身限制.弹丸不能放到筒底,火药燃气作功的距离变短、故射程缩小,反之射程增大。这种调节射程的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但对筒身和调节杆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同时存在闭气与烧蚀的问题。
八九式的瞄准装置比一般迫击炮要简单得多
发射筒外壁从筒口开始刻有一条凹槽,约占发射筒全长的三分之二。内涂白漆,称为瞄准线。掷弹筒没有单独的瞄准镜,发射时保持固定的45°,将这条白线对准目标即构成瞄准。另外,八九式在支杆狭槽两侧均刻有数字,右侧为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的表尺(40~190米),左侧为八九式掷弹筒弹的表尺(120~650米)。如果用八九式掷弹筒弹射击某个目标的话,首先要转动调节手柄,使击发机上方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相应的刻度。如果弹着点过远或过近,再转动手柄进行调节。由于发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经验控制,误差比较大,所以尽管八九式有膛线,但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与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相比要差一些。
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上,有的装有一种双向圆泡式水准定位装置,当两侧的气泡都居中时,掷弹筒即处于45°发射角状态。但这种装置并不是普遍使用的。同样,不同厂家在不同时期生产的掷弹筒在细节也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战争后期的产品,工艺上要简单和粗糙得多。
http://doc.qkzz.net/article/5c61d893-d671-48f2-84a8-804c5a9f492a.htm





160750tn8woqt6yfe55yto.jpg (18.5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6:37 上传


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重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 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它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除发射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 为提高射程和精度,八九式在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采用了一种结构独特的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这一整套结构和相应的发射原理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所以后来日本曾以八九式掷弹筒弹为基础,设计出一种40毫米口径的实验型无壳式自动炮。八九式掷弹筒也能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但后者底部螺接的药筒体积有限,装药量较小,而且密闭燃气仅靠弹体上下的两圈凸起部分,加上弹体无法靠膛线引导
转,射程和精度远不如八九式掷弹筒弹。

1607239tc52rc5pstceipi.jpg (11.8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6:34 上传



3094535893958076466.jpg (149.2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6:38 上传


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
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 八九式的筒身和支杆中有一根射程调节杆,外表加工有螺纹,杆身中空,内装击针组件,在筒身后端外侧设有一个调节手柄(这是从外观上区别八九式与十年式最明显的标志),通过齿轮盘与调节杆相连,旋转手柄即可以控制调节杆在筒内伸出或缩进的长度。当调节杆伸入筒身的长度增加时,弹丸后方的弹膛容积变大,膛压降低,同时受杆身限制.弹丸不能放到筒底,火药燃气作功的距离变短、故射程缩小,反之射程增大。这种调节射程的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但对筒身和调节杆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同时存在闭气与烧蚀的问题。
八九式的瞄准装置比一般迫击炮要简单得多
发射筒外壁从筒口开始刻有一条凹槽,约占发射筒全长的三分之二。内涂白漆,称为瞄准线。掷弹筒没有单独的瞄准镜,发射时保持固定的45°,将这条白线对准目标即构成瞄准。另外,八九式在支杆狭槽两侧均刻有数字,右侧为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的表尺(40~190米),左侧为八九式掷弹筒弹的表尺(120~650米)。如果用八九式掷弹筒弹射击某个目标的话,首先要转动调节手柄,使击发机上方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相应的刻度。如果弹着点过远或过近,再转动手柄进行调节。由于发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经验控制,误差比较大,所以尽管八九式有膛线,但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与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相比要差一些。
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上,有的装有一种双向圆泡式水准定位装置,当两侧的气泡都居中时,掷弹筒即处于45°发射角状态。但这种装置并不是普遍使用的。同样,不同厂家在不同时期生产的掷弹筒在细节也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战争后期的产品,工艺上要简单和粗糙得多。
http://doc.qkzz.net/article/5c61d893-d671-48f2-84a8-804c5a9f492a.htm


掷弹筒完全靠射手的经验打击目标,基本上没有瞄准装置,射手训练难度大。
wewe1188 发表于 2016-4-26 16:47
掷弹筒完全靠射手的经验打击目标,基本上没有瞄准装置,射手训练难度大。
不过抗战时期,日军掷弹筒压制国军机枪可是效果不错。如今的掷弹筒精度也是提高了不少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6-4-26 20:56
不过抗战时期,日军掷弹筒压制国军机枪可是效果不错。如今的掷弹筒精度也是提高了不少
对于国军那种阵地死守,掷弹筒好用的很。欺负对方没火力压制。
如今是一个rpg满天飞的年代,掷弹筒落伍了
如今是一个rpg满天飞的年代,掷弹筒落伍了
rpg能曲射打墙后目标吗
开坦克的小蚂蚁 发表于 2016-4-27 21:20
如今是一个rpg满天飞的年代,掷弹筒落伍了
掷弹筒落伍?现在我军还装备着呢。
rpg能曲射打墙后目标吗
如果有一发rpg搞不定的目标,那就两发~~
掷弹筒落伍?现在我军还装备着呢。
三无弹射器和掷弹筒区别很大
1233rd 发表于 2016-5-2 10:28
三无弹射器和掷弹筒区别很大
QLT89式50mm榴弹弹射器,法国FLY-K-TN8111高仿,89式的研发和对越反击战中复杂的战况也有很多关系,解放军发现手榴弹或者枪榴弹都不能在雨林中很有效的杀伤敌人,因此急需一种强有力的曲射武器,89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只不过但它问世的时候边境的战事已经结束了。
如今是一个rpg满天飞的年代,掷弹筒落伍了
其实你可以去看看伊拉克阿富汗的一些美军作战视频,美军基本上就把60迫击炮当掷弹筒用,很少见正而八紧的拿出炮架来用,都是拿根光杆往地上一竖就打。
QLT89式50mm榴弹弹射器,法国FLY-K-TN8111高仿,89式的研发和对越反击战中复杂的战况也有很多关系,解放 ...
89玩好了很适合山岳和巷战环境。TG一直有这类需求,但主要问题就是对人员熟练度要求高。
去看看血战太平洋就知道了~
原理都是高低压发射,其实就是一种小迫击炮.只能曲射.
它的出现是为了填补步机枪和炮火之间的火力空白,射程也就在50-800米.它的优点是小,一人就可以背,力气大的话可以背两.
准头差,只有老兵才打得准,但这东西反应快.
抗战中日军大量装备,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作用很大.评价也挺高.抗战中八路仿制的数量相当大,到后期竟然"基本上能做到每班一具".
后来发现这东西与迫击炮比,比迫击炮还复杂些,不合算,就不用了.
我们还有,恐怕就是为了应付一些特殊情况吧.
天蝎米罗9A63 发表于 2016-4-26 21:07
对于国军那种阵地死守,掷弹筒好用的很。欺负对方没火力压制。
      重机枪转移阵地不容易吧?而GMD部队训练不足,也不能熟练使用间接射击伐。造成重机枪布置过于靠前。
      GMD部队的轻机枪数量和弹药用量都不足,重机枪是防御的火力支柱,这一点即使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还是一样。孟良崮战役中,74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孟良崮缺水,使装备的勃朗林水冷重机枪无法使用。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6-4-27 21:21
rpg能曲射打墙后目标吗
榴弹发射器可以,而且是连射